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法制史考试试题_第1页
2024年中国法制史考试试题_第2页
2024年中国法制史考试试题_第3页
2024年中国法制史考试试题_第4页
2024年中国法制史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简答题

简述中国法制文明来源的重要特性。

1.“礼”源于祭祀;

2.“刑”起于兵;

3.礼刑结合;

4.家族本位

简述夏代“天讨”、“天罚”的神权政治法律观。

在中国文明史的初期,“天”的观念在人们思维中占有重要位置。“天”被视为万物的最高主宰

和本源。这种“天道”观被统治者用来作为解释行使政权、适使用方法律的最终根据。他们声

称自己是奉“上天”之意来治理天下;适使用方法律、实行刑罚也是奉行“天意”;即所谓“天

讨有罪”,“天命殛之”,“恭行天之罚”等。以此来加强其政权和法律制度的威慑力量。在夏

及后来的商周时期,“天讨”、“天罚”的观点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官方政治法律观,直接影响到

当时的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

简述商朝的罪名与刑罚。

1.罪名: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宛、舍弃啬事、不有功于民等;

2.刑罚种类:死刑、肉刑、徒刑、流刑四种。其中五刑包括墨、副、非h宫、大辟。

简述奴隶制“五刑”。

1.“五刑”是指长期存在于中国奴隶制时代的墨、剃、中J、宫、大辟五种常用刑。这五种刑罚

由轻至重,构成了中国初期法律中完备的刑法制度。

2.肇刑:在罪人面上或孤头上刻刺并涂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到刑:割去受刑人的鼻子;刎刑:

砍去受刑人足的重刑;菖刑:破坏受刑人生殖器官的残酷刑罚;大辟:死刑

商朝的法律制度在夏朝的基础上继承了些什么,发展时又有些什么?

在法律思想上,商朝继承了夏朝天讨、天罚和神判日勺特色,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发展出与占卜

巫术相结合。上网在哦喂上帝申领在人间的代表和祖先神灵在当世的代表,为了获得天命神意,

往往借助占卜,从而在宗教思想上对人进行统治,因此这也成了法律上进行判决的J一大根据,这

有助于统治者权力的巩固。法律制度方面,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同样仿夏朝的禹刑制定了

汤刑,但在此基础上於J刑法,商朝的刑罚制度相称严酷,具有“临时制刑”的特点。重要罪名

也比之于夏朝更为丰富,刑罚种类也多了徒刑这一种。出现了类似于后世的族诛的刑罚。商朝

还出现了某些行政法律、民事法律,如婚姻、继承制度。

夏朝的法律重要规定可哪些罪名?

夏朝法律中虽然尚未形成完整日勺罪名体系,不过统治者在长期日勺司法实践中形成了某些定型化

的罪名。夏朝确定的罪名重要有如下三类:

(一)据史书所载,夏朝初期的司法官皋陶对“昏”、“墨”、“贼”三种犯罪均处以死刑。己恶而

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

(二)夏朝的军事法令中规定有“弗用命”、“不恭命”之罪,即在作战中对于不努力执行君王

诂命、不服从君工诰命的人处以死刑。

(三)为保护血缘关系E勺稳定,夏朝法律中规定了不孝罪。据史书记载,不孝罪是夏朝最严重的

犯罪之一,所谓“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不小于不孝”。

简述商朝“内外服”的司法机构。

商朝的政治、司法统光比夏朝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商王的权威深入加强外,商朝将中央与地方

的统治关系以“内服”、“外服”内方式加以确定。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为“内服”;与商部落

联盟、听从商王命令的其他地区为“外服”,在这些地区生活的剖落,其首领被商王封为诸侯、

伯,有很大欧I独立性。在司法机构的设置上也是如此,“内服”地区由商王直接控制,“外服”则

由诸侯实行司法统治。商朝日勺司法官由高级贵族以世袭的方式担任。

简述春秋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

参照答案:1.事断于法,强调法在治理国家中日勺作用,主张将法公之于众,作为规范臣民言行的

原则;

2.重刑轻罪,即对轻罪亦合用重刑惩罚;

3.刑无等级,即在法律合用上,反对宗法制时代的“礼有差等”,而主张“刑无等级”

4.法布于众,即向全社会公布国家的法律,让全体臣民清晰懂得,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非法,应

兰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简述成文法公布的意义。(7分)

答案:1.成文法宣布了“行不可知,则为不可测”的中国奴隶制法律形态的结束,毁了旧贵族垄

断法律日勺特权,是法律内容走向公开化,开创了我国古代法律制度发展的新纪元,成为历史进入

新时代、新阶段的重要标志。(3分)

2.成文法事件,也拉开了春秋战国成文法运动的帷幕。(1分)

成文法事件动摇了旧制度的政治基础,剥夺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动摇了宗法等级制的社会基

础,确立起法家代表人物所倡导向“法治”原则。(2分)

3.成文法的公布,也标志着法律观念和法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1分)

简述《法经》的特点及影响。(10分)

答案:(1)确立“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宗旨。(2分)

(2)贯穿了“重刑轻罪”的重刑主义法制原则。(2分)

(3)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典体例。其中包括了总则与分则、实体法与程序法、刑事法律规范与其

他法律规范等各方面,初次创立了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篇章体例构造。(3分)

(4)《法经》日勺制定,标志着中国古代的立法技术已开始走向成熟,对后世两千数年的各代立法

产生了深远影响。《法经》作为中国古代封建成文法典之源头,也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有助

于维护新的地主阶级政权,有助于防备和弹压民众对抗。(3分)

简述秦朝定罪量刑的原则。

参照答案:

1.确定刑事责任年龄,以身高作为确定刑事责任年龄H勺原则;

2.辨别故意和过错,故意处刑重,过错处刑轻;

3.辨别有无犯罪意识,以有无明确的犯罪意识作为认定与否犯罪的根据之一;

4.教唆同罪,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加重处刑;

5.集团犯罪、累犯加重。集团犯罪一直是秦朝刑法惩处的重点,五人以上为集团犯罪,对集团

犯罪的惩罚大大重于单个人犯罪;

6.自首减刑,消除犯罪后果减刑;

7.诬告反坐,对于诬告背,处以诬告他人所犯的罪日勺刑罚;

8.连做。即一人犯罪,全家、邻里或其他有关的人连同受罚。

什么是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答: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汉宣帝时期确立的,是汉代刑罚合用原则之一,详细指汉代法律所规定

的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日勺罪行,有罪应互相偏护隐瞒,不得向官

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这种亲属之间隐匿犯罪不

负刑事责任的原则,来源于孔子宣扬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简要阐明“三纲”的含义以及它在汉朝立法思想中的地位。

答:所谓“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以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为基础的君

权、父权、夫权的集中体现。汉朝的立法思想以“三纲”为最高立法原则。

什么是“秋冬行刑”,为何要实行“秋冬行刑”?

答:汉代对死刑H勺执行,实行“秋冬行刑''的制度。汉代统治者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规定春夏

不执行死刑。除谋反大逆“决不待时''以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后来,冬天此前执行。由

于这时“天地始肃”,杀气己至,便可以“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工

汉朝的立法成果有律法共60篇,请列出这时期制定的法律。

答:《九章律》、《傍章律》、《越宫律》、《朝律》

简述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汉代监察制度在承袭秦制的基础上,又有了深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两大监察体系;

并且监察机构日趋完善、监察官员的职责愈加明确。

⑴在中央,御史台是专门的监察机构,它在名义上从属于少府,不过其地位很高,与尚书台、

谒者台并称“三台”,可以独立行事。汉代的御史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种专门的监察机构。本

来御史大夫主管的文书事宜,已改由尚书令负责,使其专事监察之职。在御史台中由御史中丞

实际负责,御史中丞与尚书令、司隶校卫并称“三独坐”,地位甚高。

(2)在地方,汉初由丞相临时派出监察御史;至汉武帝时期,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深入控制

地方官吏,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区派刺史一人。刺史在御史中丞的领导下,根据“六

条问事”行使监察权。

简述春秋决狱在西汉中期得以盛行的历史原因°

西汉初期,汉律的制定是在秦朝法制日勺基础上完毕的。因此汉朝重要的法律制度基本上

仍然是法家思想的产物。到了西汉中期,儒家思想确立了官方正统地位。不过儒家思想不能影

响到已经制定的法律,因此只能通过春秋决狱日勺司法途径,把儒家日勺春秋经义渗透到法律中去。

用司法来变化以制定的法律,实现法律的儒家化。

春秋决狱也适应了建豆统治秩序内需要:其一,春秋决狱所宣扬口勺“罪止其身”、“以功覆过”原

贝!,利于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秩序;其二「论心定罪”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文义深奥的儒家经书,

以便更好地为统治者服务,同步对法制的不完备之处也起到弥补作用。

因此,春秋决狱自西汉中期可以风行一时,绵延七百余年。直到唐代制定出真正完全儒家化的

法典,引经注律的风气才得以息湮。

汉朝刑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1)文帝时期详细内容是:以徒刑、笞刑、死刑分别取代墨刑、副刑和非U刑。即墨刑改为

髡钿城旦舂,鼻I刑改为笞300,斩左趾改为笞500,斩石趾改为弃市。

(2)景帝时期深入改革,内容波及两个方面:第一、减少笞数。将副刑改为笞100,斩左趾改

为笞200;第二、制定法令规范笞刑。规定刑具规格、受刑部位以及中途不准更换行刑人等。

意义:文景时期废除肉刑的改革,在中国法制史上意义重大。它是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

入较为文明阶段的标志,并且也有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同步为封建制五刑的建立奠定了基

础。

简述汉朝刑事立法中定罪量刑原则。

(一)刑事责任年龄

最低和最高年龄区别:八岁如下,八十岁以上;七岁如下,七十岁以上;七岁以上,八十岁以上;

十岁如下,八十岁以上。A根据犯罪情节,确定科刑轻重。一般劲刑、免刑,这些人因“矜老怜幼与

正常人在处刑上有区另反应“德主刑辅”。

(二)亲亲相首匿A直系三代血亲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不受

法律追究或轻免刑罚。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为后来封建法律继承。M三)先自告除其罪

汉自首叫自告,犯罪者东罪行未被发现此前,自己到官府汇报犯罪事实,可以免其罪。

(1)数罪并罚,只免除自首之罪

(2)犯罪集团出划策者,自首也不免。

(3)杀伤父母、奴伤主等不免。

(四)贵族官员有罪先请A保护汉官员法律特权。公侯及其嗣子、官吏三百石以上享有有罪“先

请‘特权,一般减刑或免刑。

简述汉律危害中央特权和封建统治的犯罪。A(一)危害中央集权:即分裂对抗朝庭罪。阿

党、附益罪:诸侯有罪,互相不举奏为阿党,即中央派的官和中央要一致,否则为阿党,附益诸侯

王结党共反朝庭,或左官必不可与诸侯王结党。A(二)重要罪名:

(1)僭越:百官器皿、服饰、乘舆各有规定,逾制即犯罪。

(2)出界:诸侯王私自出禁封国界,处重罪或死刑。3(A)泄漏中省语:泄漏朝庭秘密,死刑。危

害封建统治罪。

(4)大逆不道:造反、群盗、盗贼,父母妻子同产皆弃市。A(5)首匿罪:主谋藏匿罪人弃市。

通行饮食,为造反、起乂者送情报、做向导、供饮食大辟。A(6)见知故纵:见知人犯法不举告

的故纵,为官不报《沈命法》处死,迫使官吏防备农民起义。

简述《北齐律》的法典构造渊源。

答:《北齐律》的制定舒后通过23年完毕,共12篇949条。《北齐律》的重要特点表目前:一

是在体例上将“刑名”、“法例”合为一篇,称为“名例”,仍置于全律之首,作为总则统帅其他11

篇。这种体例为隋唐及明清封建法典所相沿不改。12篇欧I规模及篇名也基本上为隋唐宋代法

典所继承;二是在内容上,初次将严重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的重大犯罪归纳为“重罪十条”,至隋

唐被确立为“十恶”,成为封建法典中一项关键内容,直至明清相沿不改;三是在封建刑罚体系

确实立上,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A《北齐律》集中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的封建立法经验,

使封建法典於J体例和内容深入完善,在中国法制史上以“法令明审、科条简要”而著称,体现了较

高的立法水平,成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对后世封建法典影响最直接、最深远日勺法典。

简述死刑复奏制度的形成。

答:死刑是多种刑罚中最重的一种。因此,决定与否合用死刑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司法权力。秦汉

时期,对于死刑复奏制度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一般状况下,郡主即有权决定判处死刑而不必

奏请皇帝事先同意。至三国时期,这一行为开始受到限制。为了减少错杀无辜,三国两晋南北

朝时期开始将死刑权收归中央。魏明帝曾规定,除谋反、杀人罪外,其他死刑案件必须上奏皇

帝。南朝自宋开始,死刑奏报皇帝同意已经渐成通例。至北魏时,法律对此也有明确规定。从

此,地方日勺死刑决定大权控制在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死刑奏报制度正式形成。它规定,凡属死

刑必须奏报中央同意。否则,违反者,以杀人最论处。这一制度为后世各封建工朝所继承。

论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典构造和内容的变化。

答:该时期法典构造的革新重要表目前:A曹魏新律首先从《九章律》的《具律》一篇中创立了

《刑名》,冠于法典之首;《晋律》在其基础上增长了《法例》一篇;到了北魏北齐修律,《北齐

律》又将两篇合为《明例律》一篇,仍置于法典之首。这一变革历经隋唐至明清,为后世封建

法典所遵从,直至清末变法修律而告终。A该时期法典内容的变化重要表目前如下几种方

面:A一是“八议”入律与“官当”制度确实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体现出封建特权法

的鲜明特性,其突出代表就是曹魏《新律》中的“八议”制度以及《北魏律》和《陈律》中的“官

当制度确实立「八议”制度规定8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不得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官

当”制度是封建社会容许官吏以官爵折抵徒刑的特权制度。这表明了当时封建特权有了深入发

展。

二是“重罪十条”的产生。《北齐律》初次规定了“重罪十条”,并置于篇首,作为重点打击的对象。

所谓“重罪十条”,是指危害地主阶级代I主线利益的十种重罪的总称。A三是刑罚制度的改革。

该时期的刑罚制度规定了绞刑、斩刑等死刑制度;规定了流刑、鞭刑、杖刑等制度;并废除了

宫刑制度。

匹是“准五服制罪”制度确实立。《晋律》与《北齐律》相继确立了“准五服制罪”的制度。规定

根据服制将亲属按远近分为五等,以此确定继承与瞻养等权利义务关系,并据此确定亲属间与

否犯罪及犯罪时的定罪量刑原则4:(

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婚姻制度中,“士庶有别,良贱不婚”。

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所带来的士族与庶族间严格的I对立,使

得尊卑等级格外森严,“士庶有别,良贱不婚”成为婚姻的一条直要原则。法律严禁士族与庶

族通婚,良民与贱民也不得通婚。假如成婚,会被称为“失类”,将遭受人们的讥评、奏弹甚至

是法律制裁。

“士庶有别,良贱不婚”这种强调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本质上是但愿以此来维护士族的特

殊地位,巩固其等级特权。

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的重要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律学的昌盛,魏晋和北朝的许多统治者对法律的高度重视,使得

这个时期在立法方面获得可观的历史成就。体目前:

(1)律学对老式法律日勺发展影响日益深远。这一时期律学成果逐渐为老式法律所吸取,《北

魏律》日勺“累犯加重”、“共犯以造意为首”就是例证。

(2)礼律日趋融合。汉代儒家思想只能通过司法影响法制,自魏晋时期开始,儒家思想己经

开始直接指导立法。八议、官当、服制定罪、重罪十条,这些都是儒家礼治的法律化。

(3)封建法律形式日益完善。严格区别律、令日勺不一样,格、式都成为比较成熟的法律形

式。

(4)律典的篇章体例愈加合理。从魏律、晋律、北魏律到北齐律,逐渐形成了《名例律》

为开篇日勺精当的十二篇的律典体例o

(5)通过无数律学家解释,法律概念日趋精确。

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监察机关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忖期中央监察机关仍为御史台,由皇帝直接掌握御史台,仍以御史中丞为

长官,拥有“震肃百僚”的威仪C

魏晋后来,皇帝还容许御史学“风闻言事”,而不必持有真凭实据。如百官有罪,御史中丞失

纠,则要免官。同步,还规定大士族不得为御史中丞,以防止徇私隐庇,影响监察职能的发挥。

晋朝后来,御史中丞如下设殿中侍御史,也偶置检校御史、督运御史、监军御史。总之名目繁

多,机构庞大,且多系因事设置,职权也不统一。

曹魏后来不再设置固定的地方监察机关。对地方官的监察,由中央不定期派出巡御史担任。东

晋逐废除汉代设置的司隶校尉并其行政权于扬州刺史,并其监察权于御史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监察机关的职权与机构的扩大,以及官职人选的严格,首先,阐明监察

机关是皇帝的耳目之司和纠弹封建官吏失职的重要工具;另首先也阐明了统治者从长期的统

治经验中逐渐认识到只有整肃吏治,强化统治效能,才能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

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的发展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先朝的法律形式有所改善。其时律令已经有所区别,科为格取代,

式的出现,比的沿用等成为变化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刑名法例时出现意义尤为深远。

(1)律的发展与法典构造的变化。这一时期律仍是法律的重要形式。其变化较大的是律典

的篇章体例的逻辑构迨。

首先是《名例律》的用成。魏律把汉《九章律》的第六篇《具律》改为《刑名》篇,置于全律

之首。晋律分《刑名》为《刑名》、《法例》两篇,至北齐将晋律的《刑名》、《法例》合并为一

篇,名为《名例》,冠干律首。《名例律》集中规定了封建法典的重要原则,类似于近代法典的

总则。

其二是律典的篇目趋济简约。魏《新律》在汉《九章律》的基础二删繁就简,全律十八篇;《晋

律》、《北魏律》均为二十篇;《北齐律》最终确立了十二篇的体例,完毕了自汉律以来,我国

封建法典由繁至简时改革历程。

(2)令的发展与变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令和律同样,仍是法律的重要形式,但其内涵开始

有别于秦汉时代。律是固定性规范,令是临时性法律。违令有罪者,根据律定罪处刑。

(3)以格代科。曹魏时期,科是当时重要的法律形式。至魏明帝制定《新律》,将科按性质分

为律、令。科作为一种独立的法律形式走向衰落。北魏中期,开始以格代科,格成为一种辅律而

行的法律形式。北魏后期至北齐初期,格取代律成为当时重要的法律形式。《北齐律》的颁行,

律从新获得重要法律形式的地位,向格虽然与律并行,不过退答复法地位,在律无正条状况下暂

作定刑根据

⑷式时出现。西魏文帝时期编定《大统式》,成为隋唐后来律、令、格、式四种基本法律样式

之一的“式”的先声。

此外,这一时期仍沿用汉以来,用“比”和经义断案日勺老式。

简述《晋律》与汉、魏律相比的特点?

《晋律》又称《泰始律》,是由贾充、杜预、?楷、羊?等律学家以汉、魏律为基础修订而

成口勺。颁行之后又经张斐、杜预作注释,律文与释文合为一体,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晋律为东晋、

宋、齐沿用,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行世最长远日勺一部法典,对后世影响深远。与汉、魏律相比

较,《晋律》具有如下特点:

(1)通过张斐、杜预对法律概念系统地解释,使得法律概念愈加规范化、科学化。

(2)篇章体例愈加合理。晋律将魏律《刑名》分为《刑名》、《法例》两篇,置于全篇之首,

深入加强了他们作为刑法总则的功能。

(3)礼法合流深入完善。晋律首创服制定罪,以峻礼教之防。在沿用八议同步,还规定官

吏可以通过除名或免官来抵罪。

(4)晋律将法定刑简化为死、?、赎、杂抵罪和罚金五种,每一种又细分数等。

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罚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方面成绩可观,刑罚制度改革重要波及几种方面:

第首先:法定刑的规范化。魏《新律》将法定刑分为死、?、完、作、赎、罚金、杂抵罪

数种。晋律定刑为五种:死、?、赎、杂抵罪和罚金。北魏律定刑为六种:死、流、宫、徒、

鞭、杖。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死、流、徒、鞭、杖五刑。

第二方面:刑罚愈加宽缓。体现:

首先,免除宫刑,深入废除肉刑。自汉武帝改革刑制后来,宫刑时用时废。北魏律还把宫

刑作为一种法定刑。叫魏文帝大统卜二年,北齐后主天流五年,先后诏令废除宫刑,从此宫刑不

复作为一种法定刑。

另一方面,连坐的范围有所缩小。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连坐范围,并开连坐不及出

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深入缩小连坐范围,创连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北魏律》孝文

帝以诏令特加缩小:非十名犯义之重罪者,连坐处死皆止自身。

再次,定流刑为减处之刑。北魏、北齐均按“降死从流”原则,将流刑降为法定刑,从而弥

补了自汉文帝改革刑罚以来,死、徒二刑间的空白。

唐律的重要特点及历史地位。

答案:唐律的重要特点有规范详备、科条简要;中典治国、用刑持平;诸法合体、以刑为主。

它的最重要特点是“依礼制刑、礼法合一”。

首先,统治者在制定、修撰法律内活动中坚持以礼为纲的指导思想。

另一方面,唐律的条文皆“一准乎礼”。例如唐律将人们划提成不一样的等级,实行同罪异罚;

规定了“八议”制度、“七出”、“三不去”等;规定了“老小废疾减免刑罚”、“同居相隐”等原

贝!;

唐律的历史地位:(1)唐律是一部完备的具有代表性日勺封建法典,在漫长的封建法制发展史中,

处在承先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2)唐律对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唐朝眩I监察制度。

答案:唐朝的监察机关是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最高长官,御史中丞二人为辅佐。其下设台院、

殿院、察院。台院和殿院的御史重要纠察中央及京城的各级官吏;察院御史则巡察州县,纠察

地方官吏的违法失职行为。御史今的重要任务是监督国家各级官吏与否遵遵法律,以整顿“吏

治”、提高国家机关的我能。

唐朝的法律形式。

答案:唐朝的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四种。律、令、格、式,互为配合,互相补充,构成

了唐王朝完备的法律体系。律是刑事法规,相称于近代的I刑法典;令是有关国家体制和基本制度

的法规;格是国家机关各部门在平常工作中据以办事日勺行政法规;式是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

唐朝的重要立法。

答案:唐朝较大的立法活动重要集中在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宣宗六朝。

高祖武德元年制定了五十三条新格,这是唐朝立法的开端。随即制定了《武德律》十二篇。同

步制定了《武德令》三十卷、《武德式》十四卷。

太宗重视法制,于贞观年间制定了《贞观律》十二篇、《贞观令》三十卷、《贞观格》十八卷、《贞

观式》二十卷。

高宗时期,编纂《永徽律》十二篇、并颁行了《永徽律疏》。

玄宗开元年间重要制定了《唐六典》三十卷,内容波及国际机关的职掌和活动的各个方面,是

中国封建时代最早的一部综合性行政法典。

宣宗时,编成了《大众刑律统类》,将律文按性质分为成121门,并把同性质的令、格、式分别

附于各门律后。这种法典体例叫做刑统,变化了自秦、汉以来律的老式体系。

简述《永徽律疏》的历史地位。

第」《永徽律森》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不仅对重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

做了精确的解释与阐明,并且尽量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H勺理论根据。

第二,标志着中国古代普发到达了最高水平。作为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永徽律疏》全面

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制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性,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周

用国家产生了极为深渊的影响。

第三,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保留下来的最完整、最早、最具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

试述唐朝法制的懂得思想。

唐太宗继位前夕,确定了“安人理国”的总方针,初房法制的懂得思想,便是这一总方针在立

法、执法上的体现。

唐朝初期的法制指导思想寸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德重

要是指君重要以“宽仁治天下”:礼重要是指封建纲常对臣民进行教化。强调治国必须兼有德

礼和刑罚,两者H勺关系是“本”和“用”的关系,德是主线的、主导欧I,刑是辅助的、派生的。

其二,立法要宽简、划一、稳定。宽,是宽敞,重要指立法内容方面。其基本点是轻刑,尽量使

人不致陷于犯罪,或犯罪后得到较轻的I处理:简,是简约,重要指立法形式方面,其基本点就是简

要,使百姓通俗易懂,使官吏便于掌握。立法划一是保证断罪量刑精确的必要前提,不仅要将律

文统一,还要将律条的解释统一,还规定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其三,执法规定审慎。强调办案必

须严厉、谨慎,审断应有证据:对于死刑的执行尤其谨慎。

简述《宋刑统》的特点

答案:

1)。与永徽律疏的I篇目,内容大体相似

2)将性质相似或相近日勺律条及有关敕、令、格、式起等条文作为一门

3A收录了五代时通行叼部分敕、令、格、式,成为一种律令合编的法典构造

4)删去永徽律疏每篇前的历史渊源部分,对个别字也有改动

简述两宋法律的立法思想

答案:首先,立法指导思想在于强化中央集权,严厉惩办犯罪,以防痹症;另一方面,伴随宋朝逐

渐实现国运亨通、海内悉平的大好局面,统治者为保政权的长治久安,十分注意恤狱慎刑,崇

尚宽开IJ;第三,宋朝的思想重要受程朱理学和“永嘉”功利学派的影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老式的“重义轻利”思想转化为“义利并重二

试述宋朝审判制度的特点

答案:

1)。皇帝亲自断案

2)证据制度重视勘验

3A鞠漱分司制

宋朝的I刑事尤其法重要有哪些?

答案:在打击对象上,1、重惩盗贼2、惩贪之法

在刑罚制度中,1、折杖法2、刺配之法3、凌迟4、管制

宋朝的立法特点?

答:(1)首先它将以往的律改为刑统。所谓刑统,是按照新的体例编撰的刑书,一般以刑律为主,

而将其他刑事性质的赦令格式分载在律文之后,依律目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

(2)宋朝时以赦代律,进行“编律”。赦是皇帝公布的一种形式,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起初

并不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性的法律。编赦是对于散赦的汇编,是使赦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

的立法程序,从而使编赦在宋代成为重要的法律形式。

(3)宋朝宗嘉佑中朝,加重惩罚犯罪,开始实行“重地之法”。

宋朝法律的变化?

答:(1)制定“盗贼重法”,加重对盗贼发最的惩罚。(2)确认封建日勺租佃关系和田宅典卖制度。

(3)折杖法刺配之法与"凌迟“入律。(4)加强皇帝和中央对司法权的控制。在中央设刑部

及大理寺分掌司法以外又于建隆年间在宫中设置审刑院。

《宋刑统》与编敕有何关系?

答:刑统以刑律为主将其他刑事性质H勺敕令格式分载律文各条之后,依律文分门别类加以汇编

的法规。编敕是把皇帝公布时日月合计的I单行敕令加以分类整顿删去反复矛盾,然后在颁布使

之具有普遍法律效劳,编敕是宋朝最重要的常常的立法活动。宋太祖是就开始编敕,建龙年编

成《建龙编敕》与《未刑统》并行天下。编敕和以敕代律是宋朝立法活动日勺重要特点。

简述宋朝时“折杖法4

答:折杖法是宋朝的重要刑罚,在北宋初年宋太祖制定折杖法,并正式列入《宋刑统•名例律》,它

时出目前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日益锋利的阶级矛盾。其重要内容分为:流刑,徒刑,杖刑,笞刑。

种种刑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刑罚,但却带有相称日勺局限性。

请简述明朝最重要的立法成果,并简要论述其创新之处(行政体制方面)

答案:明朝的立法《大明律》为王典。重要体现是行政立法上废除宰相制度和三省制度,进一

步强化君权。

自编材料题:

某犀利男平时不好好学习,终日沉迷于看穿越类小说,某日竟真的不小心穿越到了明朝。但不

巧的是,他穿越的时间段恰好是朱元璋在位之时。于是该犀利男看到了洪武七年斩杀起义军的

恐怖画面,但同步也听到了多种贪官不停被抓的振奋人心的消息。但犀利男究竟是现代的犀利

男,某日由于言辞偏激,受到了不一样于过去的刑罚。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刑事法律制度的

特点。

答案:1、加重对逆反大罪的打击,处刑极为严酷。

2、严法整饬吏治

3、加强文化思想领域的专制统治

4、刑罚制度的变化

简述明朝的民事法律制度中的身份的某些内容。三点即可。

答案:1.、身份大体分为官吏、士、农、工、商、平民六等。

2、有良贱民之分,良贱民之间等级森严,法律地位悬殊

3、明代以年"确定民事主体的行为能力

试论元朝建立后来的重要法典及其影响。

答:(1)《至元新格》

《至元新格》是元朝建立后来制定并颁行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至元新格》是一部综合性的

成文法典,在行政、财政和民事方面稍有侧重。

⑵《大元通制》

《大元通制》由英宗主持制定,于至治二年(1322)编成颁行。《大元通制》不是一部像唐宋

法典那样的成文法,而只是一部由法规和判例构成的汇编,是成文法与判例法的结合。

⑶《元典章》

地方官员开始将元中期此前的法令文书分类整顿汇编,编成后得到朝廷的承认,中书省同意在

全国刊行。《元典章》共60卷373目。全书仿照《唐六典》体例,以各部职掌分列法条,有诏

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礼部、户部、刑部、兵部、工部门等,目下有条格和断例。这

种编纂体例对后来的法典编纂有直接影响,启动了明清律六部分篇之先河。

(4)《至正条格》

这是元朝最终一部法典。颁行当年,农民起义爆发,至元朝统治被推翻,《至正条格》未及实

行。综合元朝各次法聿编纂活动和各部法典的情形可以看出,元代的法律基本形式以条格和

断例为主,由于没有统一的成文法典,这些条格和断例有时会互相矛盾,加上民族歧视和民族矛

盾等原因,官吏按照它们司法断案,导致元朝法制出现不一样程度的混乱。

简述元朝的司法机构

总体来说,元代的司法机关职责不清,设置混乱,司法官员的任命带有浓厚的民族歧视色彩。

中央司法机关,重要有宗正府(主管蒙古及色目人案件)、刑部(重要司法行政机关及审判机关)、

宣政院(最高的宗教管理机关与宗教审判机关)、奥鲁(主管蒙古军人、军户案件及军民之间

的民事案件;与地方行政官员共管严重的军民间刑事案件)。地方司法机关分设于省、路、府、

州、县各级,由达鲁花赤审断案件。路一级是重要的审判机关,设总管府审理案件。在审判权

限上,地方可以惩罚杖罪如下案件,徒、流、死由司法监察机构审复,审判无误则移文本路,然

后申奏刑部。

简述明朝的会审制度?

答:第一,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又称“圆审”)。明继承唐朝“三司推事”制,遇有重大、疑

难案件由三法司长官共同审理,称“三司会审”,最终由皇帝裁决。对于尤其重大的案件或已

判决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则由皇帝令六部尚书及通政使司日勺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使、大

理寺卿九人会审,称为“圆审”,但判决仍须邹请皇帝同意。

会官审录/由皇帝直接仃.命中央各行政机构官吏审理大案重囚的制度。五军都督府,六

部,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通政司,詹事府等审理大狱,死罪及冤案奏闻皇帝,其他依律判决。

第二,朝审。朝审是对已决在囚犯的会官审理,是古代录囚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洪武年

间令五军都督府、六都、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通政司、詹事府以及驸马都尉等共同审理大狱,

死罪及冤案奏闻皇帝,其他依律判决。仁宗时又特命内阁学士参与会审。英宗时命每年霜降之

后,三法司会同公侯、必爵,在吏部或户部尚书主持下会审重案囚犯,从此形成制度。清代秋审、

朝审皆渊源于此。

第三,大审。大审是一种定期由皇帝委派宦官会同三法司官员录囚时制度,始于英宗正统年

瓦至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成为定例,每五年举行一次。这是明朝独有的审判制度。

第四,热审。即每年暑天小满后十余天,由宦官和三法司会审囚犯,一般轻罪决罚后立即

释放,徒流罪减等发落,重囚可疑及枷号者则请旨定夺。热审创制于成祖永乐二年(1404),目

时是在炎热天气里疏通监狱以宽贷罪囚。

明朝的会审制度是慎刑思想的反应,有助于皇帝控制和监督司法活动,纠正冤假错案。但也导

致多方干预司法,尤其是宦官日勺操纵,使得司法愈加冤滥。

《大明律》与《唐律》相比较有哪些变化?

(1)《大明律》在内容上承袭《唐律》,在体例上则继承了《元典章》,即按照名例篇及行政

六部分篇的次序来编排律文,与《唐律》十二篇口勺编制体例截然不一样。

(2)与《唐律》相比,《大明律》继承了宋元两代的法律编定成果,律文门类划分较细,

便于检索。它共30卷,460条,较《唐律》精简了42条。

(3)《大明律》在刑罚制度上.在徒刑、流刑外,增长了充军刊,在斩、绞死刑外,增长凌

迟死刑。同步,在总结以往犯赃各罪,定为六赃罪,使赃罪种类更明确,更便于司法官吏的审

判工作。

(4)《大明律》在文字上较浅显简要,通俗易懂,便于百姓通读,不象《唐律》那样儒雅难

读。

(5)《大明律》在律文之前附有《服制图》、《六赃图》,使人一目了然。

清代的刑法合用原则体目前哪些方面?

答案:(1)“自首”原则⑵共犯日勺处理原则⑶公罪与私罪区别看待原则⑷依法定刑与有线类推

并⑸有关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

试述大清律的制定和发展

答案:清律的制定和发展大体有四个阶段,包括顺治三年《大清律集解附例》、康熙《刑部现行

见例》、雍正三年《大清律集解》、乾隆五年《大清律例》。

⑴《大清律集解附例》。顺治三年清朝第一部法典《大清律集解附例》初步完毕。该律沿袭明

后期形成的“集解附例”形式,律例并行。这部法典虽然有诸多缺陷,律颁较匆忙,因袭明律

过多,但作为清朝第一部正式颁行日勺国家大法,对于稳定当时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

(2)《刑部现行则例》。由于《大清律集解附例》诸多弊端日益显露,为弥补其局限性,顺治

十二年编订了《简行则例》。康熙继位后,继续顺治朝的律例修订工作。康熙十九年完毕《刑部

现行则例》二百六十余条,之后又继续进行厘正、修订。现行则例的修订是清代立法从简朴因

袭明律到结合本朝实际立法日勺开始。

(3)《大清律集解》。豳正三年颁布第二部法典《大清律集解》。其律文及注释均有增损改易,

律条调整为436条,尤其是每条律文后增长总注,标一“注”字。总注对本律文日勺立法意图、

量刑原则,法理精神、执行要点等均作出尽量详细的解释,力图统一对律义的认识以及对法条

的合用。雍正三年律不仅规范律文,并且条例附于律,将条例分为原、增、钦定三类。合计B24

条,并在凡例中规定了它们的合用次序,即“刑官遇事引断,由钦例而增例、而原例、而正律”。

(4)《大清律例》。乾隆五年,清朝颁布第三部法典《大清律例》,是为清律的定型,由于例

有不停增长的趋势,该律进行了某些调整:改以律条为门,取消了雍正律时钦定例、增例、原

例的区别,所有条例分门别类按年代次序排列于律文之后,总计1049条。篇目仍依明律,分名例、

吏、户、礼、兵、开IJ、工七篇。《大清律例》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最终一部以刑为主、诸法合

体日勺老式法典。

材料:1840年鸦片战争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是封闭保守的。鸦片战争后,中国

的封建法律面临挑战。清朝统治者迫于内外压力,于20世纪初下诏修律,以收回领事裁判权

为契机,法的现代化从制度层面上在中国正式启动。

新中国成立后60年来,伴伴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国法的现代化以社会主

义的民主法制为建设目的,历经波折考验,获得巨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

义的法治思想和观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凝练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地

指导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不停发展并推向深入,形成了以“三个至上”重要观点为精神实质和

主线原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问题:请结合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进程,简答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三个至上”重要观点的

认识。

答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反应了社会主

义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

法、司法、遵法和法律监督口勺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日勺重

要内容构成。

同步,“三个至上”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日勺本质属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

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三个至上”即“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

观点。这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主线原则,因而

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进程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关系亲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国法治现

代化发展进程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重大的影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进

程有指导作用。同样,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进程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独立日勺反作用,社会主

义法治理念对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进程有保障作用。因此,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水平的好坏决定

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发展的好坏。结合三个至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

进程有影响,从而影响了三个至上的发展。

联络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建法律面临挑战。清朝统治者迫于内外压力,于20世纪初

下诏修律,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为契机,法的现代化从制度层面上在中国正式启动。不过,由于没

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仃指导,最终并没有获得成功,让中国走向法治、繁华和富强。而伴伴随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伟大进程,中国法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为建设目的,历经波折

考验,获得巨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的法治思想和观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日勺伟大实践中总结凝练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地指导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不停发展并推向

深入,形成了以“三个至上”重要观点为精神实质和主线原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了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三个至上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如它提高立法者的

法治理念和法治的水平,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指导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不停发展并推向深

入;它是保证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

一的思想基础,如实现“依法行政”,维护了人民的主线利益;是保证我国司法坚持对的方向、

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如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

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导,如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展;是推进法学研究繁华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是连接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进程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口勺重要指导力!

简述清朝的秋审制度。

答案:秋审是清代最重要的死刑复审制度,因在每年秋天举行而得名。清代针对死刑有一种独

特的制度,即立决和监候制度。清律规定,除凌迟外,死刑有斩、绞两种,分为立决与监候两种情

形。一般罪名确实,应当处死者,可判斩立决或绞立决.即在当年的法定执行期内处死。如罪有

可疑,或情有可悯,则判斩监候或绞监候,在监收押,留待秋审时再审。秋审审理日勺对象是全国

上报的斩监候、绞监候案件,每生秋八月在天安门金水桥西由九卿、詹事;科道以及军机大臣、

内阁大学士等重要官员会同审理c秋审被当作是“国家大典”,清统治者较为重视,还专门制定

了《秋审条例》,作为法行秋审大典的基本规范。

案件通过秋审复审程序后,分四种状况处理:(1)情实:指罪情属实、罪名恰当者,奏请执

行死刑。(2)缓决: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不大者。可减为流三千里,或减发烟瘴极边充军,或再押

监以待下次秋审。(3)可矜:指案情属实,但有可矜或可疑之处.可免于死刑,一般减为徒、流刑

罚。(14)留养承祀: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有亲老丁单情形,合乎申请留养条件者,按留养

案奏请皇帝裁决。

清民事立法的变化:

1律文与律后附例称为民事立法的基本形式;2《户部则例》的颁布成为清代民事立法发

展的重要标志;3家法族规丰富了民事立法的内容

债权制度:1契约签订愈加规范,内容更为详备;2严格辨别买卖与典当契约的界线,用以

防止产权纠纷;3承认某些地区流行的永佃权制。

继承制度:1严格宗zhao继承的法定次序;2规定独子兼zha。制度;3确立遗嘱继承口勺法

定效力。

大清现行刑律?

答案:《大清现行刑律》是清政府于1923年5月15日颁行的一部过渡性法典,它是在《大清

律例》的基础上作局前调整删改而成,共36卷,389条,另有附例1327条,并附《禁烟条例》

12条和《秋审条例》165条。与《大清律例》相比,《大清现行刑律》的变化重要是:

①取消了《大清律例》中按吏、户、礼、兵、开I」、工六部名称而分的六律总目,将法典各

条按其性质分隶3

②有关继承、分产、婚姻、田宅、钱等纯属民事性质口勺条款不再科行;

③废除了某些残酷的刑罚手段,设置了新的刑罚体系,删除了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残酷

刑罚和缘坐制度,将主体刑罚确定为死刑(斩、绞)、遣刑、流刑、徒刑、罚金等五种;

④增长了某些新罪名,如阻碍国交罪、阻碍选举罪、私铸银元罪以及破坏交通、电讯的犯罪等。

而对于律例合编的模式以及“十恶”重罪等封建内容未作更改。

可见《大清现行刑律》只是在局部和形式上对《大清刑律》进行修改而已,无论在体现形式、

法典构造以及详细内容上都称不上是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

简述清末诉讼审判制度之改革。

(1)实行四级三审终审制;(1分)

(2)实行刑事公诉、民事代理制,证据制度,保释制度。律师制度也同步建立。(2分)

(3)实行审判公开、法官回避以及预审、合议、公判、复判等程序。(1分)

(4)实行法官检察官考试任用制。(1分)

(5)设罪犯习艺所,龙罪犯实行感化教育。(1分)

论述清末诉讼制度的用点。

清末诉讼制度的特点重要表目前有关诉讼法律、法规的制定上。在《现行刑律》和《大清新刑

律》公布之前,修订法律馆就于光绪23年确定出了一部《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该法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诉讼法草案,公分总则、刑事规则、民事规则、刑事民事通用规则、

中外交涉事件处理规则五章。在该法律草案中初次引进了近代的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但未及

颁行即遭夭折。其后,修订法律馆、法部等机构相继又制定了《大理院审判编制法》、《法院编

制法》等诉讼法规或草案。1923年,终于完毕了《大清刑事诉讼法草案》和《大清民事诉讼法

草案》,但未及公布,清朝就灭亡了。

简述清末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

答:清廷修律过程中陆续颁布的《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法院编制法》等对诉讼审判进行了

重新规定。

(1)《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日勺规定。清末的司法管辖分为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两项,在中国

法制史上第一次正式作出了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辨别。各级审判机关内,也对应设置了刑事

厅和民事厅,分别受理刑事、民事案件。在中国法制史上,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分开具有划时

代意义。

⑵根据《法院编制法》的规定,废除了清初三法司制度,实行四级三审制。

⑶在司法审判上采用了近代西方国家的某些原则和制度,如回避、辩护、公开审判、合议等,

并规定了起诉、预审、公判、上诉、判决之执行等程序。

(4)在某些诉讼法规或法律草案中还规定了刑事案件公诉制度、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民事案件

的自诉及代理制度、记据制度、保释制度等中国老式法制所没有的新式制度,并承认律师制度

的合法性,还初步规定“法官、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等等。

必须指出的是,清末的系列司法改革,由于时间太短、方案不成熟等原因,大多只是法律上的纸

面上的规定,有些措施公然实行,也往往流于形式而已,真正实行非产生影响的几乎没有。不过,

这些措施为后来的司法改革积累了素材、打下了基础。

简述观审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答:(1)形成:观审制度是西方列强获得在华领事裁判权后来确立的又一项对中国司法审判进

行强行干预的制度。观审制度肇始于1B76年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中英烟台公约》。

公约中规定,在原告是外国人、被告是中国人的案件中,原告所属国领事官员有权前去“观审”,

中国承审官应以观审之礼相待;假如观审官员认为审判、判决有不妥之处,有权提出新证据、

再传原证,甚至参与辩论。

⑵影响:观审制度是对中国司法主权日勺粗暴践踏。在这一制度下,西方各列强的领事裁判权得

到深入日勺扩充,中国官员无法直接审判,只能按照观审官员的价值原则和喜好来断案。

简述清末司法机构的调整

答:1923年11月清廷通过官制改革,司法机构得到大幅度调整,从而形成相对较为完整的近代

化司法系统。

(1)改刑部为法部,专学全国司法行政事务,不再承担任何审判职能,以示将行政与司法分立。

同步改按察使司为提法使司,负贡Iffl方司重行政工作豆地方司睡监督。

(2)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专掌审判”。同步,在地方分别设置高等审判

厅、地方审判厅、初级审判厅等审判机构。

(3)在各级审判厅内设置对应日勺检察厅,实行审检合署制度。(4)设置警察机构。

(5)建立新式监狱,"良狱政管理制度。光绪二十九年前后,以改造教育罪犯为目的的“罪

犯习艺所”开始在京城及部分省份设置。

西措施学思想对清末立法活动的影响?

答:①清末的《钦定宪法大纲》效仿德日采用君主立宪制。

②人道主义精神:清末立法修律中,废除了某些残酷刑罚手段,如凌迟、枭苜等;对于青少年犯罪

采用教育和惩办相结合的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