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24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24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24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24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24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考查范围:必修上册全部;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可以秦代为界限分为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古文字阶段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和小篆;今文字阶段包括隶书、行书、草书和楷书。两个阶段的最大变化就是小篆到隶书的变化,通称“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是汉字走向定型的标志。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隶变之前的小篆,加上更早的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基本保留着汉字造字意图。古人为什么造一个字,这是可以通过字的形体来解释的。而到隶书以后,汉字的造字意图就难以寻找到了,因为隶书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字象形的特征。第二,隶变之前,汉字书写的单位是线条,这些线条圆转绵长;隶书之后,笔画形成了,这些笔画平直方折。现代汉字的点、横、竖、撇、捺、折、钩等笔画是隶书才有的。第三,隶变改变了古汉字的基本形态,从描摹客观物象而形成的篆体,变为抽象点画组合的隶书,汉字形体完成了古今转变的历史性变革,走出了古汉字书写效率低下的困境。如“光、赤、尉、煎”等字,今天一般人几乎不知道这几个字其实都包含“火”的偏旁,但在小篆中却可以看到。小篆“光”字的构形是“人”上有“火”,表示手举火把,代表光明。《说文·火部》:“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说文·赤部》:“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小篆“赤”字从大从火会意,表示大火那种红彤彤的颜色。小篆“尉”字是“熨”的本字。《说文·火部》:“尉,从上案下也。”大意是,“尉”是从上面按压下面,“又”(手)里拿着“火”,表示用火来按压、伸展丝帛。小篆“煎”字是形声字,“火”在下,为义符。《说文·火部》:“煎,熬也。从火,前声。”又如“春、泰、舂、奉”等字,上半部分看起来一样,其实在小篆中完全不同。小篆“春”字的字形,上面是“帅”,表意;中间是“屯”,表声;下面是“日”,表意。字形用太阳升起、草木生长表示春天。小篆“泰”字的字形,上面是“大”(太),表声;下面是双手捧水,表示顺滑。小篆“舂”字的字形,上部是双手持杵,下面是“臼”,合起来表示捣米脱壳。小篆“奉”字,上部是一串玉石类的礼物,下面是三个“手”字,表示恭恭敬敬地将东西敬献给他人。所以要想了解清楚“春、泰、春、奉”的古代构形理据,不追溯到小篆是很难说清楚的。汉字历史悠久,加上使用人数众多,除了文字系统的变化外,作为个体字符,也有使用中的变化,有一部分字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写法,如古今字。古今字如“莫一暮”,“莫”的本义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不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致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变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此外,从上古开始人们就有书写别字的情况,即所谓“通假字”。如“仓鹰击于殿上”中,“仓”通“苍”等。如果不知“禽”通“擒”,“擒”是“禽”的本字,把《史记》中“何为为我禽”理解为“为什么做了我的家禽”,就闹天大的笑话了。以上所说的几种情况都是汉字发展中出现的现象,对古籍阅读都会造成影响,需要加以重视。(摘编自赵学清《〈说文解字〉传递的文化密码》)材料二:“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主流趋势。汉字发展史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汉字简化史。汉字简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隶变、楷书简化、繁体简化。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把小篆的线条变成了基本笔画,提高了书写效率。楷书将隶书笔画的波折改为平直,形体由扁平改为方正。繁体简化通常是指将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简化字总表》是我国推行汉字简化的成果,实收2274个简化字及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等14个简化偏旁,不仅精简了汉字系统的字数和笔画,而且为人们确立了明确的字体规范。20世纪初以来,汉字简化在保留汉字框廓的基础上,采用了整字替换、部件替换、部件简省、声符替换等方式。整字替换指对于结构复杂的字形,另造一个新字来替换,如以“灶”替换“竈”;部件替换就是用简单的符号替换原字形中的复杂部件,如以“汉”替换“漢”;部件简省则保留了一个字中最有特点的部件,而省略其他部件,如把“聲”简化为“声”;声符替换是以较简的部件替换形声字中的声符,如“遼”简化为“辽”等。无论是哪种方式的简化,汉字漫长的简化过程始终遵循汉字简化传统,即“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简化提高了汉字的书写效率,但也造成了字体区别度的减弱,从而形成书写认读中易错的形近字,如“言”旁简化为“讠”后,与“氵”旁、“冫”旁、“扌”旁相近,形成多组形近字,如讯—汛、详—洋、话—活、请—清、谅—凉、诀—决、评—抨、译—择。(摘编自章婷《汉字演变的两大推动因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隶变之后,汉字的象形特征已经被人们改变,人们在隶书中已经找不到象形字了。B.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文字笔画繁多,导致书写效率低下,而隶变则改变了这种弊端。C.古文字阶段,汉字造字意图大多能看出;今文字阶段,汉字的造字意图则难以看出。D.汉字简化主要经历了隶变、楷书简化、繁体简化三个阶段,其中繁体简化的成就最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文字阶段,汉字的书写单位是线条;在今文字阶段,汉字的书写单位是笔画。B.人们想知道一个汉字的构形理据,应考查该字的小篆写法,除此之外,别无他法。C.尽管汉字的简化方式多种多样,但“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简化传统一直没有变。D.简化是汉字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利于汉字的发展,也带来了字体区别度减弱的弊端。3.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A.象形字指通过描绘实物的形状而创造出来的字,从小篆“春”的字形来看,“春”是个象形字。B.用小篆书写的“光、赤、尉、煎”四个字都包含了“火”的偏旁,而在现代汉字中却看不出来。C.小篆“尉”字是“熨”的本字,小篆“尉”字的构成是手里拿着火,表示用“火”烫平丝帛等。D.“春、泰、春、奉”上半部分看起来一样,但从以小篆书写的字形来看,它们上半部分完全不同。4.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中汉字的简化方式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運”简化为“运”、“憶”简化为“忆”——整字替换B.“護”简化为“护”、“滅”简化为“灭”——部件替换C.“趙”简化为“赵”、“區”简化为“区”——声符替换D.“廣”简化为“广”、“務”简化为“务”——部件简省5.“以今律古”指不考虑语言的历史发展,盲目地按后代的词义去解释古代语言。这是人们阅读古代作品时常犯的错误。为了避免犯以今律古的错误,人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响炮金可峰梅家洲三面环水,紧邻洞庭,二爷是这一带有名的响炮手。二爷有一把力气,单手举百十斤东西不在话下。他曾是炸山开石的一把好手,碰到难行的路,就将炸药包扔出,扔哪儿响哪儿,相差无几。后来年纪大了,开始在宴席上扔响炮,一可增加喜庆,二可添点儿收入。七里八乡有什么喜事,便找他凑凑热闹。二爷的响炮是自制的,拿在手里往地上一扔,“噼啪”一声响,清脆悦耳,把一个个办喜事的主“炸”得高高兴兴的。说白了,就是“叫花子讨米”,可主家乐意,人逢喜事不就奔个乐子嘛。响炮怎么甩有讲究,甩出去的力道要把握准确。你想一膀子甩下去,要么无声无息,要么炸伤个人,多晦气,主人还不得揍你一顿?二爷的响炮当然不会,一摔一个准儿,想哪儿响就哪儿响。二爷每次上门先喊声:“大爷(大嫂)好!”主人应一声:“好!”接着正门“啪”的一声,主人喜笑颜开,这叫“落地开花,财喜临门”。二爷又叫:“大爷(大嫂)发财!”主人接道:“发财!”又是“啪”的一声响,门檐响炮,纸落屋内,这叫“财源广进”,主人会高兴地掏赏钱。当然也有主人让二爷多炸上几回,二爷继续说上几句祝福的话,谁也不会亏待二爷。有人看二爷这门道赚钱快还轻松,也想着学二爷讨赏钱,小六就是其中一个。小六是镇里出了名的好吃懒做。一日,他鼻青脸肿地走在路上碰到二爷,哭丧着脸说:“你是怎么炸的响炮?瞧我这样子,差点儿没被打死。二爷,告诉我点儿诀窍,收我为徒吧。”“凡事得讲究个章法,像你那样乱扔一气,不被人打才怪。”二爷掏出旱烟袋猛吸了一口。他平时就看不惯小六成天游手好闲,小六求过二爷几回,想拜到他门下,二爷始终不肯答应,这次自然也不例外。二爷如今走路没有以前利索,人也显得苍老了许多。这事发生在日本人来的第二年,为了控制洞庭湖区这个鱼米之乡,日军对抗日力量进行了几次剿杀,不少无辜百姓跟着遭殃。二爷的儿子、小六的父母,还有众多乡亲就是在日军的扫荡中遇害的。二爷甩响炮的劲少了许多,生意自然一落千丈。二爷成天抽着闷烟,鬼子的岗楼一日不除,一日就梗在心头,让他不得安宁。一个月黑人稀的夜晚,二爷敲开了小六的门,问一脸诧异的小六:“还想拜我为师不?”小六迟疑地说:“你不是不收……”“如今不同了,那小日本坏了章法。”“你肯收我为徒?”小六面露喜色。“炸药包,敢玩不?”“炸药包?”“对,你只回答,敢杀鬼子不?”二爷一字千斤。“敢!”小六听到“鬼子”二字,睁着猩红的眼答。“好,有血性。”二爷收了徒,每天让小六举石头搬石头,小六累得筋骨散架,大汗淋漓。二爷蹲在一边抽旱烟,闷声不响地看小六搬石头,一股股烟雾在他的周身不断缭绕散开。小六不解地问:“师父,每天搬这些无用的东西干吗?”“到时就知道了。”一个月过去了,小六还在搬石头,二爷还在抽闷烟,浓烟在二爷的嘴里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急。小六想着天天搬石头,有些耐不住,就问:“师父,您不是耍我玩吧?哪能天天搬石头?”二爷一口闷烟吸完,徐徐吐出烟雾,烟柱在他面前便化作一股股烟圈。二爷说:“你现在感觉力气怎样?托着石头还吃不吃力?”小六恍然大悟,自己这几天托着一块几十斤的石头基本上可做到纹丝不动。二爷不等小六回答,在鞋底上一敲烟杆,起身带着小六走到一处二丈多高的山崖前,指着高处一个凹处说:“将石头扔进去,练十天以上,才有资格学我的绝技——中心开花。”小六再不说什么。十多天过去,二爷才告诉小六,炸药包甩出前,要看准落地方位,考虑扔出去的弧线,还有力度和借力使力。如果扔去的地方空隙小,你弧度过大就会扔到外面。还有扔的角度,落地点该在哪儿,哪儿会伤人,一一交代要领。听得小六连连点头,暗自佩服二爷不愧是湖区响炮高手。二爷天天陪着小六练习换成引线包裹的假炸药包,几个月下来,二爷指哪儿,小六的炸药包就认准了哪儿。这天,日军岗楼掩映在夜色中,几个日军在岗楼上巡逻。二爷和小六乘着夜色摸近岗楼,两人选好角度。二爷拍了拍小六的肩膀,小声说:“弄不好,我们就……怕不?”“不怕。”小六小声低吼。“好,看你的了。”小六点燃炸药包,托着几十斤重的炸药猛然起身。伴着一声巨响,小六甩出了他这一生最响的响炮,也将自己甩进了这个夏夜。(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爷曾是炸山开石的一把好手,年纪大了后开始在宴席上扔响炮,这既增加了他的收入,也给乡亲们带来了喜庆。B.小六在尝试扔响炮时缺乏章法,二爷因担心小六无法掌握这门手艺的精髓,怕惹上麻烦,才始终不肯答应收他为徒。C.日军的扫荡给湖区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二爷和小六的亲人都在扫荡中遇害,这也是二爷后来决定反抗日军的重要原因。D.二爷在决定反抗日军后,主动收小六为徒并教他如何扔炸药包;在二爷的指导下,小六向日军岗楼成功甩出了响炮。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介绍了梅家洲的地理位置和二爷的职业,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同时塑造了二爷这个响炮手的形象。B.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精彩地呈现了二爷在宴席上扔响炮让主家高兴的场景,也表现出二爷的响炮技艺的精湛。C.在描写二爷指导小六练习甩炸药包的过程中,小说细腻地刻画了师徒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抗日的坚定决心,令人动容。D.小说的结尾简洁而有力,以一声巨响和小六的牺牲,体现了抗日斗争的艰巨性和湖区人民的英勇无畏。8.小说以“响炮”为题,具有多种作用。请简要分析。9.炸毁日军岗楼是小说的高潮部分,请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情节安排来增强这一部分的紧凑性和紧张感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世传沈征君画,多不传。余友王二樵,以画名江左。其为余画梅花,苍秀孤峭,有古士气。因自号“梅花和尚”,以方外自居。故其所作,类多佛像及诸鬼神,设色绝异,非复俗笔可拟。尝为余画《秋山听瀑图》仿大李将军设色净润而气韵生动。又尝为余写竹,风枝雨叶,潇潇飒飒,如闻其声。每与言画,殊有解会不能到者。余时方从京师南还,过济宁,晤二樵于汶上舟次。二樵出一卷索题,展之,乃泼墨写生,中有一鸟,威神意态,颇似朱顶鹤。余时已醉,日下夕阴,水波溶溶,望之,如在空濛间。因提笔纵书其后曰:“八大山人①,南昌人也。往尝客高邮,与二樵友善。二樵尝言:‘山人画法,从口入,不在手出。’予诘之,颇不以为然。然见山人诗及字迹,脱略寒俭之状,不烦整栉,而精神炯然。久之,则沉深莽蔼,如见其人。其为画也亦然。以是知二樵之言非妄也。”(节选自《尧峰文钞》,有删改)材料二:李营丘,以笔墨自适,意在笔先,挺然秀出,有气韵生动之感。其画山也,不用皴法,而见层叠;其画水也,不施矾石,而如声响。此非深得江山之趣者不能为也。余尝观其画,皆天地自然之意,无一点人为强加。正如古人所云“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矣。盖李君之画,既得江山之姿,又兼笔墨之妙,使人观之,如在画中游赏,流连忘返。余谓画者,莫贵乎得其意。若徒拘泥于形象,纵然纤毫毕现,亦不足贵也。李君之作,深得此理。其笔下江山,虽非世间所有,却令人心向往之。此乃画中之高境也。昔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画亦如此。观李君之画,知其用心良苦,用笔精良,真可谓“得其精髓,失其糟粕”者矣。余每观李君之画,未尝不叹服其才情出众,技艺超群。而今之人,多急功近利,少有如是用心于艺者。李君之画,实为难得之珍品也。(节选自苏轼《书李营丘山水图》)【注】①八大山人:朱耷,中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他的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尝A为余画B《秋山听瀑图》C仿大D李将军E设色F净润G而气韵H生动。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指如同,与“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中的“如”词义不同。B.非,指不是,与“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非”词义相同。C.拔,指超出,与“项伯亦拔剑起舞”(《鸿门宴》)中的“拔”词义不同。D.徒,指仅仅,与“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中的“徒”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二樵凭借画在江左地区闻名,其作品独具匠心,色彩运用绝妙非凡,富有气韵,不是一般的俗笔能比得上的。B.李营丘在山水画中善于运用笔墨,其画作具有生命力;他特别擅长表现江山的自然之美,令人如临其境。C.李营丘虽然不采用传统的皴法和矾石技艺来画山水,但是能将山的层叠感和水声表现得淋漓尽致。D.沈征君的画作因其罕见而更添神秘色彩,李营丘的画作则因广泛流传而被认为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时方从京师南还,过济宁,晤二樵于汶上舟次。(2)而今之人,多急功近利,少有如是用心于艺者。14.请分析王二樵和李营丘在艺术创作上的相同之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终南山下作孟郊见此原野秀,始知造化偏。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家家梯碧峰,门门锁青烟。因思蜕骨人,化作飞桂仙。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描绘终南山下原野的秀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造化之力的赞美和敬畏。B.颔联描绘了山下独特的自然景致、山村与环境的和谐关系,突显了山村生活的悠然自足。C.颈联“梯碧峰”象征居民攀登高峰的决心,“锁青烟”则表达了他们与外界隔绝的孤独感。D.本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终南山下的山村风光,意境深远。16.清代袁枚评孟郊诗:“东野诗如贞曜先生为性情中人,吐属多好。”请结合全诗,分析孟郊是如何展现其性情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在《登高》中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述了一个春日的活动场景,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具体提到了与水边和祭台相关的两个行为,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3)在古诗词中,“梦”常常成为诗人们表达情感、寄托理想的载体。“梦”可以是美好的愿景,也可以是无尽的回忆,还可以是虚空和幻灭的象征,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成都人喜槐,不仅仅在于槐能遮阴,更在于对花香的期盼。(①)清明节过后,锦江两岸万木连绵,杂树皆吐新绿,一派A的景象。黑黝黝的槐树上细碎的白花渐多,被绿叶掩映着。开白花的洋槐花,为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奉上了一缕清香。母亲曾对我说,老成都到处都是槐树,清明节后她总会提一个小篮子,用竹竿把一枝枝盛开的槐花打下来,一串一串的,像风铃。(②)洋槐树干较细,枝条虬曲,成串的白花如璎珞,如青铜摇钱树上的“挂挂钱”,它们迎风飘香,又似乎要随风而去,有一种别样的韵致。槐花产的蜂蜜很甜,产量也高。爱吃的老成都人还会用含苞待放的槐花骨朵制作成各种B,无论是干蒸、包饺子,还是做成槐花炒鸡蛋、槐花饼、槐花麦饭,都让人垂涎欲滴。(③)每当槐花盛开的季节,成都的C都弥漫着清甜的花香,仿佛整个城市都被这份美好包围着。槐花落尽的季节,总有些离愁别绪萦绕心间。一路的槐花飘洒,仿佛是离家的游子在诉说离别的哀愁。(④)远行的路上,游子心中的思念如飘零的槐花,亦如细雨,纷纷扬扬,他们踏出的每一步都沉重却又充满希望。“槐”与“怀”谐音,更添守望家园的深意。槐树就像是家园的消息树,时刻传递着对游子的召唤与期盼。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段中提到,“‘槐’与‘怀’谐音,更添守望家园的深意”。“谐音”作为一种双关手法,在汉语中常被用来通过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以增添韵味与深层含义。下列诗句中,不包含谐音双关的一项是()A.低头弄莲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