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8(共9套)(共90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标准答案:错误。教育制度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和其他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制定的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育制度的范围比学校教育制度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标准答案:错误。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我国原来的教学大纲存在许多弊端,在这次课改中,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教学大纲即课程标准,两者有所不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所指称的就是学校教育制度。标准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2)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它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形态。在现代教育制度形成的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因而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制度。所以把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除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还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之外,幼儿教育机构、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于是形成了以学校教育机构系统为主体的包括上述其他教育机构系统在内的更为完善的教育机构系统。这已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制度的范围。所以现在人们所讲的教育制度已不限于学校教育制度了。(3)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运行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区别于非学校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它们的运行规则,区别于社会教育系统及其运行规则等。所以我们所说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所指称的是学校教育制度的说法已经不恰当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1840年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标准答案:错误。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是我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1922年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是一部主要参考日本的学制。标准答案:错误。1922年学制即“壬戌学制”,由于该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6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故又称为“六三三学制”,它是一部主要参考美国的学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的口号。代表此浪潮的教育思想是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潮。标准答案:错误。理由:(1)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的口号。他们高唱人的理性、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以“理性”的旗帜对抗宗教迷信和盲目信仰,要求开启人们的理性,改革教育制度,使教育适应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当时欧洲形成了理性主义、自然主义、国家主义三大教育思潮。(2)理性主义是启蒙学者的共同信仰,他们相信理性的力量,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反对迷信、神学、权威崇拜、盲从、压抑;要求发展人的理解力、判断力、培养信念;代表人物是康德。康德的主要教育思想反映在《康德论教育》。(3)自然主义代表人物是卢梭,代表著作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漪丝》《社会契约论》《爱弥尔》等。强调人性本善、强调归于自然是自然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青春期四个阶段,强调了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重点。教育教学的主要原则是正确的看待儿童,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4)18世纪中期伊始,启蒙思想家们就在为教育的世俗化、民主化和实际化而呼告,其中以英国的亚当.斯密、法国的爱尔维修、拉夏洛泰和狄德罗为代表。思想主要体现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国民教育论》(拉夏洛泰)。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启蒙时代教育的演进。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启蒙思想家们将知识和理性作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新教育”的构想有理性主义、自然主义、国家主义;教育世俗化与国家教育体制的萌芽;中等教育的革新;高等教育业发生了演变。考生需要掌握启蒙思想衍生出来的各种思潮、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核心观点。7、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的口号。代表此浪潮的教育思想是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潮。标准答案:错误。理由:(1)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的口号。他们高唱人的理性、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以“理性”的旗帜对抗宗教迷信和盲目信仰,要求开启人们的理性,改革教育制度,使教育适应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当时欧洲形成了理性主义、自然主义、国家主义三大教育思潮。(2)理性主义是启蒙学者的共同信仰,他们相信理性的力量,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反对迷信、神学、权威崇拜、盲从、压抑,要求发展人的理解力、判断力、培养信念;代表人物是康德。康德的主要教育思想反映在《康德论教育》。(3)自然主义代表人物是卢梭,代表著作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漪丝》《社会契约论》《爱弥尔》等。强调人性本善、强调归于自然是自然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青春期四个阶段,强调了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重点。教育教学的主要原则是正确的看待儿童,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4)18世纪中期伊始,启蒙思想家们就在为教育的世俗化、民主化和实际化而呼告,其中以英国的亚当.斯密、法国的爱尔维修、拉夏洛泰和狄德罗为代表。思想主要体现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国民教育论》(拉夏洛泰)。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启蒙时代教育的演进。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启蒙思想家们将知识和理性作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新教育”的构想有理性主义、自然主义、国家主义;教育世俗化与国家教育体制的萌芽;中等教育的革新;高等教育业发生了演变。考生需要掌握启蒙思想衍生出来的各种思潮、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核心观点。8、宗教改革运动结束后,西方教育的近代化历程便真正开始了。标准答案:正确。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于16世纪初,其矛头直指天主教会,企图以一种新的宗教(新教)去取代旧的宗教(天主教)。宗教改革与冲突的结果是导致国家世俗权利的加强,预示着政教分离原则的最后胜利,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宗教改革运动结束后,西方教育的近代化(国家花、世俗化、普及化)历程便真正开始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技能不是习惯。标准答案:正确。技能与习惯是一对类似而又不同的概念。习惯和熟练掌握的技能一样都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它们的生理基础都是“动力定型”。但是,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分为酝酿期、准备期、验证期、明朗期四个阶段。标准答案:错误。顺序错误,我们可以把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准备期:即收集资料并提取记忆资料,运用逻辑,分析所掌握的资料与确立的目标之间的关系的阶段;②酝酿期:即发挥想象,运用形象思维,建立与问题相符的情景的阶段;③明朗期:即根据问题的特征和以往处理问题的经验,凭直觉进行非逻辑的、跳跃式的思维,出现灵感的阶段;④验证期:即运用逻辑论证,并得出科学结论的阶段。在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中,逻辑使我们找到了思维的起点,并确保了论断的科学性,直觉则拓宽了我们思维的时空,避免了思维活动中的许多曲折道路,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捷径,提高了思维的效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标准答案:错误。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部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教育学并没有达到科学化的程度。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科学教育学的理解程度。在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中有几部标志性的著作:《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这部著作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产生,赫尔巴特也被认为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从此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化的道路,但并不能说这部著作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时至今日,教育学科学化的努力一直在进行,学界对于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科学依然存在着争议。2、教育的本原是扩充了脑容量的大脑和发音器官。标准答案:错误。表面上看,扩充了脑容量的大脑和发音器官与教育有密切关系,扩充了脑容量的大脑和发音器官是人类活动包括教育活动的基础。但是,脑容量的扩大和发音器官的发育恰恰是人类长期活动(实践)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因此,教育的本原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把教育的本原归结为人的生理器官或生理结构是生物起源说的观点。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的理解程度。关于教育起源,主要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主要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或把教育的起源归结为神话,或归结为本能,或归结为心理,都具有明显的缺陷,相比较而言,劳动起源说较为我国学界所接受。3、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矛盾的。标准答案:错误。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全面和谐的发展,就不会显示出完美的个性,也不会有个性很好的发展。德、智、体等各种素质在个体身上的和谐发展,正是个性完美发展的表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不矛盾。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即培养“劳动者”、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发展。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二者并不互相排斥。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指德、智、体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标准答案:正确。德育途径主要包括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直接的道德教学包括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间接的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政治课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等一些教学形式。所以,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分为大学、中学和小学三种。标准答案:错误。西周的学校教育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其中国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层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人们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都无好坏之分。标准答案:这种表述是错误的。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是人心理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全部活动都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一般认为,气质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各有其长处和短处。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因此性格有好坏之分。知识点解析:气质和遗传的关系更大,性格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更大。要注意区分两者的含义。7、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提取记忆系统中知识的过程。标准答案:这种表述是错误的。问题解决是指在问题情境中超越对所学原理的简单运用,对已有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问题解决具有如下特点:(1)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即第一次遇到的问题;(2)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3)问题解决是形成解决问题的原理或规则,并成为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问题解决是更为高级的一种学习形式。因此,问题解决绝不是简单提取记忆系统中知识的过程。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的实质的内容。要了解“问题解决”的实质首先要了解“问题”的含义。问题是一种在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存在障碍的情境,这种情境是面对情境的个体从来都没有遇到过的。因此,解决问题必须对所拥有经验进行重组,而不是对拥有的经验进行简单提取。8、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开始了教育的普及化历程。标准答案:错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贵族性,这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诸如君主、侍臣、绅士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人格差异、因人施教就是人格差异给予教育的启示。标准答案:错误。人格差异给予教育的启示不仅有这一点,还包括①针对不同的人格类型,因类施教。②根据不同的人格特征,因势利导。③注意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健全他们的人格。④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格。⑤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在集体中形成个性。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能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一个好的选题应该是应用价值与学术价值兼备。标准答案:错误。问题的意义是确定选题的重要依据,它制约着选题的根本方向。衡量选题有无意义或意义大小,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选题是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等;二是选题是否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如是否有利于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创新教育理论等。教育课题有的强调应用价值,有的强调学术价值,或二者兼而有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教育就是智育。标准答案:错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智育是对智力因素,包括个人的思维品质、元认知和创造力等的培养和开发。智育只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还要包括人在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把教育等同于智育,就会造成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德育等其他几个方面,这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不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标准答案:正确。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每个教师都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教法。标准答案: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教学方法不仅包括教师的教法,而且还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力法,是教授法和学习法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不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法,否则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科学家、诗人。标准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环境,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使年青一代健康成长。②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能自觉地促进学生的思想、学业、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3)但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对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低估遗传、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而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是不正确的。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成熟、教育与个体实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标准答案:正确。教学是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育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最基本手段。任何教学都同时在完成对人的培养的任务。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的理解程度。关于教学的教育性问题,赫尔巴特主张教学过程必须具有教育的作用,甚至认为没有教学也就没有教育。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6、教师的专业化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答案:这个观点是片面的。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的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而题中只提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教师的专业化概念范围过于狭窄化,因而是错误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的重点是加强职业教育。标准答案:错误。《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又称《富尔法案》,是1968年法国议会通过并颁布的。这部法律的主要精神是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的“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的三条办学原则。在法国的教育法案中旨在加强职业教育的是《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又称《哈比改革》),由法国议会1975年通过。为加强职业教育,《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对普通中小学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因此,此命题错误。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又称《富尔法案》)和《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又称《哈比改革》)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生切忌将各法案的内容混淆。8、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实验中提出的“四大教育”是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三大方式”是指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标准答案:正确。“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是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实验中提出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反对放纵儿童,强调纪律。标准答案:正确。约翰逊主张以一种平衡而又纪律的方式发展整个人的机体。因此在她看来,为使儿童以最有利的方式成长,纪律是必要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教育行动研究适用于所有教育情景。标准答案:错误。(1)教育行动研究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师进行的,旨在改善教育实践,以自省、质疑的研究态度和实践教育理论的实践行动,改进教育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可见,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运用者就是一线教师,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2)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研究活动而不是一种研究方法,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为教育行动而研究”“在教育行动中研究”和“由教育行动者研究”。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其适用范围是有限的,表现为:第一,更适用于小规模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利于宏观的、理论问题的探讨和解决;第二,不能对研究的外部效度做过高要求;第三,需要教师对教育科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第四,需要教师对工作保持高度的敏感,具有积极主动性和负责任的态度,否则,教育行动研究便会流于形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之间具有不平衡性,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标准答案:正确。教育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但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并非完全同步。一方面,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以后,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并不立即随之消亡;另一方面,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正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体现。知识点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二)条“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解情况。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2、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的方法。标准答案:错误。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具有双边性的特点。把教学方法完全归结为教师教的方法,忽略了学生学的方法,容易影响教学质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分科课程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标准答案:正确。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是指从科学知识的整体中,选取关系紧密、性质相同的部分内容,根据科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组成一门学科,在每门学科内部都有严密的结构体系。它的主要优点是:第一,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第二,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第三,有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1922年“新学制”改革的核心是高等教育阶段。标准答案:这一表述是错误的。1922年“新学制”改革的核心应当是中等教育阶段。“新学制”改革的孕育,一个主要的原因,即在于民国初年以来形成的学制仍存在不少的问题,特别是中学过短(七四制),中等教育太偏于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过于强调整齐划一而灵活性不够。另外,中等教育的课程、教法等方面亦存在不少与实际不符的问题,难以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对于中等教育阶段,具体的改革措施有:其一,延长了中学年限,改4年为6年,提高了中学教育的程度。其二,中学分成初、高中两级,不仅增加了地方办学的伸缩余地,而且也增加了学生选择的余地。其三,在中学开始文行选科制和分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的需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冯特是教育心理学公认的创始人。标准答案:错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确立了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因此,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公认的创始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司机认识到遵守交通法则是安全行驶的保障,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这属于社会规范学习的服从。标准答案:错误。社会规范的认同是个体在思想、情感、态度上主动接受规范,自愿遵从和模仿自己认可的榜样行为。认同分为偶像认同和价值认同两种类型。其中,价值认同是通过义情沟通实现的,指的是个体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和必要性的认识而产生的对规范的遵从现象。而服从是指主体对行为要求的必要性缺乏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但是迫于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不得不遵从这种行为的现象。因此题目中描述的现象不属于服从,而属于价值认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水平的六阶段理论。标准答案:这种表述是错误的。科尔伯格提出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Preconventionallevel)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②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2)习俗水平(Conventionallevel)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以下两个阶段:①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3)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level)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①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以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内容。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划分为两个阶段。水平是上位的概念,阶段是下位的概念。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里的学习必然是有意义学习。标准答案:这种表述是错误的。奥苏伯尔强调学校里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学习,但是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一些前提条件。(1)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即材料本身与人类知识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主观条件。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联系起来的倾向性。(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新知识与他已有的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使原有知识得以改造,新知识获得了实际意义,即具有了心理意义。在奥苏伯尔看来教师应尽力使学校里的学习成为有意义学习。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说的内容。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认为学校里学习应该以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才是最高的,同时又要使这种学习方式是有意义的。因此他强调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已有哪些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意义学习便无从发生。9、内部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外部学习动机一定弱。标准答案:这种表述是错误的。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不同,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是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并不是一个连续体上的两端,两种学习动机虽然会产生相互影响,但是它们是两种独立的学习动机。也就说内部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其外部学习动机也可能是强的。知识点解析:回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两种学习动机的关系,二者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内部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外部动机可能也是非常强的,也可能是弱的。内部学习动机弱的学生,外部学习动机可能是强的,也可能是弱的。10、埃里克森是最早研究人的一生发展的心理学家。标准答案:正确。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心理学研究及教育实践都有着较大的启发意义:艾里克森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他从整体上,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中,考察了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等的形成发展,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它们的发展历程;埃里克森的理论阐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一生的发展,体现了研究人的终生发展的观念,比较符合人的发展实际,也是最早研究人的一生发展的心理学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5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学两条基本的矛盾或关系。标准答案:正确。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既能促进人的发展,又要受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要更好地培养人,首先就要了解人,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必然与其他社会现象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知识点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以及第四部分“教育与人的发展”。2、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特长的教育。标准答案:错误。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一致的,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也要致力于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并最终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并不反对培养学生的特长,但培养学生的特长依然要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能为了特长而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能认为培养学生的特长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知识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不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当前我国教育实践领域正在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的教育,其精髓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特长是对素质教育的错误理解。3、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标准答案:错误。教学模式即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模式具有概括化、理论化的特点。教学方法则具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特点。教学模式包含了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属于较高层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1922年学制总体框架沿用至今。标准答案:正确。1922年学制采用了美国的“六三三制”,是中国近代学制改革由日本转向美国寻求借鉴的标志。虽有模仿和抄袭的痕迹,但从学制的制定过程来看,确实也经过长期酝酿和广泛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汇总了教育界的智慧和经验,考虑到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考虑到了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分期问题。学制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重视基础的、民众的教育。学制比较简明,又有充分的灵活性。因此,这个学制后来除了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动外,它的总体框架一直延续至今。1922年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也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因此,命题提法正确。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1922年学制的意义的掌握情况。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颁布,“1922年学制”又称“壬戌学制”。为了有别于“壬子癸丑学制”,也称“新学制”。该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标准,故称“六三三制”。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5、私学是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杰出贡献之一。标准答案:错误。孔子所创办的私学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弟子最多、影响也最为深远的,但私学并非孔子首创,有史料表明,孔子之前已有私学存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教会学校促进了我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标准答案:错误。教会学校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复杂性。一方面,它是列强文化教育侵略的结果,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教会学校与教育近代化关系的掌握情况。在这里,我们需要对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作用进行辩证的分析和审视。7、民国初期教育部在蔡元培的领导下,虽然机构简单,但建树颇多。标准答案: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担任教育部长,在他的领导主持下,教育部制定了资产阶级教育方针、颁布壬子学制和课程标准,突出近代学科和资本主义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对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人们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都无好坏之分。标准答案:这种表述是错误的。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是人心理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全部活动都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一般认为,气质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各有其长处和短处。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因此性格有好坏之分。知识点解析:气质和遗传的关系更大,性格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更大。要注意区分两者的含义。9、弗里德里森的教学策略包括酝酿和终止判断。标准答案:错误。弗里德里森的教学策略不仅包括酝酿和终止判断,还包括以下几点:①适当的气氛:松弛、甚至玩乐的环境能促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创造性解决问题时,教师一定要使他们感到他们的想法会被接受,因此建立适当的气氛是重要的一步;②分析:分析和列出问题的主要特征和具体的要素,是一种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思维技能:教师可以教学生一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如,考虑不平常的想法,做计划,列出所有可能性,综合许多事实,在头脑中理清问题等;④反馈: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最有效的方法也许是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不同的实践,并给实践提供反馈。不仅要对解答的正确性给予反馈,而且要对解答的过程提供反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教师只要对学生充分的信任与爱,就能纠正学生品德不良的状况。标准答案:错误。纠正学生品德不良的状况的措施包括:(1)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与爱,从而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2)改变外界环境。通过集体教育、集体活动改变原有环境和伙伴,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使外部的环境内化为心理因素,从而逐渐改变其原有的消极的心理结构。(3)通过集体进行教育时,特别要着眼于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4)要培养学生与诱因作斗争的能力,增强道德意志,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教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6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单轨制是最好的学制。标准答案:错误。从教育体制来看,现代学制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制,以欧洲国家为典型;二是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为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纳;三是分支型学制,以苏联为代表。三种学制各有其优点和缺陷,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看所使用的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矛盾的。标准答案:错误。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全面和谐的发展,就不会显示出完美的个性,也不会有个性很好的发展。德、智、体等各种素质在个体身上的和谐发展,正是个性完美发展的表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不矛盾。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即培养“劳动者”、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发展。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二者并不互相排斥。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指德、智、体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3、《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标准答案:这一表述是正确的。写作于战国晚期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唐朝中央官学的主干是国子监领导下的五学三馆。标准答案:这一表述不正确。唐朝中央官学的主干是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学二馆,而非五学三馆。其中的“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场独立型的学习风格优于场依存型的学习风格。标准答案:错误。场独立型、场依存型两种学习风格各有利弊,并未有好坏优劣之分。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根据人在认知时是否受环境信息的影响将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依存型学习风格较多地受其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而场独立型学习风格则较多地受来自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这两种学习风格与学习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场依存型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偏好合作学习;而场独立型者在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更擅长,偏向于自主学习。可见,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各有优势,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学生因为害怕课堂提问而焦虑,进而对外语学习产生严重的恐惧。这是一种条什反射的分化过程。标准答案: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这一过程是泛化而非分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说”指教育无目的。标准答案:错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说”并不是说教育真的没有什么目的,教育当然有它的目的。杜威的原意是教育除自身之外无目的,教育无目的就是这个缩略的说法。他区分了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前者主要指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天性和兴趣等决定的教育历程的目的;后者主要指家长或教师给予儿童以教育目的,从外面硬性插入教育历程。所以,杜威所言的教育无目的说,主要是指教育历程以外无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内在于教育历程。它和历程合而为一。因此,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对于传统教育目的论(即脱离儿童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一种纠正。在他心里,教育有内在的目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观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杜威是从其教育即生活的理论中引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1)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这就是他的教育无目的说的主旨。8、非结构式观察就是非参与式观察。标准答案:错误。根据观察的情境条件,可将教育观察研究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观察;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将教育观察研究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将其分为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按观察实施的程序和方法可将其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因此,非结构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是从不同的维度对教育观察的划分。非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以旁观者的身份,采用公开或秘密的身份进行观察。非结构式观察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标和方向,或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缺乏明确的观察项目和固定的记录方式。二者不存在等同关系。因此,此命题错误。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教育观察的类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于不同维度划分的教育观察类型,其适用条件和划分目的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种不同维度的教育观察类型等同起来。9、马卡连柯认为“独生子女”家庭也是不健全的家庭。标准答案:正确。家庭中的集体教育是马卡连柯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他认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建立“完整和团结一致”的家庭集体。与“完整和团结一致”对应的便是不健全的家庭。在马卡连柯看来不健全的家庭,一是指父母不和甚至离异,二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返回基础”教育改革否定了“进步教育”运动的基本主张。标准答案:正确。“返回基础”教育改革于1976年开始,在美国基础教育委员会提倡和推动下进行的,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教育改革的主流。“返回基础”主要是针对中小学出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薄弱而言的。实际上,“返回基础”是一种恢复传统教育的思潮。它否定了“进步教育”运动的基本主张,强调严格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7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教育的层次结构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标准答案:错误。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所以题中各项的逻辑顺序不对。教育层次结构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现代教育旨在为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标准答案:正确。(1)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目的和归宿,即教育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都有制约作用。(2)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发展迅速,具有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教育目的的重要性要求教育目的必须要有前瞻性,面向未来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不仅要继承文化遗产,还要注重创新,培养出促进社会变革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先进者,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唯有革命才能救中国,所以教育在革命成功之前可有可无。标准答案:这一表述是错误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改造中国的第一步只有先以革命的方式推翻专制腐败的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才能谈得上发展教育和其他事业。因此,在对待革命与教育的关系上,主张分清轻重缓急,先革命后教育。这里,革命派所作的先后划分,主要是在价值层面,而非时空层面。在时卒层面,革命派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为了革命的教育活动,如创办报刊,印发革命书报,创办学校,等等;另一方面,强调革命奉身就具有“开民智”的作用,认为大众会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共和资格”。因此,笼统地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成功之前排斥教育是不正确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教会学校促进了我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标准答案:错误。教会学校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复杂性。一方面,它是列强文化教育侵略的结果,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教会学校与教育近代化关系的掌握情况。在这里,我们需要对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作用进行辩证的分析和审视。5、秦代推行的“吏师制”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标准答案:正确。秦代推行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吏师制”,既限制了学校教育的内容,也使得教师这一专门从事教育事业的职业不复存在,因此这可以看成是一种历史的倒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阿拉伯教育是以伊斯兰教为中心的,但又具有强烈的世俗性。标准答案:正确。中世纪阿拉伯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神学与实用课程并存,《古兰经》与科学知识并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第斯多惠认为教学既是形式的,又是实质的。所以,二者没有主次之分。标准答案:错误。第斯多惠认为,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一方面,学生要掌握知识必须依靠一定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智力发展离不开教材(知识的学习)。教学既是形式的,又是实质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形式目的应占首位,因为发展能力是最后的目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蒙台梭利主张赋予儿童自由活动的权利,让儿童在自由活动中体验自己的力量,因而排斥、否认纪律。标准答案:错误。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自发的冲动表现出来的,其外在表现就是儿童的自由活动。她强调儿童的自由活动,但并不排斥纪律。纪律必须通过自由来获得,纪律与自由是不矛盾的。同时,儿童的自由是有限度的,即在维护集体利益的范围之内并按规定的程序使用教具。因此蒙台梭利主张的自由是一种有纪律的自由。在其教育体系中,是通过“工作’’来解决自由和纪律这一对矛盾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问题解决的策略就是算法。标准答案:错误。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要求对能实现问题解决的全部可能性一一加以检验,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但能保证问题的最终解决。启发式策略,以一定的以往经验为基础,采用选择方式探索解决问题。它能帮助问题解决者携到问题解决的捷径。在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常常采用这种策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负强化就是运用惩罚消除不良行为的过程。标准答案:错误。这种说法混淆了负强化和惩罚的概念。首先,要弄清惩罚的概念: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叫作“惩罚”。其次,再看负强化的定义: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类,一类是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积极强化)。比如,当学生表现不错,受到学校或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时,这里的“表扬”和“鼓励”就是一种正强化。另一类是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消极强化)。比如,当学生表现不好,受到学校或教师的处罚时,一旦处罚解除,对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可见,惩罚与负强化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消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比如,某人因为犯罪被判处终身监禁,这里的“判刑”就是一种惩罚,目的是抑制或阻止此人不好的行为表现。假如,经过改造,犯人的不好行为得到了抑制或消除,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法律可能会对他进行减刑,或者“解除处罚”。这里的“解除处罚”就是对犯人受到惩罚之后的行为表现表示肯定或赞扬。这就是一种强化——负强化。因此,题中说法不正确,应该说: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惩罚,鼓励积极行为的过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8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从内容来看,北宋的“二次兴学”都以废除科举为重要改革措施。标准答案:这一表述是错误的。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其涉及科举制度的改革内容是要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在熙宁、元丰兴学中,王安石主持编撰了《三经新义》,作为科举考试的统一教材。在前两次兴学运动中,并没有将废除科举作为改革的内容,而只是在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中,才规定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教师的素质高低取决于其知识的丰富程度。标准答案:教师的素质高低取决于其知识的丰富程度。这种说法是片面和错误的。教师应该具有以下职业素养:(1)教师的道德素养:教师要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主要包括:第一,忠诚教育事业;第二,热爱学生;第三,自身的道德修养。(2)现代人的素养。(3)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4)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知识的丰富程度只是教师素质高低的一个方面,因此上述方法是错误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化农民”与“农民化”是晏阳初进行乡村建设的途径和目标。标准答案:错误。晏阳初认为“中国的经济基础在农村,改造中国就应该从改造农村、建设农村做起”。他认为,农民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农民是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中的最好公民。因此,他倡导乡村教育与建设。他主张:我们欲“化农民”,必须先“农民化”。“农民化”是针对知识分子而言的,要“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夫眼镜。”即与农民打成一片,了解农民的需要才能进行“化农民”。因此,“化农民”是乡村建设的目标,而农民化是乡村建设的途径。因此,题目中的表述恰恰是相反的,颠倒了、混淆了乡村建设的途径与目标。应该是“化农民”是乡村建设的目标;“农民化”是乡村建设的途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中的目标与途径问题,即“化农民”与“农民化”的问题。考生在分析此题的时候要基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的基础来分析此问题。平民教育理论的终极目标是改变中国的“愚、穷、弱、私”四种弊病,且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因此,“化农民”是晏阳初理论的目标,而“农民化”则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而已。4、科举制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落后制度,没有多少积极意义可言。标准答案:错误。这一观点没有看到科举制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巨大的积极意义,事实上,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说”指教育无目的。标准答案:错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说”并不是说教育真的没有什么目的。杜威的原意是教育除自身之外无目的,教育无目的就是这个缩略的说法。教育当然有它的目的,他区分了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前者主要指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天性和兴趣等决定的教育历程的目的;后者主要指家长或教师给予儿童以教育目的,从外面硬性插入教育历程。所以,杜威所言的教育无目的说,主要是指教育历程以外无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内在于教育历程。它和历程合而为一。因此,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对于传统教育目的论(即脱离儿童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一种纠正。在他心里,教育有内在的目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观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杜威是从其教育即生活的理论中引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1)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这就是他的教育无目的说的主旨。6、夸美纽斯主张设立全国统一的学制。标准答案:正确。夸美纽斯从“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教育接受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为了实现普及教育的理想,夸美纽斯呼吁帝王和官吏为民众兴办学校:鼓励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以无比的热情献身普及教育事业,恳请学者和神学家们促成普及教育事业。为了便于国家管理全国的学校,为了使所有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他把一个人从诞生到成年分为四个时期,并在每个时期设立相应的学校:(1)婴儿期,设立母育学校;(2)儿童期,设立国语学校:(3)少年期,设立拉丁语学校;(4)青年期,设立大学。因此,此命题正确。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夸美纽斯的思想理解和掌握情况。夸美纽斯除广为认知的教学原则和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还论及普及学校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道德教育、教育管理思想等。7、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水平的六阶段理论。标准答案:这种表述是错误的。科尔伯格提出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I)reconventionallevel)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②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2)习俗水平(conventionallevel)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以下两个阶段:①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3)后习俗水平(postconventionallevel)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①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这~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以正义、公正、平等、个人的尊严、良知、良心、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内容。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划分为两个阶段。水平是上位的概念,阶段是下位的概念。8、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教育是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由专门的骑士学校进行。标准答案:错误。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它并无专门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它是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课题论证包括“为什么研究”和“怎样研究”两个方面。标准答案:错误。课题论证是研究者本人对所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是对课题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和系统化的过程。进行课题论证的目的在于阐述研究课题的价值及完成课题的可能性,以避免选题中的盲目性。主要有:(1)课题价值论证。即为什么研究。阐明该课题所涉及的领域在学术研究与社会应用中的地位,指出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针对性,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这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即说明自己研究的起点。(3)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即研究的基本框架。(4)研究的步骤、方法、手段,即如何研究的问题。(5)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问题。即研究者进行课题研究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条件。因此,此命题错误。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课题论证是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阐述研究课题的价值及完成课题的可能性能使研究者对课题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和系统化以避免选题中的盲目性。10、蒙台梭利主张赋予儿童自由活动的权利,让儿童在自由活动中体验自己的力量,因而排斥、否认纪律。标准答案:错误。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自发的冲动表现出来的,其外在表现就是儿童的自由活动。她强调儿童的自由活动,但并不排斥纪律。纪律必须通过自由来获得,纪律与自由是不矛盾的。同时,儿童的自由是有限度的,即在维护集体利益的范围之内并按规定的程序使用教具。因此蒙台梭利主张的自由是一种有纪律的自由。在其教育体系中,是通过“工作’’来解决自由和纪律这一对矛盾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9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应以社会规范的学习为核心。标准答案:正确。社会规范学习是区别于认知学习和技能学习的特殊学习,是以情感为核心的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行为学习的整合。所谓认知学习,指规范意义与内容学习,获得规范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认知能力;所谓情感学习,指形成与规范相一致的情感体验与需要状态。所谓行为学习指通过规范操作性经验的积累,获得与规范相一致的行为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口石油产品2024年度运输合同
- 电气设备安装与保护04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网络安全维护合同:网站防护与数据安全协议
- 泵站设备融资租赁合同(二零二四年)
- 二零二四年度广告牌清洗承包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彩钢房安全评估与拆除安装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网络安全审查服务合同
- 2024年度数据管理与保护合同
- 第七章2024年度商标使用许可合同
- 房东房屋租赁合同范本
-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卷
- 2024-2030年中国冷库及冷风机行业竞争趋势及未来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4官方兽医考试更新题库及答案
- 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
- 身临其境 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2024年消防宣传月知识竞赛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2024年入团积极分子考试题库及答案
- 蒋诗萌小品《谁杀死了周日》台词完整版
- 企业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GB 270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畜、禽产品
- 园艺设施的规划和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