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1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2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3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4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认识圆的轴对称特征,然后继续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今后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打下基础。圆是小学阶段要学习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与之前学习的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有所不同,在探究周长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渗透着“化曲为直”的数学转换思想;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除了渗透转换的数学思想外,还涉及了极限的数学思想的渗透。同时“圆周率的历史”的介绍是很好的德育教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要充分发挥学科的整合教育功能。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圆的认识(一)、圆的认识(二)、欣赏与设计、圆的周长、圆周率的历史、圆的面积。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地认识了圆,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的知识。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已经接触过“转换”的数学思想,这些都为本单元研究探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面积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拼摆等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3.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5.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6.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热爱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对圆的特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这是圆的本质特征。在渗透圆的本质特征时,要遵循“借助生活经验—利用动手操作—解释生活现象”的线索。可以通过“套圈”游戏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方式更公平,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受圆的本质特征及圆与正方形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安排“画圆”活动,在学生探索如何画圆及亲自动手画圆的过程中,体会圆的本质特征,目的是让学生在进一步巩固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与半径、直径与直径的关系,并且感受到圆心和半径对确定圆的位置和大小的作用,这实际上是对圆的本质特征的又一次体会。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体会圆的本质2.开展测量活动,探索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意义,想办法测量不同圆的周长,并测量不同圆的直径,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探究“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最后让学生利用测量得到的数据,计算每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把不同圆的有关数据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的3倍多一些。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了解圆周率并得出圆周长的计3.经历探索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曲线围成的图形,研究曲线图形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化曲为直”。教材力图通过不同情境,不断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思想。在“圆周率的历史”中,教材介绍了运用正多边形逼近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使学生体会了“化曲为直”的思想。特别是在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教材集中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4.结合适当的素材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感悟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要注重结合适当的素材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如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领略与圆周率有关的方法,从而感受到人类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结合刘徽、祖冲之等数学家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二1.结合生活实际,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的过程。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3.对周围环境中与圆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发展初步的空重点难点二重点:理解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难点: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教只学只二教学过程二师:小朋友们,你们玩过套圈游戏吗?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玩套圈游戏,比谁能套中小旗,对于这样的站立方式,你有什么生1:我觉得像第一幅图中那样站立,比赛是不公平的。因为站在中间的小朋友距离目标比较近,站在边上的小朋友距离目标比较远,这样每个小朋友和小旗的和是不相等的,所以大家站成一条直线进行套圈时,比赛是不公平的。生2:我觉得像第二幅图中那样站立,比赛也是不公平的。因为站在正方形边上的四个人距离目标比较近,站在正方形顶点上的四个人距离目标比较远,这样每个小朋友距离小旗的距离也是不相等的,所以大家站成正方形进行套圈时,比赛也是不生3:我觉得像第三幅图中那样站立,比赛是公平的,因为每个小朋友和小旗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游戏才是公平的。师:看来“圆”确实与正方形等图形有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圆,研究圆的特征。【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感受圆的本质特征及圆与正方形的不同。这样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你们自己能想办法画一个圆吗?试一试。师:谁能展示你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可能会说:•我用一个图钉套住一根线钉在白纸上,线的另一端拴在笔上,线拉紧画一圈就得到一个圆。•我用圆规画了一个圆,把圆规的一脚的针尖固定在一点上,另一只脚旋转一周就可以了。•我可以用手指画圆,把拇指和食指张开,拇指摁住不动,食指旋转一周就画好了一个圆。师:这些方法都能画出一个圆,很好。同学们好好想一想画生2:用线画圆时,线要拉直,线的长度不能变。师:为什么中间的点要固定不动,线要拉直呢?如果线没有拉直,会怎么样呢?生:如果中间的点动了,就没有办法把圆画好,如果线没有拉直,圆就不圆了,可能会成为椭圆等其他图形。2.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圆各部分的名称:(1)圆中间的一点是圆心,一般用字母O线段叫直径,如线段BC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师:半径之间、直径之间、半径与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可以在小组里研究讨论一下。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呢?学生可能会说:•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师:说得非常棒!请大家再画一画,想一想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师:如果把车轮做成正方形、椭圆形的形状,在平面上滚动起来又会怎么样呢?现在老师把车轮分别做成了圆形、正方形和椭圆形的形状,车轴装在了点A的位置,大家仔细看看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点A留下的痕迹。想象一下假如你坐在这样的车生1:只有圆心的痕迹是直线的,坐在圆形轮子的车上,运行起来比较平稳、比较舒服。生2:其他形状的轮子运行起来比较颠簸,坐在这样的车上师:现在谁知道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圆心的痕迹是直生:因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所以圆形车轮在平面上运行时,圆心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坐在这样的车师:说一说圆和其他图形有什么不同。生:圆是由曲线围成的,没有顶点没有角;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这些学过的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有顶点也有角。【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从生活常见的图形中探究学习,知道了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了圆的特征,理解半径和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学生可能会说:•圆真是奇妙啊!可以用我们学到的关于圆的知识解释很多•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很紧密,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数学,才能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板书这计二圆的认识(一)圆各部分的名称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同一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教学反思二1.联系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学生熟悉的“套圈”游戏引入,抛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游戏怎样才公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感悟圆的本质特征。“套圈游戏的公平性”“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些问题的探讨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3.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能培养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觉作业新设计二A类1.体育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做游戏,想画一个直径为10米的圆,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考查知识点:画圆;能力要求:能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地按要2.想一想为什么瓶盖都是圆形的,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写出(考查知识点:圆是由封闭曲线围成的图形;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现象)3.分别量出圆内三条线段的长度(如右图)。你发现了什么?(考查知识点:认识直径,知道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能力要求:能准确测量直径的长度,知道圆内最长的线段是直径)课堂作业新设计1.找一根长为5米的绳子,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做圆心,拉直绳子用另一端绕固定的一端旋转一周,就画好了直径为10米的2.因为圆是由封闭的曲线围成的,瓶盖是圆形的没有棱角容易拧,安全美观,而且瓶口是圆形的,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容易往外倒水,且每个角度往外倒的流量都一样。发现: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教材第3页“练一练”1.圆的半径都是相等的,当人们围成圆形时,表演者就处于圆心的位置,那么每个人与表演者的距离就是相等的,可以让每4.骑上这样的自行车会比较颠簸。做一做略。6.系绳画圆法、实物画圆法等等。7.(1)圆形的井盖边缘到圆心的距离处处相等,无论井盖怎样旋转井盖也不会掉到井中。如果井盖是方形的,方形的一边要比其对角线短,一旦井盖翻转,就有可能落入井中。(2)水的涟漪是圆形的,是因为物体落入水中的位置就是圆心,这时水受到的力是均匀的,就会等距离向四周扩散,就形成8.略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二1.通过“折一折”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对称轴图形”等活动中,发重点难点二重点: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难点: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教只学只二课件,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平行四边形教学过程二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且直径是半径的2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特征,看看圆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师:我们通过怎样的活动,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折纸活动,通过折一折,看折痕两侧是否能完全重合)【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折纸,借助折纸游戏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为本节课探究圆的特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将圆形纸片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打开,反复几次。试试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动手折纸后,交流汇报。生1:将圆沿直径对折,正好完全重合,圆是轴对称图形。生2:圆是轴对称图形,这些折痕都是圆的对称轴。圆有无生3:圆的所有对称轴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师:我们学过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拿出我们的学具做一做,把结果填在教材第5页的表格中。学生动手操作,填写表格。有几条对形4师:你有办法找出一个圆的圆心吗?先跟同桌讨论一下。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办法告诉大家呢?学生可能会说:•我们可以把圆形纸片对折,再对折,打开后两条折痕的交点•我们可以在圆内从不同角度画两条最长的线段,这两条线师:请打开教材第5页,找出最下面各图的对称轴。画一画,学生尝试画图,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设计意图:在动手操作、观察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圆的轴对称性。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的策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师: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这些收获的?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了圆是轴对称图形,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所有的对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知识点的同时,教会学生总结探究的方法,掌握获取知识的策略和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板书这计二圆中所有对称轴的交点是圆心教学反思二1.通过创设一个“找圆心”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利用经验找出这个圆的圆心,进一步理解圆的轴对称特征。2.教学时,让学生回忆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想一想,画一画,折一折。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整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统计对称轴数量的对比中,发现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不同特点,突出圆具有很好的轴对称性。课觉作业新设计二A类1.你有办法测量出下面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吗?试一(考查知识点:找圆心测量直径;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2.某工厂的车工师傅接到一项加工圆形轮子的任务,其图样只有圆形残破轮子的部分(如图),请你帮助车工师傅测量一(1)找圆心,请你写出找圆心的方法,并在图中标出圆心。(3)请你用所学知识帮车工师傅把图样复原。在图上补画(考查知识点:找圆心,测量直径,画圆;能力要求: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1.方法1:可以根据“直径所在的直线就是圆的对称轴”,以折叠的物体时才能使用)方法2:把直尺的0刻度固定在圆周上的任意一点,慢慢移动直尺的另一端,测量出圆内最长的线段就是直径。方法3:在圆的两侧画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像书中那样在圆的两侧放好两个直角三角板,两直角边互相平行),把这两条平行线与圆的两个交点(AB)用线连起来,这条线段AB就是圆的方法4:在圆内画一个长方形(或最大的正方形),使长方形的四个顶点都在圆上,连接长方形(或最大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对角线就是圆的直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就是圆的圆心)。(如方法5:在圆内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2.(1)利用完整的边缘,过两点作圆内最长的线段并画出来,换两点再测量一次并画出来,两条线段的交点就是圆心。如下教材第6页“练一练”4.发现:(1)正方形旋转90°后与原图形重合;等边三角形旋转120°后与原图形重合;圆无论旋转多少度都与原图形重合,所以圆有很好的旋转对称性。(2)正方形旋转一周,与原图形重合4次;等边三角形旋转一周,与原图形重合3次;圆旋转一周,与原图形重合无数次。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二1.在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2.在设计图案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等特征。3.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重点难点二重点: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难点:运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世界的神奇和美丽。教只学只二教学过程二师:同学们,在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圆形设计美丽的图案,装饰自己的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大量用圆构成的图案;在数学中,也有很多美丽的图案不一定是很复件出示:教材第7页最上面的图案)学生欣赏图案,说说这些图案分别像什么,它们的名字是怎样来的?【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图案名字与其形状之间的关系,暗示学生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物品或图形的形状设计图案,为下面图案设计的教学做好铺垫】师:这些图案漂亮吗?你有自己设计的漂亮图案并展示给大家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图案,设计图案!【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课件,把美丽的图案展示给学生欣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设计漂亮图案的兴趣】学生可能会说: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较有条理。接下来,我们就师:看一看下面的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先跟同桌说一说。生1:第一个图案的画法是先画一个大圆,再画一条水平的直径和一条竖直的直径(要使两条直径相互垂直),这样圆就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接着分别以大圆的四条半径为直径,顺次画出四个小半圆;最后照书中的样子,给图案涂色就可以了。生2:第二个图案的画法是先画一个圆,然后画一条竖直的直径,接着分别以大圆的两条半径为直径,在大圆内的上、下各画一个小半圆,最后照书中的样子给图案涂色就可以了。师:画法说得不错,一定要注意画的图案要涂色才会更美丽。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步骤,自己试着画一画。学生尝试画图案,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画图案的结果,对于优秀的作品要给予师:你能画出下面的图案吗?自己试一试,然后和小组同学下面的图案)学生尝试自己画图案,并与小组同学交流,选出小组内画得师:现在请每个小组把自己的代表作品展示给大家看,选出学生欣赏作品,评选优秀作品。师:你能自己设计一个有趣的图案并与同伴交流吗?试一试。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图案,然后组织交流展示。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展示下面的图案设计,启发学生的设计灵感。【设计意图:在分析图案的形成、画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图案,经历图案创作的过程,充分发展空间想象力】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呢?生1:原来生活中许多复杂的图案,都是由我们数学中的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很常见啊。生2:我掌握了用圆形设计漂亮图案的方法。师:是啊,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才能用数学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不仅离不开数学,而且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板书这计二设计图案图案使我们的生活更美丽教学反思二1.运用所学的图形设计图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世界的神奇和美丽,而且在分析图案和创造图案时,学生还将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因此,在认识圆后,学习“欣赏与设计”的内容,教学中要给予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美丽的复杂图案,其实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得到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3.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拓,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和想象能力,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和设计,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同时也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觉作业新设计二A类圆圆的太极图,一条黑眼阳鱼,一条白眼阴鱼。鱼头鱼尾互相环抱,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亲亲和和交游互回,共处于一个有机整体“太极”里。太极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所蕴含的哲学意义和科学价值早已举世公认,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而且也成为东方文化的象征,更成为人类文化与地球文明的标志。它是我们祖先奉献给全人类的无价之宝。(考查知识点:测量直径和图案的欣赏与设计;能力要求:能根据实际要求画出图案)2.在下面的圆中添上几笔,设计成生活中的物品或标志。(考查知识点:图案的欣赏与设计;能力要求:能运用圆形设计符合要求的图案)课堂作业新设计1.(1)大圆直径2.8厘米,半圆直径1.4厘米,小圆直径0.5教材第8页“练一练”1.(1)先画逗号左下角上边的弧线,也就是圆的四分之一,再画一个圆的四分之三是逗号上面的部分,最后画圆的四分之(2)先用圆规画一个大圆,再分别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然后以大圆的半径为小圆的直径在水平方向并排画两个小圆,以同样的半径在竖直方向画两个小圆,最后照书中的样子进行3.我的设计:4.(1)运用直线包络画圆:由正方形(正四边形)变成正八边形,然后是正十六边形,正三十二边形……边数越多越接近圆形。(2)发现:当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加得越多,它的形状就越接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二1.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绕绳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在观察、测量、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过程。2.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会用字母表示,能运用周长公式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体验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圆周长的计算方法。重点难点二重点: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难点:能运用周长公式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教只学只二教学过程二师:同学们,谁能告诉大家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举例说明。生:图形的周长就是围成图形所用线段的长度之和,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围成长方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师:圆的周长是指哪儿呢?指给同学们看看,告诉大家。生:(边指圆片边讲解)圆形的周长就是围成圆形的曲线的师:请看下面的两辆车子,车轮转动一周,哪辆车子行驶的路程远?为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最上面图)生:车轮大的车子行驶的路程远,因为轮子越大,滚一圈就师:人们很早就发现,轮子越大,滚一圈就越远。车轮滚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设计意图:心理学实验证明“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掌握,理解的标志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让学生观察并揭示圆周长的概念,在此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初步感受车轮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下面测量圆的周长指出了方法】师:我们该如何测量车轮的周长呢?用手中的圆片试试看。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测量圆片的周长。师:说说你是怎样测量圆片周长的。学生可能会说:•我们可以在圆片的边缘做一个记号,把这个记号与直尺上的0刻度对齐,然后把圆片在直尺的边缘上向右滚动一周,就能•我们也可以用细绳绕圆片一周,然后把细绳拉直,用直尺测量出细绳的长度,就是圆片的周长。师:不管是用“滚动法”,还是“绕绳法”,我们都可以成功地测量出圆片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质就是我们把曲线转化成直线,进而测量其长度。这种“化曲为直”的方法,有效地帮我们解决了测量圆的周长的问题。师:你觉得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师:圆的周长真的与其直径或半径有关吗?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也有倍数关系吗?这些问题只有经过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进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分别测量3枚硬币的周长和直径,计算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师:观察上表,你能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吗?师:实际上,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师:你能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写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吗?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同一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所以如果已知半径,(1)师: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70厘米,滚一圈有多远?试试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生:求车轮滚一圈的距离就是计算车轮的周长,根据圆的周长公式C=πd,可知3.14×70=219.8(厘米)。(2)师:你能计算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教材第师:谁能告诉大家,怎样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生:这个图形的周长是指一个大圆周长的一半和一个小圆的周长之和,所以应该是3.14×(3×2(÷2+3.14×3=18.84(厘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要适时给予肯定表扬。【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讨,并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参与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提高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可能会说:我知道了圆的周长公式是C=πd或C=2π•我们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了圆的周长,进而总结•我们可以根据圆的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设计意图:不仅关注了本课的知识重点,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地激励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板书这计二测量方法计算公式教学反思二1.“圆的周长”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圆的相关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理解“周长”的内涵,并具有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经验,而且接触过一些转化的数学思想,这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明白圆周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从而为理解圆的周长公式做好铺垫。2.在引导学生测量时,把教材中要求学生“测量三个大小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因纸片过薄不容易测量周长而产生误差的可能性,再就是考虑到三种规格的硬币测量结果误差较小,并且容易使学生理解“测量中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计算结果。这样在后面的计算中,学生更容易概括出“圆的周长是3.按照“带领学生走向知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引出学生数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深刻起来。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运用,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本领。特意安排了由易到难的分层次针对性练习,通过圆周长公式的应用,使得学生内化了公式,掌握了新知,并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思想。课觉作业新设计二A类(考查知识点:半圆周长的计算;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2.从一块边长是40厘米正方形的铁皮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考查知识点:圆周长的计算;能力要求: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1.3.14×5+5×2=25.7(分米)2.3.14×40=125.6(厘米)教材第10~11页“练一练”3.3.14×(3×2(=18.84(厘米)18.84>1818厘米长的丝4.3.14×(0.3×2(=1.884(米)1.884×1000=1884(米)5.62.8÷3.14=20(米)6.3.14×6÷2=9.42(米)7.先测量出直径为2厘米,寻找出圆心后把圆画完整,然后3.14×2=6.28(厘米)8.3.14×10=31.4(厘米)9.甲:2×4=8(厘米)乙:3.14×2=6.28(厘米)8>6.28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二1.阅读圆周率发展的历史,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不断探索2.了解圆周率的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精神。重点难点二难点:体验数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教只学只二教学过程二师:同学们,在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我们知道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关于“圆周率”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师:同学们的问题还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圆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阅读了解圆周率的历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看看人类解决关于圆周段文字及图)师:从中你了解了什么?跟大家分享一下。学生可能会说:•由于轮子等的广泛应用,人们很自然想到了圆周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可见很多数学问题都来源于生活。•最早的解决方案是测量,通过测量得到了圆的周长和直径•在我国,现存有关圆周率的最早记载是2000多年前的《周•用测量的方法计算圆周率,圆周率的精确程度取决于测量的精确程度,而许多实际困难限制了测量的精度,这就是测量方2.正多边形逼近圆的方法计算圆周率。师:除此之外,后来的人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请继续阅读,生1:我知道了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和我国古代的刘徽想到的计算圆周率的方法,从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用正多边形逼近生2:这两种方法不同的是阿基米德的方法是从两个方向同时逼近圆,而刘徽的方法是从一个方向逼近圆。师:在研究圆周率的问题上,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课件出示:师:祖冲之做出了怎样的伟大贡献呢?生2:我通过搜集还知道,祖冲之取得的这一非凡成果,正是基于对刘徽割圆术的继承与发展,他自己是否还用了其他的巧妙办法呢?这已经不得而知,祖冲之的这一研究成果享有世界声誉,巴黎“发现宫”科学博物馆的墙壁上介绍了祖冲之求的圆周率,莫斯科大学礼堂的走廊上镶嵌有祖冲之的大理石塑像,月球上有以祖冲之命名的环形山……师:是啊,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在研究圆周率方面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圆周率的研究在不断地前进,用正多边形逼近圆,计算量很大,再向前推进,必须在方法上有所突破。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摆脱求正多边形周长的繁难计算,求圆周率的方法师:阅读这些之后,与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你又知道了哪些有关圆周率的知识?生2:电子计算机太神奇了,能算到这么多位!我们可以再去师:你还收集到了其他哪些有关圆周率的历史资料?跟大家学生可能会说:•英国数学家首先使用表示圆周率。π是希腊文圆周的第一个字母,而d是希腊文直径的第一个字母,当直径是1【设计意图:将课内外相结合,把学生收集的有关人类研究圆及圆周率的资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学生体会到人类对计算圆周率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师:通过今天的阅读与交流,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可能会说:•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在研究圆周率方面取得的成就竟然在世界上领先了约1000年,真令人感到骄傲和自豪。•我知道了在研究圆周率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今后我们研究问题也要多角度考虑,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回顾阅读所得,既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归纳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回忆总结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板书这计二正多边形逼近法阿基米德从两个方向同时逼近刘徽从一个方向逼近计算机小数点后面的精确数字越来越多教学反思二1.通过阅读“圆周率的历史”,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领略与计算圆周率有关的方法(从测量—正多边形逼近—近代的一些方法),佳方法之一),从而了解数学的悠久历史和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同时,结合刘徽、祖冲之等数学家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的介绍,激发2.将课内外相结合,课前鼓励学生收集有关人类研究圆及圆周率的资料,并分小组把这些资料集中起来,加以整理。课上在组织全班交流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穿插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最后交流时讲给大家听,通过文字叙述和讲解交流,展现人们探索圆周率的过程及方法的演变,体会人类对计算圆周率的探索课觉作业新设计二A类(考查知识点:圆周率;能力要求:理解并掌握圆周率)2.根据你了解的信息,以“我来说说圆周率”为话题,写一(考查知识点:圆周率;能力要求:具有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语言表达等多种综合能力)课堂作业新设计似值3.14,但它并不是等于3.14。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二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估算和小组操作、讨论等探2.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解3.体验推导圆面积公式时的探索性和结论的确定性,感受“化曲为直”的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重点难点二重点: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只学只二教学过程二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周长”,谁能告诉大家圆的周长公式是什么?师: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圆的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图形的面积?圆的面积指什么?(明确: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师:你还记得当初我们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可能会说:•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就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下一个三角形,平移后补在另一边就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我们也用到了转化的方法,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就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面积=底×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我们同样用到了转化的方法,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高,而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师:这三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生:都是借助转化的方法,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转变成我们会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把我们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成我们会师:你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遇到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圆形与正方形)生1:不能直观地看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能不能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而推算圆的面积呢?生2:圆的面积是否也有计算公式呢?【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接触过的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唤起学生已有的图形转化法推导面积公式的经验,渗透着要求圆的面积也需从转化的思想入手,既为新课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迁移师:是啊,怎样知道一个圆的面积呢?(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最上面图)生1:根据第一幅图只能求出圆内最大正方形的面积,剩下生2:根据第二幅图可以数整方格,但不是整格的就只能估算,这样圆的面积也只能估算出来。师:是啊,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只能估算出圆的面积,根本不能知道圆的实际面积。所以要想知道圆的面积,我们应该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才比较准确。2.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师:请大家先猜一猜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并说说这样猜想学生可能会说:•圆的面积与半径有关,因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的面积可能与直径有关,因为圆的大小与直径有关。师:同学们说得似乎很有道理,那么圆的面积可以怎么计算呢?和它的半径或直径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经知道圆的大小由圆的半径决定,所以让学生展开有根有据的猜想,既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又培养他们合理的猜想意识】师:我们之前研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时,都是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那么能否将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呢?试一试。跟小组同学合作并交流。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研究发现告诉大家呢?生1:我们把8等分的圆形纸片经过剪拼,可以得到近似的生2:我们把16等分的圆形纸片经过剪拼,也可以得到近似生3:我们把拼成的这两组图形经过对比发现,圆形纸片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师: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真的是越接近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圆之间有什么联系?可以跟小组同学商量讨论。师:谁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生2: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师: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能得出圆的面积计生: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r表示圆的半径,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圆的面积S=πr2想象等面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的面积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逐步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多层次的操作,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多媒体课件展示拼成图形的变化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圆面积公式的合理性】师:看看今天我们都学会了什么,说一说。学生自由叙述自己学会了什么。师:今天我们又一次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了未知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操作、亲自试验也是很重要的。相信大家在今后,能更主动地运用这些思想方法去解决一些问题。【设计意图:数学的教学,不仅是教会知识,而且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关注探索过程的有序、有效,重视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数板书这计二圆的面积(一)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教学反思二1.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并渗透转换、极限的数学思想。教学之初,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意在启发学生自主发现:我们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进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公式奠定基础。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一猜:圆的面积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之后就是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在推导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在小组中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尝试拼成不同的图形,得出相同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3.最后总结归纳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润物细无声”地把极限思想、转化思想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点拨并告诉学生:“化曲为直”本身就是一种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可以用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未知的问题。在兴趣盎然中让孩子们经课觉作业新设计二A类OB=4厘米,那么直径是()厘米,圆的周长是()厘米,圆(考查知识点: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圆的周长和面积;能力要求:综合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2.如果把一个半径是4厘米的圆平均分成64份后,可以拼成一个()形,所拼成的图形与圆的面积相比()(变大;变小;大小不变),周长与圆的周长相比()(变大;变小;大小不变)。拼成图形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考查知识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能力要求: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课堂作业新设计3.平行四边形大小不变变大33.1250.24教材第15页“练一练”3.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圆的面积;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二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经历解决已知圆的周长求圆面积的实际问题的过程。2.能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公式、圆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重点难点二重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难点:灵活解决有关圆面积的实际问题。教只学只二教学过程二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谁能跟大家说说我们是怎么得出圆的面积公式的。学生举手叙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明确圆的面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解决一【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就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师:图中是自动旋转喷灌装置,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农田的形状就是圆。如果射程是3米,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呢?(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最上面左图)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生:射程就是圆形的半径,根据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可以列式为3.14×32=3.14×9=28.26(平方米)。师:说得很好。但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平方”是更高一级的运算,在含有“平方”的算式里,要先算“平方”。也就是说在计算圆的面积时,要先计算半径的平方。2.已知周长求圆的面积。师:图中的圆形羊圈的周长是125.6米,你能计算出这个羊圈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最上面右图)师:谁愿意说说自己的想法?生:要想计算出圆形羊圈的面积,就应该先求出羊圈的半径。已知周长是125.6米,半径是125.6÷3.14÷2=20(米),所以羊圈的面积是3.14×202=1256(平方米)。师:是啊,已知圆形的周长,就要先求出圆形的半径,才能根据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求出圆形的面积。3.其他推导圆面积的方法。师:下面是一种有意思的推导圆面积的方法,你能看懂吗?推导圆面积的方法)学生自主阅读,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收获。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看懂了什么?跟大家讲一讲。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由草绳编织成的圆形茶杯垫片,沿线剪开,把草绳一圈一圈地平铺成近似三角形,它们的面积是一样的,这样就相当于把圆形面积转化成近似三角形面积,可以推导出圆的面•因为图中三角形的面积相当于圆的面积,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的周长,三角形的高相当于圆的半径;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填空练习之后,组织交流订正。【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是课程标准化的一个基本要求。本节课的练习主要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圆的面积推导方法的介绍,可以有效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叙述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板书这计二=28.26(平方米)答:能浇灌面积为28.26平方米=1256(平方米)教学反思二1.将“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贯穿于教学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新的数学思想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2.创设“节水型灌溉”“圆形羊圈”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形面积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课觉作业新设计二A类1.在小明家院子中间的一根木桩上,一根3米长的绳子拴着一只小狗,你能知道小狗的活动范围是多大吗?(提示:可以借助自己手边的物品演示观察再计算)(考查知识点:圆的面积;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2.已知右图中的正方形面积是4平方厘米,你能求出圆的面积吗?如果正方形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圆的面积又该是多少(考查知识点:圆的面积;能力要求: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1.3.14×32=28.26(平方米)2.3.14×4=12.56(平方厘米)3.14×5=15.7(平方厘米)教材第17页“练一练”1.3.14×42=50.24(平方米)2.31.4÷3.14÷2=5(米)3.14×52=78.5(平方米)5.50×20+3.14×(20÷22=1314(平方米)6.3.14×(122-82)=251.2(平方厘米)3.14×52-5×2×5÷2×2=28.5(平方厘米)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二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解决问题的2.能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与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和方案。3.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经验,丰富重点难点二重点: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公式、圆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难点:能根据圆的周长、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只学只二教学过程二师:同学们,第一单元“圆”的学习到这就要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学生可能会说:•我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了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我知道了圆的圆心用字母O表示,半径用字母r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同一个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用字母表示是•我了解了圆周率的历史,觉得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很了不起,还知道了圆的周长公式是C=πd或C=2πr。•我知道了可以把圆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圆的师:同学们学会的知识真多,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看看谁掌握得最好。【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回忆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复习整理的能力】师:如果是直接套用公式解决问题,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练习。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与其他图形知识相联系的、综合性稍强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第8题)师:谁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讲一讲?注意说清思路。生:因为“两个的面积相等”,所以圆的面积就是长方形的面积。首先我们根据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算出圆的面积是3.14×(16÷22=200.96(平方厘米),这也是长方形的面积,其次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长方形的宽,计算出宽方形的长是200.96÷16=12.56(厘米)。师:说得很有条理,你能说清楚吗?跟同桌讲一讲你的做法。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想法,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师:我们可以根据面积相等,计算长方形的长或宽,如果是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那么谁的面积比较大呢?请看下面问题,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辅导个别学习有困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生:两根铁丝的长分别是两个图形的周长,也就是说正方形可以计算正方形的边长是62.8÷4=15.7(厘米);然后根据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是15.7×15.7=246.49(平方厘米)。圆形的周长也是62.8厘米,根据圆的周长公式C=2πr,可以求出圆的半径是62.8÷3.14÷2=10(厘米);然后根据圆形的面积公式S=πr2,计算出圆的面积是3.14×102=314(平方厘米)。作比较可以知道师:这样看来,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比较大,正方形的面积比较小。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正方形的面积大于长方形的面积,所以联系起来,我们现在应该说: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次之,长方形的面积最小。【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尝试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培养学生善于归纳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自由叙述自己的收获所得。【设计意图:以题型为纽带,带动复习知识结构。从具有代表性的题目中,把握知识间的联系】板书这计二圆各部分的名称:圆心、半径、直径教学反思二1.在教学中教师“讲”得少,学生“说”得和“做”得较多。我们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还是主体的主动建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思考过程、结果说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2.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探索环境。把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用激励的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和发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愿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觉作业新设计二A类1.装卸工人要将4根圆柱形钢管用铁丝捆扎在一起,一根钢管的横截面的周长是25.12厘米,如果铁丝接头处的长度忽略不计,在钢管的两端各捆扎一圈(如右图),需要多长的铁丝?(考查知识点:圆与其他图形组合后组合图形的周长;能力要求:能运用圆的周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右图是一个圆形牛栏场,它的半径是12米。(1)在建造这个牛栏场之前,首先需要画出这个圆,如果用圆规画是很难办到的,那么请你想一个可行的办法画出这个圆,要多少米的粗铁丝?(保留整数)(3)这个圆形牛栏场,如果每隔5米埋一个木桩,那么大约需要多少个木桩?(考查知识点:画圆,圆的周长等知识点的综合;能力要求: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1.25.12÷3.14=8(厘米)(25.12+8×4(×2=114.24(厘米)2.(1)我们可以找来一段长为12米的绳子,两个同学合作,一个同学拽住绳子的一端固定不动(即为圆心),另一名同学拽紧绳子另一端(即为圆的半径),围着不动的同学转圈,这样就可(2(3.14×12×2×3=226.08(米)≈227(米)(依据生活实际一定要“进一”)(3(3.14×12×2÷5≈15(个)教材第18~20页“练习一”(2(4×4-3.14×(4÷22=3.44(平方厘米)半径/cm直径/cm周长/cm/cm273.3.14×62=113.04(平方米)4.(1(3.14×(10×2(=62.8(厘米)(2(3.14×102=314(平5.3.14×(1÷22=0.785(平方米)6.12.56÷10÷3.14=0.4(米)7.3.14×559=1755.26(毫米)3.14×610=1915.4(毫米)3.14×660=2072.4(毫米)3.14×711=2232.54(毫米)8.3.14×(16÷22÷16=12.56(厘米)9.正方形:62.8÷4=15.7(厘米)15.7×15.7=246.49(平圆形:62.8÷3.14÷2=10(厘米)3.14×102=314(平方厘米)10.3.14×0.5=1.57(米)1千米=1000m1000÷1.57≈637(圈)(2)因为越往外一圈的弯道比里面的弯道长,所以运动员的起跑位置会依次向前移相应的距离。调查略。本单元教学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熟悉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初步掌握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小节: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让学生利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的已有认识,来解答一些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这种类型的应用题实际是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应用,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类型,今后学习百分数应用题也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具有重要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能够找准单位“1”,分析分率所表示的意义,并能根据对应分率,求出分率所对应的数量。学生能够根据数量关系,画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线段图。这都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比教学要求,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几分之几”或“减少几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2.能利用分数的有关知识列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1.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联系实际开展教学。在本单元中,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使学2.注意提高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基础,关注学生抽象概括具体实例的过程。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3.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间的衔接,特别需要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课时安排,1分数混合运算(一)2分数混合运算(二)3分数混合运算(三)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二1.掌握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对“对应”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会分析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单位“1”的量乘分率得到的是分率的对应量。能有条理地说明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发展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与分数乘法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重点难点二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掌握解题思路。难点:找出所求数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渗透“对应”教只学只二教学过程二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分数”吗?谁能说说“”表示什么意思?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稍复杂)的问题,有信心学好吗?【设计意图:明确分数的含义,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稍复杂)做准备】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稍复杂)。师:先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从图中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师: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说说你是如何思考的。学生可能会说: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可以先算出摄影小组的人数,再计算航模小组的人数。•可以先计算出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几分之几,再师:你能画图表示航模小组与气象小组、摄影小组之间的人数关系吗?试一试。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交流展示画图结果,说说画图想法。可能会出现下面的情气象小组的”,就是把气象小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小组的人数,即12×=4(人);“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就是把摄影小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图所示)这样就相当于两个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用一条线段表示气象小组的人数12人,把这条线段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这一小段就表示摄影小组的人数(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再把表示摄影小组的线段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相当于把气象小组人数这个单位“1”平均分成了3×4=12份),取其中的3份就表示航模小组的人数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也就是说师:你能列式解决问题吗?说说你的想法。生1:先求摄影小组有多少人,再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列式生2:先求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几分之几,再求航模小组的人数,列式计算为12×=3(人)。师:这两种解答方法都是正确的,在具体解决问题时,可以2.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师:通过上面两题的计算,发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你能试着完成下面的计算吗?(课件出示: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名学生板演。强调: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学生计算检查,改正错误,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这几道题究竟错在哪了?你会算吗?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确的计算结果应该是。所以说正确的计算结果应该是。算结果是。师:你觉得计算时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减少错误呢?生:做完之后要再检查一遍。师:是啊,我们一定要细心计算,并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设计意图:当课堂上出现多种算法时,教师不要急于去优化哪一种,而是让学生经过选择、比较,自己实现算法的优化,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切身体会,选择出最佳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的交流,既是计算的检查,也是同学间相互学习的平台,更是教师进行学习指导的机会】师:今天我们又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让学生再次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板书这计二分数混合运算(一)=3(人)=3(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教学反思二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多样化是学生学习个性化的必然反映。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而是还计算教学于本来面目。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另一个现实要求,是适时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最终2.对于多种算法,不应急于做出选择优化,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实现算法的优化。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3.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多思考、多表达。学生做得对,就让他们自己说说是怎么想的;学生做得不对,就把错误指出来,让全体学生引以为戒,从而使犯错误的同学对错误的认识更加课觉作业新设计二A类1.果园里有50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棵数的,桃树的棵数是梨树棵数的,桃树有多少棵?(考查知识点:分数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能分析透题意,并运用分数混合运算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同学们要租船过河,现在有两种船,大船每次可以坐8人,小船每次乘坐的人数是大船的。如果租用3条大船,同学们就能一次过河,且3条大船刚好坐满人。如果改用小船,同学们需要租几条小船才能一次过河?(考查知识点:分数混合运算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能弄懂题意并运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2.8×3÷=4(条)教材第22~23页“练一练”3.208--6.5×6÷=15(次)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二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解答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实际2.会解答两步计算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3.感受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二重点: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难点:找准单位“1”的量。教只学只二教学过程二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车展吗?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参加动生:我从图中知道了这是第十届动物车展,第一天的成交量是50辆,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师:观察得很细心,叙述得很完整,不错。继续努力!【设计意图:借助情境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并获取图中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1.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师:“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这是什么意思?生:增加了,是把第一天的成交量看作单位“1”,是指第二天增加的成交量是第一天成交量的。师: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辆呢?你能画图表示第二天的成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交流展示学生画图结果,对于画图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师:结合刚才的画图分析,你能自己列式计算吗?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学生可能会说:•可以先求出第二天增加多少辆,用50×=10(辆),这样第二天的成交量就是50+10=60(辆)。列成综合算式就是50+50×=60(辆)。•“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是把第一天的成交量看作单位“1”,第二天的成交量就是第一天成交量的1+=,再计算第二天的成交量就是50×=60(辆)。列成综合算式就是50×=60(辆)。师: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在具体解决问题时,同学们可2.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师:你能用刚才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解答师:谁能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生1:我们可以先计算女生有多少人,再从全班的总人数40人里面去掉女生人数,剩下的就是男生人数,列综合算式是40-40×=24(人)。计算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再计算男生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是40×-=24(人)。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师:算一算下面的两组练习,然后跟同桌说一说你有什么发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并与同桌交流各自的发现,教师巡视了组织交流,汇报结果,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强调: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形成过程,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技能。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自己讲述收获,可以是知识点,也可以是情感方面,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既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分数混合运算(二)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50×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40-40×-40×--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教学反思二1.让学生自主讨论、思索,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2.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时的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不必做过多的铺垫,不用多余的提问引导。课觉作业新设计二A类1.一片树林里的柳树比杨树多。柳树有多少棵?(考查知识点: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能力要求:能运用分数的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考查知识点: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能力要求:能运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1.260×-=299(棵)或260+260×=299(棵)2.960×--=288(千克)或960-960×=288(千克)教材第25~26页“练一练”(2(960×=1120(元)或960+960×=1120(元)2.20L=20立方分米20×-=22(立方分米)或20+20×=22(立方分米)3.48×=60(棵)或48+48×=60(棵)150+150×=275(面)或150×=275(面)4.140×-=60(页)或140-140×=60(页)6.40×=45(千克)或40+40×=45(千克)45×-=40(千克)或45-45×=40(千克)7.480×=400(盆)或480×+480×=400(盆)8.(1(12×-=2(千米)或12×-12×=2(千米)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二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并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问题的过程。2.能用方程解答“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3.认识到许多分数除法问题可以借助方程来解决,能够表重点难点二重点:能用方程解答“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难点: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解答教只学只二教学过程二师:同学们,淘气今天遇到难题了,快来看看究竟怎么回事。生:表格中7月的用水量和8月的用水量被墨迹盖住了,淘师:是啊,表格被弄脏了,表内的数据不完整了,让我们一起【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引入分数除法问题的探究】1.已知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生2:我们可以找一找等量关系,用方程来解决问题。师:你能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吗?画图试一试。学生尝试借助画图找题中的等量关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画图结果,重点说说画图的想法。学生可能会说:师:题意分析透彻之后,你能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吗?试一试。学生尝试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解答情况。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要给(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用算式解答的方法,教师也可以作为参与者给出算式解答方法,让学生讨论是否正确)2.已知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生1:淘气这样想是不对的。因为在“8月用水比9月多了”用水量的。两句话中的单位“1”不同,这样的话反过来说是不生2: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找等量关系。师:说得都很有道理,现在就用画图的方法找等量关系,然后自己解答,看谁做得又快又对。学生尝试画图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解答方法,只要学生讲解合理就要给予师:看下面的习题,你能找到等量关系吗?(课件出示:教材1360本就是文艺书总数的,所以说等量关系就是“图书总数师:你能自己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设计意图: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画图能有效帮助分析题意,找到等量关系,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叙述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设计意图:以交流的方式促进回忆的深刻,让每个学生把知识点牢记在心】分数混合运算(三)-教学反思二1.面对一个新的知识,教师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思考、探索,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让学生交流不同的算法,既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又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在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础上,既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2.本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提取信息,从而提出问题,为学生的探索提供空间。在探索阶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解决新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课觉作业新设计二A类(考查知识点:已知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能力要求:能灵活运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2.听新闻,提问题。2003年第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元?(考查知识点:已知比一个数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