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授课内容授课时数授课班级授课人数授课地点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中国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所作的演讲,题目为《格物致知》。文章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提倡对学问的严谨态度,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强调了求知过程中应具有的精神品质。文章语言平实,条理清晰,耐人寻味。学习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探索真理的能力。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素养: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准确、流畅地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
2.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3.文化理解与尊重:通过学习陈寅恪先生的演讲,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4.审美与鉴赏: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学术的严谨态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1.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2.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3.领悟作者对学问的严谨态度及批判当时社会浮躁风气的观点。
难点:
1.对“格物致知”精神深层含义的理解。
2.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实例和论证来表达观点。
解决办法:
1.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格物致知”的内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通过解读关键词句,领会作者的观点。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克服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文章背景、阐述“格物致知”的含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进行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3.案例分析法: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格物致知”精神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章背景、相关案例,以及作者的论证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运用互动式教学软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3.在线资源:引入相关的在线资源和学术文章,方便学生课后拓展阅读,加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教学实施过程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格物致知”的含义,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格物致知”的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主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陈寅恪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出“格物致知”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和陈寅恪先生的论证过程,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格物致知”精神在实际中的应用。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体验“格物致知”精神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掌握陈寅恪先生的论证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格物致知”精神相关的拓展资源(如学术文章、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格物致知”知识点和论证方法。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教学资源拓展1.拓展资源:
《陈寅恪诗集》:收录了陈寅恪先生的诗歌作品,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诗作,进一步了解陈寅恪先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格魅力。
《陈寅恪先生年谱》:详细记录了陈寅恪先生的生平事迹,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年谱,了解陈寅恪先生的学术历程和生活经历。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陈寅恪先生的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历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该书,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
2.拓展建议:
阅读《陈寅恪诗集》,体会陈寅恪先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格魅力,尝试解读诗作中的深层含义。
研究《陈寅恪先生年谱》,了解陈寅恪先生的学术历程和生活经历,思考其人格特质对学术成就的影响。
阅读《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历程,深入理解陈寅恪先生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探讨陈寅恪先生的其他著作,如《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了解其学术研究的方法和风格。
观看与陈寅恪先生相关的纪录片、讲座等视频资料,从多角度了解陈寅恪先生的生平和思想。
参观陈寅恪先生曾经任教的清华大学,实地感受其学术氛围,了解陈寅恪先生在清华的学术贡献。
阅读其他学者对陈寅恪先生的评价和论述,如钱钟书、杨联陞等人的文章,全面了解陈寅恪先生的学术形象。板书设计1.设计原则
-重点突出:将“格物致知”的定义、陈寅恪先生的观点和论证过程作为板书的核心内容。
-结构清晰:板书应按照文章的结构进行布局,分为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简洁明了:用简洁的文字和符号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艺术性和趣味性:运用图形、颜色和字体变化,使板书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
2.板书内容
-引言部分:用一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图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主体部分:分别用三个不同的颜色表示陈寅恪先生的三个观点,每个观点下面列出关键论证句子。
-结论部分:用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概括陈寅恪先生的主要观点,并用一个较大的箭头指向结论。
3.板书示例
```
引言
——格物致知——
主体
1.定义
-格物致知:...
2.观点一
-论证句子:...
3.观点二
-论证句子:...
4.观点三
-论证句子:...
结论
——弘扬格物致知精神——
```课堂课堂评价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评价:
1.提问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格物致知”概念的理解程度。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格物致知’的含义吗?”、“陈寅恪先生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观点?”等。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2.观察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例如,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等。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
3.测试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并对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点评和指导。
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反馈,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本节课的作业评价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作业完成情况
教师应该检查学生的作业是否按时完成,作业的格式是否规范,书写是否清晰等。通过对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认真程度,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鼓励。
2.作业质量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作业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对“格物致知”概念的理解程度、对陈寅恪先生观点的掌握情况等。通过对作业质量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指导。
3.作业创新性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创意,提出新的观点或进行新的思考。通过对作业创新性的评价,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点评和鼓励。课后作业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陈寅恪先生在本篇演讲中提出的三个主要观点。
2.请结合文章内容,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并用自己的话阐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3.请列举三个例子,说明陈寅恪先生是如何通过具体实例来支持其观点的。
4.请分析文章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5.请以“我眼中的格物致知精神”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该精神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精神。
例题型及答案:
例1:
答案:陈寅恪先生在本篇演讲中提出的三个主要观点是:1.格物致知是一种求知的严谨态度;2.格物致知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3.格物致知是一种对学问的敬畏之情。
例2:
答案:“格物致知”的含义是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知识和真理。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要求我们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真理的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
例3:
答案:陈寅恪先生通过以下三个例子支持其观点:1.他以中国古代的“格物致知”传统为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古代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2.他以自己在清华园的教学经历为例,说明格物致知精神在现实教育中的应用;3.他以中国近代思想史为例,说明格物致知精神在推动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例4:
答案:文章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其中,举例论证通过具体事例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道理论证通过引用权威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不同的观点或现象,来突出自己的观点。这些论证方法在文章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观点更加有力,更具说服力。
例5:
答案:我眼中的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真理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践行这一精神:1.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好奇心,不断学习新知识;2.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严谨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3.勇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女性生育和怀孕快速测试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天然牛至提取物行业深度调查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大排量摩托车行业经营模式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塑料自封袋行业发展状况及竞争趋势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型煤(型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规划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行业前景展望及投资规模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商业智能(BI)行业发展状况及投资模式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台球学校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发动机止动器行业市场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冷藏汽车行业运营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尊重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新华社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新高考Ⅱ)含答案
- 2024年中小学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QCT1177-2022汽车空调用冷凝器
- 24春国家开放大学《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指导》期末大作业参考答案
- (正式版)QBT 8027-2024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动洗鞋烘鞋机
- 八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成绩分析及教学反思(3篇)
-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角色的思考
- 和谐相处之道心理健康课件
- 医院应急演练:食物中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