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精品资料(高中)PAGE1-练案二十二散文探究题的三个常考角度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很亮的秋天王清铭南方的季节分野不是很明显,还穿短袖的时候,秋季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叶子还是那么绿,偶尔飘落几片黄叶,但这还不是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南方往往也得等到冬天。郁达夫曾感慨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如果不是肌肤偶尔感觉有点凉意,看到那轮月比夜色还早升上有些黯淡的天空,我还真的感觉不到秋季的足迹正从远处逶迤而来。我很少仰望天空,也极少出门。刚读过两句古诗:“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我只是用肌肤感觉到一点很淡的秋意,而大雁好像有很多年不见了,这些旧时相识大概也忘了混迹于普通市民的我了吧。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站在楼的最高层,我在高处,但天空在更高的地方,秋高气爽,秋天的高度不是任何人可以触摸到的。但秋天毕竟到来了,尽管不像故都的秋那样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前天中午出门,天气还很热,抬头,天似乎显得高了,应该是逐渐枯落的河水给天空腾出一些位置了吧。立秋以来,有几个阴天,太阳似乎在夏天把自己的能量挥洒殆尽,显得有点有气无力的。不过这一天还好,在很高的天空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秋天也是很亮的。夏天是在炎热的极致中自己化掉的,那么,很亮的秋天是怎么到来的?秋在心上,就是愁。年轻的时候,我面对悄然侵袭而来的秋天总有一种诗人般的感伤,现在没有了,或许是心灵钝化了吧。但有一点,我是明确的,秋天从心境开始,也在心境中延伸。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们也没有萧瑟的感受,南方的秋天更适宜心灵的远行。我很自然地默念几句前人写秋的诗句。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空中有没有鹤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让自己的思绪翱翔起来了;再比如毛泽东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鱼在清浅的水底也能够飞翔,真的有点佩服诗人的想象了。鱼没有天空,没有翅膀,但照样可以飞翔。环境只能限制身体,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昂扬向上的人,在秋天,或无暇感伤,或超越了悲伤。人生也有四季,秋季是人的壮年时期。读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词,词人感慨壮年的羁旅漂泊生活:“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其实在秋雨中听雨滴落在心上,偶尔感伤一下,说明内心的诗意并没有随流水消逝,随黄叶飘零。晴朗的时候,也不妨让这只断雁引诗情到碧霄。壮年漂泊的生活也足够让自己的人生波澜壮阔。换一个角度看秋天,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看出秋天的缤纷、高远和壮阔。说过“人生即痛苦”的叔本华也说过这么一句话:“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秋在心上,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无边的诗意。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犹如酝酿果实,我们也为自己的秋天灌浆、着色。“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我想我的秋天应该会有自己的收获的,最少,秋天来过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内停留了一段,我的秋天就在心境中铺展开去。或许秋意渐浓的时候,我也会有点感伤。某位作家写的一段话我喜欢:“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应当也是快乐的。(有删改)1.(探究标题意蕴)本文题目是《很亮的秋天》,其中“很亮”有哪几个层面的意义?请探究分析。2.(探究作品意蕴)请结合本文以及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探究“秋天”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所包含的意蕴。二、仿真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5题。百年震柳梁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中国近百年来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忽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千米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千米。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千米,被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千米长的大缝,横贯甘肃、宁夏、陕西。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将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多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近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做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超过28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有删改)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的顽强做铺垫。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感悟震柳顽强的生存精神。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翔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地概括了地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地抚慰”“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4.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探究语句深层意蕴)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答案〗一、对点练1.▁▃▅▇█参*考*答*案█▇▅▃▁“很亮”有三个层面的意义:①指南方因为季节分野不明显,秋天天气还很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②指在秋天没有萧瑟的感受,没有感伤的情绪;③指在人生的壮年时期(人生的秋季),以高远、壮阔的视角看待人生,超越苦难,从而收获一种成熟的感悟。〖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标题意蕴。题目中的“很亮”可谓本文的核心内涵。要理解“很亮”,需要先从文中去寻找能表现“亮”的文字,再结合“亮”这个字本身的多重内涵,对文章信息进行概括。2.▁▃▅▇█参*考*答*案█▇▅▃▁①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作为一种“悲凉、感伤”(尤其是在承载着离别、思乡怀人、悼念逝者、感叹年华等情感时)的意象而存在。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再如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②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作为一种“豪放、旷达”(一些诗人一反传统“悲秋”色彩)的意象而存在。如本文中所引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再如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解析〗我们对“秋天”这个意象并不陌生,在语文课本中多有接触,只要积极调动积累,深入思考,是有话说的。况且,本文也已从一些方面解说了传统文学中的“秋天”这一意象的内涵。二、仿真练3.C〖解析〗C项,“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不妥,应为渲染了震柳遭遇的挫折之重、灾难之深。4.▁▃▅▇█参*考*答*案█▇▅▃▁①说明原因。第四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做进一步补充交代。②照应上文。上文集中写震柳,第四段则对柳树做总体介绍,上下文点面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③丰富内涵。文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传说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解析〗本题考查插入段的作用。对这类段落作用的分析,首先要看内容上写了什么,然后再从结构上看有无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另外,这类插入的段落,往往能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可围绕这些分析。5.▁▃▅▇█参*考*答*案█▇▅▃▁①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约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②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③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她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深层意蕴的探究,对作品主旨的把握。从文章描写的重要内容看,震柳经历了重大的挫折和灾难,而在灾难面前,又顽强地生存下来。它可能会对后人说灾难的情况、讲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符合这个意思即可。练案二十二散文探究题的三个常考角度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很亮的秋天王清铭南方的季节分野不是很明显,还穿短袖的时候,秋季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叶子还是那么绿,偶尔飘落几片黄叶,但这还不是秋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南方往往也得等到冬天。郁达夫曾感慨南国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如果不是肌肤偶尔感觉有点凉意,看到那轮月比夜色还早升上有些黯淡的天空,我还真的感觉不到秋季的足迹正从远处逶迤而来。我很少仰望天空,也极少出门。刚读过两句古诗:“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我只是用肌肤感觉到一点很淡的秋意,而大雁好像有很多年不见了,这些旧时相识大概也忘了混迹于普通市民的我了吧。如果我也能够长出翅膀,大概也能飞离这复制一般的日子。站在楼的最高层,我在高处,但天空在更高的地方,秋高气爽,秋天的高度不是任何人可以触摸到的。但秋天毕竟到来了,尽管不像故都的秋那样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前天中午出门,天气还很热,抬头,天似乎显得高了,应该是逐渐枯落的河水给天空腾出一些位置了吧。立秋以来,有几个阴天,太阳似乎在夏天把自己的能量挥洒殆尽,显得有点有气无力的。不过这一天还好,在很高的天空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秋天不是诗人所感慨的那样愁云惨雾、落木萧萧,秋天也是很亮的。夏天是在炎热的极致中自己化掉的,那么,很亮的秋天是怎么到来的?秋在心上,就是愁。年轻的时候,我面对悄然侵袭而来的秋天总有一种诗人般的感伤,现在没有了,或许是心灵钝化了吧。但有一点,我是明确的,秋天从心境开始,也在心境中延伸。我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心境中酝酿一个属于自己的秋天。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们也没有萧瑟的感受,南方的秋天更适宜心灵的远行。我很自然地默念几句前人写秋的诗句。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空中有没有鹤不要紧,重要的是我让自己的思绪翱翔起来了;再比如毛泽东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鱼在清浅的水底也能够飞翔,真的有点佩服诗人的想象了。鱼没有天空,没有翅膀,但照样可以飞翔。环境只能限制身体,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昂扬向上的人,在秋天,或无暇感伤,或超越了悲伤。人生也有四季,秋季是人的壮年时期。读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词,词人感慨壮年的羁旅漂泊生活:“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其实在秋雨中听雨滴落在心上,偶尔感伤一下,说明内心的诗意并没有随流水消逝,随黄叶飘零。晴朗的时候,也不妨让这只断雁引诗情到碧霄。壮年漂泊的生活也足够让自己的人生波澜壮阔。换一个角度看秋天,我们或许能够从中看出秋天的缤纷、高远和壮阔。说过“人生即痛苦”的叔本华也说过这么一句话:“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秋在心上,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无边的诗意。秋天是在心境里展开的,也是在心境中酝酿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犹如酝酿果实,我们也为自己的秋天灌浆、着色。“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我想我的秋天应该会有自己的收获的,最少,秋天来过我的心灵,在我的心内停留了一段,我的秋天就在心境中铺展开去。或许秋意渐浓的时候,我也会有点感伤。某位作家写的一段话我喜欢:“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走在很亮的秋天里,我应当也是快乐的。(有删改)1.(探究标题意蕴)本文题目是《很亮的秋天》,其中“很亮”有哪几个层面的意义?请探究分析。2.(探究作品意蕴)请结合本文以及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探究“秋天”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所包含的意蕴。二、仿真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5题。百年震柳梁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中国近百年来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忽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千米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千米。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千米,被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千米长的大缝,横贯甘肃、宁夏、陕西。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将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多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近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做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超过28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有删改)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的顽强做铺垫。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感悟震柳顽强的生存精神。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翔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地概括了地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地抚慰”“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4.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探究语句深层意蕴)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答案〗一、对点练1.▁▃▅▇█参*考*答*案█▇▅▃▁“很亮”有三个层面的意义:①指南方因为季节分野不明显,秋天天气还很热,太阳依旧炽热,阳光很亮;②指在秋天没有萧瑟的感受,没有感伤的情绪;③指在人生的壮年时期(人生的秋季),以高远、壮阔的视角看待人生,超越苦难,从而收获一种成熟的感悟。〖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标题意蕴。题目中的“很亮”可谓本文的核心内涵。要理解“很亮”,需要先从文中去寻找能表现“亮”的文字,再结合“亮”这个字本身的多重内涵,对文章信息进行概括。2.▁▃▅▇█参*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4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练习十一 |苏教版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比的认识(一)|北师大版
- 加法运算律教案2024-2025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西师大版
- 2025年转让有限公司股权合同
- 一致行动人协议(2025年版)-@-1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第1课时数与代数(1)∣北师大版
-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三年级英语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PEP版-含答案)
- 《秋词》历年中考古诗欣赏试题汇编(截至2022年)
- 2025年河南省信阳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1套
- 2025年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 【道法】开学第一课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讲座第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
- 2023年浙江省统招专升本考试英语真题及答案解析
- GB 9706.202-2021医用电气设备第2-2部分:高频手术设备及高频附件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
- 关于对项目管理的奖惩制度
- A320主起落架收放原理分析及运动仿真
- 植筋施工方案(二标)
- 神经外科疾病健康宣教
- 2. SHT 3543-2017施工过程文件表格
- 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清单
- 电缆防火分析及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