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高考生物人教版第九单元第50课时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含答案第50课时群落的主要类型及演替课标要求1.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2.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考情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规律2023·山东·T242023·广东·T212023·海南·T52023·江苏·T182022·天津·T132022·山东·T242022·江苏·T172022·河北·T122022·辽宁·T232021·江苏·T92021·河北·T222021·辽宁·T232021·全国甲·T6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2023·北京·T112023·山东·T242021·辽宁·T23考点一群落的主要类型1.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分类依据2.陆地生物群落的比较群落类型荒漠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生存环境极度干旱;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匀半干旱;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湿润或较湿润群落结构物种少;结构非常简单物种较少;结构相对简单物种繁多;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生存生物特点动植物具有耐旱特性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动物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阳生植物多居上层;阴生植物利用光能较强;动物善于树栖和攀缘3.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所以说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提醒(1)荒漠生物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体现:植物叶片呈针状、气孔在夜间开放、根系强大等,从而减少水分散失、加强水分摄取;许多动物表皮外有角质鳞片、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以减少水分散失。(2)草原生物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体现: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4.其他生物群落(1)湿地生物群落: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2)海洋生物群落:生物类群主要有微小浮游植物和大型藻类(如海带、裙带菜等),以及种类繁多的动物。判断正误(1)森林、草原、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分别与它们各自生活的环境相适应(√)(2)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不能生活在森林群落里(×)提示有些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也可以生活在森林群落里,如澳大利亚野兔。(3)爬行类、啮齿类、攀缘类、鸟类和蝗虫等动物,主要分布于草原群落中(×)提示爬行类、啮齿类、鸟类和蝗虫等动物,主要分布于荒漠生物群落中。攀缘类动物主要分布在森林生物群落中。(4)在荒漠生物群落中,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5)分布于高纬度地区的狐狸耳朵和尾巴更大(×)提示高纬度地区风大,温度很低,狐狸耳朵和尾巴较圆且短,而在低纬度的非洲地带,狐狸耳朵和尾巴大而长。考向一群落的类型及特征1.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不同类型群落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B.荒漠里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有利于保存水分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高大,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发达,以争夺阳光D.湿地生物群落中的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答案C解析热带雨林中的乔木高大,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不发达,只在树顶形成树冠,以争夺阳光,C错误。2.某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没有乔木。其中有两种植食性动物a、b及肉食性动物c,c以a为食,它们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准确的是()A.该群落属于草原生物群落类型B.该群落中没有乔木,可能原因是乔木不耐旱C.植食性动物a、b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D.a种群数量产生波动是因为c的捕食作用答案D解析a种群数量产生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c的捕食作用、b数量增多引起的竞争压力等,D符合题意。考点二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群落演替的类型提醒(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本质区别是演替的起点不同,即是否具备土壤条件。(2)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之所以成为“开路先锋者”,因为地衣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苔藓生长提供了条件。随后,苔藓之所以能取代地衣是由于苔藓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阳光。(3)群落演替是否发生的标志是优势物种是否发生变化,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森林阶段依然能找到地衣、苔藓等物种。(4)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达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演替最终的结果不一定都能成为森林,还要取决于所处地域的气候等环境条件,如干旱地区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判断正误(1)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2022·江苏,17)(×)提示湖泊发生的初生演替过程会经历水生植物阶段、湿生植物阶段和陆生植物阶段。(2)演替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具有相对不变的物种组成和结构(2022·河北,12)(√)(3)为应对互花米草入侵,通过栽种外来物种无瓣海桑,促进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在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2020·山东,19)(×)提示以上过程发生了优势物种的变化,所以属于群落演替。(4)“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的初生演替过程(×)提示群落演替的起点保留了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因此属于次生演替。(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提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的是群落的季节性更替。草甸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牧场类型,分布于此的高原酚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数量过多对草甸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1)高原酚鼠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群落恢复过程中的演替类型是哪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提示次生演替。裸露土丘存在土壤条件,因此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2)高原酚鼠形成的土丘上发生规律性的演替阶段可能包括哪些?最终会演替到森林吗?提示一年生草本阶段、多年生草本阶段。最终不一定会演替到森林,因为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土壤环境很难演替到森林。(3)大量研究表明,过度放牧导致的草甸退化促进了鼠类数量增加,鼠类的密度过大又加剧了草甸退化,甚至荒漠化。这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4)有人说,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变化是永恒的。请结合群落的演替,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示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及人类的活动等,这些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不断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考向二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和规律3.(2023·海南,5)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答案D解析马尾松林只有马尾松一种乔木,没有乔木层植物的种间竞争,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是马尾松和青冈栎,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所以种间竞争增强,D错误。4.(2023·江苏,18改编)科研团队在某林地(面积:1km2)选取5个样方(样方面积:20m×20m)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如表为3种乔木的部分调查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样方编号马尾松(株)麻栎(株)枫香(株)幼年成年老年幼年成年老年幼年成年老年101914207102006204011213026162210004007182291250091530600A.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的个体数量是50000株B.林木的种群密度越大,林木的总生物量越高C.该林地马尾松、麻栎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群落分层现象明显D.该林地处于森林演替中,采伐部分马尾松能加速演替进程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数据,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密度≈0.05(株/m2),该地总面积为1km2,因此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的个体数量=0.05×106=50000(株),A正确;生物量是指生物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并不是林木的种群密度越大,林木的总生物量越高,B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马尾松中老年个体较多,年龄结构为衰退型,麻栎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多,为增长型,林地群落分层现象明显,C正确;该林地麻栎数量最多,枫香其次,马尾松最少,发生了群落的演替现象,且马尾松多是老年个体,采伐部分马尾松能加速演替进程,D正确。考向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5.退耕还林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重要措施之一。如图表示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目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在该演替的过程中,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C.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加快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D.在演替过程中,灌木最终会被乔木取代而消失答案C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错误;结合题图可以看出,在该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的种类先逐渐增多而后减少,B错误;与自然演替相比,退耕还林是人为条件下对群落演替速度和方向的改变,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退耕还林加快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在演替过程中,只要气候条件适宜,灌木的优势地位最终会被乔木取代,但不会消失,D错误。6.塞罕坝在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由于过度采伐成为草木稀疏的荒原,经林场建设者的多年努力,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并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荣誉称号。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塞罕坝由荒原恢复为林海的过程中发生了初生演替B.恢复中的塞罕坝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人类活动会影响塞罕坝林场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恢复并维持塞罕坝林场生态平衡的机制为负反馈调节答案A解析塞罕坝由荒原恢复为林海的过程,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保留了一些植物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1.(选择性必修2P36)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换句话说,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因此有人说,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2.(选择性必修2P38~39)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包括: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是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有机物。森林阶段能(填“能”或“不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3.(选择性必修2P40)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包括:一年生草本阶段、多年生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或许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4.(选择性必修2P4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5.(选择性必修2P41)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6.(2021·河北,22节选)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群落的物种组成,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次生演替。7.(2022·山东,24节选)群落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原因是群落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人类活动的干扰。课时精练一、选择题1.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草原生物群落中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宽大,表面有茸毛B.不同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C.热带雨林中植物的花多为风媒花,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动物D.荒漠生物群落中植被极度稀疏,动物类型丰富答案B解析草原生物群落中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A错误;热带雨林中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很少,其中生活着大量树栖动物,C错误;荒漠生物群落中植被极度稀疏,动物的栖息地不足和食物条件匮乏,因此动物类型少,D错误。2.(2024·桂林高三模拟)长期生活在极端温度环境中的生物,通过气候驯化或进化变异,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变温动物体内酶的活性在冬眠状态下比活动状态下低B.生活于寒温带的貂熊耳小、尾短、毛长,有利于抗寒C.草原植物叶片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主要是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D.沙漠中的仙人掌气孔在夜晚才开放,主要是有利于适应高温干旱环境答案C解析冬眠状态的动物体内酶的活性比活动状态下的低,有利于其减少冬眠期间的物质消耗,A正确;耳小、尾短、毛长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以适应寒冷环境,有利于抗寒,B正确;草原植物叶片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主要是有利于适应干旱环境,C错误;沙漠中的仙人掌气孔在夜晚才开放,白天关闭,有利于降低蒸腾作用,同时不影响光合作用中CO2的供应,是适应高温干旱环境的一种表现,D正确。3.根据群落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将森林群落分为热带雨林、温带阔叶林和北方针叶林等。与其他森林群落相比,热带雨林的特点不包括()A.物种丰富度最大B.净初级生产量最大C.季节性变化最明显D.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C解析热带雨林的生物种类多,物种丰富度最大,食物链和食物网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最强,A、D不符合题意;净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固定的总量中扣除呼吸消耗部分后的剩余量,热带雨林的植物类型多,光合作用旺盛,净初级生产量最大,B不符合题意;热带雨林全年气候炎热,季节性变化较其他森林群落不明显,C符合题意。4.(2021·全国甲,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解析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田还湖、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一般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5.(2020·全国Ⅱ,6)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A.②①③ B.③②①C.①③② D.③①②答案A解析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开始一段时间泥沙少,淡水少,海水多,入海口处的三角洲会出现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后来淡水、泥沙逐渐增多,海水减少,出现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最后大量的泥沙堆积,形成陆地,出现草甸植物群落,A符合题意。6.(2024·镇江高三一模)石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地表呈现荒漠景观的演替过程。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我国西南部石灰岩区域曾经出现过严重的石漠化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石灰岩区域石漠化后再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发生石漠化时群落演替依次经历了乔木、草本、灌木,再到荒漠四个阶段C.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可以减缓土地石漠化,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D.在石漠化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变,生物数量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答案C解析石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地表呈现荒漠景观的演替过程,但石灰岩区域可能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石灰岩区域石漠化后再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发生石漠化时是朝着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的方向进行演替,可能依次经历了乔木、灌木、草本,再到荒漠四个阶段,B错误;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保护措施可以减缓土地石漠化,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这说明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速度减慢,C正确;在石漠化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D错误。7.(2020·海南,2)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植物更有优势B.与草本植物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植物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D.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答案C解析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植物和灌木,生物种类和空间结构更为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8.(2024·厦门高三质检)由于气候变暖,高山冰川从山脚至山顶逐渐消退。生态学家通过对某高山冰川不同时期的冰川退缩区典型样地的调查,反演了历史上植被演替的动态。研究发现各样地乔木层的几种优势植物各具不同的生长特性:柳、沙棘根系中有固氮根瘤,冬瓜杨生长迅速并形成较大树冠占据上层空间,而云冷杉幼体喜荫,成体更为高大,但生长相对较慢。对乔木层生物量的调查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山脚冰川退缩区的优势种为柳、沙棘,山顶冰川退缩区的优势种为云冷杉B.演替早期,土壤的含氮量增加,为冬瓜杨的快速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C.冬瓜杨快速生长取代了柳、沙棘,并为云冷杉幼体生长提供庇荫环境D.群落乔木层优势种演替的方向为柳、沙棘→冬瓜杨→云冷杉答案A解析由于气候变暖,高山冰川从山脚至山顶逐渐消退,山脚冰川退缩区演替时间较长,优势种为云冷杉,山顶冰川退缩区演替时间较短,优势种为柳、沙棘,A错误;冬瓜杨快速生长取代了柳、沙棘成为优势种,并且其可以形成较大树冠占据上层空间,为云冷杉幼体生长提供庇荫环境,C正确。9.(2024·南京高三模拟)某城市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河流严重污染,水华频发,鱼类等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同时还散发出阵阵恶臭,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近年来政府花大力气整治环境,将生活污水通过管道引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达标后排放,固体垃圾集中分类处理,河道清淤、引水稀释,斜坡修绿道、种花草等措施,使该河流面貌焕然一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河流从污染严重到焕然一新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B.通过治理,该区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场所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与治理前相比,该河道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得到提高D.该事例说明,人类活动也可以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答案B解析河流污染并没有彻底破坏生物的生存条件,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A正确;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包含为人类提供旅游休闲观赏的价值,B错误;通过治理,该河道物种数量增多,生态系统的组分增多,食物网变得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可以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D正确。10.(2024·开封高三模拟)受气候影响,某地的马尾松林会向针阔叶混交林以及常绿阔叶林过渡,但由于马尾松寿命长,自然演替需要很长时间。研究发现,松材线虫入侵马尾松林群落后,马尾松死亡造成林窗(林冠层空隙)开放,改变了林内资源和空间分布,导致阔叶树种进入群落并迅速生长起来。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松材线虫的入侵改变了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松材线虫入侵后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次生演替C.在染病的马尾松林补种当地阔叶树种可加快演替的进行D.在松材线虫集中分布处选取样方,估算的种群密度会偏大答案A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可知,松材线虫的入侵只改变了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速度,并未改变其演替方向,A错误。11.如图表示大兴安岭天然林三个演替阶段天然白桦纯林(先锋阶段)、天然白桦—兴安落叶松混交林(过渡阶段)、天然兴安落叶松纯林(顶极阶段)不同树种的数量随龄级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大兴安岭天然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在过渡阶段,图中三个树种的数量随着龄级的增大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C.三个演替阶段兴安落叶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D.演替不同阶段优势种不同,不适应环境的树种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答案B解析大兴安岭天然林具备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条件,因此大兴安岭天然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图中其他乔木树种的种类不确定,图中树种不一定是三种;分析题图可知,过渡阶段随着龄级的增大,不同树种的数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B错误;各演替阶段的兴安落叶松均表现为幼年个体数>成年个体数>老年个体数,因此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C正确;分析题图可知,三个演替阶段,优势种分别是白桦、白桦和兴安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群落演替过程中,适应环境的树种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环境的树种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D正确。12.对生态环境的中度干扰,可能会造成连续群落中出现断层,如森林中因大风、雷电造成的大树的倒塌,可形成斑块大小不一的林窗,为草本、小树苗等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断层可在没有继续干扰的条件下逐渐恢复原貌,也可能被周围群落的任何一个物种侵入和占有发展成为优势者,哪一种是优胜者完全取决于随机因素,因此称为断层抽彩式竞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抽彩式竞争的产生需要存在能入侵、耐受断层环境并阻止后入侵者能力的物种B.在干扰形成的断层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C.断层抽彩式竞争可能会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D.人类活动可以加快断层群落恢复原貌答案B解析在断层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因为土壤等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B错误。13.(2024·莆田高三质检)过熟的格氏栲天然林中,常由于林冠层的老龄树木死亡而形成一定面积的空隙,称为林窗。研究发现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出现至关闭的过程中,不同时期草本层常见物种变化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演替阶段早期中期晚期草本层常见物种铁芒萁狗背脊、扇叶铁线蕨毛鳞省藤、华山姜、砂仁A.可以直接依据林窗面积的大小来判断林窗初生演替所处的阶段B.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推测出草本层铁芒萁的耐荫程度高于砂仁C.林窗关闭过程中植物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趋于稳定D.林窗演替过程中动植物的改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不同类群的比例答案D解析格氏栲天然林中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该研究只记录了不同时期草本层常见物种变化,不能推测整个群落中各个植物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C错误;动植物遗体残骸为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提供资源,因此林窗演替过程中动植物的改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不同类群的比例,D正确。14.(2024·开封高三检测)如图所示,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的某高草草原①,由于烧荒和放牧,逐渐演替成②,一段时间后,②中出现的一些鼠尾草灌木和蒿类释放出萜烯类化学物质,抑制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生长,进而演替成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①到②,高草种群数量下降是由密度制约因素引起的B.③取代②是因为鼠尾草灌木和蒿类繁殖力较强C.经过较长时间发展,③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D.人为干扰和生物因素均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答案D解析从①到②,高草种群数量下降是由烧荒、放牧引起的,而烧荒、放牧对种群的作用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②中出现的一些鼠尾草灌木和蒿类释放出萜烯类化学物质,抑制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生长,进而演替成③,并不是因为鼠尾草灌木和蒿类繁殖力较强,B错误;只有当环境条件适宜时,③才能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演替到森林阶段,C错误;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为干扰和生物因素均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D正确。二、非选择题15.(2023·山东,24)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区别即可)。(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群落演替速度快;经历阶段相对较少;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3)不能确定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4)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解析(1)退耕农田自然演替是在有一定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次生演替,而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速度较缓慢,次生演替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人类活动,而初生演替的影响因素是自然因素。(2)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3)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第30~50年乙种群的相对多度下降,是该种植物个体数所占百分比下降,而不是具体的数目,其变化无法直接反映种群密度的变化。(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第51课时生态系统的结构课标要求1.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成分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成分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3.分析特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决定其营养结构。考情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关系2023·广东·T132023·海南·T192021·北京·T172021·广东·T22020·江苏·T152020·江苏·T242020·北京·T162.食物链和食物网2023·全国乙·T312023·全国甲·T52023·全国甲·T312023·天津·T132023·湖北·T192022·江苏·T122022·广东·T62020·山东·T24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1.生态系统的概述(1)概念: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3)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4)结构:由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5)功能: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项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作用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可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把光能等转化为化学能,可被生物利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助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营养方式—自养型异养型实例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①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及蓝细菌等;②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①绝大多数动物;②寄生植物(如菟丝子);③寄生的细菌、真菌及病毒①腐生动物(如蚯蚓);②腐生的细菌、真菌提醒在判断某生物属于哪种组分,需要依据其作用来判断。①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蓝细菌、硝化细菌),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②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等),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遗体或动物排遗物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③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如蚯蚓等动物),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蓝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④有些生物具有双重“身份”,如大肠杆菌生活在肠道中属于消费者,生活在腐烂的有机体中属于分解者。(2)生态系统的各成分关系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提醒“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两者之间为双向箭头,“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指入箭头多,“生产者”指出箭头多。判断正误(1)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2020·江苏,15)(×)提示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提示浮游动物摄食藻类,同时浮游动物摄食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2020·江苏,24)(×)提示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为生产者。(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5)动物园里饲养的各种动物,栽培的多种植物等所有生物及非生物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提示动物园里饲养的各种动物是分开饲养的,动物、植物之间没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动物园不是一个生态系统。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是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引入螃蟹种群后形成的以蟹、稻为主导生物的蟹-稻共生生态系统。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是由什么构成的?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什么?提示蟹-稻复合生态系统是由稻田内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所有种群)及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杂草、水稻、藻类等生产者。(2)稻田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它们属于生态系统的哪种成分?提示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它们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3)水稻田为河蟹提供了栖息场所,河蟹以其中稻虱、杂草以及某些生物的遗体残骸等为食,由此分析河蟹属于哪种成分?河蟹的粪便可以作为水稻生长的肥料,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什么功能?提示河蟹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稻蟹共作系统能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理由是什么?(至少答出一点)提示稻蟹共作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生产出绿色无污染的水稻和河蟹,增加经济收入;使稻与河蟹之间进行废物充分利用,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考向一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1.(2024·广州高三统考)如图是某草原上部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图中有两条食物链,起点都是绿色植物C.绿色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基石D.细菌可以占据生态系统多个营养级位置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A错误;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B错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流入生态系统内部,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基石,C正确;营养级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所处的层次,细菌大多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不占任何营养级,少数细菌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占第一营养级,不会占多个营养级,D错误。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3种生物的CO2释放量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a、b、c都有可能是细菌D.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答案D解析a曲线表示只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二氧化碳,所以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A正确;b、c代表的生物都能吸收二氧化碳,b属于光能自养型生物,c属于化能自养型生物,它们都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生存,所以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D错误;a可能是寄生细菌或腐生细菌,b可能是光合细菌,c可能是硝化细菌,C正确。考点二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实例(3)特点:①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其余的都是消费者,不含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②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这是因为能量沿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③食物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④某一营养级生物的含义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生物种群。2.食物网(1)概念: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2)形成的原因: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②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3)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除了捕食外,可能还有种间竞争。(4)功能eq\b\lc\{\rc\(\a\vs4\al\co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判断正误(1)卷叶蛾→螳螂→黄雀构成一条食物链(×)提示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2)微塑料可成为土壤致病菌等有害微生物的载体,提高了土壤中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提示微塑料会对土壤中多种生物造成毒害,可能会降低土壤中的生物种类数,从而降低食物网的复杂程度。(3)稻鳖共生的稻田里,鳖主要以稻田里的虫、草等为食,鳖在该生态系统中至少占有2个营养级(√)(4)苹果园里种草后,害虫天敌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果园中的食物网更复杂,有助于果园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稻田养蟹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养殖方式,引种的中华绒螯蟹(河蟹)主要以浮萍、杂草等植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同时也能有效控制稻田病虫草害的发生。如图表示北方某蟹-稻复合养殖体系主要营养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什么组成?图中经过中华绒螯蟹的食物链有几条?提示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图中经过中华绒螯蟹的食物链有6条。(2)中华绒螯蟹与鸟的种间关系有哪些?沙塘鳢所处的营养级是什么?提示中华绒螯蟹与鸟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种间竞争;沙塘鳢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3)引入中华绒螯蟹后稗草生态位有什么变化?(答出两条即可)提示出现频率降低、种群密度减小、植株高度减小等。(4)稻蟹养殖系统还可以减少农田间杂草的数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使水稻增产。请从种间关系的角度,结合能量流动分析水稻增产的具体原因。提示水稻的捕食者减少,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减少,能量更多地积累在水稻中;水稻的竞争者减少,水稻获得的空间与资源增多,有利于水稻固定更多的太阳能。考向二食物链(网)分析3.(2023·全国甲,5)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食物链中的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种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属于不同营养级B.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来源于太阳C.作为次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D.能量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只能单向流动答案C解析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C错误。4.(2022·广东,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A.a、c是生产者 B.b、e是肉食动物C.c、f是杂食动物 D.d、f是植食动物答案C解析a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c能捕食b等,属于消费者,A错误;b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B错误;c和f都能捕食生产者a、b,也都能捕食消费者e,所以c和f属于杂食动物,d是植食动物,C正确,D错误。1.(2020·山东,24)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选择性必修2P50)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3.(2020·北京,16节选)北极圈附近的Y岛,是许多海鸟的栖息地,一百多年前引入了北极狐后,该岛屿上较高的草本植物明显减少,苔藓增加。Y岛的生态系统由岛上所有的生物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同组成,在此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北极狐属于消费者。4.(2023·天津,13节选)为了保护某种候鸟,科学家建立了生态保护区,其中食物网结构如下:肉食性鱼类位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它不是候鸟的捕食对象,引入它的意义是减少滤食性动物的数量,增加浮游动物的数量,从而抑制挺水植物的生长,为浮游植物、沉水植物提供较多光照,增加植食性鱼类、草鱼的数量,为候鸟提供充足的食物。5.(2023·海南,19节选)人工鱼礁投放海底一段时间后,礁体表面会附着大量的藻类等生物。藻类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生产者,能有效降低大气中CO2含量,其主要原因是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将CO2转变为有机物。6.(2023·全国乙,31节选)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有玉米、蛇、蝗虫、野兔、青蛙和鹰等生物,请从中选择生物,写出一条具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玉米→蝗虫→青蛙→蛇→鹰。7.(选择性必修2P5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课时精练一、选择题1.(2024·武汉高三模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分解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解作用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B.若没有细菌、真菌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生态系统就会崩溃C.温带落叶林气温较高,其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于北方针叶林D.沼泽淤泥因缺氧导致分解作用弱,可用于开发有机肥料答案A解析分解作用是通过分解者的代谢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例如无机盐和CO2),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也可能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例如蚯蚓等),A错误。2.(2024·重庆高三冲刺)泥浆生物反应器可用来处理被污染的土壤,原理是将被污染的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并向其中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搅拌使微生物与污染物充分接触,加速污染物的分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中的小型动物都属于消费者B.泥浆生物反应器能够实现物质循环C.加入的菌种进行有氧呼吸,属于分解者D.泥浆生物反应器属于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答案C解析土壤中的小型动物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消费者如一些植物害虫,分解者如蚯蚓等,A错误;实现物质循环至少具备生产者和分解者,由题干信息可知,泥浆生物反应器中,只加入了分解者,因此不能实现物质循环,B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由题意可知,泥浆生物反应器中只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3.(2024·江苏盐城中学高三期中)要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不仅要分析其组成成分,还要理清各组分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都是生产者,生产者不都是植物B.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食物链和食物网都以生产者为起点,分解者为终点D.次级消费者为肉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答案B解析植物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生产者不都是植物,如蓝细菌,A错误;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是通过捕食关系建立起来的,以生产者为起点,最高营养级为终点,C错误;次级消费者为肉食性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D错误。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因素是包括能源、气候、水等答案A解析自养生物可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可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A错误;动物大多数属于消费者,有些动物如蜣螂、蚯蚓等是分解者,B正确;分解者是进行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少数动物,都是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5.布氏菌从蚜虫体内获取全部营养元素,且为其提供自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蚜虫仅以筛管汁液为食,蚜虫与周围生物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是生产者,蚜虫是消费者,布氏菌是分解者B.蚜虫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C.从生态系统功能角度分析,实线单箭头代表能量流动方向D.图中植物、蚜虫、瓢虫和草蛉之间构成了两条食物链答案C解析该生物群落中,植物是生产者,蚜虫与布氏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均为消费者,A错误;蚜虫生活环境中的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B错误;蚜虫仅以筛管汁液为食,蚜虫与植物之间是寄生关系,未构成食物链,D错误。6.(2024·西安高三模拟)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捕食行为会下行传递,直接或间接影响更低营养级生物,称为营养级联。在甲、乙两个相邻的湖泊中,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浮游动物的鱼类→食鱼动物。研究人员将甲中90%食鱼动物移入乙,同时将90%的食浮游动物鱼类从乙移向甲,若甲、乙两个湖泊存在明显的营养级联,则可能出现的结果是()A.甲中浮游植物增多,乙中浮游植物减少B.甲中浮游植物不变,乙中浮游植物不变C.甲中浮游动物增多,乙中浮游动物不变D.甲中浮游动物增多,乙中浮游动物减少答案A解析将甲中90%食鱼动物移入乙,同时将90%的食浮游动物鱼类从乙移向甲,甲中食鱼动物减少,食浮游动物鱼类增多,会导致浮游动物减少,进一步导致浮游植物增多;将甲中90%食鱼动物移入乙,同时将90%的食浮游动物鱼类从乙移向甲,乙中食鱼动物增多,食浮游动物鱼类减少,会导致浮游动物增多,进一步导致浮游植物减少,A正确。7.(2024·江苏省天一中学高三期中)研究人员为研究某农田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的种间关系,给玉米施加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尿素,一段时间后在甲、乙、丙三种动物中检测到的放射性情况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有机肥中的放射性来自单一元素,则该元素可能是15NB.图中甲动物可能是属于第二营养级的初级消费者C.放射性元素经代谢排出是甲、乙、丙放射性强度降低的原因之一D.该放射性元素经过的食物链可能是乙→甲→丙答案C解析15N没有放射性,A错误;根据图中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可确定,丙捕食甲,甲捕食乙,而乙以玉米为食,因此,图中甲动物可能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B错误;放射性元素含量随着甲、乙、丙代谢废物的排出而降低,C正确;根据B项分析可知,该放射性元素经过的食物链可能是玉米→乙→甲→丙,D错误。8.某种植物的种子是蚂蚁(甲)和啮齿动物(乙)的食物来源。科学家设置了3个实验区;对照区中甲和乙共存,实验1区只有甲,实验2区只有乙,实验区甲、乙的初始数量和对照区相同。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动物种类对照区实验1区实验2区甲数量318543-乙数量122-144A.甲和乙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乙的存在会使甲种群的K值降低C.乙是生态系统中第三营养级的生物D.甲和乙均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C解析蚂蚁(甲)和啮齿动物(乙)都捕食某种植物的种子,则甲和乙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对照区中甲和乙共存,实验1区只有甲,对照区甲的数量低于实验1区,说明乙的存在会使甲种群的K值降低,B正确;乙捕食某种植物的种子,则乙是该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的生物,C错误;甲、乙是消费者,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9.某兴趣小组对校园小河进行生态调查,并绘制了该河流的生态金字塔,其中甲、乙、丙、丁为4种鱼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题图所示共有6条食物链B.丁与丙之间只具有种间竞争的关系C.大量捕捞甲可能会影响藻类种群数量的增长D.该生态金字塔中的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答案C解析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A错误;由图可知,丁与丙具有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B错误;大量捕捞甲,会通过影响水草和丙来影响乙的数量,进而影响藻类的数量,C正确;该生态金字塔中的生物包括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群落还包括分解者,D错误。10.(2024·银川高三调研)两种生物之间不相互作用,而通过共同的捕食者介导的竞争被称为似然竞争,其原理是一个物种个体数量的增加将会导致捕食者种群个体数量增加,从而加重了对另一物种的捕食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似然竞争的两种生物处于同一营养级B.当发生似然竞争的两种生物都遭遇食物短缺时,二者的似然竞争将加强C.瓢虫同时以向日葵花粉和蚜虫为食,在大豆田中种植向日葵可以缓解蚜虫灾害D.取食同种食物的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可以用似然竞争解释答案C解析由题意可知,发生似然竞争的两个物种有共同的天敌,但二者的食物并不一定相同,故不一定处于同一营养级,A错误;当发生似然竞争的两个物种都受到食物限制而种群数量下降时,其天敌数量减少,似然竞争减弱,B错误;种植向日葵将导致瓢虫的数量增加,进而蚜虫被大量捕食,数量下降,C正确;取食同种食物的两种生物间的竞争是对资源的竞争,不属于似然竞争,D错误。11.研究小组调查了某地农田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结果如表所示。据表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被捕食者捕食者田鼠稻螟蝗虫水稻蛇+---田鼠--++稻螟---+蝗虫---+A.田鼠与蝗虫之间既有种间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B.一种生物在一条食物链中可以同时处于不同营养级C.田鼠既可以获取蛇和蝗虫传递的信息,又可以向对方传递信息D.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复杂的营养结构就形成食物网答案B解析据表分析,田鼠既可以捕食蝗虫,也可以取食水稻,蝗虫也可以取食水稻,故田鼠与蝗虫之间既有种间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A正确;一条具体食物链上的一种生物只能处于该条食物链的一个环节,说明一种生物在一条食物链中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沿食物链进行双向传递,在食物链水稻→蝗虫→田鼠→蛇中,田鼠既可以获取蛇和蝗虫传递的信息,又可以向对方传递信息,C正确。12.(2024·泉州高三模拟)如图为深海冷泉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其中的共生甲烷氧化菌可利用冷泉喷发的甲烷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通过与硫酸盐还原菌组成的联合体催化甲烷释放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烷氧化菌在生态系统的成分是生产者B.海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产车辆抵押合同(2篇)
- 2024年个人定金购房合同示范文本
- 2024年剧院艺术品租赁合同
- 2024年二手房销售合同规范
- 农业科技公司化肥供应合同
- 2024年企业管理顾问合同
- 2024年出租车租赁合同
- 2024年企业内部监控管理协议
- 2024劳动协同:制衣厂员工合同样本
- 2024年修订版物业租赁合同
-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推进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TSG+11-2020锅炉安全技术规程
- NB-T31030-2012陆地和海上风电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 国开(黑龙江)2024年《网络行为分析》终结性考核答案
-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一二单元语文试卷
- 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常规检查登记表(定)
- DL-T5142-2012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技术规程
-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有答案)
- 老年友善医院创建汇报
- 科学素养培育及提升-知到答案、智慧树答案
- 消防设施操作员报名工作证明(操作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