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答题方法总结及常见中心总结及例题展示
我个人认为,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什么叫“读懂文章”,我给了学生这样一些界定:读完文章后,(1)要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2)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4)我能用几个词语
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题眼很
重要,不能放过。
想回答这四个问题,文章不读上三遍是不可能一下子弄清楚的.因此教育孩子阅读短文,文章至少读三
遍,读第一遍,标小节号,题目边上写清楚:读第二遍时,想文章的内容,是抒情还是说理:题目的作用
是;读第三遍时,写中心词或者在文中勾画中心句.
现在很多学生读课外书时习惯于略读,习惯于一目十行,光看文章中的大概的故事梗概,但阅读要想学好,
一定要注意学会精读,所以要求学生注意略读和精读结合。
正如叶圣陶所说:“一篇文章要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读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遍
都有事情可做,孩子的读有目的,读懂文章是完成阅读题的关键。
审题是答题的关键一步,考生要平心静气地审题,千万不要粗心大意,也不能慌张。每道题的问题最少读
两遍,一个词一个词地读,把关键词可以圈出来,弄清题目到底问的是几问.
也可以在读文章之前,先快速读题目要求,明确考题内容。比如《如何给地球降温》中问希勒对地球降温
提出了什么措施?那么其他人提出的措施就不要写了。
原文定位,解答题目
注意任何一道题目都不要想当然地认为答案是什么,就怎么写,要注意在文中都找到信息区,尤其是有些
题目让结合全文作答,答案就很可能分布在全篇,就不能只在某一段找。
例如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一定要一段一段分析,注意不要漏掉关键点,把该答的内容答全面。
通过写oooo体现了ooooeo
有些题既不能从原文直接找到原句回答,也不能摘录原文词句重组回答,这就需要透过文意自己概括回答.
艮|]使如此,也要注意:整合时尽可能地使用原文的词句,若用自己的话,也要紧扣原文意思,使用一些有表
现力、概括中心的词语。
.根据文意、分值估计大致点数很重要。要学会合并同类信息,留下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使答案不重
复不缺省。
答题时,建议分点作答,注意答案的条理性和完整性,
在通读完全文时,考生已经将与题目有关的关键词句做了标记,接下来的任务是回到原文中,细读内容并
解题。语文的阅读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这要求考生在做题时要注意字词句
段文之间的联系,注重结合上下语境去做答。
很多同学说自己勤奋复习了一个晚上,却说不出自己这晚上复习了哪些内容。给这些同学一个建议:
每看一页就抬起闭眼想想刚刚看过的这页说的是什么,和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不要怕慢.
另外,看文章的时候注意把试题卷上划下重点,重点包括人物的品质特点、心理、文章的道理,如果是物
的话,注意画下物的特点。看一篇文章之后要思考下文章的中心,如果文章的中心搞不清楚,不能说是文
章理解了。
答题时要注意:
1.回答问题要围绕“中心意思”作答,这也是归纳中心意思的意义所在。很多学生疑惑自己答的内容不少,
为什么得不了分,主要原因就在没有围绕中心答题。很多题目的答案都要做到与中心意思有关。
2、针对文章的问题,回答时能用原文整合作答的不用自己的话答,这是一条黄金法则:因为主观阅读题考
查的是学生有没有看懂文章,不是对文章的看法,原文是最接近作者写作意图的内容,用原文或者将原文
词、句变化调整后作答可以避免出现错误观点.
3、联系上下文作答,答案要尽量与文章具体内容结合,这样的答案才能做到充分准确。例如题目问某段在
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仅答“承上启下”是远远不够的,答案中要概括出,承上面什么内容,启下面什么内
容,为什么需要这样写等等。
4、尽量用概括出的内容答题。如表现了。。。突出了。。。说明了。。。抒发了。。。
5、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有些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
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答,有时要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6.注意每答一道题目要搞清楚此题考的是什么类型的题目
7.多注意分点回答,这一点和作文有些相似,作文要多分段,使层次清晰
语文的一大特征是隐性化,它关乎谈吐、认识、理解、思维深度以及生活哲学。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语文水平的提高也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个逐渐递进推进的过程。
阅读想学好注意:
1.读阅读时划下词语,包括:心理、品质特点、物的特征、道理这些阅读中最重要的内容,做题时要尽
量往里面用•
2.做阅读时每道题目都在原文中找到信息区、把题号写到旁边,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是什么答案就直接选
了,尤其是原文中出现原句的题目不能做错。
3.上课讲阅读前,把上课要讲的阅读写下中心,如果文章的中心搞不清楚,不能说是文章理解了。如果
哪一篇难以理解,可以读下,读的时候最好读出声音,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文章的理解很
有帮助。
4.下课后花一点时间把我讲的题目复习下再回去,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的同学要会复述,通过复述,一方
面让学生对题目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这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复述好后,把这些
题目重新做一遍,一方面,等于把内容又复习了一遍,另一方面,学生做的题目哪里有问题我下节课
可以再讲下,针对学生的问题讲解才会更有效。
5.平时看书的时候注意养成划重点的好习惯,有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之后问老师
答题时要注意:
注意每答一道题目要搞清楚此题考的是什么类型的题目
注意如果是两问,一定要分开作答。例如:父亲的形象:。。。我的情感
如果让根据全文内容简要概括,往往不是光注意一个地方就够了,注意一定要去全文都找下
注意所有的题目有手法都要写下手法
作文想学好注意:
1.看作文时划下觉得写得不好的地方、写得好的地方、可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的地方,上课我除了讲解
作文的写作方法外,这些地方也可以重点讲解。
2.每节课回去背两到三个片段,作文想写好,必须做好日积月累,多看多理解多背,脑子里有知识,写
的时候才不会费力。
3.写的作文可以带来让我批改,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是对各个题型做题方法的具体阐释.
文章写的是……,为什么要花很多笔墨写老人……?
写了老人。。。表现了体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深化主题丰富内涵。(如果表达了后面不是中心,可以
加上从侧面衬托了。的中心)(要看下情况,如果能够写引出下文写。。。。。。就写,如果不能写就不写)
特殊情况:
1要注意找它们的联系点,联系点包括答相似点,手法是借物喻人
2也包括答不同点,比如对比,是为了突出
3也包括是为表达中心服务
如果表达了后面写的是中心,后面要加上点明中心,丰富了文章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文中的几个事例表面上和中心没有关系,实际上都是为中心服务的
说说某物的特点在阅读中经常从三个方面作答: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如风雨、土地贫瘠,也包括社会
环境如别人的看法)、外在(如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内在精神(如坚强)
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理解、对题目的理解这些所有的理解题及含义题,赏析题及
读下面句子,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及某句话中某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请你说说某句话的表达作用,这些题目的答题模式都是,运用了写出了。。。。。表达了(体现了、反映
了、突出了)。。。。。。再写该手法的作用
阅读中常见中心思想归类:
1.作者的对美好事物消逝的遗憾和怀念。(包括文化、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之前美好的的乡村生活)
2.只有真正地理解和欣赏,才能实实在在地拥有。
没有亲自看到美好的景物,但通过想象,反而印象更牢。
3.写作者看到某一情景,感到悲哀,后来,经过感悟,觉得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
从而豁然开朗。
4.写某事物尽情绽放自我,燃烧自我,不计较得失,我有此受到感染,觉得应该努力完
善自己,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去做对世界有用的事。
5.由物而联想到人也应该有美好的心灵:如珍惜生命,淡泊名利、积极向上.
6.写人的优良品质,如信任、善良、宽容。
3
7.写物的优秀品质,如:沉稳务实、乐于奉献、不畏困难,坚强不屈。
8.写人需要美好情感的滋养,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9.亲情类:长辈对我的爱,长辈生活的艰辛及坚强,我对长辈的愧疚及怀念。
10.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友好,代表了作者对没有人情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阅读中重要知识点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是较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修辞方法,那么,我们怎么区分它们呢?在
中考中,它们会以什么类型的题型出现呢?
【比喻、比拟的区分】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用
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表达出来,或者把抽象的道理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道理表达出来:
西沉的落日像一只金色的圆盘。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他赶忙竖起耳朵听讲。
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了。
修辞方法及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比较分为对比和类比两种,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点,类比是为了突出相似点,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设问: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4
引用:
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写出了......表达了......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增
加了文章的文化内蕴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
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内容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单独成段:突出强调
详略得当的好处:写出了0。。。。。表达了。。。。。。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参观或游览顺序、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不同类别顺序。
结构顺序:总分总顺序(包括总分、分总)
表达顺序
表达顺序不同于结构顺序(总分总等)。有利于表现文章的内容,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
(-)记叙的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或者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吸引读者,起强调作用。
我们阅读倒叙的文章要留意文中的“呼应”:
一是开头的结局和回忆部分的结局前后呼应;
二是开头写眼前事物,回忆结束后又回到眼前事物,形成首尾呼应;
三是开头写的事件中某个最突出的片段。与回忆部分写到的这个片段前后呼应.
此外,还要留意文中由现实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渡句(段),以此来把握文章的结构.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采用了插叙的写法,写出了。。。。。。表达了。。。。。。(人物的心理/体现了。。。。。。性格),突
出了文章的....的中心。
4.补叙:是对叙述的任务、事件、情节等做简短的补充说明。
作用:补充情节。
5.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
作用:脉络清晰,条理清楚。
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
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
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5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
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巧设悬念
公式: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变化(5)地点变化(6)作者的情感变化
如果让写某物在结构上的作用,要考虑到线索,线索的作用题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I”几件事,组成“串”式结构,贯穿文章的始终,
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脉络清晰,主旨鲜明,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
找线索:往往文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即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当然也不排除一篇文章有2个以上线索的可
能,如明暗线交错。
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
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描写的角度:
(1)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方面.
(2)正面(直接)描写与侧面(间接)描写方面、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方面。
⑶外貌(肖像)描写、动作(行动)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环境(景物)描写等方面。
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首尾呼应;设置悬念:运用巧合;埋设伏笔;前后照应: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正面(直接)
描写与侧面(间接)描写相结合;细节描写:衬托;对比:叙议结合(夹叙夹议):虚实结合:动静
结合[以动(声)写静、以静衬动];详略得当;以小见大;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咏物抒
怀;借景抒情;联想与想象;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乐景衬哀情等。
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拟物、借代、对偶、对比、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引用、互文、通感
等。
6
互文手法举例:秦时明月汉时关。
从字面上看,“秦时明月汉时关”是“秦时明月照耀着汉时关塞”的意思。但不能理解成“月亮还是秦时的
月亮,边关还是汉朝的边关”,而应译作: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句中的“秦”、“汉”、“关”、“月”
四字是交错使用的。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去塞”。即“明月依旧,关塞依旧,却物是人非”。
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句子的含义题型
【方法1】: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用平实的语言回答.
有些句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对于这类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
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
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
【方法2]:隐晦难懂的句子要用浅显的语言回答
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具体解题时,我们只要应该在隐晦难懂的句子前
面加一个“为什么”,把问题回答清楚了,也就把题目解答完毕。
【示例】
双喜虽然口里赞同,但一想到爹,心里甚是尴尬:爹那身粗布衣裳,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黑皱的面
容,更有那乡下汉子的粗俗谈吐,让女同学见了,怎好意思?
原来,老爹下午来到儿子宿舍里,看到那脏乱不堪的样子,想找个扫把将屋子清扫一番,可找了半
天也没找到一只扫把……不一会儿工夫便做成了一个新扫把。
这会儿,见双喜有些不愿意拿扫把,心里便不痛快了.攥着扫把的那只粗黑的大手微微抖动着。
“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问:如何理解文中“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这句话的含义?
【解析】:这个句子我们思考时,在此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转化为“为什么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根据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他对儿子某些品德的散失的不满。扫把代表着节俭、勤劳的品德,这些人类
美好的品德永远有存在的价值,永远不会让人丢面子。更进一步,他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
【答案】:扫把代表着节俭、勤劳的品德,这些人类美好的品德永远有存在的价值,永远不会让人丢面子。
更进一步,他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
方法总结:1、把握主旨;2.结合语境;3、转换还原
7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联系上下文
方法点拨:
有的时候,一些句子的意思表达得并不明显,我们在分析这些句子的含义时,一定要抓住句子中某些
关键词去分析、研究,因为句子的关键词对表达句子含义起着重要作用,把这些词语的意思弄明白了,句
子的含义也就弄懂了。
关键词分析关键词弄清句子含义
(-)抓住句子中的修辞理解句子含义+联系上下文
方法点拨:
有些句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对于这类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
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
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
【示例】
从菜地回家的路上,我遇到祖父从镇上回来,第一次看见祖父骑着车子在风里摇摇晃晃。祖父不经
意间被风吹歪了。祖父不再骑自行车了,我们担心他出事,不让他再骑•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
不能骑车之后,祖父走到哪儿都拎着一个小马扎,他终于意识到很难再在风站直了,风也不会让他长久地
站在一个地方。风强迫他坐上了马扎。
问: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明祖父老了,就如同自行车上的一样物体被风彻底
的吹了下来,再也不能骑车了!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的拟物修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话表达:祖父老了,再也
不能骑车了。
(三)联系文章的中心来理解句子的含义+联系上下文
方法点拨:
阅读文章中一些意思深刻的句子,往往是重点句,是跟文章的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这类句子的含义,
我们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想一想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文章中心|》重点句含义
一、能力培养
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简化)+人物性格、品质、精神、情感
(针对无法对中心思想进行准确判断的学生进行链接,主要针对写入记事类的记叙文)
学法再提炼
归纳中心思想有如下的几种方法:
(1)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8
(2)抓住重点段落概括中心思想
(3)抓住中心句概括中心思想
(4)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心理概括中心思想
(5)分析题目概括中心思想
(6)感悟议论和抒情部分概括中心思想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
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
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
1.分析修辞手法的应用。
2.结合前后文语境;
3.联系文章的主旨;
一.阅读语段赏析学法提炼
散文意蕴丰厚、益智陶情,凡是优美的散文作品,在情理擅扬的
艺术画幅中,无不涌动着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层感悟,对生命现象、
生活态度和人生真谛的诠释。对散文语言的赏析,最终目的在于感悟
美,分析美,运用美,在精彩的语言中,传达出自己对自然、对人生
的感悟.
1.语段赏析的切入点:
(1)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即修辞手法的运用,精妙词语的运用等。修辞手法和重要词语
往往对所写对象的特点或者作者的语言风格起着重要作用。
(2)从表现(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艺术手法的运用是作家在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
情感时所常用的技巧。
(3)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
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常见的句式就是:运用了……手法.写出了……,表现了
2、语段赏析的落脚点:
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
主旨。因此赏析句子,首先要找准赏析的切入点(从哪个角度入手),落脚点却在于分析句子
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
【赏析句子的答题步骤】
首先,先在文中找到所需赏析的句子,即将句子回归原文,并将句子放在整个段落甚至前后段落中理
解,简要地说,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其次,细读所要赏析的句子,根据题意,或主要从某个角度回答,或从多个角度较全面、充分地回答。
最后,将上述思考的结果,整理下来,做到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答题样式】
方法:(修辞、描写手法等)+规范化(生动、形象、细腻、强调、突出等)+具体化(写出了“内容、
心理)+表达效果(感情、性格、主题等)
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的作用。
1、专题概述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阅读考题在精彩语句的赏析上下
功夫作文章,对于此类考题,学生往往失误较大,答题时会
出现要点遗漏、理解偏差甚至于答非所问等现象,中考散文
大多都是出自名家之手,那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或华美精彩或
凝炼含蓄或优美流畅或质朴动人,可谓处处闪耀着作家智慧
的光芒.学生对其文句进行赏析,不但可以提高对文字的鉴
赏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佳句赏析任
重道远,得其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3、常见题型
①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②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③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作用?
④结合重点字词,对划线句进行赏析
3、答题思路
1.从重点词语着手,品句子之精髓。
一个句子出彩,往往在乎一词,所以古人说,一字千金。一个词用得生动准确而精当,一个句子就有
了精气神,所写的人物事物就因这一个词或一个字活了。
如:
①眼里忽然射出一种少见的悲愤的光,牙齿像咬着似的说……(《那树》)
“射,,、,,咬,,等词写出了奶奶当时憎恶的神情,表现了奶奶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
②每逢草长莺飞的时节,它总在一夜之间悄悄苏醒过来,欢快的抽出嫩绿的芽儿,还让一个纤小而绯
红的花苞闪入我的眼帘。入夏之后,这精灵又托出一片片鲜活的绿叶,盎然绽出朵朵淡蓝的小花。(《沉重
的背囊》)
“抽”写出了嫩芽的小,也突出了植物的活力。“闪”写出了花苞之小,又写出了我看见之快托”
10
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我对花的钟爱。
2.从修辞角度出发,品句子之精妙。
我们知道,优美的文章不是高谈阔论,也不是无病呻吟,它是积极的修辞,是人性的闪光。朱自清在《春》
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春之图画。有人说,写景状物的过程就是修辞运用的过程,一篇优美的《春》,
就是作者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式所连缀而成的.作者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对春天作了一个宏观
的勾勒,使原本普普通通的万物变得生机无限,活力无比。
如:
①“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贝斯
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句子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深夜听泉的多种层次。为下文写从泉声中得到的
人生感悟作铺垫。
②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句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那棵树的树顶比作刚炸开的焰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那棵树枝
叶的茂盛繁密,表现了这棵树生命的壮美,抒发了作者对如此壮美的生命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3.从表现手法切入,品句子之作用
从广义看,文章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但品析句子时,我们最主要是从句子的描写手法方面切入。描
写手法的运用,往往对写人绘景状物起着重要作用。
如:
①“淡蓝色的,浮动着,被渐渐上来的夕光所笼罩。我就蹲在花的旁边,看着它。一直看着它。然后
我和花一道被暮色淹没。”
运用动作描写,通过“蹲”“看”“淹没”等词语,生动地写出了我被花的美丽所吸引而着迷的情状,
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花的美丽。
②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神态描写,不仅写出了母亲高兴的程度,而且暗含母亲是因儿子的高兴而高兴,含蓄表达出母亲对儿
子无私的爱心。
2.3表达效果
考查表达效果或表达作用的考题,要求考生就文章语言表达的某一个方面进行品味并阐释其用意、其作用、
其效果、其好处。
常见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3.体会加点词语“XX”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4.把句子中的“XX”改成"XX"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5.段中写“XX”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示例】
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
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竞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一
一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
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
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问:段“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中的“飞”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
【解析】:“飞”字是运用了一种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写成了一个仙女。一个“飞”字让我们感觉到春天来
的那样迅速、轻快。同时思考作者用“飞”字能不能从中透露出作者的感情呢?稍加分析就可以感受
到作者对春天来临的那种快乐和愉悦.
【答案】:采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春天来得迅速、来得轻快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突然来临给“我”
带来惊喜和欢愉.
解题方法:首先要看看加点字有没有运用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如果有,则要想想运用了那种手法;然后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加点字表现出了所修饰对象的特点;最后结合文章主旨说明该词表达了作者的某种观点
或情感倾向。
答题模式:该词运用了……,XX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表现了作者……的观点I思想感情.
三.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总结:看见代词,前后文找;找到内容,原句里套。另外要注意词性相对应
例如:他考试得了100分,尽管如此,他没有骄傲。
非指代词的指代义
【示例】
⑤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了啊,它是贫
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
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
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
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一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问;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解析】:找到含有“记忆”“稀奇”的语句——“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
糖,少见了。”联系上下文分析之后发现:“记忆”是一种回忆,是孩子们准备破烂儿换灶糖的情景,或者
说是“贫穷年代的甜”;“稀奇”说明之前没有吃灶糖的经历,那么上文中没有,就去下文找,那就是“正
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答案】:记忆:贫穷年代的甜(或: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稀奇:
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
12
方法总结:确定句子位置,上下文中求解。寻找同一话题,重在总结归纳。精心重组语句,代入题中核实。
说说……的特点:
注意从环境外形精神三个方面考虑
2.2语境义
定义:词语在备用状态时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
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的意义,即语境义
常见题型:1.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
3.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
4.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示例1】
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
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一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
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
有机会再安排你。
问:试分析“扫街”在本文段中的含义
【解析】:首先我们知道“扫街”的本思是扫马路,打扫大街。然后找到扫街在句中的位置,分析所在句子
的意思,可知“我”为了找个单位而天夭出去,我们可以推断“我”夭天出去要做的就是找工作了。结合
本义和句中意义,扫街可以理解为“满大街地找工作”。最后,将思考的答案代入到句中,语意通顺,情
境合理,
【答案】:“扫街”本义是扫马路,清扫大街,在本文中指的是“满大街地找工作”
方法总结:解答“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类题目,首先要确定所解释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找到该词在文中
所处的位置,通过上下文语境(有时要结合整篇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思想)推敲它隐含在文中的意思.
答题模式:XX原指……,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示例2】
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
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
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
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
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咸腥的海浪气息。
问: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老人说着,掏出一本南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13
【解析】:“面黄肌瘦”主要是形容人的,这里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面黄肌瘦”表现出了小册子的残破,
同时也可以看出老人对小册子十分的珍爱。
【答案】:“面黄肌瘦”原指人营养不良、面色蜡黄、身体瘦弱,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用来形容小册子
的残破不堪,写出了老人对这本小册子的爱之深.
注:在分析词语在句中含义时,如果该词在句中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则在回答时要点明词语所运用的
修辞,然后说出它的含义,最好在答案的最后写出所用修辞起到的作用。
2.非指代词的指代义
【示例】
⑤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
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
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
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
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问;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解析】:找到含有“记忆”“稀奇”的语句——“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
糖,少见了。”联系上下文分析之后发现:“记忆”是一种回忆,是孩子们准备破烂儿换灶糖的情景,或者
说是“贫穷年代的甜”;“稀奇”说明之前没有吃灶糖的经历,那么上文中没有,就去下文找,那就是“正
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答案】记忆:贫穷年代的甜(或: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稀奇:
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
理解词语
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1.利用构词法
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2.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
3.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
四、语句的含义及作用
1.常考题型
1)分析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分析重要句子在给文段中有什么含义
第4段中说,“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这
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14
2007年杭州中考第14
题
2.解题思路与方法
句子的作用
方法:分析句子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注意:
1.只要写题目和开头的作用,都要写上引起读者的兴趣,如果是议论文,要写上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2.只要不是结尾,都要写上引起下文写……
3.如果是回忆性的话,内容上可以写上与下文……相映衬.结构上可以写上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起始句:有提示概括作用
矛盾句:字句上看似矛盾,但寄托了作者深刻的寓意.
4.如果是问某个词结构上的作用,要考虑是不是线索
内容上:用了......手法,写出了.........表达了(表现了,体现了,反映了,突出了).注意要紧扣作
者的心理,人物的性格,文章的中心.....如果是能点明中心的句子或结尾注意要写上:点明中心;深化
主题;丰富内涵;引入深思
结构上:
1、文首:引起兴趣,引出下文写.....总领下文,.开篇点题;
演染气氛(环境描写),设・悬念,埋下伏笔
2、文中:引出下文写......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照应开头,照应题目、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注意:如果是引出下文写。。一可以写引出下文写作者的感悟
例如13年中考题〈晶莹的泪花>中
11.第二段中写“雪花”,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1.内容上,写洁白晶莹的雪花,表达了对自然精灵的赞美,与下文小姑娘的童真美相映衬•
结构上,引出对那年下雪天在列车上的往事的回忆,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示例】
1.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
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
好了。”
问:该文段中环境描写的是哪句,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答:
【解析】:环境描写比较容易找,是第一句。对这句话稍加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我”蹲在石架上已经很
久了,已经到了傍晚时分,大地变得黑暗,更能增加我内心的恐惧与无助。
【答案】: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作用:交代了当时的情况,写了“我”的困境,表现了“我”当时的无助
五.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15
1、专题概述
记叙文的标题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标题和文本的主题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作者常常借助标题提出
主题,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文本的内容。好的标题可以引起读者阅读这篇作品的兴趣,读完以后,给人以
启发。我们还可以从标题获得一个概括的认识,加强对文本的印象,因此标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综
观近十年中考阅读试题,关于“标题”的考题在记叙文阅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10年杭州中考《父亲是一条鱼》3分
10年重庆卷《成熟的稻谷会弯腰》5分
13年杭州中考《晶莹的瞬间》4分
4、常见题型
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好在哪里?(其实,此类型题是上面两题的综合)
4.体会文题精妙之处
5.怎样给文章取标题
3、答题思路
1.分析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要联系文章内容;
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
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标题的作用.
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哪些,教材的几篇课文:《羚羊木雕》一一贯穿全文线索;《顶碗少年》——表明
写作对象;《在埃及数骆驼》——关联主要情节;《生命的舞蹈》——象征或比喻;《秋天的怀念》——透露
情感主旨。归纳起来,作用有以下几类:
(1)表明写作对象
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藤野先生》一八年级•下第一课
《邓稼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七年级•下第11、13课
《春》《济南的冬天》一七年级•上第11、12课
(2)关联主要情节体现主要内容
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智取生辰纲》——九年级•上第17课
《山中访友》一七年级•第13课
(3)贯穿全文线索
①如《背影》一八年级♦上第7课
“背影”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一
惜别背影,结尾思念一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
②《羚羊木雕》——七年级♦上第22课
“羚羊木雕”就是文章的线索:我把“羚羊木雕”送给好友万芳,又因“羚羊木雕”与父母发生争执,
后来又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
16
(4)揭示情感主旨
《再塑生命》一八年级•下第5课
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再塑生命》的深层含义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
乐和自由”,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文题点明主旨。
(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喂,出来》一八年级♦下第15课
《大自然的语言》——八年级♦上第16课
(6)修辞手法
总结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有手法写手法,没有手法就写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兴趣
(3)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4)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5)反映人物情感变化(相当于写出了,表达了)
3.分析标题的好处与妙处。
这种题型实际上是上面两种题型的综合式。从两个方面答题:1、标题的含义;(一般答深层含义)2、
标题的作用。
4.为什么以此为标题。
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
如何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5.要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不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
(1)用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作题目:《为人发服务》《走向生活》;
(2)用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个短语作题目:《草船借箭》《鲁滨逊漂流记》;
(3)用贯穿全文的线索作题目:《灯光》;
(4)用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特定时间、地点作题目:《在仙台》《景阳冈》;
(5)用文章所写的主要人物、事情、物品、地方的名字作题目:《詹天佑》《卖火柴的小女孩》《桂林山
水》;
此外,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
4、方法总结
1、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
2、挖掘含义,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
3、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
4、形象为题,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
5、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犹抱琵琶半掩面——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7
1、专题概述
文学即人学,“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的感人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
的体验”(中考语文《考试大纲》)。因此,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成为近年来中考试卷不断强化的
一个重要考点和考查方向。
10年杭州中考《父亲是一条鱼》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6分
12年江干区一模《母亲的茶事》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6分
12年下城区初三上学期期中考《儿子
请对文中的“父亲”或者“孩子”的形象做赏析。6分
的鱼》
5、常见题型
“分析人物形象”这个考点常见的考查题型有: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5.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XX”形象的内在特点:
3、答题思路
审清题干梳理情节具体概括标清序号
表述形式:①品质特点1(1分)+具体依据1(1分)
②品质特点2(1分)+具体依据2(1分)
与co。。jynr。。。。。。
需谨记:标清序号增加条理多侧面忌笼统梳理情节简明概括
能力培养
1.【把握形象】
分析记叙类文章(包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等细节之处,
还要注意侧面描写或者环境描写对于人物形象特点的映衬和烘托。
记叙类文章中的描写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一是环
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另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以及细
节描写等则分别在以上两类描写中有所体现。(环境描写的作用见“考点八”部分)
18
阅读记叙文的描写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作者是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的;②采用了什么方法进
行描写的;
1.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企业简单聘用合同
- 外墙内墙施工合同范本
- 2025年二建全科-公式
- 过桥担保合同范本
- 2025 VII 策划与执行合同协议书
- 云南大学《中国当代经典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德阳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民舞-运动舞蹈技术技巧》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下学期初三化学试题第四次月考考试试卷含解析
- 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影像创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食品工艺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原发性高血压护理措施
- 人工智能基础(Python实现)-课件 第8章 生成式大模型应用
- 2024年安徽宁马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纪检监察审查调查业务培训
- 《变频器原理及应用》课件
- 摄像服务行业品牌建设研究-深度研究
- 人像摄影基础课件
- 网络安全题库及答案(1000题)
- 《招标投标法》知识学习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 城市环境卫生各类人员配备定额
- 2025年北京农商银行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