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高考地理试题及解析-备战2020年浙江新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1页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试题及解析-备战2020年浙江新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2页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试题及解析-备战2020年浙江新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3页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试题及解析-备战2020年浙江新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4页
大气环境高考地理试题及解析-备战2020年浙江新高考地理考点一遍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6大气环境

知识点考试内容及要求能力要求加试要求

①大气的垂直分层a

对流层大气的受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

热过程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b

④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①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全球气压带、风②水平气压梯度力a

1.分析常见天

带的分布和移动③风的形成过程b

气系统对天气

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图示c

的影响

①气压带、风带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b

2.分析气候的

海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对特点及成因

②太阳辐射制约下的气温特点b

气候的影响

③大气环流控制下的降水特点b

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b

①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特点及天气状况b

常见的天气系统②低气压与高气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及天气状况

b

飞二知识点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9知识整合

1.大气的垂直分层(a)

1

密度(km)?

f——

出卜

卷A"?"W天气与人类关系

高火/对汉孕—荔

气压人气T(iT).小(»20如温度或

密度

大'急友分层区

垂直分层

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运动显著,与

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地地是对

对流层人类关系最密切,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均发生在该层,天气复杂多变

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能见度好,适合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平流层飞机飞行;

(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人造卫星等在此层运行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

特点具体表现环境意义

对流层大气中的CO2、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

吸收选择性吸收红外光;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外光削弱作用可以降低

微尘、空气分子能散射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晴朗白天的最高温度,

散射选择性

的天空呈蔚蓝色便是大气散射的结果使地球温度在适度

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及吸收)部分可的范围内波动

反射无选择性

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b)

(1)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能量来源。

(2)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其中的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1)纬度因素:由于不同纬度地区的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导致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太阳

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不同,使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一般而言,新雪的反射率

高,而海洋的反射率较低。

(3)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同纬度地区,晴天越多的地方,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就越

少,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就越多。

。加点突破

突破0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应用

1.大气热力作用原理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

辐射(主要集中在红外线波段),其中,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结合上图理解如下: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及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

人气对太阳辅射的削弱作用

地面辐时人气箱射宙

太阳辐射地大空

面气间

火气逆辐射

火气对地面保温作用

4.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实际应用

(1)运用大气热力作用解释自然现象

自然现象热力作用

树荫下、房间中无阳光处仍然明亮散射作用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反射作用

冬天阴沉的黑夜不太冷保温作用强

晴朗的天空蔚蓝色,阴沉的天空灰白色散射作用

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弱

(2)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

(C02、CH4、全球变暖

03等)

(3)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

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4)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大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个角度分

析。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一大气稀薄一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一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T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一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一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

小于陆地。

(5)阳伞效应原理

把部分太阳来

大气中的水汽大气中的1我

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一方面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使地

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能减少;另一方面吸湿性的微尘又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低

云、雾增多。这种现象类似于遮阳伞,因而称为“阳伞效应

C【典例引领】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

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等方面。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图(甲)及华北某地地膜覆盖景观图(乙),回答1—2

题。

1.华北平原的早春时节有时会出现霜冻,对越冬农作物造成危害。霜冻的出现与图甲中的哪个箭头密切

相关

A.①B.②

C.③D.@

2.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

理是

A.减弱了②环节的散失B.增强了③环节

C.增强了①环节D.增强了④环节

【答案】1.C2.A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大气受热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

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1.华北平原的早春时节有时会出现霜冻是因为该季节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较低。

2.地膜覆盖主要是减少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散失。

突破02逆温

1.逆温现象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气温上冷下暖。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上升

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

类型发生的条件出现的地区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

辐射逆温很强,近地面大气温度迅速下降,而上层大气降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明前

温较慢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

地形逆温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较冷的空盆地和谷地中夜间

气抬挤上升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

锋面逆温锋面活动地区

差异显著

无论哪种条件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对流层局部大气上热下

冷,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

重。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的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

【典例引领】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在

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

于0.6℃/100米,这种现象称为逆温。下图是12月22日我国某地午夜时所测得的地面到空中某高度的气

温垂直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

用地面的高度(米)

700

600

500

400侬%

30。

20()侬

100

m:

°2T456

1.图中①Tg)段中发生逆温现象的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该地可能为

A.杭州B.天津C.广州D.海口

3.该地冬季常出现逆温,原因主要是

A.大气保温作用弱B.沿海海陆温差大

C.受准静止锋影响D.夜长地面散热快

【答案】1.B2.A3.B

【解析】1.据图示可知,①②两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③处随海拔升高降温小于0.6℃/100米,所以

这三处有逆温现象。故选B。

2.该地冬至日午夜时分地面温度为3℃,据此可排除天津,广州、海口位置偏南,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

图中只有杭州位于30小左右,离秦岭一淮河一线较近,故此地应为杭州。故选A。

3.冬季,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海陆温差大,当海上暖湿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出现较强的平流逆温,

该地大致为3(TN的杭州附近,位于沿海地区.故选B。

知识点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q知识整合

—•、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

2.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气压高低

气压高低

冷热冷冷热状况

(1)近地面冷热与气流垂直运动: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

(2)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高低: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大王高空的气压。

(3)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与冷热:近地面热,形成低压;近地面冷,形成高压。

(4)气流的水平运动流向:总是从高压指向低压。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必考)

1.水平气压梯度力(a)

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区的直接原因。水平气

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2.风的形成过程(b)

一般来说,风就是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平气压差异产生的水平气压梯

度力的作用。除水平气压梯度力外,风的大小与方向还受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的影响。具体如下:

影响风的三种力方向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图示(北半球)

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①

垂直丁•等压线,山高压---------------------③7—•1(MIR

水平气压梯度力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

指向低压

/—、1(H9

因④②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垂直于实际风向,

②地转偏向力

只改变风的方向,不直

③风向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

④摩擦力

接影响风速的大小

地面摩擦力始终与空气运动的方有减小风速的作用。高

向相反空风基本不考虑摩擦力

的影响

3.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类型受力风向图示(北半球)

水平气乐怫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

(风向

高空中的风与等压线土丘♦

电力--------1-----------------m(hPa)

’施转的向力

水炉气压悌度力

%/侬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1(hPa)

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之间成夹角

向力、摩擦力/、------1<M)4(hPa)

律赛力庖转叫力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图示(c)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①低纬度环流圈

高低纬受热不均

=三圈环流,②中纬度环流圈

地转偏向力影响

③高纬度环流圈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rA为赤道低气压带

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1)七个气压带q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E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G为极地高气压带.

'B为低纬信风带'

(2)六个风带,D为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F为极地东风带

(3)季节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傀北、

冬季偏南。

点突破

突破01热力环流

1.理解热力环流应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审气的

热力

水平运

环通

动令

⑵两个方向

①垂直方向:与冷热差异有关,热上升,冷下降

②水平方向: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3)三个关系

①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相反关系

丙(冷)甲(热)乙(冷)

②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热低压、冷高压

空气

近地面气温高膨寐

的堆方(甲地)上升

③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

2.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应用

类型示意图应用

由于夜晚吹山风,谷底气流上升,出现著名的

白天夜晚“巴山夜雨”现象;夜晚,当冷空气在谷底集聚

山谷风

时,容易出现上热下冷的稳定空气结构,即逆

温现象

察lyl«Ijml

海陆风加速海陆间水分和热量的交换,白天的

Z/Z/A—_ZZ/ZA—__

海陆风陆地陆地入二二T

海风使近海岸湿润,夜晚的陆风使陆地凉爽

海洋海洋

J."、一•热岛效应强弱反映城乡温差大小,如冬季城郊

热岛广、热岛温差大,热岛效应最显著,热力环流最强。有

效应污染的企业要远离居民区,并布局在绿化带以

城市外,避免热力环流中污染物进入市区

£【典例引领】

下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图中①、②表示两个不同的等压面。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气压值最低的是

A.甲B.乙

C.丙D.T

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A.甲B.乙

C.丙D.T

【答案】1.C2.D

【解析】1.丁地位于地面,气压高,(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于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的甲、乙、丙三

点,乙处上空的等压面向高处凸出,说明乙处的气压高于甲、丙两处,故丙处气压最低。

2.依据图示可知,因甲、乙、丙三处位于高空,气温低,丁地位于地面,气温最高。

突破02等压线图和等压面图

1.等压线图上的风向判断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来判断,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是:

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

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夹角。如图(单位:hPa):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1<N)0I000

•A

1()02I(M)2

1<102

1(M)<)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北平球近地面风向利斯示可图

2.运用作图法判断风向

利用作图法判断风向,是风向判断的最常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

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

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图所示(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

等压面图的判读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等压面在空间上不是平

面,而是像地形一样起伏不平。

(1)常考图识

At度(D

等限面

④等高而

BA地面

图I等压面分布图

(2)判读气压高低

同一等压面上各点气压相等;

同一地点下高上低,即气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同一高度,高高低低,即等压面凸向高处对应的点气压高,凸向低处对应的点气压低;

如上面图1中的③⑤是同一地点上空气压③〉⑤,①④也是同一地点上空气压④》①,④⑤是同一高

度气压④〉⑤,①②③是同一等压面,气压相等,最终为④下①二②:③〉⑤。

(3)判读气流流向: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如图1中,气流由④流向⑤。

(4)判断下垫面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

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5)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地区,多阴雨天气,日较差小;等压面上凸地区,多晴朗天气,日较差大。近地面

等压面下凹地区气温高,等压面上凸地区气温低。

《【典例引领】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1一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A.①B.②C.③D.@

2.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A.①B.C.③D.@

【答案】1.C2.C

【解析】1.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风向应右偏,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故③正确。

2.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突破03三圈环流

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把

握该知识点应注意“三突破

1.突破成因

从气压带的形成来看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符合“热低压、冷高压”的规律,说明其是因热力作

用形成的;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不符合上述规律,这是因为它们是动力作用形成的。六个

风带的风向均符合风的受力规律,即由高气压带指向低气压带,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

带的具体风向。如图所示:

2.突破分布和性质

(1)分布位置和性质

气压带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赤道(0。附近)热力因素上升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附近动力因素下沉炎热干燥

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动力因素上升温和多雨

极地高气压带南北极地地区热力因素下沉寒冷干燥

风向对气候

风带分布

北半球南半球的影响

低纬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东北东南干燥少雨

中纬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西南西北温暖湿润

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之间东北东南寒冷干燥

(2)分布的变式图

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图形表现形式,如图中三种类型:

卿视图北半球俯视图南半球俯视图

3.突破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图所示:

上升气潼卜•沉流上升'1潦F沉气流上升气流

极地东风7?、普行西风.东北信风东南信凤留洒风

12月22II前后1-1帔地东风

」匕纬300南纬90"

6JJ22H前后7^

」助90。60。30°60°点纬90°

刷核地低,UK希赤遒一4低压带的极地低压带

曲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X%抱高弋压带

极地“俄带

3月21H前后二I

9月23日照后北纬百60030°30°60°南纬90。

C【典例引领】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产。1wr

Im。,»1O

X.>1J

rzjf9(p

同陆o

海陆10。一10°

|()°U।___।1()。

气压带口气压带口

甲乙

1.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盛行西北风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主要盛行上升气流D.30。〜40。盛行西南风

2.甲、乙两图反映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A.甲表示7月份、北半球夏季B.乙表示7月份、北半球夏季

C.甲表示9月份、北半球秋季D.乙表示1月份、北半球冬季

【答案】I.D2.B

【解析】1.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相同,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甲图

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从图中可知,该气压带南移,为北半球冬季,所以北半球30。〜40。位于盛行西

风的控制之下,其风向为西南风,故D项正确;0。〜10。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A错;10。〜20。

为东北信风带,盛行东北信风,B错;20。〜30。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C错。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图表示1月份,北半球为冬季。乙图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为北半球夏季,即7

月份,B正确。

飞:知识点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y知识整合

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必考+加试)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

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

①北半球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亚洲1(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②北半球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亚洲(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的影响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1月A西北季风B东北季风

7月C东南季风D西南季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地中海气候的影响

①地中海气候分布: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最典型的是地中海沿岸。

②成因和气候特点:夏季因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移控制该

区域,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因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西风带向南移控制该区域,西风带来丰

富降水,气候温和湿润。

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必考+加试)

世界气候类型特点及成因(b+加试)

(1)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太阳辐射温度带大'1环流大洋东阳大M西岸大砧中部大陆东岸大洋西储大'C环流

极地离'UE带好冰帽,候*XP彼地高'UK带

寒带苔原气候

t极地I/保地I

66.5°/东疆带/70°7y]东血笆J

副修地60°阴极地

低气压带7

温带海洋低5带

温带50。

,西风带1性气候温带大

44尸些性气风气候XX

地中海

候35。季战坏流

旧嵋滴气候呢热带李

3(r

23.5。,5带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25。XX

,信风町/2(「热带季

/y

热带携旗气候风气候

热带赤道低10°i(r

气压带0°热带山林气候00赤道低气压带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热量带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成因气候特点

亚马孙河流域、刚

热带雨林南北纬10°赤道低气压带控

果河流域、印度尼全年高温多雨

气候之间制,盛行上升气流

西亚

南北纬非洲中部、南美巴

热带草原赤道低气压带和全年高温,干、

10。〜南北西高原、澳大利亚

气候信风带交替控制湿季明显交替

回归线大陆北部和南部

热带北纬10。〜海陆热力性质差全年气温高,

热带季风亚洲中南半岛、印

北回归线大异和气压带、风带旱、雨两季分

气候度半岛

陆东岸季节移动明,雨季集中

南北回归

撒哈拉地区、阿拉

热带沙漠线〜南北纬副热带高气压带

伯半岛、澳大利亚终年炎热干燥

气候30。的大陆与信风带控制

中西部

内部和西岸

亚热带季南北纬冬季低温少

我国秦岭一淮河海陆热力性质差

风(季风性25。〜35。的雨,夏季高温

以南地区异

亚热带湿润)气候大陆东岸多雨

地中海气南北纬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温和多

地中海沿岸

候30。〜40。的和西风带交替控雨,夏季炎热

大陆西岸制F燥

北纬35。〜我国华北、东北,冬季寒冷干

温带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

55。的大陆日本和朝鲜半岛燥,夏季高温

气候异

东岸北部多雨

南北纬深居内陆、远离海

温带大陆亚欧大陆和北美冬冷夏热,干

温带40°〜60°的洋,终年受大陆气

性气候大陆的内陆地区旱少雨

大陆内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