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品味本诗辽阔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全诗。
【难点】
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自主预习
1.关于作者者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陈子
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
响巨大。
2.关于作品:《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一首吊古
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
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这首诗通过抒发诗
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
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
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3.关于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
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
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
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
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
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4.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
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达诗人怀才不遇
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四.合作探究
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
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
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
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
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
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
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
样子。涕,眼泪。
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
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4.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
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
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
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5.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五.自主检测
读《登幽州台歌》回答问题。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既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4.怎样理解"悠悠"?
5."古人""来者"指的是_。"独"字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
情,具有的感情基调。
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是什
么人?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8.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幅画面。
9."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
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10."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11."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
12.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
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案与解析】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
抑感和孤独感。
3.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
4.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
臆苍凉悲壮
6."古人"指古代惜才爰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
明君主。
7.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
贤君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
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诗人的心情非常苦闷。诗人俯仰古今,表现了自
己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8.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
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
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9.把个人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
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10.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
广阔。
11.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
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
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12.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
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
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
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望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在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体悟诗歌内
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才呆索知识的兴趣。
3.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
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L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人豪情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
2.背诵全诗。
【难点】
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自主预习
L-I勿FA午/-H日-i-子>-i
岱宗(曲i)青未了(俏。)决触⑵)
2.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曾"同"层")
3词语释义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
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
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
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
暗迥然不同。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4.关于作者: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有"诗圣"之
称。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
别》《垂老别》《无家别》)
5.关于作品: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此后大约
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
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
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6.关于背景: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
时的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万里封侯是
当时文人普遍的人生目标。杜甫有一个显赫的家世,他的祖父杜审言
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他在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
闲当时在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
信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四.合作探究
1.给全诗划分二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读完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你在朗读这首诗时应该带着
怎样的语气、情感来读?
喜爱赞叹。
3.品读诗歌,领悟诗情。
1)诗人要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泰山。从"岳""岱宗""齐鲁"得知。
4)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
泰山的景色。
描绘泰山景色。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4.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
未了"。
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既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分。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
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5.文章主旨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
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
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五.自主检测
阅读《望岳》,回答问题。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而,时间是从至,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
岳。
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
写了泰山的「'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景,
用描写,表达了0
3."造化”句写泰山的,是写;"阴阳"句写泰山
的,是写。
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
体解释。
首联是,颔联是,颈联是,尾联
是O
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后两联着力表现的
是0
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做赏析。
7."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8.文中"割"字用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9.选出下列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
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
的雄心壮志。
10.下列对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
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
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
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
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答案与解析】
1.远近朝暮
2.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3.秀美虚高大实
4.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5.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6.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
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
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
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
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泰山的阳光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
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A
10.C
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
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全诗。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诗中的哲理。
2.对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背诵、默写全诗。
2.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难点】
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
三.自主预习
L易错字
千寻塔(xlin)自缘(yuan)
2.词语释义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
LUo古代传说此山自琅哪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一说为七尺),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
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
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
愁。"21•世
缘:因为。
眼:视线。
塔:铁塔。
最高层:最高处,有两层含义。一指千寻塔的最高层,二指政治的最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3.关于作者:王安石Q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
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王
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堇B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
乡,途经杭州时澄临杭州西湖飞来峰,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
王安石正好三十岁。
4.关于作品:这首绝句,是王安石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
写飞来上的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上的塔时的感想。
5.关于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Q050)
夏,他在浙江郸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J11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
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
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6.杜甫登临泰山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而王安石在飞来峰上不禁感慨"不畏浮云遮望眼启缘身在最高层",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合作探究
1.解读1、2句。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寻: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干"在这
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
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
法?(明确夸张)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2.解读第三、第四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不怕。
缘:因为。
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
心胸宽广。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的进取精神。
3.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首联和颔联热情赞美了泰山
巍峨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4.颔联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
好在哪里?
"钟",积聚、汇聚之意。该字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表现出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
了阳光,使泰山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
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
抱负。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6.文章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自主检测
1.默写《登飞来峰》。
2.阅读《登飞来峰》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与解析】
一、略
二、L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并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
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体验学习带来的喜悦,培
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
【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三,自主预习
L易错字
鸡豚(tUn)npn(kou)腊(⑶浑出加)
2.词语释义
腊酒:腊月所酿的酒。
足鸡豚:菜肴丰足。豚,小猪,诗中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古风:有古人之风度也。
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门:敲门。
3.关于作者:陆游Q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宋代爱国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
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
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4.关于作品:《游山西村》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用
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调,描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
浓郁。
5.关于背景: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
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
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镜
湖的三山乡。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淳朴的
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
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6.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既描绘了农村明媚秀丽、变化万千的
自然风光,又蕴含哲理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
四.合作探究
L划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仗/无时/夜叩门。
2.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
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1)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
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2)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
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
地。
4.古典诗词讲究练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5.文章主旨
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用真挚的感情,明朗的笔
调片苗绘了山村景物和农家习俗,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五.自主检测
L用诗句填空。
⑴本诗中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两句诗
目.
At•/o
(2)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
目.
Atz.•/o
(3)写作者主观心境的句子是:,
2.本诗的线索是,全诗句句紧扣""字来写,
因而主线突出又层次分明。
3.全诗描绘和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4.本诗立意新巧,寓含哲理,尤其是","两
句。请对这两句略做赏析。
【答案与解析】
LQ)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2)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
简朴古风存(3)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游踪游
3.本文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家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作
者对于农村生活的喜爱。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赏析:这两句诗写山西村山环
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山重水复"写地形复杂,变化
无穷,"疑"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
这两句现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难时,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
能"绝处逢生",现出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
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诗。
【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三.自主预习
L易错字
ipA(se)定唐Qn)
2.词语释义
己亥: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
吟鞭:诗人的马鞭。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亦可翻译成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
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3.关于作者: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清代人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在诗、文、
词方面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
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
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4.关于作品:《己亥杂诗》的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
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
更护花”这富有哲理的两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
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
无数后人"老骥伏杨,志在千里、
5.关于背景:《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
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
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才旨清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电卖场房产居间服务
- 办公空间装修合同模板
- 商业街宠物店装修合作协议
- 景观公寓楼装修合同
- 图书期刊采购送货合同
- 奢侈品区装修合同范本
- 冷链生鲜电商合作协议
- 化工企业煤炭供应链合同
- 剧院房产购置居间合同模板
- 游乐园装修制式合同模板
- 幼儿园食品安全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
- 监控工程验收单-范本模板
- 机械设计产品案例分析报告
- 浙江开放大学2024年《法律文化》形考作业1-4答案
- 政治审查表(模板)
- MOOC 人格与精神障碍-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监控设备保养维护方案
- 化疗后口腔炎的护理
-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表
- JTGT F81-01-2004 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
- 《功能性校(园)服安全及舒适性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