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课件·宋朝祖宗家法_第1页
中国古代史课件·宋朝祖宗家法_第2页
中国古代史课件·宋朝祖宗家法_第3页
中国古代史课件·宋朝祖宗家法_第4页
中国古代史课件·宋朝祖宗家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祖宗家法”与

宋朝制度一、防弊之政:赵宋“祖宗家法”的核心内容二、效率与制衡:宋代的官僚制度三、开放与严密:科举制度的完善四、宋代的赋役制度循守“祖宗家法”:赵宋突出的历史现象两宋时期,对于“祖宗之法”的重视与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讨论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各层级权力结构的分立与集中、“守内虚外”格局的展开、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官僚机制运作过程中上下左右的维系,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如此等等,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宋代政治史中诸多事端的纽结正在于此。离开对于“祖宗之法”的深切认识,则难以真正透过表层问题,揭开宋代政治史之奥秘;同时也难以真正把握宋代制度史之精髓。一、防弊之政:赵宋“祖宗家法”的核心内容

(一)“祖宗之法”的形成:从太祖到真宗(二)对于“祖宗之法”的理解与诠释自三代以后,唯本朝百三十年中外无事,盖由祖宗所立家法最善。

——吕大防本朝祖宗家法,自三代以还盖未之有,由汉以下皆不及也。——范祖禹宋三百年间,其家法严,故吕、武之变不生于肘腋;其国体顺,故莽、卓之祸不作于朝廷。 ——陈邦瞻对于宦官、女后、外戚、宗室,宋朝逐步使之官僚制度化,其中除皇后以外,皆授以各类官爵;包括皇后在内,都领取俸禄;同时,又用各种办法,防止他们专权。……这些集权措施,都立之以法,而且日趋严密。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故惟宋无女主、外戚、宗室、强藩之祸,宦寺虽为祸而亦不多。——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一、“祖宗家法”的核心内容1、形成:从太祖到真宗

宋太祖即位诏

革故鼎新,皇祚初膺于景命;变家为国,鸿恩宜被于寰区。

——《宋大诏令集》卷一

吕颐浩:臣尝见太祖皇帝与赵普论事书数百通,其一有云:“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一一、“祖宗家法”的核心内容1、形成:从太祖到真宗

《蹴鞠图》一、“祖宗家法”的核心内容1、形成:从太祖到真宗

从「比肩同气」到君臣之分稍夺其权:置文臣知州、通判;罢支郡制其钱谷: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策略,二十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扎十余万,地方分驻十余万。

一、“祖宗家法”的核心内容1、形成:从太祖到真宗

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控御禁军兵权,二府制衡地方:收藩镇行政、财政、军政权防弊之政:赵宋“祖宗之法”的核心内容

宋太宗即位诏书:

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一、“祖宗家法”的核心内容1、形成:从太祖到真宗

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帝王合当用心于此。

——《杨文公谈苑》守内虚外:“奉行成规”真宗即位制书:“先朝庶政,尽有成规,务在遵行,不敢失坠。”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仁宗乾兴元年登极赦:“……夙侍圣颜,备承宝训,凡百机务,尽有成规,谨当奉行,不敢失坠。”英宗嘉祐八年即位诏:“……夙奉圣颜,备闻圣训,在于庶政,悉有成规,惟谨奉行,罔敢废失。”

——《宋朝事实》卷二《登极赦》一、“祖宗家法”的核心内容1、形成:从太祖到真宗

“祖宗之法”的提出

真宗朝是北宋许多制度的定型期。此时正当北宋王朝自开创向守成转型的时期,皇帝和参与决策的士大夫们都感受到沉重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遵循“祖宗法度”(“祖宗典故”),提供着一条被共同接受的出路,希望以此防范过失,对国家政治体制行使有效制约。在仁宗初年,出现了效行“祖宗之法”的正式提法。一、“祖宗家法”的核心内容1、形成:从太祖到真宗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二《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是时(按指景德后期)契丹初请盟,赵德明亦纳誓约,愿守河西故地,二边兵罢不用,真宗遂欲以无事治天下。公以谓宋兴三世,祖宗之法具在,故其为相务行故事,慎所改作。进退能否,赏罚必当。真宗久而益信之,所言无不听。

朱熹《宋名臣言行录·韩琦言行录》:

石守道编《三朝圣政录》,将上,求质于公,公指数事【为非】:其一,太祖惑一宫鬟,视朝晏,群臣有言,太祖悟,伺其酣寝刺杀之。公曰:“此岂可为万世法?己溺之,乃恶其溺而杀之,彼何罪?使其复有嬖,将不胜其杀矣!”遂去此等数事。守道服其清识。

一、“祖宗家法”的核心内容2、理解与诠释

在宋代的不同时期里,在不同政治群体的心目中,应该效行的“祖宗之法”内容并不相同;它依照人们的不同理解,而凸显出不同的侧重面。即便是同一群体,由于时移事变,对于“祖宗之法”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

一、“祖宗家法”的核心内容2、理解与诠释

“祖宗之法”一经提出,就不仅具有对于官僚士大夫的制约力量,同时也具有对于帝王的制约效应。所谓“祖宗之法”,不一定是对于帝王行为原原本本的记录,而是反映着士大夫集团对于帝王行为规范的理解,反映着统治阶级的“集体政治智慧”。

在帝国时代,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如何对其形成制约,是官僚政治遇到的难题之一。宋朝君臣共同维系的“祖宗之法”,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纽结。“祖宗之法”使现世的法度笼罩在礼制体系之下,具有了双重的权威;而且,它由士大夫们参与提炼形成,却以“祖宗”定立的规矩这样一种神圣面目出现,因而对于宣称尊祖敬宗的嗣皇帝可能显示为某种约束力。“祖宗之法”的提出,形式上是尊崇祖制的结果,实质上反映着历史发展现实进程的需要。二、效率与制衡:

宋代的官僚制度(一)中枢机构与中央军制(二)地方层级设置(三)“官”与“差遣”的分离:宋代设官分职制度的特色(一)中枢机构与中央军制

宋朝的中央官僚体制,以元丰改制(1080~1082)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两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体制后期: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枢密院体制中枢机构:北宋前期中枢机构

二、效率与制衡1、中枢机构

制衡:“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宋史·范镇传》中书门下枢密院简称中书(不同于中书省),是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行政机构。其办公处设在禁中,亦称政事堂。

国家的最高军政机构。长官常由文臣担任:“文臣知枢密”。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知枢密院事执政宰执北宋前期的中枢机构二、效率与制衡1、中枢机构

夜宿中書東閤

欧阳修翰林平日接群公,文酒相欢慰病翁。白首归田空有约,黄扉论道愧无功。攀髯路断三山远,忧国心危百箭攻。今夜静听丹禁漏,尚疑身在玉堂中。

二、效率与制衡1、中枢机构

二、效率与制衡1、中枢机构

宋神宗元丰年间改革中央官制:分中书门下为中书(出令)、门下(审覆)、尚书(执行)三省保留枢密院(军政)

官员“居其官不知其职”的情况逐渐改变。元丰改制“风闻言事”

台谏言事,许以风闻。此祖宗之法,所以防奸雄隐伏不测之变也。

——杨万里《诚斋集·旱暵应诏上书》二、效率与制衡1、中枢机构

御史台:御史中丞、知杂侍御史台院:侍御史察院:监察御史殿院:殿中侍御史

谏院:知谏院,正言、司谏台谏:宋代的“言路”,立国之“元气”募兵(养兵)制度:太祖既得天下,使趙普等二三大臣陳當今之大事可以為百代利者。普等屢為言,太祖俾更思其上者。普等畢思慮無以言,乃請於太祖。太祖為言:“可以利百代者,惟養兵也。方凶年饑嵗,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嵗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普等頓首曰:“此聖畧,非臣下所能及。”行之至今百四十有一年矣。天下有泰山之安而無一日飛塵之警,何勞措意於其間耶!

——晁说之《景迂生集》卷一《元符三年應詔封事》宋代军队:禁兵、厢兵、乡兵、蕃兵二、效率与制衡1、中央军制宋太宗御制载《武经总要》二、效率与制衡1、中央军制军事权力的分割调遣权:枢密院训练管理:三衙

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出征作战:临时派任将领。宋神宗:“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二、效率与制衡1、中央军制(二)地方层级设置宋代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中央路府州军监县安抚使司(“帅”)转运使司(“漕”)提点刑狱司(“宪”)提举常平司(“仓”)知州、知府通判知县、县令二、效率与制衡2、地方层级

宋朝地方制度的设计,亦反映出「分权」「制衡」的原则。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范祖禹知州、知府通判监司府州军监县北宋太宗时转运使路共设15路,至神宗元丰时已分为23路。王存等撰二、效率与制衡2、地方层级

(三)“官”与“差遣”的分离:

宋代设官分职的特色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领,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官人授受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文献通考·职官考》大宋……台省寺监卫率之官止以辨班列之崇卑,制廪禄之厚薄,多无职业。其所谓官者,乃古之爵也;所谓差遣者,乃古之官也;所谓职者,乃古之加官也。自余功臣、检校官、散官、阶、勋、爵、邑,徒为烦文,人不复贵。凡朝廷所以鼓舞群伦、缉熙庶绩者,曰官、曰差遣、曰职而已。于三者之中,复有名同实具,交错难知,又迁徙去来,常无虚日。

司马光《百官表总序》二、效率与制衡3、官、职、差遣的分离

标志宋代官员身份和品级的,有多种系统:熙宁三年欧阳修《泷冈阡表》署衔:

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功臣号】、观文殿学士【职】、特进【散阶】、行兵部尚书【本官】、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差遣】、上柱国【勋】、乐安郡开国公【爵】、食邑四千三百户【食邑】

、食实封壹仟贰佰户【食实封】修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充理检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系衔:二、效率与制衡3、官、职、差遣的分离

身份、品级(基本待遇、名誉)与职位(权力、责任)分离的做法,使得对于官员的任用更加灵活,督励手段更加丰富。这是官僚制度逐渐成熟的表现。二、效率与制衡3、官、职、差遣的分离

官以寓禄秩、叙位著,

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宋史·职官志(总序)》三、开放与严密:

科举制度的完善(一)宋代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二)新型士人政治主体意识的形成

开放与严密《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第一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此近古之制,以繩天下,使貴有常尊、賤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故其書散佚而其學不傳。三、科举制度的完善1、主要特点

三级考试制度的确立殿试省试(会试)乡试(解试)中央部门主持地方主持状元省元/会元解元皇帝主持三、科举制度的完善1、主要特点

宋人科举考试图三、科举制度的完善1、主要特点

宋代殿试图糊名、誊录李廌,阳翟人,少以文字见苏子瞻,子瞻喜之。元祐初知举,廌适就试,意在必得廌以魁多士。及考章援程文,大喜,以为廌无疑,遂以为魁。既拆号,怅然出院。以诗送廌归,曰:“平时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

——叶梦得《石林诗话》三、科举制度的完善1、主要特点

余与李廌方叔相知久矣,领贡举事而李不得第,愧甚,作诗送之。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平时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我慙不出君大笑,行止皆天子何責。青袍白紵五千人,知子無怨亦無德。

《东坡全集》卷十六次韻子瞻送李豸驥子堕地追風日,未試千里誰能識。……今年持橐佐春官,遂失此人難塞责。

《山谷集》卷四

歐陽公之司貢也,疑蘇公為曽南豐,寘之第二;然南豐時在得中,公初不知也。及蘇公司貢,則不惟遺其門人,雖故人之子亦例在所遺。觀其與李方叔詩及今蒲氏所藏之帖,若將愧之者。然終不以一時之愧易萬世之所甚愧,此先正行己之大方也。使士大夫常懐歐公之疑而負蘇公之愧,古道其庶幾乎!《鹤山集》卷六十《跋蘇文忠墨蹟》科举考试的严密化历代科举取士数额略计年数榜数取士总数年均取士唐290266660323(进士)宋320130正奏名60000+340(进士、诸科)特奏名50000元98161139

(左右榜)12(进士)明277932462489(进士)清26811426888100(进士)三、科举制度的完善1、主要特点

《宝祐四年登科录》是科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184人,平民出身417人。新型士人的崛起北宋中期“精英”阶层的领军人物如范仲淹、欧阳修等,是一批新型的士人。这些没有家世背景的起自清贫的知识分子(“寒俊”),与活跃在六朝隋唐的士族知识分子在生活经历与背景方面有巨大的差异,他们的政治态度、理念追求、文化品格与一般思想倾向都与士族知识分子具有明显的不同。他们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是一批兼擅文章、经术与吏干且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的新型士人,是具有“综合型”特征的官僚。三、科举制度的完善3、新型士人的形成

大厉名节,振作士气至范文正时,便大厉名节,振作士气。故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

——《朱子语类》范文正有言:“作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范尧夫有言:“公事胆大,私事胆小。”

——《晁氏客语》富弼韩琦范仲淹(989~1052)三、科举制度的完善3、新型士人的形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三、科举制度的完善3、新型士人的形成

“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中兴两朝圣政》卷二四

北宋中期,是士大夫作为政治主体在权力世界正式发挥功能的时期。……

这时出现了一个原则: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也就是文彦博所说“与士大夫治天下”。士大夫开始自觉主导国家政治的方向,君臣之间形成“共治天下”的格局。……这是北宋政治史上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大原则。三、科举制度的完善3、新型士人的形成

(神宗时)陕西用兵失利,内批出令斩一漕臣。明日,宰相蔡确曰:“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上沉吟久之,曰:“可与刺面配远恶处。”门下侍郎章惇曰:“如此,即不若杀之。”上曰:“何故?”曰:“士可杀,不可辱。”上声色俱厉曰:“快意事便做不得一件!”

——侯延庆《退斋笔录》“共治天下”与“共定国是”一、“祖宗家法”的核心内容2、理解与诠释

【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四、宋代的赋役制度1、阶级结构2、赋役制度地主阶级:形势户与乡村上户农民阶级:乡村下户与客户非主体阶级:坊郭户,商人与手工业者四、宋代的赋役制度1、阶级结构主户:有常产(指土地等重要生产资料及房产等重要生活资料)之户。

上户:一、二、三等主户

下户:四、五等主户

(除一、五等户外,其它户等列入上、中、下户的概念并不统一和固定)客户:“无常产而侨寓者”(无土地资产,佃农);约占总户数35%左右。形势户:“谓见充州县及按察官司吏人、书手、保正、耆长之类,并品官之家,非贫户弱者。”(《庆元条法事类》卷四七、四八)

乡村官户、吏户、豪横之家坊郭户:城居工商业者、包括部分城居官僚与地主。

(坊郭户作为法定户名出现,是城市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宋朝的赋役制度田赋:夏秋两税(按亩征收)

支移: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