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论述题)模拟试卷6(共60题)_第1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论述题)模拟试卷6(共60题)_第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论述题)模拟试卷6(共60题)_第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论述题)模拟试卷6(共60题)_第4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论述题)模拟试卷6(共6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论述题)模拟试卷6(共6套)(共60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论述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试分析教育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标准答案:长期以来,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挥着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具体体现在:(1)教育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2)教育是自主创新的主阵地。(3)教育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站”和传统技术改造的服务站。(4)教育是科学技术知识的推广站。(5)教育是创新文化的中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联系实际.试述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标准答案: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是由教师的任务、角色和劳动特点决定的,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门的教育理论素质、教育能力素养、身体心理素质等。(1)思想政治素质。第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的武装。我国人民教师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观点,这方面的学习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求更高,这是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特殊需要。第二,教师的思想素质还应包括现代思想观念的树立。学校培养现代人,要求具有现代的思想观念,教师应该走在前面。培养学生重视时事学习,关心国内外大事;树立全球意识与国家观念;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质量意识、效率观念等。凡是培养现代人所要求的意识观念,要求在学生身上形成时代发展需要的思想素质,教师都必须首先具备。这是现代教师培养现代公民,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要求,也是教师适应教育现代化自身发展的需要。(2)职业道德素质。教师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形成的。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有良好的一般社会道德,而且,对学生进行的品德教育要求教师给学生做榜样的内容,也是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所以,对教师的道德规范要求,首先是基本的社会道德,也就是说所有对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教师均应先做到。虽然这些要求并不属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但它是形成高尚师德的基础。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综合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对事业,无私奉献;对学生,真诚热爱;对同志,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可见,教师职业道德是现代教师素质基本方面之一。(3)科学文化素质。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掌握真理、认识世界和发展智能的引路人。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不仅要掌握较多的知识,还必须具有符合教育工作要求的合理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有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第二,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第三,要有文化科学发展史知识,并对文化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有所了解。第四,教师要了解文化科学领域的新发展,知道出现了哪些重大的新成果。(4)教育理论素质。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摆脱单凭个人经验的那种匠人式的工作态度,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教育发展史、学科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懂得教育教学活动规律,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来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基本内容,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教育质量观。现代教育要充分发挥两个基本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认为教育应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现代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仅指眼前的发展,更指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可见,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是现代教师的灵魂,对现代教师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5)教育能力素养。教育工作能力是在掌握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工作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现代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从基础性的素质看,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能力:第一,了解学生及与学生交往的能力。第二,语言表达能力。第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第四,组织管理能力。第五,教育科学研究能力。(6)身体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现代教师必备的重要条件。首先,教师劳动的繁重性、艰巨性,要求教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以保证精力充沛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其次,教师的心理素质应该达到较高的水平。这是由教师的任务和劳动特点决定的。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包括认知过程中的良好心理品质,也包括良好情感,意志过程的心理表现,同时也应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总之,教师的各项基本素质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一名合格教师身上构成统一的整体,现代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应是整体性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结合下列材料,分析其蕴涵的教育思想,并围绕这一思想论述教育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材料一:世界顶级贵族学校——伦敦伊顿公学路边的公告栏上,贴着一张已经过期的通知,内容与一场辩论赛有关。辩论赛其中的两个题目是:1.议会认为英国政府应该提升银行利率,对吗?2.你认为,人类工程学是否前进得太快了?从这两个题目,也许我们对伊顿闻名于世的“精英摇篮”可窥见一斑,这里曾造就过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是英国王子威廉和哈里的母校。每周,有3天时间学生每天上课7小时,另外两天则只有5小时,除去这些时间,伊顿学生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体育运动,包括优雅浪漫的伊顿划船赛,以及“伊顿五人”、墙赛、田野游戏赛等伊顿的特有运动。材料二: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作客新华网,与网友就“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在线交流。刘长铭在访谈中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彻底放弃科考情结或者状元情结。刘长铭说,我觉得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非常深刻的教育价值观变革,培养这种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彻底放弃科考的情节或者状元情节。长期以来,“科考情结”和“状元情结”始终在我们的文化中“剪不断,理还乱”。就人数来讲。中国的科举状元与诺贝尔奖得主大体相当,然而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人类的贡献,两者绝不可同日而语。今天,我们的教育仍然有着深深的“科考情结”和“状元情结”,许多教育者仍然关注的是怎样制造“状元”。刘长铭坦言,这个状元今天得了很高的分数,并不能够证明他以后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曾经认为现在的学生优秀,那么将来一定会优秀的,但是实践证明,上学成绩优秀的人,事后可能并不是最优秀的。这就如同跑马拉松,你在前100米、前200米的时候可能跑得非常领先,但是并不能够说明你20000米以后还能够领先。大量统计研究表明,人的创造高峰期是在40岁左右,也就是说,多数人是在基础教育完成20年左右、高等教育完成10年左右进入创新成果的高产期。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创新成果产生的时间有早有晚,但无论如何用学生在校考试成绩来评价创新教育成功与否,都显得幼稚和不足。标准答案:(1)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素质向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并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2)伦敦伊顿公学除了上课,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贴近社会生活的辩论赛、墙赛、田野游戏赛等伊顿的特有运动,启示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应具备如下基本素质:第一,体能、智能;第二,活动能力;第三,道德品质;第四,情感、意志、性格。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要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同整个社会实践相结合。(3)刘长铭认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彻底放弃科考情结或者状元情结,认为用学生在校考试成绩来评价创新教育成功与否显得幼稚和不足,这启示我们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远比仅仅有知识有智力重要。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发展能力并学以致用,而这种能力很难用考试和成绩体现出来。另外,教育不能仅考虑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能力,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教学既要“知识、能力”并重,又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促进个体的和谐、全面发展。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同时考查考生整合知识的能力,能够做到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系统性。4、分析论述孔子和苏格拉底教学法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1)孔子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体现在他的名言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汉代经学大师郑玄的解释为:“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郑玄的阐释告诉人们:首先,孔子通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直接强调了教师必须适时启发,即“必待”学生出现“愤悱”后,教师才能去实施启发;其次,通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教师必须适度启发。同时还可看出,孔子提出适时适度的启发主张,强调的是教师不要包办学生的思考与学习,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其智慧、能力的发展。(2)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涪于产婆术。这对于苏格拉底把产婆术用于教育,将教育比喻为思想的接生有着重大的影响。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强调教育应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由外而内的,不是注入、训练、铸造的过程。苏格拉底把“产婆术”贯穿于全部的教育活动之中。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讽刺。他经常与各种人谈话,讨论人们感兴趣的人生问题。在与别人谈话时,装作自己什么也不懂,向别人清教,请别人发表意见。他这样做是为了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索,以求问题的答案要点。第二步是产婆术。这一步的作用是,在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从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3)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只有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渭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问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使他了解他所认为是真的东两,原来是假的;他所认为是对的,原来是错的。他以此来强调学生要主动地去求得知识,发现知识,时刻注意引导人形成正确的思想,得剑有关道德的完善无误的概念。和苏格拉底对话法相比较,两者的共同之处是:彼此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但是两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则完全不同:苏格拉底是通过教师连续不断地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4)总之,孔了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种启发式虽然也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但是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够,对于较复杂问题的理解,即涉及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恐怕对问题难以理解得很深入。两者比较,不难看出,尽管两种启发式在教学中都很有效,都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但是显然孔子的启发式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述中日教育近代化的主要措施,并比较分析二者结果迥异的原因。标准答案:(1)在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中,近代教育的兴办和发展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两国兴办近代教育都开始于19世纪中叶,这既是两国近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两国近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发展的状况。(2)近代日本的教育改革。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基本完成,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从1868年到1884年,是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一度占据优势而又衰落的时期;第二个阶段从1885年到1894年,是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确立时期;第三个阶段从1895年到1912年,是国家主义教育得到进一步扩充和加强的时期。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一是确立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1868年3月14日,明治政府颁布了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五条誓文》。其中,提出了“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的要求,明确地表明了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二是颁布教育改革法令。1872年8月,在参考欧美教育制度和对日本原来的教育制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文部省颁布了以仿效法国教育制度而制定的《学制令》。三是积极发展师范教育。四是到先进的欧美国家学习考察。五是重视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六是严格而积极地选派留学生。七是从欧美国家聘请教师。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为日本经济的飞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基础。然而,在“富国强兵”和“大振皇基”的指导思想下,这次教育改革也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和皇权主义的色彩,并在明治维新后的学校教育领域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3)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同样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同日本的教育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的三个阶段更加明显,即1862年至1894年的洋务运动时期,1895年至1898年的戊戌变法时期以及1901年至1912年的清末新政时期。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一是创办新式(洋务)学堂。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以后,痛感外交、军事、生产技术人才缺乏,洋务派认识到旧教育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依照西方教育兴办新式学校以培养洋务人才。这种新式学堂主要有外国语学校、工业技术学校和军事学校。二是留学教育。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洋务派认为必须熟悉西方,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但是,只靠在国内兴建学堂是不够的,需要到外国学习考察。1872年,容闳带领30名幼童远渡重洋,迈出了中国人大规模留学的第一步。但赴美留学仅进行了四期就告终止。1876年,李鸿章、沈葆桢又上书请派学生到欧洲留学。三是设立京师大学堂为全国教育之表率,并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四是兴办地方学堂。在积极创办京师大学堂的同时,维新变法期间又令各督抚将各省、府、厅、州、县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两学的学校,省会的大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府城书院改为中等学堂,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地方自行捐办之义学、社学等亦一律中西兼学。五是废除八股取士法,改革进而废除科举制度。六是颁布学堂章程,制定学制系统。七是改革教育行政机构,设立学部。八是厘定教育宗旨,凸现“中体西用”之精神。(4)中日教育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总体来看,虽然明治时期的教育近代化呈现一个日益保守和反动的态势,但从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培养近代国家需要的专门人才这方面讲,还是比较成功的。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的最初二十年,日本的近代教育一直是有计谋、有目标地均衡发展,只用了六七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甚至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由教育落后的国家而跻身教育发达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行列。而中国在19世纪后半期,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前,近代教育发展相当缓慢,严格地说还处于启动阶段。尽管20世纪最后二十年,近代教育发展迅速,但由于基础极端薄弱,仍是相当落后。日本领土只有中国的三十分之一左右,人口只相当于中国的八分之一左右,而在1920年,其在校小学生人数为8633000人,中国只有4852642人,只相当于日本的一半多一点;日本在校中学生为337300人,中国是117740人,只相当于日本的三分之一强;日本在校大学生为70900人,中国为17262人,只相当于日本的四分之一左右。中日两国几乎同时起步兴办近代教育,然而只过了短短六七十年时间,日本就把中国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两国的差距是惊人的,而这种差距的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具体如下:第一,领导者的素质差异。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领导者均是体制内的旧官僚,他们很难说有多少近代眼光和超前意识,仍然抱持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不放。他们进行改革是很勉强的,是受外界压力的结果。改革的目的并非培养宪政时代的一代新人或者能使国家臻于富强的人民,而是培养一种热爱清王朝和始终孝忠清帝的人。而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却是热情有多余,能力不足,他们明显缺乏治理一个大国的素养,也没有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日本推动教育发展的主体是明治政府。这个政府是在与幕府的实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权,其主要成员大多是既有深厚学养,又有丰富的政治活动经验;既对本国事务了如指掌,又能清楚地认清世界形势的资产阶级改革家。我们如果把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大隈重信和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对比,把明治天皇和光绪皇帝对比,高低上下一清二楚。第二,经济基础不同。教育是投资大、见效慢的长期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没有国家财力、物力的巨大支持,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是根本不可能的。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国家经济发展一直比较迅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力得到加强,投资于近代教育的经费不断增加。对比日本1868年以后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国可谓是风雨飘摇,危机四伏。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各地反清势力层出不穷的威胁,特别是同盟会成立后,清政府的生存环境更是十分恶劣。《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赔款加利息高达15亿两白银,完伞超出了清政府的支付能力。经济落后影响教育进步,教育落后反过来又制约经济发展,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第三,模仿对象的差异。日本新政权建立后,就立即派岩仓使团出访欧美列国,学习西方富国强兵的先进经验。“脱亚入欧”一直是日本孜孜追求的目标。日本的教育体制先后学习了法国、美国和德国,虽然基本上是在走下坡路,但毕竟是坚持不懈地学习西方。清政府和中国人从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看到了日本的巨大进步和可怕实力,对日本的经验奉若神明,把日本当作学习的榜样,实际上日本的教育制度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日本可以直接从西文译书,中国人却经日文转译,日本青年直接去欧美发达国家学习,中国人却以去日本留学为时髦,结果可想而知。第四,接受外来文化的差异。日本文化的基本形态属于“什么都可以”型,中国则属于“非并存”型。在日本,一个人可以同时信仰佛教与神道教而不受社会歧视,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日本在摄取外来文化时,不只是学习科学技术,而是全面学习包括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在内的全部内容,加以全面吸收,而中国则是有区别、有选择地接受,结果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试论述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影响。标准答案:要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1938年,在美国成立的“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代表人物有巴格莱、贝斯特、科南特和里科弗。其基本观点是:(1)与美国进步教育思想尖锐对立。(2)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3)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钾慧的过程。(4)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5)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影响:要素主义教育从它形成之初起就是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运动,针对美国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寻求解决问题和克服弊病的出路。因此,要素主义教育对美国的学校教育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在西欧和苏联也有一定影响。但是,由于忽视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身心特点以及能力和水平,片面强调系统的、学术性的基本知识学习,加上所编的教材脱离学校教育实际,因而受到一些社会和教育界人士的抨击。从20世纪70年代起,要素主义教育逐渐失去其优势地位,但仍有一定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述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在我们的学校实践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成为主要的辅助者。”材料二:“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的直接个人象征,是学生可以视为同自己一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材料三:“很清楚,机器不是将要代替教师——实在,如果教学中比较麻烦的工作能够交给自动机器去做,可能会产生更多和更好的教师的需要。”7、材料中反映的是哪个现代欧美教育思潮?其核心观点有哪些?标准答案:材料中反映的是结构主义教育流派的教育思想。这是流行于20世纪前期美国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主要侧重于研究教学改革问题。这一思潮的核心观点有:①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②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③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④提倡“发现学习法”。⑤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材料中的观点即反映了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对此思潮进行评析。标准答案:评析: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现代欧美国家广泛流行、影响很大的教育理论。结构主义强调将认知发展与教育统一起来,为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研究互相协作提供了一个范例,对现代西方课程论影响很大。由于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力图从课程和教材的改革着手寻找教育对策,因此,它成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但结构主义也有一些缺点,如某些观点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编制的课程与教材偏难等。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通过对结构主义教育思潮,考查考生对现代欧美教育思潮的掌握程度。如何评价结构主义教育思潮,考生可以从其基本主张和评价两个方面作出回答:(1)基本主张;(2)评价:①进步意义。②局限性。9、举例详述时间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人生犹如一张大的时间表,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己的总体目标,对时间作出总体安排。总体时间表必须通过阶段性的时间表来落实,例如,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其中,又将中学时期的时间表转变为不同的学年时间表、学期时间表、每月时间表、每周时间表以及每天的时间表。计划应当尽量具体,防止拖拉。(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在不同的时间里,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状态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学习时间的质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在不同质的时间里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例如,要在人生理功能旺盛、精力充沛的时候,从事最重要、最紧张的学习活动,以便最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科学家已证实,人体内存有体力、情绪和智力三种周期。每个周期控制着各自的机能水平,如智力周期控制着人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33天为一周期。人的体力大约23天为一个周期,人的情绪大约28天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中,又区分为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高潮期和低潮期两段起始的0线)。高潮期也就是最佳时间。人的智力周期的高潮期.脑子清楚,逻辑思维能力强,工作效率高;低潮期反应较迟缓;临界期就更差。其次,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一周之中,由于长期的双休制,也形成了智力周期。星期一和星期五临近休息日,智力机能有下降趋势。再次,要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在一天中,人的智力也是存在周期的。由于每个人在一天当中的体内新陈代谢状况和大脑机能状况不同,其最佳时间也就因人而异了。此外,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学习时,随着学习的进行,人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存在三种变化模式:先高后低;中间高两头低;先低后高。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模式,安排学习内容,确保状态最佳时学习最重要的内容。(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零碎时间大多是学习的低效时间,如课余、饭前饭后、等人等车、乘车乘船等。这些时间也可以加以灵活利用。首先,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处理学习上的杂事。其次,读短篇或看报纸杂志,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或者背诵诗词和外文单词,这实际上等于在进行分散复习,可提高记忆效率。此外,可以进行讨论,在轻松的气氛里与人交流,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启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论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加涅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之一。在论述学习的类型和结果时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些过程可以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需要不同的信息加工,据此提出了著名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对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的分析,其次是针对这个模式提出的学习和教学阶段的设计。(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加涅提出的学习模式是依据电子计算机工作的原理,并结合人对信息加工的特点提出来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由三大系统构成,即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它主要用来说明人的学习的结构和过程。对于理解人类的学习,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依据这一基本的学习过程和模式,对于如何安排教学以及进行教学设计都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以下是加涅对这三大系统的分别论述。①信息的三级加工(信息流)。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这些刺激首先到达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或感受器),从而推动感受器并把它转化为神经信息,这种信息就可能进入感觉登记。这一阶段由于是对信息非常短暂的记忆贮存,也是对信息最初和最简单的加工,往往被称为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在这个阶段,信息的加工只需百分之几秒。被我们注意或知觉选择的信息就可能经过这种加工或贮存进入下一个加工环节,而没有被登记的信息就可能消失。被知觉登记的信息很快就会进入短时记忆,这种信息主要是视觉的或听觉的。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持续二三十秒钟,由于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只能贮存七个左右的信息组块,新信息的进入就会挤走原有的信息,因此,要想使某种信息得到保持就需要采用复述策略,复述就成为促进信息保持并使信息顺利地进入长时记忆的重要前提条件。短时记忆是信息的第二级加工,也是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复述的信息就能够进入第三级加工,即长时记忆。长时记忆被认为是一个永久性的信息贮存库,其信息的容量也是非常巨大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后,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即信息经过了编码的过程。所谓编码就是对信息以各种方式进行组织,而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收集在一起,信息正是通过编码形式储存在我们的长时记忆中的,就好比一个经过分门别类、精心设计的图书馆一样。经过三级加工,信息被储存在我们的长时记忆中,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储存信息的目的是应用,运用这些信息去解决各种问题。当使用信息时,我们就会到长时记忆中去搜寻,这一过程称之为提取。而提取的关键是检索,就是先要找到信息储存的线索,就像到图书馆查资料一样,找到了线索才能够提取信息。被提取的信息可以直接通向反应发生器,从而产生反应。②执行控制(控制结构)和期望事项。执行控制和期望事项,是信息加工过程另外两个重要的系统,它主要说明人对信息的加工毕竟是和电子计算机不一样的,人除了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各种内部加工以外,期望和对加工过程的控制都会影响到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结果。期望事项是指人对信息加工所想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指动机系统,正因为学生对学习有某种期望,他才能够对信息进行深入加工,才能够进行学习,来自于教师的各种反馈才具有强化作用,而反馈又进一步肯定和增强了学生的期望。执行控制系统主要是指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记忆进人短时记忆,如何通过复述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采用何种信息提取的策略等,相当于加涅所说的认知策略。期望和控制的作用体现在整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当中,所以加涅没有把它们与其他结构联系起来,而且它们之间的确切关系也还不清楚。(2)学习阶段与教学设计。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到,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各加工阶段发生的事情,称为学习的事件,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与此相应,教学过程既要依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对学习过程发生影响。因此,教学阶段应该与学习阶段相吻合。在每一教学过程发生的事情称为教学的事件,是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教学的艺术就在于使学习阶段与教学事件相匹配。那么学习事件和教学事件如何一一对应呢?为了进行分析,加涅把学习过程分为以下八个阶段,并且分析了各个阶段相匹配的教学设计。①动机阶段。有效的学习必须有学习动机,这是整个学习的开始阶段,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诱因动机,即学生力图达到某种目的的动机。这种动机是借助学生内心的期望产生的。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原则是:在学生自己没有产生学习动机时,帮助学生确立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期望。理想的期望需要学生自己领会形成,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能做的只是告诉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目标。②领会阶段。有了学习动机的学生,首先必须接受刺激,即必须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而无视其他刺激。当学生把所注意的刺激特征从其他刺激中分化出来时,这些刺激特征就被进行知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中。这个过程就是选择性知觉。这一阶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效地进行选择性知觉,也就是注意到该注意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手段,如改变讲话的声调、运用手势动作等。③习得阶段。当学生注意或知觉外部情境之后,学生就可获得知识。而习得阶段涉及的是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直接编码后贮存在短时记忆里,然后把它们再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入到长时记忆中。所谓的编码过程,就是把知觉到的信息转化为一种最容易贮存的形式的过程。在习得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各种编码程序,鼓励学生选择最佳的编码方式。④保持阶段。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后,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入长时记忆的贮存阶段。对长时记忆,人类至今了解不多,但有几点是清楚的:第一,长时记忆里的信息,其强度并不随时间的进程而减弱,如老人的回忆;第二,有些信息长期不用会消退;第三,记忆贮存可能会受干扰的影响,如新旧相似信息的混淆。在教学上,教师主要是避免相似的刺激同时出现,减少干扰的可能性。⑤回忆阶段。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作业表现出来,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环。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得到提取线索,但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使他们为自己提供线索,从而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最重要的是强化信息的保持,使学生掌握为自己提供线索的策略。⑥概括阶段。学生提取信息的过程并不始终是在与最初学习信息时相同的情境中进行。同时,教师也总是希望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各种类似的情境中去,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因此,学习过程必然有一个概括的阶段,也就是学习迁移的问题。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并提供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提取过程的机会;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和概括其中的原理。⑦作业阶段。只有通过作业才能反映学生是否已习得了所学的内容。作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反馈;同时,通过作业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结果,可以获得一种满足。当然,作业主要是给教师看,仅凭一次作业难以对学生作出判断,需要几次作业才行。⑧反馈阶段。反馈是学习的最后阶段,其实质是一种强化,强化在学习过程中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学生在动机阶段形成的期望在反馈阶段得到了肯定。反馈阶段显然是受外部事件影响的,而且,信息反馈也并不一定要使用“对”“错”“正确”或“不正确”这类词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许多微妙的方式反馈信息,如点头、微笑等。此外,需提醒注意的是,反馈并不总是需要外部提供的,它也可以从学生内部获得。例如,学生可以根据已学过的概念和规则,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这就是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加涅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精确的信息加工的模式,学习与教学相互独立又相互对应,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者。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上述八个阶段的系列所组成的。其中,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习者的头脑内部都进行着信息加工活动,使信息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直到学习者用作业的方式做出反应为止。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习的基本原理来进行。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习的内部条件,创设或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种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过程做出很透彻的分析和指导,对现代教学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加涅的理论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只是单纯强调原有知识经验在新信息的编码表征中的作用,忽略了新经验对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论述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20世纪以来教育学出现的主要派别。标准答案:随着各国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来自教育学内部的批判,赫尔巴特创立的教育学在19世纪末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著作。(1)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离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第四,认为教育试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科、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它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模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其局限性在于一些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就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当试验验教育学及其后继者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有效方法时,它就走上了教育学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了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判。(2)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为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在德国出现的以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主要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等。文化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以种历史文化过程;第三,因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所以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纯粹的概念思辨来进行,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来进行,而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个体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建构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文化教育学作为科学主义的实验教育学和理性的赫尔巴特式教育学的对立面而存在与发展,深刻地影响着20世纪的德国乃至世界教育学的发展,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质等方面都给人以许多启发。文化教育学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它的思辨气息很浓,在许多问题的论述上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这就决定了它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从而限制了它在实践中的应用。另外,它一味地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其客观规律的存在,也使它的许多理论缺乏彻底性。(3)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实用主义教育学也是在批判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二为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第二,教育即学生个性的经验继续不断地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第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展、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实用主义教育学是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的,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育学表达,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其不足之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并因此受到了20世纪美国社会及其他国家人们连续不断的批判。(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化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到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教育学研究过程中,人们没有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往往犯一些简单化、机械化的毛病,这是我国在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时应当特别注意的。(5)批判教育学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诸多教育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等,代表性著作有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等。由于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批判教育学学者之间关注的问题、发表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之间也有一共同的地方,即构成批判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并未像宴用主义教育学所宣称的那样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是推进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公正的强有力手段和途径,相反,它是维护现实社会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力量,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据;第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教育与社会是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结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地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下层人家的子弟、文化处境不利者的子女以及被统治阶级的孩子就很少能在学校教育系统内取得成功;第三,人们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将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事实,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第四,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提示看似自然的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第五,批判教育学认为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因此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伪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仅仅依灌收集、整理、统计一些数据来进行,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提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使之从无意识的层面上升到意识的层面。世纪之交的批判教育学仍在发展之中,必将对21世纪的西方教育理论乃至我国教育理论产生相当的影响,应该给予积极的关注。透过近百年这些不同的教育学流派我们可以发现:第一,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深入的时期,也是教育学研究最活跃的时期。第二,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例如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德国的文化教育学、苏联和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等。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可以批评这个传纺,但是却不能绕过这个传统。第三,教育学的发}淹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如实用主义教育学对赫尔巴特教育学的批评、文化教育学对实验教育学的批评、批判教育学对实用主义教育学的批评等等。没有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理论争鸣,就没有现代教育学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标准答案:在影响人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比起环境的自发影响来说,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泰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地成长。(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而环境中其他方面的影响,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片段的,是不能与学校教育相比拟的。(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的,教师受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有责任来教育好学生,他对学生的思想、血液、身体等是全面关心的,他又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而其他环境缺少这样的专职教育人员,在这方面一般不如学校的条件好,教育效率也不如学校高。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在年轻一代的成长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年轻一代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知识的获得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除依靠所受的教育外,更多地依靠工作的实践、自学和自我修养。因而,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对成年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一些,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现代社会中,很难设想一个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的人能够参加工作和做好工作。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教育者应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同时,还应争取学生家庭和街道、社区等社会力量的配合,协同一致地教育学生,才能使教育的力量更大,教育的效果更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试分析讲授法的优缺点。标准答案:(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传授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讲,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讲授法又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不同的形式。(2)讲授法的优点①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能够按照一定的体系和步骤,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较多的有关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高。②成本低。一堂讲授课的基本费用即教师的薪水和几支粉笔,比起录制一个相等的电视节目,连同其人员和技术设备费在内要少很多。③通用性强,讲授课适用多种学科的教学,也可以适应教材或听众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其中某些内容。④集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教师通过内容丰富,且具有说服力的讲授,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感染力量,激发学生摹仿教师的动机,采纳教师的价值标准。(3)讲授法的弱点①讲授法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或信息传输方式。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学生不能够影响所传递的知识的性质、速度和供给量,如果过多的使用,会导致学生思维的移动。②讲授法作为以语言为媒介的方法,不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学生不能直接体验教师教授的知识。③讲授对记忆的影响较差,学生常常忘记所讲的具体内容,这对于较长时间讲课来说尤其明显。听的时间愈长,所记住的东西比例愈小。因此,讲课总时间中能够有效利用来学习的时间不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分析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材料二: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材料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迭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4、指出这段材料所出自的文献。标准答案:《学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为材料1加标点。标准答案: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渭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分析材料中的教学思想。标准答案:材料中的教学思想。①未发先豫的思想。具体反映在材料之中的“禁于未发之谓豫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这句话中。②及时施教的思想。具体反映在材料之中的“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活中。③循序渐进的思想。具体反映在材料之中的“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句话中。④相观而善的思想。具体反映在材料之中的“相观而善之谓摩”,“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中。⑤启发诱导的思想。具体反映在材料之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句话中。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学记》中教学思想的掌握情况。《学记》中的教学思想极其丰富,且影响深远,需要考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7、分析论述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积累的基本教育经验。标准答案:(1)教育为政治服务。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如何动员千百万人民群众投入革命,并最大程度上提高人民军队干部战士的觉悟,是中共面临的中心任务。根据地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开展,使教育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①在安排各类教育时,正确处理了在特定环境下的轻重缓急,保证了最迫切需要的满足。由于物质力量缺乏,加上当时斗争的需要,成人是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的承担者,必须首先加以培养。认清这种形势,在决定教育优先发展的部门时,在儿童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首先注重成人教育,成人教育首先注重干部教育,作出“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重要选择。②在教育内容上,始终服从战争需要。以武装斗争抗击敌对势力,捍卫根据地人民政权和群众安全,是斗争的中心任务。教育的内容就必须反映这一需要。③在教育教学的组织安排上,也充分考虑到战争条件和政治需要,一切因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抗战时期,延安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视为培养新人民和新知识分子的必由之路。根据地也积极发展生产,以保证前线和后方的基本物质需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特定的历史意义。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当时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进行劳动习惯、观念、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注意适应生产需要。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生产劳动,不仅具有教育意义,也具有经济意义。(3)依靠群众办学。一方面当时经济基础差,学校、师资、设备都十分缺乏,政府有限的物力、人才难以大量投入教育;另一方面,群众又有极大的受教育的愿望。在这种条件下,只能采取依靠群众办学,发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能量。毛泽东对根据地群众办学经验做了精到的概括:“一是群众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是群众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依据群众需要,出于群众自愿,并实行民办公助的政策,成为根据地教育的巨大动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试述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标准答案:(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其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也就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的作用只是要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他的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是对儿童不横加干涉的教育。这就是卢梭所谓的“消极教育”。(2)自然育的培养目标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即完全自由成长、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处事干练、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①自然教育的必要前提和原则:正确看待儿童。②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具体的要求就是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他曾反复强调要把儿童当作儿童去看待,“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他”。根据人的自然发展的进程和不同年龄时期身心的特点,他把自然教育划分为四个时期,并认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在婴儿期(出生~2岁),主要是进行体育。在儿童期(2~12岁),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在少年期(12~15岁),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在青年期(15~20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4)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有着巨大的反封建进步意义。他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大大提高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与以教师为主体、残害儿童身心的封建教育是完全对立的,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卢梭关于教育三个来源之间关系的论述,虽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观点,但已初步认识到遗传、教育、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对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是有意义的。卢梭要求教育适应自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对后来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发展是可贵的启示;卢梭从人道主义出发,要求热爱儿童,尊重儿童,这一点直接影响了十八世纪末泛爱主义教育的发展;卢梭强调进行教育要追随儿童的本性,以及让儿童通过生活进行学习的主张,则成为后来儿童中心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某地处城郊结合部的中学有200名初一学生,其中,约100人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入中学前没有学习过英语,另外100名为本地户籍的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此学校拟开展“多媒体教学对初一学生英语成绩影响的研究”的真实验。(1)最好选用那种实验设计(写出其名称和格式)?为什么?(2)如何产生实验班和控制班?(3)这种设计的优缺点是什么?标准答案:(1)最好选用所罗门四组实验设计。其格式为因为本研究要采用真实验的方式,那么被试要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形成实验组和控制组,而被试又分为两类,那么每一类被试都要形成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整个实验就要有四组被试,此时,最适合的实验设计类型就是所罗门四组实验设计。(2)实验班和控制班的产生方式从有英语基础的学生中随机抽取30人作为实验组1,随机抽取30人作为控制组1,这两组被试都要有前测和后测,实验组1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控制组1采用传统教学的方法。从无英语基础的学生中随机抽取30人作为实验组2,随机抽取30人作为控制组2,这两组被试只有后测,实验组2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控制组2采用传统教学的方法。(3)所罗门四组实验设计的优点和缺点①优点:由于利用随机分派方法分出两个等组,可以检验测验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实验者等于是做了四个重复的实验,可以作出四种比较;内外在效度均较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实验设计。②局限性在于数据分析上的困难。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所罗门分组设计的理解、掌握、运用的情况。这一设计是把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与只有后测的设计加以组合,将有无前测这一变量纳入实验设计之中,将其变量所造成的差异数部分从总变异数中排除出去,以检验实验处理所产生的影响是否显著。所罗门四组设计内外在效度较高,是一种较理想的实验设计。10、裴斯泰洛齐要素教育论述评。标准答案:裴斯泰洛齐所说的要素教育,就是说初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要从最简单的、最基本的要素开始,由易到难,由简及繁、由近到远,循序渐进,使教育、教学方法简单化、容易化。裴斯泰洛齐极为重视探索、研究简化教育教学方法,并把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裴斯泰洛齐认为,简化方法有着极大意义。首先,简化了的方法,便利儿童的学习,从而使他们内在的各种才能和力量顺利地、完善地发展起来,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其次,教师运用这种被简化了的方法,扰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而有利于教育的普及。裴斯泰洛齐经过长期的实验和探讨,找出了各方面教育最基本的要素。①体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②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亲子间的情爱。儿童由爱父母而爱周围的人,进而爱人类、爱上帝。③在智育要素问题上,裴斯泰洛齐强调直观是教学的基础,并确立它为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如何使感觉印象清楚起来呢?裴斯泰洛齐确信,使从感觉印象得来的一切知识清楚起来的手段来自数目、形状和语言。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全部符合科学。但他从改革脱离实际,呆读死记的旧教学的强烈愿望出发,在长期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教育教学新方法.对促进教育教学心理学化和教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论述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根据对“道德两难”问题的回答,科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1)前习俗水平(0~9岁)。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的。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该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其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第二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取向。该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2)习俗水平(9~15岁)。他们能顺从现有的社会秩序,而且有维持这种秩序的内在欲望,规则已被内化,自己感到是正确的。因此,行为价值是根据遵守那些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所达到的程度。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第四阶段: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取向。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它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了。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和法律取向。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第六阶段:良心或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六艺”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标准答案:(1)“六艺”是西周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礼、乐、射、御、书、数。①礼乐。其贯穿整个社会生活活动,体现宗法等级制度,对年青一代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礼乐教育成为“六艺”教育的中心。礼的内容极广,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皆包括在内,以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而都不能没有礼。学中所教之礼,则为贵族所必需的五礼。乐教受到高度重视,内容包括诗歌、音乐、舞蹈。②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贵族子弟要成为“执于戈以卫社稷”的武士,射御是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项目。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学科,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射的训练颇为严格,为贵族青年参与大射或乡射准备条件。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汁算。数学知识到西周有更多的积累,为系统教学创造了条件。先学数的顺序名称和记数的符号,然后应用于学习甲子纪日法,知道朔望的周期,再进一步学习记数的方法,掌握十进位和四则运算,培养初步的计算能力。(2)“六艺”教育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六艺”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①“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②“六艺”教育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教育家想借助“六艺”教育的经验,解决当时教育的某些弊端,甚至把“六艺”教育当作理想模式来强调,为自己的主张作历史见证。特别是儒家思想居于支配地位时期,“六艺”教育被奉为标准。在儒家学派发展中,凡有所主张,要从“六艺”教育寻找论据;有所批判,则指斥异端背离“六艺”教育传统。这正是“六艺”教育的历史意义所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析明清时期官学考核的监生历事制、积分法和六等黜陟法。标准答案:(1)监生历事制是明朝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始于洪武五年(1372年)。它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在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称为历事监生。除分拨在中央政府各部门外,历事监生也被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督修水利。历事后进行考核,上等送吏部铨选授官;中、下等者令历练一年再考,上等者以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任用,下等者回监读书。洪武初年,因各衙门官吏缺乏,监生历事制度既可补充人手,又可使监生有实习的机会,故得以推行。监生通过历事,可以较广泛地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可被视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后来监生日多,历事又复冗滥,出路极为困难,该制度失去积极意义。至英宗正统三年(1483年)遂废。后清朝初年又曾实行过一段时间。(2)“积分法”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它始行于宋朝太学,至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明清继承和发展了该方法。基本规则是每月考试一次,每次考试上等的为一分,中等的为半分,年积分八分者为及格,可与出身,或者升级。不到八分者继续学习。成绩优异的生员,只要达到积分标准,也可以不受学习年限的制约。由于“积分法”注重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故具有督促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作用。(3)六等黜陟法是清朝时期对地方官学生员考核的奖罚措施,它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来的,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其基本措施是将学生岁考成绩评定为六等,依据等级对生员进行黜陟:一等补廪膳生,二等补增广生,三等无奖无罚,四等罚责,五等降级,六等除名。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动态管理,将其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以学业成绩决定等级升降,有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论述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标准答案:晏阳初是中国平民教育家。著有《平民教育概论》《平民教育的大义》《农村运动的使命》。晏阳初的思想包括“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和化农民与农民化。(1)三大方式。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①分基本教育与乡村改造教育两个阶段。文字教育是基本教育的基础,首先是扫盲工作。在实施学校教育上主要有三种联系一贯的实验,即初级平民学校(识字为主)、高级平民学校(以具体知识为主)和生计巡回学校的实验(以获得生产实际需要的训练为主)。②社会教育。面向社会,以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来进行,由一个社会组织——“平校同学会”负责出面推行。③家庭式教育。将大多数家庭组织起来、联合起来,实施四大教育。(2)四大教育。针对中国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他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他们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还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四大教育的内涵是:①生计教育以治穷。目标有:普及农业科学化;组织经济合作;运用本地资源和人力开发农村工副业。②文艺教育以治愚。目标是抒发感情,激励精神,培养农民向上的自主性。③卫生教育以治弱。在预防重于治疗的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县、区、村三级保健制。还建立了巡回医疗队,开展节制生育运动。④公民教育以治私。目标在于用教育的力量培养农民的公共心、团结力和训练自治能力。(3)化农民与农民化。这是晏阳初乡村建设的目标和途径。“我们欲‘化农民’,必须‘农民化’。”在他看来,做到农民化,就必须了解农民生活的一切,要努力“在农村做学徒,虚心给农民做学徒”。(4)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的评价。①其理论具中国特色。②虽不能切实改革农民的现状,但的确给农民以实惠和深刻的影响。③晏阳初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的理论打破了狭隘的教育观念,把乡村教育视为与乡村经济、文化、卫生、道德等方面共同进行,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种创新,至今仍有现实意义。(5)启示。需要考生发挥,主要是在今天的成人教育领域。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5、试述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标准答案: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对强化的看法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强化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而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期待就是班杜拉所说的先行因素,但有别于传统的期待概念。他认为除了传统的对行为结果的期待还有一种效能期待。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它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阐述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标准答案:(1)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作为早期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颜元具有启蒙思想家所共有的特点,即对传统教育进行猛烈地抨击。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