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素养测评含解析_第1页
全国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素养测评含解析_第2页
全国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素养测评含解析_第3页
全国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素养测评含解析_第4页
全国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素养测评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1-3-11素养测评一、选择题1.(2024·河南九师联盟联考)阅读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农夫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B.思想文化的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C.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太平天国内部党争D.太平天国运动未脱离传统农夫起义范畴【解析】如图所示,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后,仍沿用封建王朝政治管理体制,封王称帝,即使在军事达到全盛之后,仍无法避开走向衰弱的命运,故选D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缘由是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与反封建革命性无关,解除A项;图中信息没有展示出思想文化的冲突,解除B项;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利益划分不均是太平天国内部党争的缘由,解除C项。【答案】D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浩大的军政费用靠攻占城市所得到的库存的金银、没收官绅地主的浮财、各地人民的“进贡”等收入来维持,但收入并不稳定。后杨秀清等建议“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被洪秀全所接受。这()A.反映了太平天国的政权性质有所变更B.肯定程度上调动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C.有利于巩固当时的太平天国革命政权D.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实施的敏捷性【解析】据材料“照旧交粮纳税”说明是太平天国税收政策的变更而不是政权变更,故A项错误;据材料“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可知承认地主土地私有,不能调动农夫的主动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由“收入并不稳定”到“照旧交粮纳税”表明太平天国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有利于巩固当时的太平天国政权,故C项正确;D项材料未体现,解除。【答案】C3.(2024·三明模拟)“《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夫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肯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A.实施男女同等的安排方案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D.建立肯定平均的志向社会【解析】依据题干“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的方案,是对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的彻底否定,故C项正确;A、B不是“革命性”的主要体现,解除;建立肯定平均的志向社会是《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的体现,不是“革命性”的主要体现,解除D项。【答案】C4.(2024·鹰潭模拟)蒋廷黻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他的诏书中有田亩制度,其根本思想类似原始共产主义: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但是他的均田主义虽有具体的规定,并未实行。”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A.减弱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力B.旨在利用均田主义歼灭地主阶级C.以宗教革命与社会革命改造国家D.出现了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意在保证斗争的经济来源,这说明白太平天国加强了对经济的领导权,而不是减弱,故可解除A;《天朝田亩制度》是为了满意农夫对得到土地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歼灭地主阶级,故可解除B;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涉及到宗教革命,故可解除C;《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肯定平均主义思想,严峻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所以这一政策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故本题选D。【答案】D5.(2024·德州模拟)太平天国明令规定“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否则问罪。并颁刻了《真天命诏书》《旧遗诏圣书》等宣扬基督教教义的书籍。这一举措()A.体现了其自身阶级局限性B.表明其主见全盘西化C.目的是传播资产阶级文化D.实现了内部思想统一【解析】材料中否定儒家传统的书籍,并且宣扬基督教教义,说明农夫阶级并未提出自己的思想,反映了其局限性,故选A项;材料仅仅是宣扬基督教,并未全盘西化,解除B项;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农夫阶级的利益,解除C项;当时太平天国内部出现派系,并未实现思想的统一,解除D项。【答案】A6.(2024·三明模拟)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已经起先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B.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C.先进学问分子起先向西方学习D.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解析】无论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是洋务运动的开展,都体现出向西方学习的观点,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已经”和“全面”;C选项局限在“先进的学问分子”;D选项没有认清晰两个政权的本质。【答案】B7.(2024·山东模拟)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兵士多系举人、廪贡、秀才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A.社会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更B.维新变法解放了学问分子的思想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D.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淌【解析】1902年清政府的士兵还有许多“优秀分子”,到了1905年9月废除科举后士兵只有“30多人”,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使得部分学问分子对清政府无望,起先倾向革命,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失败,且材料与思想解放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西学传播对军队近代化的作用,故C项错误;由“兵士”的构成看,举人、秀才的人数削减,“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淌”的说法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8.(2024·广东四校联考)1911年11月7日,上海《民立报》刊登“北京专电:北京已为大汉光复,清帝躲藏使馆”,11月29日又刊登“北京专电:袁世凯已被侠士刺死”,还配发短评《汉奸之末路》。这说明当时()A.舆论为革命制造有利因素B.民主共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C.清王朝统治面临土崩瓦解D.报刊报道的事务都未加以求证【解析】联系所学学问可知,1911年11月,袁世凯正指挥清军在武汉与革命党军队激战,而《民立报》刊登的“北京已为大汉光复”“袁世凯已被侠士刺死”假消息在民众中传播,有助于为革命党赢得民心,为革命制造有利因素,A项正确;1911年民国尚未建立,B项中的“广泛”不符合史实,解除;题干未涉及地方政府脱离清政府,因此无法得出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解除C项;D项表述有夸大之嫌,解除。【答案】A9.(2024·洛阳三模)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张謇力促朝廷大员派政府军救济湖北前线。但随着局势的发展,他转而致电袁世凯,说:“环顾世界,默察人心,舍共和无可为和平之结果,趋势然也。”这反映了当时()A.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B.革命形势发展非常快速C.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D.立宪派放弃了政治志向【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中“但随着局势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张謇此前始终反对革命,但随着起义爆发后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张謇也转向支持共和,因此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和妥协性的两面性,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张謇的看法变更,无法得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C项错误;张謇转向支持共和,并非放弃了政治志向,D项错误。【答案】B10.武昌起义后,立宪派驾驭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与南北和谈,推动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短暂的稳定与统一。由此可知立宪派()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B.意在建立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C.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D.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解析】由材料“立宪派驾驭了……推动了国内统一”“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中国实现短暂的稳定与统一”可知立宪派缓冲阶级冲突,推动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创建平稳的社会环境,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立宪派的作用而非立宪派的人员组成,解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立宪派的政治目标,解除B项;立宪派通过给革命党人施加压力等措施滞缓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促使国家的稳定统一,解除C项。【答案】D11.(2024·三明模拟)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巨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其次、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A.增加了国民的民族民办法识B.终结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C.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D.使民族国家取代了王朝国家【解析】材料中“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了反对外来干涉的民族意识;材料中“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的是民办法识,故A项正确。C项只强调了民族方面,B、D两项只是说了民主方面,均不全面,解除。【答案】A12.(2024·滨州模拟)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气快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绽开激烈竞争。这一现象()A.揭示了民国政治统治的弊端B.推动了近代政党政治的产生C.干脆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为国民革命的开展奠定基础【解析】依据“各派政治力气……绽开激烈竞争”可知辛亥革命后对议会席位的谋求催生了近代政党政治,故选B项;这一现象有利于近代政党的产生,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解除A项;共产国际的指导干脆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解除C项;国民革命的开展以国共合作为基础,解除D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24·宜春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和特权,清初、中期推行高度的中心集权体制,清廷注意提高地方督抚中满员的比例,出任总督的旗员比例尤高。以1837年为例,先后任总督者共10人,其中有7位旗人,占70%。同年任巡抚者共20人,其中有8位旗人,占40%。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カ,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因,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当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其势力从长江中下游各省扩展至华南、西南及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省份。自湘军起,兵归国有一变而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清王朝的覆灭,当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但须要进一步追问的是,清王朝何以在武昌起义后快速土崩瓦解?宣统年间,摄政王载沣极力主见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心集权推至极致。然而,清廷的实际主政者摄政王载沣与隆裕太后都不是强有力的核心人物,通过新政所企求的中心集权,并没有真正地强化中心政权,同时还失去了对地方的实际限制力。在清廷中心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减弱,事实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清廷把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削去地方督抚的兵权,是最为致命的。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当清廷中心与地方督抚的权威一并衰落之时,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当地逼清帝退位,并攫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摘自李细珠《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选择》(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1860年前后清朝政局的重大变更,并分析其缘由及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清王朝快速垮台的缘由。综上所述,谈谈晩清政府处理中心与地方关系的教训。【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得信息和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第一小问变更,依据材料“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而在1864年,在10名总督中,旗员只有3人,占30%,在担当过巡抚的19人中,则是清一色的汉员”“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等信息可从地方权力结构中(满汉官员比例)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其次小问缘由,依据材料“1860年后,湘淮军取代八旗、绿营兵成为清军主力,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手中。”和结合所学学问可从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清王朝的统治、湘淮军成为清军主力、清廷政策调整、洋务运动兴起等方面分析缘由即可。第三小问影响,依据材料“总督、巡抚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和结合所学学问可从胜利镇压太平天国、减弱了清王朝的中心集权等方面分析作答。(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得信息和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第一小问缘由,依据材料“当然因革命的冲击所致”“摄政王载沣极力集权于皇族亲贵,将中心集权推至极致”“清廷中心集权的过程中,地方督抚权力相应地大为减弱,事实上是一种‘内外皆轻’的权力格局”“军人势力乘势而起,出现军人干政,袁世凯正是依靠其北洋系军人的支持,而顺当地逼清帝退位,并攫取了民国大总统职位”等信息,可从辛亥革命的冲击、皇族内阁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北洋军阀势力崛起等方面归纳概括清王朝快速垮台的缘由即可。其次小问,关于谈谈晚清政府处理中心与地方关系的教训,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学问可从地方权力过大,威逼中心集权;新政及“预备立宪”的影响;丢失军队限制力等方面进行思索作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答案】(1)变更:在地方权力结构中,满汉势力出现了根本性的变更,满洲官员的比例大幅度下降,汉族官员的比例快速上升。缘由: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湘淮军成为清军主力;清廷政策调整,重用汉族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兴起。影响:短期来看有助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王朝统治;长期来说,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减弱了清王朝的中心集权。(2)缘由:辛亥革命的冲击;皇族内阁导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内外皆轻”权力格局;北洋军阀势力崛起,军人干政。教训:地方权力过大,造成中心政府政令不行,严峻威逼了中心的权威与统治;新政及“预备立宪”影响了地方的稳定与发展;丢失了对军队的限制。14.(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种同一的、总的动因会对不同的局部产生不同的影响,因为每个局部都会以不同的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