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春季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二生物学试卷考试时间:2024年4月27日下午(共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考号、班级、姓名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8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模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⑤表示性别比例,它直接决定种群密度B.⑥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①②③④分别表示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迁入率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时候,种群密度一定增大【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ABC、①②③④⑤⑥依次为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迁入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A、B错误,C正确;D、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间接因素有多个,直接影响因素除了出生率死亡率,还有迁入率迁出率,D错误。故选C。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根据图中阴影部分的含义,B点时环境阻力最小,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B.在渔业上,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后剩余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C.如果想要绘制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不染色就镜检统计的结果比实际活菌数偏高D.人工辅助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繁殖后放归,能提高濒危野生动物的K值【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曲线中的C点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数量增加最快;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详解】A、阴影部分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掉的个体数,数值越小说明环境阻力越小。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达到最大,A正确;B、K/2时增长速率最大,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后剩余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B正确;C、酵母菌可以采用台盼蓝或者亚甲基蓝染色区分死活细胞,不染色处理统计结果偏高,因为其中有死亡个体,C正确;D、K值是环境容纳量,是客观条件。人工辅助提高动物自身繁殖率,并不是改良环境条件,D错误。故选D。3.保护性耕作法也叫免耕法,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的耕作技术。下面对免耕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收玉米只掰棒子,收麦子只割麦穗都属于免耕法,免耕法也不是完全不耕地B.免耕法因为不怎么耕地,主要靠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C.免耕法可以利用秸秆茬肥田,玉米秆和麦秆全部留在地里任其腐烂,为来年作物提供能量D.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使群落最终朝着沙漠化方向发展【答案】A【解析】【分析】保护性耕作法是指通过少耕、免耕技术及地面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确定本地区事宜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并进行科学管理,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耕作方法。【详解】A、保护性耕作法也叫免耕法,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的耕作技术,收玉米只掰棒子,收麦子只割麦穗都属于免耕法,所以免耕法也不是完全不耕地,A正确;B、免耕法因为不怎么耕地,能抑制杂草的生长,减少病虫害,所以能减少农药的使用,B错误;C、留在田里的秸秆茬等沤作肥料是为作物提供CO2和无机盐,不是提供能量,C错误;D、砍伐森林会导致群落逆行演替容易荒漠化,植树造林能使群落进展演替朝着顶极群落方向发展,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不利于群落演替,D错误。故选A。4.为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中常用以下两种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调查属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进行取样调查B.使用乙装置收集土壤小动物,对小动物的体型没有要求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两趋两避的习性,即趋光、趋热、避暗、避湿D.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详解】A、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研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取样调查,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A错误;B、乙装置为吸虫器,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错误;C、图中甲装置为诱虫器,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高温、趋暗、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C错误;D、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可以增加空气流通,D正确。故选D。5.下图为某养殖池塘能量流动的部分过程图解,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c为大闸蟹的同化量B.从植物到大闸蟹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C.若对该池塘的营养结构进行优化,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大闸蟹的食物来源除了浮游植物、人工饲料,还有多种浮游动物,说明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别并不固定【答案】B【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2)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4)能量传递效率:10%-20%。【详解】AB、c=b+2-h,c是大闸蟹的同化量,但是其中含有来自饲料的能量,不能用来计算植物到大闸蟹的能量传递效率,A正确,B错误;C、若对该池塘的营养结构进行优化,不能提高从植物到大闸蟹的能量传递效率,但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正确;D、大闸蟹的食物来源不同,则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别并不固定,以植物为食则为第二营养级,以植食性动物为食,则为第三营养级,D正确。故选B。6.媒体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的概念,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B.根据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之间的关系,营养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高C.生态系统稳定性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一般呈负相关D.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是因为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绝对不变,而是相对、持续的稳定。【详解】A、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根据定义,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A正确;B、沙漠和北极苔原营养结构都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低,前者是因为缺水难以恢复,后者是因为低温、土壤贫瘠,B错误;C、生态系统稳定性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一般呈负相关,如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强,但恢复力稳定性较弱,C正确;D、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系统能够维持这种动态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B。7.生态位指的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等,所以一种生物的生态位通常包括多个维度,如食物、活动空间、水分需求等。A、B、C、D、E、F6个种群的生态位情况如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第二生态位维度上,A与F,B与E,C与D完全重叠B.图示情况并不能说明生态位完全重叠的2种生物可以长期共存C.F与B在第一生态位维度没有生态位重叠,所以不存在竞争关系D.在第一生态位维度上,与C重叠最大的是A【答案】C【解析】【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因此,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详解】A、由图可知,在第二生态位维度上,A与F,B与E,C与D完全重叠,A正确;BC、两种生物的生态位在每一维度的重叠情况不一样,所以只考虑其中一个维度,不能断言他们的共存情况,也不能断言他们无竞争关系,B正确,C错误;D、由图可知,在第一生态位维度上,C与A完全重叠,与C重叠最大的是A,D正确。故选C。8.有一种常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叫作去除取样法。其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续的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同等的捕捉力量所获取的个体数逐渐降低,逐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增大。当单位捕捉力量捕捉数等于零时,捕捉累积数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关于去除取样法,下列说法正确是()①开放环境中的动物不适合采用此调查方法②此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且不易被标记的动物③用黑光灯诱捕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属于此调查法④被调查种群的个体差异(如年龄,运动能力)对此法的调查结果有影响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详解】①开放环境中动物流动性大,不适合采用去除取样法调查方法,①正确;②活动能力强且不易被标记的动物,既不能用样方法,也不能用标记重捕法,可使用去除取样法,②正确;③用黑光灯诱捕具有趋光性的昆虫,符合题中描述的去除取样法的操作过程,属于去除取样法,③正确;④被调查种群的个体存在差异如年龄、运动能力,则每个个体被捕捉的可能性不同,对调查结果有影响,④正确。综上所述共四项正确,D符合题意。故选D。9.人们采用生态足迹定量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碳足迹是指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B.适度消费、减少浪费等行为可降低生态足迹的值C.碳足迹增大时,可能会加剧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D.少吃一些肉类多吃蔬菜有助于减小生态足迹【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具有全球性。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差值可以反映生态环境压力。【详解】AC、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生态足迹不是二氧化碳总量。碳足迹增大时,在森林面积有限的条件下,未能吸收的二氧化碳将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可能会加剧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A错误,C正确;BD、想要减小生态足迹,就要从减少资源消耗,减轻地球负担等方面出发,BD正确。故选A。10.“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世界做出承诺。如图为碳循环的示意图,a、b、c表示生态系统中的成分,①~⑤是相关的生理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图中缺少了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B.a、b传递给c的是含碳有机物,①④⑤代表的形式相同C.碳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④太强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D.碳元素从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能够进行①过程的都是生产者,但不一定都是绿色植物【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详解】AC、工业革命以后才出现了温室效应,是因为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利用。古代生物也进行呼吸作用,却没有温室效应这一说法,正常情况下,呼吸作用放出的CO2是能够被植物光合作用吸收掉的,A正确,C错误;B、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a、b传递给c的是含碳有机物,①主要是光合作用,④是呼吸作用,⑤是分解作用,①④⑤代表的形式相同都是CO2,B正确;D、进行①过程的都是生产者,能吸收固定CO2的除了绿色植物,还有光合藻类、蓝细菌等,D正确。故选C。11.《诗经》中曾记载“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汉代的《说文解字》中对此解释“菹菜者,酸菜也”。《齐民要术》记载:将蒸熟的米和酒曲混合前需“浸曲发,如鱼眼汤,净淘米八斗,炊作饭,舒令极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是古代酿酒的方法,净淘米是为了去除杂菌B.《诗经》中记载的是泡菜制作,装坛2/3是为了避免酵母菌等产气微生物产气导致发酵液溢出C.古代以干燥方式储存酒曲,酒曲泡发以后代谢加快释放CO2产生气泡形成鱼眼汤D.腌制泡菜时如果加入一些陈泡菜汁,可以缩短腌制时间【答案】A【解析】【分析】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生产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详解】A、在做酒过程中,为消除杂菌的影响主要靠“炊作饭”,即蒸熟,净淘米不是为了去除杂菌,A错误;B、泡菜发酵时,发酵初期酵母菌等微生物的活动会产生气体,使体积膨胀,故泡菜制作装坛2/3是为了避免酵母菌等产气微生物产气导致发酵液溢出,B正确;C、古代以干燥方式储存酒曲(酵母菌),酒曲泡发以后酵母菌活化,酵母菌代谢加快释放CO2产生气泡形成鱼眼汤,C正确;D、陈泡菜汁中含有乳酸菌,坛中加一些陈泡菜汁的目的是加入乳酸菌菌种,缩短腌制时间,D正确。故选A。12.生物氧化塘是利用藻类和细菌处理污水的一种生态系统。下图是生物氧化塘内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生物氧化塘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和协调等原理B.生物氧化塘处理污水主要利用的是B层中的藻类和细菌,二者具有明显的竞争关系C.在该氧化塘中引进硝化细菌有利于对污水的处理D.如果在出水处增设植物浮床,有利于吸收水体中的无机盐,还可以帮助减少藻类的排放【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A层中有机物被各种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产物到B层中可与细菌代谢产物一同被藻类利用产生O2,而O2又可被好氧型细菌所利用,由此可知生物氧化塘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和协调等原理,且B层中的藻类和细菌具有种间互助关系。【详解】AB、A层中有机物被各种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产物到B层中可与细菌代谢产物一同被藻类利用产生O2,而O2又可被好氧型细菌所利用,因此B层中的藻类和细菌不具有明显的竞争关系,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和协调等原理,A正确、B错误;C、硝化细菌能利用NH3氧化成HNO2再氧化成HNO3的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转变成的NO3-,可以被植物吸收,有利于污水的净化,C正确;D、植物浮床可以吸收无机盐,还能遮光阻止藻类生长,安排在出水口处合理,D正确。故选B。13.科研人员对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如图数据(数值代表能量值,单位为:J/cm2⋅a)。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如果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110,植食性动物传递给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是2.5B.图中A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D.计算可知,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16.5%【答案】A【解析】【分析】1、人工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和人工投喂的有机物中的能量。2、生态系统的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详解】A、生产者传递给植食性动物的能量=110-23-70-3=14,植食性动物传递给肉食性动物的能量=14-4-9-0.5+2=2.5,A正确;B、图中A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错误;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C错误;D、所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2.5/(14+2)=15.6%,D错误。故选A。14.央视315晚会曾揭露了插旗菜业和君山区雅园酱菜食品厂等多家加工公司购买“土坑酸菜”并添加防腐剂的食品安全问题。在车间中,大量酸芥末蔬菜直接卸在了地上。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酸菜中的防腐剂超标。其实在家制作酸菜并不复杂,既安全又好吃,下列酸菜制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坑酸菜存在的不仅仅是卫生问题,露天土坑铺垫或者覆盖塑料膜根本阻挡不了需氧细菌真菌大量滋生,杂菌腌制的酸菜对人体健康有害B.为了避免酸菜腐败添加超标防腐剂,即便能够杀菌,也清除不了腌制过程中可能致癌的某些物质C.家庭腌制酸菜无需添加防腐剂,腌制一段时间后缺氧和低pH的条件能够抑制杂菌生长D.腌制时间过长会使亚硝酸盐积累过多,这是腌制酸菜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答案】D【解析】【分析】泡菜的制作原理是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的制作而成,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还不改变菜的品质。因此泡菜制作的原理是需利用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形成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然后制作成泡菜。【详解】A、露天土坑铺垫或者覆盖塑料膜根本阻挡不了需氧细菌真菌大量滋生,杂菌腌制的酸菜对人体健康有害,故土坑酸菜存在的不仅仅是卫生问题,还有较为严重的安全问题,A正确;B、泡菜腌制过程会产生亚硝酸盐等物质,为了避免酸菜腐败添加超标防腐剂,即便能够杀菌,也清除不了腌制过程中可能致癌的某些物质,B正确;C、一些杂菌的代谢类型是需氧型,家庭腌制酸菜无需添加防腐剂,腌制一段时间后缺氧和低pH的条件能够抑制杂菌生长,C正确;D、酸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四五天的时候形成亚硝峰,十天以后还原菌被抑制生长,亚硝酸盐也会被分解使含量降低,并不是腌制时间越长亚硝酸盐积累越多,D错误。故选D。15.生物多样性指数可以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湿地类型典型湿地季节性湿地中度退化湿地严重退化湿地湿地特征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无积水完全干涸,鼠害严重生物多样性指数2.72.42.11.5鸟类丰富度2517129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降低,不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维持其稳定性B.很多地方政府注重湿地生态工程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体现了整体原理C.湿地生态公园吸引无数游客观光旅游,实现了湿地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最大化D.积极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预防其退化,要从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层次采取措施【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数据,随着湿地退化,退化程度越严重,积水越少,并且生物多样性指数和鸟类丰富度都下降。【详解】A、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下降会导致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不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维持其稳定性,A正确;B、湿地生态工程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整体原理,B正确;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价值,观光旅游是直接价值的一方面,C错误;D、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所以积极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预防其退化,要从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层次采取措施,D正确。故选C。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①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的是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②制作生态缸要密闭,因为生态缸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也能实现能量与物质的循环③合理引入某种害虫的天敌既能有效控制害虫又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④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⑤某地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后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⑥信息传递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信息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答案】B【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3、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详解】①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①错误;②生态缸不能实现能量循环,②错误;③引入害虫的天敌不等同于物种入侵,并且是合理引入,③正确;④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如果一个生态系统长时期内没有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④正确;⑤虽然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是就地保护,但是大熊猫的栖息地已经收到严重破坏,再就地保护没有意义;⑤错误;⑥信息类型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⑥错误。只有③④两项是正确的,B符合题意。故选B。17.马来西亚特有寄生植物凯氏大王花(又称腐尸花)无根和叶,其花苞展开时直径可达一米,散发出腐臭的气味,吸引丽蝇为其传粉。绿色植物角蜂眉兰的花极像一只雌性胡蜂,并模仿雌性胡蜂特有的气味,吸引雄性胡蜂“上当交配”为其传粉。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角蜂眉兰属于第一营养级,它吸引雄性胡蜂主要靠的是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B.大王花发出的腐臭气味是化学信息,其传粉方式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物种的繁衍C.据题意可推出丽蝇是分解者;除了题中示例,信息的来源还可以是非生物环境D.大王花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从丽蝇处获得物质与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角蜂眉兰是绿色植物,因此为第一营养级。它的花极像雌性胡蜂,应该是花的形状和颜色方面像,这是一种物理信息,散发出腐臭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B、大王花发出的腐臭气味是化学信息,散发出腐臭的气味,吸引丽蝇为其传粉,其传粉方式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物种的繁衍,B正确;C、丽蝇被腐臭气味吸引而来,应该是腐生生物属于分解者,信息的来源可以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C正确;D、题目已经明说大王花是寄生植物,消费者无疑,但是宿主并不是丽蝇。大王花和猪笼草不同,大王花吸引丽蝇不是为了捕杀丽蝇,D错误。故选D18.传说杜康的儿子墨塔在一次酿酒时发酵过头,直至第21天开缸时,发现酒液已变酸但香气扑鼻,酸甜可口,于是他把“廿一日”加“酉”字,给这种酸水起名为“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如果采用乙瓶酿酒,b处最好设置阀门,先开放后关闭。接种醋酸菌后再按照同样的操作就可以酿成醋,很方便B.酱油制作时,发酵原料和腐乳制作一样是黄豆,但利用的微生物是黑曲霉C.腐乳制作也属于传统发酵技术,腐乳风味鲜美是因为腌制时添加的调味料D.我国米酒制作的历史也是由来已久,米酒制作也是利用的酵母菌。所以酿酒、制作酱油、腌制腐乳这些传统发酵技术利用的微生物都是真核生物【答案】B【解析】【分析】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生产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2、果醋制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需氧型。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为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详解】A、果醋制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因此接种醋酸菌以后要一直通入无菌空气,气阀不能关闭,A错误;B、酱油制作时,发酵原料和腐乳制作一样是黄豆,酱油发酵利用的微生物是黑曲霉,腐乳发酵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B正确;C、腐乳风味鲜美是因为毛霉中的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氨基酸,C错误;D、发酵米酒所利用的微生物种类主要是根霉,D错误。故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4分)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64分)19.根据种群数量特征以及种群数量变化回答下列问题。(为种群后一年数量与前一年数量的比值)(1)左上图为科研单位跟踪某种群20年来种群数量变化而绘制的数学模型,第8年到16年该种群数量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2)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该方法要遵循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根据地形的不同可以采取五点取样法或者__________________选取样方。某农田的面积为4平方千米,先捕获40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重捕30只,其中有标记鼠15只,则该农田中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一般情况下该数值比真实值______(填“偏大”或“偏小”)。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3)有一个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重金属铬污染对水体中某种藻类生长的影响,使用添加了铬的培养液培养该藻类。为了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的种群密度,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常用方法称为____________。若吸取1mL藻细胞样液并稀释1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计数结果如上图2所示,则1mL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______个。【答案】(1)先减少再增加(2)①.随机取样②.等距取样法③.20只/平方千米④.偏大⑤.标记物在重捕前脱落;标记物导致被标记个体容易被天敌捕食;被捕捉过一次之后的个体难以重捕等情况造成曾被标记数偏小(3)①.抽样检测法②.1.92×107【解析】【分析】图1中λ为种群后一年数量与前一年数量的比值,该比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该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小问1详解】λ为种群后一年数量与前一年数量的比值,据图可知,第8年到1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到16年λ>1,种群数量增加,故第8年到16年种群数量变化为先减少再增加。小问2详解】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该方法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避免掺入人为因素。根据地形的不同可以采取五点取样法或者等距取样法。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数量÷重捕中带有标记的数=40×30÷15=80只,再除以面积4平方千米求得种群密度为20只/平方千米。由于标记物在重捕前可能脱落;标记物导致被标记个体容易被天敌捕食;被捕捉过一次之后的个体难以重捕等情况造成曾被标记数偏小,因此标记重捕法调查的数量比实际值一般偏大。【小问3详解】为了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的种群密度,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常用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计数样方内的数量时,对于分布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的原则,据图可知,每个中方格(25个小方格)有藻类细胞12个,12÷25×400÷0.1×1000×10=1.92×107个。20.全球气候变化、土地荒漠化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重视对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研究,根据以下研究回答相关问题。(1)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遭遇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的优势物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形成空隙的现象被称之为林窗。科研人员对多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团状采伐,形成小型林窗(100∼225m2),中型林窗(625~906m2)和大型林窗(1225∼1600m2),每个类型林窗9个,以未采伐的马尾松人工纯林作为对照,测定了不同林窗中不同土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如下图。请回答:①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间接价值,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与森林生物群落不同,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于______地区。②林窗和林下的动物种类不尽相同,这是由于植被不同,为动物创造的____________条件不同。不同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类有显著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林窗内物种的发展变化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演替。③人工马尾松林因为长期过度纯林化经营,导致病虫害频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题意和图示给你的启发,针对这一弊端可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对人工马尾松林进行改善。(2)根据下图回答问题。四种种间关系中,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猫头鹰和鼠符合图①所形成的种间关系,若猫头鹰死亡,则鼠的发展趋势一般情况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②.半干旱③.食物和栖息空间④.垂直⑤.次生⑥.人工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物种单一、丰富度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⑦.形成(创造)中型林窗(2)①.②和④②.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小问1详解】①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充分发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与森林生物群落不同,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于半干旱地区。②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导致动物分层分布。不同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类有显著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林窗中群落演替过程的起点是有土壤条件,属于次生演替。③人工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物种单一、丰富度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所以人工马尾松林因为长期过度纯林化经营,导致病虫害频发。据图所示:中型林窗形成的生物类群数高于其他类型林窗,所以采取形成(创造)中型林窗措施对人工马尾松林进行改善。【小问2详解】①为捕食关系,②为中间竞争,③为互利共生,④为寄生;竞争和寄生关系中,b死亡对a有利,捕食关系中,天敌减少,被捕食者数量不会一直增加,受负反馈调节机制影响,先增后减最后稳定。21.回答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相关问题。(1)上图甲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局部,图乙中A表示鼠的摄入量,请问C表示____________。从短期来看,鼠的能量去向,除了图中所示,还应该有____________。在图甲中,猫头鹰从鼠和蛇获取的能量从比例关系由1∶1调整为1∶3,如果能量传递效率是10%,猫头鹰每增重1kg,所需庄稼的能量约是改变前的______倍(小数点后保留两位)。下表为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其中几个营养级一年间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105kJ⋅a-1)。营养级同化总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第一营养级

68.57.017.045.5第二营养级17.07.0

1.0

4.5第三营养级3.51.02.5微量不计

据表分析,第一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______kJ⋅a-1。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2)上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如果该图表示的是碳循环,甲在碳循环中的名称是______,甲在生态系统中代表______(填组成成分)。图中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回到非生物环境的过程有______(填序号),这些过程中碳元素以______形式进行。(3)有一种新型的生物防治手段叫作“载体植物系统”,由载体植物、天敌昆虫和替代猎物构成,该系统是一种天敌饲养和释放系统。替代猎物在载体植物上繁衍,可作为天敌昆虫的食物,以维持天敌昆虫的数量。载体植物系统可有效弥补传统天敌防治方法的不足。为研究茶园中载体植物系统对茶蚜等害虫的防治效果,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选取茶树植株健康、长势一致的茶园,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茶园内种植适量蚕豆苗,然后在每株蚕豆苗上接入5头蚕豆蚜成虫,3天后按2.5头/m2的比例在甲、乙两个茶园中释放南方小花蝽,丙组茶园不做处理。回答下列问题:①____________是该茶园载体植物系统中的天敌昆虫。②3周后调查各组茶园内茶蚜等目标害虫的种群数量并作出比较,正常情况下甲、乙、丙三组中,目标害虫的种群数量关系大小应该为____________。③同样是生物防治,实验中乙组属于传统天敌防治,甲组的载体植物系统防治效果比乙组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②.未被利用的能量③.1.49④.6.95×106⑤.12.3(2)①.大气中的CO2库②.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③.②③④④.CO2(3)①.南方小花蝽②.甲<乙<丙③.建立载体植物系统以后,因为有替代猎物存在,天敌昆虫食物来源多,利于天敌昆虫的饲养和繁殖,天敌昆虫数量比传统防治多【解析】【分析】能量的来源: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小问1详解】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向分解者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鼠生长发育繁殖长成的肉体被天敌捕食以后,吃剩的指甲毛发残骸会流向分解者,也可能未被完全分解成为未被利用的能量,如果时间足够长(不定时),遗体残骸储存于底层演变为煤和石油最终会被开发利用。所以时间短能量有四个去向,时间足够长能量有三个去向。当分配比为1:1的时候,猫头鹰长1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