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七次人口普查及我国人口现状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_第1页
1.5第七次人口普查及我国人口现状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_第2页
1.5第七次人口普查及我国人口现状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_第3页
1.5第七次人口普查及我国人口现状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人口1.5第七次人口普查及我国人口现状班级姓名【第七次人口普查基本情况】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1年5月11日发布中国人口最新数据。1、人口总量。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2、户别人口。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集体户2853万户,集体户人口为1189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3、人口地区分布。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

4、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

5、年龄构成。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6、受教育程度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7、城乡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8、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9、民族人口。汉族人口为128631万人,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547万人,占8.89%。与201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长4.9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0.26%,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0.40个百分点。民族人口稳步增长,充分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民族全面发展进步的面貌。【人口问题】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1.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变化趋势:人口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劳动力供给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规模经历多年持续扩张后,2012年下降持续至今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快人口流动流动人口总量由增长转为下降,流量、流向、格局发生变化人口城镇化跨入以城镇人口为主体的国家生育实施“全面二孩”的政策,改变了中国人口原来的发展轨迹【典题训练】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1~3题。1.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2.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3.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社会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20年底,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达到13.5%)老龄化的成因:①长期低出生率②寿命的延长:a.生活水平提高b.医疗卫生水平的进步老龄化的影响:①社会负担过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增大②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防兵力空虚③市场疲软、创新和经济活力下降,增长放缓④人口红利减弱(人口负债)我国老龄化特点:①老人数量多,老龄化进程加快②高龄少子化③未富先老、空巢老人④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更严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①健全养老保障体系②多元化养老模式(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③适当延长退休年龄④发展老龄产业,加快老龄健康体系建设,完善养老服务⑤提高总和生育率(放开生育限制)【现阶段我国人口流动】1.流动人口总量及其增速: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在20102017年呈现先增后降的发展趋势。2.女性流动人口比重上升,性别比趋于平衡。3.我国流动人口的户口性质以农业户口为主:我国流动人口的户口性质以农业户口为主,历年比重均达到80%以上。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业户口流动人口比重略有下降。4.跨省流入人口比重逐年下降,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重稳步上升: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以跨省流动为主,比重始终保持在60%以上。跨省流动人口比重缓慢下降,省内跨市流动人口比重有所上升,市内跨县流动人口变动较小。5.流动人口流动目的以为主: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原因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以务工经商为主,占流动原因的一半以上,且趋于稳定。6.流动人口规模快速增长的原因:伴随着的加快,以及流动人口的转变。7.人口流动的意义:促进了的结合,增强了。8.流动人口方向:人口向、和集聚,特别是向、、等主要城市群集聚。9.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是。10.人口回流是流动人口又回到或的现象,包括和两种类型。11.人口主动回流是指流动人口掌握了后选择主动回归原籍,主动回流的原因是以及。【现阶段我国人口政策】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原因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影响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老年人精神孤单、生活困难;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实施控制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趋势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将逐渐减少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典型国家瑞典、德国、俄罗斯、日本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埃及、墨西哥2.中国人口政策调整1979年1984201320152021独生子女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全面二孩三孩生育2021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下表为我国第六次(2010年)和第七次(2020年)人口普查部分数据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注:总人口性别比指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出生人口性别比指每100位活产女婴所对应的活产男婴数量。4.总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