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减排技术指南_第1页
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减排技术指南_第2页
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减排技术指南_第3页
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减排技术指南_第4页
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减排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减排技术指南TOC\o"1-2"\h\u13894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 415267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416336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425711第2章节能减排基本理论 4228592.1能源与碳排放概述 4122842.2节能减排的目标与途径 413255第3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4229753.1整体性设计原则 4145923.2生态环保设计原则 4143853.3节能减排设计原则 429298第4章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 4123224.1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4138004.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47045第5章建筑节能设计技术 4111575.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419505.2建筑通风与采光设计 487075.3建筑能耗模拟与优化 53526第6章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516196.1太阳能利用技术 5253736.2风能利用技术 5193636.3地热能利用技术 524277第7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保障 588627.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5297147.2室内热环境舒适性 5108757.3室内声环境与光环境设计 517251第8章绿色建筑节水技术 5202108.1节水措施与设备选择 5187838.2雨水收集与利用 5253378.3中水处理与回用 56905第9章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 5179879.1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 5259759.2景观绿化与生态修复 550789.3生态景观施工与维护 522331第10章绿色建筑材料选择与应用 5261210.1绿色建筑材料概述 53270310.2节能型建筑材料 5868310.3生态型建筑材料 526733第11章绿色建筑施工与管理 51165711.1绿色建筑施工技术 53001111.2绿色施工组织与管理 53027811.3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521302第12章绿色建筑推广与政策支持 5892712.1绿色建筑政策体系 51136612.2绿色建筑市场推广与激励措施 52521312.3绿色建筑发展趋势与展望 521412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 625498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628769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68002第2章节能减排基本理论 7126572.1能源与碳排放概述 78002.1.1能源种类及消耗 718722.1.2碳排放来源及影响 764562.2节能减排的目标与途径 7106292.2.1节能减排目标 85812.2.2节能减排途径 82050第3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853.1整体性设计原则 842833.1.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8304693.1.2功能与形式相结合 8130083.1.3经济、环保、美观相结合 9193693.2生态环保设计原则 950963.2.1生物多样性保护 9236733.2.2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9209353.2.3污染防治 9112783.3节能减排设计原则 9146183.3.1建筑节能 979403.3.2绿色能源利用 9256093.3.3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958553.3.4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91565第4章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 10145424.1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062564.1.1BREEAM(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方法) 10265264.1.2LEED(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 10287404.1.3其他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0292994.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0234134.2.1节地与室外环境 10179054.2.2节能与能源利用 10310774.2.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071644.2.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0318244.2.5室内环境质量 11179814.2.6运营治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功能(公共建筑) 117718第5章建筑节能设计技术 11210065.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11116175.1.1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 11308385.1.2高功能门窗设计 11310955.1.3墙体与屋面节能设计 1190575.2建筑通风与采光设计 11255515.2.1通风设计 11228385.2.2采光设计 12167365.3建筑能耗模拟与优化 12108685.3.1建筑能耗模拟 12231515.3.2建筑能耗优化 1222796第6章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122536.1太阳能利用技术 12285436.1.1光伏发电技术 12153356.1.2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12281826.1.3太阳能空调技术 1298986.2风能利用技术 13143556.2.1恒速风力发电技术 13255546.2.2变速风力发电技术 1397486.2.3海上风力发电技术 1378046.3地热能利用技术 1322156.3.1干热岩地热发电技术 13238576.3.2浅层地热能利用技术 13160986.3.3地热直接利用技术 1329334第7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保障 13105187.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14155977.2室内热环境舒适性 1458407.3室内声环境与光环境设计 1422177第8章绿色建筑节水技术 15178438.1节水措施与设备选择 15266538.2雨水收集与利用 151098.3中水处理与回用 153461第9章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 1597509.1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 1658959.1.1设计原则 16260379.1.2设计方法 16247959.2景观绿化与生态修复 1658269.2.1景观绿化 16102939.2.2生态修复 1678979.3生态景观施工与维护 17114309.3.1施工要点 1756379.3.2维护管理 1710699第10章绿色建筑材料选择与应用 17979110.1绿色建筑材料概述 172130910.2节能型建筑材料 171846310.3生态型建筑材料 183351第11章绿色建筑施工与管理 181991411.1绿色建筑施工技术 181166011.2绿色施工组织与管理 193037411.3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914442第12章绿色建筑推广与政策支持 192287512.1绿色建筑政策体系 191932412.1.1绿色建筑法律法规 20797612.1.2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202743012.1.3绿色建筑政策扶持 20885612.2绿色建筑市场推广与激励措施 20632012.2.1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 202177912.2.2绿色建筑示范项目 201026512.2.3绿色建筑培训与宣传 201073212.3绿色建筑发展趋势与展望 201470612.3.1绿色建筑技术不断创新 203144212.3.2绿色建筑市场规模扩大 21666512.3.3绿色建筑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 211329312.3.4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 21好的,以下是一份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减排技术指南的目录: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第2章节能减排基本理论2.1能源与碳排放概述2.2节能减排的目标与途径第3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3.1整体性设计原则3.2生态环保设计原则3.3节能减排设计原则第4章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4.1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4.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第5章建筑节能设计技术5.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5.2建筑通风与采光设计5.3建筑能耗模拟与优化第6章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6.1太阳能利用技术6.2风能利用技术6.3地热能利用技术第7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保障7.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7.2室内热环境舒适性7.3室内声环境与光环境设计第8章绿色建筑节水技术8.1节水措施与设备选择8.2雨水收集与利用8.3中水处理与回用第9章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9.1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9.2景观绿化与生态修复9.3生态景观施工与维护第10章绿色建筑材料选择与应用10.1绿色建筑材料概述10.2节能型建筑材料10.3生态型建筑材料第11章绿色建筑施工与管理11.1绿色建筑施工技术11.2绿色施工组织与管理11.3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第12章绿色建筑推广与政策支持12.1绿色建筑政策体系12.2绿色建筑市场推广与激励措施12.3绿色建筑发展趋势与展望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绿色建筑,作为一个全球关注的概念,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选用环保材料和技术,降低建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2)充分利用阳光和资源:绿色建筑注重自然采光和通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运营成本。(3)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绿色建筑以人为本,关注室内外环境质量,为居住者创造接近自然、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4)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建筑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强调建筑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促进和可持续发展。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绿色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2)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的概念被正式引入我国。(3)2004年,我国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选启动,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序幕。(4)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陆续出台,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绿色技术不断创新,评价标识日趋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1)政策引导与支持: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扶持力度,推广绿色建筑相关政策和技术。(2)技术创新与应用:绿色建筑领域不断涌现新技术、新产品,如节能门窗、绿色建材等。(3)产业协同与融合:绿色建筑与建筑业、房地产业、环保产业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形成绿色产业链。(4)全社会参与:绿色建筑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实践。(5)国际化发展:我国绿色建筑与国际标准接轨,不断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理念。第2章节能减排基本理论2.1能源与碳排放概述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传统的能源消费模式带来了大量的碳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本节将从能源的种类、消耗过程以及碳排放的来源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概述。2.1.1能源种类及消耗能源种类繁多,按照能源来源可以分为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化石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全球消耗量最大的能源类型。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具有清洁、可再生的特点。核能则是一种能量密度极高的能源,但其安全性及放射性废物处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能源消耗过程主要包括生产、传输、分配和终端使用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能源的损失和浪费现象严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成为节能减排的关键。2.1.2碳排放来源及影响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燃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气候、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碳排放还与其他污染物(如硫化物、氮化物等)的排放密切相关,共同影响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2.2节能减排的目标与途径节能减排旨在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节将从节能减排的目标和途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2.2.1节能减排目标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包括:(1)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比重;(3)减少碳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4)促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2.2.2节能减排途径节能减排的途径主要包括:(1)技术进步:发展高效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2)政策引导:制定完善的能源政策、碳排放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3)市场机制:运用碳交易、碳税等市场手段,调节能源价格,激励节能减排行为;(4)宣传教育: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5)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节能减排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通过以上途径,我国及全球各国正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第3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3.1整体性设计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即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充分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整体性设计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建筑设计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3.1.2功能与形式相结合绿色建筑设计应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注重建筑形式的美观与独特,体现地域文化特色。3.1.3经济、环保、美观相结合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的经济性、环保性和美观性,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3.2生态环保设计原则生态环保设计原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3.2.1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建筑设计应保护建筑周边的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为动植物提供生存空间。3.2.2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绿色建筑设计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倡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同时实现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3.2.3污染防治绿色建筑设计应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建筑的环境质量,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3.3节能减排设计原则节能减排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任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3.3.1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应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材料,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3.2绿色能源利用绿色建筑设计应积极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3.3.3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绿色建筑设计应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选用低碳材料等方式,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3.3.4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绿色建筑设计应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污水排放,保护水资源。通过以上设计原则的实施,绿色建筑将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为人们创造舒适、健康、环保的生活空间。第4章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4.1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4.1.1BREEAM(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方法)BREEAM是由英国建筑研究院(BRE)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绿色建筑评估方法。BREEAM采取因地制宜、平衡效益的核心理念,兼具国际化和本地化特色。该体系包括多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如能源、交通、材料、生态、室内环境质量等。4.1.2LEED(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LEED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建立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主要侧重点是建筑物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LEED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包括能源、水、材料、室内环境质量、创新与设计过程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指标。4.1.3其他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除了BREEAM和LEED,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德国的DGNB、澳大利亚的GreenStar、新加坡的GREENMARK等。这些评价体系各有特点,但都关注建筑物的能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4.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4.2.1节地与室外环境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的节地与室外环境指标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率、绿化率、室外环境质量等方面,旨在降低建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提高室外环境质量。4.2.2节能与能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关注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方面的节能措施。4.2.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指标主要包括用水效率、非传统水源利用、雨水收集与利用等方面,旨在降低建筑对水资源的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2.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指标关注建筑材料的选用、循环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降低建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4.2.5室内环境质量室内环境质量指标包括室内空气质量、采光、通风、声环境等方面,旨在为建筑使用者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4.2.6运营治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功能(公共建筑)运营治理指标主要针对住宅建筑,关注物业管理、设施维护、节能运行等方面。全生命周期综合功能指标则针对公共建筑,从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到拆除等全生命周期阶段,评价建筑物的综合功能。第5章建筑节能设计技术5.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建筑围护结构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的能耗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围护结构的优化是的环节。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技术:5.1.1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功能对建筑能耗具有重要影响。在设计过程中,应合理选择保温隔热材料,优化保温隔热层的厚度,以降低建筑物的热损失。5.1.2高功能门窗设计门窗是建筑围护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其传热系数较大,对建筑能耗影响显著。因此,应选用高功能的门窗材料,提高门窗的气密性、水密性和抗风压功能,减少能量损失。5.1.3墙体与屋面节能设计墙体和屋面是建筑围护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节能设计主要包括:合理选择材料、提高保温隔热功能、优化构造措施等。5.2建筑通风与采光设计良好的通风与采光条件是建筑节能的重要保障。以下将从通风与采光设计方面进行探讨:5.2.1通风设计合理的通风设计有助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降低空调能耗。应考虑建筑布局、朝向、建筑体型等因素,优化通风组织,提高自然通风效果。5.2.2采光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光,减少照明能耗,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建筑朝向、开窗面积、室内空间布局等因素,提高室内采光效果。5.3建筑能耗模拟与优化建筑能耗模拟与优化是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建筑能耗的预测与分析,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科学依据。5.3.1建筑能耗模拟利用能耗模拟软件,对建筑的全年能耗进行预测,分析不同设计方案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5.3.2建筑能耗优化根据能耗模拟结果,对建筑围护结构、通风与采光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降低建筑能耗,实现节能目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设计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节能功能,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第6章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6.1太阳能利用技术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太阳能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6.1.1光伏发电技术光伏发电技术是通过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方式。目前硅晶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电池已广泛应用于地面电站、分布式发电以及便携式电源等领域。6.1.2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热水器通过集热器将太阳光转化为热能,为用户提供生活热水。太阳能热发电则是利用集热器收集的热能驱动发电机发电。6.1.3太阳能空调技术太阳能空调技术是将太阳能与空调系统相结合,实现空调的制冷和供暖。这种技术具有节能、环保等优点,有助于缓解能源压力。6.2风能利用技术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风能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6.2.1恒速风力发电技术恒速风力发电技术是一种传统的风力发电技术,通过风力机驱动发电机旋转,将风能转化为电能。这种技术具有结构简单、运行稳定等优点。6.2.2变速风力发电技术变速风力发电技术可以根据风速变化调整风力机的转速,使风力机始终运行在最佳状态,提高风能利用率。这种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6.2.3海上风力发电技术海上风力发电技术是将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在海域,充分利用海上丰富的风能资源。这种技术具有风力资源丰富、环境影响小等优点。6.3地热能利用技术地热能是指地球内部的热能,具有清洁、可再生等特点。地热能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6.3.1干热岩地热发电技术干热岩地热发电技术是通过人工压裂岩石,将地下水注入裂缝中,吸收地热能后,再通过热交换器将热能转化为电能。6.3.2浅层地热能利用技术浅层地热能利用技术主要应用于地源热泵系统,通过吸收地下恒定的温度,实现制冷和供暖。6.3.3地热直接利用技术地热直接利用技术包括地热供暖、地热农业、地热医疗等。这种技术充分利用地热能,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本章分别介绍了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的利用技术,展示了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技术的不断发展,可再生能源将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环境保护作出更大贡献。第7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保障7.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室内空气质量(IAQ)是衡量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水平,以下措施应得到充分考虑:(1)合理设计室内通风系统,保证室内外空气交换,提高室内空气质量。(2)选用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减少室内空气污染源。(3)采用空气净化技术,如活性炭吸附、光催化氧化等,降低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4)定期检测室内空气质量,及时发觉和处理空气质量问题。(5)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实时监测和自动调节。7.2室内热环境舒适性室内热环境舒适性是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以下措施有助于提高室内热环境舒适性:(1)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提高保温隔热功能,降低能耗。(2)选用适宜的供暖、制冷和通风设备,实现室内温度的精确控制。(3)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地热能等,提高室内热环境舒适性。(4)注重室内湿度控制,防止潮湿、发霉等现象。(5)考虑室内气流组织,避免空调直吹,提高舒适度。7.3室内声环境与光环境设计室内声环境和光环境对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以下措施有助于优化室内声环境和光环境:(1)合理设计室内空间布局,降低噪声污染。(2)选用吸声、隔声功能良好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提高室内声环境质量。(3)采用噪声控制技术,如隔音窗、隔音门等,降低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4)合理规划室内照明系统,提高光环境质量。(5)选用节能、环保的照明设备,降低能耗。(6)利用自然光,提高室内光环境的舒适度。通过以上措施,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可以得到有效保障,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空间。第8章绿色建筑节水技术8.1节水措施与设备选择绿色建筑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节水措施及设备的选择。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节水措施和设备选择要点:(1)设计合理的给排水系统,降低管网漏损,提高输配水效率。(2)选择高效节水型卫生洁具和家电,如节水型马桶、淋浴器、洗衣机等。(3)采用分区供水和分时供水,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供水压力和流量。(4)利用建筑中水回收技术,降低非饮用水需求。8.2雨水收集与利用绿色建筑应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以下是一些雨水收集与利用的方法:(1)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屋顶、庭院等区域的雨水收集起来。(2)雨水经过初期沉淀、过滤等处理,保证水质达到使用要求。(3)收集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景观水体补给等非饮用水用途。(4)结合地形地貌,设置雨水渗透设施,提高雨水利用率。8.3中水处理与回用绿色建筑中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浪费,以下是一些关键措施:(1)收集建筑内各用水环节产生的优质杂排水,如沐浴排水、洗衣排水等。(2)采用生物处理、物化处理等技术对中水进行处理,保证水质达到回用标准。(3)处理后的中水可用于冲厕、绿化、道路冲洗等非饮用水用途。(4)建立中水回用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建筑整体用水量。通过以上措施,绿色建筑在节水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我国的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改善作出贡献。第9章绿色建筑生态景观设计9.1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生态景观设计是绿色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强调在满足人类活动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下是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9.1.1设计原则(1)尊重自然原则:遵循自然规律,保护原有地形地貌、水系和植被,避免过度开发。(2)生态平衡原则: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和层次,提高生物多样性。(3)节能减排原则:选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降低景观建设和维护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4)功能与美观相结合原则:在满足景观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注重景观美学,创造宜人、舒适的户外空间。9.1.2设计方法(1)生态调查与评估:对项目区域进行详细的生态调查,评估生态状况,为设计提供依据。(2)景观规划:结合绿色建筑特点,制定合理的景观规划方案,包括景观结构、功能布局和生态网络。(3)生态设计: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具有自净能力、抗干扰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的生态景观系统。(4)绿色技术应用:采用雨水收集利用、人工湿地、透水铺装等绿色技术,提高生态景观的可持续性。9.2景观绿化与生态修复9.2.1景观绿化(1)植物配置: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注重乔、灌、草的合理搭配,提高绿化效果。(2)立体绿化:利用屋顶、墙面等空间进行绿化,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生态效益。(3)节水灌溉: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9.2.2生态修复(1)土壤改良:采用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和化学技术等方法,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2)水体修复: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浮床等技术,净化水质,恢复水体生态功能。(3)植被恢复:通过人工种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恢复受损植被,提高生物多样性。9.3生态景观施工与维护9.3.1施工要点(1)严格遵循设计图纸,保证施工质量。(2)选用合格的绿化材料和绿色建材。(3)采用科学的施工工艺,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9.3.2维护管理(1)建立健全生态景观维护管理制度,保证生态景观的长期稳定。(2)定期进行绿化养护,包括浇水、修剪、施肥等。(3)加强生态监测,及时发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第10章绿色建筑材料选择与应用10.1绿色建筑材料概述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在建筑材料的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对环境负荷小、资源消耗少、能源消耗低、无毒无害、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是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章节将介绍各类绿色建筑材料的特点、功能及在选择与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0.2节能型建筑材料节能型建筑材料是指具有良好保温隔热功能,能够降低建筑能耗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保温材料:如岩棉、玻璃棉、聚氨酯泡沫等,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物的热量损失。(2)隔热材料:如真空绝热板、气凝胶等,具有极低的导热系数,可应用于建筑物的屋顶、外墙等部位,降低空调能耗。(3)遮阳材料:如遮阳篷、百叶窗等,可以有效阻挡阳光直射,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使用。(4)节能门窗:采用双层中空玻璃、断桥铝型材等材料,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能耗。10.3生态型建筑材料生态型建筑材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环保型原料,对环境友好,且在废弃后可循环利用或自然降解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可再生材料:如竹材、木材、秸秆等,来源于自然界,可循环利用,对环境无污染。(2)废弃物利用材料:如再生砖、再生混凝土等,利用工业废弃物或建筑废弃物为原料,降低环境污染。(3)环保涂料:如水性涂料、无机涂料等,无毒无害,对人体健康有益。(4)生态陶瓷:采用环保型原料,生产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在选择绿色建筑材料时,应综合考虑其功能、价格、施工工艺及与建筑物的匹配程度等因素,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舒适、环保和经济效益。通过合理应用绿色建筑材料,有助于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11章绿色建筑施工与管理11.1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采用环保、节能、低碳、高效的技术和方法,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建筑物质量,保障施工人员健康。以下是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主要内容:(1)节能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保温隔热功能、优化建筑设计等手段,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2)环保技术: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降低噪音和粉尘排放等,降低对环境的污染。(3)低碳技术:采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碳汇营造技术等,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4)循环利用技术: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5)智能化技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施工效率。11.2绿色施工组织与管理绿色施工组织与管理旨在通过科学的施工组织和管理,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绿色施工规划:在施工前,制定详细的绿色施工方案,明确施工过程中的环保、节能、低碳等措施。(2)施工现场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