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语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部编六年级语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部编六年级语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部编六年级语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4页
部编六年级语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案

主备人执教教师

课题1.草原课型精读课课时2课时

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会写“草原.线条.

柔美”等22个词语。

教学目标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

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

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最好蒙语

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任教教师意见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

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

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

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板书:1.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

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指导易混淆的字。

(3)理解较难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是一片访问记。何谓访问记,就是记录自己访问的过程。访问记是按照什

么顺序记叙的呢?(地点转换的顺序)

(2)访问的地点究竟是如何变化的?

初入草原一接近公社—蒙古包外一蒙古包里一告别草原

(3)按照地点变化归纳段意。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运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1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知道那个富有诗意的结尾吧!齐声说:蒙汉情深何

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导入新课。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诗意的结尾不仅点出草原的美一一“天涯碧

草”,还点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一一“蒙汉情深”,接下来请走进草原,感受草

原的美丽。

二、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

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

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你想到

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你们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相机出示语句: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

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

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丽.一望无边的大草原。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因为草原太美了,美得让他感到很惊叹,美得让他内心舒畅起来,很想把自己看到的,

感受到的用一首诗表达出来。

③如果作者写“一首奇丽的小诗”,会写些什么呢?

学生大胆想象,触景生情,尽情表达。

总结学习方法:1.认真阅读句子,理解意思。2.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3.写出自己的独

特感受,可以是对内容的补白,可以是好词佳句的批注,还可以是感情的深入体会……

2.梳理关键词,准备背诵第一自然段。

天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

这种境界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

三、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四、回顾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齐声朗读。

2.说说你的理解。

(1)从字词入手,理解“何忍别”.“话斜阳”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别呢;对着快要落山的夕阳诉说。

(2)由“天涯碧草”展开想象,看到了怎样的大草原呢?

2

一碧千里.一望无边的绿色.翠绿欲滴的大草原

(3)紧扣“蒙汉情深”发挥想象,说一说,写一写。

“蒙汉情深”表现在,表现在,还表现在……

(蒙古族人的远迎.蒙古族人与我们的热烈交谈.蒙古族人与我们的依依惜别)

3.发挥想象,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对着渐渐西落的太阳,作者会说:

O

(多么美丽白勺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们的热情款待象征着蒙汉两族人民

的深情厚正:0)

这些空的咨:案,要有关键词提示或答案示例,以方便参考。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板书设计

1.草原

初入草原一接近公社一蒙古包外f蒙古包里一告别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反思

主备人执教教师

课题2.丁香结课型略读课课时2课时

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

伏案”等16个词语。

教学目标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

体会。

3.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

么”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任教教师意见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

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

文一一《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

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2.师板书课题:2.丁香结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

3

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

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

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写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丁香的形态.香味以及颜色都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回忆,接着

从诗句入手,由微雨引发丁香“结”,从而感悟生命总有“结”,需要有豁达的胸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吗?学生总结,老师概括:

一.赏花二.悟花

3.导入新课。课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丁香花”来写的,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中的“花”,

接下来请走进“赏花”感受一下花的美,体会一下丁香花的独特魅力。

二、学习“赏花”,发挥想象,体会花的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找描写花美的语句,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根

据学生画的句子相机进行指导。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

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①一边朗读语句,一边展开丰富想象。

指导学生想象:丁香花像什么呢?给你什么感觉呢?你喜欢哪个字,或者词语呢?

②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2)交流学生的想象和感受。

生:“星星般”写出丁香花的小.可爱,就如同星星一般顽皮,真惹人喜爱!

生:“窥”这个字太生动传神了,写出了丁香花的的活泼可爱,也说明了丁香花的小,

不大引人注意,总而言之,是充满活力的!

生:“缀满”说明了丁香花的数量多,充满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让人看了以后感到

一种振奋!

老师相机出示语句。

(3)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

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月光下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发挥想象。

②“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又是一种怎样的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谈

谈你的理解。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5)出示句子: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

的文思和梦想。

4

①感情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感受丁香花的独特韵味。

②“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谈一谈。

2.总结课文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呢?

梳理关键词:形态颜色香味感受

三、理解“悟花”,发挥想象,感悟主题内涵。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丁香花成为“丁香结”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

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1)发挥想象,找出原因。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谈谈这样写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地写出丁香花的花苞之样子,自然过渡到写“丁香结”,

与上下文浑然一体。

2.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由古诗句展开想象,想一想古诗中“丁香结”常常表达什么?

(1)学生阅读古诗句,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2)由古诗句展开想象,谈谈理解。

(3)明白作者将丁香花与细雨迷蒙连在一起写的妙处。

通过写丁香花,通过写细雨迷蒙的画面,说明丁香花有许许多多的愁怨,许许多多理

不清的忧愁。作者仅仅在写丁香花吗?

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怨,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忧愁。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作者不仅仅借花抒情,而且借花喻理,在丁香花里,作者又有什么生活感悟呢?请

找出来读一读。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

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1)自由朗读,轻声说一说你的理解。

(2)交流:阅读这一段话,你获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4.出示古诗句,读一读,谈一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一一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一一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一一冯延巳《醉花间》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文后的题目。

板书设计

赏花:颜色.形状.气味

2.丁香结{}乐观豁达

悟花:“结”乃常态,坦然面对

5

教学反思

主备人执教教师

课题3.古诗词三首课型精读课课时2课时

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会理解“渚”.“茅店.

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目标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教学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

想感情。

教学准备1.准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任教教师意见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

幅鲜明的画。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一一《古诗词三

首》

2.师板书课题:3.古诗词三首

3.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二、学习《宿建德江》。

1.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

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

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

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

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

学生板书)

6

(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

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6)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4.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生: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

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一一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一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一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一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西湖边是杭州美景之一。今天我们随宋代

大诗人苏轼一起去西湖看一看美景。

2.简单介绍作者与望湖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

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边。

3.初学古诗,感知意思。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自学。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

4.由诗入手,想象画面,感悟景美。

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夏天雨到来前与到来时的特点。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和水的大。

“卷地”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

“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水儿特别大。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

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5.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1)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

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仔细观察,抓住形.色.声来细致刻画,

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

(2)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之

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总结两首古诗的写法。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2.借景抒情。《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

7

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分析《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此时诗人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呢?学生结合词的意思来分析。

(2)同桌试着演演说说。

(3)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

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那一刻的喜悦之

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4)读完上阕,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先想一想,然后根据词的画

面说一说。

(5)齐读词,读出意境,读出画面的美。

2.品读下阕。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

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4)总结下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中的喜爱之情,更为农民丰收流露出欣喜之情。

(5)朗读整首词,并背诵。

三、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2.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

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

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反思

主备人执教教师

课题花之歌课型精读课课时2课时

1.认识“穹”.“孕”等10个生字。会理解“苍穹”.“旖旎”.“琼浆”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目标2.阅读诗一般的语言,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

生态度,流露出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关于花的诗句。

2.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任教教师意见

1.花是美丽的,带给大自然以多姿多彩,带给大自然以芬芳。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

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所以他笔下的花有生命,有

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花给人以启

迪,富有生命的内涵,接下来请跟随诗人,走进花的世界吧!

2.书写课题:4.花之歌

3.介绍作者。

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

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

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

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检查词语的理解。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②难字突破法。

③查字典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感悟。

3.交流分段,并概括段意。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句子,展开想象,感受花的美好。

出示句子一: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

说遍

出示句子二: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出示句子三: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读着这些句子,你受到了哪些启迪与感悟呢?

五、作业

9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拓展美文。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

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

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

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

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找一找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并谈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4、花之歌

成长一一芬芳一一凋谢积极乐观

教学反思

主备人执教教师

课题变形记课型习作课课时2课时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教学目标2.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地进行习作。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想象自己变成其他东西以后会看到些什么,确定选择哪些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来写。

教学难点把想写的事情写具体。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激发想象任教教师意见

1.谈话:《花之歌》一文是花的自述,想象奇特,读来很有趣味.如果你有像这样一个

机会,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事物,会发生什么呢?

二、重温课文,学习表达

1.《花之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推荐一名同学汇报。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点拨指导:

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三、先想后说,练习口语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也想像《花之歌》的作者一样,去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周围的事

物?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指导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既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的东西,也可以想象成小的东西。

学生可以相互说一说,自己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说一说变成以后,你会在哪里?你会怎样生活?你观察到了哪些有意义的事物?它

10

们怎样生活?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四.自定题目,独立作文

1.可以从课本上的题目中自己选择一个,也可以自拟题目。

2.学生作文。

第二课时

一、完成习作,自我评价。

1.出示自评标准,自评等级。

语句通顺,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胆想象。

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象丰富。

2.师补充要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吧,并把自评的结果写在题目的

左边。

3.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两颗星?谁愿意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习作?还要接受同学们

的评价呢!

二、交换习作,相互评改

1四.人一组,自由组合,相互交换习作.评改。

2.教师提出修改的要求:

(1)叙述是否具体生动,合情合理。

⑵圈出错别字,勾画出好词好句。

(3)参照自评成绩,综合小组成员意见,给出建议成绩。并将评价成绩写在题目的右边。

评出组内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

3.小组按要求评改习作。

4四.人小组互评互议,教师巡视,并参加一个四人小组的评改。

5.教师组织反馈四人学习小组的评改情况。

6.四人小组汇报评改情况:请2—3小组到前面来。(师相机引导学生评价并修改。)

三.及时鼓励,完善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听了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刚才同学间的汇报,想不想再修

改一下自己的习作?好,那就让我们现在行动,在原文上改吧。

2.自主习作交流会:修改之后,可以去给你的好朋友或现场的老师读读你修改过后的

习作,讲讲你变成另外的东西以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听听他们有什么感受和好

的建议吧!

小结语:今天,我们用手中的这支笔,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了,开心吗?好,这节课就

上到这儿。回家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还可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

教学反思

主备人执教教师

课题语文园地课型语文园地课时2课时

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教学目标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11

教学难点通过诗句,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准备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任教教师意见

一、交流平台

(-)谈谈学习本组课文的感受。(学生分小组,先自己回顾文章,然后小组互相交

流。)

(-)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1.小组推荐代表来交流自己读文感受。

2.教师评价并指导,阅读方法: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举例《草原》,我们可以联系自

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丁香结》这篇课文鼓励孩子们从多方面联想。

(三)课堂小结,提出要求

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还

要从课文内容联想到更多。阅读的时候能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二.排比教学

(-)观察句式,了解句意。

小组讨论,探究,学生读后,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我是……”的句式,强调花的作用之大。)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

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漓江的水真……啊”的句式,强调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

特点。)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

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像……那么……”的句式,强调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