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续编_第1页
资治通鉴续编_第2页
资治通鉴续编_第3页
资治通鉴续编_第4页
资治通鉴续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治通鉴》续编介绍一、《续资治通鉴长编》介绍1、作者及成书经过李焘(1115~1184),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宋眉州丹棱人(今四川眉山市丹棱)。生于宋徽宗政和五年,卒于孝宗淳熙十一年,年七十岁。绍兴八年(1138)中进士,历任华阳主簿、雅州推官、荣州知州、潼川府路转运制官、兵部员外郎兼礼部郎中﹑敷文阁学士等职。李焘性格刚强,特立独行。早年入仕正是秦桧当政,秦桧死后,李焘才被朝廷了解。在朝廷议论国政,慷慨激昂。南宋名臣张拭曾说:“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李焘博览群书,特别熟悉宋朝的典章制度。

《资治通鉴》续编介绍一、《续资治通鉴长编》介绍李焘的著述很多,有《易学》五卷,《春秋学》十卷,《五经传授》、《尚书百篇图》、《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议》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论》十卷,《南北攻守录》三十卷,《七十二候图》,《陶潜新传》并《诗谱》各三卷,《历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谱》、《江左方镇年表》、《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王代将帅年表》合为四十一卷。《宋史》中有李焘有传。

《资治通鉴》续编介绍一、《续资治通鉴长编》介绍《续资治通鉴长编》记事,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下迄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记载了北宋九朝168年的事迹。此书原有1063卷,无论刊刻或传抄,当时都是很困难的,故该书传布不广,以致完整的定稿本未能保存下来。清乾隆年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从明朝《永乐大典》里录出,缺徽,钦两朝事迹等。今存520卷。《长编》为研究辽﹑宋﹑西夏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一。记述详赡﹐史料丰富﹐近代治宋史者对该书史料价值评价甚高。

《长编》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他在撰写这部书时,始终不渝地坚持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原则,就是“宁失于繁,勿失于略。”《长编》的取材十分丰富,除宋代的实录、国史外,还大量采用经、史、子、集,笔记小说,家乘志状。

《资治通鉴》续编介绍一、《续资治通鉴长编》介绍南宋人陈傅良曾表彰说:“本朝国书,有日历,有实录,有正史,有会要,有敕令,有御集,又有百司专行指挥、典故之类,三朝以上又有宝训;而百家小说、私史与大夫行状志铭之类,不可胜纪。自李焘作《续通鉴》,起建隆、尽靖康二年,而一代元书萃年于此,可谓备矣。”清人谭钟麟也认为此书“上据国典,下采私记,参考异同,折衷一是,使北宋一代事实粲然明备,实为《通鉴》后不可不读之书。”正是由于李焘坚持了这个原则,才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宋代史料。

《资治通鉴》续编介绍一、《续资治通鉴长编》介绍《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李焘继承和发展了“考异”的优良传统。司马光在著《资治通鉴》时,著有《通鉴考异》,在书中排列不同材料,说明自己取舍的原因。《续资治通鉴长编》也采用了这一考异的方法,“若旧本有误处,及有合添处,即当明著其误削去,气添处仍具述所据何书,考按无违,乃听修换,仍录出为考异;不然则从旧,更勿增改。”《续资治通鉴长编》注文多达一万二千余条,七十多万字。

《资治通鉴》续编介绍一、《续资治通鉴长编》介绍李焘虽然在政治见解和史学观点上和司马光很接近,但对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日记》等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取舍、有所保留,特别是反映司马光政见且为神宗粉饰的《神宗实录》更是如此。相反,对王安石也能公正对待。虽然李焘“耻读王氏(安石)书”,反对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但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正文和注文中也能不以私论害公议,公正、客观地评价王安石变法期间的一些措施、事件和人物。

《资治通鉴》续编介绍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介绍李心传(1166~1243),字微之,隆州井研(今四川井研人)人,十四五岁时,随其父李舜臣居于临安(今浙江杭州)。时舜臣任宗正寺主簿,故心传得有机会阅读官藏的当代史书,引起研究当代史的兴趣。庆元元年(1195年)乡试下第,遂绝意应举,闭户著书。晚年,魏了翁等荐为史馆校勘,赐进士出身,修中兴四朝帝纪又踵修十三朝会要。端平间,书成,擢工部侍郎。李心传著述除《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外,著有诗文100卷,《高宗系年录》200卷,《学易编》5卷,《诵诗训》5卷,《春秋考》13卷,《礼辨》23卷,《读史考》12卷,《旧闻证误》15卷,《建炎以来朝野杂记》40卷,《道命录》5卷,《西陲泰定录》90卷。《宋史》有传。

《资治通鉴》续编介绍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介绍《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述了建炎元年(1127)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共36年的史事,即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共200卷。包括宋高宗一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叙述,也记录了金太宗完颜晟、金熙宗完颜亶(dan)、金海陵王完颜亮三代的史事,为研究宋﹑金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一。高宗一代曾有大量的时事记载,由于这些记载的见闻、详略、政见不同,对人物的评论也有所不同,故事多歧互,众说纷纭。李心传以《高宗日历》、《中兴会要》等官书为基础,参考其他官书,以及一百多种私家记载、文集、传记、行状、碑铭等,进行了细致的考订,采用了他认为是可信的,辨别了他认为不可信的,并一一注明。对重要事件,本文不能全载的,也另加注明。该书可与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互为补充,前者有较为全面的叙述,后者则保存了较多的原始记述。这两书,对高宗一代史实可以得到较清晰的了解。三、《三朝北盟会编》介绍徐梦莘(1126~1205)。字商老,临江(江西清江)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生于靖康元年(1126年),这一年金军攻陷宋都开封,次年虏徽宗、钦宗北去,北宋灭亡。两年后,金军一度南下江西,徐梦莘的母亲背负他南逃,才幸免于难。国恨家仇,对徐梦莘是极大的刺激,也是促使他编纂《会编》的原因。他在《会编》序中一开头便说:“呜呼,靖康之祸古未有也!”又说:“谱绅草茅,伤时感事,忠愤所激,据所闻见,笔而为记录者无虑数百家。然各说有同异,事有疑信,深惧日月寝久,是非混淆,臣子大节,邪正莫辨,一介忠耿,湮没不传”,于是编纂《会编》。《会编》始修于何时,不得而知,成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当时徐梦莘已经69岁,可见他编修此书,曾经过长时间的搜集材料过程。《会编》修成以后,他又把后来搜集到的补充材料编为《北盟集补》五十卷,但没有留传下来。三、《三朝北盟会编》介绍全书共250卷,是记载宋代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宋金和战史事的编年体历史巨著,卷帙浩繁,内容丰富,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为宋金关系史的研究者所必备。由于徐梦莘痛感“靖康之祸”,靖康史事也就成为该书的一个重点。该书自政和七年(1117年)宋遣使与金订“海上之盟”开始,至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被杀,次年宋金恢复和议止,共书45年史事。靖康为时不过一年半,却占了75卷,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而且叙事亦极细致。作者通过大量事实和细致的叙述,以揭示自“海上之盟”到“靖康之祸”的原委终始。三、《三朝北盟会编》介绍《三朝北盟会编》征引的文献材料达二百多种,而且所引用的全录原文,因此保存了文献材料的原貌。这种引用方法,在过去编年史著作中是不多见的。该书征引的史料,有许多后来散失,赖该书得以保存,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方便。《三朝北盟会编》史料丰富,记述详赡,为研究辽、宋、金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可与《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相互参证。四、《续资治通鉴》介绍毕沅(1730~1797年),字秋帆,一字(纟襄)蘅,江苏镇洋(今太仓)人。因从沈德替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清经史学家,文学家。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年)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毕沅好著书,对于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善于网罗士人,当时的著名学者如严长明、程晋芳、邵晋涵、洪亮吉、孙星衍、章学诚等人,皆延请至幕中,助其著作。因此,《续资治通鉴》实出众手。编者以清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并从宋、辽、金、元四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一百多种书中取材,凡四易稿,历二十年而成。四、《续资治通鉴》介绍《续资治通鉴》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