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1(共135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0B/0F/wKhkGWa5WmGAMazpAAL5-h0Fm0w789.jpg)
![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1(共135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0B/0F/wKhkGWa5WmGAMazpAAL5-h0Fm0w7892.jpg)
![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1(共135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0B/0F/wKhkGWa5WmGAMazpAAL5-h0Fm0w7893.jpg)
![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1(共135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0B/0F/wKhkGWa5WmGAMazpAAL5-h0Fm0w7894.jpg)
![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1(共135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0B/0F/wKhkGWa5WmGAMazpAAL5-h0Fm0w78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1(共9套)(共135题)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分析题(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甲、乙、丙3名大学生去“粗粮馆”用餐。粗粮馆的广告上写着“每位25元,国家公务员每位20元”。甲、乙、丙3人认为这是对非公务员消费者的歧视,违反了《宪法》第33条以及《民法通则》第3条关于“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的原则,侵犯了公民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平等权,因而向法院起诉,要求粗粮馆撤销广告中对消费者的歧视对待,并返还对原告每人多收的5元钱。一审法院判决,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商家不能对公务员消费者予以优惠,也没有明文规定不能对不同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收费方式,因而驳回了甲、乙、丙的诉讼请求。甲、乙、丙上诉至中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维持了原判。之后,粗粮馆自行撤除了广告词。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本案能够形成哪些法律关系?为什么?标准答案:本案形成两层法律关系:①第一层法律关系是在甲、乙、丙3人与饭店之间形成的合同法律关系,该法律关系属于调整型法律关系、平权型法律关系。3名大学生选择到饭店就餐,即在3名大学生与饭店之间产生了服务合同法律关系,3名大学生支付价款,饭店提供服务,而且该合同是建立在双方意思表示真实的基础上成立的,因而合同合法有效。②第二层法律关系是在法院和双方当事人之间形成的诉讼法律关系。甲、乙、丙3人认为粗粮馆的行为侵犯了宪法赋予的平等权,由此发生纠纷诉至法院,法院受理案件后,在双方当事人和法院之间形成了诉讼法律关系,该法律关系属于第二性法律关系,即通过国家司法机关的干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从而使法律规范的规定得以实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本案中粗粮馆登出的广告是否违宪?为什么?标准答案:粗粮馆作为私权利主体,其登出广告的行为是不可能构成违宪的,因为粗粮馆不能成为违宪审查的对象。本案中的法律关系也不是宪法关系,而是民事法律关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本案中甲、乙、丙3人的平等权是否受到侵害?为什么?标准答案:甲、乙、丙的平等权并未受到侵害。宪法上平等权具有如下含义:①平等权的主体是全体公民,它意味着全体公民法律地位的平等。②平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国家的基本义务。公民有权利要求国家给予平等保护,国家有义务无差别地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平等地位。国家不得剥夺公民的平等权,也不得允许其他组织和个人侵害公民的平等权。③平等权意味着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平等不能和特权并存,平等也不允许歧视现象存在。④平等权是贯穿于公民其他权利的一项权利,它通过其他权利,如男女平等、民族平等、受教育权平等而具体化。可见,宪法上的平等权强调的是法律地位的平等,而不是权利义务在数量上的绝对相等,因此,甲、乙、丙对宪法平等权的理解有误,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某日,陈某因生活琐事将肖某打伤。当地公安局询问了双方和现场目击者并做了笔录,但未做处理。两年后,该公安局对陈某作出了拘留10日的处罚。陈某申诉,上一级公安局维持了原处罚决定。陈某提起诉讼。法官甲认为该公安局违反了《人民警察法》关于对公民报警案件应当及时查处的规定,因此应当撤销其处罚决定。法官乙认为,如果因公安局的迟延处理而撤销其处罚,就丧失了对陈某的违法行为进行再处理的可能,因此不应当撤销。问题:4、法官甲运用了哪种法律推理方式?标准答案:法官甲的推理是公安局两年后处罚陈某的行为违反了《人民警察法》的相关规定,故而应该撤销其处罚决定。这是典型的将《人民警察法》作为大前提,将公安局的处罚行为作为小前提,得出小前提中的行为违法的结论,因而属于三段论的演绎推理。这是成文法国家主要的法律推理方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法官乙的观点是否属于司法解释?为什么?标准答案:在我国,司法解释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对司法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司法解释分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解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解释,也就是说司法解释权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而不是所有的法官都享有司法解释权去作出司法解释。因此,法官乙的观点不属于司法解释,而是一种非正式解释。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司法解释概念和第二节中的演绎推理。考查的具体要点是演绎推理在我国这样的成文法国家司法活动中的普遍运用,以及我国司法解释权的具体规定。甲、乙在火车上相识,甲怕自己到站时未醒,请求乙在A站唤醒自己下车,乙欣然同意。火车到达A站时,甲在沉睡,乙也没有醒。甲未能在A站及时下车,为此支付了额外的费用。甲诉至法院,要求乙赔偿自己的损失。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6、甲和乙之间法律责任承担的纠纷属于何种法律责任承担?为什么?标准答案:甲和乙之间法律责任承担的纠纷属于民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是行为人由于违反民事法律、违约或者由于民法规定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本题中,由于乙没有按时叫醒甲导致甲付出了额外的费用,造成了甲的损失,这体现了一种救济和赔偿,因而属于民事责任的承担。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请根据法律责任承担的基本原则判断乙是否应当对甲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为什么?标准答案:根据因果联系原则,乙应当承担甲的损失。因果联系原则要求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确认行为与危害结果或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本题中,甲额外支付的费用是由于乙没有按照事前的约定履行义务造成的,因此乙的行为与甲的损失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乙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如果甲、乙事先约定甲给乙100元钱,让乙在火车到达A站时通知甲,否则将承担违约责任,而乙在火车到达A站时忘记了。则乙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为什么?标准答案:乙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该责任属于违约责任。由于乙违反了约定,因此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中的违约责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94年1月20日,湖北农民佘祥林的妻子张在玉失踪。1994年4月11日,附近一水塘发现一女尸被认定为张在玉。公安机关通过刑讯逼供认定佘祥林杀害了张在玉,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1998年6月15日,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佘祥林有期徒刑15年。佘祥林上诉后二审法院维持了原判。2005年3月28日,张在玉的突然归来证明佘祥林当年被冤枉了。已在狱中度过了11个春秋的佘祥林被宣判无罪。之后,佘祥林拿到了26万元的国家赔偿。请运用法理学的基本知识回答下列问题:9、结合本材料说明法治和法制的区别。标准答案:通过本材料可以看出法治和法制的区别:有法制不等于有法治,法治的核心在于保护公民的权利,在于治官而不是治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对佘祥林的错押、误判说明了什么问题?标准答案:在案发11年后,佘祥林的妻子“复活”出现,才使佘祥林杀妻的冤案大白于天下。此案足以说明,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法治的发展需要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对佘祥林进行国家赔偿说明了什么问题?标准答案:法院最终对佘祥林案再审并宣告佘祥林无罪释放,并对佘祥林给予了国家赔偿,这也说明我国的法治建设有了一定的进步。这些补救措施有助于避免刑讯逼供的发生,有助于保障人权,有助于掌握国家权力的人受到监督,使其不能滥用权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分析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有犯流三千里,合例减一等,即处徒三年。故云‘二死、三流,各同为一减’。其加役流应减者,亦同三流之法。加者,数满乃坐,又不得加至于死;本条加入死者,依本条。(加入绞者,不加至斩。)【疏】议曰:加者数满乃坐者,假令凡盗,少一寸不满十疋,为少一寸,止徒一年。”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1、请分析本条“疏议”和“律文”的关系。标准答案:“疏议”是对律文的解释,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唐律的本条“疏议”既具体解释了“加、减”的量刑标准,明确了“加、减”的具体适用情形,其目的在于阐明律意,以便于准确地适用律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请根据律文和疏议各举一例说明何谓“就重次”、“就轻次”和“加者,数满乃坐”?标准答案:“就重次”就是加至较重的等次,如杖一百加一等,是徒一年。“就轻次”就是减至较轻的等次,如徒一年减一等是杖一百。“数满乃坐”是指对于加等处刑的数额犯,满数才能加等处刑,如犯强盗罪,盗窃五匹处刑,再盗五匹加一等,但差一寸未满五匹的,也不能加等处刑,同时“数满乃坐”不得加至于死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请根据本条及疏议说明对加役流加、减一等的处刑。标准答案:对于判处加役流加、减量刑的,应适用三流之法,即加役流加一等处刑应判处绞刑;加役流减一等处刑应判处徒三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唐律疏议.名例律》(卷六)规定:“诸称‘加’者,就重次;称‘减’者,就轻次。【疏】议曰:假有人犯杖一百,合加一等,处徒一年;或应徒一年,合加一等,处徒一年半之类,是名‘就重次’。又有犯徒一年,应减一等,处杖一百;或犯杖一百,应减一等,决杖九十,是名‘就轻次’。惟二死、三流,各同为一减。【疏】议曰:假有犯罪合斩,从者减一等,即至流三千里。或有犯流三千里,合例减一等,即处徒三年。故云‘二死、三流,各同为一减’。其加役流应减者,亦同三流之法。加者,数满乃坐,又不得加至于死;本条加入死者,依本条。(加入绞者,不加至斩。)【疏】议曰:加者数满乃坐者,假令凡盗,少一寸不满十疋,依贼盗律‘窃盗五疋徒一年,五疋加一等’。为少一寸,止徒一年。”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4、请分析本条“疏议”和“律文”的关系。标准答案:“疏议”是对律文的解释,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唐律的本条“疏议”既具体解释了“加、减”的量刑标准,明确了“加、减”的具体适用情形,其目的在于阐明律意,以便于准确地适用律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请根据律文和疏议各举一例说明何谓“就重次”、“就轻次”和“加者,数满乃坐”?标准答案:“就重次”就是加至较重的等次,如杖一百加一等,是徒一年。“就轻次”就是减至较轻的等次,如徒一年减一等是杖一百。“数满乃坐”是指对于加等处刑的数额犯,满数才能加等处刑,如犯强盗罪,盗窃五匹处刑,再盗五匹加一等,但差一寸未满五匹的,也不能加等处刑,同时“数满乃坐”不得加至于死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请根据本条及疏议说明对加役流加、减一等的处刑。标准答案:对于判处加役流加、减量刑的,应适用三流之法,即加役流加一等处刑应判处绞刑;加役流减一等处刑应判处徒三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唐律疏议.断狱律》规定:“死罪囚,决前一日二复奏,次日又三复奏。谓奏画已讫,应行刑者,然始下决……复奏讫毕,听三日乃行刑,若限未满而行刑者,徒一年……但犯恶逆以上罪及部曲杀主罪,行一复奏。”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7、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标准答案: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死刑复奏制度。材料的含义是人犯在死刑执行前一日,应该复奏两次,次日再复奏三次,然后执行死刑……复奏完毕后,听奏三日才能行刑,如果期限未满而行刑的,徒一年……但是如果是犯恶逆以上的罪以及部曲杀害主人的罪,行一复奏即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唐朝为什么设立该制度?标准答案:死刑复奏制度说明唐朝对于死刑执行的重视,是明法慎刑、以宽仁治天下的民本主义思想在司法中的体现。同时,对于犯恶逆以上的大罪以及部曲杀主人的罪,只行一复奏也说明慎刑必须以不妨碍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纲常为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唐律疏议.杂令》规定:“诸公私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每月取利不得过六分,积日虽多,不得过一倍。诸以粟麦出举,还为粟麦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仍以一年为断,不得因旧本更令生利,又不得回利为本。”《唐律疏议.杂律》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一匹以上,违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匹加二等,百匹,又加三等。各令备偿。”9、结合上述引文,简要概括唐朝契约的内容。标准答案:唐朝的借贷契约分为有息和无息两种,前者称为“出举”,后者称为“负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依照《杂令》的规定,唐朝对于契约利息是如何作出法律上的限定的?标准答案:关于“出举”契约,唐律承认当事人自愿签订的出举契约,但为了禁止高利贷盘剥,法律将出举契约的利息限定为“不得过六分,积日虽多,不得过一倍”。不得利滚利、利生利,违反者所得非法利息,没入官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依照《杂律》的规定,唐朝对于违反契约规定的债务人如何规定惩罚措施?标准答案:关于负债契约,唐律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对于违反无息借贷契约的债务人,根据其所贷钱财的多少和所拖日的短长,分别处以自笞20到徒1年的各等刑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试结合上述引文的相关内容,总结唐朝契约制度的特点。标准答案:由上述引用的材料,可以将唐朝契约制度的特点大致概括如下:1)唐朝的财产关系活跃,民间契约相当复杂,契约的种类大为增加。2)唐朝对契约制度的调整注重依靠民间习惯调整。3)契约立法十分注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材料1:《唐律疏议.名例律》(卷五):诸共犯罪者,以造意为首,随从者减一等。若家人共犯,止坐尊长;侵损于人者,以凡人首从论。即共监临主守为犯,虽造意,仍以监主为首,凡人以常从论。材料2:《唐律疏议.名例律》(卷五):诸共犯罪而本罪别者,虽相因为首从,其罪各依本律首从论。若本条言“皆”者,罪无首从;不言“皆”者,依首从法。即强盗及奸,略人为奴婢,犯阑入,若逃亡及私度、越度关栈垣篱者,亦无首从。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13、共同犯罪原则的具体适用情形。标准答案:共同犯罪的具体适用情形是:1)唐朝对于共同犯罪的,明确区分首犯、从犯。首犯即造意者,是倡首先言的主谋,一般要加重处罚,从犯则比照首犯减一等处刑。2)家人共犯,不论何人造意,以尊长为首,卑幼不坐。3)外人与主管官员共同犯罪,即使由外人造意,仍以主管官员为首犯,其余人为从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不适用共同犯罪原则的具体情形。标准答案:不适用共同犯罪原则的情形是:1)凡是本条文表述“皆”者,罪无首从;凡是本条文没有表述“皆”者,应当区分首从。2)但犯有强盗罪、奸罪、将劫掠之人卖为奴婢、阑入罪、罪发逃亡、私度或越度关卡、垣篱的,不区分首从。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材料说明的问题。标准答案:该段文字表明:1)唐律共犯区分手从表明唐朝对犯罪人主观心态和量刑情节的深刻认识。2)家人共犯以尊长为首,卑幼不坐,这体现了封建家长制原则。3)外人与主管官员共犯以主管官员为首,以防止官员和外人内外勾结,上下一气,因缘为奸,以维护国家统治。4)对于强盗、奸罪、劫掠贩卖人口等罪行不区分首从,表明唐朝统治者对社会秩序稳定的严重关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分析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马克思说过: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其实,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不知道: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问题:1、分析上述马克思的论述所分别反映和共同反映的法理问题。标准答案:马克思的第一句话反映了立法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正确反映客观规律,不能主观臆断。第二句话反映了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法律。马克思的两句话共同反映了法的第二本质——物质制约性,即法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是否能得出法律都反映了客观现实的结论(要求说明理由)?标准答案: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并不能得出法律都反映了客观现实的结论,而只能说法律都应当反映客观现实。如果法律没有反映客观现实,其原因既有立法者的自身能力——对规律的把握的限制,也有统治阶级根据自己利益的需要所作出的选择,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若法律没有反映客观现实,其后果将会怎样?标准答案:若法律没有反映客观现实,则不能达到法律应有的效果,不能实现法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02年7月,某港资企业投资2.7亿元人民币与内地某市自来水公司签订合作合同,经营该市污水处理。享有规章制定权的该市政府为此还专门制定了《污水处理专营管理办法》,对港方作出一系列承诺,并规定政府承担污水处理费优先支付和差额补足的义务,该办法至合作期结束时废止。2005年2月,该市政府以合作项目系国家明令禁止的变相对外融资举债的“固定回报”项目,违反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处理现有保证外方投资固定回报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精神,属于应清理、废止、撤销的范围为由,作出“关于废止《污水处理专营管理办法》的决定”,但并未将该决定告知合作公司和港资企业。港资企业认为市政府的做法不当,理由是:其一,国务院文件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对涉及固定回报的外商投资项目应“充分协商”、“妥善处理”,市政府事前不做充分论证,事后也不通知对方,违反了文件精神;其二,1998年9月国务院通知中已明令禁止审批新的“固定回报”项目,而污水处理合作项目是2002年经过市政府同意、省外经贸厅审批、原国家外经贸部备案后成立的手续齐全、程序合法的项目。问题:4、分析材料中涉及的法律关系及其类型。标准答案:某港资企业投资2.7亿元人民币与内地某市自来水公司签订合作合同引起的法律关系是平行型法律关系,市政府对该港资企业的承诺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关系是隶属型法律关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分析后来引起这些法律关系变动的法律事实及其类型。标准答案:后来引起这些法律关系变动的法律事实是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处理现有保证外方投资固定回报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事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该市政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处理现有保证外方投资固定回报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精神,作出“关于废止《污水处理专营管理办法》的决定”,说明的法理问题是什么?标准答案:说明的法理问题是立法的统一性原则和法律渊源问题。不同的法律渊源有不同的法律效力,下位法律不得与上位法律相抵触,如果抵触则无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若港资企业认为市政府的做法不当之理由能够成立,则所反映的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是什么?标准答案:所反映的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是限制公权力,保障私权利。该材料中市政府后来的行政行为违反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处理现有保证外方投资固定回报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精神,给该港资企业的私权利造成侵犯,因此应承担相应责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我国行政立法概况是:198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199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赔偿法》,199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1997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199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200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问题:8、我国行政立法概况所反映的执法与法治原则是什么?标准答案:我国行政立法概况所反映的执法原则是依法行政,即国家行政机关在全部行政管理中要严格依法办事,使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完全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1)执法的主体合法。2)执法的内容合法。3)执法的程序合法。我国行政立法概况所反映的法治原则是权力制约原则。法治原则特别强调对国家行政权力的制约,要求严格依法行政。因为行政机关执掌着大量日常公共生活的组织指挥权力,代表公权力,通过各种抽象和具体行政行为直接干预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活动,行政权力行使的广泛性、主动性、强制性和单方面性等都使得对行政权力的约束成为法治的重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从实现法治国家的角度分析上述行政立法概况。标准答案:从法治的实质要求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制度建设:第一,法律与政治相互关系的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具体主要包括:1)大部分政治行为应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非理性的权力习惯应通过立法修正为理性的政治经验,政治活动逐步走向程序化。2)加强法律对国家权力的控制,通过权力的具体分工及相应职责的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制约国家权力;以社会成员的权利制约国家权力,抵制国家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不适当的干预,提高公民和社会组织监督国家权力、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第二,政府权力与责任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建设具体主要包括:1)建立政府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制度,如国家赔偿制度、行政诉讼制度等,不能行使权力而回避责任。2)凡需要行使权力者,就必须预设责任。无论哪种权力主体,不管是具体权力行为还是抽象权力行为,也不管是自己执行或是受托代行,只要启动了权力就应预设相应的责任。3)立法机关应当经常检查,及时发现和补充被遗漏的政府责任,避免权力侵害发生后却找不到归责依据的现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下列是关于宪法原则中反映法治原则的有关材料:材料1:我国《宪法》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材料2:我国《立法法》第8条第5项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由法律规定。我国《行政处罚法》第9条规定,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材料3:我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材料4:《布莱克法律词典》:法治是由最高权威认可颁布的并且通常以准则或逻辑命题形式表现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律原则。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根据材料1概括法治原则所体现的内容。标准答案:材料1体现了宪法原则中法治原则的如下内容:①我国《宪法》第5条规定体现了法治原则的宣告。②我国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宪法优位。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法律必须受宪法拘束,也就是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必须受到宪法的拘束,而不能与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③在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之间的关系上要遵循法律优位原则。④地方性法规的规定也不得同宪法相抵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根据材料2概括法治原则与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关系。标准答案:材料2体现了法治原则中的法律保留内容:①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等专属立法事项,应当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来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代为规定,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必须要有法律的授权,不得与法律相抵触。②行政权的行使必须受到法律规定的拘束。③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说明,行政权要受到立法权的制约,说明了行政权的民意基础,这也是宪法优位、法律优位原则的具体规范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根据材料3、4概括法治原则所体现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材料3、4概括了法治原则所体现的两点内容:①司法独立。法官在审判案件时不受任何干涉或压迫,只服从于宪法和法律。②法治原则不仅是宪法原则之一,而且也是法律原则之一,在法律原则中,法治原则具有法律的最高权威,因而也成为宪法原则之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03年5月27日,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理一起种子赔偿纠纷案时,遭遇法律冲突问题。在庭审中,就赔偿损失的计算办法,原告(汝阳县种子公司)与被告(伊川县种子公司)争议激烈,原告主张适用《种子法》,以“市场价”计算赔偿数额;被告则要求适用《河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以“政府指导价”计算赔偿金额。经审判,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达(2003)洛民初字第26号民事判决书,原告和被告都不服判决,向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洛民初字第26号民事判决书写道:“《种子法》实施后,玉米种子的价格已由市场调节,《河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作为法律位阶较低的地方性法规,其与《种子法》相抵触的条(款)自然无效。”请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回答如下问题:13、人民法院应当援引何种法律、法规作出判决?为什么?标准答案:人民法院应当援引《种子法》的规定作出判决。根据我国《宪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根据《立法法》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本题中,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河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之类的地方性法规,但前提是,该条例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从该案来看,《河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与《种子法》确实发生了矛盾和冲突。根据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效力的原则,本材料中的《河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属于地方性法规,其法律效力低于作为法律的《种子法》,因此法院应援引《种子法》进行判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人民法院是否有权作出宣布地方性法规无效的决定?为什么?说明理由。标准答案:人民法院无权宣布地方性法规无效。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撤销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而不是人民法院。本题中,尽管《河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这一地方性法规确实违反了《种子法》,确实应该被认定为无效,但确认无效的权力并非属于人民法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针对本案,公民是否有权提出违宪审查的权利?其依据是什么?标准答案:公民享有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违宪审查的权利。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建议。据此,公民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违宪审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分析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明公书判清明集.户婚门.立继类》记载:“立继者谓夫亡而妻在,其绝则其立也当从其妻,命继者谓夫妻俱亡,则其命也当唯近亲尊长。立继者与子承父分法同当尽取其产与为之。命继者于诸无在室、归宗诸女,止得家财三分之一。又准户令:诸已绝之家立继绝子孙(谓近亲尊长命继者),于绝家财产者,若止有在室女,即以全户四分之一给之,若又有归宗诸女,给五分之一。止有归宗诸女,依户绝法给外,即以其余减半给之,余没官。止有出嫁诸女者,即以全户三分为率,以二分与出嫁女均给,余一分没官。”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记载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标准答案:该段记载说明的是有关宋朝“户绝”财产的继承,对于“户绝”财产,宋朝包括立继和命继两种方式。所谓立继,即妻子收养同宗子辈为立继子;所谓命继,即夫妇皆亡后由近亲属尊长所指定的同宗子辈为命继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对于反映的制度,宋朝是如何作出规定的?标准答案:宋朝有关“户绝”财产的继承有立继和命继两种方式:凡是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称为“立继”;凡是夫妻俱亡,立继从其尊长亲属,称为“命继”。立继子的财产继承权与亲生子相同,而命继子在没有在室女的情况下,享有对死者1/3的财产继承权,其余财产由出嫁女、归宗女继承。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对于记载中提到的在室女,宋朝是如何规定的?标准答案:如果有在室女,继子与绝户子女虽都享有继承权,但在室女享有3/4的财产继承权,命继子享有1/4的财产继承权。如果没有在室女,出嫁女享有1/3的财产继承权,命继子享有1/3的财产继承权,另外1/3收归国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试说明该段记载反映的问题。标准答案:由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私有观念的深化,财产继承的范围不仅扩大到继子,而且妇女的继承份额也相应增加,这表明宋朝的财产继承制度更加完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唐律疏议.断狱律》:“死罪囚,决前一日二复奏,次日又三复奏。谓奏画已讫(音起——编者注),应行刑者,皆三复奏迄,然始下决。若不待复奏报下而决者,流二千里,复奏讫毕,听三日乃行刑,若限未满而行刑者,徒一年,即过限,违一日杖一百,二日加一等。但犯恶逆以上罪及部曲杀主罪,行一复奏。”5、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历史渊源是什么?标准答案: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的死刑复奏制度。三国曹魏时期最早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后被隋、唐发展成为死刑三复奏、死刑五复奏制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标准答案: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人犯在死刑执行前一日,应复奏两次,次日再复奏三次,复奏完毕后,应当执行死刑的,都应当三复奏,然后执行死刑。如果不等到奏报便执行死刑的,处流刑二千里。复奏完毕后,听奏三日才能行刑,如果期限未满而行刑的,徒一年。超过期限奏报的,多一日处杖刑一百,多二日加一等处刑(此处加一等为徒一年——编者注)。但是如果是犯恶逆以上的罪以及部曲杀害主人的罪,行一复奏即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该制度在适用上有何例外规定?为什么?标准答案:对于犯恶逆以上的大罪以及部曲杀主人的罪,只行一复奏。这说明对于该制度的适用必须以不妨碍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纲常为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该制度的立法宗旨是什么?标准答案:死刑复奏制度的适用说明唐朝对于死刑执行的重视,该制度不仅体现了司法执行中的慎刑思想,而且也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唐律疏议.断狱律》:“死罪囚,决前一日二复奏,次日又三复奏。谓奏画已讫(音起——编者注),应行刑者,皆三复奏迄,然始下决。若不待复奏报下而决者,流二千里,复奏讫毕,听三日乃行刑,若限未满而行刑者,徒一年,即过限,违一日杖一百,二日加一等。但犯恶逆以上罪及部曲杀主罪,行一复奏。”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9、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历史渊源是什么?标准答案: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的死刑复奏制度。三国曹魏时期最早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后被隋、唐发展成为死刑三复奏、死刑五复奏制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标准答案: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人犯在死刑执行前一日,应复奏两次,次日再复奏三次,复奏完毕后,应当执行死刑的,都应当三复奏,然后执行死刑。如果不等到奏报便执行死刑的,处流刑二千里。复奏完毕后,昕奏三日才能行刑,如果期限未满而行刑的,徒一年。超过期限奏报的,多一日处杖刑一百,多二日加一等处刑(此处加一等为徒一年——编者注)。但是如果是犯恶逆以上的罪以及部曲杀害主人的罪,行一复奏即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该制度在适用上有何例外规定?为什么?标准答案:对于犯恶逆以上的大罪以及部曲杀主人的罪,只行一复奏。这说明对于该制度的适用必须以不妨碍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纲常为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该制度的立法宗旨是什么?标准答案:死刑复奏制度的适用说明唐朝对于死刑执行的重视,该制度不仅体现了司法执行中的慎刑思想,而且也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唐律疏议.贼盗律》规定:“诸谋杀人者,徒三年;已伤者,绞;已杀者,斩;诸谋杀制使,若本属府主、刺史、县令及吏卒谋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者,流二千里;诸谋杀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者,皆斩;诸部曲、奴婢谋杀主者,皆斩。”《唐律疏议.斗讼律》规定:“诸斗殴杀人者,绞;以刃及故杀人者,斩;诸误杀人者,减斗杀一等;诸以力共戏杀人者,减斗杀二等;诸过失杀伤人者,各以其状,以赎论(谓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致;共举重物,力所不致;若乘高履危足跌及因击禽兽,以至杀伤之属,皆是)。”13、该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包括的内容有哪些?标准答案: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的“六杀”制度。所谓“六杀”,就是唐朝以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为根据,对杀人的行为所作的六种划分,包括谋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和戏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请分析该段文字中不同的量刑情节。标准答案:唐朝“六杀”理论中,区分了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这种区分故意和过失的刑法原则最早起源于西周,经过秦、汉、魏、晋的发展,到唐朝不仅区分了故意和过失,还发展了对杀人罪的区分,从而形成“六杀”理论。对于谋杀,处徒3年,造成伤害的,处绞刑,造成死亡的,处斩刑,若谋杀的对象是官员的,流二千里,对于婢幼谋杀尊长、以贱谋杀贵的,处斩刑;对于故杀,处斩刑;对于斗杀,处绞刑;对于误杀,减斗杀一等即流三千里论处;对于戏杀,减斗杀二等即徒三年论处;对于过失杀,因属于过失犯罪,允许以铜赎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该段文字折射出的意义是什么?标准答案:唐律在量刑的规定上注意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一般是故意犯罪处刑从重,过失犯罪处刑从轻,这表明唐律已经注意行为人的主观心理动机对量刑产生的影响。同时,唐朝对于过失犯罪的情形也作出了明确的区分,即对其杀伤人的行为结果没有预见,原无杀伤人的动机和目的,表明行为人没有犯罪的故意,因此应当减免刑罚,并允许以铜赎罪。这表明,唐律区分了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情形,并按照情形分定了过失杀的处断,进一步体现了唐律对行为人过失状态下的高度认识。“六杀”理论的出现,反映了唐代刑法的完备与立法技术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第5套一、分析题(本题共17题,每题1.0分,共17分。)《唐律疏议.名例律》(卷六)规定: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疏】议曰:断罪无正条者,一部律内,犯无罪名。“其应出罪者”,依贼盗律:“夜无故人人家,主人登时杀者,勿论。”假有折伤,灼然不坐。又条:“盗缌麻以上财物,节级减凡盗之罪。”若犯诈欺及坐赃之类,在律虽无减文,盗罪尚得减科,余犯明从减法。此并“举重明轻”之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疏】议曰:案贼盗律:“谋杀期亲尊长,皆斩。”无已杀、已伤之文,如有杀、伤者,举始谋是轻,尚得死罪;杀及谋而已伤是重,明从皆斩之坐。又例云:“殴告大功尊长、小功尊属,不得以荫论。”若有殴告期亲尊长,举大功是轻,期亲是重,亦不得用荫。是“举轻明重”之类。请根据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分析类推的适用条件和类推方法。标准答案:该材料对类推的适用条件和类推方法作了详细的规定。明确类推必须是在律无正条的情况下适用,类推时只能援引本律中最相类似的条文规定。类推方法有二:一是应“出罪”的,采取“举重明轻”的办法;二是应“入罪”的,采取“举轻明重”的办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何谓“举重明轻”?何谓“举轻明重”?请根据材料各列举一例说明。标准答案:①所谓“举重明轻”,是指对于应当免除刑事责任的,则举出一个更为严重的、却没有被判罪的行为作为例证。例如,主人打伤夜间无故闯入自己家的人,律文没有规定该如何处治,但是可以援引唐律“夜无故人人家,主人登时杀死者,勿论”一条作为依据。既然主人杀死无故闯入者不构成犯罪,那么打伤闯入者更不构成犯罪。②所谓“举重明轻”,是指对于应当定罪的,则举出一个明显轻微而被定罪的行为作为例证。例如,杀死期亲(娴亲)尊长:者,唐律没有规定应当如何治罪,但是唐律规定:“谋杀期亲尊长者斩。”既然谋杀者便要处以极刑,已杀者更是难逃身首异处的下场了。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如何评价上述规定?标准答案:①鉴于犯罪现象复杂多样,而法律又不可能包罗一切,唐律设专条规定了类推,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允许以类推的办法定罪量刑。②唐律关于类推的规定体现了司法官适用类推断狱的严格要求,反映了唐朝立法对于类推的基本价值取向;既予以认可,以发挥其对现行律典的灵活补充作用;又予以规范和限制,以防止其破坏法制。③唐律关于类推原则的规定已经相当完善和严密,反映了唐代立法技术达到很高水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宋史.刑法志三》:“徒、流折杖之法,禁纲加密,良民偶有抵冒,致伤肌体,为终身之辱;愚顽之徒,虽一时创痛,而终无愧耻。若使情理轻者复古居作之法,遇赦第减月日,使良善者知改过自新,凶顽者有所拘系。”沈家本《刑法分考》:“流罪得免远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免决数。”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4、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制度?标准答案: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宋朝的折杖法。所谓折杖法,就是将流、徒、杖、笞之刑分别折成杖刑以减轻刑罚的法律规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标准答案:折杖法的内容:把笞刑、杖刑折为臀杖;徒刑折为脊杖,杖后释放;流刑折为脊杖,并于本地配役1年;加役流,脊杖后,就地配役3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实施该制度的意义是什么?标准答案:折杖法的实行,使得流刑免予远迁,徒刑免予服刑,笞杖刑减少了笞杖数,体现了省刑从轻的精神,这对于缓和阶级矛盾,纠正刑罚越来越严酷的趋势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实施该制度有何弊端?根据该段文字说明当时解决该弊端的措施。标准答案:①折杖法的弊端,在于良民偶有冒犯,也受以笞杖,而愚顽之徒,虽然一时伤痛.但终无羞愧。可见,折杖法设置的刑种和刑等并不科学合理,而且轻重悬殊,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而且,对于这种轻重悬殊的做法,不利于受刑人的改过自新。②为了减少对轻刑犯的危害,当时提出了恢复古时的居作之法,促使良善者改过自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宋史.刑法志一》:“凡劫盗罪当死者,籍其家赀以赏告人,妻子编置千里;……罪当徒、流者,配岭表;流罪会降者,配二三千里,籍其家赀之半为赏,妻子递降等有差。应编配者,虽会赦,不移不释。凡囊橐之家,劫盗死罪,情重者斩,余皆配远恶地,籍其家赀之半为赏。盗罪当徒、流者,配五百里,籍其家赀三之一为赏。窃盗三犯,配杖五百里或邻州。虽非重法之地,而囊橐重法之人,以重法论。其知县、捕盗官皆用举者,或武臣为尉。盗发十人以上,限内捕半不获,劾罪取旨。若复杀官吏,及累杀三人,焚舍屋百问,或群行州县之内,劫掠江海船栰之中,非重地,亦以重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8、该段文字反映了宋朝何种制度?宋朝为什么制定该制度?标准答案:该制度是宋神宗时期制定的《重法地法》。《重法地法》就是对某些特定地区的特定犯罪判处重刑的法律制度,该特定区域就是“重法地”。面对“盗贼”纵横,社会治安混乱的局面,宋朝制定该法,以从重打击劫盗、窃盗、谋反、杀人等犯罪行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宋朝对于触犯该制度的人是如何处理的?标准答案:依据《盗贼重法》,凡是犯有劫盗罪当判处死刑的,没收其家财奖赏告发人,并将其妻、子流放千里之外安置;凡犯有劫盗罪当判处徒刑、流刑的,发配到五百里之外,并没收其家财三分之一以鉴赏告发人。三犯窃盗之罪,决杖后发配到五百里之外或邻州。即使在非重法之地隐藏重法之人,亦以重法论处。县境内发生十人以上的盗案,县官在规定的期限内捕获不足一半的,按旨定罪。再次杀害官吏,以及累计杀害三人,焚毁房屋百间,或结伙在州县内行盗,在江海船筏中劫掠,虽非发生在重法之地,亦以重法论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如何评价该制度?标准答案:盗贼重法的设立,体现了重典治盗贼犯罪的刑事政策,反映了宋朝社会矛盾的加剧和统治者对人民镇压的加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唐律疏议.名例律》(卷二):诸一人兼有议、请、减,各应得减者,唯得以一高者减之,不得累减。【疏】议曰:假有一人,身是皇后小功亲,合议减;又父有三品之官,合请减;又身有七品官,合例减。此虽三处俱合减罪,唯得以一议亲高者减之,不得累减。若从坐减、自首减、故失减、公坐相承减,又以议、清、减之类,得累减。请根据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11、请根据本条规定分析律文和疏议的关系。标准答案:“疏议”是对律文的解释,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唐律的本条“疏议”既具体解释了官员犯罪减刑的适用,又规定了具体的量刑标准,明确了适用减刑和不适用减刑的具体情形,其目的在于阐明律意,以便于准确地适用律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请根据材料举例概括说明唐朝减刑适用中_不得累减和得累减的适用情形。标准答案:①对于一人符合八议、上请、减刑的而得减的,只依据减刑适用的最高档即八议的规定适用减刑,不得同时适用减刑。例如,某人是皇后的小功亲,符合八议减刑,而其父又是三品官员,符合上请减刑;其本人又是七品官员,按照规定也可以减刑,则只能按照最高档八议的规定适户H减刑,其余则不适用减刑。②对于适用八议、上请、减刑等符合减刑规定而减刑的,但同时符合从犯减等、自首减等、故失减等、同职官员因公判决失当减等等情形.可以累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请根据材料分析唐朝对于减刑适用的意义及其实质。标准答案:①唐朝对于减刑的规定,反映了封建特权法的实质,其根本目的在于对封建特权的维护。②唐朝对于减刑适用情形的区分,有利于控制减刑适用的滥用,也有助于调动官员积极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宋史.刑法志三》:“配法既多,犯者日众,黥配之人,所至充斥。(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编者注),校书郎罗点言其太重,乃诏刑、寺集议奏闻。至十四年(公元1187年),未有定论。其后臣僚议,以为:若止居役,不离乡井,则几惠奸,不足以惩恶;若尽用配法,不恤黥刺,则面目一坏,谁复顾藉?强民适长威力,有过无由自新。”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同答下列问题:14、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宋朝何种刑罚制度?该制度的含义是什么?标准答案: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宋朝的刺配刑。刺配刑就是将杖刑、配役、刺面三种刑罚施加于一人的复合刑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宋朝设立这种刑罚的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宋朝设立刺配刑的目的是为了宽待死刑,消除因施行折杖法而造成的死刑与配役刑差太大的弊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校书郎罗点召集大理寺和刑部官员集议的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刺配刑原本适用范围有限,但逐渐被滥用,而且刑罚苛重,并成为常刑,到淳熙年间,刺配之法应用非常广泛,成为滥刑之刑,引起了一系列的恶果,因此,校书郎罗点召集大理寺和刑部官员集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根据该段文字分析适用该刑罚的弊端。标准答案:由于刺配刑毁人面目,结果使怙恶不悛的人因此更加嚣张,偶有罪过者则因受刺配刑而断绝了其改过自新的机会,进而导致盗贼问题十分突出,社会治安较为混乱的局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第6套一、分析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1、《明史.刑法志一》:“建文帝即位,谕刑官曰:‘《大明律》,皇祖所亲定,命朕细阅,较前代往往加重,盖刑乱国之典,非百世通行之道也。’”《明史.刑法志二》:“盖太祖用重典以惩一时,而酌中制以垂后世,故猛烈之治,宽仁之诏,相辅而行,未尝偏废也。”问题:(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当时为什么会提出这种问题?(2)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3)这两段文字说明了什么立法宗旨?标准答案:(1)这两段文字反映的是明朝刑乱国用重典和礼刑并用的立法思想。明初统治者对于元朝末年吏治腐败、社会秩序混乱有深刻认识。在建立明朝过程中,以朱元璋为首的统治集团,强调在重视传统封建纲纪基础上,强调刑乱国用重典和重典治吏,以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2)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建文帝即位,对刑官说:《大明律》是皇祖朱元璋亲自过问制定的,他命令我详细过目,并告诫说,刑罚和前代相比,总是后代比前代重,不过刑乱国用重典,并非始终通行的做法。明太祖用重典只不过是权宜之计,而统治趋于稳固,则应改用“中制”治理国家,因此,重典治国、礼仪规范,相辅相成,都不能偏废。(3)明太祖朱元璋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刑乱国用重典”的立法指导思想。在该立法思想的指导下制定的《大明律》,比前代法典规定的刑罚要重得多,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的威慑力。不过,朱元璋很清楚,前代制定的法典如果过重,后代势必更重。因此,他告诫建文帝,刑乱国用重典并非通行的做法,但在专制主义日益强化的情况下,刑罚势必加重,从而导致明朝中后期乱用重典,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反抗。明太祖在强调刑乱国用重典的同时,并没有否定“中制”治理天下和礼仪规范在治国中的作用。他强调礼刑不可偏废,相辅相成,当然,刑与礼可以“或先或后”,“或缓或急”,要因时而异。但无论如何,礼律并用的目的是共同为明朝的封建统治服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对比性分析:《唐律疏议.名例律》:“诸本条别有制,与例不同者,依本条。”《大明律附例.名例律》:“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已前者,并依新律拟断。”问题:(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2)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3)明朝为了贯彻文字中反映的问题,在法制上做了什么?标准答案:(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唐朝和明朝刑法适用原则的差别。即唐朝采取从新从轻原则,明朝采取从重从新的刑法适用原则。明朝在刑法原则上确立“轻其轻罪,重其重罪”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一是宋明理学使儒家的纲常礼教已经对人们行为的法外约束力愈来愈大,这种背景下,对有关伦常礼教犯罪的处罚减轻,能集中刑法的打击目标,缓和社会的反抗情绪。二是随着君权的加强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贼盗大案直接冲击着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加大对此类犯罪的打击力度,也是“重典治国”的体现。故明朝在刑法适用原则上采取法律溯及既往和从重从新原则,从而导致明朝法律适用的变化表明专制主义在封建社会晚期的恶性发展。(2)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按照唐律的规定,各篇的律条各有具体的内容,其与《名例律》的原则规定有所不同时,以该篇的具体律条为依据。按照明律的规定,凡是法律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如果犯罪行为在法律颁布之前发生,新的法律颁布之后,案件就应当依照新的法律来定罪量刑,而不能适用旧律来进行处断。(3)明朝为贯彻上述原则,立法上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加重处罚反逆大罪;第二,扩大十恶重罪的范围,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接;第三,严惩官吏渎职和贪赃犯罪;第四,增设新的刑罚或扩大法外刑适用范围。具体制度如凌迟刑适用范围的扩大、株连范围广泛、处罚犯罪不分情节、首创奸党罪、滥施廷杖、恢复肉刑、首创六赃图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大明律.吏律》:“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穷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不知者不坐。”问题:(1)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3)明朝确立这一规定的立法宗旨和弊端是什么?标准答案:(1)这段文字是明朝对奸党罪的规定。奸党罪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范臣下不轨而规定的罪名,基本内容是打击臣下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解除对皇权的威胁。奸党罪首创于明朝。(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凡是各衙门官员以及百姓上书吹捧当政大臣的美政、才德,就构成奸党,对于该情形,务必要审问其来历,穷追不舍,查清大臣是幕后指使还是知情不奏,对于上言大臣德政的,犯人处斩,妻子没官为奴,财产一并没官。如果该被吹捧的大臣知情的与吹捧者同罪,不知情的,不以犯罪论处。(3)鉴于历代臣下结党营私造成皇权削弱,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导致国亡民乱的教训,明朝朱元璋首创奸党罪,罗列了奸党罪的种种表现。上言大臣德政即为奸党罪的表现之一。奸党罪的设立在防止臣下结党营私,加强专制主义皇权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也是重典治吏的体现。奸党罪的创立,实足反映了皇帝对臣下的防范猜忌之心,突出地反映了皇帝和臣下在封建社会晚期矛盾的加深,这也是明朝不遗余力地打击臣下,加强皇权的原因。然而,奸党罪本身不仅不能解决专制主义本身的痼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统治的黑暗,并酿成宦官专权之祸,从而危害了封建统治。这是朱元璋始料不及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大明律.吏律》:“凡奸邪进谗言,左使杀人者,斩。若犯罪律该处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亦斩。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门官吏不执法律,听从上司官主使,出入人罪者,罪亦如之。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泄漏事情夤缘作弊而符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二千里安置。”问题:(1)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3)明朝确立这一规定的立法宗旨和弊端是什么?标准答案:(1)这段文字反映了明朝设立奸党罪以严防臣下结党、加强皇权的立法宗旨。奸党罪为明朝首创。(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凡是妄进谗言、排斥异己、企图使朝廷杀死不该杀的人的,处斩刑。如果依据律文规定,所犯的罪应当处死的,而大小官员巧言劝谏免除处罚并私下收买的,企图使朝廷杀死不该杀的人,也处斩刑。如果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的,都处斩刑。妻子没官为奴,并处没收财产。如果刑部及其大小各衙门的司法官吏不依法律,而是听从上司主使,故意出入人罪的,一并处死。凡是各衙门司法官吏与皇帝身边的官员互相勾结,泄露机密,共同作弊,以牟取私利的,一并处斩,妻子处流刑2000里。(3)这段文字反映了明朝“重典治吏”的立法指导思想,而“重典治吏”在刑事立法上的表现就是特设奸党罪。《大明律》规定了奸党罪的种种表现。“重典治吏”对于加强吏治,依法办事具有一定的意义。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用刑极为残酷的王朝之一。“重典治吏”用刑极酷,奸党罪的各种表现,处刑一般都是重罪重罚,且有些专条没有刑法上的确定性,这样也就变为封建统治者随意杀戮功臣宿将的任意性规范,这些规定实足反映了皇帝对臣下的猜忌防范之心。“重典治吏”分化了统治阶级的力量,且株连广泛,人人自危,不利于封建统治。明朝设立奸党罪,严防臣下结党营私,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排斥异己,保证皇帝的大权不致旁落。奸党罪的创设,体现了封建社会晚期专制主义皇权的恶性膨胀。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并非律条的规定就能禁绝。明朝中期,随着宦官势力的进一步发展,造成的宦官专权,使得“奸党”专条成为具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据报道:据报青岛两考生参加高考之后,因不满全国高考录取根据地域区别分数线,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状告教育部,主张自己的平等受教育权。最高人民法院以《行政诉讼法》第14条第(二)项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一审行政案件:(二)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为由,驳回了原告的起诉。随后原告方并未再向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称其起诉的目的只是在于引起大家对此问题的关注,至今其目的已经达到。请结合宪法的相关知识及规定分析:5、本案涉及两考生哪些宪法权利?标准答案:本案涉及考生的宪法权利有:第一,公民受教育的宪法权利,即两考生所谓的高考录取的相关做法影响了考生的受教育权;第二,平等权利,即分数线制度根据地区划线的做法是对考生的不平等对待。综合起来,实际上就是平等受教育权的问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全国高考录取根据地域划分数线是否构成对考生平等受教育权的侵犯?标准答案:高考录取根据地域划分数线是否构成对考生平等受教育权的侵犯,原因如下:一方面,这种根据地域划分数线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不平等对待,因为它让不同地区的考生接受不同的录取标准;另一方面,这一做法不属于平等权上的合理差别,合理差别主要是指基于年龄、性别和民族文化特点所给予的某些法定优待规定,高考录取地域划线的做法显然不属于这几个类别。因此,高考录取根据地域划的做法是对平等权的侵犯。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第二节中的平等权和受教育权。本题的基本思路仍然是将相关事实与法律规定相结合来判断合法性的问题。但是此题第(2)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即如果可以论证高考划线的做法不构成对考生平等受教育权的侵犯,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所以不要拘泥于某一特定思路和观点,重要的在于能够组织严密的法律论证。我国《劳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问题:7、我国《劳动法》属于哪一法律部门?标准答案:《劳动法》属于我国的社会法部门,社会法部门是指调整国家在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法》通过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来实现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故而属于社会法部门。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涉及《考试分析》第六章第二节中的我国法律部门的划分、第七章第一节中的法律规则的分类和法律规则的结构。法律规则是法律要素的最重要内容,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规则的不同分类方式和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解答本题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根据相关知识点对问题作判断,然后看材料是如何体现理论中的说法的,将其表述出来即可。材料题的关键就是一定要将理论结合材料。8、就该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制的范围或程度而言,该规则属于哪一类规则?标准答案:从法律规则对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制的范围和程度出发,可以将法律规则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强行性规则是指内容规定具有强制性,不论人们意愿如何,都必须加以适用的规则,一般而言涉及公共利益的规则多属强行性规则;任意性规则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人们自行选择或协商确定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的法律规则。在民商法等私法类法律中,主要涉及私人利益,任意性规则较多。《劳动法》上述规定明确规定了如果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因此该规则属于强制性规则。从其涉及广大劳动者权益即公共利益的特点来看,也可以确定其属于强行性规则。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运用法律规则逻辑结构理论和知识,分析材料给定的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标准答案: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一般包括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三个要素,其中假定又称条件,是规则中关于适用该规则的条件的规定,即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空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在什么情境下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的问题。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则中关于行为的规定,即法律关于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的规定,它是从人们大量的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的法律行为要求。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则中对遵守规则或违反规则的行为予以肯定或否定评价的规定。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是法律后果的前提,法律后果是对人们遵守或违反假定(条件)和行为模式的认定。由此,在上述《劳动法》规则条款中,假定被省略了,按照逻辑该条款的假定应该是“在我国境内,对于存在劳动合同关系的双方而言”;行为模式是“用人单位以列举的行为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法律后果是“被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商纣立为太子案“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史记.殷本纪》10、在商代妻和妾的区别是什么?标准答案:妻妾的地位截然不同,二者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大多数妾是奴隶主贵族从女奴中强娶来的,还有的是通过“嫔嫁”来的,即奴隶主贵族娶妻,往往同妻的随嫁女一同收为妾。一妻多妾制是由于奴隶社会私有制决定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多妻就会造成王位混乱和争斗财产,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嫡长子继承制的含义及意义。标准答案: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此制度始于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奴隶社会私有制下的一妻多妾制,如果在多妻的情况下,就会因争夺财产和王位产生混乱,乃至战乱。所以妻妾之分,也就有了嫡子和庶子之分,就可以避免在继承问题上发生争执,进而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材料一:A公司是瑞士一集团公司在中国的子公司。2005年该公司将SNS柔性防护技术引入中国,在做了大量宣传之后,开始被广大用户接受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原甲公司员工顾某理工工作之便,违反公司保密规定,与乙公司合作,将甲公司14幅摄影作品制成宣传资料向外散发,乙公司还在其宣传中抄袭甲公司的工程设计和产品设计图、原理、特点、说明,由此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甲公司起诉后,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伯尔尼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公约》的有关规定,判决乙公司立即停止侵权、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8万元。材料二:《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简称《伯尔尼公约》,是关于著作权保护的国际条约,1886年9月9日制定于瑞士伯尔尼。截至2014年12月2日,随着科威特的加入,成为该公约新缔约国,该公约缔约方总数达到168个国家,1992年10月15日中国成为该公约成员国。提问:请结合材料,用法理学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伯尔尼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公约》是否属于我国法律体系?为什么?标准答案: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的部门法体系。它是将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成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法律规范构成的体系,其中不包括具有完整意义的国际法范畴,因此,《伯尔尼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公约》作为典型的国际公约,不属于我国法律体系的内容。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六章第一节中的法律体系的概念、第二节中的我国现今的法律体系;第八章第一节中的法律渊源的一般理论及我国的法律渊源中的国际条约。法律体系(及其组成部分法律部门)与法律渊源是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为了划分法律部门构造法律体系以便人们认识和掌握法律,后者则是为了体现不同法律规范之间的效力区别,在此基础上才有了是否将国际法列入以及具体的一些分类上的区别。考生应该明确区分,如题就是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答题技巧上仍然强调要将相关理论与材料内容相结合。13、我国法院可否依据《伯尔尼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公约》进行判决?为什么?标准答案:我国法院可以依据《伯尔尼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公约》进行判决,因为国际公约是我国法律的正式渊源,即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具体而言,我国签订或者加入的国际条约,具有和国内法一样的约束力,材料二显示,我国已于1992年就加入了《伯尔尼公约》,故而该公约属于我国的正式法律渊源,可以作为我国法院判案的依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车裂商鞅案秦孝公死,儿子惠文王立。公子虔的党徒告商鞅谋反,秦政府派遣官兵前去逮捕商鞅,商鞅逃亡到魏国;魏国不接纳(恨其挟诈以破魏师),又回到秦国。商鞅与其徒众前往商于,发兵北击郑(陕西华县),秦兵攻杀商鞅,将其尸体用五辆车撕裂示众,同时满门尽数屠灭。14、结合教材,简述商鞅改革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商鞅在秦国进行了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年)。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具体内容是:一是整顿户籍,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二是奖励告奸;三是奖励农业生产;四是奖励军功。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年)。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具体内容是:一是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二是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三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四是统一度量衡制度。商鞅变法的意义,在于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在战国“七雄”中跃居六国之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请叙述法、律的概念。标准答案:从词源看,汉字“法”确有“平”“正”“直”和“公正裁判”的含义。与“法”字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律,均布也”。可见,“法”总是指一种判断平、正、直的标准,而“律”则主要强调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把“法”与“律”连用,就是说“律”是一种包含有国家确认的判断公、正、直的标准的“律”。“法律”一词在清末民初才被广泛使用,据说是受日本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综合课(分析题)模拟试卷第7套一、分析题(本题共16题,每题1.0分,共16分。)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和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1、《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诸应议、请、减及九品以上之官,若官品得减者之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听赎;若应以官当者,自从官当法。其加役流、反逆缘坐流、子孙犯过失流、不孝流,及会赦犹流者,各不得减赎,除名、配流如法。”(1)该段文字反映了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历史发展如何?(2)根据本段文字的表述,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如何?(3)该段文字折射出的意义是什么?标准答案:(1)这段文字反映了赎刑制度。赎刑在夏朝就已经存在,西周时期已经初具规模,后经汉、隋等朝的发展,到唐朝日趋完善。(2)根据唐律的规定,适用赎刑的范围包括诸应议、请、减及九品以上官员,若官品得减者之祖父母、父母、妻、子孙,犯流罪以下,也适用赎刑。但对判处加役流等重刑者不适用,对于十恶重罪,也不得适用赎刑。(3)①赎刑的适用范围在唐朝有所扩大,表明封建特权法向纵深方向发展。②对于赎刑范围无比详尽的规定,体现了唐朝定罪量刑原则方面的立法趋于完备。③对于官员得减者中一定范围的亲属适用赎刑,体现了儒家思想日益向刑事立法方面渗透。④赎刑的规定也是慎刑思想的体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唐律疏议.名例律》(卷六)规定:“诸称‘加’者,就重次;称‘减’者,就轻次。【疏】议曰:假有人犯杖一百,合加一等,处徒一年;或应徒一年,合加一等,处徒一年半之类,是名‘就重次’。又有犯徒一年,应减一等,处杖一百;或犯杖一百,应减一等,决杖九十,是名‘就轻次’。惟二死、三流,各同为一减。【疏】议曰:假有犯罪合斩,从者减一等,即至流三千里。或有犯流三千里,合例减一等,即处徒三年。故云‘二死、三流,各同为一减’。其加役流应减者,亦同三流之法。加者,数满乃坐,又不得加至于死;本条加入死者,依本条。(加人绞者,不加至斩。)【疏】议曰:加者数满乃坐者,假令凡盗,少一寸不满十疋,依贼盗律‘窃盗五疋徒一年,五疋加一等’。为少一寸,止徒一年。”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1)请分析本条“疏议”和“律文”的关系。(2)请根据律文和疏议各举一例说明何谓“就重次”“就轻次”和“加者,数满乃坐”?(3)请根据本条及疏议说明对加役流加、减一等的处刑。标准答案:(1)“疏议”是对律文的解释,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唐律的本条“疏议”既具体解释了“加、减”的量刑标准,明确了“加、减”的具体适用情形,其目的在于阐明律意,以便于准确地适用律文。(2)“就重次”就是加至较重的等次,如杖一百加一等,是徒一年。“就轻次”就是减至较轻的等次,如徒一年减一等是杖一百。“数满乃坐”是指对于加等处刑的数额犯,满数才能加等处刑,如犯强盗罪,盗窃五匹处刑,再盗五匹加一等,但差一寸未满五匹的,也不能加等处刑,同时“数满乃坐”不得加至于死刑。(3)对于判处加役流加、减量刑的,应适用三流之法,即加役流加一等处刑应判处绞刑;加役流减一等处刑应判处徒三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和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3、材料1:《唐律疏议.名例律》(卷五):诸共犯罪者,以造意为首,随从者减一等。若家人共犯,止坐尊长;侵损于人者,以凡人首从论。即共监临主守为犯,虽造意,仍以监主为首,凡人以常从论。材料2:《唐律疏议.名例律》(卷五):诸共犯罪而本罪别者,虽相因为首从,其罪各依本律首从论。若本条言“皆”者,罪无首从;不言“皆”者,依首从法。即强盗及奸,略人为奴婢,犯阑人,若逃亡及私度、越度关栈垣篱者,亦无首从。(1)共同犯罪原则的具体适用情形。(2)不适用共同犯罪原则的具体情形。(3)材料说明的问题。标准答案:(1)共同犯罪的具体适用情形是:①唐朝对于共同犯罪的,明确区分首犯、从犯。首犯即造意者,是倡首先言的主谋,一般要加重处罚,从犯则比照首犯减一等处刑。②家人共犯,不论何人造意,以尊长为首,卑幼不坐。③外人与主管官员共同犯罪,即使由外人造意,仍以主管官员为首犯,其余人为从犯。(2)不适用共同犯罪原则的情形是:①凡是本条文表述“皆”者,罪无首从;凡是本条文没有表述“皆”者,应当区分首从。②但犯有强盗罪、奸罪、将劫掠之人卖为奴婢、阑人罪、罪发逃亡、私度或越度关卡、垣篱的,不区分首从。(3)该段文字表明:①唐律共犯区分手从表明唐朝对犯罪人主观心态和量刑情节的深刻认识。②家人共犯以尊长为首,卑幼不坐,这体现了封建家长制原则。③外人与主管官员共犯以主管官员为首,以防止官员和外人内外勾结,上下一气,因缘为奸,以维护国家统治。④对于强盗、奸罪、劫掠贩卖人口等罪行不区分首从,表明唐朝统治者对社会秩序稳定的严重关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唐律疏议.职制律》规定:诸有事先不许财,事过之后而受财者,事若枉,准枉法论;事不枉者,以受所监临财物论。《疏议》曰:官司推劾之时,有事者先不许物,事了之后而受财者,事若曲法,准“枉法”科罪。既称“准枉法”,不在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提高响应速度与客户满意度计划
- 探秘小宇宙幼儿园教学工作计划文档
- 寓教于乐的品牌推广方法计划
- 2025年独立运行风力发电机组控制器及逆变器项目合作计划书
- 会议纪要与决策执行要点梳理
- 2025年体外诊断仪器产品项目合作计划书
- 办公室日常行为规范及规章制度解读
- Zinc-sulfide-生命科学试剂-MCE
- racemic-Dunnione-SL-11010-生命科学试剂-MCE
- 新员工入职流程与职责说明
- 提升办公室工作效能的经验交流发言模板
- 人教版鄂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
- 男孩的青春期性教育
- 胃癌影像诊断课件
- 建筑工程劳务作业服务方案
- 探究水垢的主要成份
- (完整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 军队文职专用简历(2023年)
-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 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办法-国铁科法(2017)30号
- 颜真卿《劝学》ppt课件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