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下期期中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清明期间,不少市民携带家眷前往郊外踏青,领略草长莺飞、繁花载()途的春日美景。徜徉在静谧的绿柳河pàn_______,漫步于幽悄()的林木之间,束缚了一冬的郁闷心结顿时消散。随着城市周边休闲旅游设施的完善,不少原本xiāo_______声匿迹的民俗活动又来到了人们身边。人们不仅能观赏精彩的演艺,还可以体验到吹糖人、放风筝、拧气球等。(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选出全部正确的一项()A.zài畔qiǎo消 B.zài畔qiǎo销C.zǎi衅qiāo销 D.zǎi衅qiāo消(2)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缺少成分,请修改。【答案】(1)B(2)人们不仅能观赏精彩的演艺,还可以体验到吹糖人、放风筝、拧气球等精彩活动(传统文化)。【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载途(zài):指满路,有遍地的意思。河畔(pàn):河边,岸边。幽悄(qiǎo):低微,谓幽约微妙。销声匿迹(xiāo):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画曲线句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即句子缺少了对“吹糖人、放风筝、拧气球”的进一步说明,这些活动可以被归类为传统文化或娱乐活动,因此添加“精彩活动(传统文化)”作为中心语,使得句子更加完整。2.小语发现课本里不少诗文名句也提到了传统民俗活动,请帮他梳理。有生产生活民俗:_________,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有岁时节日民俗: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杜牧《清明》)。有交往礼仪习俗:参差荇菜,左右芼之。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周南·关雎》)。_________,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答案】①.坐观垂钓者②.屋舍俨然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箫鼓追随春社近⑤.路上行人欲断魂⑥.窈窕淑女⑦.钟鼓乐之⑧.青青子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俨、箫、窈窕、衿”等字词容易写错。3.班级准备开展“家乡民俗”研学体验活动,请你参与。(1)为了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我国传统民俗,学校安排各班自定主题进行展示。你准备去参观民俗建筑时,妈妈却对你说:“民俗建筑都是被淘汰的老东西了,有什么值得展示的。有这功夫啊,还不如多刷刷题,补补文化知识呢!”请你用所学口语交际知识进行应对。(2)“大程书院”反映了民俗的精神意蕴,你们小组准备对其进行介绍,小文在搜集阶段寻找了以下材料,请你根据以下内容,对该建筑的外形、历史和文化底蕴进行简要说明。(100字左右)【链接资料】①大程书院位于河南省扶沟县城内书院街,由宋代程颢始建,现存的“大程书院”是由清康熙二十八年知县缪应缙重建。②大程书院是遗留的现存时间较久、规模较大和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居全国第三位。"程门立雪"的故事流传很广。(3)小语想用一组排比句为活动作总结,请你仿照画波浪线语句帮他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这些民俗展现了多样的人文之美。那安塞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了;那陕北信天游,使安静的人们变得喧闹了,使质朴的话语变得诗意了,使广袤的高原变得多情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代代相传的民俗如香茗般散发着清香,久久缭绕。【答案】(1)示例一:针锋相对:妈妈,您说错了。民俗并不是被淘汰的老东西,民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当代中学生,我身上可肩负着传承民俗文化这一责任呢,因此我更有责任去了解、理解具有家乡特色的民俗建筑了!示例二:巧换概念:妈妈,民俗建筑也属于传统文化,我今天去参观民俗建筑,也是在学习“文化知识”啊,了解传统文化就是在学习语文、历史文化知识呀。示例三:归谬法:妈妈,你说民俗建筑都被淘汰了,可是为什么现在国家还在大力推广传统文化呢?而且语文书上还有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呢,我今天去参观,其实也是在对文化进行传承呀。(2)示例:大程书院是中国北方传统四合院建筑,书院正中是“立雪讲堂”3间,东西两排廊房,以中轴线呈严整对称布局。大程书院历史悠久,由宋代程颢始建,现存书院是由清康熙二十八年知县缪应缙重建,为古代科举考场。流传很广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彰显了尊师重道的文化底蕴。(3)①.示例:那中原豫剧,②.使沉静的心灵变得澎湃了,③.使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了,④.使平凡的世界变得精彩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与运用。注意谈话对象是妈妈,语言表达要委婉,又要有针对性。示例:妈妈,在你们眼中民俗建筑虽然已经老旧,但是它们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我们去参观民俗建筑,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时代变迁,同样也是在“补”我的文化知识呀。【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对语段的概括。观察图片可知,“大程书院”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整个院落呈左右对称分布。书院的正中间是“立雪讲堂”,东西相对着两排廊房;根据链接资料第①段“由宋代程颢始建,现存的‘大程书院’是由清康熙二十八年知县缪应缙重建”可知,“大程书院”历史悠久,由宋代程颢始建,并由清康熙二十八年知县缪应缙重建,经过了历史的变迁;根据链接材料第②段“大程书院是遗留的现存时间较久、规模较大和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居全国第三位”可知,“大程书院”遗留的现存时间较久、规模较大、建筑群较完整;根据“‘程门立雪’的故事流传很广”可知,“大程书院”文化底蕴深厚,流传着“程门立雪”的故事。【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式。根据“那安塞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了;那陕北信天游,使安静的人们变得喧闹了,使质朴的话语变得诗意了,使广袤的高原变得多情了”可知,仿写句式格式为“那……,使……变得……了”。据此仿写,答案不唯一。示例:那江南水乡舞龙,使平静的水面变得欢腾了,使柔和的春风变得热烈了,使宁静的村庄变得热闹了。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一)(共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除夕情怀(冯骥才)①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是一岁中剩余的一点短暂的时光。时光是留不住的,不管我们怎么珍惜它,它还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烟消云散。古人不是说过:“黄金易得,韶光难留”吗?所以要用“守岁”也就是不睡觉,眼巴巴守着它,来对上天恩赐的岁月时光以及眼前这段珍贵的生命时间表示深切的留恋。②除夕是中国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所以此时此刻一定要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团聚一起。首先是生养自己的父母。陪伴老人过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再有便是和同血缘的一家人枝叶相拥,温习往昔,尽享亲情。记得有人说:“过年不就是一顿鸡鸭鱼肉的年夜饭吗?现在天天鸡鸭鱼肉,年还用过吗?”其实过年并不是为了那一顿美餐,而是团圆。只不过先前中国人太穷,便把平时稀罕的美食当做一种幸福,加入到这个人间难得的团聚中。现在鸡鸭鱼肉司空见惯了,团圆却依然是人们的愿望年的主题。腊月里到火车站或机场去看看声势浩大的春运吧。世界上哪个国家会有一亿人同时返乡,不都要在除夕那天赶到家去?他们到底为了吃年夜饭还是为了团圆?③此刻,我想起关于年夜饭的一段往事——④一年除夕,家里筹备年夜饭,妻子忽说:“哎哟,还没有酒呢。”我说:“我忙得都是什么呀,怎么把最要紧的东西忘了!”⑤酒是餐桌上的仙液。这一年一度的人间盛宴哪能没有酒的助兴、没有醉意?我忙披上棉衣,围上围巾,蹬上自行车去买酒。家里人平时都不喝酒,一瓶葡萄酒哪怕是果酒也行。车行街上,天完全黑了,街两旁高高低低的窗子都亮着灯。一些人家开始年夜饭了,性急的孩子已经哗哗啪啪点响鞭炮。但是商店全上了门板,无处买到酒,我却不死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顿年夜饭没有酒。车子一路骑下去,一直骑到百货大楼后边那条小街上,忽见道边一扇小窗亮着灯,里边花花绿绿,分明是个家庭式的小杂货铺。我忙跳下车,过去扒窗一瞧,里边的小货架上天赐一般摆着几瓶红红的果酒,大概是玫瑰酒吧。踏破铁鞋终于找到它了!我赶紧敲窗玻璃,里边出现一张胖胖的老汉的脸,他不开窗,只朝我摇手;我继续敲窗,他隔窗朝我叫道:“不卖了,过年了。”我一急,对他大叫;“我就羞一瓶酒了。”谁料他听罢,怔了一下,刷地拉开小小的窗子,里边热乎乎混着炒菜味道的热气扑面而来,跟着一瓶美丽的红酒梦幻般地摆在我的面前。⑥我付了钱,对他千恩万谢之后,把酒揣在怀里贴身的地方。我怕把酒摔了,然后飞快地一口气骑车到家。刚才把酒揣进怀里时酒瓶很凉,现在将酒从怀间抽出时,光溜溜的酒瓶竟被身体捂得很温暖。⑦当晚这瓶廉价的果酒把一家人扰得热乎乎,我却还在感受着刚才那位老汉把酒“啪”地放在我面前的感觉。他怎么知道我那时为年夜饭缺一瓶酒时急切的心情?很简单——因为那是人们共有的年的情怀。⑧于是我又想起,一年的年根在火车站上。车厢里人满为患,连走道上也人贴着人地站着。从车门根本挤不上去,有人就从车窗往里爬。我看一个年轻人,半个身子已经爬进车窗,车里的熟人往里拉他,站台上工作人员往外拽他。双方都在使劲,这年轻人拼命地往车里挣扎。就在这时候,忽然站台上的人不拉了,反倒笑嘻嘻把他推上去。我想,要是在平时,站台的工作人员决不会把他推上去,但此时此刻为什么这样做?为了帮他回家过年。⑨年,真的是太美好的节日、太好的文化了。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人人无需沟通,彼此心灵相应。正为此,除夕夜千家万户燃起的烟花,才在寒冷的夜空中交相辉映,呈现出普天同庆的人间奇观。大门上斗大的福字,诉说着对幸福的祝愿:屋檐下火红的灯笼,映照着对平安的向往;餐桌上晶莹的饺子,包裹着对团圆的渴盼;以及人人从心中外化出来的笑容,共同组成了这除夕最深切的记忆。⑩除夕是中国人用共同的生活理想创造出来——并以各自的努力实现的现实。4.作者围绕除夕的习俗抒写了不同的情怀:写守岁,表现了人们__________;写团圆,表现了人们__________;作者浓墨重彩描写老汉卖给我果酒和__________两件事,则表现了人们__________。5.作者用词特别细致传神,请你为第⑤段画线句加点字作批注。6.文章对小杂货铺老板和站台工作人员的描写,在内容、语言方面有共同的地方,虽着墨不多,但很传神,请结合⑤⑧两段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的分析。7.老师要求同学们推荐一些散文编入民俗单元,作为拓展阅读。你觉得本文可以编入这一单元吗?【答案】4.①.对时间的留恋(珍惜时间)②.对亲情的重视(渴望团圆)③.工作人员推年轻人上车④.有着共同的生活理想(有共同的年的情怀)5.“怔”字是神态描写,表现出老板听到我话语之后,内心震惊触动;“刷”字是个拟声词,可以看出老板动作之快。两个词都表现出老板心地善良,希望我能过一个美满幸福的年。6.提纲:①前后(特殊情况下特殊表现)行为、态度截然相反;②简洁到位的动词使用;③希望别人过个好年,善解人意的性格。结合句子具体分析。7.示例:可以。理由:过除夕是民俗,盛行于民间,世代传承,符合民俗的特点,来自古老的传说。过除夕的民俗活动很多:守岁、团圆、吃年夜饭……表现了人们对时光的留恋、对亲情的重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中国人的民俗风情,是有生命的,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浓郁的民间文化。【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①空,依据①段“所以在这一年最后的夜晚,要用‘守岁’也就是不睡觉,眼巴巴守着它,来对上天恩赐的岁月时光以及眼前这段珍贵的生命时间表示深切的留恋”可以概括为:对时间的留恋(或珍惜时间)。②空,依据②段“除夕是中国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所以此时此刻一定要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团聚一起”可以概括为:对亲情的重视(或渴望团圆)。③空,⑧段“就在这时候,忽然站台上的人不拉了,反倒笑嘻嘻把他推上去。我想,要是在平时,站台的工作人员决不会把他推上去,但此时此刻为什么这样做?为了帮他回家过年”可以概括为:工作人员推年轻人上车。④空,依据⑩段“除夕是中国人用共同的生活理想创造出来——并以各自的努力实现的现实”可以概括为:中国人民有着共同的生活理想(或有共同的年的情怀)。【5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依据“怔”可知,其属于神态描写,依据“我一急,对他大叫:‘我就羞一瓶酒了。’谁料他听罢”可知,这表现出老板听到我说话的内容后,内心产生震动的情景;依据“刷”字可知,这个词是一个拟声词,依据“刷地拉开小小的窗子”可知,表现了老板拉开窗子的速度之快。这两个词刻画了一个心地善良的老板形象。【6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文章对小杂货铺老板和站台工作人员描写,在内容、语言方面有共同的地方,虽着墨不多,但很传神,请结合⑥⑧两段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的分析。依据⑤段划线句中的“他不开窗,只朝我摇手;我继续敲窗,他隔窗朝我叫道:‘不卖了,过年了。’”和“谁料他听罢,怔了一下,刷地拉开小小的窗子,里边热乎乎混着炒菜味道的热气扑面而来,跟着一瓶美丽的红酒梦幻般地摆在我的面前”可知,这表现了小杂货铺店主前后截然相反的行为、态度。依据句中“摇手”“叫道”“刷”“摆”可知,这是运用简洁的动词刻画人物形象。依据整个语句内容可知,表现了店主善解人意的性格。依据⑧段划线句中的“站台上工作人员往外拽他。双方都在使劲,这年轻人拼命地往车里挣扎”和“忽然站台上的人不拉了,反倒笑嘻嘻把他推上去”可知,这表现了站台上工作人员前后截然相反的行为、态度。依据句中的“拽”“挣扎”“推”可知,是运用简洁的动词刻画人物形象。依据整个语句内容可知,表现了站台上工作人员善解人意的性格。【7题详解】本题考查主题理解能力。示例:可以。理由:除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本就是回忆除夕之夜的经历和遭遇,给人以浓浓的关爱之意。可以入选民俗这一单元。(二)(共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烟花的危害①产生大量有毒烟尘颗粒物污染空气。烟花爆竹燃放时,爆竹中的化学物质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PM10、PM2.5、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各种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等并产生大量的烟尘颗粒物,会使空气重度污染,PM2.5严重超标至数十倍,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②形成酸雨危害建筑物。烟花爆竹在燃放时释放出大量的有害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这些酸性物质进入大气层,经氧化后在云中形成酸雨,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此外,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粉末和残留物含有砷(砒霜的主要成分),经雨水冲刷流入下水道污染河流,造成鱼虾死亡、甚至绝迹。③产生噪音且易引发火灾。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巨大噪声,极易影响老人和小孩的休息,尤其对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这种惊吓很可能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我国几乎每年都有因放鞭炮,造成听力受到严重损伤、爆炸性耳聋、听觉迟钝的事例。而且一旦操作不当,极易引发火灾,危害人身财产安全。④产生大量垃圾。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大量垃圾,给环卫工人带来了严重的负担。以北京为例,据报道,北京2012年除夕夜出动23000余人次,清理烟花爆竹残屑等废弃物1423吨,动用近百辆清运车辆。【材料二】①清明祭扫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习俗,也是一种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文化传统。然而曾几何时,清明期间各种祭扫陋习一度盛行,有的祭扫铺张浪费,有的把祭祀变成封建迷信活动,还有的购买纸扎“别墅”“豪车”等冥物祭奠逝去亲人⋯⋯凡此种种祭扫陋习,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误读,更是对现代文明的亵渎。祭扫时焚香烧纸可能引发火灾伤及自身,几乎每年都有因上山祭扫引发的森林火灾的事例,涉事人员也受到责任追究。②清明祭扫重在“情”而不拘于“形”。在浙江德清下渚湖街道,志愿者们帮助村民把写给逝去亲人的信件投入时空信箱,表达对亲人的哀思。在江苏常州,工作人员组成的服务小组“代客祭扫”,为一些无法到场祭祀的亲人提供祭扫服务,根据家属要求准备祭祀用品,现场敬献鲜花、代读家书等。一些地区还在网络上为逝者家属提供寄存思念的平台和祈福、记录的载体,满足他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精神需求。【材料三】①“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但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②除了传统文化意义外,划龙舟也给我们带来以下好处。日常生活中上肢前伸,前推动作较多,所以多数人身体前部肌肉相对发达,后背薄弱,造成驼背、肩颈痛。划龙舟可以很好地锻炼上背部以及颈肩部后侧肌肉力量,缓解颈肩痛和矫正驼背等现象。而且办公室一族久坐不起,容易腰背疼痛,腹部肌肉松弛。划船动作要求收腹骨盆后倾,下背伸展等,可以很好地锻炼躯干核心力量,缓解下腰背痛。另外和脚蹬式划船动作相比,手动式划船由于躯干部的加入,直接刺激呼吸肌群,且参与大肌肉群数量更多,心肺刺激锻炼效果更好。并且手动划船动作幅度较大,船体相对更加不稳定,对于身体的平衡稳定系统等刺激更明显,有助于加强人体平衡能力。8.对三则材料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烟花爆竹燃放后的产物,它们会进入大气层,氧化后形成酸雨,对建筑物产生危害。B.材料一的画线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更加清晰具体、准确地展现了出动人员、动用车辆数量众多、废弃物多的场景,进一步说明烟花爆竹危害大,会产生大量垃圾的特点。C.赛龙舟在战国时期,既可以作为娱乐节目,也可以作为宗教活动。在各地人们还赋予其不同的寓意。现代社会生活中,划龙舟还可以作为健身项目,有助于加强人体平衡能力。D.三则材料中的传统民俗活动与目前所倡导的“低碳生活”都有矛盾,我们在传承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对一些民俗活动进行改进。9.小语想用材料二中焚香烧纸的危害对家人进行劝告,他认为将材料中的加点字“可能”和“几乎”删去更能让人警醒,请你从说明文用词角度分析错误。10.请你针对三则材料中的任一种现象,写一则倡议书。【答案】8.D9.如果删去“可能”,语句意思就会变为焚香烧纸必定引发火灾伤及自身,过于绝对;删去“几乎”,则与事实情况不符。这两个词的使用都展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10.倡议内容准确、有针对性;格式正确。言之成理即可。【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D.有误,根据材料二第①段“清明期间各种祭扫陋习一度盛行,有的祭扫铺张浪费”和第②段“志愿者们帮助村民把写给逝去亲人的信件投入时空信箱,表达对亲人的哀思”等可知,材料提到清明祭扫的陋习,但同时也提到了现代文明的祭扫方式,如写信、网络寄存思念等,这些方式体现了与“低碳生活”的结合。因此,三则材料中的传统民俗活动并非都与“低碳生活”有矛盾;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小语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在材料二中,“可能”和“几乎”这两个词语都是表示程度或可能性的副词,它们在说明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能”:这个词表示一种可能性,意味着焚香烧纸有引发火灾的风险,但并不是一定会发生。如果删去,句子就变成了“焚香烧纸引发火灾伤及自身”,这样的表述过于绝对,失去了说明文应有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几乎”:这个词表示接近于全部或全部情况,但留有余地,不是绝对的全称判断。在“几乎每年都有因上山祭扫引发的森林火灾的事例”中,它说明这类事件非常常见,但并不是每年无一例外。删去“几乎”,句子就变成了“每年都有……”,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偏差。因此,保留这些词语可以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避免给读者造成误解。【10题详解】本题考查撰写倡议书的能力。针对三则材料中的现象,可以针对减少烟花爆竹燃放、文明祭扫或参与龙舟运动等主题来写倡议书。示例:倡议书尊敬的市民朋友们:大家好!我们都知道,烟花爆竹的燃放是中国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近年来,烟花爆竹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日益严重。为了我们的健康和安全,以及环境保护,我们诚挚地倡议:1.尽量不燃放烟花爆竹。烟花爆竹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尤其是PM2.5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产生,让我们共同减少燃放,为改善空气质量做出贡献。2.推广环保庆祝方式。选择环保的节日庆祝方式,如电子烟花、音乐、舞蹈等,既能营造节日氛围,又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3.安全第一。如果必须燃放,请确保在指定的、安全的地点进行,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免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4.教育下一代。向孩子们宣传烟花爆竹的危害和环保庆祝方式,培养他们爱护环境、珍视安全的良好习惯。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为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地球贡献一份力量。让我们共享蓝天白云,共度安全的节日!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倡议人:XXXXX年XX月XX日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一)(共10分)阅读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乙】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juān)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注】渴:潭名,指袁家渴。11.给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限断三处)。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12.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全篇游记结构完整。B.乙文对泉水的描绘采用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手法,使得泉水流动的样子与忽大忽小的鸣声跃然纸上,让人身临其境。C.甲文写鱼“空游无所依”,足见水之清,鱼之活;乙文写鱼用一个“倏”字,可见鱼之畅游,简洁明了。两文都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达鱼之趣。D.甲文通过“斗折蛇行”比喻写出溪水之弯弯曲曲;乙文则通过“睨若无穷”一句,将泉水的曲折写得一目了然。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14.上述两文均属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都采用“卒章显志”的手法。请你在两文中,找出各自最能体现作者当时心境的一个词,说说你的感受和理解。【答案】11.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12.C13.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14.示例: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一个“凄”(或“寒”“清”)字,来表达了他孤凄悲凉的心境。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比如写小石潭周边景物时,用“悄怆幽邃”来形容,还用“以其境过清”来自述不可久居的原因,无不透露着他的孤独与悲凉。在《石渠记》中,作者借一个“惜”字,恰好折射出他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文中说“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对这么美丽的景色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而感到可惜,所以作者把它全都记写下来,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正如作者自己的才华没有被人发现,没有用武之地,因此而郁郁寡欢,借景抒情,对自己的遭遇同样表达了“可惜”之情。【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意: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重点字词:逾,越过。往:前进。石泓:石潭。被:覆盖。之:石泓。环:环绕。句子结构:句子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分别是“逾石而往”动词短语,描述动作;“有石泓”主谓结构,描述石潭;“昌蒲被之”“青藓环周”两个并列的动宾短语,描述石潭的覆盖物和环绕物。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12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C.有误,乙文写鱼用的“倏”字,描述鱼快速游动的情态,简洁明了,但乙文并未提及鱼的“趣”,只是描述了潭水中的鱼快速游动的画面;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字词:岸势:岸的形态。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知:知道,了解。其源:它的源头。【1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根据《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凄”字最能体现作者当时心境。这个字不仅描述了环境的凄清,也映射出作者内心的凄凉和孤寂。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期间,心情抑郁,他在描绘小石潭的美丽景色的同时,也借景抒发了自己的孤独和哀愁。根据《石渠记》“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可知,这里的“惜”字表达了作者对石渠美景未被世人所知的遗憾。柳宗元在永州期间,心境同样落寞,他对石渠美景的惋惜之情可以被解读为对自己才华被埋没的不平之感。如同石渠之美无人记载,他的才华也未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同,流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情绪。因此,两篇文章都以自然景色为载体,通过“凄”和“惜”这两个关键字,反映了柳宗元在被贬期间的孤独、哀愁和未被重用的不平。【点睛】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乙)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我跟随永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蠲渠疏通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二)(4分)歌咏,是古代劳动人民表达对生活热爱的一种民俗活动方式。学习《诗经》让我们得以一探古人的生活面貌,请阅读诗歌并完成下面小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节选)》瞻彼淇①奥,绿竹猗猗。有匪②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③,赫兮咺兮④。有匪君子,终不可谖⑤兮。【注释】①淇:淇水。奥yù:水岸深曲处。②匪:有文采的样子。③瑟:仪容庄重。僩xiàn:神态威严的样子。④赫:显赫。咺xuān:有威仪的样子。⑤谖:忘记。15.小语朗诵《淇奥》,他认为此诗与《蒹葭》一样,都描绘了一个令人执着、无法忘怀的角色,所以应使用悲戚哀婉的背景音乐,你同意这一观点吗?16.小语在赏读时有些疑惑,《淇奥》为什么与《蒹葭》一样,都要先写周边环境,再写人物?请你结合《淇奥》的内容为他解答。【答案】15.不同意,此诗描绘出河边生有绿竹的清新环境;描写了眼前一个文采斐然,气度端正威仪的男子;表现出旁观者对这位君子的敬仰与赞美。与《蒹葭》中苦苦追寻、求之不得的状态不相符合;我认为应该用舒缓优雅的背景音乐。16.这是《诗经》中常用的赋比兴手法。兴又称为起兴,用于一首诗或一章的开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对诗歌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作用。弯弯的淇水岸边,绿竹连片,营造了自然清新的环境。以“绿竹”起兴,自然地引出对君子的高风亮节的赞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比赏析。首先表明态度,不同意。然后结合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分析理由即可。《淇奥》以淇水岸边葱郁的修竹起兴,广泛取喻,赞美的是一个贵族君子,诗中盛赞其有学问、有威仪、常磨练、勤自修等美好品质。与《蒹葭》表达出的一种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心情不相符合,我认为应该用轻柔、和谐的背景音乐。【16题详解】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先写周边环境,再写人物”是诗经表现手法“赋比兴”中的“兴”。“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出所要吟咏的内容,它往往起到营造氛围、烘托情感、引发联想等作用。通过“兴”的手法,能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韵味和感染力。《淇奥》开头“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两句从淇水弯曲幽深之处的绿竹起兴,以“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表达了对君子的高度赞美。四、名著阅读(10分)17.小文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发现,后人解诗通常采用“断章取义”的方式,如孔子教训学生做学问应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使得诗篇原本的意义逐渐模糊。你是否赞同这样的写诗、解诗方式,谈谈你的看法。【答案】示例一:同意,写诗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情绪,在表达当前情绪时,自然可以引用一些符合情绪的诗句来帮助诗人传递思想,而不需要全篇挪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诗文原句的理解也会产生转变,使诗歌的意义承载范围扩大,增添诗歌的活力。示例二:不同意,解诗时一定要对整首诗进行推敲,否则无法知晓作者原意,久而久之诗歌的内涵都被曲解,不利于诗歌的传播与教学。同时这种写诗方式也会让他人对你的作品产生误解,无法准确地感受到你想表达的情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解答时,明确观点,结合自己理解说明理由即可。对于写诗和解诗方式,存在不同的观点。一方面,赞同“断章取义”的观点认为,诗歌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情绪,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引用符合情绪的诗句来表达思想。这种方式可以更灵活地运用诗歌语言,使诗歌的意义更加丰富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诗文原句的理解也会产生转变,从而使诗歌的意义承载范围扩大,增添诗歌的活力。另一方面,不赞同“断章取义”的观点认为,解诗时应该对整首诗进行推敲,以了解作者的原意。如果只是片面地引用诗句,可能会导致对诗歌内涵的曲解,不利于诗歌的传播与教学。同时,这种写诗方式也可能让他人对作品产生误解,无法准确地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在实际的诗歌创作和解读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既要注重诗歌的整体内涵,也要充分发挥诗句的表达力。这样,既可以保持诗歌的原有意蕴,又可以增添新的意义,使诗歌更具魅力。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18.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言里说,他写这本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请从下面的四个章节中任选一章,谈谈你的阅读收获。A.《说文解字》第一B.《周易》第二C.《尚书》第三D.《诗经》第四我选择_________(填序号),阅读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示例1:A②.我们阅读《<说文解字>第一》后,可以了解文字的起源、汉字造字和用字的“六书”条例,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等。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就会根据造字规律判断字形,避免写错别字;了解汉字书体的演变可以积累欣赏书法艺术的经验。示例2:B我们阅读《<周易>第二》后,可以了解八卦的名称及含义,八卦在民间有何神通之处,以及《易》的演变过程。这样我们就知道民间流传的《周易》有巫术的成分,而作为儒家的经典,却体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示例3:C我们阅读《<尚书>第三》后,可以了解《尚书》的书名含义、《尚书》的发展历程、关于《尚书》的“今古文之争”等。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尚书》原先宣扬的是“鬼治主义”,用上帝和先祖来威慑臣民;但儒家用它来宣扬的是“德治主义”,强调道德人性的重要性。示例4:D我们阅读《<诗经>第四》后,可以知道《诗经》的来源、《诗经》的内容特色、《诗经》的发展历程以及《诗经》在古代社会的功能作用,这样就可以找到阅读《诗经》的正确门径。比如解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名句中包含着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有教化作用;读诗要关注诗的开端,因为“兴”的手法蕴含着政教的寓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收获。可以从主要内容、写作目的、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