部编版六年级上册《7、开国大典》说课稿和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7、开国大典》说课稿和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7、开国大典》说课稿和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7、开国大典》说课稿和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7、开国大典》说课稿和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开国大典》说课稿《开国大典》是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一、说教材《开国大典》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它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强烈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本文借描绘会场布置、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场面,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重、热烈的气氛。针对文章以上的特点、单元训练的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我确定了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三、说教学重点“学习场面描写”是本课训练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阅读中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四、说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五、说教法开国大典距今年代已远,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然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总结全文回归整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再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六、说学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即通过谈——读——想——体这四个环节,来学习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七、说教学过程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激趣的启发式谈话:播放课件歌曲《绣红旗》,然后讲解歌曲中革命先辈们在狱中绣红旗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情景,最后过渡到新中国成立和开国大典这一事件。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课题后产生的疑问,最后让他们带着心中的疑问,结合自学的生字新词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待学生初读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几个问题:(课件)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讲了几部分内容?并完成填空。这一环节我采用启发式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件让学生亲近文本;梳理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课文的顺序,并锻炼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实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成过程。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以此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2.精读课文想象场面体会情感“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我没有引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从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场面,想象场面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首先,从情感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课文描写了一些什么场景,你对哪些场景的印象最深,从这些场景中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批注)也就是从谈话、朗读、思考、体会这四个学生的认知点入手,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重点谈一谈什么场景的印象深,读一读描写场景的段落,想一想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这场景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抓重点分析:引读5-7自然段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与词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指名朗读,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的问题。体会场面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随后:让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阅兵”和“游行”两个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我通过谈——读——想——体让学生亲近了文本,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使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以默读、指名读、引读等多种方式的读,锻炼了学生阅读能力。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3.整体回顾,揣摩写法。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布置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结语这节课我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只不过担任了引导者的角色而已。我觉得一堂课下来,自己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立志在教学的道路上,做一个思想者,遇到问题多动脑筋,为提高教学效率不断努力。《7、开国大典》精彩片段师: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记者,一听就十分专业。毛主席宣告的场面非常有意义,所以一定要拍下来。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了记录当时情景的油画和毛主席宣告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吧!(课件播放油画图片、音频文件)师:请同学们再来把毛主席的话读一遍。生:(齐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师:会场上还响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包含了多少内容呀。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来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看到了奋勇前进的身影。你看到了吗?生:自由说。师:正是因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用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换来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这庄严的宣告。生:(齐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师:听着这样庄严的宣告,人民群众的反应会是怎样呢?(板书:群众)生:(齐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谈谈你的体会。生:我发现这里出现了两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它起到强调的作用。师:对。你说得很好。反复强调是一种表达方法。诗歌中经常用到,它起到增强语气的作用。你能读一读吗?师:是啊!这反复强调正是突出了这宣告的庄严,这声音的雄伟。(板书:庄严雄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除了这句话的重复,你还有别的发现吗?生:我发现“一齐”出现了两次。我体会到人们很激动。生:我发现了有两个“使”。“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群众们欢呼雀跃,我能感受到他们当时非常激动……(板书:激动)师:同学们很会读书!你们知道“三十万”这个数字的概念吗?你能想象一万人聚集在一起的情景吗?三十万人聚到一起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这些人都汇集到天安门广场,他们在一起欢呼。这是怎样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师:在这欢呼的人群中有-------生:有工人;有农民;有……师: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来到了这里。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看到——生:希望看到毛主席。生:希望看到新中国的成立。师:是呀,此时此刻看着新中国的成立,听着毛主席的宣告,他们是多么的激动,多么的兴奋。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深受压迫。同学们在电视上可能看到过老百姓受战乱、受灾荒、忍饥挨饿的场面,谁来说说?(生自由说)师:曾经的生活让他们历尽重重苦难。唯一能够点燃生活希望的是祈盼能够自己当家作主。今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着共产党,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你是什么心情?(板书:自豪)你能读读这段话吗?师:听着你的朗读,我真的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当“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全中国的时候,人民群众又是什么反应呢?生:高兴地留下了眼泪,奔走相告,……师:场内三十万人在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欢呼,场外全中国的人都在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欢跃。带着这份激动与自豪,我们再一次重温这场面。生:(配乐读)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师:1949年10月1日这是个难忘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枪林弹雨的日子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结束了,战争带来的苦难结束了。人们迎来了崭新的生活。在场内三十万人眼里,全国亿万人的心中,仿佛都看到了未来美好的生活。你能描绘一下吗?生:自由说。师:是呀,“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就代表着从此以后人民当家做主了,人民过上幸福的好生活了。难怪人们会如此激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生:(齐读)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师:同学们,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句子含义,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体会人物情感。刚才我们透过这段描写群众反应的语句,看到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文中还有好多令人欣喜,鼓舞人心的画面。想一想,哪一幅画面最令人印象深刻?生: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师:请你自由地读读这句话。从这些语句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呢?生:我感受到群众对国旗的尊重。师:是哪些词让你有这么深的感受?生:两个“一齐”、“脱帽肃立”还有“瞻仰”这个词。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师:同学们,如果给你一部照相机,还有哪个画面是你最想拍下来的呢?生:我想拍: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因为这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师:我们从这个正面描写能直接感受到毛泽东主席深受人民爱戴。你读一读这一部分好吗?生: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师:这是从侧面——群众的反应来烘托人民对领袖的热爱。所以写人物的时候,可以从正面和侧面两个方面来写。师:如果你们就是这三十万人中的一员,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你会怎样做?生:我会脱帽肃立,看我们新中国的国旗是多么鲜红。生:当我看到国旗升起来时,我会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自豪!师:,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们千言万语就化作这一句。(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师:(多媒体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画面)这就是天安门升旗的情景。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升起。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一定一次次激动着你的心灵。来,同学们,拿起笔,把最使你激动的那一个场面写下来吧!你也可以像作者那样,一方面描写主要人物,一方面描写群众反应。生:(写话)师:孩子们,这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人崛起了,强大了。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师:此时,我们才会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都是因为: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师:再读。生(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师:此时,我们才会真正了解了人民的感情澎湃,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生: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师:这掌声就是人们心情的流露。同学们,让我们再从群众进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这些盛大隆重的场面中走进开国大典,感受开国大典吧!《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协商、汇集、预定、爆发”等词语。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文中场面描写的词语,感受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教学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1)本课的生字较多,“栏”是边音,“盏、帜、制、射”是翘舌音。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应重点指导学生书写“爆、隆”这两个字:“爆”注意右下方不是“水”字;“隆”不要漏写“生”上的短横。(2)本课的生词,可以分类解决。一类是专用名词,如“旗帜”“制服”“坦克”,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词语的意思,或者要求学生预习时查字(词)典解决。另一类词语,如“排山倒海”“雄伟”,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加以解决。2.阅读理解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帮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感情呢?一是要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中国人民在近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有所感受;二是要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场面,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三是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朗读和想象的情境、场面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中领会情感。可以先着重练习读好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进而朗读全段、全篇。3.表达运用在熟读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挑选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面,以记者的身份向大家做现场报道。这样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将文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毛泽东同志的资料、中国人民屈辱史的相关资料,整理后和同学一起交流。(2)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词。(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典礼、观礼台、电钮”等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一、回顾情境,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同学们,1949年10月1日,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相信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因为在这一天,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发出了庄严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2.探究课题。(1)板书课题,强调“典”字的书写。齐读课题。(2)谁能说说“大典”是什么意思?(盛大而隆重的典礼)(3)激发情感,再读课题。“开国大典”就是庆祝建国的重大典礼。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孩子们,看到这四个字,你们的心情如何?再读课题。【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对课题的解析,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课件出示:自读提示: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1.学生按自读提示要求,自读课文。2.检查交流自读成果。课件出示:盏栏汇爆宣帜阅制坦距隆射(1)学生多种形式识记生字。强调字音。注意“栏”是边音,“盏、帜、制、射”是翘舌音。(2)交流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教师小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奏国歌、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3)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课件出示:会场——典礼——阅兵——游行(1~4)(5~10)(11~13)(14~15)师追问:你是怎么找出来的?(抓段首的中心句。)【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抓住重点能力和提炼能力的一个综合训练。本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在概括课文场面描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三、走入会场,初识场面描写1.下面,就让我们先走进典礼前的会场。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1~4自然段,看看你了解到典礼前的哪些情况?2.学生交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人员总数、会场布置、群众进场。)3.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群众入场的队伍当中。课件出示: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1)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心情急切)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人们心情的急切?“直奔”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直接奔向)(2)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吧。我感受到了你的那份急切;从你的朗读中,我还感受到了这急切之中所蕴含的兴奋。让我们都来读读这个句子,一起去感受人们那份急切而又期待的心情吧!【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读,在课堂交流中,找出典礼前会场布置的情况,使同学们对典礼前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抓住“直奔”这个词语,感受人们急切而又期待的心情,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四、布置作业,指导写字1.指导书写生字。(1)重点指导学生书写“爆、隆”这两个字,强调“爆”右下方不是“水”字,“隆”不要漏写“生”上的短横。(2)教师示范写部分易错生字,如“隆、爆”等字。(3)学生交流注意事项后书写。2.课后认真朗读课文,将文章读熟。【设计意图】对易错字作重点强调,有助于学生巩固字形,强化记忆。虽然是高年级,但对生字不能忽视,要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第2课时课时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开国大典》,一起重温那庄严盛大的历史时刻。齐读课题《开国大典》。2.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回顾课文,想想课文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指名答: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设计意图】回顾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二、聚焦“典礼”,感受盛况过渡: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典礼仪式,感受一下会场热烈、庄严的气氛。1.默读课文第5~10自然段,边读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并在旁边做批注。2.交流汇报。(1)课件出示:课件出示: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①“排山倒海”是什么意思?②体会“三十万、一齐”。A.三十万人有多少?你能想象得到吗?B.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有人指挥吗?没有人指挥,却做了相同的动作,这说明什么?C.一齐投向主席台,看谁?终于见到毛主席了,心情怎样?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激动、喜悦、热爱领袖)D.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过渡:文中还有没有描写人们热爱领袖的句子?(2)课件出示:课件出示: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①你知道这掌声想要表达什么吗?是啊,尽管民族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热爱领袖的心却是相同的。②人们为什么这么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学生交流资料)③读句子,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吧!④课件出示:课件出示:这位当年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现在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他说当时他就在天安门东侧,当时他的表现是激动得眼泪流个不停,高兴得蹦啊跳啊。(可配图)⑤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人群中的一员,你会是怎样的表现呢?再读这两句话,表达出对主席的爱戴。(3)课件出示:课件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①“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和录音。)②品析两个“一齐”。你从两个“一齐”中体会到了什么?生1:我从第一句中的“一齐”,体会到人很多,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是多么壮观的场面。生2:第二句中的“一齐”说明全中国人的心是一样的。师:此时此刻,这就叫“万众一心”。③生自读、体会、想象。谁能把这段话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闭目想象:这宣告、这声音传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1:这声音传到了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锣打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欢呼,为人民的解放而庆祝。生2:这声音传到了农村,村前村后,田间地头,到处锣鼓喧天,人们前呼后拥,欢呼着,高喊着,激动万分,热泪盈眶。生3:这声音传到了学校,同学们拿着鲜花,挥舞彩带,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让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④读出激动、兴奋之情。是啊,从城市到农村,解放了的人们欢呼着,跳跃着,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悦了起来!让我们把这段话再读一读,看谁能把人民欢悦的情感读出来。(指名读、评价读、齐读)⑤此时此刻人民群众为什么如此激动?让我们来回顾一段历史。(播放视频:圆明园的毁灭和南京大屠杀)⑥联系视频,你觉得人民群众为什么如此激动?生1:中国曾被帝国主义侵占,租界中上海外滩公园大门口还挂着告示牌“中国人和狗不能入内。”生2:以前,中国被迫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一些领土也被割让出去了。今天中国站起来了,成了亚洲和世界强国了。⑦再来读主席的话,你会有更深的体会。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分组读,一起读。把自己的自豪表现出来吧。这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国,震撼了全世界。(4)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①你从“瞻仰”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生:“瞻仰”指恭恭敬敬地看。表达了人们对国旗无比崇敬之情。②谈谈对“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的理解。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品析表现毛主席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不仅领略了毛泽东主席的伟人风采,还感受到了庄严而热烈的会场气氛。【设计意图】文本的情味是通过对言语的研读“品”出来的。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刺激学生的感官,触动学生积淀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去想象场面情景,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