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5(共238题)_第1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5(共238题)_第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5(共238题)_第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5(共238题)_第4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5(共238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5(共9套)(共238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选题(本题共12题,每题1.0分,共12分。)1、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变革应努力的方向不包括A、教育本土化B、推行国际理解教育C、倡导全球意识教育D、教育学与世界并轨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需求与挑战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变革需要正确把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明确教育发展的定位;辨识全球化对教育带来的影响,有意识地抵制全球化的风险;拓展全球视野,加大国际理解教育和全球意识教育。因此,正确答案为D。2、关于教育与人口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A、人口出生率与受教育程度呈正比关系B、人口质量与教育质量呈正比关系C、教育结构既与人口结构有关也与人口数量有关D、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就业市场技术工人缺乏同时并存说明教育结构与人口结构不相协调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以及教育的人口功能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体现为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教育的人口功能体现为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教育有利于人口流动。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要求拥有的孩子越少,人口出生率与受教育程度呈反比关系是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的重要证据。因此,正确答案为A。3、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主要取决于A、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科学技术的发展D、社会文化的发展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经济对教育的制约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义务教育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义务教育的实施需要以国家巨大的财力为基础,政治经济制度可以对义务教育的延长有影响,但也要看国家的财力情况,否则也不可能实现。至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与义务教育并无直接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B。4、从根本上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主要取决于A、决策者的意志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教育发展规模D、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经济对教育的制约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义务教育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社会,提供的公共教育经费就高。因此,正确答案为B。5、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与理解程度。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均衡,这种不均衡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向上的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因此,正确答案为D。6、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和个别差异性的特点,这主要是指A、身体的发展B、心理的发展C、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D、身体发展为主,心理发展为辅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人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因此,正确答案为C。7、儿童的大脑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出生后第5个月到第11个月之间,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的理解程度。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阶段性是指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差异性是指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在发展上存在许多个别差异,例如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体重、身高、智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不平衡性是指发展的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以及在不同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儿童的大脑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出生后第5个月到第11个月之间,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因此,正确答案为C。8、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这是因为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顺序性B、阶段性C、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的理解程度。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之所以要“因材施教”,是因为人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因此,正确答案为D。9、人的童年期以形象思维为主,少年期抽象思维已有所发展,青年初期则以抽象思维为主。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B、阶段性C、稳定性D、个别差异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的理解程度。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童年期以形象思维为主,少年期抽象思维已有所发展,青年初期则以抽象思维为主。”这说的是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问题,因此,它体现的是人的发展的阶段性。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因此,正确答案为B。本题容易与选项A相混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等。选项C为干扰项,人的发展特点中没有稳定性这一特点。选项D,个别差异性是指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在发展上存在许多个别差异。例如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体重、身高、智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本题谈的不是人与人在某方面的差异问题。10、有的人“聪明早慧”,而有的人则“大器晚成”,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的理解程度。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这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智力发展方面存在早晚的差异,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差异性是指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在发展上存在许多个别差异。例如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体重、身高、智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正确答案为D。本题容易与选项C相混淆,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发展的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蜂。11、人的身心发展是按着“从头部到下肢”“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方向”发展的,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A、阶段性B、顺序性C、连续性D、稳定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的理解程度。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从头部到下肢”“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方向”恰恰是人的身体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的顺序,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的体现。因此,正确答案为B。12、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儿童语言、思维等发展的关键期,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A、阶段性B、平衡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的理解程度。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发展的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是匀速前进的,而是在某一阶段发展较快,在某一阶段相对平稳,从而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教育要抓住儿童某一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正确答案为C。二、辨析题(本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分。)13、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标准答案:正确。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文化的承传和创新,从而不断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文化功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教育是传递文化和保存文化的有效手段,人类文化的保存不是靠种族遗传的,而是靠教育这个社会“遗传基因”的作用。14、在全球化的今天,培养“世界公民”已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标准答案:错误。教育是有国别的,教育总是要为本国培养各种人才的。我们只能说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意识、世界视野、世界水平和世界胸怀,但不能说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世界公民”。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教育的整体把握程度。全球化确实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化要求人们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但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要受到国家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制约,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培养人首先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和国家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再培养人的国际视野。15、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不同民族、种族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的教育。标准答案:错误。多元文化教育旨在保证弱势儿童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促进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平等与尊重。具体包括:倡导教育公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帮助学生走出自身文化的局限性,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偏见的行动能力;对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尊重,培养学生在面对不同文化时的抉择能力、批判能力和反思能力;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程度。多元文化教育有其特定的含义。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集团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等系统中共存的且有一定联系的诸种文化。它的核心原则是所有文化都应得到尊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其持一种宽容态度。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以反种族歧视、反性别歧视、反残障歧视和反传统课程设置等权力诉求为主要特征,旨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各种形式的歧视。因此,多元文化教育主要致力于倡导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机会均等。16、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学两条基本的矛盾或关系。标准答案:正确。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既能促进人的发展,又要受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要更好地培养人,首先就要了解人,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必然与其他社会现象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知识点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以及第四部分“教育与人的发展”。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育学主要内容及主要线索的整体把握程度。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是教育学两条基本的矛盾或关系,也是学习教育学的两条最基本的线索。教育学的其他问题无不与这两对矛盾或关系有关,对教育学其他问题的解决与回答无不以这两对矛盾或关系问题的解答为基础。17、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之间具有不平衡性,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标准答案:正确。教育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但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并非完全同步。一方面,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以后,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并不立即随之消亡;另一方面,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正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体现。知识点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二)条“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解情况。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三、简答题(本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分。)18、简述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标准答案: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一切社会关系的变化。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教育的结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都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19、简述教育为什么可以适当超前于经济而发展。标准答案:这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基本主张——教育先行。教育先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应适当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二是教育应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超前培养人才。教育先行的主要依据:(1)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不平衡性,这使得教育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超前于经济的发展;(2)教育的周期比较长,要求人才培养在某些方面必须先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3)当代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实践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人的投资比对物的投资更具有经济效益。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虽然受生产力的影响和制约,但是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往往有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同步性。不能认为社会发展达到什么水平,教育就一定或只能达到什么水平。20、简述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标准答案: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4)人口的地域分布影响教育的布局。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口是指一定社会中聚居在一定地区生活的人的群体。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寡、质量的优劣都同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21、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标准答案: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1)教育的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和批判功能;(3)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功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一方面受到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对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等因素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即具有教育功能。把教育功能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结合起来有助于对教育与社会发展诸关系的把握。22、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标准答案:教育的人口功能主要包括:(1)控制人口数量,在我们国家是控制人口的增长;(2)提高人口质量;(3)调整人口结构;(4)促进人口的迁移流动。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功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一方面受到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对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等因素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即具有教育功能。把教育功能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结合起来有助于对教育与社会发展诸关系的把握。23、简要回答教育现代化。标准答案:教育现代化是指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正确的认识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要求摒弃那些与时代发展相背离的陈旧教育观念,树立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观念,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公平与效益统一观等。(2)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要求教育者在对知识进行筛选时既要克服知识激增所带来的内容陈旧问题,及时补充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也要注意保留人类文化精华。(3)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提倡开放管理、民主管理,依靠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力量,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员工的参与程度。(4)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5)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要求教师应具有符合时代需要和潮流的科学的教育观;具有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职业教育道德;具有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精深的现代专业知识;掌握组织现代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等。知识点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第(四)条“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的掌握情况。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现代化的浪潮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影响深远。对这一问题可以结合教育的基本要素来回答,从观念层面、内容和手段层面、管理层面和教师层面来回答。四、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4、分析下列材料中所涉及的重要议题,并阐述什么是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以及在我国如何推行多元文化教育。材料一: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美国的在校学生在构成上具有鲜明的异质结构。美国的在校学生中大约有25%的儿童来自少数民族,而且这个比例有增无减,因为不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流入,这主要以东南亚、拉丁美洲、加勒比等地的移民为主。据估计到2020年在校学生中有色人种学生将超过30%。因为以白人为中心的种族主义天然存在,而且它已经对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评价、信仰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者认为,教育就应直面这种存在而加以改革。如果学校教育不实行多元文化教育,那么种族歧视、黑社会等社会问题就会日益严重。加之美国人一贯主张民主、强调人权,在这样复杂的社会构成中消除社会偏见,尊重人们的生活选择,使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机会以使其在智力、社会能力和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潜力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就成为公民的一种迫切要求。材料二:“学校应当实施一种兼具变革性及批判性的公民教育,以促进对所有学生的教育公平。公民身份以及公民教育的范围应当扩大,使来自不同种族、文化、民族和语言群体的公民的文化权利都能得到保障。”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创始人、美国华盛顿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班克斯(JamesA.Banks)呼吁各界人士共同携手,共同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他表示,多元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在全球范围内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世界性的思维,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参与到促进公平与社会公正的工作中。“变革性的公民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同那些来自不同种族和民族文化的同辈们进行交流与了解,当实施此种教育时,学生在教室和学校都可以经历民主。因此,他们更能学会深入思考文化认同和承担相应的义务。”他认为,在变革性教育的课堂上,教育的不平等及社会分层就会受到挑战,甚至不会再出现,进而构建公平、严谨又民主的课堂和学校。标准答案:多元文化教育旨在保证弱势儿童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促进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平等与尊重。具体包括:倡导教育公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帮助学生走出自身文化的局限性,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偏见的行动能力;对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尊重,培养学生在面对不同文化时的抉择能力、批判能力和反思能力;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教育公平。在我国,推行多元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培养多元文化理念;第二,实行个性化教育;第三,促进教育公平;第四,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第五,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第六,培养多元文化教师,尤其是双语教师。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程度。多元文化教育有其特定的含义。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集团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等系统中共存的且有一定联系的诸种文化。它的核心原则是所有文化都应得到尊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其持一种宽容态度。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以反种族歧视、反性别歧视、反残障歧视和反传统课程设置等权力诉求为主要特征,旨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各种形式的歧视。从两个材料所反映的主题能难看出,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教育公平。对于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推行,可以根据多元文化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提出相应的策略,例如可以从理念、政策、课程等方面阐述。25、分析下列材料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并用教育学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然而,据国家审计署2012年发布的1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地区片面将办学规模和学校数量作为调整的主要依据,搞简单“撤并”或“一刀切”,苦了众多农村娃。2012年5月至8月,国家审计署组织对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统称省)所辖1185个县(市、旗,以下统称县)2006年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重点调查了25127所学校,涉及在校学生1705.28万人。2006年至2011年,有833个(占70%)县的学校平均服务半径有所增大,初中、小学服务半径增幅分别为26%、43%,平均达到8.34公里、4.23公里。在重点抽查的1257.63万名走读生中,有49.31万名(占4%)上学单程要徒步3公里以上,其中10.03万名要徒步5公里以上,且主要集中在山区和丘陵地区,上学路途消耗体力大,导致学习和在校活动时间相应减少。审计重点调查的25127所学校中,至2011年年底,有288个县(占调查总数的24%)的1702所学校(占调查总数的7%)配置了校车,一定程度缓解了上学路程远的困难。但是,这些学校配置的全部9639辆校车中,有747辆(占8%)年检不合格,449辆(占5%)驾驶证不相符,3377辆(占35%)未配备专职管理人员,2149辆(占22%)未配备逃生锤等安全设备。布局调整带来部分农村地区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寄宿等教育支出相应增加。受就学距离远和负担重影响,一些地区学生实际辍学人数上升幅度较大(主要集中在初中)。在重点核实的1155所学校中,辍学人数由2006年的3963人上升到2011年的8352人,增加了1.1倍。标准答案:材料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没有考虑到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家庭学生的教育需求,随意撤并中小学,使农村儿童上学距离大大增加,对往返家庭和学校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距离远的农村儿童不得不选择住校,增加了教育费用。总之,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给农村儿童带来了上学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其最终结果是导致大量儿童辍学,无法完成教育法所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正如材料中所言,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但各地政府部门置农村家庭教育需求于不顾,随意撤并农村中小学,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少政府部门把政府的政绩凌驾于人民之上。政府的行政命令可以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更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村家庭的教育现状。这体现了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的教育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制度影响了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可以说是政治经济制度剥夺了农村儿童的受教育权利。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理解程度。教育主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和人口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的内容。本材料中学校布局调整主要是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学校的随意撤并打破了农村原有的教育平衡,带来了普遍的农村儿童上学难,经济负担重,上学危险程度增加等问题,最终导致大量儿童辍学,实质上是剥夺了广大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第2套一、名词解释(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1、学制标准答案: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目前,学制主要有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三种类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正式群体标准答案:正式群体是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制度、管理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它通常包括班级学生群体、班级共青团和少先队等。正式群体目的与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严密的组织纪律与工作计划,活动开展频繁。正式群体如果组织得好,就能有力地团结、教育全班学生共同前进,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重要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单选题(本题共17题,每题1.0分,共17分。)3、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是在()中。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卢梭的《爱弥儿》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我国最初使用“教育”一词是译自于()A、苏联B、美国C、日本D、德国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A、教育观念现代化B、人的现代化C、教育条件现代化D、教育内容现代化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无论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还是条件及内容的现代化最终都是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服务的。6、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B、整体性C、不均衡性D、互补性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过分夸大了()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提出了“教育无目的”理论的是美国教育家()A、杜威B、洛克C、斯宾塞D、康德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倡导“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教育家是()A、蔡元培B、黄炎培C、陶行知D、陈鹤琴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双轨制形成于18、19世纪的西欧。其中一轨是学术性的,另一轨是职业性的。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两轨均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上而下的B、两轨均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下而上的C、学术性一轨是自上而下,职业性一轨是自下而上D、学术性一轨是自下而上,职业性一轨是自上而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双轨学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系统,这一轨具有学术性;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初中等职业学校系统,这一轨具有职业性。这两轨差异很大,而且既不相通,也不相接,具有强烈的阶级性。这样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例如原来的西欧学制。11、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课程计划制定的重视,纷纷开始重视课程变革过程中的()A、课程内容的选择B、课程内容的组织C、课程实施D、课程评价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认为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这种课程实施取向属于()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创生取向D、研究取向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实验作业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A、练习法B、演示法C、实验法D、实习作业法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最为经济且最为便利的直观教学手段是()A、实物直观B、模像直观C、多媒体教学D、语言直观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是测验的()A、难度B、信度C、效度D、区分度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赫尔巴特的这一言论表明了德育应该具有()功能。A、个体性B、教育性C、文化性D、社会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开始出现于()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初期C、文艺复兴时期D、资本主义社会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普通话水平属于教师专业素质中的()A、职业道德B、专业知识C、专业技能D、文化修养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辨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0、动物界存在着大猫教小猫抓老鼠,大鸭教小鸭游水的现象,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标准答案:错误。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动物在养护幼仔方面虽然与人类抚育后代有些相似,但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活动,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反射活动。而人类的活动是自知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题干中的说法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教育不生产物质财富,所以教育是一种消费活动。标准答案:错误。教育虽然不直接生产物质,但是可以间接地提高生产力,从而创造出更显著的经济价值和利益,是一种生产性投资。(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劳动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所有这些都表明教育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2)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等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尤其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他们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可以提高人力品质,一个人所受教育水平越高,工资收入就越高;对社会而言,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简答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22、请联系实际,评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标准答案: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第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从其基本观点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运用中往往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这是我们在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时应当特别注意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标准答案: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在:(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否则,欲速则不达。(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这一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人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由生物个体的成熟规律造成的。(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并依此确定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还应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挖掘每个个体的发展潜力,改变僵死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5)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面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其次,要使学生善于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简述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标准答案:(1)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2)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3)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4)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简述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标准答案: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将其理论称为美国心理学的“第三势力”。20世纪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人本主义心理学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形成和个性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动精神,对课程编制、教学实施都有启发作用。人本主义教学理论重视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等活动;以人的价值的实现、情感体验的满足、精神健康、创造力的激发为教学宗旨;注重教材的主观价值,教材重视人文知识、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等;教学活动依据具体情景,即兴发挥,崇尚直觉和灵感,注重体悟和领会,不太讲究严密的固定程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五、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6、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请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转变,评论这段话。标准答案: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人们的教育活动不是无意识的、盲目的,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也就是说,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人们之所以进行教育活动,也就是要引起受教育者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以形成他们的个性,使他们成长为合乎社会需要的人。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人们的教育目的有共同之处,也有这样那样的差异。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目的,是研究社会总体上的教育目的,或在一定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带有某种普遍性的教育目的。这个教育目的可能是由某个教育家、思想家或政治家提出并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的,也可能是国家机关制定推行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的作用。在国家层面就表现为“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教育方针也随历史发展不断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指出:“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概括地说即‘四有、两热爱、两精神’。”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到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特点和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的思考和探索。虽然我国教育目的、方针在不同时期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总体上是统一的。其基本特征有三点:①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就是落实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②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就强调了我们所培养的人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人。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个不仅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指出了教育方针也要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这段话既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的反映,也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第3套一、单选题(本题共24题,每题1.0分,共24分。)1、以教育理论自身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A、教育学B、比较教育学C、元教育学D、教育哲学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第一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并列的著作是()。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民主主义与教育》D、《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1623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3、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结构良好的教育有助于社会流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因此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这种观点强调的是()。A、正向显性功能B、正向隐性功能C、负向显性功能D、负向隐性功能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教育把人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这体现了教育的()。A、社会功能B、个体功能C、正向功能D、显性功能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与变化。教育把个体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体现的就是教育的个体功能。5、有西方学者研究发现,美国大多数教师出身于中产阶级,习惯用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作为奖惩的标准,即合乎他们的要求就受到奖励,否则就受到处罚。这实质上是教师在利用教育对文化进行()。A、传递B、选择C、创造D、传播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中国传统思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主张实际上把()。相隔离了。A、教育与生产劳动B、教育与政治C、教育与经济D、教育与生活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心”指教育,“力”指生产劳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了。7、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持这种观一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因素问题上倾向于()。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C、环境决定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教育之所以要“因材施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A、个别差异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不可逆性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9、“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和顺序性B、整体性和稳定性C、不平衡性和差异性D、连续性和不可逆性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拔苗助长”超越了人的发展的阶段,企图提前和加速人的发展。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10、把教育方针规定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文献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法规是()。A、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1982年的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2、随着我国高中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普通高中的性质发生改变,在教育任务上兼顾()。A、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B、普通教育与基础教育C、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预备教育D、基础教育与预备教育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系统阐述了学习化社会的研究报告是()。A、《科尔曼报告》B、《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C、《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D、《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学制中各级各类学校分段的主要依据是()。A、人口状况B、文化传统C、社会制度D、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年龄特征是各级各类学校分段的主要依据。15、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学科界限。这种课程属于()。A、活动课程B、核心课程C、相关课程D、融合课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课程评价D、课程实施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课程实施就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也就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17、在课程体系中,属于课程的总体规划的是()。A、教学指导B、教材C、课程标准D、课程计划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的总体规划。18、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及媒体的使用等所进行的系统规划称为()。A、教学策略B、教学模式C、教学目标D、教学设计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创立的。A、斯金纳B、罗杰斯C、杜威D、布卢姆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布卢姆提出了掌握学习教学模式。2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课C、考试D、布置作业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上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21、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A、价值澄清模式B、认识发展模式C、体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德育在中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A、保证作用B、重要作用C、主导作用D、决定作用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德育在中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3、某山区小学,每个年级数学、语文等科的教学均由一个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属于()。A、兼任教师B、主任教师C、级任教师D、科任教师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学校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B、学生之间的关系C、师生之间的关系D、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师生关系是学校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二、简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25、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标准答案:(1)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2)改善人口质量。(3)促进人口迁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简述个人全面发展实现的社会条件。标准答案:一是市场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大工业的发展使自由时间增多,从而为个人全面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现。使得人们可以充分享受闲暇时间和教育,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大工业的发展使新的产业不断兴起,使社会内部的分工不断发生革命,劳动变换加速,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机器大工业生产,客观上要求打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使之趋向体脑的结合,要求人必须全面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简述教学原则确立的依据。标准答案:(1)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3)教学原则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4)教学原则的确立要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8、试述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标准答案: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从教师与学生、环境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师方面: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和研究学生;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妥善处理师生矛盾;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学生方面:正确认识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正确认识老师,尊重老师的人格与劳动;主动与教师沟通。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风教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第4套一、单选题(本题共22题,每题1.0分,共22分。)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在理论论证方面采用的主要方法是()。A、自然类比B、哲学思辨C、经验描述D、科学实验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杜威所说的“教育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主要指的是()。A、由传统教育中的“学生中心”转向“教师中心”B、由传统教育中的“教材中心”转向“活动中心”C、由传统教育中的“课堂中心”转向“社会中心”D、由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三个中心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及课堂中心。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的三个中心是:学生中心、活动中心和社会中心。3、世界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实施了()。A、补偿教育B、义务教育C、终身教育D、回归教育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所具有的根本属性是()。A、社会性B、民族性C、历史性D、阶级性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教育的基本属性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但只有社会性是教育与动物本能相区别的根本属性。5、20世纪末,为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开始重视()。A、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B、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发展职业教育D、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礼记.学记》中记载“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了教育具有()。A、科技功能B、经济功能C、政治功能D、文化功能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情。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有维护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等。所以这句话体现的是教育的政治功能。7、教育之所以能促进儿童发展,根本在于儿童在发展上具有()。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可塑性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在教育三合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社会教育B、家庭教育C、社区教育D、学校教育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9、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C、坚持立德树人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在教育目的问题上的主张体现了()。A、教育无目的论B、个人本位论C、社会本位论D、教育适应生活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凯兴斯泰纳认为教育应该为国家培养人才。是社会本位论思想的代表。11、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教育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A、主导与辅助关系B、领导与从属关系C、舍作与竞争关系D、衔接与分工关系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我国现行学制是()。A、单轨制B、双轨制C、三轨制D、分支型学制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学校的出现意味着()。A、正规教育制度的出现B、生产力的发展C、阶级的出现D、文字的传递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学校出现标志着正规的教育制度形成了。14、我国中学曾经分别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两个科目,后来合并为“生物学”一个科目,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A、融合课程B、综合课程C、分科课程D、核心课程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课程的CSE评价模式是由()提出来的。A、斯太克B、斯克里文C、泰勒D、斯腾豪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CSE课程评价模式是由斯太克提出来的。16、“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知觉开始”,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A、布卢姆B、杜威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夸美纽斯提出统觉,即将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基础之上。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学评价原则的是()。A、导向性原则B、统一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公正性原则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科学性、导向性、公正性、建构性、多元化原则。18、科尔伯格主张用“道德两难法”来促进学生的()。A、道德认知发展B、道德情感发展C、道德意志发展D、道德品格发展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衡量人们道德品德的重要标志是()。A、道德情感B、道德认识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德的重要标志。20、科尔伯格在发展道德认知理论时所用的方法是()。A、对偶故事法B、道德两难法C、实验法D、访谈法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道德两难法是科尔伯格发展道德理论时所用的方法。21、教师在长期压力的#ST,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这种问题属于()。A、职业倦怠B、职业迷茫C、职业逃避D、职业道德失范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我国的师范教育开始于()。A、1902年通州师范学院B、1962年京师同文馆C、1898年京师大学堂D、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二、辨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3、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标准答案:错误。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者是不能等同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因材施教有悖教育公平。标准答案:错误。因材施教是指教师重学生的实际出发,致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并不是差别对待,而是根据学生发展差异性,遵循学生发展规律,所以并不是有违教育公平,教育公平要求公平对待学生,但是并非平均教育,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应按照学生特性进行教学,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简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25、简述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标准答案: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是指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现代化,表明教育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标准。具体表现在:(1)观念层面的现代化。(2)制度层面的现代化。(3)物质层面的现代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简述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标准答案:(1)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2)促进人的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3)促进人的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简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标准答案:教师、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政府机构、社区支持)等都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第5套一、单选题(本题共21题,每题1.0分,共21分。)1、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创立的教育学说是()。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科学教育学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文化教育学批判的对象是()。A、批判教育学B、实用主义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D、制度教育学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文化教育学强调把人看成是完整的人,反对实验教育学夸大量化研究。3、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中,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关系,它对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意识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种观点说明,教育在本质上是()。A、生产力B、上层建筑C、社会意识D、精神生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这是教育是上层建筑的观点的论据。4、教育独立论的代表者是()。A、胡适B、陶行知C、梁漱溟D、蔡元培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蔡元培是教育独立论的代表者。5、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A、政治制度B、社会生产C、自然环境D、人口环境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社会生产决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6、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觉按照角色要求为人处世。这体现了教育的()。A、个体社会化功能B、个体个性化功能C、个体谋生功能D、个体享用功能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的是()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因素D、主观能动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这是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的经典说明。8、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A、教育为谁服务B、教育的制度C、教育怎样培养人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前者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后者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9、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教学目标D、教学目的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下列属于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是()。A、社区教育制度B、成人教育制度C、教师教育制度D、教师资格制度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双轨制形成于18、19世纪的西欧。其中一轨是“学术性”的,另一轨是“职业性”的。以下关于这种学制形成方式的描述,正确的是()。A、两条轨道均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上而下形成的B、两条轨道均发端于初等教育,是自下而上形成的C、“学术性”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职业性”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D、“学术性”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职业性”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教育大辞典》中解释的“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是指()。A、国家教育制度B、教育制度C、学校教育制度D、义务教育制度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13、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主要强调()。A、课程目标的主导作用B、教师时课程的再开发C、管理者对课程的监控D、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教学上的整齐划一,不利于因材施教,这一缺点属于()。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知识本位课程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学科课程仅从教材出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较少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上整齐划一,不利于因材施教。15、学生围绕自己和教师订立的学习契约开展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文纳特卡制B、道尔顿制C、特朗普制D、曼海姆制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教学在本质上讲是()。A、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B、一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C、发展学生品德的活动D、师生共同提高的活动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17、根据体谅模式,下述教例中对情境问题做出了成熟反应的学生是()。教师:如果你同别人说话时,一个你认识的人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你怎么办?学生甲: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学生乙:让他加入我们的谈话,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学生丙: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他。学生丁:也许是我们冷落了他,既然他想加入进来,就一起聊好了。学生戊:也许我们的话题使他不安,既然他想改变话题,就别当着他的面说这个话题了。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丁和戊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C、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D、受教育者与德育途径之间的矛盾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19、德育过程的基础是()。A、活动和交往B、道德教育C、学校教育D、自我教育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即德育过程的基础。20、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的教师专业权利的是()。A、指导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权利B、对学校进行管理与领导的权利C、选择教材教法开展教学工作的权利D、检查与评价学生品行、学业、身体的权利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是()。A、岗位锻炼B、在职培训C、入职培训D、职前培养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个人的职前培养主要是指师范教育,是个人专业发展的起点与基础。二、辨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2、教育的层次结构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标准答案:错误。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所以题中各项的逻辑顺序不对。教育层次结构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教学方法就是教的方法。标准答案:错误。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共同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办法,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所以此论断是错误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简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24、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标准答案:(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简述学制的确立依据。标准答案:(1)社会依据。第一,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第二,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第三,受文化传统制约;第四,要考虑到人口状况;第五,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2)人的依据。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等的发展水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简述课程的主要流派及其主要观点。标准答案: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知识中心课程又称为学科中心课程,代表者是斯宾塞、赫尔巴特及布鲁纳等。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把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精华则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中。教育的任务就是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则是掌握这些学科知识。学校课程应该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规律为目标。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该课程又被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的理论,代表者是布拉梅尔德。该理论认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主张学生具有问题批判意识,并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课程应该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代表者杜威,其反对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杜威认为,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课程的组织要心理学化,要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充分关注儿童已有的经验与能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7、试论述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标准答案:全球化,一般理解是指自近代以来,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为动力,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实现物质和信息的充分沟通,不断达成共识,在众多领域中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采取共同行动的过程。总体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括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价值观念等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与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在教育思想和体制上,受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刺激,各国把发展教育看成是立国之本:在培养目标上,各国都在要求培养新世纪人才,以造就世界公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突出外语教学的地位。此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在经受全球化的严峻考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路向:(1)正确把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明确教育发展的定位教育本土化,一方面可以认为是全球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实际的融合,是使全球教育思想转化成我国的教育实际,进而体现出本土特征的过程,另一方面,“本土化”直接指向的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学术界被“西化”的现状,其目的是克服“西化”,重建中国教育学,其经典表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只有在坚持中国特色教育基础之上,才能与国际教育界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2)辨别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有意识抵御全球化的风险要认清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消极影响和风险:一是要认识到现有的全球经济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经济全球化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对教育来说也是如此。要用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西方的教育学,克服创造少、抄袭多,甚至全盘抄袭的不足。二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在认识到全球教育规范或标准的相对性这一前提下,寻求教育多元发展框架。(3)拓展全球视野,加大国际理解和全球意识教育要鼓励和支持教育的国际化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中国教育在全球化视野中,必须破除国别限制而顺应教育全球化的时代趋势,其核心是加大国际理解和全球意识的教育。(4)道德教育面临挑战全球伦理、普适伦理与各民族不同文化的传统伦理之间必然产生一些冲突。这使得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球化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化新人,这使得我们将探索全球化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第6套一、名词解释(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1、课程方案标准答案:课程方案也称课程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是指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教学原则标准答案: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