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第5章 泌尿生殖系统(定稿)_第1页
08第5章 泌尿生殖系统(定稿)_第2页
08第5章 泌尿生殖系统(定稿)_第3页
08第5章 泌尿生殖系统(定稿)_第4页
08第5章 泌尿生殖系统(定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目标1.熟悉课程目标1.熟悉泌尿与生殖系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掌握泌尿与生殖系统正常及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3.了解泌尿与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4.掌握泌尿与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第一节泌尿与生殖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一、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影像检查技术在不同器官组织的应用价值不同。(一)X线检查1.腹部平片常规摄取腹部仰卧前后位片。在质量优良的X线平片上能显示肾影轮廓,能较好地显示泌尿系结石。平片主要用于观察泌尿系统阳性结石及钙化病变。2.尿路造影肾具有排泄含碘对比剂的能力,尿道又与外界相通,因而适用于排泄性和逆行性尿路造影检查。排泄性尿路造影又称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pyelography,IVP),是常用的泌尿系统造影方法,不仅能显示肾盂、肾盏、输尿管及膀胱的形态结构,还可大致了解肾的排泄功能。逆行性肾盂造影(retrogradepyelography)是在膀胱镜的观察下,将导管插入输尿管内,于透视下缓慢注入对比剂,使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充盈,用以观察全尿路情况,适用于静脉尿路造影不显影或显影不佳者。3.选择性肾动脉造影选择性肾动脉造影(selectiverenalarteriography)通常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技术,主要用于检查肾血管性病变。肾动脉造影可以显示肾动脉有无狭窄及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和性质,了解有无先天发育畸形及损伤等,也是肾动脉扩张术前不可缺少的检查技术。(二)CT检查1.CT平扫常规取仰卧位,检查范围包括全部肾脏,如需同时观察输尿管,则继续向下扫描,直至输尿管的膀胱入口处。2.CT增强扫描肾与输尿管应常规行增强检查。方法是向静脉内快速注入对比剂后30~60秒和2分钟,行双肾区扫描,分别称为肾皮质期和实质期。可观察肾皮、髓质强化程度的变化;注药5~10分钟后,于分泌期再次行双肾区、输尿管区及膀胱区扫描,称肾盂期,以观察肾盂、输尿管和膀胱充盈情况。应用多层螺旋CT,在增强肾动脉期行轴位薄层扫描后行三维重组,得到肾动脉的CT血管造影(CTangiograghy,CTA)图像;在肾盂期扫描并行三维重组,获得类似于IVP的图像,称为CT尿路成像(CTurography,CTU)。CT检查的临床应用特点:①易于发现泌尿系结石,尤其是肾内小结石;②可显示肿瘤内的钙化、脂肪组织等,并依据肿瘤的强化特点,对部分肿瘤可做出定性诊断;③CT血管成像无需插管可立体地显示肾动脉,用于诊断肾血管性病变,如肾动脉狭窄等,但对肾内小分支的显示不佳;④用于肾创伤的诊断,可判断肾损伤的程度;⑤用于膀胱疾病,尤其是膀胱肿瘤的诊断。CT尿路成像可显示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用于尿路梗阻性病变的诊断。(三)MRI检查1.平扫检查肾与输尿管MRI检查常规使用梯度回波序列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行横轴位和冠状位T1WI和T2WI成像,必要时辅以矢状位扫描。应用T1WI并脂肪抑制技术有助于对肾解剖结构的分辨及含脂肪性病变的诊断。2.增强检查顺磁性对比剂Gd-DTPA经静脉注入后由肾小球滤过。行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1WI成像,可获得不同期相肾与输尿管的增强图像。3.MR尿路造影(MRurography,MRU)MRU是利用MR水成像技术原理,使含尿液的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成为高信号,周围结构为极低信号,如同X线尿路造影所见。主要用于检查尿路梗阻性病变的诊断。可确定尿路梗阻的部位、梗阻的原因及尿路扩张的程度。二、肾上腺影像学检查方法常规X线检查对肾上腺病变的诊断价值不大。CT是目前用于肾上腺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CT平扫,层厚10mm,或用3~5mm并使用靶扫描技术。当平扫发现肾上腺病变,尤其是肿瘤性病变常需行增强扫描。MRI常规行自旋回波序列,横轴位和冠状位T1WI和T2WI检查,梯度回波序列T1WI同相位、反相位成像技术和T2WI检查。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行横轴位和冠状位T1WI和T2WI检查,发现病变时行增强扫描。三、生殖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一)女性生殖系统1.X线检查(1)子宫输卵管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是经子宫颈口注入对比剂以显示子宫和输卵管内腔的检查方法。临床上用来检查子宫的位置、宫腔的形态、大小及有无先天性畸形;可观察输卵管是否通畅,有时可使宫腔内的粘连分离,起治疗作用。(2)盆腔动脉造影:盆腔动脉造影是经皮穿刺行股动脉插管,将导管顶端置于腹主动脉分叉处行造影检查,显示子官动脉和盆腔动脉各分支;若置于肾动脉稍下方,可显示卵巢动脉。2.CT检查(1)CT平扫:在空腹状态下,检查前2~3小时,分多次口服水或1%泛影葡胺800~1000ml,以充盈和识别盆腔肠管。检查应在膀胱充盈状态下。扫描范围通常自髂嵴水平至耻骨联合,层厚5mm或10mm,连续扫描。(2)增强扫描:常规平扫后进行,发现病变,尤其是发现肿块性病变,需行增强扫描。方法是从静脉内快速注入对比剂后,即对病变区进行扫描。3.MRI检查(1)平扫检查:常规行SE序列T1WI和T2WI并脂肪抑制技术检查。其中T1WI检查能显示子宫体、宫颈及阴道的各部解剖结构,易于发现盆腔病变。(2)增强检查:普通检查发现盆腔病变后,一般需行增强MRI检查。方法是静脉内注入顺磁性对比剂Gd-DTPA,注毕后即对病变区行脂肪抑制T1WI检查。(二)男性生殖系统1.CT检查(1)CT平扫:在空腹状态下,检查前口服水或1%泛影葡胺800~1000ml,以充盈和识别盆腔肠管。应在膀胱充盈状态下进行检查。常规行盆腔横断面扫描,层厚10mm或5mm。(2)增强扫描:常规平扫后进行,方法是从静脉内快速注入对比剂后,即对病变区进行扫描。用于鉴别盆腔内血管影与肿大淋巴结,有利于发现病变和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有较大帮助。2.MRI检查能够清楚地显示前列腺外周带与中央带、前列腺周围的脂肪与静脉丛等。对前列腺增生肥大、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及准确率。(1)平扫检查:常规行SE序列T1WI和T2WI检查,常选用体部相控阵线圈,联合应用直肠内线圈可提高图像质量。层厚5mm,间隔1(2)增强检查:平扫发现病变后,常需进行增强扫描,方法是静脉内快速注入顺磁性对比剂Gd-DTPA后,对病变区进行脂肪抑制前后的T1WI增强检查。四、乳腺的影像学检查方法1.X线检查乳腺X线检查中,常用钼靶X线摄影。乳腺腺体组织随月经周期而有所变化,因此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最佳时间是月经后的1~2周。乳腺常规X线摄影应包括双侧乳腺,以利于对比。其机械结构上有专用的乳房压迫器,摄影时将乳房压成扁平形以便获得均匀影像。摄片显示乳腺层次应丰富,对比度高,并应清晰地显现皮肤、皮下脂肪、腺体、结缔组织和血管等结构。2.CT检查患者取仰卧位、俯卧位或侧卧位。扫描范围自双乳下界向上行连续扫描,直至腋窝顶部。可以清晰显示乳腺内的解剖结构,能发现乳腺内较小病变,对囊肿、出血、钙化等病变敏感性高,对于胸壁软组织和腋窝淋巴结的显示优于钼靶X线摄影,在乳腺癌的转移和乳腺癌术后随访观察等方面,都具有优越性。由于CT检查的射线剂量比钼靶X线摄影高,且检查费用贵,故不适用作为乳腺疾病的常规检查,可作为钼靶X线摄影的补充。3.MRI检查乳腺MRI检查,患者俯卧于检查床上,双乳自然悬垂于特制的乳腺相控阵表面线圈的双孔内。扫描方位采用横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范围要包括全部乳腺,必要时包括腋窝。乳腺MRI常规检查通常采用T1WI和T2WI检查,应常规行MRI增强检查。增强检查所用的对比剂为Gd-DTPA,静脉内团注后,行快速梯度回波T1WI不同时相动态扫描。普通检查后可加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MR波谱成像(MRS)检查。MRI检查具有无辐射,可获得清晰的软组织图像,能发现较小病灶,应用不同序列及脂肪抑制技术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较大。第二节泌尿与生殖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一、泌尿系统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肾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外形略似蚕豆状,外缘为弧形突面,内缘中部凹陷称为肾门,有由肾盂、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及神经组成的肾蒂通过。肾脏最外层为纤维囊,其内为肾实质与收集系统。肾实质又分为肾皮质与肾髓质。肾皮质由肾小体、肾小管和小血管组成,主要位于肾的外层,部分肾皮质深入到肾髓质的锥体之间形成肾柱。肾髓质位于肾实质深部,由8~18个肾锥体组成,锥体呈圆锥形,其基底与肾外层的肾皮质相连,尖端指向深部形成肾乳头,肾乳头由相应的肾小盏包绕,并通过肾乳头的筛口将尿液排入肾小盏内。肾的收集系统分为肾盂、肾盏两部分,肾盂下方连接输尿管。肾解剖结构示意图(图5-1)。图5-图5-SEQ图5-\*ARABIC1肾脏结构示意图1.平片肾位于脊柱两侧,在后前位片上,可显示双肾影轮廓,表现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肾影长12~13cm,宽5~6cm,位于第12胸椎至第3腰椎之间,一般右肾略低于左肾。肾的长轴自内上斜向外下。肾与脊柱之间形成的角度为肾脊角,正常为15°~25°。输尿管和膀胱不能显示。2.尿路造影主要观察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在造影像上,肾的收集系统分为肾盂、肾盏两部分。肾盂下方连接输尿管。通常每侧各有2~4个肾大盏,6~14个肾小盏,2~3个肾小盏合为一个肾大盏,2~4个肾大盏合为肾盂。肾小盏分为体部和穹隆部,体部又称漏斗部,是与肾大盏相连的短管,管的远端为穹隆部,其顶端有由于乳头突入而形成杯口状凹陷,杯口的两侧缘是尖锐的小盏穹隆。肾大盏边缘光滑整齐,呈长管状,分为顶端(尖部)、峡部(颈部)和基底部。顶端与数个小盏相连,峡部为长管状,基底部与肾盏相连。肾大、小盏的形态有很大差异,有的粗短,有的细长,数目不同,两侧多不对称。图5-SEQ图5-\*ARABIC2正常肾盂肾盏示意图肾盂上接肾盏,下连输尿管,通常多位于第2腰椎水平,在其同侧横突外侧,多数左侧较右侧高1~2cm。肾盂略呈三角形,上缘隆凸,下缘微凹,边缘光滑整齐。肾盂形态有很大变异,可分为常见型、分支型及壶腹型。常见型肾盂呈喇叭状,其内上缘稍隆凸,外下缘微凹,与其下方相连接的输尿管共同形成光滑的弧形边缘。分支型肾盂几乎全被两个或多个长形大盏所代替,各大盏会合处范围极小。壶腹型肾盂膨大呈壶腹状,直接与小盏相连而不见大盏图5-SEQ图5-\*ARABIC2正常肾盂肾盏示意图尿路造影时,由于肾盂肾盏内压力过高,对比剂进入肾盂肾盏以外部位称肾脏回流,又称反流或逆流。常见于逆行性尿路造影,是由于对比剂注射压力过高引起。在排泄性尿路造影时,由于腹部压迫过甚也可产生回流。回流有肾窦回流、肾小管回流、淋巴管回流和血管回流。尿路造影时,输尿管管腔充盈对比剂后显影,呈细长条致密影。输尿管长约25cm,上端与肾盂相接,在腹膜后沿脊柱旁向前下行,入盆腔后,多在骶髂关节内侧走行。过骶髂关节后,先弯向下,再斜行进入膀胱。输尿管有三个生理狭窄区,即与肾盂相连处、跨越髂血管及小骨盆边缘处和进入膀胱处。三个狭窄将输尿管分成三段:即腹腔段、盆腔段和膀胱壁内段。输尿管有较厚的平滑肌层,每20~30秒钟出现一次从上往下的节律性蠕动。输尿管管腔的宽度因蠕动可有较大的变化,但边缘光滑、柔和,走行自然,有时可有折曲,也可因蠕动波呈中断不连续影像。膀胱造影能显示膀胱内腔。膀胧充满时,横置在耻骨联合上方,边缘光滑整齐,密度均匀。男性的呈长圆形,女性的呈扁圆形。女性的膀胱位置较男性的略低。膀胱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因年龄和膀胱充盈程度不同而有显著变化。新生儿、小婴儿的骨盆浅而小,膀胱大部分位于耻骨联合上方,充盈较满时膀胱几乎位于腹腔内;6岁左右逐渐下降,青春期达到成年人的位置。膀胱充盈不全时,膀胱顶部下凹,整个膀胱呈锥形,其粗大的粘膜皱襞致边缘不整齐而呈锯齿状。尿道充盈对比剂,男性尿道显示,上起于膀胱尿道内口,下止于阴茎头的尿道外口,可分为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尿道有三个生理狭窄,分别位于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以尿道外口最窄。尿道有两个弯曲,其一是固定的耻骨下弯,另一个是耻骨前弯。尿路造影时,可显示对称性收缩波。逆行性尿道造影时,由于尿道括约肌收缩,后部尿道仅有少量对比剂,显示为细线状影。女性尿道较男性稍宽,长约3~5cm,无弯曲或仅下部轻度前弯。女性尿道以斜位或侧位较易观察,形态如倒置的锥形,最宽处可达1cm以上。3.肾动脉造影在动脉期,肾动脉主干及分支显影,自主干至分支逐渐变细,走行自然,边缘光滑。肾动脉自第1腰锥体中部与第2腰椎体之间高度由腹主动脉侧壁发出,左、右各1支,呈水平向外走行,右肾动脉的位置比左肾动脉略高,并较左侧稍长。双侧肾动脉的管径相同,约7mm。肾动脉在肾门之前分为2个初级干,即前支和后支,偶可分为3支或4支。前支较粗,为肾动脉主干的延续,入肾后分为尖、上、中、下4支,分别分布到相应的肾段。后支分布到后段。肾动脉的数目可出现变异,有时一侧肾动脉为2支或3支,呈单侧或双侧性。有时可见迷走肾动脉(又称肾副动脉),从肾的上部或下部入肾内。迷走肾动脉有1~2支,多数起自肾动脉,也可起自肠系膜上动脉或腹主动脉(二)CT表现1.肾平扫时两侧肾在周围低密度脂肪组织的对比下,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滑、锐利,肾实质密度均匀,皮、髓质不能分辨,CT值平均为30Hu。肾窦内含有脂肪呈较低密度,肾盂为水样密度。肾的中部层面见肾门内凹,指向前内。肾动脉和静脉呈窄带状软组织影,自肾门向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走行。快速注入对比剂后即刻扫描,皮质强化呈环状高密度,并有条状高密度间隔伸入内部,髓质未强化仍为低密度。1分钟后扫描,髓质内对比剂增多,密度逐渐增高,皮、髓质密度相等,分界消失,肾脏呈均匀高密度,CT值可达140Hu。由于对比剂用量及注射速度不同,强化程度的变化范围较大。5~10分钟检查,肾实质强化程度减低,肾盏、肾盂和输尿管内充盈对比剂,密度逐渐升高而显影。2.输尿管平扫时正常输尿管显示不佳,两侧输尿管充盈对比剂时,横断面呈圆形高密度影,位于脊柱两旁、腰大肌的前方。3.膀胱平扫时膀胱大小、形状及膀胱壁的密度与充盈程度有关。适度充盈的膀胱呈圆形或卵圆形。膀胱腔内尿液呈均匀水样密度。膀胱内有尿液充盈,在周围低密度脂肪组织的对比下,膀胱壁显示为厚度均一的薄壁软组织密度,内外缘光滑,厚度一般不超过3mm。增强扫描,早期显示膀胱壁强化,延期扫描,膀胱内充盈含对比剂的尿液,为均匀高密度。如对比剂与尿液混合不均,表现为下部密度高、上部密度低的“液-液”平面。(三)MRI表现1.肾在MRI检查时可行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成像。由于有肾周脂肪对比,边界清楚,肾门和肾盂均能清楚显示。SE序列检查,T1WI上,由于皮质与髓质的含水量不同,皮质信号稍高于髓质,T2WI上均呈较高信号,皮、髓质分辨较差。肾盂的信号较肾实质更低,类似于水的信号强度。肾窦脂肪组织在T1WI和T2WI上分别呈高信号和中等信号。肾动脉和静脉由于流空效应均呈低信号。MRI增强检查,肾实质强化形式取决于检查时间和成像速度。2.输尿管常规扫描不易显示输尿管,如输尿管内恰好含有尿液时,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ME尿路成像(MRU)可较好地显示肾盏、肾盂及输尿管的全程,类似于X线尿路造影表现。3.膀胱MRI检查,如膀胱内充盈尿液时,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膀胱壁的信号强度与肌肉相似,T1WI上比尿液高,T2WI上比膀胱内尿液和周围脂肪信号低,形成较显著的对比,膀胱壁显示清楚。二、男性生殖系统前列腺位于膀胱底及泌尿与生殖隔之间,呈栗子形或倒锥形,前邻耻骨联合,后为直肠,中央有尿道通过。前列腺分为五个小叶:尿道前的前叶、两侧的侧叶、尿道后的中叶及后叶。组织学上又将前列腺分为中央带、移行带及外周带。中央带主要是中叶,移行带为尿道旁的两侧叶部分,外周带相当于侧叶及后叶的部分。精囊是一对卷曲的管道结构,内含精液,位于前列腺上方,膀胱之后,为椭圆形。前列腺和精囊腺在X线平片上不能显示。1.CT表现前列腺紧邻膀胱下缘,横断面显示为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境界清楚。大小随年龄增大而增大。年轻人前列腺平均上下径为3cm,前后径为2.3cm,横径为3.1cm。而老年人分别为精囊与前列腺周围为低密度脂肪组织包绕,CT平扫能清晰显示,精囊位于膀胱底后方,呈八字状对称的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常呈小的分叶状。两侧精囊于中线部汇合。精囊前缘与膀胱后壁之间为三角形低密度脂肪间隙,称为膀胱精囊角。仰卧位时,此角30°左右。俯卧位时精囊紧贴膀胱,此角消失。所以在判断膀胱或前列腺肿瘤有无侵及精囊时,需仰卧位扫描观察此角是否存在和对称。2.MRI表现前列腺在T1WI上呈均一低信号,强度类似肌肉信号,前列腺周围是高信号的脂肪组织,其中可见蜿蜒状低信号的静脉丛。T2WI上,自内向外前列腺各区因组织结构和含水量不同而可分辨。前列腺的外周带比中央带和移行带的腺体多、间质成分少,因腺体含水量多,所以移行带和中央带呈低信号,外周带为高信号,周边可见低信号环影,代表前列腺被膜。精囊位于前列腺后上方和膀胱后方,由卷曲的细管构成,内含液体。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三、女性生殖系统子宫分宫颈和宫体两部分。成年人子宫自宫颈至宫底约7~8cm,左右径4~5cm,厚2~3cm。子宫、输卵管和卵巢均为软组织密度,与周围结构缺乏自然对比,X线平片不显影。1.子宫输卵管造影表现子宫腔呈倒置三角形,底边在上,为子宫底;下端与宫颈管相连;上方两侧为子宫角,与输卵管相通。子宫腔边缘光滑、整齐。宫颈管长约3~4cm,呈长柱形,边缘呈羽毛状。输卵管为长约8~14cm的线状影,自子宫角两侧向外下走行,分三部分:①峡部,细而直,为近子宫部分;②壶腹部,即峡部延伸的膨大部分;③伞端(部),在壶腹部之远侧。2.CT表现子宫体呈横置梭形或椭圆形的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滑锐利,CT值40~80Hu,中央可见一小圆形略低密度影,为宫腔及分泌液。阴道内填充纱布塞子后可显示子宫颈,外缘光滑横径小于3cm。增强检查,子宫肌明显均一强化,中心低密度宫腔显示更为清晰。输卵管和卵巢位于子宫底部两侧,稍偏后方,位置随子宫位置的改变而有较大的变化。卵巢大小约2~4cm,两侧大小可不对称,CT上为子宫角两侧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输卵管在CT上不易显示。3.MRI表现以矢状位显示为佳。MRI检查,T1WI上,子宫体、宫颈和阴道为一致性较低信号。T2WI上能清晰显示宫体、宫颈和阴道的解剖结构。宫体由三层组成:①子宫肌层,厚度约为1~3cm,T1WI上呈均匀的中等信号影。②子宫内膜,厚度为1~7mm。T1WI上表现为稍高信号,T2WI上表现为子宫中央的长条状均匀高信号。③联合带,是子宫肌与内膜之间的一条状结构。T2WI上呈低信号,厚度约5mm,在月经期边界更清晰。宫颈自内向外分为四种信号,宫颈管内含粘液呈高信号,宫颈粘膜呈中等信号,宫颈纤维化间质为低信号,宫颈肌层呈中等信号。阴道全长约7~9cm,MRI矢状位显示最佳,T1WI上阴道壁呈中等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阴道内主要为分泌液及上皮,呈明显高信号。四、乳腺图5-SEQ图5-\*ARABIC3乳腺解剖示意图图5-SEQ图5-\*ARABIC3乳腺解剖示意图(一)X线表现正常乳腺组织在X线钼靶摄影片上表现为边缘摸糊的小片状和羽毛状影,密度中等或略低,其间夹杂着脂肪组织,位于前面部分的脂肪称皮下脂肪,将皮肤与乳腺分开,在皮下脂肪内可见大而浅表的静脉。乳房悬韧带表现为皮下脂肪中介于乳腺与皮肤间的细条带状影。位于乳腺后方与胸壁间的脂肪称乳房后间隙。乳房后间隙显示时,表明乳腺组织已完全包括在片内。一般正常乳腺实质轮廓略呈半球形,X线表现随年龄不同而异。1.青春期乳腺内主要为腺体结缔组织,呈均匀的致密影。乳腺周围有光滑的薄层皮肤包绕,厚0.5~1.2.成人期、哺乳期乳腺腺体增殖并脂肪增加,腺体表现为结节状致密影。3.老年期绝经期后乳腺腺体萎缩,主要为脂肪组织及结缔组织,表现为在低密度的背景上向乳头方向集中的索条状及网状影。根据乳腺内的结构不同,可分为:①萎缩退化型,腺体萎缩,大量脂肪组织取代了腺体组织,见于老年期;②腺体型,团状腺体呈高密度影,与脂肪夹杂分布;③致密型,乳腺内大部分为腺体或结缔组织,而脂肪组织甚少,表现为一片致密影,多见于年轻未孕女性。(二)CT表现CT平扫可显示乳腺的皮肤,呈均匀一致的弧形致密影,厚约0.5~1.(三)MRI表现MRI可清楚显示乳腺的皮肤、乳头、皮下脂肪、乳腺实质、肌肉、血管和结缔组织。信号强度依据个体的乳腺组织特点而变化。乳腺内的脂肪组织在T1WI上呈高信号。腺体组织在T1WI上明显低于脂肪,但略高于肌肉组织信号。正常的导管组织显示为不规则的分支状结构并向乳头汇集,呈中等信号,略高于胸壁肌肉,明显低于相邻脂肪。其他组织在T1WI上亦呈相似的低信号。T2WI上信号强度依据组织的含水量。脂肪组织显示为中高信号,导管组织的信号强度增加,但仍低于脂肪的信号强度。结缔组织为低信号。增强扫描,正常乳腺组织呈轻微强化。在脂肪抑制序列成像,乳腺内的脂肪显示为低信号,而腺体组织为中等信号。第三节泌尿与生殖系统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一、肾大小异常肾大小异常:正常时两侧肾影大小大致相等,有时左肾比右肾略大。肾脏增大或缩小,可发生于一侧或两侧。可伴有或不伴有肾外形轮廓的改变。一侧肾影明显缩小,常见于一侧肾先天发育不全、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肾萎缩,肾动脉狭窄所致肾缺血也可发生萎缩。一侧肾影增大常见于单侧肾盂积水、肾肿瘤、肾囊肿、肾及肾周血肿、肾结核、急性肾盂肾炎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对侧肾先天性缺如、发育不全或肾功能损害。也可引起一侧肾代偿性增大。两侧肾增大,常见于多囊肾、两侧肾盂积水。也可见于白血病、淋巴瘤等全身性疾病。二、肾形态异常肾外形异常多伴有肾增大或缩小。局部凹陷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引起的肾局部萎缩。局部膨大突出、凹凸不平或呈分叶状,见于肾肿瘤或囊肿。三、肾位置异常肾的位置可有一定的活动度。肾位置异常主要是向上、向下、向前、向外移位,或肾轴改变。见于先天性异常,如高位肾、低位肾表现为正常肾的位置无肾影。游走肾的位置不定。肾肿瘤、肾囊肿、肾脓肿和肾及肾周血肿可使肾移位,同时伴有肾轴改变。肾位置异常也可由于肾周病变、肾上腺肿瘤、腹腔内及腹膜后肿瘤压迫所致。四、结石与钙化泌尿系统的器官和组织内钙盐沉积形成结石与钙化。结石发生在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X线平片和CT多表现为颗粒状、鹿角状或分层状高密度影;钙化的原因不同。形态表现多种多样。弥漫性不规则斑点状钙盐沉着,多为肾内结核灶的钙化。肾肿瘤内也可出现不规则形钙化。肾囊肿的钙化发生在囊肿的边缘,多呈弧形。肾钙质沉着可在肾实质内出现多数颗拉状钙化影,有的也可出现针状或杵状多数成簇分布的钙化,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性佝偻病、特发性高尿钙症等。五、肾正常结构破坏肾正常结构破坏是指肾实质和肾盂肾盏被病变组织侵蚀而取代,失去正常结构和形态。肾结核或肾恶性肿瘤侵蚀可造成肾实质和肾盂肾盏破坏。肾实质破坏在造影像上表现为不规则的腔隙,其内充满对比剂,呈小湖泊形或棉球状影。肾盂肾盏破坏表现为肾小盏杯口模糊不清、不规则、毛糙或肾盂肾盏边缘不整齐。六、尿路积水尿路积水是指尿液从肾脏排出受阻,造成肾内压力升高、肾盂肾盏及输尿管内尿液蓄积增多而扩张。尿路积水多由尿路狭窄和阻塞引起。尿路狭窄和阻塞的原因很多,常见于肿瘤、结石、血块、炎症等。也可由于输尿管外肿瘤等病变的压迫所致。肾实质的肿瘤、囊肿可造成肾盂肾盏的局限性积水。尿路狭窄和阻塞的部位不同,可引起单纯肾盂积水或肾盂及输尿管积水。X线尿路造影,早期可见肾小盏杯口状轮廓变平或突出呈杵状,峡部变宽变短肾盂下缘膨隆扩大的肾盂肾盏边缘光滑整齐。阻塞以上的输尿管扩张增粗。如尿路阻塞时间长,可使肾实质菱缩,肾功能受损,排泄性肾盂造影的显影时间延长。CT、MRI尿路成像均可显示肾盂和输尿管扩张。非梗阻性积水有先天性巨大肾盂和巨输尿管。膀胱输尿管反流也可发生肾盂和输尿管的扩张积水。七、肾脏肿块肾脏肿块是指肾内正常组织被肿瘤或其他组织取代,形成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团块状病变。肿块多为肿瘤组织,也可为液体或血性成分等。肾内肿块可使肾增大,较大肿块向肾外突出而致肾轮廓改变。不同病变的肿块在影像学上的表现不同。CT上为软组织或混杂密度,MRI上为不均匀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常为肾癌的表现。CT、MRI显示肿块内有脂肪成分,其密度、信号不均匀,多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内单发或多发边缘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CT和MRI均显示为均匀的液体成分,壁薄而且不与肾盂肾盏相通,见于单纯肾囊肿或多囊肾。八、乳腺肿块可见于良性及恶性疾病。良性肿块在X线片上表现为边缘整齐、锐利,多为类圆形,通常密度均匀,肿块周围伴有晕圈。含脂肪的肿块密度较低,可均匀或不均匀;恶性肿块表现为边缘模糊,伴有长短不一的放射状毛刺。CT能清晰显示乳腺内的肿块,并可通过CT值的测量准确判断含脂肪的肿块或囊肿,以及肿块内的出血、坏死等。含脂肪的肿块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CT值为-80~-100Hu。囊肿为水样密度,CT值为10~15Hu。良性肿块呈中等强化,恶性肿块有明显强化。良性肿块的MRI表现为T1WI上呈低信号或略低信号,圆形和类圆形,边界清楚、锐利,可有分叶,内部回声不均。T2WI上肿块以液体、粘液为主呈高信号,以纤维组织为主则呈低信号;含有脂肪的肿块在T1WI和T2WI上均呈高信号。恶性肿块在T1WI上呈低信号,边缘不整,可见毛刺、分叶,在T2WI上呈高信号。恶性肿块强化明显。九、乳腺钙化乳腺钙化可见于良性及恶性疾病。良性病变的钙化多较粗大,呈条状、新月形或环形,密度较高,比较分散;恶性病变的钙化多呈细粒状、泥沙样,密集成簇,粗细不均,浓淡不一,钙化可位于肿块内或肿块外。十、膀胱异常膀胱异常常见的是膀胱壁增厚。充盈状态下膀胱壁的厚度超出5mm即为异常。可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局限性膀胱壁增厚主要见于膀胱肿瘤。弥漫性增厚多为膀胱各种类型炎症所致。与膀胱壁相连的腔内肿块影,多见于膀胱肿瘤和息肉,也可为血块或结石。在变化体位扫描时,结石与血块的位置通常可发生变化。第四节泌尿系统结石(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尿路结石(urolithiasis)是泌尿系统常见病之一,可发生在泌尿系的任何部位。结石由多种化学成分构成,包括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盐及胱氨酸盐等。结石多有一个核心,外有不同的组织层。核心的成分可能是尿酸、草酸钙、磷酸钙、血块及各种异物等。外层的组织可为尿酸、尿酸铵、草酸钙、碳酸钙、胱氨酸等。由于致密层与透明组织层相间排列,结石往往出现多层现象。草酸钙结石质硬、密度高、边绦有刺,形状如桑椹。磷酸盐结石质软,表面粗糙,多呈鹿角状。尿酸盐结石较小,表面光滑,密度较低,多呈圆形。【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急性发作的肾绞痛、血尿等。膀胱结石可有排尿困难或排尿中途停止。(二)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图5-SEQ图5-\*ARABIC4左肾及输尿管结石1.X线平片图5-SEQ图5-\*ARABIC4左肾及输尿管结石(1)肾结石:多位于肾窦部位,侧位与脊柱影重叠,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桑椹状或鹿角状高密度影,可均匀一致,也可浓淡不均或呈分层状。填满肾盏肾盂内的结石,与肾盏肾盂的形态一致,呈“珊瑚状”或“鹿角状”,称为铸型结石,为结石的特征性表现。(2)输尿管结石:多数为肾结石脱落入输尿管所致,易停留在输尿管的生理狭窄处。X线平片表现为输尿管走行区,尤其是生理性狭窄处约米粒大小的致密影,形态多呈圆形或梭形,其长轴与输尿管长轴一致(图5-4)。(3)膀胱结石:膀胱结石的来源有两种:一是原发于膀胱,较多见;另一种是由肾结石下降入膀胱而成。结石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大多数膀胱结石为阳性结石,在X线平片上表现为膀胱区的圆形或椭圆形致密影,大小不等,边缘光滑或毛糙,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也可呈环形分层状,如同树木的年轮。结石可随体位变化而改变位置(图5-5)。图5-SEQ图5-\*ARABIC图5-SEQ图5-\*ARABIC5膀胱结石(1)肾结石:在充盈对比剂的肾盂、肾盏内。可显示出结石影。如结石小,易被对比剂遮盖。如果是阴性结石则形成充盈缺损影。(2)输尿管结石:如平片难以显示,可行排泄性或逆行性尿路造影,以显示输尿管,确定其是否在输尿管内,并可观察肾功能。造影表现为结石以上的输尿管和肾盂、肾盏可呈不同程度的扩张,梗阻处可见长圆形或梭形影。(3)膀胱结石:膀胱造影可显示膀胱阴性结石,表现为膀胱内的充盈缺损。膀胱憩室内常有尿液淤积,可发生结石。憩室内的结石常偏于膀胱的一侧,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膀胱造影可显示憩室内的结石,表现为憩室内的充盈缺损。【CT表现】图5-SEQ图5-\*ARABIC图5-SEQ图5-\*ARABIC6肾结石2.输尿管结石CT平扫表现为输尿管走行区内约米粒大小的致密影,结石以上输尿管和肾盂扩张。CT尿路成像可显示结石的准确部位(图5-7)。图5-SEQ图5-\*ARABIC图5-SEQ图5-\*ARABIC7输尿管结石【MRI表现】结石在T1WI和T2WI上均呈很低的信号。MRI检查对结石显示不佳,但MRI可显示由于结石造成的肾盂和输尿管积水。第五节泌尿系统结核泌尿系结核可累及肾、输尿管和膀胱,以肾结核尤为多见。(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泌尿系结核(urinarytuberculosis)多为继发性,原发病灶多在肺部,可由肺结核血行播散而来.结核杆菌经血行播散到肾脏后,初期为皮质感染,在皮质内形成多数小的结核病灶,尔后蔓延至髓质,形成干酪化坏死灶。病灶逐渐扩大形成脓肿,沿肾小管到达乳头,乳头受累发生溃疡,继而造成肾盏和肾盂的破坏,发生干酪坏死。坏死物经肾盂排出形成空洞。肾结核干酪化病灶可发生钙化,甚至全肾钙化,称为肾自截。病变向下蔓延,可引起输尿管结核。病变也可累及对侧。输尿管受累致管壁增厚、僵直和管腔狭窄、闭塞。向下累及膀胱,引起粘膜弥漫性炎症,出现充血、水肿,进一步发展形成结核结节。结节互相融合、干酪化形成溃疡。病变侵及肌层,引起纤维化,使膀胱挛缩变小。【临床表现】泌尿系结核多见于20~40岁,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病变局限于肾皮质时,大多数无临床症状,仅尿中查到结核杆菌。病变达肾盂后,可出现尿频、尿急、血尿或脓尿。全身症状有低热、乏力、贫血、消瘦等。(二)影像学表现泌尿系结核以尿路造影和CT检查为主。【X线表现】1.X线平片可无异常表现,有时可见肾实质内云絮状、斑点状或环状钙化,甚至全肾钙化。2.排泄性尿路造影(1)肾结核:早期病变区肾盂肾盏显影较淡,肾小盏杯口边缘不整,如虫蚀状。当肾实质空洞与肾小盏相通时,可见肾小盏外侧有一团对比剂与之相连,边缘不整。肾盏、肾盂广泛破坏或形成肾盂积脓时,排泄性尿路造影常不显影,逆行性尿路造影显示肾盂肾盏形成一不规则空腔。(2)输尿管结核:管腔不规则,粗细不均、僵直,或形成不规则狭窄与扩张,呈串珠样改变。(3)膀胱结核:早期造影表现为膀胱轮廓模糊不清,边缘不整齐,容量减少。晚期表现为膀胱变形和纤维收缩,容积缩小,边缘不规则。膀胱结核又可逆行向上蔓延,使健侧输尿管下段受侵,造成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上段输尿管和肾盂积水。【CT表现】1.肾结核早期CT平扫显示肾实质内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对比剂可进入肾实质内的结核性空洞,显示为高密度影(图5-8)。但对肾盂肾盏的早期破坏显示不佳。图5-SEQ图5-\*ARABIC8肾结核2.病变进展,显示部分或全部肾盂肾盏扩张,呈多个囊状低密度影,图5-SEQ图5-\*ARABIC8肾结核3.晚期,肾结核可发生钙化,显示为多发点状或不规则高密度影,甚至全肾钙化,肾影增大或萎缩。输尿管常完全闭塞。CTU可显示肾盂、输尿管及膀胱受累的表现。【MRI表现】肾结核无特征性表现,应用很少。MRU影像清晰,能清楚显示肾盂和输尿管扩张、狭窄、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第六节肾脏疾病一、肾损伤(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肾损伤(renalinjuries)常是严重多发损伤的一部分。发生原因有开放性损伤,如弹片、枪弹、刀刃等锐器致伤;闭合性损伤,因直接暴力(如撞击、跌打、挤压等)或间接暴力(如对冲、突然暴力扭转等)所致。临床上最多见为闭合性肾损伤,根据损伤的程度可分为以下病理类型:①肾挫伤,损伤仅局限于部分肾实质,形成肾瘀斑和(或)包膜下血肿,肾包膜及肾盂粘膜完整。②肾部分裂伤,肾实质部分裂伤伴有肾包膜破裂,可致肾周血肿。如肾盂肾盏粘膜破裂,则可有明显血尿。③肾全层裂伤,肾实质深度裂伤,外及肾包膜,内达肾盂肾盏粘膜,常引起广泛肾周血肿、血尿和尿外渗,肾横断或碎裂时,可导致部分肾组织缺血。④肾蒂损伤,较少见,肾蒂或肾段血管的部分或全部撕裂时可引起大出血、休克。【临床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尿少、腰痛,局部压痛,严重者出现休克。(二)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目前很少应用X线平片和泌尿系造影来检查肾脏损伤。肾动脉造影主要表现为动脉期肾内血管被推移、拉直、中断和缺支,或不规则攀团状血管。断裂的血管边缘不规则,有对比剂外溢。如有血栓形成,血管腔内可见充盈缺损。肾断裂时,在实质期可见肾实质边缘不相连,出现一充盈缺损带。肾包膜下血肿,可见肾皮质局限性凹陷压迹,末梢血管未能延伸至相应水平的肾皮质处。【CT表现】CT是确诊肾损伤的最佳选择。轻度肾损伤显示病侧肾影增大,局部肾实质密度略低,或可见高密度新鲜出血区或小血肿。严重肾损伤表现为肾影碎裂,外形不完整,可出现腹水等(图5-9)。CT检查,肾内或肾周血肿及肾包膜下血肿的形态和密度,可随时间的不同而变化。早期血肿密度较高,可明显高于肾实质。当血肿形成后,肾影可增大或肾周局限性隆起。5~7天后血肿密度逐渐下降,可逐步接近于肾实质的密度,称等密度期。慢性血肿的密度低于肾实质。肾包膜下血肿表现为肾外包膜下新月形影,增强扫描血肿不强化。当肾实质强化时,包膜下血肿显示更清楚。CTU可显示肾创伤和肾出血所致肾盂肾盏受压改变,含有对比剂的高密度尿液外渗,表明肾实质、肾盂和肾盏撕裂。CTA可显示肾动脉的损伤。图5-图5-SEQ图5-\*ARABIC9右肾挫裂伤MRI检查很少应用。二、肾癌(一)疾病概要肾癌(renalcancer),也称肾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肾恶性肿瘤,在肾恶性肿瘤中占85%。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病因病理】肾癌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无包膜,但肿瘤周围可有被压缩的肾实质及纤维组织形成的假包膜,表面血管丰富,瘤内常发生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肿瘤较大时可穿破肾包膜侵及邻近器官和组织,侵及肾静脉或下腔静脉时往往形成瘤栓。肾癌可转移到肺、肝、脑和骨骼等处。【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为无痛性血尿;肿瘤较大时可触及肾区肿块,腰部钝痛或隐痛,血块通过输尿管时可发生肾绞痛。(二)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1.X线平片常可见肾影增大,肾轮廓出现局限性突出或呈分叶状改变。肿瘤较大时,可超过中线到对侧。10%~15%的肿瘤可见钙化,呈斑点状、条状或弧线形致密影,位于肿瘤的中心或边缘部。2.尿路造影由于肿瘤压迫,肾小盏杯口不规则加深扩大,肾盏拉长移位,肾盏颈部狭小而细长。压迫肾小盏杯口和穹隆,可呈“手握球”状。肿瘤较大,压迫多个肾盏,使其变细、变长、分离及侵蚀呈“蜘蛛足”样改变。压迫或侵犯肾盂时,肾盂变形或出现充盈缺损。【CT表现】1.平扫表现为肾实质肿块,边界模糊不清,密度可均一、低于或类似周围肾实质密度,偶为高密度。肿块内可出现密度更低的坏死区,中心或边缘可有钙化。较大肿块多不均匀。图5-SEQ图5-\*ARABIC10右肾癌2.增强扫描,早期肿瘤有不均匀强化。肾实质强化时,肿瘤呈相对低密度,可清楚显示出肿瘤的范围。坏死区不强化。图5-SEQ图5-\*ARABIC10右肾癌【MRI表现】多数肾癌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MRI可显示肾癌的假包膜呈低信号环,尤以T1WI上显示率高而且更为清楚。(三)鉴别诊断1.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瘤内含脂肪,肾细胞癌中极少有脂肪成分。根据CT的密度及MRI的信号特征可判断肿瘤内是否含脂肪成分,以此可做出鉴别。2.肾盂癌肾细胞癌浸犯肾盂时需与肾盂癌鉴别。肾盂癌位于肾窦区,多不造成肾轮廓改变,无瘤内坏死囊性变。三、肾盂癌(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好发于40岁以上男性,病理上属于尿路上皮肿瘤,80%~90%为移行细胞癌,常呈乳头状生长,又称乳头状癌。肿瘤可种植在输尿管和(或)膀胱壁上。【临床表现】图5-SEQ图5-\*ARABIC11肾盂癌图5-SEQ图5-\*ARABIC11肾盂癌(二)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平片无诊断价值。尿路造影显示肾盂肾盏内有固定的充盈缺损,形态不规则,肾盂和肾盏有不同程度扩张,当肿瘤侵犯肾实质,可致肾盏移位、变形。由于肿块阻塞可造成肾盂和肾盏扩张、积水(图5-11)。【CT表现】1.平扫表现为肾窦内肿块,其密度高于尿液而低于肾实质,肿块周围肾窦脂肪受压,较大肿块可致脂肪完全消失。2.增强扫描,肾窦肿块仅有轻度强化。CTU可显示肾盂内肿瘤所致的充盈缺损。【MRI表现】在T1WI上,肿块信号强度高于尿液,而在T2WI上则低于尿液。MRU可显示肾盂、肾盏内的充盈缺损。如有肾盂、肾盏积水,能确定梗阻的部位和程度。四、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疾病概要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angioleiomyolipoma)是常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常见于中年妇女,可单发或多发。20%肿瘤合并有结节性硬化,常为双侧多发。【病因病理】肿瘤起源于中胚层组织,由平滑肌、脂肪和异常血管混合而成,但其构成比例有很大差异。多数以脂肪成分为主,少数以平滑肌为主。大体上,肿瘤光滑,境界清楚,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肿块,无包膜,大小不一,生长缓慢。由于肿瘤血管明显扩张,管壁缺乏弹力纤维,瘤体内或肾周常出血,引起血尿等临床症状。【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症状,肿瘤较大时偶可触及肿块,血尿少见。如肿瘤自发破裂,可并发出血产生剧烈腰腹痛。(二)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平片和尿路造影检查:肿瘤较小时,可无异常发现。肿瘤较大时,平片显示肾轮廓改变,肾影增大,尿路造影表现为肾盂肾盏受压、移位和变形等改变。肾动脉造影可显示丰富迂曲的肿瘤性血管。【CT表现】图5-SEQ图5-\*ARABIC12图5-SEQ图5-\*ARABIC12左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RI表现】为肾实质内不均质肿块。由于肿块内肌肉、脂肪和血管含量不一,信号强度不同,具有特征性的是脂肪信号。脂肪在T1WI上呈高信号,T2WI上呈中等信号。其内可有分隔。脂肪抑制序列成像,脂肪组织的信号强度随之下降,具有特征性。MRI对于显示血管较为敏感。五、肾母细胞瘤(一)疾病概要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又称Wilms瘤或肾胚胎瘤,是儿童肾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多发生于7岁以下,尤其是1~4岁的儿童,偶见于成年人。【病因病理】肾母细胞瘤起源于肾内残留的后肾胚芽组织,由胚胎性组织混合而成。其特征是具有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幼稚的肾小球或肾小管结构,细胞成分可分为间叶组织、上皮样细胞和胚基的幼稚细胞。肿瘤多表现为单个实性肿物,体积较大,边界清楚,可有假包膜形成。约10%的病例为双侧或多灶性。肿瘤质软,可有灶性出血、囊性变或坏死,约5%有钙化,有的可见少量骨或软骨。【临床表现】典型症状是腹部肿块,约1/2病人并有高血压,也可出现血尿、腹痛或肠梗阻。较大肿瘤可侵犯肾周脂肪组织或肾静脉,部分病例可出现肺等脏器的转移。(二)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平片显示腹部较大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影,有时可见病侧横膈抬高,脊柱侧弯等。病侧肾轮廓往往消失。尿路造影可见肾盂、肾盏变形,以及肾盂、肾盏和肾脏旋转。也可见肾盂、肾盏局限性积水。平片和尿路造影无特征。【CT表现】图5-SEQ图5-\*ARABIC图5-SEQ图5-\*ARABIC13肾母细胞瘤【MRI表现】肿瘤常较大,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可见低信号的环形假包膜。由于肿瘤内有出血、坏死和囊变,呈混杂信号。MRI可显示肿瘤供血血管来自肾动脉,也可显示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的瘤栓为其优势。发生在儿童肾区巨大包块,肿块内的密度、信号不均匀,首先考虑肾母细胞瘤。六、肾囊肿(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单纯性肾囊肿(simplerenalcyst)极为常见,本病病因不明,病理上为一薄壁充液的囊肿,囊内为浆液,可单发或多发,多起于肾皮质,常突向肾外。大小不等,可自数毫米至数厘米。【临床表现】单纯性肾囊肿临床上多无症状,常为偶然发现。较大的囊肿可有季肋部不适或可触及肿块。(二)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平片多无异常。囊肿较大时,可使肾轮廓发生改变,表现为肾边缘局部膨出,但边缘光滑,偶见囊肿壁的线状钙化。图5-SEQ图5-\*ARABIC14图5-SEQ图5-\*ARABIC14肾囊肿(壁钙化)【CT表现】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与肾实质分界清楚、锐利,囊内密度均匀,呈水样密度,壁薄而难以显示。可单发或多发,累及一侧或双侧肾脏。增强扫描囊肿不强化(图5-14)。【MRI表现】肾囊肿信号强度均匀,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囊肿不强化。七、多囊肾(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多囊肾(polycysticrenaldisease)为较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多发生于双侧,单侧多囊肾极少见。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成人型)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婴儿型)。婴儿型少见,常合并肝、脾、胰腺多发囊肿,肾功能差,多数婴儿存活时间短,如存活到青年期,多合并肾功能低下、慢性肾盂肾炎等。成人型多囊肾的特征是双肾皮、髓质多发大小不等的囊肿,早期囊肿间仍有正常肾实质,晚期肾实质几乎完全为大小不等的囊肿所替代,常合并多囊肝。【临床表现】多囊肾主要是成人型。通常在30~50岁出现症状,表现为腹部肿块、高血压和血尿等,晚期发生肾衰竭。(二)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平片表现为双侧肾影增大。边缘呈波浪状,有时可见囊壁钙化。尿路造影显示肾盂肾盏移位、变形、短缩和伸长。位于肾盏间的囊肿使相邻肾盏分开,肾盏颈部变细长,呈“蜘蛛足”样改变。由于双侧肾功能低下,排泄性尿路造影肾盂肾盏显示不佳。【CT表现】图5-SEQ图5-\*ARABIC15多囊肾表现为双肾布满多发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水样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早期肾形态正常,随病变进展,双肾影增大、边缘呈分叶状。同时可显示多囊肝的表现(图5-SEQ图5-\*ARABIC15多囊肾【MRI表现】多囊肾的形态表现类似CT所见,囊肿的信号强度多为类似于水的长T1低信号和长T2高信号。八、肾动脉狭窄(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肾动脉狭窄(renalarterystenosis)的原因复杂,可由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纤维肌肉增生症引起;也可为先天性,如单纯性或并发于主动脉缩窄的先天性肾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可发生在肾动脉主干或肾内分支。大动脉炎累及肾动脉较常见,主要病理改变为动脉全层的弥漫性纤维化及不规则增厚,使管腔狭窄,病变通常位于肾动脉的开口处。肾动脉粥样硬化为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一部分,通常累及肾动脉的主干。肾动脉主干的狭窄好发于近段2cm以内,可为单侧或双侧性。纤维肌增生症的病理改变是动脉壁的纤维性及肌性增生,病变可为双侧或单侧,狭窄段呈局限性,或为较长的管状,发生在肾动脉的中1/3及远1/3段,可累及肾动脉的分支。由于肾动脉狭窄,使狭窄前与狭窄后血压产生明显差别,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素分泌增多。病侧肾因血供减少而逐渐萎缩,对侧肾受高血压的影响,也可发生小动脉硬化,最后产生肾萎缩。【临床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肾性高血压。(二)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肾动脉造影是肾动脉狭窄定性诊断的依据。多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先行股动脉-肾动脉造影,为了观察肾内分支的病变,再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肾动脉狭窄的病因及病程不一,狭窄的部位、形态、范围和程度不同。狭窄的长度多为0.5~1cm。狭窄可为向心性或偏心性,单发或多发。1.大动脉炎引起的肾动脉狭窄位于肾动脉开口处或肾动脉近端,多呈局限性,狭窄的血管边缘光滑。2.动脉粥样硬化的肾动脉狭窄位于近端,呈局限性,有时狭窄后的管腔呈梭形或囊状扩张。3.纤维肌增生症累及肾动脉干的中、远段或一级分支,有时病变仅发生在肾动脉分支,而主干正常。肾动脉狭窄常合并扩张,狭窄段与扩张段间隔存在,形成串珠状为典型表现。狭窄程度重,狭窄后扩张明显。严重者可致闭塞。动脉瘤形成,表现为囊状或梭形扩张。肾实质期,由于肾萎缩肾皮质变薄,显影延迟,密度低。【CT表现】CT显示患侧肾影小,CTA可显示肾动脉的狭窄,但主要显示肾动脉主干和大分支。【MRI表现】MRI表现与CT表现相似。第七节前列腺、膀胱及输尿管疾病一、前列腺增生(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前列腺增生(hyperplasiaoftheprostate)又称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是老年人常见的病变,60岁以上发生率高达75%。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前列腺的移行带,增生的前列腺由腺体、平滑肌和间质组成,增生不均匀呈结节状。增生的早期结节可由疏松的纤维组织和平滑肌组成,以后可出现纤维、腺体及平滑肌增生性结节,可有钙化的小结。增生的前列腺表面光滑,呈结节状,质韧,有弹性。增大的前列腺使尿道前列腺段受压弯曲、变窄,可引起下尿路梗阻。【临床表现】图5-图5-SEQ图5-\*ARABIC16前列腺增生(二)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平片诊断价值不大。膀胱造影可见膀胱底部抬高,有压迹(图5-16)。膀胱充气造影,显示突入膀胱的软组织密度影。【CT表现】正常前列腺上界一般不超过耻骨联合上缘。增大的前列腺上缘超过耻骨联合上方2cm,密度均匀,其内可有钙化灶。常突入膀胱底部,采用冠状位扫描或冠状位图像重组,可见突入膀胧内的部分呈宽基底,与增大的前列腺相连,膀胱壁受压向上推移,界限清楚。【MRI表现】前列腺增生多表现为中央带和移行带均增大。增生的前列腺在T1WI上为均匀低信号,T2WI上呈均匀或不均匀的高、低相间的混杂信号。增生的结节周围常可见一环行低信号假包膜,外周带仍为高信号,并显示受压变薄。以此征象可与前列腺癌鉴别,前列腺癌多数起源于外周带。MRS检查,增生的移行带常由于腺体增生,Cit(枸橼酸盐)峰明显升高,Cho(胆碱)峰和Cre(肌酸)变化不大。二、前列腺癌(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前列腺癌(carcinomaoftheprostate)是男性生殖系统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50岁以上。前列腺癌约75%发生在前列腺外周带的腺体,多数起源于被膜下的周边部。肿瘤质硬,瘤体多呈结节状,境界不清。大多数(90%以上)为腺癌,少数为粘液癌、移行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前列腺癌早期可浸润包膜,晚期突破包膜侵犯前列腺周围脂肪、精囊和邻近结构,如膀胱、尿道,也可发生淋巴和血行转移。【临床表现】前列腺癌多发生在外周部腺体,早期阶段很少引起尿路梗阻,临床多无症状。出现症状者,主要表现是局部尿道受压引起排尿困难、血尿及局部疼痛等。肛指检查可触及前列腺硬结,表面不规则。实验室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增高。(二)影像学表现【CT表现】肿瘤早期限于前列腺被膜内时,可表现为前列腺外形不对称性膨隆,前列腺内可见密度稍低的癌结节或密度不均匀。由于前列腺癌结节与正常组织的密度差别小,CT检查时要用窄窗宽观察。肿瘤突破被膜向外侵犯,最易受累的是精囊。膀胱精囊角消失是肿瘤外侵的一个征象,也可见精囊增大。精囊受累的病人80%已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图5-图5-SEQ图5-\*ARABIC17前列腺癌能够发现早期限于前列腺被膜内的肿瘤。被膜显示完整,T1WI上肿瘤为低信号,T2WI上正常的前列腺周围部呈高信号,肿瘤为低信号,对比明显(图5-17)。当肿瘤外侵时,T1WI上表现为前列腺周围的高信号脂肪消失,两侧精囊不等大,信号降低。累及膀胱时为低信号,膀胱壁信号中断。直肠线圈的应用,MRI及三维MR波谱成像(3DMRSI)对前列腺癌定位和定性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MRS检查,前列腺病变区Cit峰值明显下降和(或)(Cho+Cre)/Cit的比值显著增高,均提示为前列腺癌。(三)鉴别诊断早期局限于被膜内的前列腺癌,特别是中央带与移行带内的前列腺癌,需与良性前列腺增生鉴别。前列腺增生多发生在中央带和移行带,进行性排尿困难是最重要的症状,直肠指诊前列腺表面光滑、质韧、有弹性,CT和MRI均可见前列腺增大,边界清楚。三、膀胱癌(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膀胱癌(carcinomaofurinarybladder)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50~70岁之间,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3倍。膀胱癌90%为移行细胞癌,其他组织学类型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移行细胞癌的好发部位为膀胱侧壁和膀胱三角区近输尿管开口处。肿瘤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分化较好者多呈乳头状,也可呈息肉状,有蒂与膀胱粘膜相连。分化较差者常为扁平状突起,呈菜花状,基底宽,无蒂,表面可有坏死和溃疡形成,并可向周围浸润。【临床表现】临床常见的症状是无痛性血尿,血尿间歇出现,出血量或多或少,一般为全程血尿,终末加重。如合并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和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肿瘤阻塞输尿管开口,可引起肾盂积水、肾盂肾炎,甚至肾盂积脓等。(二)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平片诊断价值不大,偶见肿瘤钙化,呈小斑点状、结节状或小环状致密影。膀胱造影检查,肿瘤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充盈缺损,多为单发,也可多发。轮廓多不规则,基底较宽,表面凹凸不平呈菜花状。侵犯肌层时,局部膀胱壁僵硬。【CT表现】1.平扫可见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在膀胱周围低密度脂肪和腔内液体密度尿液的对比下,表现为自膀胱壁突入腔内或腔外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常位于膀胱侧壁和三角区。肿块大小不一,呈结节、分叶、不规则或菜花状,其与壁相连的基底部多较宽。肿块密度常均一,少数表面可有点状或不规则钙化。部分膀胶癌无明确肿块,仅表现为膀胱局部不规则增厚,表面常凹凸不平。变化体位扫描,可显示肿瘤是否带蒂。2.增强扫描时早期肿块多为均匀强化,延期扫描,腔内充盈对比剂,肿块表现为低密度充盈缺损。图5-SEQ图5-\*ARABIC图5-SEQ图5-\*ARABIC18膀胱癌【MRI表现】膀胱癌在T1WI上信号强度介于尿液与脂肪之间,T2WI上呈高信号,与尿液的信号相似。增强MRI检查能显示肿瘤对膀胱壁的侵犯深度。膀胱周围受侵犯,表现为膀胱壁与高信号脂肪界面模糊。(三)鉴别诊断依据无痛性全程血尿、膀胱壁局限性增厚、自膀胱壁突入腔内或(和)向腔外突出的不规则肿块,多可做出膀胱癌的诊断。膀胱癌需与膀胱内阴性结石、血块或其他类型膀胱肿瘤(平滑肌瘤、嗜铬细胞瘤、淋巴瘤等)鉴别。阴性结石和血块也可造成膀胱内充盈缺损,但变化体位检查多有位置变化。早期膀胱癌与膀胱其他类型肿瘤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鉴别多较困难,晚期有局部延伸或转移时,易于鉴别。四、输尿管肿瘤(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输尿管肿瘤较少见,约80%为恶性。输尿管恶性肿瘤多来自输尿管上皮组织,组织类型分为移行细胞癌、鳞癌和腺癌。移行细胞癌最常见,多呈乳头状生长,突入输尿管腔内,即乳头状癌,少数呈浸润性生长,累及输尿管壁各层,为非乳头状癌。【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是血尿、胁腹部疼痛,由于肿瘤多引起输尿管梗阻,腹部常可触及因肾积水所致的肿块。(二)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尿路造影的直接征象是输尿管内中心或偏心性充盈缺损,表面凹凸不平,形态不规则,也可表现为输尿管壁不规则增厚,管壁僵硬。间接征象是病变所致输尿管梗阻,其上方输尿管、肾盂和肾盏扩张、积水。【CT表现】1.平扫显示病变上方的输尿管、肾盂常有不同程度的扩张积水,输尿管梗阻端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2.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强化。病变区输尿管管壁不规则增厚或管腔内充盈缺损,管腔狭窄或阻塞。CT可显示肿瘤邻近组织结构的侵犯及淋巴结转移。CTU可清楚显示输尿管狭窄的位置。【MRI表现】可显示输尿管肿块,在T1WI上信号强度高于尿液,T2WI上信号低于尿液。也可显示肿瘤上方的输尿管、肾盂肾盏扩张积水。MRU对显示输尿管、肾盂肾盏扩张积水及梗阻部位效果最佳。第八节肾上腺肿瘤肾上腺肿瘤较常见,肿瘤起源于肾上腺皮质、髓质或间质组织,根据是否引起肾上腺功能异常,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也可分为良性或恶性。一、肾上腺腺瘤(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肾上腺腺瘤(adrenaladenoma)是发生于肾上腺皮质的良性肿瘤,可为功能性或无功能性。功能性包括库欣(Cushing)腺瘤、Conn腺瘤等。Cushing腺瘤在Cushing综合征中占15%~30%,Conn腺瘤在Conn综合征中占65%~95%。各种类型的腺瘤均有完整包膜,并含有丰富的脂质。【临床表现】临床上功能性腺瘤分别具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非功能腺瘤发生率较高,无症状,多为偶然发现。(二)影像学表现【CT表现】库欣腺瘤平扫表现为单侧肾上腺类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边界清楚,与肾上腺侧支相连,大小多为2~3cm,密度类似或低于肾实质。增强扫描,肿块迅速强化且迅速廓清。同侧肾上腺残部和对侧肾上腺萎缩变小;Conn腺瘤多较小,直径多在2cm以下,密度均匀,由于富含脂质而密度较低;增强检查,肿块呈轻度强化,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迅速强化且迅速廓清,病侧肾上腺多能清楚显示,无萎缩改变(图5-19)。非功能性腺瘤常为3~5cm或更大。图5-图5-SEQ图5-\*ARABIC19肾上腺腺瘤腺瘤表现为类圆形肿块,在T1WI和T2WI上,信号强度分别类似或略高于肝实质。二、嗜铬细胞瘤(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肿瘤,多为良性,约有10%为恶性。肾上腺是嗜铬细胞瘤的主要发生部位,约10%肿瘤位于肾上腺以外,常位于腹主动脉旁、后纵隔、颈总动脉旁或膀胱壁。肿瘤约10%发生在双侧或多发。【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多汗和皮肤苍白,发作数分钟后症状缓解。实验室检查,24小时尿中儿茶酚胺的代谢产物香草基扁桃酸增高。(二)影像学表现图5-SEQ图5-\*ARABIC20图5-SEQ图5-\*ARABIC20嗜铬细胞瘤平扫为肾上腺区较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直径常为3~5cm或更大,甚至达10cm以上。肿瘤较小时密度均匀,较大肿瘤可因出血、坏死和囊变而密度不均(图5-20)。增强检查,【MRI表现】肿瘤较大,MRI易于发现。肿瘤在T1WI上信号强度类似肌肉,而T2WI上由于富含水分和血窦而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第九节泌尿系统先天发育异常一、马蹄肾(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马蹄肾(horse-shoekidney)是一种常见的肾融合畸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当肾脏尚未升出骨盆以前,两侧肾脏的下极已融合在一起,形态似马蹄而得名。两肾融合部位称为峡部。马蹄肾的位置较正常为低,两肾纵轴向内向下,常有旋转不良。马蹄肾的双肾有各自的收集系统,输尿管较正常短,肾血管在肾的前方,常有血供异常,肾动脉可来自髂总动脉、腹主动脉、髂内动脉等。有时肾融合发生在两侧肾上极,称为倒马蹄肾;两肾上、下极都融合者,称盘状肾。【临床表现】图5-图5-SEQ图5-\*ARABIC21马蹄肾(二)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平片表现为两肾位置低,在同一水平线,下极境界不清,并靠近脊柱。排泄性尿路造影时,两肾位置低,两侧下极肾盏接近中线,两侧上极相距较大,肾盂肾盏呈旋转异常表现,输尿管分别居两侧(图5-21)。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可显示肾脏的异常血供以及峡部血管分布情况。【CT表现】CT可清楚显示两肾下极肾实质相连。倒马蹄肾和盘状肾可见相应的表现。MRI表现与CT表现相似。二、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即重复肾(duplicationofkidnoy)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可分为完全性与不完全性两种,前者是指重复之输尿管分别开口于膀胱或其他部位,后者是指重复之输尿管汇合后共同开口于膀胱。若重复之输尿管开口于膀胱以外,称为异位输尿管开口。男性异位开口多见于后尿道及精囊,女性多见于尿道、前庭和阴道。异位输尿管开口可发生狭窄,导致上肾盂、输尿管积水。【临床表现】图5-图5-SEQ图5-\*ARABIC22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二)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平片无特殊发现。排泄性尿路造影可显示同一侧肾区有两套肾盏、肾盂、输尿管,并可见两支输尿管汇合后或分别进入膀胱(图5-22)。【CT表现】CTU可清楚显示肾盂、输尿管畸形的形态、汇合的位置以及异位开口的部位。【MRI表现】MRU与CTU的表现相似。第十节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一、慢性子宫输卵管炎(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子宫输卵管的非特异性炎症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25~35岁。急性子宫输卵管炎有典型症状,易于做出诊断。慢性子宫输卵管炎,常导致不孕。影像学检查,能进一步确定诊断。急性子宫输卵管炎多由上行感染而来,在月经期、流产期或产褥期内,女性生殖道防御能力减低,极易引起子宫输卵管炎。急性期显示充血、水肿,继而形成积脓。慢性期发生宫腔粘连,输卵管增粗、粘连和闭塞。病变向外扩散,可引起盆腔炎,并常遗留输卵管周围及盆腔粘连。【临床表现】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下腹痛、白带多或子宫出血。临床多能做出诊断。慢性期为腰背痛、坠感和月经不调。(二)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子宫输卵管炎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是子宫输卵管造影。慢性输卵管炎多为双侧发生,炎症造成宫腔粘连与狭窄,甚至闭塞。闭塞近侧输卵管扩大,形成输卵管积水。当明显增粗时,碘油在其内可呈油滴状,此为非特异性炎症的重要征象。【CT表现】子宫脓肿,CT检查易于显示,表现为子宫壁增厚,边缘不规则,并可见其内的低密度脓腔。二、子宫输卵管结核(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子宫输卵管结核的传播途径主要有:①经血行播散至子宫、输卵管,是结核杆菌的主要转播途径;②多由结核性腹膜炎或肠系膜淋巴结核直接蔓延到子宫输卵管;③腹内肚器结核经淋巴传播而来。输卵管结核较为多见,先为输卵管内膜破坏,以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肉芽或邻近小脓肿。由输卵管伞端至壶腹部,并逐渐蔓延至宫体与宫颈,形成干酪样坏死,进而产生输卵管僵直、变硬、粘连和狭窄,以及子宫腔粘连、狭窄和变形,还可有钙质沉着。卵巢结核很少见。【临床表现】子宫输卵管结核发病缓慢,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有些病人表现为消瘦、乏力、低热、闭经及下腹部疼痛,常合并不育症。(二)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可见输卵管结核的钙化,常在盆腔两侧呈横行条状钙化影。宫体钙化呈不规则形。子宫输卵管造影显示宫腔边缘不规则,严重时宫腔狭小、变形。双侧输卵管狭窄、变细、僵直,边缘不规则。狭窄与憩室状突出相间,呈串珠状。由于多数溃疡形成小的瘘管,形态如根须状,是结核的重要征象。输卵管发生闭塞,闭塞端圆钝,其远端局限性膨大。【CT和MRI表现】目前较少应用。三、子宫肌瘤(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子宫肌瘤(myoma)又称子宫平滑肌瘤(uterineleiomyoma),由平滑肌及纤维间质所组成,是子宫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年龄在30~50岁,一般在绝经期后肿瘤停止生长或逐渐萎缩。子宫肌瘤可发生在子宫的任何部位,95%发生在子宫体,依次为后壁、前壁与侧壁;子宫颈肌瘤占2%~5%;阔韧带肌瘤占1.5%~2.1%;寄生性肌瘤罕见,为浆膜下肌瘤变成带蒂瘤后,与周围组织粘连并获取血供,而与子宫断离。按生长部位又可分为肌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和浆膜下肌瘤三种类型。肌瘤可单发或多发。肌瘤多呈球形,质较硬,界限明显,但无包膜。肿瘤由蜗状排列的平滑肌细胞组成,并含有不等量的胶原、间质和纤维组织。生长迅速或供血不足时,可发生玻璃样变、囊性变、水肿、出血及坏死等。【临床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量过多、严重痛经、月经期长及盆腔肿块。肿瘤大,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压迫直肠引起便秘。由于失血多,可出现贫血。(二)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1.X线平片仅能发现子宫肌瘤的颗粒状或蛋壳样钙化。子宫输卵管造影粘膜下肌瘤可见宫腔内有圆形充盈缺损;壁内肌瘤可见宫腔变形。2.血管造影主要用于介入治疗时确认子宫动脉及子宫肌瘤部位,以便行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性插管和判断栓塞治疗的成功与否。血管造影表现为:①子宫动脉增粗,血供丰富,大部分由两侧子宫动脉供血,两侧子宫动脉在肌瘤内交织成杂乱的血管网,呈团状、球形或不规则形;②肿瘤血管增粗、增多、扭曲,肿瘤实质染色均匀;③盆腔静脉迂曲扩张,对比剂排空迟缓。【CT表现】表现为子宫增大,可呈分叶状。浆膜下肌瘤表现为向外突出的肿块影;肌层内肌瘤可见子宫腔闭塞;粘膜下肌瘤可见宫腔内肿块。CT可见不规则的斑点状或蛋壳样钙化影,如发生坏死,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检查肿瘤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图5-图5-SEQ图5-\*ARABIC23子宫肌瘤MRI对显示肌瘤较为敏感,能发现小至3mm的子宫肌瘤。T1WI上信号强度类似子宫肌,T2WI呈均一低信号,肌瘤一般呈球形,与正常子宫肌层分界清楚。MRI可清楚显示和区别肌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和浆膜下肌瘤。肿瘤伴发囊性变,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MRI增强检查,肌瘤常为不均一强化(图5-23)。四、子宫癌(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子宫癌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分为宫颈癌及宫体癌,以前者为多。宫颈癌(cervicalcarcinoma)95%以上为鳞状上皮癌,常累及宫颈外面和阴道,形成外生性肿块,破坏宫颈浸润阴道穹隆。少数为腺癌,起于子宫颈管的上皮,侵犯宫颈和宫旁组织。宫体癌的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常为腺癌,90%为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carcinoma)。肿瘤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局限型为息肉状或外生性连接于子宫内膜表层。弥漫型累及整个子宫内膜。肿瘤可累及宫体与宫颈,穿透肌层累及邻近器官,并可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临床表现】临床上,子宫癌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白带增多,并有血性和脓性分泌物。晚期发生疼痛和下腹部肿块。早期诊断主要靠宫颈涂片、刮宫和细胞学检查。(二)影像学表现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观察子宫癌的侵犯范围和转移情况,有利于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X线表现】X线平片价值不大。盆腔动脉造影可显示杂乱不规则的肿瘤血管。【CT表现】1.宫颈浸润性癌可使宫颈增大,形成软组织密度肿块,可局限于宫颈,或蔓延到子宫体和宫旁。如肿瘤较大发生坏死时,肿块内可见低密度区。肿瘤向外蔓延,表现为向子宫外伸出的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软组织密度影。侵犯邻近器官,如膀胱、直肠时,相邻脂肪间隙消失,直肠,膀胱壁增厚。CT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70%~80%。因此,CT检查阴性不能排除淋巴转移。2.宫体癌CT表现为子宫对称性或局限性分叶状增大,密度不均匀,有低密度坏死区。肿瘤累及宫颈,可见宫颈增大。增强扫描,病变强化程度低于周围正常子宫肌。【MRI表现】图5-SEQ图5-\*ARABIC24子宫癌1.宫颈癌MRI能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大小、形态。在T1图5-SEQ图5-\*ARABIC24子宫癌2.宫体癌MRI检查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宫体不对称性增大,T1WI上与子宫肌层相比呈等信号,T1WI上为高信号,其间可混有结节状中等或低信号区。癌肿侵犯肌层时,在T1WI上可见低信号的联合带破坏、中断且不规则。宫旁组织受侵犯时,邻近结构不清,脂肪信号消失。MRI对于检出子宫内膜癌及其分期明显优于CT和US。五、卵巢囊肿(一)疾病概要【病因病理】卵巢囊肿分为单纯浆液性囊肿、滤泡囊肿、黄素囊肿、巧克力囊肿和卵巢冠囊肿等,以单纯性卵巢囊肿较多见。单纯性卵集囊肿为单房性充有浆液的囊肿,外表光滑,壁薄,囊腔内壁光滑。滤泡囊肿是卵泡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垂体促卵泡素分泌过多,致卵泡内液体潴留而成。黄素囊肿是由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刺激卵泡引起,常为多房性,双侧发生。巧克力囊肿是由于子宫内膜异位引起卵巢出血形成的慢性血肿,囊肿大小可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卵巢冠囊肿又称阔韧带囊肿,来自中肾导管,位于卵巢与输卵管之间的系膜上,常可长得较大。无蒂,壁薄而光滑,内含清澈液体,囊与输卵管、卵巢不通。【临床表现】卵巢囊肿较小时,多无症状。囊肿大,可因重力作用引起腰痛。中等大小的囊肿,重心偏向一侧或妊娠期子宫位置改变时,易发生蒂扭转,为常见的妇科急症。如囊肿破裂,可产生急性腹痛,肿物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