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文本目录必备知识夯基固本01合作共研素能提升02课时分层作业03CONTENTS课程标准学习要点1.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2.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一个壮举]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两个新问题]倭寇和西方殖民入侵成为海防的两个新问题。[三个变化]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建立厂卫制度。必备知识·夯基固本01知识点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背景: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2.表现(1)废除宰相制度。(2)确立内阁制度。背景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确立_______选拔一些文官入值文渊阁,形成“内阁”职责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_____”发展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明成祖票拟(3)宦官专权原因宦官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权力①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_____的权力。②负责提督_____,控制锦衣卫。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图解历史明朝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批红东厂教材史识教材提及:“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对此,有同学认为内阁大学士就是宰相。你是否赞同这一认识?并扼要说明理由。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不赞同。内阁大学士不等于宰相。宰相之权是制度赋予,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是国家法定中央一级机构,其任免需经皇帝与大臣商议,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而内阁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机构,其权力来自皇帝,皇帝可直接对其任免,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知识点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2)概况: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影响①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领先欧洲远洋航行半个多世纪。②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2.戚继光抗倭(1)背景①从元朝末年起,“倭寇”骚扰我国东部沿海。非洲②明朝前期,朝廷严厉禁止________,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2)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3.欧洲殖民者的侵略(1)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2)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______的南部和北部。(3)明朝末年,西班牙退出台湾。海外贸易台湾岛易混辨识中国海禁指禁止外国人到中国沿海通商和中国人到海外经商的禁令。明清两代都有过这种禁令。中国海禁的开端是从蒙元时代开始,登峰造极于清朝。

教材史识教材提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据此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的政策?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政策:郑和下西洋的积极作用和历史意义非常突出,但与许多正面历史事件一样,存在着局限性。简而言之,就是它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明显高于收益,难以长期持续。知识点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边疆管理(1)同蒙古关系的演变①重修____,防御蒙古政权南下。②瓦剌和鞑靼包围北京,曾经俘虏了______。③1571年,鞑靼首领______接受明朝册封。直到明末,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2)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3)对东北地区的管辖: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____________,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长城明英宗俺答汗奴儿干都司2.明清易代(1)1616年,__________称汗,国号大金。(2)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3)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4)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______,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图解历史明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方式努尔哈赤北京教材史料试概括指出本目“学思之窗”中宁完我上奏的主要内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主要内容:身为汉族降官的宁完我,对后金在制度建设方面盲目模仿明朝行政法典《大明会典》的做法表示不满。合作共研·素能提升02探究点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宰相制度的废除材料废相仅仅是明太祖稳固皇权的一步棋子,明太祖要在他在位时就为子孙后代从制度上消除对皇权的各种隐患。罢相以后,皇帝就可以将一切大权掌握在手里,中央政府的府、部、院、寺,分理庶务,各不统属,就不必担心大权旁落了。这样,皇帝事实上兼任宰相,皇权和相权合二为一;从制度上集君权、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皇权得到高度集中。——摘编自胡春根《试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根据材料,指出明太祖废相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对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看法。提示:实质:皇权的加强。评析:材料中的看法是片面的,材料只看到了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积极意义,认为宰相制度的废除,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皇权统治。但没有看到其消极影响,如皇帝专权,容易造成决策偏妥,以及行政效率低下等。2.明朝内阁制度材料永乐时期,内阁不过是一个待左右、备顾问的秘书性机构而已,自仁宣之后,由于得到皇帝的信任与青睐,内阁权力日益增长,逐渐有了票拟权和参与评议朝政的权力。嘉靖万历时期,内阁的发展达到顶峰,内阁得以部院之职兼任大学士,品秩日渐加尊,班列也位于六部尚书之上。明初宰相制度废除后,分相权于六部,六部实际上成了最高一级行政机关,而嘉靖之后,内阁渐夺六部之权,至万历时,内阁首辅已俨然历代之“宰相”。——摘编自武萍《明代的内阁制度》根据材料,指出明代内阁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提示:变化:①内阁人员由备顾问到参与决策。②内阁人员由官品较低到受尊崇。原因:①内阁大臣得到皇帝的信任。②内阁获得了票拟权或议政权。③内阁大臣兼任部院职务。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全面改革官制中央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立秘书咨询机构——“内阁”,经内阁“票拟”后,再由皇帝“批红”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加强了中央集权改革科举制考试内容考试命题专取“四书”

“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设立西厂,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1.明朝中后期,内阁大臣的工作不再是简单地接收皇帝的任务安排。内阁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六部尚书也在内阁的监管之下。这一变化表明(

)A.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B.内阁首辅权力失控C.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D.君主专制得到加强D

[由材料信息可知,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势上升,位居六部之上,而内阁是皇权不断强化的结果,内阁势力的上升说明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内阁并不是皇帝内侍机构,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内阁权力来源于皇帝,不可能失控,排除;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不能取代六部,排除C项。]2.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管理朝廷政务的六部尚书与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司的通政使、大理寺的大理寺卿合称为“九卿”。“九卿”分别理事,各自向皇帝负责。这表明(

)A.九卿之间分权制衡,有鲜明的民主特色B.六部的地位下降,内阁的地位上升C.皇帝独揽全国政务,标志皇权达到顶峰D.皇帝独揽大权,君主专制空前加强D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六部”

“九卿”等分别理事,实际是执行机构,并直接向皇帝负责,说明朝中一切决策大权完全由皇帝掌握,使君主专制空前加强,D项正确;明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民主特色”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废除丞相后六部的地位有所上升,材料未提及内阁,排除B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排除C项。]探究点二明朝的对外关系1.限制海外贸易材料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体现的是什么政策?根据材料,概括明初实行该政策的背景。提示:政策:海禁政策。背景:明朝敌对势力残余“入海为盗”,继续对抗朝廷;倭寇侵扰,海盗和沿海不法之徒勾结;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统治者(朱元璋)轻视海外诸国,妄自尊大。2.郑和下西洋材料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摘编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被称为世纪三问之一,请结合所学回答“梁启超之问”。提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国家带来了财政负担,未能持续。其实质上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致力于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发展趋势从整体上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最典型的是郑和下西洋;明朝中后期,因为倭寇之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渐走向“闭关”新旧交替明朝统治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朝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特点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与西方殖民者的烧杀抢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外交政策与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政治优先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了宣扬国威的政治目的,这是明朝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但是,对外交往中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是中国逐渐落伍的重要原因优势明显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输往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3.《明通鉴》记载:“(上)乃命和及其王景弘等……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