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书笔记_第1页
爱弥儿读书笔记_第2页
爱弥儿读书笔记_第3页
爱弥儿读书笔记_第4页
爱弥儿读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弥儿读书笔记

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着重培养人的

优良品格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传世佳作。

——卢梭著作《爱弥儿》读书笔记

法国著名思想家让雅克.卢梭著作《爱弥儿》,从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在综合分析

和归纳了他们那个时代,从婴幼儿到青少年教育的大量事

例后,得出只有有顺应自然的教育,才能使儿童和青少年

成为有道德有思想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人的结论,批驳了一

些人对人的教育的思想偏见和方法弊端;他还提出了人的

私欲是一切罪恶产生的根源,人类社会的主权者与政府及

行政官之间的契约,决定了执政者必须要维护大多数人的

利益的观点。是一部思想性、哲理性强和社会知识非常丰

富的论著。

首先作者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正确方法以及教

育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论证。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

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在教育的

习俗和偏见控制下的傀儡。他说“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

人都是平等的,他们的共同职业是培养大丈夫气概,以便

使一个有良好教养的人,在以上职业和同它相关的事业上

不致摔跤。我的学生将成为军人、牧师或者律师对我来说

都无所谓。在他们的父母为他选择职业之前,大自然已经

使他成为一个人了。生活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我们研究

的真正目标是人和人的环境”

卢梭从人的天性来分析人的后期教育的必要性。

“我认为在人的天性中,发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本质,其

中一个本质使人去追求永恒的真理,去信奉正义与美德,

向往智者怡思之知识的领域;而另一个本质则让人停步不

前,受自己感官的奴役,被欲念所奴役;而欲念是感官的

指挥官,正是它们妨碍着感官接受第一个本质对它的种种

启示。当我感到,我被两种矛盾的运动所牵制和冲击的

时候,我会告诉自己:不,人的感受不是单方面的;我有

意志,但我可以不执行它,我既感觉我被奴役,同时又感

觉我很自由;我知道什么是善,并且喜欢行善,然而我又

在做坏事;当我听从理性的牵引,我便能积极向上,当我

被欲念支配,我的行为便消极无力;当我屈从的时候,最

使我感到痛苦的是,我知道我有抵制的能力,但是我没有

做到。”

对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要根据孩子成长的客观自

然需要来进行。身体的需要和人格的需要两个方面,人格

的培养最为重要。如果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他就会侍

宠而娇,养成胁迫大人的习惯,为将来进入社会留下人

格缺陷。所以“不要依从你的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

是只给他所需要的。他必须永远不会由于服从而行动,而

是根据需要去行动”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自然的教育,

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即通过事物使我们获得经验的教

育)这三种教育成长起来的。“在这三种有差异的教育中,

自然的教育根本无法由我们决定的。只是在有些方面事物

的教育,才能够由我们决定。我们能真正加以控制的,只

有人的教育;可是,我们的控制是巨大的幻觉。因为,对

一个孩子周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谁能够全部都顾得

到呢”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三种教育融为一体,但这一点不

是每个人都能够随意决定的,我们挖空心思所能做到的,

只能是最大限度地接近目标而已。

所以卢梭的基本观点是:“凡是只想他自己所能做

的事和只做他愿意做的事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这是

我的基本原理。把它用于儿童,从中就可以得出所有的教

育法则”这就告诉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绝不能用

我们成年人的思维,去束缚和替代他们或强迫他们做这做

那,而是要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春风化雨,因势

利导。

卢梭认为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关键是培养他们观察事

物的能力和兴趣。“教你的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种种现像:

假如你想培养他的好奇心,切不可过急地去满足他,要做

到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告诉才知道,而是由于他

自己的探索才知道。一旦你用权威来代替理性,他就会停

止理性的运用,他将成为别人思想的玩物。这是我的教育

方法的基本点。”要防止社会和家庭环境对孩子形成错误

的观念“不要教孩子太多的东西,但是要防止他们形成不

正确的和混乱的观念。只要他未受蒙骗,我就不拍他无知。

我向他头脑中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不让谬误去抢占地盘。

理智和判断力的发展来得很慢,偏见却大量地向我们袭来,

必须保护他不受其害。”

在讲到自然教育和家庭教育时卢梭说“那些想在

社会秩序中,将自然的感情保持在首位的人,是不明白他

有那些需要的。假如常常处在自相矛盾的环境,经常在他

的意愿与责任之间逡巡犹豫,那么他就无法成为一个人,

又无法成为一个公民,无论对他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毫无益

处……他们将成为碌碌无为的人。要有所造诣,变成独

立自主,始终如一的人,就一定要言行一致,就一定要

坚持其应该采纳的主张,贯彻执行这个主张。我期待人们

给我展示这样的奇迹,换种说法,他要同时成为这两种人,

又是如何做的”所以“假如一个人独一无二地,光是为了他

自己而去接受教育,那么对别人来说,他又有什么意义呢。

倘若每一个人所抱的双重目的,可以结合为一个单独的目

的,那么,人的矛盾由于消除了,他就解除了他幸福生活

中的一大难题。要判断一个人,就一定要看他成人后是如

何的:一定要明白了他的倾向,研究了他的发展,注意了

他所走的道路之后,才能做出判断。”在这里,卢梭还给

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教育的重要原则:“真正的教育不在

于口授而在于身教”所以我们今天在社会层面的教育上,

往往都提倡言传身教。可想而知,教师和领导者的带头示

范作用是何等的重要。

要克服教育内容的片面性,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

多变的,如果不结合教育所处具体环境和学生接受和理解

能力,不加前提条件,运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教育孩子,

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你要永远记住这一条真理一

无知从不损害任何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不会因为无

知而迷失方向,但是自信却会使我们迷路。”比如道德教

育中“绝不损害任何人”如果没有前提的话,对孩子将是很

危险的。与人为善的法则如果不从属这一条,就是虚伪的、

矛盾的和危险的。“谁会一点好事都不做呢?大家都做一

些好事,坏人同正直的人一样,不过坏人做一件好事,代

价是成百的人遭殃,所有我们的不幸都由此产生。”

卢梭认为,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能搞填鸭式灌

输。对孩子来说:你不必把各种科学都教给他,但是必须

培养他爱好科学的兴趣。当这种兴趣进一步成熟时,你再

教给他研究科学的方法。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

一个人只有处在一定的环境下,才能判断什么东西是适合

他的。在对青少年教育上卢梭的观点是“要留心向那些还

不能理解真理的人宣讲真理等于散布谬误。对上帝与其产

生一个鄙俗的、怪诞的、有害的和不尊敬的观念,还不如

连一点观念都没有;不知道上帝的存在总比亵渎上帝好一

些。”因为,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析“教育有两种

隶属:物的隶属和人的隶属。前者是自然的事,后者是社

会的事。物的隶属不会有道德的因素,不会损害自由和不

会引起罪恶;而人的隶属则非常紊乱,从而引起各种罪恶,

其后果是主奴双方都互相败坏了。假如没有什么方法能够

医治社会中的这个弊端的话,那就是要用法律来规范人,

要用那高于所有个人意志行动的真正力量来武装大家。倘

若国家的法律也像自然规律那样不轻易变动,不为哪个人

的力量所左右,则人隶属又可以变成物的隶属,在国家中,

就能够将所有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的好处统一起来,就能

够将使人免于罪恶的自由和培养情操的道德,互相结

合……我们应按照公共秩序期待更高深的学问,在所有的

国家中,我们都要遵守法律,不要干涉法律规定的礼拜仪

式;我们决不能教某个国家的公民不遵守它的法律。因为

一方面我们不知道,引导他们抛弃自己的见解而接受别人

的见解,是否对他们有好处,而另一方面我们又非常确切

地知道,违反法律是一件坏事”这样的教育模式,就是最

完美的教育模式。在这里,卢梭把法制教育对人的重要性

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可见敦厚温和的性情来自于自爱。

而偏执嫉妒的性情是产生于自私。所以,要使一个人在本

质上非常善良,就一定要使他的需要保持在很少,而且不

事事与别人进行比较;他若一个人的需要很多,而且又听

信偏见,那么他在本质上一定要成为一个坏人。依照这个

规则,就非常容易看出,我们怎样就能将孩子与大人的欲

念导向善或恶了。”

在对人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上,卢梭认为,挫折

和痛苦的经历教育非常重要。要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习,

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不能做温室中的花朵,要经风雨见世

面,才能顺利成长。“我不仅没有小心翼翼地防止爱弥儿

受什么伤,而且倘若他一点伤也没有受过,没有尝一尝痛

苦的滋味就长大的话,我反而会产生苦恼。忍受痛苦,是

他应当学习的头一件事情,也是非常有作用的一课……有

些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孩子围起来,以免他受到什么伤

害,以至于他长大后,一有痛苦便无法应付,既无勇气,

也无经验,只要刺痛一下,就觉得要死了,发现自己流一

滴血就昏倒过去,造成这样的结果,这一大堆附属的我们,

还能说有什么用呢?”

卢梭尖锐地批判旧的制度和教育方法,认为:“从

造物主手里出来的东西都是好的,可一旦到了人的手里,

就全部变成坏的了……我们的智慧是奴隶的偏见。我们的

习惯与控制、约束和强制相一致。文明人在奴隶状态中生,

在奴隶状态中死。婴儿生下来就被捆在襁褓里,死尸又被

钉在棺材里,从生到死都摆脱不了我们制度的束缚……生

活不是呼吸而是行动,也就是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智

慧,我们的官能,亦即使我们感到我们存在的,我们自身

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不是活得最长的人,而

是对生活最敏感的人。”卢梭说:“可笑的那些机构,人们

把它称为学院,但我从来没有将它们当成一种公共的教育

制度来进行研究,我也不将世人的教育当成这种制度。由

于这种教育想追求两个相反的目标,结果却两个目标都达

不到。这种教育制度只能训练出有些道貌岸然,口是心非

的人来,这些人成天假装着,每件事都为别人,却时时处

处为自己考虑。然而,大家都是这种心理和表现,彼此也

就谁也骗不了谁。只不过是枉费心机而已。”

卢梭说:“一个教师是多么高尚的人!确实上,为

了要培养好一个人,他自己就应该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

有教养的人。像这样重要的职责,你竟放心交给一些为金

钱工作的人吗?”还有“说来也奇怪,自从人们承担了培养

孩子的事情以来,除了拿竞争、嫉妒、怀疑、虚荣、贪婪

和怯弱等在身体还没有长成之前,就可以将人的心灵完全

败坏的最危险与最易于刺激的欲念去教育以外,就想不出

其它的办法。你每过早地向他们头脑里灌输一次教育,就

同时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个罪恶的根。愚昧的教师

在使他们变成坏人的时候,还觉得是创造了教人为善的奇

迹……”卢梭觉得“孩子们的撒谎,从根本上讲是老师造成

的,他们想教会孩子说实话,最后却教会孩子说谎话。他

们巴不得可以好好地管教孩子,使他们循规蹈矩,可是又

找不到恰当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他们觉得依据一些苍白的

格言和不科学的清规戒律就可以重新约束孩子的心灵,所

以他们宁愿让孩子背诵功课和撒他们的谎,也不愿意让孩

子保留天真与诚实……我们只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

去学习,我们宁愿让他们为人忠厚而不愿意他们有一肚子

的学问:他们老老实实,我们并不勉强,免得他们弄虚作

假;我们并不命令他们做出这样那样的诺言,以免他们不

愿意遵守他们的诺言。”

当然卢梭并不完全否定孩子们背诵和记忆一些

好的东西,他说“虽然记忆和理解是两种在本质上不一样

的本能,可是两者只有相互结合,以得到真正的发展……

纯粹理论的知识是不适合孩子的,即使是孩子马上要长成

少年的时候,对他也是不大适合的;不必叫他去深入专研

理论物理学,而要使他用某种演绎的方法,将他们的经验

一个一个地联系起来,以便凭这个链环将它们井然有序地

记在心里,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得起来。”

卢梭对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旧的经院哲学的哲

学家们进行了无情地批判:“我就教于很多哲学家,看他

们的书,研究他们的种种观点,我发现他们个个都是很骄

傲,武断、自信的,即使在他们所谓的怀疑论中,也说自

己无所不知,说他们不愿意刨根问底,说他们要互相嘲笑。

所有的哲学家都具有最后这一点,所以,我认为,他们唯

一说得对的,也就是这一点。他们兴高采烈地攻击别人,

可却不能自卫。如果考察一下他们所说的道理,都是有害

于他人的。如果问他赞成哪一种说法,每一个人都说他赞

成他自己,他们是为了争论才集合在一起,因此他们那一

套说法,不可能解除我的怀疑……虽然哲学家们有能力发

现真理,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断定只有他自己的说法是对的,

因为那是他自己的。他们谁也不会在看出真伪以后,就放

弃自己的错误论点而借受别人所说的真理。哪里能找到

一个为了自己的荣誉而不欺骗人类的哲学家呢?哪里能

找到内心深处不打算显身扬名的哲学家呢?只要能出名,

只要能胜过同他争论的人,他哪管真理不真理。在信仰宗

教的人当中,他做无神论者,在无神论者当中,他又信仰

宗教。”

对于知识学以致用的问题卢梭认为“人的智慧是

有限度的,一个人不仅无法明白全部的事物,就连别人已

经知道的那一点点事物,他也不可能完全知道。每一个错

误命题的反对面既然都是一个真理,因此真理的数目也同

错误的数目相同,是没有穷尽的,所以,我们对施教的内

容和适当的学习时间,一定要进行选择。在我们所能得到

的知识中,有些是假的,有些是毫无用处的,有些却可能

会助长具有知识的人的骄傲。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

数量是十分少的,可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

的人去寻求,从而也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由于我们的目

标是将他培养从那样聪明的人。总之问题不至于他学到的

是哪些知识,而在于他学的真实要真正有作用。”

卢梭说“我的目的是,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旋

流中,不至于被各种各样的欲念或者人的偏见拖进旋涡里

去就可以了;只要他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他自己

的心去感受,并且除了他本人的理智之外,不为所有另外

的权威控制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有许多让他动

心的事物,有颇能让他有所感触的情感,有各种各样满足

其真正需要的手段,所有一定会让他获得他在别的情况下

无法获得或要十分晚才可以获得的观念。心灵的自然发展

加快而不是迟缓了。同样一个人,也许在森林里,是那样

的愚昧无知,但是在城市里,只要作为一个平平常常的观

众,他就可以变得非常有理智和十分聪明。发现狂妄的事

情而不参与,是让人保持清醒的最好良方;只是即使一个

人参与狂妄的事情,只要不受它的欺骗,只要不犯那些行

为古怪的人所犯的错误从中他也是能够受到教育的。”“要

相信上帝才能够得救,这个被误解了的教条其结果是造成

了人们用毒辣的手段铲除异己,而且使人养成爱说空话

的习惯,所以学到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严重摧残了人的

理智。显而易见,要永远得救,就不应该浪费一点点光阴;

但是,假如翻来覆去地老是念几句话就能够永远得救的话,

我就不知道,我们为何不可以让喜鹊与鹦鹉也像孩子们那

样生入天堂了。”

卢梭认为:“在社会秩序中每一种地位都是有标

志的,每个人都应该为取得他应有的地位而接受教育。”

但现实生活中,人却一直在改变其地位,所以必须不断地

接受教育,不断地学习提高。另外,就社会人接受教育而

言,是有时代性和阶级性的“你想依赖现实的社会秩序,

而不懂得这个秩序,不可避免地要遭到革命,而且你也没

有任何办法能够预料或者防止那将要危及你孩子的革命。

到那时大人物要降为小人物,富人要降为穷人,贵族要变

为平民,你觉得你可以避免命运的打击吗?危机与革命的

时代已经来临,谁说得出来将来你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

所有人制造的东西人们都可以将它毁掉,只有大自然刻画

的特征才是永不磨灭的,但是大自然从来就不发明什么国

王、富翁和贵族。这位大官,你原先只教育他追逐富贵,

将来落到卑贱的地位时怎么办呢?这个光晓得靠黄金生

活的税吏,将来穷困的时候,怎么办呢?这个狂妄的蠢人,

无一技之长却全靠别人之力生活,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

又如何办呢?一个人假如可以在自己的地位发生变化的

时候,毅然舍去那种地位,不顾命运的摆布而立身做人,

才称得上是幸福的。”

针对一些人关于痛苦的诡辩,卢梭说:“我们那些

自以为聪明的人还说,不同等级人的幸福以及痛苦其分量

都是相同的。这个说法既有害又站不住脚,由于,假如大

家都是同等幸福的话,我为何要为别人而自找烦恼呢?那

就让每一个人永远保持他现在这个样子好了……有钱人

的痛苦,不是来自于他的社会地位,而是来自于他的本身,

是因为他滥用了他的社会地位。即使他比穷人还要痛苦的

话,那也用不着怎样可怜的,由于他的痛苦都是他本人造

成的,可不可以愉快的生活,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但是穷

人的痛苦却是来自于环境,来自于压在他身上的严酷命运。

没有任何习惯的办法能够使他的肉体不觉得疲劳、枯竭和

饥饿,他的聪明智慧也无法使他免受他所处社会地位的痛

苦。”

卢梭所论述的教育,不是单纯的针对某一阶段的教育,

而是对一个人整个一生的全面的教育。在爱情婚姻观的教

育方面,他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进行了阐述:他的观点

是人人的婚姻应当是双方条件般配的,这个般配,不是指

男女双方家庭地位和财产的门当户对,而是双方道德修养,

思想境界和生活情趣乃至于性格特征方面的相融和协调。

在此前提下,卢梭对年青人恋爱和婚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

了深入的分析“在不具备任何道德观与审美观的男人看来,

所有的妇女都是一样好,在他看来他所遇到的头一个女人

总是最可爱的。爱不仅不是从自然中产生的,而且它还控

制着自然的欲望的发展。正是因为它,除了被爱的对象之

外,一种性别的人于另一种性别的人,才会满不在乎。我

们喜欢什么,我们就会得到什么,但爱则应该是相互的。

为了要受到别人的爱,就一定要首先使自己变成是可爱的

人;为了要获得人家的偏爱,就一定要使自己比他人更为

可爱,起码在他所爱的对象眼中看来比所有人都更为可爱。

所以他首先要注视与他类似的人,我们开始将自己与他们

比较,与他们竞赛,与他们竞争。他要嫉妒他们。他那洋

溢着热情的心,是乐于向他人倾诉情怀的,他需要一个情

人,需要一个朋友。当一个人认为被人所爱是如此甜蜜的

时候,他就希望所有的人都爱他。要不是由于有许多地方

不满意,大家都是不愿意有所偏爱的。随着爱情与友谊的

产生,也产生了分歧、敌意与仇恨。在许多各种各样的欲

念中,我看见了偏见,它好像一个不可动摇的宝座,愚蠢

的人们在它的控制之下,竟然完全依照人家的见解,去安

排自己的生活”

“社会生活一方面影响了人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

也促使人分了等级。由于个性的发展与等级的划分并不一

致,所以等级的划分越细,不同等级的人便越容易混淆。

正是由于这个因素,才导致了许多不相称的婚姻和破坏秩

序的事情。很显然,人们越不平等,自然的情感就越容易

被破坏;社会等级的差距越大,婚姻的联系便越松弛;贫

富越悬殊,父亲和丈夫便越没有感情。无论是主人或者奴

隶,他们都不会再爱他们的家庭了,他们所看重的,只是

他们的社会等级。如果你想避免这些弊病而获得美满的婚

姻,你就必须抛弃偏见,必须彻底忘记人类的社会制度,

而自遵照大自然的意志去做。如果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只

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是相般配的话,那他们就不可能结婚…

因为如果将来条件一变,他们彼此就不再相伴配了……我

认为,这样一对彼此相伴配的夫妇,经得起一切可能发生

灾难的打击,当他们在一起过着穷困日子的时候,他们远

比一对拥有全世界财产的同床异梦的夫妻幸福得多……

他们的爱建立在终身互相敬重的基础上,建立在不随着美

丽容颜消逝而消失的道德基础上,建立在性情契合的条件

上。性情契合能够使他们友爱相处,使他们到老年仍然过

着初恋那样的甜蜜时光。”

卢梭认为青年人学习历史了解一些社会知识“通

过学习历史,他用不着学什么哲学也可以深入地了解人心。

通过学习历史,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平平常常的观众,不带

丝毫偏见以及情绪,以裁判人而不以同谋或者控诉人的身

份对他们进行判断……通常地说,历史是有其缺点的,原

因是它只能记载能够确定其人物、地点与时间的著名重大

事件,但是造成那些事件日积月累的缘故,是无法用相同

的方法进行记述,所以,总觉欠缺。人们往往在一场胜仗

和或者败仗中去寻找一次革命的原因,事实上,在这场战

争以前,那场革命就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要发生了。战争仅

仅使那些由精神的缘故所造成的事情,突然地表现出来

而已,可是,精神的原因却是历史学家极少看得出来的。”

《爱弥儿》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卢梭,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开创性

的重要影响,同时也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爱弥儿》、《社会契约论》、《论人类

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

经典语录

•要以行动而不是以言辞去教育青年。

•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

•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比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所造成的危害要少得多。

•忍耐是苦涩的,但它的果实却是甘甜的。

・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哪些学问。

•指导和教育成年人,所采取的方法要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应该毫

不犹豫地把你精心隐瞒了如此之久的危险的神秘事情告诉他。既然他最后一定会

知道这些事情,那么,就不能让他从别人那里知道,也不能让他自行知道,而只

能从你这里知道。

写作背景

人的自由问题是卢梭关注和追求的核心,他的教育思想也是以人的自由为目

的,把人的教育视为一个走向自由的过程。卢梭从精神现象学的形式进行教育考

察;通过虚构了一个叫爱弥儿的教育对象,依次论述了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公

民教育三种教育形式。"一个父亲生养了孩子,只是完成了他的任务的三分之一。

他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对社会有培养社会人的义务;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

务。"

内容简介

《爱弥儿》这本书是一些反思和看法的集合,结构有点松散,卢梭初始是为

了取悦一位关注自己孩子教育的聪慧而贤良的母亲而写的。从良好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一篇篇短文,就儿童的自然发展教育,强调自然发展是人的自由和主体性。

而卢梭的"自然"并不是真的要求人们"回到自然",而是回到人的本性,回到人的

主体性,做自己的主人。

主要思想

卢梭的《爱弥儿》一书中共有五卷,第一卷到第四卷是教育的四个时期,第

五卷是爱弥儿青年之剧的最后一幕,婚姻。

教育的第一个时期婴儿期:0-2岁,家庭保护期,教育应以身体养护为主。

正如卢梭所言,教育始于生命的诞生。孩子一生下来就已是个学生,不过他不是

老师的学生,而是大自然的学生罢了。

教育的第二个时期是儿童期:2-12岁,教育应以感官训练为主。这个时期的

孩子已经开始用言语来表达自己。当小孩还用"哭"来响应疼痛时,我们不要急于

惊慌地跑去安慰他,同情他;那样的话,他也会表现出惊慌,因为当我们受伤的

时候,恐惧的心理要比所受的伤害更令我们疼痛;如果孩子看见我们镇静,至少

可以减少恐惧所带来的痛苦,从而让他学习勇敢的精神,学习无所畏惧地面对轻

微痛苦,并渐渐学会忍受更大的痛苦。另外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应有太多的道德教

育和知识教育。成熟完美的童年阶段不应牺牲童年的快乐为代价。"至少,他享

受了他的美好的童年;我们并没有剥夺大自然赋予他的任何东西。"

教育的第三个时期是少年期:12-15岁,理性开始发展,教育应以知识教育

为主。这个时期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不是要去教孩子很多东西,而是要让他形成

清晰、明确的观念。在孩子学习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是很无意

的,要给机会孩子自己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最好是能设计一下情境,从而让孩

子自己觉察出错误。重要的不是他是否知道那个地方的地形,而是他应该能够自

己获得信息。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个只是能看地图,而另一个则是能画地图。

教育的第四个时期是青年期:15-20岁,教育应以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公

民教育为内容。尽管卢梭赞美"自然"状态,但人毕竟要走向社会。孩子在远离城

市到自然怀抱里接受自然的教育后还是要回到社会的,人必然要走向社会,处理

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进行情感和道德的教育。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支养

成美德,"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宗教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也发挥着

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宗教的教育,将使我们忘记做人的义务。

总的来说卢梭所培养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社会自然人的教

育离不开社会。孩子。至15岁处在自然人的阶段,而16到20岁则是社会人的

阶段。在自然人阶段探讨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在社会人阶段探讨的是人与人的关

系。

社会影响

卢梭对于欧洲乃至整个西方教育学发展的影响是怎么评价都不过分的。康德

指出,"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则完成了人的内

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与规律,卢梭则发现了人的内在

本性"。卢梭的教育思考对于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当下的中国和中国教育学也具有

基础性和方向性的意义。

推荐理由

初次听说卢梭是历史课本上学习法国启蒙运动时,知道了他是法国启蒙运动

的领导者之一,他的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至于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却知之

甚少,直到看了广东省赖海波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赖海波老师的推荐书目《爱弥儿》;

使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知。

如在智育的培养上,"自然”的经验学习,更有利于孩子看到所学的用处,引

导孩子用合适的言语表达自己思想,避免过早地对孩子进行超越其年龄的知识和

道德教育,这与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是不谋而合的。

其次在学生性格的养成教育上,要倡导教育平等、教育民主,不命令,打

骂,体罚学生,让他自己承受做错事的后果。如当学生说谎时,我们不是责骂或

者惩罚学生,而是有一段时间对他所说的话不再信任,即使他说的可能是实情,

直到他意识到说谎的危害性和影响并且改正。另外12岁之前的孩子教育应该集

中于身体训练,这样可以使孩子把身体和头脑的作用结合起来,变得愈加聪明和

愈加富有判断力。

确实,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职业,它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卢梭在教育建构

的意义正是在于他率先提出了现代教育学的根本特征,即教育要培养自由人。这

和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不谋而合的,对于我们一线老师有很

重要的指导作用。

读书笔记《爱弥儿》

最早读卢梭是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比

《社会契约论》精简好读很多。后来读到《献给日内瓦共

和国》的时候很欣羡这种见惯写尽周遭黑暗仍然心存希望

的状态,于是拜读他更多的著作。但是《忏悔录》确实是

一本冗长难读的自传,《爱弥儿》则不同,它是一本应该

被每一个面临或将面临教育职责的个体研读的教育学书

目。

全书分为五卷,前四卷分别阐述卢梭认为婴儿期(0-2

岁)、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

(15-20岁)对爱弥儿(理想中的孩童)应采取的教育方

式和内容,第五卷“婚姻”则是卢梭对于女童教育和男女关

系相关观点的阐述,全书不到二百页。客观来说《爱弥儿》

成书于1762年,二百多年过去了孩子的发育阶段、心理

状态和社会现实都与当时差距甚大,因此书中观点不可教

条。不过哲学家毕竟是千百年来研究和质疑万物本质的一

群人,以时代为理由轻视书中的观点亦不可取。

-.婴儿期

卢梭对于婴儿的教育看法总结而言为“放任”,认为应

该让婴儿自发的感受周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真实(自

然且必要)的需求,防止由于不当的教育行为而给婴儿留

下“支配、统治与奴役关系”的印象。具体如下: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是不够的,应该教

育孩子怎样自我保护,教育他经受住命运的打击,教育他

蔑视奢华和贫困”。

“母亲们轻视他们最重要的责任,不愿意抚养自己的

婴儿,只能把他们交给雇佣的保姆,保姆觉得自己在给别

人的孩子做母亲,因此母亲的天性对他们不起作用。”卢

梭反对将婴儿束缚于襁褓之中,他认为婴儿受到束缚是因

为母亲哺育角色的缺位,而保姆代替抚养婴儿本身是难以

发挥天性的。

“婴儿出生就会啼哭,为了使他安静下来,人们安抚

他、吓他或者打他。要么是我们顺从他,取悦他,要么是

他顺从、取悦我们。不是他命令我们,就是我们命令他,

这样一来他首先获得的观念就是统治和奴役的关系……

这个儿童长大后既是奴隶又是暴君……如果说真正的保

姆是母亲,真正的教师便是父亲……我相信,一个充分认

识到好的教师的整个价值的父亲,将不用任何教师,而是

自己承担起这个养育责任。”哭声是婴儿在语言产生前用

以和世界交流的信号,由于它内涵复杂难以辨别,成年人

很容易因为失去耐心而采取失当的方式,即以制止而非理

解为目的对待婴儿的哭声,从而导致婴儿在学习语言前就

感受到支配他人或被支配的关系。

,,当小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是由于他无法估计他

同他想要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但当他一边哭闹一边伸手时,

那就不是弄错了距离而是命令那个东西到他这里来。在第

一种情况下你可以慢慢把他抱到他所要的东西那里,第二

种情况你不仅要假装没有听见,而且他越是哭就越不理睬

他。必须让他明白既不要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

也不要命令东西,因为东西不会听他的命令。因此当一个

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最好把他抱到那里而不是

拿给他,这样他可以从中得出与他年龄相适应的结论。”

“一个孩子总想搞乱他所看见的一切……其原因不在

于他本质邪恶,而是因为建设性活动迟缓,而破坏性行动

迅速。孩子需要改变周围事物的现状以体现自身的行动和

力量。”

“给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少一些驾驭他人的思想,

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让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他们就会

把欲望限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二.儿童期

从儿童期开始,《爱弥儿》不再是纯粹的教育学,很

多卢梭的哲学思想穿插其中。卢梭对儿童教导的核心是

“观察、但不积极的干预和帮助”,重点在培养儿童的身体

和感官。

“一切痛苦的感觉都是同摆脱痛苦的欲望分不开的,

一切快乐的观念都是同享受快乐的欲望分不开的。因此一

切欲望都意味着缺乏,而所有被感受到的缺乏就是痛苦。

因此,我们的痛苦正来源于我们的欲望和能力的不相称。”

“(想象力创造的欲望)起初看来是伸手可及的目标,

却在不断的远去,使我们难以追赶,每当我们自以为追上

的时候,它又变了样子,远远的立在前面。我们再也看不

到我们已经走过的地方,我们也不认为它有什么价值。我

们耗尽精力也达不到尽头,我们离享受的欲望越近,幸福

离我们越远。”

卢梭希望通过关于欲望和幸福的论述佐证自己“儿童

期的孩子不应急于学习各种理性知识”的观点。这些论述

看过去倒是有点庄老无为无欲的感觉。

“(统治者)可以任性妄为,但你的真正权力无法超

过你身体的能力。一旦要用他人的眼光去观察事物,你就

要以他人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了。”

这是一段关于“自由”的另类看法。那些日常在网上鼓

吹自由的人,一百个有九十九个弄不懂自由的含义,一百

个有一百个做不到他们所谓的自由。自由不是拓宽自身言

行的边界,而是一种精神和意志的状态。它需要个体第一

要有足以为继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对欲望的辨别和克制,第

二要有由大量知识和经验储备而形成的对人对事的精准

判断,第三需要强大的获取一手或客观信息的能力。除此

之外的自由,不过是培养皿里忙碌的蚂蚁,看似自由的东

奔西走,实则处处受制于人而不自知。

“把一切能够得到的东西都看做是自己的,这是人的

一种天性……因此要是一个孩子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的

话他就会自以为是天下的主人,把一切人看作是他的奴隶。

最终你不得不拒绝给他某种东西的时候,他会把这种拒绝

当作反叛,因为他原以为一声令下就能得到一切。由于还

没有达到理性的年龄,他会把你向他解释的种种理由都当

做借口,他在任何地方都会(因为不顺心)而看到恶意。

他概念里的不公正会败坏他的天性,让他对一切人怀有恨

意。因为他从不会对别人的帮助而感到感激,却会对任何

拒绝都气愤不已。”卢梭在婴儿期就倡导的“不帮助孩子实

现他力所不能及的愿望”在这里得到了回应。

“任何的邪恶我们都能说出它是怎样进入人心的,根

植人心的欲念只有自爱,也就是广义上说的自私。”

“应该教给他的第一个观念,不是自由,而是财产。”

卢梭反对在儿童期向孩子输入道德的观念,他认为复杂的

利他主义道理在此时无法被儿童真正理解。而给孩子树立

财产的观念更有助于让他形成对奖惩的切身体会,让他对

自身造成的破坏更加感同身受。同时卢梭反对孩子过早地

接触知识的教育。书是浓缩的知识,知识是浓缩的经历。

由于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经历往往比书籍得到更好的理

解。

12岁的爱弥儿,健康、强壮、活泼但也无知。

三.少年期

卢梭认为少年期是生发思想和判断力的时期。此时的

培养应着重于对各方面知识的兴趣(“爱知识”比“知识”更

重要),并在此推荐了一本我个人也很赞同的书:《鲁滨

逊漂流记》。同时,随着孩童理性的发展应当使他们学会

独立判断事物对自身的“有用性”,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和技

能学习做准备。

“任何一个父亲都不能使他的儿子有权成为一个对同

胞一无是处的人……一个人如果不做事而靠政府救济生

活的话,就同抢劫行人的强盗没有区别……劳动是社会人

不可或缺的责任。”

关于教育对职业的影响,在第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一个所有社会地位都已经固定的社会秩序中,每个人

都应当为取得他的社会地位而接受教育。如果一个人是为

了他先定的地位而接受教育,那么它就不再是和其他的地

位。只有在命运同父母的职业一致的时候,教育才是有用

的,而在其它情况下,教育常常是因为给了学生偏见,反

而对他有害无益……尽管社会等级依然存在,但是等级中

的人却是在不断变化的,谁也无法确定为特别的地位而教

育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反而在危害他。”这段话将“虚其心,

实其腹”的中国反智主义细化,提出“只有符合个体未来所

处的职业和阶层的教育才是有益的”。这一观点虽然逻辑

通顺,却在实际执行中存在悖论,但无论如何也是一种启

不。

四.青年期

卢梭认为青年期的教育核心是培养人走向社会、培养

道德。

“小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自己,由此产生第二个情

感就是爱他自己亲近的人,因为他认定这些人是来帮助他

的。但是随着新的需要和对他人日益增加的依赖,他会产

生社会关系的概念……当我们真正能够的需要得到满足

时我们会感到满意,然而虚荣心则涉及与他人的比较,因

此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因为它一方面要求

我们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还要求别人先关注我们再关注他

们自己,这是办不到的。可见对人类的爱来自于自爱,怨

恨和愤怒则产生于虚荣。因此要使一个人本质善良,就必

须使他的需求少,让他少和别人比较。如果一个人需求多,

还容易听信偏见(这往往是性格和眼界造成的),那么他

在本质上必然要成为一个坏人。”

培养人走向社会自然要培养人研究他人,这一过程最

容易使一个人因为看到周遭人的虚伪和社会的黑暗而逐

渐败坏。

“自然状态下存在着真实的平等,仅仅因为个体上的

差异是不能导致个体间产生依赖的。而人类社会的平等是

虚假的(因为这种平等依赖于社会秩序,而社会秩序又依

赖于个体间的依赖,存在生存依赖关系的个体间难以平

等)……多数人总是为少数人牺牲,公共利益总是为少数

人利益牺牲,正义和秩序这些好听的字眼,总是被用来实

施暴力,成为不正义的帮凶。……我们要向他们如实描绘

人的本来面目,并不是让青年人去恨他们,而是让青年人

觉得这些人很可怜,从而不愿意学习他们的样子。”

“希望他知道几乎所有人都戴着同样的假面具,但也

希望他知道有一些面孔比脸上的面具还漂亮得多。这种方

法有它的缺点,因为如果青年过早地洞察别人,他就会幸

灾乐祸的把一切理解为恶,把人类的堕落视为一种借口而

不是警戒……因此,我打算让他去研究其他时代或其他地

点的人,这样他就可以置身事外的加以观察了,现在到了

讲历史的时候了。通过历史他可以无需学习哲学也能深入

了解人心。”

“如果要使爱弥儿热爱真理、认识真理,就必须使他

远离自身的利益去考虑问题。他越是关心别人的幸福,他

的心就越是开朗和聪明,越不会搞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也许到18岁时,我认为还是不应该向他讲宗教,因

为如果他太早知道宗教的话,也许就永远不会真正懂得它

了。”确实,宗教是一个比科学更难理解的体系,它需要

更多的知识、更深刻的理性和更谦虚的心态,让一个没有

准备好的人盲目接触宗教,只会产生本能的厌恶、盲目的

自大或不切实际的信仰。

“我们这个时代的错误之一,就是过多的使用了冷静

的理性,好像理性是人的一切。但单凭理性是不能发挥什

么作用的。它能够约束人却不能鼓励人。它不能培养任何

伟大的心灵,凡事讲一番道理,是心胸狭窄的癖好。千万

不能干巴巴的同别人讲什么理性,冷冰冰的理性只能影响

我们的见解,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因为它可以使我们相

信它,但不能让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应

该怎么想而不是应该怎么做。”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仿佛被百年前的贤者窥透了内心。在坚守必要的理性的同

时,更重要的是维持那颗属于人的,温热的心。

五.婚姻与女童的教育

这一章势必会引起巨大的争议,对女权主义持信仰态

度的人最好跳过这一段。毕竟所谓的“平权运动”参与者对

着“平等”概念的祖宗卢梭大加鞭挞实在是个很魔幻的场景。

不过不可否认,卢梭毕竟是一个男性,他对于女性身心成

长的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而无法感同身受,但其中关于性别

差异的宏观分析和对应的教育理念仍有其借鉴意义。

总体而言卢梭认为女性从出生就逐步显露出以下区

别于男性的特征:逐渐处于劣势的体能;更加聪慧机敏的

心灵;更加注重周围的社会评价,尤其是关于外表和衣饰

(可能由此受到影响和控制);从物质到精神都更多元的

需求(可能由此导致自我克制更困难)。

“所有一切男女两性的特征,都应当被视为出于自然

的安排而加以尊重。你会说女人总有这样那样的男性没有

的缺点,这种男人的骄傲只会把人引入歧途。你所说的缺

点正是他们的优点,这些”缺点“是万物良好运行所必需

的……如果你想培养男人那样来培养女性,男人应该由衷

赞成。因为他们越是想学男人的样子,他们便越不能驾驭

男人,男人反而越成为她们的主人。”

“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她们善于利用她们的价值,

就能够占据优势;但如果她们要僭越男人的权力,就必然

不如男性。”

“女性和男性都是为对方而生,但他们之间相互依赖

的方面和程度不同。男人由于他们的欲望而依赖女人。而

女人则不仅由于欲望,还由于他们的需要而依赖男人。(本

章其他部分卢梭探讨了女性天生对于社会和周边的评价

更加在意和依赖,因此此处的需要不仅为经济层面,而是

着重于交流中的肯定)。”

“女性从出生就喜欢衣饰打扮,她们不仅希望长得美,

还希望别人认为她们美。一旦她们能够理解别人对她们所

讲的话,我们只需要告诉她们别人如何评论她们,就可以

影响和左右她们。同样的方法对待小男孩就不会收到类似

的效果。小男孩只要能自由自在地玩耍,就不太在乎别人

怎样说她们。要想达到同样的影响,男孩比女孩需要更多

的时间和精力。”

“男人说他所知道的话,女性则说使人喜欢的话。前

者只说有用的事情,而后者只说有趣味的事情……因此我

们不能像对付男孩子一样用一句'这有什么用’来阻止女孩

子的滔滔不绝,而是应当换一句同样难以回答的话‘这会

有什么影响呢?”’

在对理想的女性“苏菲”的长篇大论中,我们可以总结

出卢梭认为基于女性如上的特质,女性的教育应当更注重

“规范”“克制”和社会评价。对于具体知识的学习比男性可

以更加浅显(因为基于那个年代的特质卢梭认为女性各个

方面的知识可以由婚后丈夫讲给她,而她们机敏的心灵能

够迅速的吸纳男性之前所学过的这些知识)。

同时卢梭认为,爱弥儿遇见苏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最

后一个环节:让爱弥儿学会控制欲望。“你成了自己欲念

的奴隶,这是多么可怜!由于你一心追逐你的欲念,你永

远都不能满足它……如果不管苏菲是否已经嫁人,不管你

自己是否已经结婚,不管她是爱你还是不爱,不管她的父

母是否愿意让她嫁给你,你都要同她在一起,不计代价的

占有她。那么你告诉我,如果一个人心中想做什么就去做

什么,如果一个人一点也不反抗自己的欲望,他还能有什

么罪恶的事情不能做出来呢?”

因此他决意带着爱弥儿用两年的时间游历,让他对自

己未来的社会和家庭生活做更充分的的准备,在这一段卢

梭还阐述了自己对国家和法律的看法“想要在法律的保护

下寻求自由那是徒劳的。哪有什么法律?哪里的法律受到

了尊重?你已经看到,到处都是借法律的名义追逐个人的

利益和欲念。然而自然的永恒法则的确是存在的,聪明的

人通过这种法则代替积极的法律,它们通过良知和理性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