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经济史第十四章当代中国工矿业的发展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的演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的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单一公有制再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曲折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建立起行政管理为特征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趋于多元化,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体制及企业的治理结构也随之不断改进和完善,市场机制也从补充性作用发展到基础性作用,再发展到决定性作用。
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二、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
三、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变化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和经营管理体制的演变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经历了从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到单一公有制,再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变迁历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和土地改革等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形成了以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五种经济成分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其中国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营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续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追求所有制的“一大二公”,所有制结构趋于单一化。“大跃进”期间,在农村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同时,在城镇一度进行手工业合作社向全民所有制的升级过渡。“文化大革命”期间,再掀升级之风,对城镇手工业合作社实行国营经济的管理制度,把城乡个体、私营经济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续2)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在改革国有经济的同时,逐步放松对非国有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限制,所有制结构开始从单一向多元结构转化。各种非公有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等公有制企业为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及个体、私营、港澳台资、外资等不同所有制企业并存、共同发展的多元所有制结构。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续3)二、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与市场并存,到计划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与此相适应,政府对工业经济的管理体制经历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
1.新中国成立初,以政府调控经济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首先是建立经济管理机构。中财委下属各工业部的职责一是按行业和部门管理整个国民经济,二是直接管理国营经济。其次是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权限的划分,初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经济管理体制。二、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续1)
2.管理体制的改革到1956年,基本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在工业管理体制上形成了高度统一、集中管理、计划调控的体制。这种工业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其间进行过多次行政性权力下放或上收的调整。“大跃进”放权——调整时期收权——“文革”时期在放权——“文革”后期到“文革”后最初两年收权。工业管理体制的调整主要局限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行政性分权,结果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二、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续2)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是向企业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续3)3.政府管理部门的改革和职能转换1993年,国务院撤销了航空航天工业部,分别组建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轻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撤销后,分别组建了中国轻工总会和中国纺织总会,率先退出政府部委序列,实现向行业协会职能的转变,部分行政职能转变为工业局划归国家经贸委。二、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续4)1998年,中国的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规模最大也是最彻底的一次机构改革,国家不再保留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电力、冶金、煤炭、化学、机械、电子等工业部被撤销,改为国家经贸委直属局,为政企职责最终分开和政府部门的职能转换奠定了基础。二、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续5)2001年2月,国家经贸委宣布撤销国家机械、化学、纺织、轻工、冶金、石油、煤炭、建材、有色金属9个委管局。2003年,国务院又撤销了经贸委,改组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国家经贸委的政府管理职能移交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商务部,有关工业企业的运行和发展的宏观调控职能主要由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协调;有关国内市场的运行调控职能移交给新成立的商务部,由商务部统筹协调国内外贸易和外商投资。二、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续6)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二、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续7)三、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大致来说,改革开放前,国营企业是政府的附属机构,基本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改革开放后,国营企业逐渐演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经营管理制度也从厂长负责制向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法人治理结构演变。第二节
工业经济的发展与波动
一、1978年以前的工业增长与波动
二、1978年以来的工业增长与波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经济总体上呈现高速增长,其中,1953—1978年的增长率为11.3%,1979—2016年为11.9%。改革开放后,增速略高于改革开放前,更重要的是波动幅度较之前小。第二节
工业经济的发展与波动一、1978年以前的工业增长与波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政府采取着重恢复的政策利用现有设备和生产能力,重点投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促进地方工业的恢复和发展,鼓励私人投资工业等措施,使工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一五”时期是新中国推行以重化工业为核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的起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工业发展的政策,如优先发展重工业,并适当发展轻工业;重视工业发展中政府投入的作用,并注意发挥原有企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中央工业的发展壮大,并注重地方工业的成长;以国内经济力量为主,重视利用国外的援助;重视国营企业的发展,也不忽视其他非国营经济的作用。比较科学的工业化战略和政策措施,使“一五”时期工业产值和工业产品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一、1978年以前的工业增长与波动(续1)“大跃进”期间,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工业生产又片面强调“以钢为纲”,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下,一场各行各业群众性大炼钢铁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土法炼铁、炼钢,成本高,经济效益极差,对资源破坏严重,为生产土铁、土钢,过量开采煤炭和矿石,滥砍滥伐大量树木。由于全民大炼钢铁,减少了农业的劳动力,本来农作物普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但因缺少劳动力致使大批的粮食和棉花烂在地里。同时,由于工业生产“以钢为纲”,其他工业“停车让路”,致使其他工业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一、1978年以前的工业增长与波动(续2)1961—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经历五年调整,196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402亿元,比1957年增长了一倍;主要产品产量都大大超过1957年的水平;工农业结构和工业结构有很大改善,国民经济中各种比例关系实现了较为协调的态势;调整时期又建设了若干必要的工业项目,工业生产能力有了新的增长。到1965年,我国初步建成了一个具有相当生产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一、1978年以前的工业增长与波动(续3)“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经济在动荡中仍然取得进展。1976年,工业总产值3158亿元,比1965年增长172.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在世界上的位次有了程度不同的提高。1978年与1965年相比,钢产量由第8位提高到第5位,煤产量由第5位提高到第3位,原油产量由第12位提高到第8位,化肥产量由第8位提高到第3位。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1953—1965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2.3%,1966—1978年则为10.2%。一、1978年以前的工业增长与波动(续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最初两年,工业生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77年2—5月,对工业、交通企业进行大规模整顿,初步改变了因“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生产秩序的混乱状态。1977年工业生产逐步回升,工业总产值为3728.3亿元,比上年增加14.3%,1978年又比上年增长13.5%。1977—1978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速度也比较快,1978年80种主要产品产量有65种完成和超额完成了计划,特别是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以及关系到人民生活改善的一些轻工产品增长幅度较大。一、1978年以前的工业增长与波动(续5)二、1978年以来的工业增长与波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工业发生过多次波动,但是30多年间工业的快速增长,不仅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首要因素,而且整个工业的规模、技术和主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二、1978年以来的工业增长与波动(续1)1979—1982年间,工业生产稳步发展,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处于调整时期,重点在调整国民经济的结构,而不是继续追求高速增长。几年间,在放慢工业增长速度的同时,在调整工业结构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初步改变了工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1983—1988年中国工业迎来了持续6年的高速增长,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6.5%,不仅高于改革开放前和调整时期的增长速度,而且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工业高速增长期之一。与高速增长相伴随的是经济过热,针对经济过热,国家的宏观政策在紧缩和放松紧缩之间摇摆,从而使得工业经济在这6年间呈现出波动中高速增长的特点。二、1978年以来的工业增长与波动(续2)1988年9月—1991年9月,持续三年的治理整顿,工业增长速度迅速回落,1989年、1990年、1991年的工业生产增长率分别为8.5%、7.8%、14.8%,三年年均增长10.37%,比1983—1988年下降了6.3%。其中,199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率更是降至1982年以来的最低点。二、1978年以来的工业增长与波动(续3)1992年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以此为推动,工业从1991年下半年开始明显回升,且在1992—1997年连续6年保持了高速增长,6年的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21.1%,这一时期是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平均增长率最高,也是高速增长持续时间较长的时期之一。二、1978年以来的工业增长与波动(续4)1996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面临着国内外的诸多不利因素,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国际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并出现通货紧缩迹象。需求的不足从根本上形成了对工业增长的制约,这几年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很低,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1998年、1999年分别为10.8%、11.6%。2000年以后,工业生产才慢慢走出低谷。二、1978年以来的工业增长与波动(续5)2003年又进入工业生产的高增长期,一直持续到2008年,其中2004年高达39%,6年年均增长26.1%,这一轮主要是房地产、汽车等产业带动下的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二、1978年以来的工业增长与波动(续6)2008年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又对中国经济产生极大冲击,尽管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2009年仍跌落到8.1%,2010年刺激政策有了效果,工业增长回升到27.4%,但难以持续,又再次回落,2011年工业总产值为844269亿元,增长20.9%。2012年以后,统计年鉴没有了工业总产值的统计,以增加值的增速看,2012至2016年分别为8.1、7.7、7.0、6.0、6.0,回落趋势没有改变,只不过速度趋缓。二、1978年以来的工业增长与波动(续7)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结构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重工业超前发展,到改革开放以后轻重工业平衡发展,再到新世纪以来重化工业化重启的演变历程。这一演进路径,既体现了后发大国“追赶型”的跨越式发展,也反映了从不完全遵循到基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规律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则与国家工业化战略、产业政策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工业规模扩大、工业结构演变相伴随的是工业技术进步,推动着工业结构的升级。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进与技术进步
一、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化
二、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技术进步与创新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进与技术进步新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产业政策是在“七五”时期,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化战略及相关的政策实际上包含着产业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自1953年直到1978年,重工业一直是工业发展的重点,其间只在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的经济调整时期因轻工业比例偏低、基础工业与制造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对轻工业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一、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逐步形成明确的产业政策体系。“七五”计划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和规定了产业政策。198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指出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明确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支持和限制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提出了生产领域、基本建设领域、技术改造领域重点支持、停止或严格限制的产业和产品,标志着产业政策体系的正式形成。一、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化(续1)1994年4月国务院又颁布了《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为整个20世纪90年代各项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政府还出台了一些行业性的产业政策,如1994年制订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1997年5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能源政策》,2004、2005年国家发改委先后颁布《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政府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在五年规划、每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政府文件中都有体现。一、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化(续2)改革开放以来,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是产业政策贯穿始终的核心,而在不同阶段则侧重有所不同,总的趋势是产业发展从量的调整到质的提高。一、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化(续3)调整时期,出台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并且调整冶金、化工、机械等重化工业的产品结构,使之能更好地为轻工业服务。这一政策持续了几年,其结果是20世纪80年代轻纺工业发展明显快于重工业,被称为是轻纺工业发展的补课时期,但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发展不足,与轻纺工业加快发展的矛盾逐渐凸现。一、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化(续4)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从优先支持轻工业发展转向大力支持基础产业,同时控制加工工业的过快增长。20世纪90年代的产业政策,继续强调产业结构调整,重视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着力推动各次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视产业发展中增长模式转换问题。产业政策的重点从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变到产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一、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化(续5)21世纪以来,随着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向中后期迈进,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已经站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之上,同时,产业结构固有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愈益严重,产业政策的重点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实现产业发展从“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一、政府产业政策的变化(续6)二、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随着国家工业化的推进,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由1952年的17.6%上升到2016年的33.3%,其间,在改革开放前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改革开放后则波动幅度较小。工业内部结构,由改革开放前的大部分年份重工业所占比重远大于轻工业,到改革开放后先是轻、重工业平分秋色,到后来重工业独占鳌头。工业的资源密集程度,改革开放前以资本密集型为主,改革开放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世纪之交以来资本密集型呈现较快发展势头。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产业结构逐渐趋于优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逐渐得到改进,趋向合理化。二、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续1)产业结构高度化存在的问题:首先,尽管产品附加值有了提高,但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低端,获取的价值很少,中国的很多制造业企业只承担了一些加工装配的工作,加工度和附加值都比较低,附加值很高的产品设计、物流、销售等环节都由其他国家完成或由外国公司控制。其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结构再度趋向重工业化,但是在消费品工业和以原材料为重心的重化工业继续扩张的同时,重加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没有得到应有的较快发展,极大地限制了工业结构向技术集约阶段升级。二、工业产业结构的变化(续2)三、技术进步与创新
(一)技术引进。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技术。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转向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1963—1966年,先后与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11个国家签订了82项技术引进合同,消耗外汇2.8亿美元。“文革”期间,“四三方案”。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技术引进的来源多元化,西方国家,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与地区成为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与苏联关系改善,也恢复了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技术合作关系。技术引进的方式日益灵活多样。在技术引进项目中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生产线的合同金额比重逐渐下降,以技术为主的合同金额逐渐上升。三、技术进步与创新(续1)技术引进的行业,20世纪80年代主要分布在能源、机电、石油化工、化工和冶金等行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集中在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等行业。三、技术进步与创新(续2)技术引进的渠道,20世纪80年代除了以前采取的一般贸易渠道外,来料加工、合资经营、合作开发经营生产、设备租赁等渠道也得到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渠道,并形成了引进—产业发展—出口的技术引进循环。三、技术进步与创新(续3)企业成为技术引进的主体,主要以国有和外资企业为主,民营企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2005年,国有企业技术引进合同金额92.2亿美元,占比48.4%,外资企业技术引进合同金额82.7亿美元,占43.4%。三、技术进步与创新(续4)
(二)技术开发与创新中苏关系破裂后,确立了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通过举国之力,在原子能、农业生物、运载火箭、卫星通信等领域取得了较高成就。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技术落后,引进、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成为发展我国国内工业的快捷途径。三、技术进步与创新(续5)进入新世纪以来,自主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自主创新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核心主题。三、技术进步与创新(续6)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进入以重化工业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开始出现全面的资源、能源、环境的紧张状态。第四节资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发展
一、资源约束
二、环境约束第四节资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发展一、资源约束
中国各类工业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资源约束问题逐渐显现,世纪之交以来更为凸显。主要原因:第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强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第二,中国正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三,出口规模的扩大,且出口的大多是资源密集型产品。一、资源约束(续1)
二、环境约束
“一五”时期,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刚刚起步,环境污染问题不突出,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不大,生态环境没有受到明显的破坏。自1958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一定范围的环境破坏开始显现。“大跃进”期间为大炼钢铁,大砍树木、土法炼铁等,既是对资源的破坏性使用,也破坏了生态环境。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不少建设项目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没有采取控制污染的配套措施;布局不科学,有的重污染工业企业建设在城市的上风口、水源地上游,给城市大气环境和饮用水安全带来很大危害。二、环境约束(续1)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逐渐突出,乃至成为严重的问题。造成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的原因有:一是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三是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二、环境约束(续2)
20世纪80—90年代中期,来自乡镇工业的污染最为突出。乡镇工业中相对发达的行业是加工制造业、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这些行业中的非金属矿物制品、纺织、食品加工、金属制品、化工等行业构成了乡镇工业的主要污染源。乡镇工业技术装备陈旧落后,技术力量薄弱,生产工艺简单落后,机械化水平很低,污染治理设施简陋,防污技术落后,相当一部分乡镇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采取任何环保措施。乡镇工业落后的技术层次必然导致资源、能源高消耗、浪费大,环境污染不可避免或难以防治。二、环境约束(续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伊始,工业结构的重化工业特征和技术升级特征明显,能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导致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严重,一些地区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环境污染还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有效施用率低,大部分都挥发到大气中或随水流入土壤和江河湖泊,造成水域富营养化或饮用水源硝酸盐含量超标。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二、环境约束(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虚拟现实技术研究投资合同
- 智能电子设备开发合作协议
- 2024年体育产业项目开发投资合同
- 技术引进合同
- 环保设备制造销售代理协议
-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融合的创新实践-洞察分析
- 智慧物流配送协议
- 隐私保护与无接触支付融合-洞察分析
- 智慧城市安全系统建设协议
- 知识产权收购与交易管理制度
- 影视剧制作投资分红协议
- 2024-2025学年成都青羊区九上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竞聘医院内科医生岗位演讲稿模版(3篇)
- 虚拟货币地址分析技术的研究-洞察分析
- 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内容
- 心理学基础知识考试参考题库500题(含答案)
- 电力智慧检修安全运行三维可视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 一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集锦
- 消防安全应急预案下载
- 《北航空气动力学》课件
- 附件:财政业务基础数据规范(3.0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