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3(共268题)_第1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3(共268题)_第2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3(共268题)_第3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3(共268题)_第4页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3(共268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3(共9套)(共268题)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甲是A市市长,平时爱好打牌。乙为了承揽市政工程项目,与甲一起到澳门赌场赌博,乙为甲提供资金。乙的行为构成()A、行贿罪B、赌博罪C、对有影响力的人行贿罪D、不构成犯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赌博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通过赌博或者为国家工作人员赌博提供资金的形式实施行贿、受贿行为,应按照贿赂犯罪定罪处罚。本题中,乙为了承揽市政工程项目,为甲赌博提供资金,是行贿行为,A项正确,B项错误。2、甲是工商局副局长,在进行检查时发现乙的公司存在多项违法行为。乙托人向甲疏通关系,甲以帮助乙免除处罚为名收了乙10万元的好处费。但是甲其实并不想帮助乙,只想白得好处费。甲实际上也没有利用职务便利帮助乙,乙的公司受到了工商局的行政处罚。甲的行为构成()A、受贿罪B、利用影响力受贿罪C、贪污罪D、诈骗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国家工作人员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名骗取财物,但是并没有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应当认定为诈骗罪。本题中,甲以帮助乙免除处罚为名骗取好处费,实际上没有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利,成立诈骗罪,D项正确,A项错误。3、甲是某土地局局长,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但是甲买了200平方米的房子,而且经常购买奢侈品,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在纪检监察人员对其进行调查时,甲无法说明财产的具体来源。甲的行为构成()A、贪污罪B、挪用公款罪C、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D、受贿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而本人不能说明其合法来源的行为。本题中,甲的支出明显超过工资等合法收入,差额巨大又不能说明合法来源,成立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C项正确。4、下列选项中,属于渎职罪的是()A、脱逃罪B、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C、重大责任事故罪D、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脱逃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重大责任事故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属于渎职罪,D项正确。5、甲是法院执行庭的法官,在执行判决过程中,不认真履行职责,给当事人乙造成重大损失。甲的行为构成()A、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B、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C、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D、玩忽职守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执行判决、裁定活动中,严重不负责任,不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不履行法定执行职责,致使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题中,甲作为执行庭的法官,是司法工作人员,在执行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给当事人乙造成重大损失,成立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B项正确。玩忽职守罪是一般罪名,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是特殊罪名,特殊优于一般,D项不选。本题中,甲不是滥用职权,而是不认真履职,不成立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C项不选。本题发生在执行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审判过程中,A项不选。6、我国《刑法》第170条规定:“伪造货币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伪造货币集团的首要分子;(二)伪造货币数额特别巨大的;(三)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甲是伪造货币集团的首要分子,法院判处其14年有期徒刑,没收全部财产。甲的罪行符合伪造货币罪的()A、基本的犯罪构成B、修正的犯罪构成C、标准的犯罪构成D、派生的犯罪构成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甲是伪造货币集团的首要分子,适用加重的法定刑,是派生的犯罪构成。派生的犯罪构成是指以标准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因为具有较轻或较重的法益侵害程度而从标准的犯罪形态中派生出来的犯罪构成,包括减轻的犯罪构成和加重的犯罪构成。D项正确,C项错误。修正的犯罪构成通常包括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和共同犯罪形态,B项错误。7、“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的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A、罪责刑相适应B、刑法适用平等C、主客观相统一D、罪刑法定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我国《刑法》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是“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罪刑法定要求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明文规定,本题题干中规定的单位犯罪,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才能以单位犯罪处罚,法律没有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不能以单位犯罪处罚,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D项正确。8、甲想杀死乙,于是趁乙不备,举刀砍乙。乙流血不止,昏倒在地。甲以为乙已死,将其挖坑埋了。实际上,乙是被埋时窒息而死。甲的行为构成()A、故意杀人罪(未遂)B、故意杀人罪(既遂)C、过失致人死亡罪D、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甲以为是用刀砍死了乙,实际上乙是被甲挖坑填埋时窒息致死,甲对自己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际情况发生误认,是因果关系错误,不影响罪责的认定,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9、甲乙斗殴,甲感觉打不过乙,转身就跑。乙在后面紧追,快追上时,抡起棍子照着甲的脑袋就打下去。甲回过身,情急之下挥起手中的棍子劈头盖脸地打向乙,致乙重伤。甲的行为属于()A、防卫过当B、故意伤害C、正当防卫D、假想防卫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甲放弃斗殴,试图逃跑,乙再追赶并试图攻击甲时,乙的行为变成了不法侵害行为,甲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可以进行正当防卫,C项正确,B项错误。乙的不法侵害是真实存在的,甲不是假想防卫,D项错误。乙用棍子打甲的脑袋,可能造成甲重伤甚至死亡,甲用棍子将乙打伤,防卫没有过度,不是防卫过当,A项错误。10、甲是大学生,未婚产女。甲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扶养孩子,于是将孩子放在当地福利院门口后离去。甲的行为构成的犯罪属于()A、法条竞合犯B、结果加重犯C、想象竞合犯D、继续犯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甲对刚出生、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且有抚养义务的女儿拒绝抚养,情节恶劣,构成遗弃罪。遗弃罪属于继续犯,犯罪行为一经实施,就持续地对被害人的权利造成侵害,直至侵害行为停止,遗弃罪是不作为形式的继续犯,D项正确。11、下列犯罪中,应按数罪并罚原则处理的有()A、持枪抢劫的B、拐卖妇女过程中奸淫被拐卖的妇女C、伪造货币后出售的D、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并强奸的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AB项是升格法定刑处罚,C项是以伪造货币罪从重处罚,D项是以强奸罪和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数罪并罚,本题选D。12、甲从事校车业务,负责接送蓝天幼儿园的小朋友上下学。甲驾驶的车辆额定载客16人,但是在蓝天幼儿园开亲子运动会时,甲驾驶校车接送了40位小朋友和家长到幼儿园,严重超过额定载客人数。甲的行为构成()A、重大责任事故罪B、危险驾驶罪C、交通肇事罪D、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的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构成危险驾驶罪。甲从事校车业务,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成立危险驾驶罪,B项正确。13、甲乙是夫妻,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均为女孩。甲的家庭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为了生男孩,乙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又怀孕,但是天不遂人愿,乙再次生下一名女婴。甲乙觉得自己无力抚养三个孩子,于是将刚刚生下的女婴送与他人,并收取6万元的“营养费”。甲乙的行为()A、不构成犯罪B、构成拐骗儿童罪C、构成拐卖儿童罪D、构成遗弃罪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中,甲乙以送养为名,收受巨额“营养费”,具有非法获利的目的,出卖亲生子女,成立拐卖儿童罪,C项正确。14、甲使用虚假的身份证件办理了手机号码的入网手续并频繁使用手机,造成的电信损失数额较大,甲的行为()A、构成诈骗罪B、构成盗窃罪C、构成侵占罪D、不构成犯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甲使用虚假的身份证件办理号码的入网手续,是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其后频繁使用手机,造成了较大数额的电信损失,相当于骗取到了数额较大的电信话费,因此成立诈骗罪,A项正确。15、甲乙斗殴,甲将乙打伤。在甲的案件开庭审理时,乙的家属、亲戚等人都到法院旁听。法院审理后当庭宣判,乙的家属认为判的太轻,聚众哄闹,冲击法庭,严重扰乱法庭秩序。乙的家属构成()A、伪证罪B、妨害公务罪C、寻衅滋事罪D、扰乱法庭秩序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根据《刑法》的规定,以下行为构成扰乱法庭秩序罪:(1)聚众哄闹、冲击法庭的;(2)殴打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的;(3)侮辱、诽谤、威胁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不听法庭制止,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4)有毁坏法庭设施,抢夺、损毁诉讼文书、证据等扰乱法庭秩序行为,情节严重的。本题中乙的家属聚众哄闹,冲击法庭,严重扰乱法庭秩序,成立扰乱法庭秩序罪,D项正确。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8题,每题1.0分,共8分。)16、下列情形,可以认定为假冒注册商标罪中的“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改变注册商标的文字、字母、数字之间的间距,不影响体现注册商标显著特征;改变注册商标的字体、字母大小写或者文字横竖排列,与注册商标之间仅有细微差别;改变注册商标的颜色;其他与注册商标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商标,都可以认定为假冒注册商标罪中的“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因此本题选ABC。17、下列行为中,构成挪用公款罪的是()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A项是单位决定将公款借给其他单位,不是归个人使用,不成立挪用公款罪。D项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但未进行营利活动;数额较大,但是2个月后归还了,不是超过3个月未还,不构成挪用公款罪。BC项构成挪用公款罪。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的,没有挪用时间的限制,炒股、开公司都是进行营利活动,所以即使1个月、2个月后归还了,也构成挪用公款罪。18、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刑法渊源的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在我国,刑法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刑法有三种存在形式: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我国的刑法典就是1997年修订的《刑法》,单行刑法只有一部,是《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附属刑法是指在经济、行政等非专门刑事法中附带规定的一些关于犯罪与刑罚或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本题中,A项是单行刑法,B项是刑法典,C项是附属刑法,都是刑法的存在形式。D项的制定主体是省级人大,而不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以不是刑法。本题选ABC。19、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解释规定:“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规定,只适用于依法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公司。”这一解释属于()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在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刑法的解释条文的解释是立法解释,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条文进行的解释是司法解释。学理解释是有权对刑法进行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的机构之外的机关、团体和个人对刑法条文含义的阐释。本题中的解释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解释,因此是立法解释,B项正确。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属于“有权解释”,D项正确。20、下列选项中,属于罪刑法定原则的是()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1)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明文规定。(2)明确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犯罪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具体的规定,并用文字表述清楚。禁止采用习惯法、类推解释、行为后的重法、不明确的罪状、不确定的刑罚等。(3)合理化,即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合理确定犯罪的范围和惩罚的程度,防止滥施刑罚,禁止采用过分、残酷的刑罚。ABD项正确。C项是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的内容。21、中国依据普遍管辖原则行使刑事管辖权时,对于罪犯()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对于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要么适用中国刑法定罪处刑,要么按照我国参加、缔结的国际条约实行引渡(或起诉或引渡),BC项正确。22、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构成必备要素的是()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危害行为是犯罪客观方面的必备要素,没有危害行为就没有犯罪。危害结果是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有的犯罪比如行为犯,没有危害结果也成立犯罪。A项正确,C项错误。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罪过(故意或过失)、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罪过是犯罪主观方面的必备要件,没有故意或过失不构成犯罪。犯罪目的是选择要件,不是每种犯罪都具有犯罪目的,过失犯就没有犯罪目的。D项正确,B项错误。23、犯罪客体按照其范围大小可以划分为()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对犯罪客体可按其范围大小划分为三种: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一般客体是一切犯罪所共同侵害的社会利益,即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的总体。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共同侵害的社会利益。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犯罪所直接侵害的某种特定的社会利益。ACD项正确。三、简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24、简述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标准答案: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是:(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和公私财产的所有权。(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骗取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表现方式有以下四种: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信用卡;恶意透支。(3)犯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简述不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标准答案:不作为构成犯罪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义务。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法律上的明文规定;②行为人职务上、业务上的要求;③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④行为人自己先前行为具有发生一定危害结果的危险的,负有防止其发生的义务。(2)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简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标准答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构成要件是:(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2)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应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①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②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③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④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法条分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7、我国《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请分析:(1)如何理解“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2)拥有死刑核准权的国家机关是?(3)本条第2款是哪次刑法修正案增加的内容?标准答案:(1)“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包括在羁押期间已是孕妇的被告人。无论其怀孕是否属于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也无论其是否自然流产或者经人工流产以及流产后移送起诉或审判期间的长短,都视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怀孕妇女因涉嫌犯罪在羁押期间自然流产后,又因同一事实被起诉、交付审判的,应当视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2)《刑法》规定,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3)本条第2款是《刑法修正案(八)》增加的内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我国《刑法》第237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请分析:(1)如何理解“猥亵”?(2)如何理解本条第3款规定的“儿童”?(3)故意猥亵儿童,造成轻伤以上后果的,如何处理?标准答案:(1)所谓猥亵,是指对他人实施奸淫行为以外的、能够使行为人自己或同伴得到性欲上的刺激、兴奋或者满足的有伤风化的性侵行为。(2)本条第3款规定的“儿童”是指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3)实施猥亵儿童犯罪,造成儿童轻伤以上后果,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五、案例分析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9、甲(17岁)与乙(17岁)是朋友,甲告知乙自己的女朋友丙(13岁)对自己有误会,要与自己分手,要求乙帮忙把丙骗出来,以便自己与丙解释清楚。乙信以为真,于是设计将丙骗到一个偏僻的仓库,将丙反锁其中,并通知了甲。甲赶来后,乙在仓库外帮甲望风。实际上,丙并不是甲的女朋友,甲一直在追求丙,但未获成功。甲见这次有机可乘,强行要求丙做其女朋友,丙不从,甲便在仓库内使用暴力强行与丙发生了性关系,欲“生米煮成熟饭”。但是事后丙依然不答应做甲的女朋友。甲对乙谎称还需要与丙继续沟通,将丙一直关在仓库,乙负责看守。5天后,甲见丙的态度坚决,没有丝毫松动,无奈放弃。丙获得自由后,到派出所报案。根据上述案情,请回答以下问题并分别说明理由:(1)甲的行为构成何罪?应如何处罚?(2)乙的行为构成何罪?应如何处罚?标准答案:(1)甲成立非法拘禁罪、强奸罪。甲伙同乙将丙关押在仓库内,剥夺丙的人身自由,其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甲在仓库中,违背丙的意志,强行与丙发生性关系,成立强奸罪。甲是未成年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丙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甲强奸幼女,应当从重处罚。(2)乙将丙关押在仓库中,非法剥夺丙的人身自由,构成非法拘禁罪,甲乙成立非法拘禁罪的共犯。乙不成立强奸罪,乙与甲没有共同强奸丙的故意,乙也不知道甲的强奸行为,对于甲强奸丙的行为,乙不成立共犯。乙是未成年人,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六、论述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30、试论假释的法律后果。标准答案:假释可能会出现以下法律结果:(1)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没有再犯新罪或者发现漏罪,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再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刑法》第71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3)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刑法》第70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4)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犯罪分子被假释后,原判有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继续执行。原判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假释之日起计算。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9题,每题1.0分,共29分。)1、关于《刑法》第13条“但书”的理解错误的是()A、“但书”表明认定犯罪不仅仅需要正确“定性”,还需要合理确定危害的“程度”或“量”B、“但书”赋予司法机构排除犯罪的权力,与罪刑法定原则不相容C、“但书”是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宏观标准D、“但书”可以缩小犯罪或刑事处罚的范围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刑法》第13条规定的犯罪定义既含定性要求又含定量要求,对于合理认定犯罪及处罚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犯罪定义不仅从性质上明确了犯罪具有危害性和违法性,而且还设置了定量要求。表明认定犯罪不仅仅需要正确定性,还需要符合量的要求,赋予司法机关酌情排除犯罪的权力,避免过分拘泥于法律形式而作出刻板教条的判决,并不违背罪刑法定原则。B选项错误。“但书”是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宏观标准。“但书”也是为适应我国法律结构需要而产生的。我国对危害行为的惩罚体制由两个层次的法律构成:第一层次是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工商、海关、税务等行政、经济法规中的处罚规定,违反这些规定的属于“违法行为”;第二层次才是刑法,违反刑法的属于“犯罪”。“但书”的刑事政策意义在于:可以缩小犯罪或刑事处罚的范围;避免给一些轻微的危害行为(或违法行为)打上犯罪的标记,有利于行为人改过自新;还可以合理配置司法资源,集中力量惩罚严重的违法行为——犯罪。与《刑法》第13条犯罪定义的定量要求相呼应,分则条文对有些犯罪特意规定了程度方面的限制要件,如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故意毁坏财物罪等,在通常情况下有“数额较大”的限制;侮辱、诽谤罪等,有“情节严重”的限制;寻衅滋事、遗弃、虐待罪等有“情节恶劣”的限制;在经济犯罪中,往往有“销售额”“逃避缴纳税款数额”“非法经营额”“违法所得”等数量的限制。与外国刑法中的犯罪相比,中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门槛较高。2、甲唆使乙在某学校食堂的面粉中投放“毒鼠强”一包,造成数十人中毒死亡的结果。法院认定甲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甲的行为具备()A、标准的犯罪构成B、复杂的犯罪构成C、基本的犯罪构成D、修正的犯罪构成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标准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条文对具有通常社会危害程度的行为所规定的犯罪构成。甲教唆乙投放危险物质,造成了数十人死亡的结果,属于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结果加重犯,具有较重大社会危害程度,不属于标准的犯罪构成。A选项说法错误。犯罪构成的分类,没有复杂的犯罪构成,B选项属于干扰选项,直接排除。基本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就某一犯罪的基本形态所规定的犯罪构成。甲教唆乙投放危险物质,二人构成共同犯罪,不属于犯罪的基本形态。C选项说法错误。修正的犯罪构成,是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并对之进行补充、扩展所形成的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构成通常包括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以及共同犯罪形态。甲的行为即具备教唆犯的犯罪构成,属于修正的犯罪构成。D选项说法正确。3、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重伤的,属于绑架罪的()A、减轻的犯罪构成B、修正的犯罪构成C、标准的犯罪构成D、派生的犯罪构成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派生的犯罪构成,指以标准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因为具有较轻或较重的法益危害程度而从标准的犯罪构成中派生出来的犯罪构成。后者相对于标准的犯罪构成的处罚基准形态而言属于处罚减轻或加重的形态,包括减轻的犯罪构成与加重的犯罪构成。4、犯罪同类客体最显著的作用是()A、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根据B、构建刑法分则体系的根据C、确立具体犯罪构成的依据D、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根据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它说明的是某一类犯罪所侵犯的法益的共同特征,其体现的是某些犯罪的共同属性,是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基础。研究同类客体最主要的意义是为构建刑法分则体系奠定理论基础。B选项说法正确。同类客体虽然对区分此罪与彼罪有一定意义,但罪名之间的区分还要根据直接客体、主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A选项说法错误。犯罪构成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者缺一不可,C选项说法错误。故意和过失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主观方面的认识和意志因素有所不同,而与犯罪客体之间没有必然联系。D选项说法错误。5、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属于()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简单客体D、复杂客体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共同侵害的社会利益。同类客体是一类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利益的共同属性。犯罪的同类客体概括的是一类犯罪的共同属性,是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基础。我国刑法分则,主要是按照同类客体把所有的犯罪分为十大类,并以此为基础构筑刑法分则体系的。刑法分则的章节名称,既是一类犯罪的名称,一般也反映出一类犯罪的共同客体即同类客体。6、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对象的是()A、制造的毒品B、走私、贩卖、运输的毒品C、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所得D、赌博的赌资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指向的具体的人、物、信息。常见的犯罪对象包括:盗窃枪支弹药罪中的枪支弹药,强奸罪中的被强奸的妇女,走私、贩卖、运输毒品犯罪中的毒品。B选项正确。犯罪对象与犯罪滋生之物不同。伪造的公文、制造的毒品分别属于伪造公文罪、制造毒品罪所生之物,不是犯罪对象。A选项错误。犯罪对象与犯罪所得不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所获得的销售金额属于犯罪所得,不是犯罪对象。C选项错误。犯罪对象与组成犯罪之物不同。用于赌博、贿赂的财物,是组成贿赂罪、赌博罪之物,不是贿赂罪、赌博罪的犯罪对象。D选项错误。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犯罪都有犯罪对象(例如脱逃罪、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等),也不是每个犯罪仅有一个犯罪对象(抢劫罪的犯罪对象包括人身和财物)。7、关于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抢劫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犯罪客体是财产的所有权B、犯罪对象寓于犯罪客体之中,揭示犯罪的本质C、脱逃罪的犯罪对象不是必要构成要素D、任何犯罪都必然侵害一定的客体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犯罪对象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体事物,而犯罪客体是法律所保护的为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利益。犯罪客体寓于犯罪对象之中,揭示犯罪的本质,而犯罪对象是它的载体。犯罪行为对犯罪客体的侵害,往往是通过侵犯或指向犯罪对象来实现的。B选项颠倒了二者关系,错误。犯罪对象虽然是绝大多数犯罪构成的必要要素,但也有极少数犯罪,如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脱逃罪等不是其犯罪构成的必要要素。任何犯罪都必然侵害一定的社会利益,即侵害一定的客体,但是犯罪对象不一定受到犯罪的侵害。8、甲早就暗藏杀杨某之心,某日甲梦游中用水果刀杀死来家里做客的杨某一家五口。关于本案说法正确的是()A、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C、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甲不构成犯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在意识支配之下实施的危害社会并被刑法禁止的身体活动。梦游人的无意识动作,没有人的意识支配,则不能认为是危害行为。现代刑法禁止对思想定罪处罚,所以,任何犯罪都不能缺少危害行为,无危害行为则无犯罪,无行为即无刑罚。9、甲对某危害结果没有阻止其发生的义务,如果该危害结果发生,甲的不作为行为()A、不可能构成犯罪B、可能构成纯正的不作为犯罪C、可能构成不纯正的不作为犯D、可能构成手段不能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负有某种义务,能够履行却消极地不履行该义务,导致或可能导致危害结果的行为。不作为行为构成犯罪需要三个要件:(1)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法律义务。(有义务)(2)行为人具有履行这种义务的能力。(有能力)(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有危害)甲没有阻止犯罪行为发生的义务,即没有作为的义务,因此不符合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不可能构成犯罪。A选项说法正确,BCD选项说法错误。10、下列关于不作为犯说法错误的是()A、遗弃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B、认定不纯正的不作为犯时要特别慎重C、纯正的不作为犯是适用法律认定犯罪的特殊问题D、不作为犯一般直接违反了某种命令性规范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纯正不作为犯,指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了法定的犯罪行为本身就是不作为的犯罪,如遗弃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等。其“纯正性”在于:人的行为形式与法定的犯罪形式是一致的,即都是不作为。纯正不作为犯是适用法律认定犯罪的常态问题,在行为形式方面一致,没有任何障碍或特别之处。C选项说法错误。不纯正不作为犯是适用法律认定犯罪的非常态、特殊问题,因为在行为形式方面存在不一致,应当特别慎重。不作为从表现形式看是消极的身体动作,从违反规范的法律性质看,不作为直接违反了某种命令性规范。11、某住宅突发大火,甲急忙逃跑,跑到楼下想起自己的孩子还在屋子里睡觉,但火势太大甲无法返回,最终导致孩子死亡。甲的行为()A、构成失火罪B、构成遗弃罪C、构成故意杀人罪D、不构成犯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是不作为犯罪的构成要件。不作为犯罪需要具备以下条件: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义务;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甲虽然有作为的义务,并且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了危害后果,但由于火势太大,甲没有作为的能力,所以甲不构成不作为的犯罪。并且,甲也没有实施作为的行为,所以本题选择D,甲不构成犯罪。12、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的危害结果的是()A、甲诈骗个体经营户乙的大量钱财,乙因而自杀身亡B、甲违章作业导致设备损坏停产停工,损失利润15万元C、甲与女友乙分手,乙投河自尽D、甲故意伤害乙,不慎致乙死亡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危害结果分为广义的危害结果和狭义的危害结果,广义的危害结果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一切损害事实,包括属于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构成要件的结果。狭义的危害结果,特指刑法规定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包括标准犯罪构成的结果和派生犯罪构成的结果。13、甲于夜晚在一条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驾车正常行驶时,乙突然翻越护栏横穿公路,甲刹车不及将乙撞死。交警认定甲的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下列说法中,不应当作为交警认定依据的是()A、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B、甲的行为不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缺乏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条件C、本案属于意外事件D、甲对乙的死亡结果没有罪过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性,甲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乙的死亡,中间不存在任何介入因素,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当然具有因果关系。A选项说法错误,应当选。交通肇事罪的前提是行为人违反交通管理法律法规,因此没有违反交通法律法规,可以阻却交通肇事罪的成立。B选项说法正确,不选。甲出于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了乙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可以排除交通肇事罪的成立。C选项说法正确,不选。交通肇事罪是一个过失犯罪,要求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必须有过失,甲对乙的死亡结果没有罪过即没有过失,甲不成立交通肇事罪。D选项说法正确,不选。14、下列关于特殊人群的从宽处罚规定,说法正确的有()A、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减轻、免除处罚C、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处罚D、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一规定中的“应当”应理解为“必须”,即小允许有例外,凡是未成年人犯罪都必须予以从宽处罚。A选项错误。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是介于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与完全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中间状态的精神障碍人。《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由于其并非完全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因此仅是可以从轻、减轻处罚,而不包括免除处罚?B选项错误。生理醉酒的人在刑法理论上被称为“原因自由行为”,是指有责任能力的行为人在一时丧失责任能力的状态下实施了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但对于是否陷入这种无责任能力的状态,行为人可以自由决定。因此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且没有从宽处罚的规定。C选项错误。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由于其重要的生理功能的丧失而影响其接受教育,影响其学习知识,并进而影响到其辨认或控制能力,因此《刑法》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卣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选项止确。15、单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签订、履行借款合同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应对()A、单位及相关责任人按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B、相关责任人按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C、单位及相关责任人按骗取贷款罪定罪处罚D、单位及相关责任人按合同诈骗罪定罪处罚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单位犯罪只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单位犯罪,以刑法分则有明文规定的为限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主要属于破坏经济秩序、环境资源、危害公共卫生的犯罪。凡是法律未指明该罪的主体包括单位的,只有自然人可以构成该罪,单位不能构成该罪。由于我国《刑法》第200条没有明确规定单位可以构成贷款诈骗罪,所以,单位不构成贷款诈骗罪,但是,该情形一般符合合同诈骗罪,对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可按合同诈骗罪定罪处罚。16、甲在林中打猎时,发现一个猎物旁边有一个孩子在玩耍,甲自知枪法不佳,但打猎心切仍然开枪射击,结果子弹打偏打死了孩子。甲对于孩子死亡的主观心态属于()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本题中甲不具有希望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因此不构成直接故意,A选项错误。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听之任之放纵危害结果的发生。故意犯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行为、结果以及二者因果关系,并且要求认识到行为及结果的社会危害性。甲认识到了自己行为以及可能造成的结果和因果关系,并且认识到了行为及结果的危害性,在意志因素上放任了结果的发生,因此完全符合间接故意的构成要件,B选项正确。过于自信的过失,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最大区别在于意志因素: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不仅希望结果不要发生,而且排斥、反对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虽然不希望结果发生,但也并不反对、不排斥结果的发生,也不会采取措施去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本题目中甲虽然对行为可能导致危害结果有认识,但不符合过于自信过失的意志因素,C选项错误。疏忽大意的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前提是对危害结果没有预见,而本题中甲已经预见到了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因此D选项错误。17、甲明知自己的枪法很差,但为了杀乙,也顾不了那么多,遂从100米外向乙开枪,没想到居然打中了乙,致乙死亡。此案中甲杀害乙的罪过形式是()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甲抱着希望乙死亡的态度开枪,并意识到可能会发生乙死亡的结果,在认识因素上是明知可能会发生危害结果,在意志因素上追求结果的发生,完全符合直接故意的标准。甲的罪过形式是直接故意,A选项正确。BCD选项说法错误。18、关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说法错误的是()A、犯罪目的,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某种犯罪行为实现某种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B、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C、犯罪动机是法定或酌定的量刑情节D、同一犯罪行为出于相同的犯罪动机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犯罪动机,指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同一犯罪行为可能出于各种不同的犯罪动机,如杀人可能出于奸情、仇恨、图财、激愤等不同的动机;同一犯罪动机可能实施各种不同的犯罪,如仇视社会的心理可能推动人实施杀人、放火、爆炸等不同的犯罪。19、下列选项中,属于对象认识错误的是()A、甲误把枪支当成普通财物而盗窃B、乙、丙夜晚在某居民小区寻衅滋事,在小区保安即将追赶上之际,乙拔刀刺向保安,保安及时闪躲,结果刺死了同伴丙C、丁以为在网卜.窃取“游戏装备”不犯罪而为之D、戊误以为前来抓捕自己的警察是仇人李某,将其打成重伤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事实上的认识错误分为:客体错误、对象错误、手段错误、行为偏差、因果关系错误。客体错误,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不同,属于不同的犯罪构成。甲预想盗窃普通财物,事实上发生了盗窃枪支的结果,枪支属于盗窃枪支罪的对象,其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而财物是盗窃罪的对象,其侵犯的客体是财产权。这两个对象属于不同的客体和犯罪构成,因此甲的行为属于客体错误。A选项错误。需注意,客体错误阻碍了行为人对错误的事实承担故意的罪责。行为偏差,又称打击错误,是指行为人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实际打击的目标不一致。其特征在于,主观上并没有发生认识错误,仅是行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偏差,造成了预想之外的结果。乙本欲刺伤保安,但由于客观行为发生误差,而刺伤了同伴丙,属于行为偏差,B选项错误。需注意,根据“法定符合说”,若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实际打击的目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一致(即属于同一犯罪构成),行为偏差不妨碍行为人对误击的目标承担故意的罪责。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分为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法律上的认识错误表现为三种情形:(1)假想非罪,行为被法律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是犯罪。(2)假想犯罪,行为并没有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以为是犯罪。(3)行为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罪名和罪行轻重发生误解。丁属于法律认识错误中的假想非罪的情形,不属于对象错误,C选项错误。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行为人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是相同的(属于同一犯罪构成要件)。戊把警察当成了仇人,二者都是人,都属于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构成,因此属于对象错误。D选项正确。需注意,根据“法定符合说”,对象错误对行为性质没有影响。20、甲未经许可收购珍贵树木制作家具,没有意识到该行为属于《刑法》第344条规定的非法收购、加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甲的认识错误属于()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B、客体认识错误C、手段认识错误D、因果关系认识错误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发生误解。表现为三种情况:假想非罪,行为被法律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是犯罪,本题就属于这种情况;假想犯罪,行为并没有被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以为是犯罪;行为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罪名和罪行轻重发生误解。21、甲本想使用毒药杀害张三,但因为误认而错用了白糖,甲的行为属于()A、客体错误B、对象错误C、手段错误D、行为偏差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客体错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不同。对象错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行为人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是相同的,但发生了具体的错误。手段错误,指行为人对犯罪手段发生误用。张某属于对犯罪手段发生误用,是手段错误,属于手段不能犯未遂。22、甲意图杀害张三,在实行犯罪时误把李四认作张三而杀死,张三未遇害。对甲的行为应当()A、以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B、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C、以故意杀人罪(未遂)定罪处罚D、以故意杀人罪(既遂)定罪处罚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行为人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是相同的(属于同一犯罪构成要件)。按照法定符合说,行为人预想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若在法律性质上是相同的,则不能阻却行为人对因错误而发生的危害结果承担故意的责任。本题中,甲意图杀害张三,实际杀害了李四,二者都是人,都符合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要件,犯罪客体的性质未发生变化,对象错误对行为人行为的性质没有影响,所以甲仍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D选项说法正确,ABC选项说法错误。23、甲(15周岁)因盗窃金店被保安发现后,将保安打成轻伤。对于甲的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抢劫罪定罪处罚B、应责令甲的家长加以管教C、以盗窃罪定罪处罚D、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本案甲只是致人轻伤,尚不构成犯罪。因不满16周岁不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24、高中教师甲上山采野生蘑菇做蘑菇汤,款待多年未见的好友乙,二人双双中毒,甲经抢救痊愈,但乙中毒身亡。甲的主观心态属于()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欠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种形式的过失犯罪。犯罪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注意不要混淆“已经预见”和“应当预见”,“已经预见”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有思考判断的过程或客观上采取了避免措施;而“应当预见”是指是否具有预见可能性,主要应通过行为人主观认识能力、预见能力和客观认识条件、环境来判断。通过甲也一同饮用蘑菇汤可知,甲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危害结果。题中说明甲是一名高中教师,其理性程度,应当预见食用野蘑菇可能会中毒,但没能预见,所以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25、某农民工误以为某单位园中的葡萄是普通葡萄而窃食一斤,实际上是某科研机构试验田中的科研试验品,一斤价值4万元。该农民工的行为()A、属于假想非罪B、属于对自己犯罪行为的罪名和罪行轻重发生误解C、属于行为偏差D、不构成盗窃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该农民工对盗窃行为属于犯罪行为有认识,不属于法律认识错误。但由于该农民工没用认识到该葡萄是数额较大的财物,对犯罪构成事实所属情况没有认识,所以不构成盗窃罪。26、某甲复制含有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本来小构成犯罪,但他却误以为犯罪,这种情况是()A、假想非罪B、假想犯罪C、客体错误D、对象错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假想犯罪是指行为并没有被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以为是犯罪,这种误解对行为性质不产生影响,不成立犯罪,本题中甲的行为构成假想犯罪。27、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某检查站时,被工商执法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乙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乙抓住汽车车门的把手不放,甲为摆脱乙,在疾驶时突然急刹车,导致乙头部着地身亡。甲对乙死亡的心理态度属于下列哪一选项()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甲为了逃避检查,不顾抓住车门的乙的生命安全,在疾驶中突然刹车,导致乙死亡,属于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乙的生命安全的结果,并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这是典型的间接故意。所以本题应选B项。28、甲爱好游泳,且技术高超,一日,甲声称愿帮助乙学会游泳,乙欣然答应。甲遂将乙带到河流深水处去游,在乙刚学会游时,甲即弃之不顾,独自游回河岸,乙无力游回,面临被淹死的危险状态,甲能够救援却不救援,致使乙被淹死。此时,站在河岸上旁观的丙,游泳技术很好,完全能够及时救援乙,但丙不认识甲乙两人,不愿跳入河中救人。本案中,甲和丙的行为()A、构成共同犯罪B、甲的行为构成犯罪,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C、均不构成犯罪D、应分别以故意杀人罪论处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不作为犯罪需要具备以下条件: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义务,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本题中甲带不会游泳的乙去学习游泳,对乙具有救助义务,能够救援却不救援,致使乙被淹死,构成不作为的犯罪。丙对乙并不负有义务,虽然未进行救援,但不成立不作为犯罪。29、关于单位犯罪的主体,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B、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不可能由自然人单独实施C、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D、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1条的规定,刑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故A项“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的说法不正确。该解释第2条规定,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故D项说法正确。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称为“纯正的单位犯罪”,不可能由自然人单独实施,所以B项说法正确。2001年1月21日《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一)明确指出,以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的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主要归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部门所有的,应认定为单位犯罪。可见,单位的分支机构或内设机构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成为犯罪主体。故C项的说法正确。本题为选非题,故选A项。二、简答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30、简述犯罪的基本特征。标准答案:(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实质特征。(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这是在罪刑法定原则制约下,犯罪不可或缺的基本特征。(3)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应受刑罚惩罚是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法院可以依法裁量对犯罪人不实际适用刑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第3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题,每题1.0分,共14分。)1、甲因走私武器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5年;因组织他人偷越国境被判处14年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5万元,剥夺政治权利3年;因骗取出口退税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万元。关于数罪并罚,下列选项符合《刑法》规定的是A、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35年,没收财产25万元,剥夺政治权利8年B、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20年,罚金25万元,剥夺政治权利8年C、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25年,没收财产5万元,罚金20万元,剥夺政治权利6年D、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23年,没收财产5万元,罚金20万元,剥夺政治权利8年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数罪并罚。《刑罚》第69条规定:“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3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1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不能超过20年,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25年。”据此,甲的数罪并罚有期徒刑最高25年,甲的附加刑中剥夺政治权利种类相同,应合并执行,共为8年。罚金和没收财产的种类不同,应分别执行。故本题只能选D。2、关于缓刑的适用,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再犯罪的,应当数罪并罚,且不得再次宣告缓刑B、对于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可以同时禁止其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C、对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首要分子,不得适用缓刑D、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缓刑。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适用缓刑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缓刑的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特点,决定了缓刑的适用对象只能是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2)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且宣告缓刑不会对所居住社区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这是适用缓刑的实质条件,它们必须同时具备。(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累犯屡教不改、主观恶性较深,有再犯之虞,适用缓刑难以防止其再犯新罪,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社会危害性较大。即使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也不能适用缓刑。A选项中,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再犯罪的不符合第二个条件,不得使用缓刑。人民法院根据犯罪的具体情况,在宣告缓刑时可以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B选项正确。C选项中,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首要分子不符合缓刑的第三个条件,不得适用缓刑。C选项正确。《刑法修正案(八)》第十三条规定,将第七十六条修改为: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据此可知,在此次修改中删除了原来由公安机关考察的规定,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D。3、关于累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三年。甲在附加刑执行完毕之日起五年之内又犯罪。甲成立累犯B、甲犯抢夺罪于2005年3月假释出狱,考验期为剩余的二年刑期。甲从假释考验期满之日起五年内再故意犯重罪。甲成立累犯C、甲犯危害国家安全罪五年徒刑期满,六年后又犯杀人罪。甲成立累犯D、对累犯可以从重处罚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累犯。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1)犯罪发生时,犯罪人已满18周岁,这是构成累犯的主体条件。“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2)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这是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3)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这是构成累犯的刑度条件。(4)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A选项错误,原因在于“刑罚执行完毕”是指主刑执行完毕,不包括附加刑在内。主刑执行完毕后5年内又犯罪,即使附加刑未执行完毕,仍构成累犯。特别累犯是指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受过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类罪的犯罪分子。C选项错误,原因在于,甲不构成特别累犯,因为超过了一般累犯的5年期限。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而非“可以从重处罚”。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B。4、下列关于减刑的限度条件的说法,错误的是A、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一半B、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5年C、对于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罪犯,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5年D、对于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罪犯,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25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0年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减刑。减刑的限度,是指犯罪分子经过减刑以后,应当实际执行的最低刑期。根据我国《刑法》第78条的规定和有关司法解释,减刑的限度为: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1/2;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3年:对于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罪犯,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5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25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0年。所谓实际执行的刑期,是指判决执行后犯罪分子实际服刑的时间。如果判决前先行羁押的,羁押期应当计入实际执行的刑期之内。故本题选B。5、下列关于假释的说法,错误的是A、假释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B、假释在本质上是提前释放,不存在继续收监执行余刑的可能C、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D、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假释的条件、假释的法律后果。假释是对犯罪分子附条件地提前释放,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继续执行未执行的部分刑罚的可能性。正是假释的这一基本特点,决定了假释只能适用于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A选项正确。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再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刑法》第71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刑法》第70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B选项错误。根据《刑法》有关规定,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2)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3)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C选项正确。《刑法》第83条规定:“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10年。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D选项正确。故本题选B。6、犯罪分子没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但根据案件特殊情况,经_______核准,可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人,如有特殊情况,经_______核准,实际执行未达13年的,可以假释;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由_______核准,执行死刑;犯罪已经经过20年,如果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_______核准。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A、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B、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C、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减刑、第二节中的假释的条件,第十一章第二节中的追诉期限。根据《刑法》第63条、第8l条、第50条、第87条的规定,本题选D。7、关于减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减刑只适用于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缓的犯罪分子B、对一名服刑犯人的减刑不得超过三次,否则有损原判决的权威性C、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后,实际执行时间可能超过十五年D、对被判处无期徒刑、死缓的罪犯的减刑,需要报请高级法院核准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减刑的条件。减刑的对象条件,是指减刑只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A选项错误。《刑法》对罪犯的减刑次数并无限制规定。B选项错误。减刑的限度为: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1/2;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3年;对于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罪犯,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5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25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0年。据此,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后,实际执行时间不能少于13年,可能超过15年。C选项正确。我国《刑法》规定的减刑的程序为: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据此,对被判处无期徒刑、死缓的罪犯的减刑,并无需要报请高级法院核准的要求。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C。8、关于假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甲系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即便其在假释考验期内再犯新罪,也不构成累犯B、乙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对乙不能假释C、丙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缓刑考验期满后,发现丙在缓刑考验期内的第7个月犯有抢劫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8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9年。丙服刑6年时,因有悔罪表现而被裁定假释D、丁犯抢劫罪被判有期徒刑9年,犯寻衅滋事罪被判有期徒刑5年,数罪并罚后,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3年,对丁可以假释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累犯、第十一章第一节中的假释的条件。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于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甲系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再犯新罪,由于刑罚并未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不可能构成累犯。A选项正确。假释对象的限制条件为: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而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不在此限。B选项错误。C选项、D选项未超过10年,也不构成累犯,可以构成假释。C选项、D选项正确。故本题选B。9、下列关于我国追诉期限的说法,错误的是A、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不再追诉B、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不再追诉C、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D、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追诉期限。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关于追诉期限的起算,我国《刑法》第89条第1款规定:“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C选项正确。关于时效中断,《刑法》第89条规定:“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即只要犯罪分子在追诉期限内又犯罪,不论新罪的性质和刑罚轻重如何,前罪所经过的时效期间均归于无效,前罪的追诉期限从犯新罪之日起重新计算。D选项正确。故本题选B。10、《刑法》第386条规定:“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本法第383条的规定处罚。”该条规定的法定刑属于A、绝对确定的法定刑B、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C、相对确定的法定刑D、自由设定的法定刑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法定刑。我国法定刑的种类包括: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和相对确定的法定刑。绝对确定的法定刑是指在刑法分则条文中对某种犯罪规定单一的刑种与固定的刑罚幅度的法定刑。我国刑法中只有极少数犯罪在其加重罪状中规定有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如《刑法》第239条规定绑架他人“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即属于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是在法律条文中只笼统地规定对某种犯罪应予惩处,却不规定具体的刑种和刑罚幅度。相对确定的法定刑是指在刑法分则条文中对某种犯罪规定一定的刑种和刑罚幅度的法定刑。我国刑法分则条文中相对确定的法定刑的具体规定方式包括:(1)明确规定法定刑的最高限度,其最低限度依照刑法总则对该种法定刑的规定。(2)明确规定法定刑的最低限度,其最高限度依照刑法总则对该种法定刑的规定。(3)明确规定一种刑罚的最低限度和最高限度。(4)明确规定两种以上的法定刑,包括两种以上的主刑和两种以上的附加刑,同时还规定主刑和附加刑的量刑幅度。这种法定刑的规定方式称为选择法定刑。此外还有一种是援引法定刑,即刑法分则条文规定,对其所规定的犯罪援引其他条文或同条的另一款的法定刑处罚。如《刑法》第386条规定,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和情节,依照《刑法》第383条对贪污罪的法定刑进行处罚。故本题选C。11、下列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罪的刑罚裁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B、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C、均可以判处死刑D、均不可以判处死刑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刑法》第113条规定:“本章上述危害国家安全罪行中,除第103条第二款、第105条、第107条、第109条外,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可以判处死刑。”故C选项、D选项错误。12、甲在建筑工地开翻斗车。某夜,甲开车时未注意路况,当场将工友乙撞死、丙撞伤。甲背丙去医院,想到会坐牢,遂将丙弃至路沟后逃跑。丙不得救治而亡。关于本案,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甲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死伤,触犯交通肇事罪B、甲在作业中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触犯重大责任事故罪C、甲不构成交通肇事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想象竞合犯D、甲为逃避法律责任,将丙带离事故现场后遗弃,致丙不得救治而亡,还触犯故意杀人罪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题中,某夜,甲开建筑工地翻斗车时未注意路况,当场将工友乙撞死、丙撞伤。工地翻斗车属生产作业车辆,发生事故的地点是建筑工地,属生产、作业场所,因而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而非构成交通肇事罪,故A选项错误,B、C选项正确。对于D选项,甲造成的重大责任事故导致丙受伤,甲对丙有救助的义务,甲能够履行该义务而不履行导致丙死亡,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D选项正确。故本题选A。13、下列行为中,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是A、甲驾车在公路转弯处高速行驶,撞翻相向行驶车辆,致2人死亡B、乙驾驶越野车在道路上横冲直撞,撞翻数辆他人所驾汽车,致2人死亡C、丙醉酒后驾车,刚开出10米就撞死2人D、丁在繁华路段飙车,2名老妇受到惊吓致心脏病发作死亡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使用与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方法的危险性相当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A选项构成交通肇事罪。C、D选项构成危险驾驶罪。B选项中,乙驾驶越野车在道路上横冲直撞,放任自己的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本题选B。14、甲将邻居交售粮站的稻米淋洒农药,取出部分作饵料,毒死麻雀后售与饭馆,非法获利5000元。关于甲行为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B、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盗窃罪C、仅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D、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投放危险物质罪。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或者重大公私财产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使用与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方法的危险性相当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甲将毒死麻雀售与饭馆,构成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甲将邻居交售粮站的稻米淋洒农药,此行为危害了公共安全,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故本题选D。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5、下列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罪的说法,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指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这一类犯罪的共同特征是,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安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刑法》第107条规定的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即使由单位实施,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仍是直接责任人员),且多数犯罪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的心理状态。故本题全选。16、下列行为中,符合构成间谍罪客观方面的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间谍罪。间谍罪即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故本题选ABC。D选项可以构成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犯罪。17、甲曾向乙借款9000元,后不想归还借款,便预谋毒死乙。甲将注射了“毒鼠强”的白条鸡挂在乙家门上,乙怀疑白条鸡有毒未食用。随后,甲又乘去乙家串门之机,将“毒鼠强”投放到乙家米袋内。后乙和其妻子、女儿喝过米汤中毒,乙死亡,其他人经抢救脱险。关于甲的行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点为投放危险物质罪、故意杀人罪、抢劫罪。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人或者重大公私财产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本题中,甲显然不构成抢劫罪。甲的行为是以投放危险物质的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行为,应定为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不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原因在于行为人在使用投放危险物质的方法时没有危及公共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