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教学课件第一章中国古代社会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_第1页
中国经济史教学课件第一章中国古代社会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_第2页
中国经济史教学课件第一章中国古代社会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_第3页
中国经济史教学课件第一章中国古代社会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_第4页
中国经济史教学课件第一章中国古代社会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经济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社会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第一节古代社会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史范畴的资源与环境,是指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土地、矿藏、森林、海洋等自然资源与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植被、水文、自然灾害等环境条件。自然界是人类生产与生活资料的来源,人类的所有活动都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自然环境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一、自然环境(一)气候的变迁

我国的气候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1)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温暖期。(2)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叶的西周时期,气温有所下降。(3)西周时期的寒冷期过后,气候回暖。自然环境(续1)(4)从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战国至西汉初年,气候有转寒迹象。(5)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即公元前2世纪中叶至公元2世纪末,我国又进入了温暖期。(6)公元3世纪初至8世纪初的魏晋南北朝至盛唐时期又进入一个寒冷期。(7)宋元时期,10世纪中叶至13世纪末,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气候温暖期。(8)14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元后期至清末,气候转向寒冷。自然环境(续2)(二)生态环境的变迁

NASA公布近100年地球变化对比图二、资源禀赋(一)土地资源

国土地域广大,但农业可利用的土地面积较小。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较差,自然灾害频发。资源禀赋(续)(二)矿产资源第二节人口的分布、增长与迁徙人是一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主体,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资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在古代,自然环境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口的数量、分布和迁徙。反之,人口条件又积极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以农为本的中国,人与土地是固定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是发展农业的必要条件,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人口既是古代社会发展的条件,又是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一、人口观念、人口行为与人口结构(一)人口观念古代一般把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当作发展社会经济的先决条件。男性人口对于家庭而言就是劳动力,对于国家就是劳役、兵役及税收的主要来源。男性人口就像是土地一样,是财富的象征。传宗接代和对男性的强烈偏好,就形成了古代社会对人口以人多,尤其以男人多为荣的观念。

人口观念、人口行为与人口结构(续1)(二)人口行为人口状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动,人口变动是人口行为所引起的,最基本的人口行为有生育行为、死亡行为、迁徙行为和社会行为。中央集权制形成以后,主张人口增长的思想仍很盛行。因为人口多意味劳力多,而劳力多则财富生产才能增多。

人口观念、人口行为与人口结构(续2)(三)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口群体中各种不同成分所占的比例,又称为人口构成。职业结构的分布直接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决定了职业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二、人口增长、波动与迁徙我国古代社会人口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上都有独特的发展特点。

(1)从夏代到秦末的19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2)汉初到盛唐是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二个阶段。(3)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发展的第三个阶段。(4)清代时期人口数量不断攀升,使中国人口迅速跃上了第四个阶段。三、人口政策与户籍制度(一)人口政策调节人口自然增殖的政策。控制家庭的规模。

安置流民,整理户籍。

禁止杀婴。

优待老人。

民族间通婚的政策。

人口政策与户籍制度(续)(二)户籍政策户籍是登记居民户口的册籍。古代亦称“户版”“丁册”“黄籍”“籍账”等。人口流动现象自古就有,为了管理人口制定户籍政策,不仅防止了人口隐匿、擅自迁徙,而且还是分授土地、正科赋税、调派劳役的依据。第三节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小农经济萌芽于夏商周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一、小农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把小农经济视为历史上小生产的一种方式,即农业领域中的小生产。马克思明确指出:“这种小生产者包括手工业者,但主要是农民,因为总的说来,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中,只要这种状态允许独立的单个小生产者存在,农民阶级必然是这种小生产者的大多数。”

小农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续1)(一)中国小农经济的起源《淮南子•览冥训》说黄帝治理天下,做到了“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说文》中记载:“畔,田界也。”这里所说的田界不是指公社间的地界,而是指个体农民所占有和使用的耕地的标界。“畔”的出现及其受到保护表明,当时的农民已在从事“小土地劳动”,有自己的独立经济。《史记•周本纪》载虞芮之人如周,“人界,耕者皆让畔”。夏商时代的“众”和“小人”等,基本上属于小农的范畴。

小农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续2)(二)小农经济的发展发展大规模引渠水灌溉工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央集权制社会的统治思想经济政策发生转变二、影响小农生产方式发展的因素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土地与劳动者之间传统的生产关系。三、影响生产方式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一)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与生活(二)农业的税负(三)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四)国家针对小农副业的制度安排思考题

1.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2.简析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

3.试述影响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阅读文献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2.葛剑雄主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