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共250题)_第1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共250题)_第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共250题)_第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共250题)_第4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共25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2(共9套)(共250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选题(本题共12题,每题1.0分,共12分。)1、汉代太学始建于()。A、公元124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4年D、公元前124年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太学的产生这一历史史实。元朔五年(前124)丞相公孙弘,奏请为五经博士设立博士弟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所太学。博士,即是太学的教师;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的学生。东汉称为“诸生”或“太学生”。因此,本题选D。2、从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来看,其人性论属于()。A、性善论B、性三品说C、性自然论D、性恶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人性论。董仲舒吸收了先秦至汉初普遍流行的人性差异论的观点,明确将人性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有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教育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因此,本题选B。3、()是两汉时期官吏的主要选拔制度。A、察举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世袭制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官吏选拔制度。汉代统治者为了适应日益庞大的官僚机构对吏员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套选拔统治人才的制度。这套制度包括皇帝征召、私人荐举等多种方式。但最制度化的是察举,即由地方(也包括中央各部门)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因此,本题选A。4、王充对下列哪种人才形态最持批判态度?()A、儒生B、文吏C、文人D、通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王充的教育思想。王充认为,文吏受过文字教育,但“无篇章之通,不闻仁义之语”,长大以后,或依靠自己的门第,或攀援权贵,入仕成吏。这些人不入仕,和一般的俗人没有区别,起用这种人不利于国家实行德治的政策。因此,本题选B。5、“立五经博士”是由()设立的。A、汉献帝B、汉文帝C、汉武帝D、唐太宗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有关汉代教育改革的历史史实。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前136)废除了诸子各家博士,专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独尊儒术”的标志。因此,本题选C。6、《对贤良策》的作者是()。A、王充B、汉武帝C、贾谊D、董仲舒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有关董仲舒的教育实践。汉初所实行的“无为”政治留下了种种社会矛盾,汉武帝登基后。对于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必须有所抉择。如要实行“有为”政治,是采用法治,还是采用德治,在政治上应该以什么为指导思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汉武帝带着这些问题举行贤良对策。董仲舒对此一一作了回答。董仲舒提出的一系列对策即为《对贤良策》。因此,本题选D。7、“太学”出现在()。A、唐代B、汉代C、秦代D、周代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太学的产生这一史实。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前136)废除了诸子各家博士,专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独尊儒术”的标志。至元朔五年(前124)丞相公孙弘,奏请为五经博士设立博士弟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所太学,太学博士即是太学的教师。因此,本题选B。8、“独尊儒术”是由()首先提出的。A、王充B、汉武帝C、董仲舒D、贾谊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有关教育改革的历史史实。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其中的三条建议后来成为政府实行的三大文教政策。因此,本题选C。9、鸿都门学的主要教学和研究内容中没有()。A、尺牍B、字画C、经学D、辞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鸿都门学的了解和识记情况。鸿都门学以尺牍、字画、辞赋为主要教学和研究内容,而经学不属于其教学内容。因此,本题选C。10、“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句强调知识作用的话出自()。A、荀况B、王充C、王安石D、颜元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王充的教育思想。“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意思是说,人有了知识,就有了力量。出自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著作《论衡》。因此,本题选B。11、对于先秦儒家学者所概括出的五种人伦关系,董仲舒最为强调的三种是()。A、君臣、父子、兄弟B、君臣、父子、夫妇C、君臣、父子、朋友D、父子、兄弟、夫妇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所谓“王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尽管“三纲”思想并非由董仲舒首先提出,但他对此进行了系统论证并使之在教育和伦理实践中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此以后,臣忠、子孝、妻顺成为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因此,本题选B。12、王充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鸿儒,其有别于儒生、通人和文人的显著特征是()。A、博览古今B、讲授章句C、兴论立说D、上书奏记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王充的教育目的观。王充的培养目标:第一是“鸿儒”;第二是“文人”;第三是“通人”;第四是“儒生”。他认为死守章句,只能培养“章句之生”,对社会没有用处;只有培养博通古今、著书立说的“鸿儒”,才对社会有益。这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张是很有见地的。因此,本题选D。二、辨析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13、因为道家“人法自然”,由此看来其思想就彻底否定了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标准答案:这一表述不正确。道家思想虽然以反儒家、反礼仪的面貌出现,激烈地抨击了礼教的虚伪性,倡导“人法自然”,主张“无为”,但实际卜并没有完全否定教育的作用。主张施行法自然的“不言之教”,所渭“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同样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只不过与儒家在思想和实践上有所不同而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标准答案:这一表述是正确的。写作于战国晚期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就性质来看,稷下学宫是一所私学性质的教育机构。标准答案:这一表述不正确。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创设的一所著名学府,从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因为学宫是从养士制度发展转化而来的,其养士、用士和“招致贤人”的目的很明显。然而,学宫具体的教学和学术活动,又由各家各派自由安排,齐国官方并不插手干涉,因此,从这一方面看,稷下学宫也可以说属于私学。总的说来,稷下学宫所独创的官方兴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游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对后代官学与私学(如书院)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因此稷下学宫并非一所单纯的私学性质的教育机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明荀况在师生关系问题上强调不唯师说。标准答案:这种观点错误。《劝学》中这段话阐明了持久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有完善的作用,也蕴含了学生必须向老师学习求教的思想,但推导不出在师生关系问题上不唯师说的结论,荀况也并无不唯师说的思想。荀况认为,教师与天、地、君、亲处在并列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治理;教师是礼义的化身,人的完善没有比向老师学习更为有效的办法。因此强调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师云亦云”,否则就是背叛。据此提出尊师,并以是否尊师为国家兴衰的标志。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简答题(本题共8题,每题1.0分,共8分。)17、简述孔子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主张。标准答案:(1)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首先是“庶”,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最后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相互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认为先要抓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2)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3)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栩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种观点,是孔子人性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就是中人这部分,中人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他们谈高深的学问。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人这个范围,对中人的发展,教育能起重大作用。因此,他在实践上强调重视教育,这是孔子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的一面。至于他把人性分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这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孟子所提倡的有关教育作用的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标准答案:“孟子道性善”是其中重要的一派观点,而且是第一次从理论高度对人自身本质加以认识和阐述,并形成论证政事必先论证教育、论证教育必先沦证人性的思维习惯。孟子以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但同时,孟子的“性善论”却又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成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其一,“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干动物的本质属性。其二,“性善论”还包含了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所以人性的善是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其三,“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之“类”,而且还揭示了人之“故”。人性之“故”就是“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尽管他说仁、义、礼、智等是“我固有之”,但他又不认为人生来就具备现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道德的可能性。他说:“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谓“端”,是指事物的开头或缘由。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理倾向,不过是仁、义、礼、智的起始点或可能性。可能不等于实现,要将“四端”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品质,需要靠学习与教育,所渭“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以孟子以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入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没有教育,不要说性善,人就几乎无异于禽兽了。孟子所说的“善端”只是人的某种可能性,将可能变成现实,要靠教育、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以促使人所固有的“善端”成长起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孟子和苟子教育思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标准答案:(1)关于人性与教育作用: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先验的“良知”“良能”,提出“性善论”;荀子则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提出“性恶论”。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本性,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实际上二者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孟子着重论证了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观念的合理性和实施封建教育的可能性;荀子力图说明树立封建地主阶级道德观念和实施封建教育的必要性。(2)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孟子认为教育目的是“明人伦”,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的道德教育;荀子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种治术人才,教育内容就是《诗》《书》《礼》《乐》《春秋》等。(3)关于教学的主张:孟子主张“内发”,荀子主张“外求”;盂子强调“思”,荀子重视“学”;孟子把教学或学习看作是“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看作是“闻、见、知、行”等环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稷下学官有哪些性质和特点?标准答案:稷下学宫的出现意味着先秦士阶层发展的登峰造极,也表现了养士之风的制度化。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稷下学宫独具特色。稷下学官的性质:(1)稷下学官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稷下学宫的初创是田齐政权出于“招致贤人”的目的。数量可观的大师、学生以及康庄大道、高门大屋,构成了可容纳上干师生的规模宏大的齐国学府,也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这种规模的养士,使任何国家公室和私门的养士都相形见绌。所以,从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学宫的重要特色是容纳百家、思想自由。当时,稷下学宫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在稷下学宫,一是不以统治者的好恶独尊一家而压制其他各家,或以一家为标准统一各家;二是充分允许各家“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于世主”,齐国统治者的这种措施,保证了稷下各家各派在学术和教学活动中的私学性质。再则,即使是学宫的学术领导人也通常由像萄况这样有独立学者身份的私家学者来担任,这也使稷下学宫在整体上带有若干私学性质。(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的创建是以“招致贤人”“得士以治之”为目的的,这就决定了学宫是一所以学术活动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府。首先是讲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通常允许教者自由择徒,随处讲学;学者可以自由择师,随处求学。稷下学宫是一个十分集中的游学场所,其讲学活动十分兴盛。由于各学派集于一地,客观上使学者可以跨越学派门墒,广泛求学,学无常师。甚至在稷下学宫还有定期的学术集会。其次是著述。稷下学宫的重要特色就是学术性,这一方面表现为各家各派的讲学和思想交锋,另一方面表现为著书立说。稷下先生积极著书立说,与讲学和争鸣互为因果、互为表里,从另一个方面展现了稷下学宫作为高等学府的特色。其三是育才。这些私家学派通过大师的著述和讲学,培养了学派的传人和时代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严格的教育管理、浓厚的学术氛围、良好的物质条件,共同创造了一个人才成长的火环境,这就是稷下学宫的整体优势。此外,稷下学宫还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咨政议政机构。“齐稷下先生喜议政事”,“以干世主”,这是学宫的一大特色。议政干世是当时几乎所有私学学派的特点,而稷下学宫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为各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固定的议政沦坛。对稷下学者称为“先生”,“皆赐列第为上大夫”,“高门大屋尊宠之”,“不治而议论”,实际上是通过稷下学宫为齐国聘请了一批高级学术和政治顾问。稷下学宫的特点:(1)学术自由。这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沦。这使学者有生活保障而无政事烦劳,可以专心著述言治乱之事。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出于“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明确意识,来者不拒,包容百家,这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在稷下学宫的各家各派,其学术地位是平等的。稷下学宫容纳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既允许个别游学,也允许集团游学。这种流动的游学制度,使稷下学术内部各学派之间、稷下学术与外部各国学术之间,处于不断交流的状态,富有发展的活力。相互争鸣和吸取是学术自由的又一种表现。学术论辩带来稷下诸子学派的吸收、交融和分化、嬗变。到过稷下的不少学者和学派都表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2)待遇优厚。稷下学宫发扬了礼贤下士的风格,给稷下学者以非常优厚的待遇。“不治而议论”足齐国君主给予学者们很高的政治待遇,因为学者所看重的是自己的思想主张能否被接受,人格是否受尊重。待遇优厚还表现在物质待遇上,齐宣王时,邹衍等各派学者76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学者们得享相当于上大夫的俸禄,可以专心学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简述《大学》“三纲领”“八条目”的具体内容。标准答案:(1)“三纲领”。《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之为“三纲领”。“明明德”,就是指把人天生的善性——“明德”发扬光大。朱熹认为,“亲民”应改作“新民”,解释为推己及人,使人们去其“旧染之污”,也臻于善的境界。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每个人都应在其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2)“八条目”。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步骤。《大学》以为人的完善是一个过程,又可细分为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八条目”。①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被视为“为学人手”或“大学始教”。格物、致知是对先秦儒家学习起点思想和知识来源思想的概括。②诚意、正心、修身。所谓“诚意”,是要求人即使闲居独处,也要谨慎小心,不敢有一念差池。因为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所谓“正心”,就是不受各种情绪的左右,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所谓“修身”,是指不再局限于个人内心的自省和自律,开始走出自我,在与他人的相瓦关系中再认识、要求和提高自我。③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八条目”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样表现了易解性和可行性。“八条目”的逻辑程序反映出古代宗法等级制度的影响。作为对先秦儒家为学过程最为明确、概括和完整的表述。“八条目”对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为学、为人与为政有极大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中庸》是如何阐述学习过程的?标准答案:《中庸》对古代教育理论的另一贡献,在于它对学习过程的阐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这一表述概括了知识获得过程的基本环节和顺序,是对先秦儒家学习过程思想——学、思、行的发挥和完整表述。如果将《中庸》的五步骤与《大学》的“八条目”作一比较,那么可以看出:学、问、思、辨、行着重于阐述求知意义上的学习过程,列举了知识获得过程中一些基本的学习环节,比较局限;而“八条目”则着重说明为学、为人、处身、立命的完整过程,内涵更为丰富,过程更为漫长,要求更高。但二者也有共同点,即都把学习过程视为学习、思索和行动诸环节前后相续、缺一不可的完整过程。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学习思想的基本特征。学、问、思、辨、行被后世学者引为求知的一般方法和途径,朱熹曾称之为“为学之序”,列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重要规定,因此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庸》还特别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倡“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简述苟子关于教师的地位、条件和作用的思想。标准答案:(1)在先秦儒家诸予中,荀子是最为提倡尊师的,表达了与孔孟颇为不同的见解。荀子进而把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他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3)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简述《学记》中“长善救失”的教育原则。标准答案:《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认识到它的两重性,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25、请分析中国古代私学和官学的不同。标准答案:私学与官学是我国古代的两种重要教育制度。官学早在夏、商以及西周时期即存在。汉代官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私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两汉,孔子起到开辟道路的作用。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两重含义:一指私家学术派别,探讨学术,多数侧重于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二为教育团体,讲学授徒。而这二者的活动是紧密结合的。私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与官学截然不同:(1)私学与官府分离,是独立的专门的学术和教育团体。(2)私学不传递官府法定的典章制度和文献,而以本学派的政治与学术主张教授弟子,寄望他们推行本学派的政治主张,因此各学派弟子的参政意识都较浓。(3)私学大师与王官分离,不享有世袭的特权,属于士的行列。(4)受教育对象扩大,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吸收平民入学,突破了王族、贵族的限制,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5)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封闭式的旧传统。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师以私人身份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了较广泛的联系,一变官学僵化死板、远离实际的学风,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6)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私学大师,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著作,如《学记》《大学》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基础。这是自由讲学带来的成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贡献。标准答案:产生和发展的原因:(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贵族在世卿世禄制度下保持享有富贵的特权,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以贵族为教育对象,贵族不想学习,官学衰落也就成为必然。(2)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周平王东迁,预示着重大的历史转折。孔子称春秋是“天下无道”的时期,开始时周天子能维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共主地位,后来是诸侯国也不能维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从而出现陪臣执国命的现象。王权衰落,礼制破坏,一切都不能按旧制度办了。天子的辟雍,诸侯的泮宫,地方的乡校,久已不闻弦诵之声,名存实亡。(3)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在社会动乱中,没落贵族及其后裔流落民间,文化职官被迫流落四方,他们把简册器物带出官府。他们都是有文化知识的人,在社会中谋生,就要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这就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历史现实,它是由文化变动而出现的新现象。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也有记录历史文化、思想学说的古籍作为学习的材料,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特点:(1)春秋时期,私学取代了官学,是学校教育与自然形态教育分离以后,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从官学转变到私学,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从比较中更能显出私学的特征。(2)西周奴隶社会的官学,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经济基础上;而春秋时期的,是建立在土地私有的个体经济基础上。(3)官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贵族。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联盟。特别是自由民上层的士阶层的发展,是其重要的社会推动力量。(4)官学是由国家政权机关主办,它是集中的,“学在官府”是其传统,维护“学术官守”。私学是由私家根据社会或个人需要而设立的。它是分散的,“学在四方”是其特点,它促进了“学术下移”。(5)官学是“政教合一”,教育是政治组织的一部分,教育无独立的组织机构。政治组织的活动,也即教育活动的内容。私学是政教分没,教育从政治机构中分离出来,有独立的组织机构,教育活动也与政治活动分离而成为独立的活动。(6)官学的入学受到贵族身份的限制,少数的贵族子弟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力。私学的入学则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需要向平民开放,使文化知识能向下移输到民间。(7)官学是“官师合一”,政府的职官兼任教师,他们的工作任务以官事为主,以教学为辅。私学是官师分离,以具有知识技能的贤士为师,不由职官来兼任。教师成为社会中一种独立的职业。(8)官学没有思想自由,不论国学、乡学都要在贵族传统思想统一指导之下,受一种教育思想所支配。私学则有思想自由,各种私学不必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思想。各派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有自己的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使教育思想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9)官学的教学内容限于传统的“六艺”,灌输的是旧的政治观念和道德思想,偏重于历史文化,教育内容脱离现实生活。私学的教育内容突破传统的“六艺”教育,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及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其教育内容与发展变革时期的现实生活有比较密切的联系。(10)官学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相应的基本设备,制度上比较规范化。私学不一定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它以教师为中心,可以流动。(11)官学按一定方向、一定规格培养人才,它已趋于衰落,不能实现其培养维护贵族统治人才的职能。私学则以多种目标、多种规格培养人才,适应建立封建制度的需要,为地主阶段的利益服务。总之,私学代替官学,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与官学相比较,其特点非常明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私学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等四大自由来发展教育事业,以适应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贡献:(1)私学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密切的联系,改变了官学的死板、僵化的风气,推动了古代学术的发展,培养出不少有贡献的学者和治术人才。(2)扩大了教育对象。(3)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的成就。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从我国的教育历史来看,孔子的贡献有哪些?标准答案:孔于在教育史上的伟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他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他认真总结教育经验,提出了不少创见,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孔子的思想学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这种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在不同历史阶段起了不同的作用。在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时期,它被用来巩固封建制度服务,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当封建社会到了没落时期,它被用来维护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则起消极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标准答案:《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1)豫、时、孙、摩。《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2)长善救失。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学记》则把这一思想发展为教育和教学的一项比较普遍的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3)启发诱导。《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4)藏息相辅。《学记》认为课内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5)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互相促进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里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推动自身素养的不断发展。后人则把教学相长进一步引申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促进。无论作本义还是引申义的理解,对于有效教学的实现都是有启发意义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9、对“学而优则仕”,你如何评价?标准答案: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简括为“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包含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最重要的意义。(1)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2)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1)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2)以名利为诱饵,使一部分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0、墨子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其科学教育家的特性?标准答案:墨子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个体或局部都是由这个统一的整体分出来的,都是这个统一整体的组成部分。在时空理论的基础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运动论。他把时间、空间和物体运动统一起来,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在连续的、统一的宇宙中,物体的运动表现为在时间中的先后差异和在空间中的位置迁移。没有时间先后和位置远近的变化,也就无所谓运动,离开时空的单纯运动是不存在的。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墨子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1)墨子给出了力的定义,说:“力,刑(形)之所以奋也。”(2)墨子又给出了“动”与“止”的定义。他认为“动”是由于力推送的缘故,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止,以久也,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也。”的观点,意思是物体运动的停止来自于阻力阻抗的作用,如果没有阻力的话,物体会永远运动下去。(3)墨子探讨了光与影的关系,他细致地观察了运动物体影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题。也就是说,运动着的物体从表面观看它的影也是随着物体在运动着,其实这是一种错觉。随之,墨子又探讨了物体的本影和副影的问题。他指出,光源如果不是点光源,由于从各点发射的光线产生重复照射,物体就会产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是点光源,则只有本影出现。同时,墨子又进行了小孔成像的实验。他明确指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物体通过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他还探讨了影像的大小与物体的斜正、光源的远近的关系,指出物斜或光源远则影长细,物正或光源近则影短粗,如果是反射光,则影形成于物与光源之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第2套一、名词解释(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1、“六艺”标准答案:“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①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②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六艺”教育的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策问标准答案:策问是科举考试中的一种考试方法。策问的方法是针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评论,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策问考查一个人治国安邦的才能,能够促使考生开动脑筋去思考现实问题,利于提高人们的思维水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单选题(本题共19题,每题1.0分,共19分。)3、西周时期的乡学是指()A、为贵族子弟设立的高等学府B、在诸侯所在的都城设立的小学C、在都城之外为庶民设立的学校D、在都城之外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哪篇文章?()A、《大学》B、《中庸》C、《论语》D、《学记》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A、唐代B、汉代C、秦代D、周代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的是()A、王充B、贾谊C、公孙弘D、董仲舒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王充把文人和鸿儒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培养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8、唐朝府学的性质是()A、中央官学B、儒学C、私学D、地方官学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唐代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和崇文馆、弘文馆,属同类性质的学校,其设立体现了当时学校教育的()A、系统性B、等级性C、制度化D、专门化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唐代中央官学的主干是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学一馆,六学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一馆就是广文馆。广文馆开设于天宝九年,主要招收在京的参加进士科考试者,属于科举应试教育性质。10、以下蒙学教材,哪一个不是唐宋时期的?()A、《三字经》B、《急就篇》C、《千字文》D、《百家姓》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包括()A、揭露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B、反对封建专制政权C、批判传统教育的义、利对立观D、抨击八股取士制度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清末,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A、龚自珍B、颜元C、林则徐D、魏源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以下关于早期教会学校的说法,正确的是()A、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最早名叫中华教育会B、早期教会学校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殖民性C、早期教会学校是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载体D、早期教会学校从一开始就不开设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课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在中国,最早提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来确定学制阶段和年限的人是()A、康有为B、容闳C、梁启超D、严复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以下有关清末新政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清政府实施“新政”时,任命的首位管学大臣是张之洞B、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认识到自身教育弊端的情况下,主动采取的教育措施C、清末新政虽是清政府为维护自身统治采取的改革,但对中国教育有重大意义D、清末新政通过强制措施一次性废除了科举制度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是()A、杨贤江创立的中国职业总工会B、黄炎培创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C、陶行知创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D、黄炎培创立的中国职业总工会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20世纪30年代,对中学毕业会考制度采取坚决的反对和抵制态度的是()A、教师B、家长C、政府部门D、学生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1936年6月创办于陕北瓦窑堡的(),被誉为培养革命干部的熔炉。A、陕北公学B、抗日军事政治大学C、华北联合大学D、苏维埃大学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活教育”的实验主要是在()教育阶段进行的。A、幼儿B、中学C、大学D、成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是在什么地方发起成立的?()A、北京B、上海C、广州D、武汉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简答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22、孟子提出了哪些教学原则?标准答案:孟子扩充善性的思想,蕴含着他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是,要体现人的理性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他特别强调个体认知中的自觉性。其教学原则如下:(1)深造自得。(2)盈科而进。就是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要有步骤,循序渐进。(3)教亦多术。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在各种教育方式中,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是一种激励他人奋发的方式。(4)专心致志。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他认为,人们在学习上的差异取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与否,而不是在于天资的高低。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清代书院主要可分为哪些类型?标准答案:(1)以讲求理学为主的类型。(2)以学习八股文以应付科举为目的的类型。(3)以讲授“经世致用”的实用之学为主的类型(即以学习“经世致用”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帖括的学院,如颜元主持的漳南书院)。(4)以博习经史辞章为主的书院(如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评价洋务学堂的积极作用。标准答案:(1)顺应了西学东渐的文化趋势。(2)是对封建传统教育制度的一次冲击,开风气之先。(3)由于没有经验,兼之封建的阶级根源、封建制度的腐朽,出现问题不足为怪。(4)在学习和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确实在社会实践上起到了作用,开创了讲求实用科学的新风气。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标准答案: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很大进步:(1)它缩短了教育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2)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3)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校,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4)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5)改进了教学方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第3套一、名词解释(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1、启发诱导标准答案: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之间的矛盾的。孔子认为不论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机械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以获得进一步的领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公其非是于学校标准答案: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具有民主教育色彩的教育家,“公其非是于学校”是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他认为学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气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学校中大家共同来议论国家的政事之是非标准。因为学校议政,可以使之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风气,而不是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公其是非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颜元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单选题(本题共17题,每题1.0分,共17分。)3、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A、辟雍B、泮宫C、瞽宗D、庠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荀子将“六艺”改为“五经”,去掉了“六艺”中的()A、《诗》B、《书》C、《易》D、《春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及其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A、仁、义、礼、智B、三纲五常C、孝、悌D、易经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我国古代首次设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A、国子监B、太学C、教育部D、文部省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唐朝假期制度中,十天一休的假期称为()A、授衣假B、日假C、田假D、旬假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人为主,要不抱偏见、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这反映的是“朱子读书法”中的()A、着紧用力B、居敬持志C、虚心涵泳D、切己体察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朱子读书法中的虚心涵泳,所谓“虚心”,是静心思虑,熟心体会作者本意,不可先人为主,穿凿附会。所谓“涵泳”就是要反复思考,细心玩索,深刻体会书中的旨趣。10、社学的教育对象是()A、农家子弟B、贵族子弟C、书院学生D、社会青年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颜元的分斋教学中,没有设立的斋舍是()A、理学斋B、艺能斋C、治事斋D、帖括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以下有关洋务学堂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洋务派办的新式学堂不再要求学习传统的经史之学B、洋务派办的新式学堂属于官学C、我国的第一所洋务派办的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D、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所也是京师同文馆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康有为在()一书中论述了他所设想的理想的学制体系。A、《变法通议》B、《请开学校折》C、《猛回头》D、《大同书》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清政府实施“新政”时,任命的首位管学大臣是()A、张百熙B、张之洞C、李鸿章D、康有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教育思潮的是()A、工读主义教育思潮B、职业教育思潮C、复古主义教育思潮D、平民教育思潮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是()A、教育厅B、学部C、大学院D、教育部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抗大”学风中最重要的一点是()A、走群众路线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理论联系实际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晏阳初针对中国农村实际,提出的四大教育是()A、生活教育、文化教育、健康教育、政治教育B、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C、文艺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生产教育D、生活教育、生计教育、健康教育、卫生教育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特征,不包括以下哪点?()A、全民化B、实用化C、科学化D、社会化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简答题(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20、我国古代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标准答案: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以下三方面。(1)由于青铜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有了剩余,贫富差别、脑力劳动分工初步出现,使一部分人得以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因此,产生了培养专门管理社会事务人员的需要,推动了专门教育的产生。(3)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形成了学校产生的现实需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分析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地位。标准答案: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1)稷下学宫的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①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②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③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2)特点:①学术自由,表现在:稷下学眷“不治而议论”,拥有相当的独立和自由;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学术论辩,相互争鸣及吸取。②待遇优厚,包括给予“不治而议论”的政治待遇及优厚的物质待遇。(3)历史地位:①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②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③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它独创了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这些独创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④留给后人的思考: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其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齐国政治的成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简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思想,主要是源自他对儿童教育的关心。颜之推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尤其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长辈应利用这个最好的教育时机,及早对幼儿进行教育,而且越早越好。颜之推认为,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当遵循严与慈相结合的原则。颜之推认为,一般家庭未能很好地教育儿童,并非存心要让儿童堕为罪犯,而主要是教育不得法。他们着重停留在口头的训斥,却舍不得施以肉体的严惩,以使其反省悔过。颜之推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切忌偏宠,不论子女聪慧与否,都应以同样的爱护与教育标准来对待。颜之推认为语言的学习应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儿童进行的语言教育应注意规范,重视通用语言,而不应强调方言。他指出,父母对儿童学习正确的语言负有重要的责任,不可轻视。此外,颜之推还认为家庭对儿童发展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很明显,因此父母应该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这要求父母审慎看待子女左右的人,以防误人歧途。慎重地选择师友,发挥教育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化,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标准答案: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八股”特点有三:(1)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2)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阐发丝毫己意。(3)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人仕。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评述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标准答案:康有为于1884年写了《人类公理》,直到戊戌变法失败后,才修改为《大同书》。他在《大同书》中描述未来的大同社会,即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家庭的,人人平等,经济高度发达,政治极端民主的极乐世界。大同社会实行“公养”“公教”制度。每个社会成员都享受“二十年齐同之教育”。在康有为设计的教育蓝图中:(1)儿童未出生,其母人人本院,接受胎教。(2)婴儿六个月后,进育婴院,三岁后进怀幼院,接受学前教育。(3)儿童六至十岁,进小学院。接受初等教育。(4)儿童十至十五岁,进中学院,接受中等教育。(5)儿童十六至二十岁,进大学院,接受高等教育。他对每个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都做了详细描述,主张男女教育平等,主张对儿童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并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但是,这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空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蔡元培关于教育方针的思想是什么?它有什么重要意义?标准答案:(1)蔡元培的教育方针思想:在教育方针方面,蔡元培提出德、智、体、美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他在哲学思想上受康德二元论的影响,把世界分割成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从这种世界观出发,他把教育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属于现象世界,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一部分属于实体世界,包括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之后,他又指出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分为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这四育一样重要,都不可放松。他认为完成普通教育,需要四育“平均发展”。其中军国民教育就是体育;实利主义教育就是智育,包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锻炼思维;公民道德教育指德育,蔡元培希望能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美育是他特别提倡的,他认为进行美育教育的课程很多,音乐、手工、美术等都属于美育,其他课程如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等也含有美育的因素。(2)蔡元培教育方针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德、智、体、美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在教育发展史上是—个重大的进步,是对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从人才培养上,这几方面的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只是不同的阶级在各方面的要求不同而已。但是蔡元培所提倡的教育方针的思想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在具体解释各种教育如德育、美育时就不免掺杂某些唯心主义的色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第4套一、单选题(本题共22题,每题1.0分,共22分。)1、中国近代最早以半工半读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的学校是()。A、福建船政学堂B、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C、北洋大学D、劳工教育运动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时期出现的新式学堂。福建船政学堂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地将设厂造船和培养人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尾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1868年沈葆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又在前学堂内增设一所技工学校——艺圃,艺圃的艺徒半天上课半天学习,学习期限3年,毕业后择其优者随前学堂学生赴法国各大船厂实习,其余分配于船政各厂。因此,本题选A。2、湖南时务学堂创办于()。A、1890年B、1897年C、1895年D、1898年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湖南时务学堂的理解情况。湖南时务学堂是清末戊戌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湖南长沙创办的新式学校,由谭嗣同等发起,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赞助,于1897年10月在长沙创办。因此,本题选B。3、中国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是()。A、严氏女塾B、福州女塾C、经正女学D、爱国女校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识记范围,考查内容为女学的发展。经正女学又名经氏女学,是中国创办最早的女学之一。1898年5月由上海电报局长、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倾向的民族资本家经元善创办。因此,本题选C。4、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A、康有为B、梁启超C、张之洞D、严复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896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丈论述师范教育问题。他认为,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因此,本题选B。5、严复的文化教育观可以概括为()。A、体用一致B、西体中用C、中西融合D、中体西用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严复教育思想的综合掌握情况。在确立中国未来文化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上,严复以强调“体用一致”而独树一帜。因此,本题选A。6、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是()。A、壬寅学制B、壬戌学制C、癸卯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有关学制的基础知识,要求考生清晰地识记。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因公布时在阴历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详备。因此,本题选C。7、晚清学部成立于()。A、1905年B、1898年C、1860年D、1907年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晚清的教育改革情况。1905年12月,清廷批准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并将原来的国子监并入其中。学部的最高长官为尚书,其次为左、右侍郎等,并聘请咨议官作为学部的顾问人员。因此,本题选A。8、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专业刊物是()。A、《中华教育界》B、《教育杂志》C、《新教育》D、《教育世界》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基本教育史实。1900年,罗振玉应湖广总督兼参预政务大臣张之洞之邀,出任湖北农务局总监兼农务学堂监督。张之洞非常重视教育,早前就有著名的《劝学篇》。清政府立意“变法”后,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衔上奏三折,即有名的“江楚会奏三疏”,其第一疏就是论育才兴学,所言以教育制度改革为主。与之相呼应,罗振玉闲暇之时,组织其学生王国维、樊炳清等人翻译国外教育规制学说,并于次年初创办了近代中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期刊——《教育世界》。因此,本题选D。9、()科举考试被废除。A、1898年B、1905年C、1903年D、1901年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既属于考查晚清时期的教育改革内容,也属于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内容。1905年9月2日(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四日)上谕:“著即自丙午年(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亦即停止。”这宣告了自隋朝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正式终结。因此,本题选B。10、京师同文馆建立于()。A、1860年B、1862年C、1840年D、1898年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的考查内容为“京师同文馆”,出题点为其成立的时间。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诉、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对于京师同文馆,考试中可能会以多个角度进行出题,所以考生应该从多方面掌握这一知识点。因此,本题选B。11、()标志着中国新教育的开端。A、福建船政学堂B、京师同文馆C、京师大学堂D、英华书院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的考查内容是“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1862年,清政府在总理衙门设立了京师同文馆。此后,清政府又决定设立算学馆,学习天文、算学。同文馆的设立是我国创办新式学校的开端。同文馆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公立专科学校,后来它并入了京师大学堂,是京师大学堂最早的组成部分。因此,本题选C。12、京师同文馆最早开设是()。A、英文馆B、日文馆C、法文馆D、俄文馆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京师同文馆的发展情况。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诉、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设管理大臣、专管大臣、提调、帮提调及总教习、副教习等职。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际操纵馆务。先后在馆任职的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欧礼斐、马士等。中国教习有李善兰、徐寿等。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自1869年起任总教习,历二十五年之久。该馆为培养翻译人员的“洋务学堂”,最初只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后陆续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学等班。因此,本题选A。13、中国近代“幼童留美”的成行,主要得力于()的倡导。A、曾国藩B、严复C、李鸿章D、容闳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的留美教育。中国留美幼童是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因此,本题选D。14、我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合法地位始于()。A、1907年学部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B、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C、1902年“壬寅学制”的制定D、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情况。1907年,学部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虽离全面开放女子学校教育相差甚远,但这是我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取得合法地位的开始。因此,本题选A。15、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家是()。A、梁启超B、蔡元培C、王国维D、严复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有关“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思想。“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是王国维提出的教育宗旨。他说:“人的能力分成身体和精神两种。”教育的目的是发展这两种能力,与之相应,教育的宗旨分体育和心育两方面。心育中又有智育、德育、美育三类,以配符于真、善、美的境界。只有包含着这些内容的教育才是完全的教育,只有完全的教育才能育出完全的人物。所以,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国维第一次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宗旨。因此,本题选C。16、壬子癸丑学制的主系可划分为()。A、三段五级B、三段四级C、四段六级D、四段四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壬子癸丑学制”的主要内容。“壬子癸丑学制”的整个学程为18年,分三段四级,三个系统。第一段是初等教育,分为两级: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共7年。第二段是中等教育,只设一级,共4年。第三段是高等教育,也是一级,但分预科和本科。预科三年,本科除法科和医科中的药学门为3年外,其他文、理、商、农、医、工等科均为4年,共6—7年。此外,下设蒙养园。上设大学院,不计在年限内。因此,本题选B。17、“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的教育政策”的是()。A、壬寅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癸卯学制D、壬戌学制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壬子癸丑学制的进步性。“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其明显的进步性,主要特点有:第一,缩短了学制年限,较之癸卯学制,共缩短3~4年,有利于增加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机会。第二,取消了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第三,女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初等小学已经可以男女同校同学,普通中学、甲级实业学校、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都设立了女校。第四,从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来看,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劳动生活技能,反对体罚。要求教育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本题选B。18、我国最早设立的电报学堂是()。A、福州电报学堂B、上海电报学堂C、直隶电报学堂D、天津电报学堂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近代教育的有关内容。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电信业已相当发达,然而中国尚且无电报通信,更不用说电报学堂了。直到1874年日本出兵侵占福建省台湾府恒春半岛南端时,被派驻台湾巡察的钦差大臣沈葆桢上奏皇帝,提出“在台湾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拟于闽台敷设电线的计划。为配合沈葆桢的计划,船政大臣丁日昌于1876年4月初在福建船政局增设电气学塾,即电报学堂。因此,本题选A。19、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壬寅学制”的历史地位。1902年8月5日奏呈颁布,统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因此,本题选A。20、1898年6月23日,光绪帝下令废除(),改试时务策论,规定以后一切考试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A、八股取士B、科举制度C、忠君尊孔D、八旗学校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百日维新”中清政府的改革措施。1898年6月23日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取士之制,改试时务策论,规定以后一切考试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另设经济特科,并设法律、财政、外交、物理等科,以此来选拔新政人才。因此。本题选A。21、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政府通令国民学校废止文言文教材,代之以现代语体文是在()。A、清末新政时期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C、北洋政府时期D、国民政府时期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随着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开展,文学作品逐渐使用白话文,其中出现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理想的国语教材和课外读物。因此,本题选C。22、1900年八国联军人侵北京,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向中国勒索战争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出于在华长远利益考虑,后来部分国家退回了部分赔款。1911年成立的清华学堂其经费主要来源于()。A、英国退回的部分赔款B、美国退回的部分赔款C、法国退回的部分赔款D、德国退回的部分赔款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为了实施庚款留美计划,中国政府专门拟定了《遣派留美学生办法大纲》,规定在华盛顿设立“游美学生监督处”作为管理留美学生的机构,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留美学生的考选派遣事宜,从1909年起实施。游美学务处在直接选派留美生的同时,又着手筹建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中华民国成立后改称清华学校。清华学校学生经过8年的高强度学习,到美国后一般可进入大学三年级学习,大部分能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回国。清华学堂对提高中国留芙学生的层次和系统引入西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题选B。二、辨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3、在1898年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中,清政府明确了废除科举制度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表。标准答案:这一表述是错误的。在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曾下诏宣布从下一科开始,一切科举考试都不再使用“八股文”,改试策论,并催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但是,对于废除科举制度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表,在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中并未明确,而是等到清术新政,即在1904年,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拟定的《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奏呈并获得照准时,才予以明确的。所以说,上述题干的表述是错误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以欧美学制为主要参照的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并颁布施行的全国性学制系统。标准答案:这一表述是错误的。“壬寅学制”于1902年8月5日奏呈颁布,统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所以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个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但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并颁布施行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小是“壬寅学制”,而应当是“癸卯学制”。尽管“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学制,但它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得以正式颁行。另外,清末学制主要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其间虽然有学习欧美之处,但并不以之为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简答题(本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分。)25、简介中国近代早期教会学校的主要特点。标准答案: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最初在华举办的教会学校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举办地主要集中在香港和五个通商口岸;第二,学校规模一般较小,甚至只有两三个学生;第三,招收对象主要是贫苦民众的子弟;第四,学校等级普遍较低,多在中等教育程度以下,大抵相当于小学程度的教育;第五,重视女子教育;第六,办学目的是在中国人中培养一批传教助手,扩宽和加速宗教的影响;第七,教学内容除宗教和某些儒家思想外,重视自然科学的传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简述师同文馆的创立和发展历程,并评价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标准答案:(1)创立和发展历程: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1861年1月清廷应主持对外交涉事务的奕訢等人奏请,批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外语学馆;1862年6月11日,学馆终于在总理衙门内正式上课,定名为同文馆,其学生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