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8提高技巧水平准解技巧语言题含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8提高技巧水平准解技巧语言题含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8提高技巧水平准解技巧语言题含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8提高技巧水平准解技巧语言题含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8提高技巧水平准解技巧语言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精品资料(高中)PAGE1-专项对点练18提高技巧水平,准解技巧、语言题(时间:30分钟分值: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沙海一苗树梁衡①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②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齐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过去像达拉特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在沙海中。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因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迁移。③村里有个汉子名叫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被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的,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④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植物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开花的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绿油油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⑤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⑥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了,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⑦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没有一开始就介绍官井村,而是先从库布齐大沙漠与沙漠中的达拉特旗说起,让读者对官井村的生存环境有了全面认识。B.文中村主任用“万”介绍官井村沙柳苗基地、林地、甘草、苜蓿、奶牛等种植和养殖的规模,突出了官井村环境与经济的巨大变化。C.村民在治沙过程中留下一些沙丘,是追求生态效益而牺牲经济效益的表现,体现了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D.高林树和村民们是改善环境、劳动致富的典范,他们用持续不断的辛勤努力,谱写了奋斗创造幸福的时代篇章。C〖C项,“追求生态效益而牺牲经济效益”不正确,应该是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业。〗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开篇写四十年前官井村的独特景象——门朝里开,没有院墙,突出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和沙漠生活的艰难,引出了下文。B.第④段画线句对绿洲初秋之景进行了细致描绘,其中“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一喻体的使用,表达了作者对沙漠的喜爱之情。C.这篇散文的内容具有纪实性,语言具有文学性。语言上多用修辞,形象生动;化用名句,典雅隽永;间用口语,具有生活气息。D.标题“沙海一苗树”,通过“沙漠”之“大”和“一苗树”之“小”的对比,突显主题,赞美人们改造沙漠、改变生活的奋斗精神。B〖“其中‘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一喻体的使用,表达了作者对沙漠的喜爱之情”错误,这一比喻描绘了黄沙被治理后成了绿洲的点缀,结合上下文可知,表达的应该是作者看到沙漠被治理后的喜悦之情。〗3.(表达技巧题)文章写了三个时间段的官井村,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4分)〖〖解析〗〗第一问,找出相应区间,分别对三个时间段官井村的境况进行概括。第二问紧承第一问,从第一问的内容可知很明显是对比的手法。第三问,结合全文可知,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答案〗〗①四十年前的官井村,黄沙肆虐,庄稼难有收成;三十年前的官井村,高林树种树致富,村民纷纷效仿;2018年的官井村,绿盖四野,人均收入两万,远近闻名。②运用了对比手法。③把官井村四十年前、三十年前、2018年的面貌作对比,突出了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4.文章第⑥段中写到“一苗树”被砍倒做家具,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有人认为,以此内容入文,是作者的败笔;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6分)〖〖解析〗〗针对“一苗树”被砍,后来又被补栽这一内容,试题提供了两种看法。在陈述理由时,要仔细阅读这一段落的内容,对“一苗树”被砍,后来又被补栽与全文内容和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这类题目虽开放度较大,但作答时不能游离于文章内容之外。〖〖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是作者的败笔。理由:①把“一苗树”砍倒做家具的行为有违环境保护的初衷,这是变相地向自然掠夺,与高林树种树的初衷背道而驰。②原来的“一苗树”被砍又被补栽,不能反映高林树种树的意义和价值。③这一内容的加入使结尾段中的“一苗树”指代不明,让读者迷惑“一苗树”是指原来的那棵柳树还是现在的这棵榆树。④用补栽的榆树代替被砍的柳树,弱化了历史的分量,起不到“一苗树”对官井村面貌变化的见证作用。(示例二)我认为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理由:①树木有绿化功能也有实用价值,把“一苗树”砍倒做家具正体现了树木为人类生活提供了物质资源。②原来的“一苗树”被砍又被补栽,榆树代替柳树,是绿化作用的接力,也体现了造林改变环境的精神的不断传递。③这一内容的加入增加了“一苗树”的内涵,“一苗树”既指原来那棵柳树,也指现在这棵榆树,更指千千万万为改变环境而种下的树木。④用补栽的榆树代替被砍的柳树作为官井村的标志,是在时代变迁中体现官井村对历史的铭记。(选择其中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鄱阳春不老罗张琴①没去鄱阳之前,“春不老”于我,只是一个好听的咸菜名儿。我对它的全部印象定格在《咸菜和文化》的描述里:“各地的咸菜各有特点,互不雷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北方春不老不就是南方雪里蕻嘛,也没啥可稀奇的。②到了鄱阳才知道,此春不老和彼春不老不一样,它稀奇得很。《广群芳谱》有说到这种蔬菜,“菜有锐锯齿及缺刻,类芥菜,菜稍纤,花黄,雪天诸菜冻损,此菜独青,故名”。鄱阳春不老,茎白洁而光滑;叶色绿如墨;形虽似芥,却比一般芥生得壮硕、饱满;叶片大且厚;其香绵长清雅,不似雪里蕻及其他芥菜那般辛腥味强烈。③更稀奇的是,它种的地方,只要一出鄱阳镇东湖五公里,就会变异,变成类似芥或菘(白菜)的样子,叶色不黑了,叶片也不肥厚了,口感淡而无味。④传说北宋景祐年间,饶州知府范仲淹来到宝胜桥一带,指着东湖北面说,把州学从城内移到这里,以东湖为砚、妙果寺为笔、督军台为印,二十年后当出状元。且不说州学迁移后二十年,果真出了状元彭汝砺,只凭这“东湖为砚”一说,便给人许多想象空间。学子、雅士们在东湖读书、作文,免不了要洗笔洗砚。老百姓便乐得用这饱含墨汁、文脉的湖水挑去浇灌春不老。顺理成章,菜叶也就成墨绿色了。⑤传说无从考证,只能看作是对春不老的一种礼赞和一份感情。之所以能长出那样稀奇可口的春不老,说到底,应该是东湖四岸水质、气候、土地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⑥鄱阳春不老的生长周期,约三个半月。每年农历九、十月下种。十五天到二十天菜苗破土而出,与小白菜秧有几分神似。冬季,大地休养生息,春不老也仿佛进入休眠期。⑦一开春,可不得了,直往上蹿,得赶紧收割回家,不然,连着三两个晴天,那脆生生的春不老就会抽心开花,转眼成“老”菜。⑧清洗,晾晒。晒谷场,马路边,庭院,走廊,甚至厅堂,全是一篙一篙的墨绿。这时的鄱阳,简直是春不老的海洋。碧波万里春。一湖清水赐予鄱阳鱼米之乡的富庶,人们在海洋里陶醉。⑨我看过鄱阳人腌春不老。⑩菜去头洗净,晒到七八分干。将外围几片叶剥下,拢一堆,大刀切碎,撒盐拌匀,用力揉搓后往干净坛子里塞。紧实、完整的菜心加盐揉搓至茎叶变软后一株株往陶缸里码。⑪娇嫩的春不老在一双大手的反复揉搓中面目全非,我心里特别难过。可是又想,不这样又能怎样?芳华易逝,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它们更快地沦为一堆堆再无美感、价值的腐叶吧?好比人生如海,各种风浪里,让生活之盐多腌几回,腌透亮了,我们才能安然度过。⑫一层,一层,垒紧码实,用石头压好。约十多天后,盐渍出来的水漫过了石头。石头底下,茎叶灿黄。有酸香自坛、缸溢出。⑬看似无情的“腌”,让春不老生命之树常青,何尝不是人对美好事物的别样珍惜和另类长情?历史上的湖坝决口和天灾之年,春不老腌菜成为鄱阳许多家庭渡过难关的法宝。⑭鄱阳有句俚语叫“盐贵米贱”。照说,稻谷生产难于食盐生产。但米可自己种,盐却不能。“一包盐在淮安”,民间表达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腌菜离不开盐。过去,盐店几乎占了古饶州小半个市面。时过境迁,盐不再贵过米,那些盐店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春不老却代代相传,成为鄱阳人的舌尖之享、心尖之念。我曾尝过一钵春不老煮黄芽头,鱼肉鲜嫩,腌菜酸爽,一吃难忘。⑮春不老,滋养心胃那么多年,却至今鲜有记载,鄱阳人心有不甘,觉得“出东湖五公里而变种”是流传不广的主要原因。于是,他们创建以春不老为主的农业科技园,从蓄积、选种、提纯、育苗、栽培等进行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不仅打破“春不老出东湖五公里而变种”的魔咒,扩种基地十万多亩,还将亩产量从之前的三千斤提高到现在的两万斤,农户种植春不老的亩收入高的可达八千元。⑯春不老,让鄱阳人的日子越过越葳蕤。(有删改)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②段作者从色泽、形状、味觉等不同的角度写“此春不老和彼春不老不一样,它稀奇得很”,表达出作者对鄱阳春不老的喜爱之情。B.文章第④段交代鄱阳春不老菜叶呈“墨绿色”的缘由,借助有关范仲淹“东湖为砚”的传说,深刻地揭示出鄱阳人民对范仲淹的怀念之情。C.文章写鄱阳人种春不老、收春不老、腌春不老,既是赞美鄱阳人的勤劳,同时也歌颂了鄱阳人生命的韧性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D.文章后半部分叙述了鄱阳春不老的过去和现在,表达出鄱阳人对“至今鲜有记载”的“心有不甘”之情,高度赞扬了鄱阳人科技创新、勤劳致富的精神。B〖B项,“深刻地揭示出鄱阳人民对范仲淹的怀念之情”有误,作者借助传说只是为了写鄱阳春不老的神奇之处。〗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第①段中写“北方春不老不就是南方雪里蕻嘛,也没啥可稀奇的”,欲扬先抑,为下文写鄱阳春不老的稀奇之处做了铺垫。B.文章第②③段运用类比的手法,写鄱阳春不老的独特之处,凸显了后文当代鄱阳人科技创新、打破魔咒,引领鄱阳人致富的主旨。C.“清洗,晾晒。晒谷场,马路边,庭院,走廊,甚至厅堂,全是一篙一篙的墨绿”,运用短句形式,写出了鄱阳春不老丰收后的壮观场面,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D.文章多处引用文章典籍、俗语典故,既为鄱阳春不老增添了一种传奇色彩,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B〖B项,“类比”错误,应该是“对比”。〗7.作者说“好比人生如海,各种风浪里,让生活之盐多腌几回,腌透亮了,我们才能安然度过”,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腌”来比喻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风浪。年轻的生命需要经历一些风浪后才能走向成熟。人唯有经历了各种磨难,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味,才能明白生命的真谛,才能安然度过一生。8.(语言特色题)本文的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本文的语言清新自然,含蓄隽永。②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丰富而生动。③长短句结合,多用短句,使文章错落有致,语言变化多姿,律感很强,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专项对点练18提高技巧水平,准解技巧、语言题(时间:30分钟分值: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沙海一苗树梁衡①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②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齐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过去像达拉特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在沙海中。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因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迁移。③村里有个汉子名叫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被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的,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④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植物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开花的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绿油油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⑤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⑥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了,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⑦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没有一开始就介绍官井村,而是先从库布齐大沙漠与沙漠中的达拉特旗说起,让读者对官井村的生存环境有了全面认识。B.文中村主任用“万”介绍官井村沙柳苗基地、林地、甘草、苜蓿、奶牛等种植和养殖的规模,突出了官井村环境与经济的巨大变化。C.村民在治沙过程中留下一些沙丘,是追求生态效益而牺牲经济效益的表现,体现了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D.高林树和村民们是改善环境、劳动致富的典范,他们用持续不断的辛勤努力,谱写了奋斗创造幸福的时代篇章。C〖C项,“追求生态效益而牺牲经济效益”不正确,应该是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业。〗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开篇写四十年前官井村的独特景象——门朝里开,没有院墙,突出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和沙漠生活的艰难,引出了下文。B.第④段画线句对绿洲初秋之景进行了细致描绘,其中“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一喻体的使用,表达了作者对沙漠的喜爱之情。C.这篇散文的内容具有纪实性,语言具有文学性。语言上多用修辞,形象生动;化用名句,典雅隽永;间用口语,具有生活气息。D.标题“沙海一苗树”,通过“沙漠”之“大”和“一苗树”之“小”的对比,突显主题,赞美人们改造沙漠、改变生活的奋斗精神。B〖“其中‘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一喻体的使用,表达了作者对沙漠的喜爱之情”错误,这一比喻描绘了黄沙被治理后成了绿洲的点缀,结合上下文可知,表达的应该是作者看到沙漠被治理后的喜悦之情。〗3.(表达技巧题)文章写了三个时间段的官井村,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4分)〖〖解析〗〗第一问,找出相应区间,分别对三个时间段官井村的境况进行概括。第二问紧承第一问,从第一问的内容可知很明显是对比的手法。第三问,结合全文可知,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答案〗〗①四十年前的官井村,黄沙肆虐,庄稼难有收成;三十年前的官井村,高林树种树致富,村民纷纷效仿;2018年的官井村,绿盖四野,人均收入两万,远近闻名。②运用了对比手法。③把官井村四十年前、三十年前、2018年的面貌作对比,突出了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4.文章第⑥段中写到“一苗树”被砍倒做家具,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有人认为,以此内容入文,是作者的败笔;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6分)〖〖解析〗〗针对“一苗树”被砍,后来又被补栽这一内容,试题提供了两种看法。在陈述理由时,要仔细阅读这一段落的内容,对“一苗树”被砍,后来又被补栽与全文内容和主题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这类题目虽开放度较大,但作答时不能游离于文章内容之外。〖〖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是作者的败笔。理由:①把“一苗树”砍倒做家具的行为有违环境保护的初衷,这是变相地向自然掠夺,与高林树种树的初衷背道而驰。②原来的“一苗树”被砍又被补栽,不能反映高林树种树的意义和价值。③这一内容的加入使结尾段中的“一苗树”指代不明,让读者迷惑“一苗树”是指原来的那棵柳树还是现在的这棵榆树。④用补栽的榆树代替被砍的柳树,弱化了历史的分量,起不到“一苗树”对官井村面貌变化的见证作用。(示例二)我认为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理由:①树木有绿化功能也有实用价值,把“一苗树”砍倒做家具正体现了树木为人类生活提供了物质资源。②原来的“一苗树”被砍又被补栽,榆树代替柳树,是绿化作用的接力,也体现了造林改变环境的精神的不断传递。③这一内容的加入增加了“一苗树”的内涵,“一苗树”既指原来那棵柳树,也指现在这棵榆树,更指千千万万为改变环境而种下的树木。④用补栽的榆树代替被砍的柳树作为官井村的标志,是在时代变迁中体现官井村对历史的铭记。(选择其中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鄱阳春不老罗张琴①没去鄱阳之前,“春不老”于我,只是一个好听的咸菜名儿。我对它的全部印象定格在《咸菜和文化》的描述里:“各地的咸菜各有特点,互不雷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北方春不老不就是南方雪里蕻嘛,也没啥可稀奇的。②到了鄱阳才知道,此春不老和彼春不老不一样,它稀奇得很。《广群芳谱》有说到这种蔬菜,“菜有锐锯齿及缺刻,类芥菜,菜稍纤,花黄,雪天诸菜冻损,此菜独青,故名”。鄱阳春不老,茎白洁而光滑;叶色绿如墨;形虽似芥,却比一般芥生得壮硕、饱满;叶片大且厚;其香绵长清雅,不似雪里蕻及其他芥菜那般辛腥味强烈。③更稀奇的是,它种的地方,只要一出鄱阳镇东湖五公里,就会变异,变成类似芥或菘(白菜)的样子,叶色不黑了,叶片也不肥厚了,口感淡而无味。④传说北宋景祐年间,饶州知府范仲淹来到宝胜桥一带,指着东湖北面说,把州学从城内移到这里,以东湖为砚、妙果寺为笔、督军台为印,二十年后当出状元。且不说州学迁移后二十年,果真出了状元彭汝砺,只凭这“东湖为砚”一说,便给人许多想象空间。学子、雅士们在东湖读书、作文,免不了要洗笔洗砚。老百姓便乐得用这饱含墨汁、文脉的湖水挑去浇灌春不老。顺理成章,菜叶也就成墨绿色了。⑤传说无从考证,只能看作是对春不老的一种礼赞和一份感情。之所以能长出那样稀奇可口的春不老,说到底,应该是东湖四岸水质、气候、土地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⑥鄱阳春不老的生长周期,约三个半月。每年农历九、十月下种。十五天到二十天菜苗破土而出,与小白菜秧有几分神似。冬季,大地休养生息,春不老也仿佛进入休眠期。⑦一开春,可不得了,直往上蹿,得赶紧收割回家,不然,连着三两个晴天,那脆生生的春不老就会抽心开花,转眼成“老”菜。⑧清洗,晾晒。晒谷场,马路边,庭院,走廊,甚至厅堂,全是一篙一篙的墨绿。这时的鄱阳,简直是春不老的海洋。碧波万里春。一湖清水赐予鄱阳鱼米之乡的富庶,人们在海洋里陶醉。⑨我看过鄱阳人腌春不老。⑩菜去头洗净,晒到七八分干。将外围几片叶剥下,拢一堆,大刀切碎,撒盐拌匀,用力揉搓后往干净坛子里塞。紧实、完整的菜心加盐揉搓至茎叶变软后一株株往陶缸里码。⑪娇嫩的春不老在一双大手的反复揉搓中面目全非,我心里特别难过。可是又想,不这样又能怎样?芳华易逝,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它们更快地沦为一堆堆再无美感、价值的腐叶吧?好比人生如海,各种风浪里,让生活之盐多腌几回,腌透亮了,我们才能安然度过。⑫一层,一层,垒紧码实,用石头压好。约十多天后,盐渍出来的水漫过了石头。石头底下,茎叶灿黄。有酸香自坛、缸溢出。⑬看似无情的“腌”,让春不老生命之树常青,何尝不是人对美好事物的别样珍惜和另类长情?历史上的湖坝决口和天灾之年,春不老腌菜成为鄱阳许多家庭渡过难关的法宝。⑭鄱阳有句俚语叫“盐贵米贱”。照说,稻谷生产难于食盐生产。但米可自己种,盐却不能。“一包盐在淮安”,民间表达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腌菜离不开盐。过去,盐店几乎占了古饶州小半个市面。时过境迁,盐不再贵过米,那些盐店也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春不老却代代相传,成为鄱阳人的舌尖之享、心尖之念。我曾尝过一钵春不老煮黄芽头,鱼肉鲜嫩,腌菜酸爽,一吃难忘。⑮春不老,滋养心胃那么多年,却至今鲜有记载,鄱阳人心有不甘,觉得“出东湖五公里而变种”是流传不广的主要原因。于是,他们创建以春不老为主的农业科技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