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讲义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讲义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讲义_第3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讲义_第4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讲义(一)文章概述

本文的作者是孟子,选自《孟子·滕文公下》,记录了孟子和纵横家景春之间关于大丈夫标准的一次对话。

淫,按古语正解,应释为“过分”,即富贵权势不能使自己的言语举止过分、超越常理;另一解为“迷惑”,即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而行正;如若将“淫"释为“淫色”、“荒淫”,是现代人见文生意,严格讲偏离本意。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三)三行对译

景春曰:“___公孙衍、___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人名,纵横家的信徒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害怕安静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这,这个怎么___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出嫁母亲给予训导去,到告诫通“汝”,你留神,当心,谨慎

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违背旧时称自己的丈夫把顺从作为正理,即基本原则方法

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居住居所,住宅站,站立正大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光明的大道实现志向实现

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不得志,独___行其___道。

独自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原则,行为准则

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迷乱改变___压服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五)内容梳理

1.主要内容

第一段:用景春的话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论题。

第二段:从妾妇之道讽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真正的大丈夫,进而提出大丈夫的行为准则。

文章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有节操的俊杰的尊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着正义的理想和目标去奋斗。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它更提醒人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威逼利诱而做出违法乱纪、损害社会的事情。

2.中心主旨

文章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指责公孙衍和张仪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文中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通过言“礼"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甚至是深恶痛绝的;并针锋相对的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六)文章赏析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七)知识总结

1.字词积累

(1)古今异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有作为的人或男子。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

(2)一词多义

①居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住。第二个:居所,住宅。)

②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

得志(实现)

③道

行天下之大道(道路,孟子用来比喻“义”)

妾妇之道也(原则,行为准则)

④戒

必敬必戒(留神,当心,谨慎)

戒之曰(告诫)

(3)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淫(原意是过多,过甚,在文中意思为使……扰乱)

贫贱不能移(原意是改变,在文中意思为使……改变)

威武不能屈(原意是屈服,在文中意思为使……屈服)

(4)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通“汝”,你。)

2.句子翻译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君主)一生气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上。

(3)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文意理解

(1)孟子否定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他们不过是小人、女人一类的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答: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张仪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2.公孙衍

公孙衍为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和张仪是对手。

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妾妇之道。________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

③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

④无违夫子。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女子之嫁也

A.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B.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____________________(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①方法;②这,这样的人;③居住;④违背。

(2)A

(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①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②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5)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1分)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1分)。

(二)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①之冠也,父命②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③!’以顺为正者,妾妇④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⑤,立天下之正位⑥,行天下之大道⑦。得志,与民由⑧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注]①丈夫:成年男子。②命:教导。③夫子:丈夫。④妾妇:泛指妇女。⑤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⑥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用来比喻“礼”⑦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⑧由:遵循大道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弗得则死弗:____

②得我与___与:____

③往送之门之:____

④必敬必戒戒:____

⑤富贵不能淫淫: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3)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尔而与之”“得志,与民由之"中的“与”意思不相同,“为宫室之美"的“美”和“客之美我者"的“美”意思相同。

B.甲文原文以“熊掌和鱼"设喻,乙文用“正位和广居”设喻,两文都用了举例论证法,有力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C.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意思接近。

D.乙文中“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答案】

(1)①弗:不;②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③之:去,往;④戒:谨慎;⑤淫:淫逸。

(2)①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②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D

(4)为人处世应该讲求“义”,两文都表达了大丈夫要有追求“义”的骨气,但乙文中还体现了孟子“仁"礼”的主张。

(一)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③,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注]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③古时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具有“一怒天下恐"的威力应该可称大丈夫吧。

B.孟子否定了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不符合“仁"礼”“义"的条件。

C.孟子认为“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意思是说这一般人所要遵守的“礼”,离“大丈夫”条件还差得远。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通俗的讲就是“在其位,就和人们一起努力;不在其位,就独自努力”

(2)这段话提出的是什么?试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C

(2)孟子提出的是“大丈夫"的标准问题。(注意分条)①要在“仁”“礼"义”上行动;②不因自己地位(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追求,这才叫做大丈夫。

(二)

【甲】生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博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傲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①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也,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⑤为正者,妾妇⑥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⑦,立天下之正位⑧,行天下之大道⑨;得志,与民由⑩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孟子滕文公下》)

[注]①丈夫:成年男子。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③命:教导。④夫子:丈夫。⑤顺:恭顺,孝道。⑥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⑦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⑧勘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用来比喻“礼"。⑨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⑩由:遵循大道走。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

④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则短文的主题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甲: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

(4)选段乙中,有两处可以看出孟子对女性有歧视的思想,请选一句,并加以评议。

句子:____________

评议:____________

【答案】

(1)①责任,使命;②通“弼”,辅佐;③起,指被任用;④这,这个。

(2)①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②富贵不能使他骄狂,贫贱不能改变他的心志,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3)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句子: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也,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评议:孟子认为女子必须要顺从自己的丈夫,那才是“妾妇之道”,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的,如果丈夫行不义,妻子就应该规劝补正,这样才是正确的。

(三)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独行其道_________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___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___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A

(3)D

(4)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5)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译文】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四)

【甲】

刘豫①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②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曰:"二郡已降。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③。"益谦④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曰:"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⑤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永曰:'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⑥而入,黏罕⑦曰:"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⑧永,永嗔目唾曰:"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曰:"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大名人在系者⑩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乃杀之,一家皆遇害。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之。

(选自《宋史郭永传》)

【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③[瞧(qiá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④[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⑤[掖]拽着别人的胳膊。⑥[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⑦[黏罕]金朝名将。⑧[啖]用利益引诱人。⑨[醯(xī)]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⑩[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瘗(yì)]埋葬。

【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1、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标两处)

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攻围益急___________

②诸子环泣请去___________

③乃杀之___________

④戒之曰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永。

________________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