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四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1《老子》四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1《老子》四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1《老子》四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1《老子》四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老子》四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道法自然”,这是古代先贤用智慧凝练成的人生真谛。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繁杂琐事扰乱了我们的身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经典中汲取生命的营养。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四章》,一起来感受心灵的洗涤。

二、知人论世

1.走进作者—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

2.作品简介—《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之后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一共81章。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以“道德”为纲领,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于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之学,文意深奥,句涵广博。

3.写作背景

《老子》成书于战国后期。当时,周朝式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同时,他们也出于忧患意识,为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

三、初读感知

听音频,正字音

毂(gǔ)埏埴(shānzhí)___户牖(yǒu)

矜(jīn)赘(zhuì)___强行者(qiǎng)

泮(pàn)累土(léi)_________几成而败之(jī)

四、文本研读

第十一章:三十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揉和)埴(黏土)(埏埴:和泥(制作陶器))以为【古今异义,古义:以(之)为,把……当作;今义:认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古代马车的各部分名称

“轮”,最外面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1.本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①运用举例论证,说明“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③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

第二十四章:企(踮起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古今异义,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自见(同“现”)者不明(形作动,显明),自是(形容词的意动,认为……正确)者不彰,自伐(和“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长久,得到敬重)。其(代词,代指上面“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同“形”),物(代词,这里指人们)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

翻译: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1.怎样理解本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明确】①表层含义:想要高出于人(“企者”),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跨者"),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

②深层含义:凡是急躁冒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有道是“欲速则不达”,生活是需要耐心的,成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伟大是由耐心积累而成的。

2.本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将“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比喻成“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自标越来越远。这启示人们应顺道而行,不可急躁冒进。

这一章重在“修身"。

第三十三章:知(了解,认识)人者智,自知者明【宾语前置句,知自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坚强)【宾语前置句,胜自者强】。知足者富,强行【古今异义,古义:勤勉而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1.第三十三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启示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②“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启示我们一个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③“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启示我们能够做到自知、自胜是值得满足的,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的上有意志。

④“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启示我们不要丧失立身之基,要追求道之长存。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易谋(解决),其脆易泮(同“判”,分离),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句,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状语后置句,于毫末生】;九层之台,起于累(同“蔂”,土筐)土;【状语后置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状语后置句】。

翻译: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

为者败之,执(把持)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接近)成【古今异义,古义:接近成功;今义:表示“多少分之几”。】而败之。慎(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动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动词作名词,所学的事物),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翻译: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1.第六十四章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简要分析。

【明确】第一层,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

第二层,列举三个现象,说明“大"是由“小”发展起来的,“高"是从“低”积累起来的,“长"是从“短”变化而来的,因此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之处;

第三层,主张无为而治,对权柄没有执念;

第四层,强调从始至终都要保持谨慎;

第五层,应该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妄加干预。

五、课堂总结

《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一、论道:辩证分析“有”与“无"的联系

二、修身: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

三、修身: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

四、治国: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

六、明理提升

“儒”“道"思想有何不同?

1、儒家的核心思想?

①“仁”——伦理道德学,“克己复礼为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礼”——正名(贵贱尊卑秩序),“名不正则言不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道家的核心思想?

“道"——天地万物的本源及其运行规律。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曰余食赘行同“形”

2.其脆易泮同“判”,分离

3.起于累土同“蔂”,土筐

4.自见者不明同“现"

(二)古今异义

1.埏埴以为器古义:以(之)为,把……当作;今义:认为

2.跨者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

3.强行者有志古义:勤勉而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

4.常于几成而败之古义:接近成功;今义:表示“多少分之几”。

(三)词类活用

1.自是者不彰形容词的意动,认为……正确

2.其未兆易谋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

3.慎终如始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

4.欲不欲/学不学动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所学的事物

(四)特殊句式

1.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句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状语后置句

理解性默写:

(1)老子认为,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以提高自身修养。

(2)老子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