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4(共9套)(共90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1套一、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下列材料。聪聪是一名比较特殊的学生,因为比较聪明,一岁多就会背好多唐诗,三四岁就认识了两千多字而且还会算数学题,因而被人们称为“神童”并因此上了报纸、电视,但他在上学后,因为不合群、古怪、学习成绩普通,被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又上了报纸,但这次却被报道为“一个夭折的神童”。标准答案: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聪聪一岁多就会背好多唐诗,三四岁就认识两千多字还会算数学题,这表明他是一个早慧儿童,智力发展早于同龄儿童,具有良好的遗传素质,智力超常,在小的时候给予一定的背唐诗、识字训练,效果是明显的。但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多种,先天的遗传素质只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聪聪表现出了聪明才智以后,受到其他人过多的关注,乃至报纸、电视等外在因素的干扰过多,对他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另外,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聪聪在智力方面的发展比较突出,但在非智力方面的发展不尽理想,在与其他儿童的交往等社会性的发展方面不好,表现出不合群、古怪等缺点。这既有先天遗传素质方面的原因,也有早期教育中单纯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的原因。聪聪上学后学习成绩普通并不能说明他的发展不好,无论是先前关于“神童”的说法,还是后来“夭折的神童”的说法都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没有从发展的眼光、长远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发展。总之,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对儿童的发展不能过早地下结论。对儿童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智力因素,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理应遵循的基本做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材料中聪聪的表现是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的体现。教育应理性地对待,不能盲目地一时以神童而广为宣传,更不能因一时的学习不适而被认为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无论是儿童过早地表现出了智力的发展,还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应合理地加以引导并采取适当的教育策略。2、指出下面实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或违背了什么教学原则?主要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还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标准答案:(1)体现的教学原则如下:第一,该教师看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不同学生,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第二,该教师遵循了教学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性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使教学任务、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被学生可接受。既没有负担过重,也没有轻而易举,而是高于学生现有水平,保持一定难度,在能力尚处在形成状态的最近发展区内,引导学生经过努力去解决问题,体现了量力性原则。第三,在教学中该教师叫学生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还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可见,该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启发性原则。第四,该教师引导学生练习和讨论,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体现了巩固性原则。第五,该教师没有系统地讲授知识点,完全叫学生自学、讨论、练习完成,没能让学生逐步地、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系统性教学原则。该教师应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配合相应的讲解,以便学生可以较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2)采用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自学辅导法。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中小学常见教学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中小学常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自学辅导法。3、详述班级授课制的发展历史、主要特征并对其进行评价。标准答案:(1)班级授课制的发展历史。在东西方的古代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出现了班级授课制的萌芽。工业革命以后,社会提出了普及教育的要求,教育的规模和效率随之要求扩大、提高,个别教学满足不了这种需求,因此班级授课制发展起来,并很快成为最通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夸美纽斯从理论上加以论证,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二是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使班级授课制基本定型;三是经过不断改进,苏联教育学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使班级授课制更加成熟,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体系。(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便于系统地传授知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积极方面:①它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一个教师能同时教几十个学生,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②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③它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是教师系统讲授,而且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④它把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特别通过课的体系,分工合作,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⑤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结集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⑥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像能力以及学习热情。不足之处:①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②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③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结果。④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⑤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为它一切都固定化、形式化,灵活性有限。⑥不能保证真正的智力卫生要求,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⑦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面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一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分工合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试论述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标准答案:蒙台梭利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之一。下面,主要论述她的幼儿教育思想。(1)论幼儿的发展。蒙台梭利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强调创造一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环境是进行自由教育的必要条件。她重视儿童心理的发展,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四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其二,心理具有吸引力;其三,发展具有敏感期;其四,发展具有阶段性,分别为个性形成阶段(0~6岁)、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阶段(6~12岁)、青春期阶段(12~18岁)。她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里得到自由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人,在儿童的自由发展中要处理好自由、纪律、工作的关系。(2)论自由、纪律与工作。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自发的冲动表现出来的,这种冲动的外在表现就是儿童的自由活动。真正科学的教育基本原则是给学生以自由,即允许儿童按其本性个别地、自发地表现。同时,儿童也是要守纪律的。在她看来,真正的纪律对于儿童来说必须是主动的,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另外,工作是人类的本能与人性的特征,幼儿时期的各种感觉练习以及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等自发的活动,都是工作。工作可起中介作用,将教育中根本对立的两个概念——“自由”与“纪律”有机地联系与统一起来。(3)幼儿教育的内容。要使儿童自由发展,主要应对儿童进行三方面的训练,①感官教育;②初步的知识教育,即读写算的练习;③实际生活练习。蒙台梭利强调生物目的和社会目的统一,将教师、儿童和有准备的环境三个要素结合。有准备的环境是一个真实的环境,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所需要的活动练习,是一个充满自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具体标准是:①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②提供有吸引力的、实用的设备和用具;③允许儿童独立活动、自然表现,使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力量;④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⑤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⑥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行为。(4)评价:蒙台梭利继承和改造了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等教育家的思想,应用当时的医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她的方法强调儿童有选择活动的自由,相信儿童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重视儿童早期的智力发展,所有这些都是对当时盛行的传统教育的有力挑战,推动了20世纪初蓬勃兴起的新教育运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评述严复的教育思想。标准答案:(1)“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严复是中国近代八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他的德、智、体“三育论”首次在《原强》中提出,导源于近代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弱取决于该国家的民力、民智和民德,中国最大的忧患是民贫、民愚、民弱。其中,以愚为最重。因此,中国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提高和改善国民素质,具体途径“唯急从教育上着手”,依靠教育“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实现三育救国。所谓“鼓民力”就是要发展体育,使国民有健康的身体,禁止吸食鸦片,革除女性缠足的陋习。所谓“开民智”就是要废除八股,学习西学,开发国民的智慧,使其具有实际的指示本领,其核心是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和训诂辞章之学,讲求西学。所谓“兴民德”,主要是改变传统德育内容,用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的道德观念代替封建伦理纲常,培养人民忠爱国家的观念意识“三育论”就是要用资产阶级的德、智、体三育取代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武装国民,救亡图存。三育互相统一,彼此联系,不可偏废。(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对于当时“举国以为至言”的“中体西用”思想,严复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把“中学”和“西学”看成体用关系、主辅关系是不妥的,体和用本不可分,“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①严复倡导对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要一体学习,但走了“全盘西化”的前进道路。②对西学的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认识。他把近代科学按从基础到应用的层次隔分为三类:玄学、玄著学、著学。认为这三类学科连成一体。还认为西学是一个发展的体系。③后来严复改变了以前“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要构建一种融会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想。设想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是:小学阶段以十分之九的时间“中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粗通经义史事。教学法应“减其记诵之功,益以讲解之业”。中学阶段主要教授西学,并且一切功课皆用洋文授课。高等学堂,只设西学教习,不设中学教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分析书院的特点及其精神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启发。标准答案:简述书院特点①培养目标:道德与学术人格;②管理形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③课程:灵活多样有弹性;④教学:学生自学、独立研究,师生讨论问难,学术辩论;⑤师生关系平等、融洽;⑥其他:藏书、教育、学术;以文会友等。书院中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术风气浓厚是书院精神的核心。对当前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重要意义。结合高校看重毕业、找工作,忽视专业学习以及人格培养的情况简要回答。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论述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有何差异,应该对他们如何进行教育?标准答案:一、智能差异与教育(1)智能差异智力是一种以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的偏重于认识方面的潜在能力,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一般用智商(IQ)表示智力,其含义是被测验者所获得的智龄分数与他的实际年龄之比,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智力差异可以分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差异,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既可以表现在水平的高低上,又可以表现在结构的不同上,还可以表现在发展与成熟的早晚上。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它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社会阶层差异等。(2)适应智能差异的教学方法①掌握学习:掌握学习既是一种教育观,又是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掌握学习的程序是,将精选的、结构化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根据这些小目标设计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学习单元。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就进行诊断性测验,测验成绩符合要求者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否则应当重新学习这一单元,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供矫正学习或深入学习的程序。②个别指示教学(IPI):个别指示教学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研究开发中心提出的,是当前很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根据学习者的能力、需要和学习情况准备教材及教学媒体,经常详细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其学习结果设计个别指导的内容和程度,保证每一学生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③个人化教学系统(PSI):个人化教学系统是由凯勒于1968年提出的,目的是避免单一的演讲式教学和呆板的时间安排,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前进,同时保证对教材的掌握水准。一般较适合于年级较高、独立性较强的学生,小学生和依赖性较强的学生实行起来比困难。④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功能上具有一般教学机器无法媲美的有点,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利用这个技术,不仅可以进行个别指导、组织讨论、测验及评价等,可以用于系统的学科教学。该系统根据程序教学原理,将教材的全部内容按由易到难的原则编成教学程序,输入计算机内储存。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自定速度,在计算机终端上进行学习。它能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二、人格差异与教育(1)人格差异理论在心理学中关于人格差异问题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①人格类型论:人格类型论包括荣格的向性说、克瑞奇米尔和谢尔顿的体质类型论、斯普兰格的文化社会类型论、培因等人的心理机能论、威特金的场论和列维托夫的意识倾向类型论等,以上各种人格类型理论都试图寻找人格中共同的、本质的特点,从而按照某种标准对人格进行归类,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揭示人格的典型性和差异性,对于教育、管理等实际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②人格特质论:人格特质论包括奥尔波特的理论、卡特尔的特质论等,特质指的是特殊的、稳定的内在倾向,它使个体对不同种类的刺激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特质是人格的最小构成单位,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由多种特质构成的完整结构。因此人格的差异主要不是表现在类型上,而是表现在特质上。(2)人格差异与教育研究人格差异是为了使教学工作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也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①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人格差异,因人施教。②针对不同的人格类型,因类施教。③根据不同的人格特征,因势利导。④注意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健全他们的人格。⑤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格。⑥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在集体中形成个性。⑦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能力。三、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认知模式,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认知方式的分类很多,研究较多的认知方式包括场独立和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整体型与系列型、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内倾和外倾等。(1)场独立与场依存: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威特金将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为场依存性,把不受或者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为场独立性。场独立和场依存认知风格与学习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场依存性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场独立性者在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更加擅长。场独立与场依存的学生对教学也有不同的偏好,场独立的学生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能够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的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2)沉思型与冲动型:沉思型与冲动型是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沉思型的人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而冲动型的人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他们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考虑。(3)整体型与系列型:整体型的人遇到任务时,倾向于检验较大的特征或假设,喜欢搜集大量的材料,努力探索某种范式和关系,系列型的人则努力探索具体明确的材料,倾向于考究较少的材料,利用逐步的方法来证实或否定他们的假设。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种适合于学生自己偏好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的机会。(4)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此概念最早来源于吉尔福德的智力理论,他认为,辐合思维型的人在解决问题时需要从提供的信息中找到一个明确的传统的正确答案。发散思维的人很善于解决需要多个同等可接受答案的问题,这些答案强调多样性和创造性。(5)内倾和外倾:卡尔.荣格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的心理类型——内倾的和外倾的,人们用这两种相反方式来看待世界。外倾者的行为主要指向外部世界的各种事件,他们的思维是受客观事物支配的。与此相反,内倾者往往根据个人价值观和标准评判外部事件,其思维受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影响,甚至为它们而困惑。在荣格的理论中,每个人都有内倾和外倾倾向,只不过某一特征在个人行为和有意识思维中占主导地位,与此相对的特征处于无意识中,像阴影一样继续存在。内倾和外倾的性格与学生学业之间确实存在着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四、性别差异与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男女生之间的心理差异问题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大课题。它涉及的面很广,既涉及生理心理问题,又涉及普通心理、发展心理、教育心理等各心理学分支。从总体上看,男女在智力或发展上的差异是极微小的,甚至对教育设计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而且性别之间的差异比两性各自内部的差异更小,更不显著。现代心理学家日益认识到,一些传统的对男女特点的观念是有缺陷的,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如果同时具备男女两性特征应该更具优越性,特征只要对社会有利,不论男女都是应该发展的,而不应只以性别加以区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试述裴斯泰洛齐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标准答案:裴斯泰洛齐是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自幼便同情穷苦人民的遭遇,痛恨封建统治阶级。青年时期,他接受了法国启蒙运动特别是卢梭的思想,矢志改革传统教育和社会现状,以图帮助穷人走上幸福的道路。他毕生的四次教育实验都是为穷人服务的,分别是在“新庄”教农民技术;开办了孤儿院“贫儿之家”,收留了几十名孤儿和乞儿,向他们传授劳动技能,使之能够独立生活。之后又先后创办了斯坦茨孤儿院和布格多夫小学。裴斯泰洛齐在教育方面的著作有《林哈德与葛杜德》《葛杜德怎样教育他的子女》,是他一生教育经验的总结,里面包含了许多影响至深的思想。通过他的生平我们可知,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和活动是与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分不开的。他认为,贫穷的根源是缺乏教育和无知,不平等的教育制度扩大了阶级之间的差别;通过教育,劳苦大众可以改变自己的悲惨状况,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也可以得到改善。因此,他主张建立一种平等普及的教育制度,使所有阶层的儿童都受到教育。裴斯泰洛齐一生的教育活动就是他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从中不难看出他对劳动人民子女教育的关心和重视。裴斯泰洛齐如此相信教育的作用,还在于他深信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他认为人生而具有各种内在能力,只有经过教育才能得到发展。由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身上潜藏着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他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要怎么进行呢?对此,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可以说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他确信存在一种人的基本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找到这种规律,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教育科学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专制主义、经院主义的弊端就在于其不符合儿童的本性,采用了不合适的灌塞法,应当根除,教育心理学化具体要求是:(1)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2)使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据此,他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教学程序和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循序渐进。(4)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即在适合的时机调动儿童的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正如上面所说,要素主义教育就是教育心理学化的一个具体做法。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也为了让更多的人和家庭能够进行教育,裴斯泰洛齐经过长期的摸索和试验,终于找到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教育方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要素教育思想。按照裴斯泰洛齐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儿童掌握了这些要素就能够很好地学习。教育也应从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裴斯泰洛齐详细论述了智育、德育、体育及劳动教育中的要素问题。(1)智育。智力的要素是整个要素教育的核心,儿童智力的最初萌芽是对事物的感觉和观察能力,这种能力的萌芽与眼前事物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外部特征相统一,这就是事物的数目、形状、名称。儿童要认识这三个要素,必须具备相应的三种能力,即确定事物数量的计算能力,区分事物形状的测量能力,表达事物数、形及名称的语言能力。培养这三种能力的学科是算数、几何与语文。(2)体育。体力的萌芽在于儿童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因而关节活动是体育的最基本要素;体育教学必须依据儿童日常生活中各种最简单的动作进行。劳动中许多简单的动作要素都与身体运动分不开,通过这些动作训练发展儿童的体力,也可以让儿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并且这些训练应该与感觉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3)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是爱,而儿童的爱最初表现为对母亲的爱,即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然后由爱母亲扩展到爱父亲、爱家人、爱周围的人,乃至爱全人类。这就是裴斯泰洛齐关于要素教育的思想,他也把这种思想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去了。裴斯泰洛齐从要素教育观点出发,分析了小学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1)语言教学法。裴斯泰洛齐认为,语言教学最基本的要素是词,而词的最基本要素是声音。语言教学应当分三步进行:首先是发音教学;其次是单词的教学;最后是语言教学。(2)测量教学法。测量教学的基本要素是直线。测量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实物和图形,先让儿童形成直观的印象,然后再进行测量,最后通过绘画表现出来。(3)算术教学法。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儿童对数目形成感觉印象,利用手指、石子、豆子等实物学习计数。在掌握了初步加法之后,再学习乘法、除法、减法。裴斯泰洛齐指出,以感觉印象为基础,算术教学就会变得非常容易。裴斯泰洛齐用自己毕生的实践总结出了要素主义的教学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语言教学上,至今人们都还延续着从词开始的要素教育的做法。虽然,裴斯泰洛齐对各种教育领域要素的确定未必绝对准确,但这种思想为我们指出了一种有效、便捷的教育途径,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贡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如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标准答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需要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现在认知心理学认为,通过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和谐,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如果不注意内容的新颖性,就会形成“一道汤”、“老面孔”的局面,而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不仅在讲授新课时要有所体现,即使复习课也要注意。复习课不是内容的简单重复,要善于推陈出新,力求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异的知识,并提供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尽量避免内容和形式上的格式化。重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应注意既不能脱离教材内容一味追求所谓的趣味性,也不能单纯追求新颖而忽视学生自觉性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充满学习的积极性。(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总是在主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被动学习活动中感到烦躁。而学习的主动性又往往是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操作实验和各种角色活动中发挥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搞“一言堂”,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提问,指导学生大胆设想,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获得极大的享受。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假定对高中一年级至三年级的男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测试。确定可能对测试成绩的差异产生影响的变量或因素。标准答案:对此测试成绩可能会产生影响的变量和因素有:(1)学生的年龄、性别、生源地、家庭出身、病史、生活习惯。(2)测试的时间、地点、方式。(3)测试者的状态、对测试的期望和动机。(4)结果的统计计算方法,研究者对结果的解释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2套一、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运用现代教育功能的原理说明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标准答案:现代教育具有政治功能,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具有经济功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具有人口功能,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此外,现代教育还具有文化功能、科学技术功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保证。正是通过这些重要职能的发挥,教育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功效,包括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口质量的提高,等等。这些社会及本体功能也决定了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要靠人才,而人才培养要靠教育。要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人口质量是现代社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有高质量的人口才有高质量的社会、高质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改善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正是教育。(3)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教育不仅能提高劳动者的质量,还可以传播科技、发展科技,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高效率,给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4)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发展文化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实施和普及是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条件。思想品德的形成,也必须依靠教育的灌输和培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教育的功能。标准答案: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共有以下几种分类:(1)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以划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①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包括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二是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指教育可以造就和培养具有谋生本领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成为推动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指教育可以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得到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教育的这两种功能源于知识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知识的内在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造就完满的自由人格,使之成为自由之人、幸福之人;知识的外在价值在于转化为一种力量(知识就是力量)或一种生产力,成为谋生的手段。因此,教育的享用功能是教育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②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③教育的个体功能与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关系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派生其他功能的源泉,在教育功能系统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个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指出:功能是客观的,既可能是正向的促进作用,也可能存在负向的阻碍作用。按照默顿的思想,教育功能也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教育功能是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上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和隐性也是默顿分析功能的一个维度。默顿指出:显性功能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而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相对,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可见,显性功能是有目的实现的功能,而隐性功能是主观愿望之外的意外结果。按照默顿这一思想,教育功能也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教育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如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学校照管儿童的功能等,都是隐性功能的表现。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论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标准答案: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紧密相连,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发展。教育在人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1)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手段。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还是零碎的,家庭的还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在人的其他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也会产生各种影响作用,也会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那些活动都不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的。同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自发的、无目的的、潜在的,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各种因素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上影响人,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够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保证教育的目的和方向,促进年轻一代健康成长。(2)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地影响人的过程。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有计划的全面系统的。教育总是根据一定的要求有计划地选择教育内容,有效地组织教育活动。同时,教育对人的影响又是全面的,既影响受教育者的身体,也影响受教育者的精神;既增进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也影响其思想品德。教育对人的影响也是系统的、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的,这就避免了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片段性和偶然性等缺陷,使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加有效。(3)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不走或少走弯路。任何教育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过程,都必然有教育者的存在。尤其学校教育中的教育者更受过专门的培养训练,他们既掌握丰富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懂得教育规律,掌握了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他们既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又有高尚的师德。因此,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可以少走弯路,获得最有效的发展。而人在环境和实践活动中,只能自发地获得知识经验,这往往要多走许多弯路。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教育者应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同时,要取得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协同一致地教育学生。(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有一定的顺序的。教育要适应这种顺序性,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儿童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都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总之,教育要从实际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对于此问题,应首先明确阐明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然后,说明为什么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最后,指出教育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4、论述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用。标准答案: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学校教育的这种组织性、专门化等特性决定了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关,其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而一般的环境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盲目的、零散的、偶然的、片断的。(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教师所承担的;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施以全面、系统的教育,并保证教育发展的方向。(3)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主导作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也是其知识、技能、能力、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人的一生当中青少年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是最适合受教育的时期。他们的知识欠缺,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并且需要教育的正确引导。(4)学校教育还能对来自遗传、家庭和社会方向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取舍克服其消极的、不良的因素及其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但学校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也不是偶然的、自发的,而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完成的。①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②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③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④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论述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标准答案:(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许多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时,实际上持有这样的共识:初等教育是所有年轻人应当接受并完成能够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教育。今天,大多数国家已逐渐把义务教育延长至中学阶段。(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中等教育含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前者一般属于义务教育,后者通常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经历了增加入学机会、结构和内容方面的深刻变革,走向综合化的发展道路。(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表现在:规模的扩大;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在成人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终身教育,到20世纪60年代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是指人的整个一生都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和培训,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打通了学校与社会、家庭分隔。目前,终身教育在实践的进展主要体现在:①政府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确立终身教育的地位,着力建设学习型社会。②在发达国家主要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③在发展中国家以扫除青壮年文盲和义务教育为主。终身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对于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试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标准答案:(1)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涉及许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其中“建国君民,教育为先”的思想最先由孔子提出,是他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主要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个方面对教育作用进行论述。①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孔子通过对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分析论述了教育的社会发展作用。在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上,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不一定直接去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因为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但是孔子指出,教育工作又不是与政治工作等同的,而是通过传播文化、培养道德等特殊职能,对政治产生影响。在教育和经济、军事的关系上,孔子提出“庶、富、教”,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养活众多的人口,就要发展经济,富强国家,还要加强教育,提高文化。他认为众多的人口、富足的财富和发达的教育三者兼备,国家就会大有希望。而其中教育是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立国之本。在教育和法律的关系上,他认为国家只依靠政令、刑律,不如德治和礼教。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使民众真正把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内化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宁。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孔子不仅考虑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而且也非常重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承认在人的成长中,教育起着决定的作用。在这方面,他提出了非常著名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这一论断是指: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的习得;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成为治国安民的贤士。这句话表明孔子承认了在人的成长中教育起着决定作用。但同时孔子却依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使他关于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思想陷于混乱和自相矛盾当中。(2)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思想的评析。孔子在自己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思考的基础上论述自己对教育作用的看法,对后世有重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①孔子既看到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也非常重视教育对社会个体发展的意义。在他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中,兼顾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非常可贵的。②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是有历史局限性的。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确实有着巨大的作用和重大的影响。但孔子认为在治国治民之中,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教育相比,最根本的还是教育。这显然是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是他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因为在缺乏政治和经济基础的条件下,教育是很难发挥其作用的。另外,孔子在论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孔子并未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说明他的思想中确实还为旧的传统观念保留着一块地盘,没有抛弃上智下愚的老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试述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标准答案:(1)论教育的作用。乌申斯基把教育分成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两种。无意的教育是指大自然、家庭、社会、人民及其宗教和语言等,是对人的发展有最大效力的教育者;有意的教育是学校和教育者,对人的发展有直接强大的影响。完善的教育可以大大发挥人类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力量,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人除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外,应该有劳动的习惯和爱好,并把祖国命运与个人结合起来。(2)论教学。乌申斯基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在教学目的上,他认为,知识和能力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据此,他得出课程设置也要把古典课程和实科课程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上,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教学原则上,他所提倡的原则有: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巩固性原则。(3)论道德教育。乌申斯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德育方法上,他主张以下几方面:①通过教学进行德育;②教师本身的榜样;③说服;④机智地对待学生;⑤预防;⑥奖励和惩罚。还有就是强调劳动对道德培养的重要性。(4)论教育学及教育者的培养。乌申斯基认为,教育学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学艺。他把教育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教育学是教育者所必须或有用的一切知识汇集;狭义的教育学是教育活动规则的汇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阅读下述研究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某研究者想探明某种阅读方法对阅读成绩的影响,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纠正学生错误的阅读方法,教学生该种阅读方法。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1)写出该研究使用的抽样方法的名称。(2)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3)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4)试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标准答案:(1)抽样方法是:整体随机抽样法。(2)本实验的研究假设是:该种阅读方法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成绩的提高。(3)该实验设计的名称是单组前后测设计,格式为:O1XO2。(4)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案。①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一,由于没有控制组做比较,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及统计回归。第二,前测可能影响后测,产生实验误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前后测相距时间如果很短,被试可能由于前测产生的练习效应,对后测内容敏感以及疲劳效应等影响从而影响实验的结果;而如果前后测相距时间过长,那么,会出现保持和遗忘的个别差异问题,致使不易分辨出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反映变量,还是受无关变量干扰的结果。②改进方案再在这个学校抽取一个前测成绩与实验班相同的班级,作为对照组。将对照组的成绩与实验组的成绩形成对比。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教育实验研究设计的主要格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生需要熟知各种实验设计的格式、特征、优缺点,且需要知晓各实验设计的补偿措施。9、慕课(MOOC,大规模在线课程)风靡全球,有学校也想进行实验研究。于是在英语学科上进行MOOC实验。取样来自这所学校的高一(二)班作为实验班,其他2个班级为对比班。实验前后都对所有班级进行了难度相同的测试。高一(二)班前后测成绩的差异将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1)写出该研究使用的抽样方法的名称。(2)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3)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格式以及缺点。标准答案:(1)整体随机抽样法。(2)本实验研究的假设是:MOOC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够促进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3)实验名称: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格式为:O1XO2O3O4O5O6(4)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一,不是随机取样分组,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实验的内在效度;第二,前后测的交互作用。实验结果不能直接推论到无前测的情境中,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要慎重。要尽可能从同一总体中抽取样本,以避免被试差异所带来的实验误差。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教育实验设计中的非随机分派控制组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生需要知道4种实验设计的基本格式、特征、优缺点。10、结合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特点,分析这一观察方法的利与弊。标准答案:(1)全结构式教育观察是指在教育研究中运用的施行于实验室的、具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可全面控制的观察。(2)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主要优点是:①观察过程严密,结果公正、客观;②观察资料系统、科学,并可充分利用数量表述。(3)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局限性主要是它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很难运用。具体表现在:①它要求观察者具有相当的理论知识及进行全结构式教育观察所需要的相关技术;②要求实验室的条件较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3套一、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标准答案: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当然,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如何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标准答案:当前,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教育观念特别是人才观陈旧。(2)教学管理制度僵化、划一。(3)教学模式单一。(4)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忽视探究性学习。(5)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教育创新的基本措施包括:(1)观念创新,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学习观、教育观;(2)制度创新,建立灵活多样的管理制度;(3)内容创新,建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平衡的课程体系;(4)方法创新,加强个性化教学和探究性学习;(5)评价创新,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6)文化创新,营造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阅读下列材料,请思考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材料一:“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这样内容犀利的言辞,不是出现在辩论赛上,而是一名中学生在3000多名师生众目睽睽之下的激情演讲。4月9日,启东市汇龙中学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当天上午,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一名高二学生在国旗下发表讲话时,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5分钟的演说中,这名学生“慷慨陈词”,表达自己对现行升学和教育制度的不满,抨击父母强加给自己的所谓理想,引起一片哗然。昨天晚上,该校领导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学校认为这名同学的演讲“言论不当,用词过激”,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本着宽容的态度,不会对其进行处分。材料二:“我们一天是怎么过的呢?早晨到学校早自习,上半天课,中午吃完饭,然后午自习,下午上半天课,如果是住宿生晚上要晚自习,如果是走读生,回家先写作业,然后复习复习,十点十一点睡觉,第二天还是老样子。”北京市一位高二学生这样描述他的学习状态。“在高考这个大背景下,学校、家长给的压力太大了,根本不给我们一个缓解压力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天天泡在网络世界里沉迷不能自拔的原因。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的话,不知道这种教育制度能不能培育出能力比较全面的人;但是如果是想培养一个在精神上很坚强,可以正视现实的人来说,我觉得还是相对比较失败吧。”这位名叫权心(化名)的男孩呼吁,“如果可以的话,如果教育可以改革的话,那我希望代表广大学生说,希望新的体制可以对我们稍微温柔一点,就是多给我们一点自由,哪怕是多一点休息时间。”“作为北京首次高中教育改革的一个实验者,我认为课改的优点在于培养了我们的探究能力;拓宽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贴近时代步伐,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但也存在着问题:第一,学分制影响下,考试不仅数量多了,也重要多了,教材量猛增,半个学期就10本书,一个学期将近20本书,因为教材猛增,疯狂地赶进度使我们的学习质量很难有保障;第二,课改的教材缺乏系统性,内容不连贯;第三,一些必修课本词句烦琐、晦涩,不容易懂;第四,在我们的学习进程中某些学分的设置成为了一种变相的负担。”对于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课改,另外一位正在读高二的女生如是评价,“虽然课改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去培养创新精神,但是在这样的课业负担下,似乎这些东西意义也不太大了。”“就农村教育而言,加大教育投入并没有解决农村孩子辍学率越来越低、孩子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是因为现在的教材不适合农村,越来越多的教材只是关注到物质的层面,图片、文字可能增多了一些农村的题材,但是关于农村真实的命运没有明确的阐述。就流动儿童教育而言,有的流动儿童学校为了自己的生存,给孩子很高的成绩、家长很满意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并不能如实反映这些孩子所受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吴金爱以自己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社团的实践调研经验,分享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国家行政学院的教师从春侠则展示了她女儿周末要完成的作业:读三篇文章,写三篇读书笔记,每篇需要30分钟;语文练习册共6页,需40分钟;写字练习2页,需20分钟;一篇日记,需一小时;数学习题、数学测试卡、口算300道。从春侠算了算,“以上作业共需四小时。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这样让孩子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成长的,学校教育就是在训练孩子做题!”“中国的教育教会学生考试,而美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生活。”中国青年报福建记者站站长陈强通过对女儿在中美两国所接受的教育进行比较后得出如上结论。他认为,我国学校教育应该降低基础教育的难度,重视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同时,中国的家庭教育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理解为给孩子报很多的音乐班、绘画班,却忽视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标准答案:(1)材料所反映的教育问题主要是教育的“应试取向”,即通常所说的以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其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在教育对象方面,“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地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在教育内容方面,“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方法方面,“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在教育评价方面,“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与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为了应付各种统测统考,领导卡教师,教师又卡学生。学生一旦考不好,教师待遇立即受影响:在“末位淘汰”的变态考评模式下,不但职称泡汤,还可能发配到偏乡僻野。于是教师“死教”学生“死学”,周末没了,法定节假日没了,寒暑假也没了,每天要“摧残”到夜里十一二点……违规补课屡禁不止,恶性循环。在教育结果方面,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被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2)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教育应该重新审视其人才培养目标,应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21世纪的中国公民”。20世纪30年代,老一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提出,教育要培养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来自清华大学的李檐教授也提出,要“培养21世纪多元一体、合而不同格局下开放世界中的中华人”。“能过人的正常生活的人”。今天的中国需要建立人性的自觉和有限生活世界的意义,需要的是“能过人的正常生活的人”。教育要人清醒而不是迷信,对教育的方向给予信心,坚守人性纯正的力量和真诚的气概,描绘社会未来图景,达成有限条件下的最积极尝试和最大努力,它的眼界和胸怀,它的尺度和责任感标注和定义了一个时代的终极价值。一个人的成长不可以也不可能是一种设计和操作,首要的是一种态度,相信人,信任人,破除一切有关人的外在形式的枷锁,破除一切心理上的不成熟和依赖,关于教育的思考需要高度。“人格健康并富有创新能力和良好习惯的现代公民”。首先,要把健康人格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一个核心凸显出来。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是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是人的一种解放,它培养的是一种基本的习惯,所有这些基本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用一句话来表述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格健康并富有创新能力和良好习惯的现代公民。因此,可以建议国家强制地命令小学生只能上半天课,下午就应该玩,做各种游戏、娱乐活动,中学生有一个月社会实践课,必须排进课表,军训也必须排在课表里。“自由人”。首先,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给学生犯错的自由,给学生改错的空间,才能够培养自由人。其次,谁去培养自由人?自由人才能培养自由人。所以,要给教师一个自由的空间。一个具备批判和反思能力的人,可能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尊严的唤醒和张扬。我们都应该具有独立的意识批判的精神,一种能够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是一个真正有用的人,而且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敢于追求,并且坚持真理。教育应当具备批判和反思的功能,而且它的对象就是当代的特征和各种体制,从而避免将学生培养成为思想的盲虫。要具备这些品质就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充分地享有了解现实真相的权利。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相关教育理论综合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应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材料反映的主要教育问题,指出这些错误做法的危害,找到并分析这些错误做法产生的根源,即这些错误做法违背的相关教育理论,最后,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4、试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出发。分析我国目前的教育目的。标准答案:(1)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把促进个人个性的发展看作教育的目的,认为社会也要为人的发展而存在、延续,认识到教育培养人的职能,主张发展个性,提高人的价值,有可取之处。在历史上,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它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到人间,起了重大的历史奠基作用。但不正确地忽视或排斥教育为社会需要服务的职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具有片面性。激进的个人本位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求,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虑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满足社会需要当作教育目的,认为个人应该为社会而生存、发展,同社会的共同生活相协调。这无疑是有道理的,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的。但其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守性,容易导致人的本性发展被束缚和压抑,是一种机械决定论。(3)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其中心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第二,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第三,使受教育者具有独立性,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这与“全面发展”的要求并不矛盾,“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体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独立性”是指德、智、体、美等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即全面发展的个性。(4)评析。从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可以看出,我们总结了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不完美的教育目的观,把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国家的利益统一起来,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劳动者”的基础上,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使个体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相统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述朱熹的教育思想。标准答案:朱熹字元晦,生于福建,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和教育事业。他编撰了很多书籍,其中影响最广、最深的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其教育思想主要有三点。(1)“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与前人一样,朱熹对教育作用的论述也是基于其人性论的观点。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人和万物一样,是理与气结合而成的,人性的主流,禀受于“理”的部分,就是“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纯然至善的,是超越个体而普遍存在的。理和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为“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清明至善即为天理,昏浊不善则为人欲。圣人之性清明至善,不教而自善。贤人之性次于圣人,通过教育也可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中人之性则善恶混杂,界于君子和小人之间,“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此外,朱熹还认为人心也与人性有关,就一般人的内心而言,都有“人心”和“道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道心是被包在人心里面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服从“道心”。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2)论“大学”和“小学”教育朱熹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大阶段,并对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阶段划分及教育内容作了系统论述。他认为人生8岁人小学,15岁入大学。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即都是为了体认天理的,只是内容程度有所不同:小学是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朱熹强调要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练。他撰有《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行为一一作了具体规范。小学“学事”,最好是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与生长发育融为一体。他专门编著《小学》一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大学要“明理”,就是要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达到“明明德”、“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其基本教材。(3)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比较洪堡在柏林大学的改革和蔡元培的北大教育改革。标准答案:(1)洪堡在柏林大学的改革①背景:在中世纪大学创办的过程中,德国是起步较晚的国家,直到1348年,德国境内才出现了大学。柏林大学建立前,德国已经存在多所大学,如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埃尔兰根大学。这三所大学虽在有些方面与原来的大学并无重大的差别,但在大学的职能和教学制度等方面却形成了明显的特征。鲍尔生也指出了18世纪德国大学的变化,如以自由研究和教学取代过去僵化、生硬的教学,以研讨班取代辩论等。1809年,洪堡就任普鲁士教育部部长后,在综合各种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主张,并在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过程中付诸实施。②措施:第一,明确把学术自由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第二,在国家与大学的关系上,学术自由意味着大学有权决定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事务,国家不应以其利益左右大学的科学研究。第三,柏林大学明确把学术研究作为大学的主要职责,把对知识的批判和对真理的探索当做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使命,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的职能。第四,柏林大学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研讨班这种教学形式的同时,建立了研究所,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科学研究的进行。③影响:柏林大学的建立,标志这一种崭新的大学教育形式的出现,标志着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大学的创立。此后,德国的一些大学纷纷效仿柏林大学的办学模式,如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都是以柏林大学为蓝本建立起来的。19世纪中叶以后,柏林大学的办学模式进一步影响了美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教育。(2)蔡元培的北大教育改革①背景:尽管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我国举办了多所各种层级、各种类型的大学,但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尤其是北京大学,官僚气息浓厚。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接受任命,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②蔡元培改革北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抱定宗旨,改变校风;第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第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第四,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废科设系是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蔡元培认为传统文、理分科的做法已不适应近代科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文科里面包含着理科,理科里面包含着文科,不能截然分开。如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原属文科范畴,现已采用实验等理科的研究方法,地理学中有人文,地质、地文分别偏于理科和文科,很难辨其学科性质。“文科的哲学,必植根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为了避免文理科学生相互隔绝、互不沟通、“专己守残”、“局守一门”,蔡元培采取的一个重要改革措施就是清除人为的科际障碍,废科设系。北大于1919年废除科,改变隶属于科的学门为系,设立14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原来的文、理、法三科分别改称第一、二、三院,仅作为各系所在地区的标志,不代表一级机构。选课制是当时美国大学中通行的方法,蔡元培极力主张仿效,认为同在一年级或一专业的学生,其能力和兴趣不可能没有差别;年级制“使锐者无可见长”,而选课制“比现行年级制、划一制可以发展个性”。改年级制为选课制体现了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是落实他沟通文理的一个具体措施。③影响:北京大学的改革不仅改变了面貌,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这场改革的灵魂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兼容并包不仅包容不同的学术和学说流派、不同的人物和主张,也在男生之外,包容女生,在正式生外,包容旁听生。也并非不偏不倚,而是有所抑扬。封建思想文化本已根深蒂固,所包容的主要是资产阶级乃至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人物,北大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其影响远远超越教育领域。(3)二者的比较①背景比较。背景方面相同的是在二者进行教育改革前,该国或该校的大学教育并没有研究的传统。都是在毫无研究气氛的情况下从事研究的。但不同的是洪堡是将自己的思想实施于新建立的柏林大学,而蔡元培是将自己的思想实施于有着深厚封建传统和官僚气息的北京大学。②措施比较。措施方面相同的是二者都倡导学术自由。但不同的是柏林大学的学术自由除在校园内部学者们思想自由外,国家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也遵照学术自由的原则。而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教育改革中的思想自由更侧重于在学校内部。蔡元培也有教育和政府独立的思想,但并不是他北大教育改革的措施。③影响比较。影响方面相同的是二者的改革都对其所在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但不同的是在国际高等教育史上,柏林大学有其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相较而言,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尽管在我国高等教育史的影响很大,但其国际影响,远不及柏林大学。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19世纪德国教育状况,尤其是教育思想状况中洪堡在柏林大学中的实践以及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答好此题,除对知识点的掌握外,还考核考生的比较理论思维。7、论述工业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标准答案:19世纪70年代,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以传授生产科学技术原理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俄国、日本都在这一时期创办了职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险解除合同申请书
- 2024年度大连版权许可使用合同跨境应用
- 二零二四年度影视作品版权销售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酒店保安兼职保洁服务合同
- 发光字技术研发2024年度合作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成都二手住宅交易合同解析
- 二零二四年文化艺术品交易与拍卖合同
- 商业拓展合同模板(2篇)
- 卡车赠送保养合同
- 国际酒店spa经理聘用合同模板(2篇)
- 小孩办身份证的委托书范本
- AQ/T 1119-2023 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通 用技术条件(正式版)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 幼儿园班级幼儿图书目录清单(大中小班)
- Unit+6+Understanding+ideas+Sharks+Dangerous+or+endangered+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二册
- 责任保险行业研究报告
- JJF 1064-2024坐标测量机校准规范
- 三方利润分配简单协议书范本
- 商务代理代办服务业的行业趋势及发展前景分析
- 财务报表分析(第6版)即测即评客观题
-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华东交通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