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地理学?
电子教案中国经济开展模式面临七大转变亚洲地缘经济中的竞争与合作
本课程之简介一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类专业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是在强调经济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构建经济地理学的知识框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经济景观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提高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深层理解,并能够对人类各种经济现象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正确分析,树立科学的人地观。二、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的前续课程为地理学导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高等数学、经济学原理等,后续课程为区域分析与规划、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学、交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贸易地理学等。
本课程之简介二本课程之简介三本课程之简介四六、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八章区域经济开展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开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章绪论本章内容提要:§1、经济地理学开展概述§2、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3、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4、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开展中的作用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开展概述一、古代经济地理学的萌芽时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在16世纪以前,经济地理学只是逐步积累着有关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及其分布方面的知识,谈不上有规律性的知识。二、近代经济地理学在科学史上,16世纪到19世纪是近代科学建立、开展时期,经济地理学的开展也不例外。在这个时期,经济地理学的开展表现出如下特点:1、由现象的描述开展到理论的整理、分析,从直觉的、零散的知识,逐步演变成为系统的科学;2、在商业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经济学中的区位论等理论根底上开展而成;3、主要在欧美、俄国开展。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开展概述三、现代经济地理学1、经济地理学的“人文化〞趋势愈益增强,地位越来越高;2、城市化及城市地理问题、区域与区域规划问题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活泼领域;3、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开拓了资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国土整治规划等新方向;4、朝着计量化、经济化、生态化、社会化方向开展。四、经济地理学的开展趋势1、区域综合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2、应用方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3、研究领域将不断扩大;4、研究方法将进一步革新。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经济地理学概念与研究对象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对象;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即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二、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经济地理学有两大分支:部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1、部门经济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导论、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经济区划与区域规划学等分支。2、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以特定的地域单位进行系统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如中国经济地理、亚洲经济地理、公司地理学等。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开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开展的理论意义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球表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造成经济空间分布有疏有密的根本动力是自然环境本底的非均匀分布以及经济自身的集聚和扩散力量。基于这种研究议题,经济地理学显示出典型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学科特点。一方面,影响经济集聚和扩散的因素是多元的,包括各种自然要素以及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人文要素;另一方面,人类在地表的经济活动已经并且正在强烈地改变着自然格局,造成了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空间尺度的环境变化和环境问题,成为改变自然环境最主要的动力。这种学科特性使经济地理学最有资格成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的纽带和各类空间尺度的可持续开展研究的根底。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奉献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一章复习思考内容
1、说明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2、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与特性;3、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重点有哪些?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开展史。5、您认为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开展中有什么作用?6、分析经济地理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根本概念一、区位的概念是人类活动〔区位主体,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等〕所占有的场所。二、经济活动区位的概念是人类经济活动〔区位主体之一〕所占有的场所。经济活动:生产活动、流通活动以及消费活动。三、区位条件〔区位因子〕是区位所具有的属性与资质。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的一般影响要素主要指: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等。一、土地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自身的特性〔自然特性〕影响土地利用的可能性。2、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影响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因为区位不同,土地的利用价值不同。例如:农业土地利用,土壤特性决定土地自然产出力的大小;土地所在区位影响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分异。二、原材料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1、运费大小;2、原材料的可运性;3、可替代性;4、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本钱构成中的状况。以上因素直接影响原材料型工业的区位选择。三、能源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1、影响能耗大的产业活动的区位选择;2、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本钱、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开展的态度。四、资本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固定资本的费用影响区位选择。五、劳动力因素对经济区位的影响1、劳动力特色2、劳动力素质3、劳动力本钱4、劳动力移动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市场竞争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五、市场次序和管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六、市场意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航空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二章复习思考题1、解释区位、经济活动区位、区位条件的概念;2、简述要素投入、市场、区域环境、交通运输等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举一经济活动区位实例,分析影响其经济活动的区位因素。〔讨论题〕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1、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2、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那么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任何地点的土质条件一样;4、距城区50英里之外是荒野;5、城市的食物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在城市附近有矿山与盐矿。〔二〕形成机制: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轮作、畜牧业等。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及奉献〔一〕、研究范围1、宏观尺度〔国家或大洲范围〕的研究事例“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划分依据:欧洲人口的密度、各种农作物的、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2、中观尺度〔城市范围〕的研究事例“上海市郊区农业类型〞3、微观尺度〔农村聚落范围〕的研究事例“卢旺达村落〞〔二〕、奉献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1、背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背后的空间机制。2、目的: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3、根本概念:〔1〕区位因子〔2〕原料指数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1、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地点,各地的劳动本钱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给;4、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因子;5、将劳动费用、集聚与分散因子〔变形因子〕作为考察对象。〔二〕运费指向论〔三〕劳动费指向论〔四〕集聚指向论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2、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3、原料指数等于1的工业。〔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三〕集聚费指向论的应用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论主要介绍: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第三章复习思考题1、简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假定条件;2、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圈层结构;3、简述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假定条件;4、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根本思想。5、举一实例,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圈层结构;〔讨论题〕6、举一钢铁厂实例,用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根本思想分析其选址的合理性。〔讨论题〕第四章商业和效劳业区位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开展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主要内容:一、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有关根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那么与空间模型四、实证研究五、理论的意义一、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一〕背景20世纪初,城市的迅速开展,出现城市的社会经济行为,学者们开始对城市的形态、空间分布和规模等级进行研究。〔二〕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及分布的规律。二、有关根本概念〔一〕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地〔二〕中心性〔三〕补充区域〔四〕商品效劳范围〔五〕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的等级〔六〕中心地的等级〔七〕经济距离三、克氏中心地理论根本思想及意义〔一〕根本思想1、城市是其周围地区的中心地;2、一个大城市统辖一定数量中等城市和更多数量的小城市3、中心地分布有三种变化模式〔二〕意义1、理论明确城市在区域内呈等级结构分布;2、说明区别城市等级的主要因素;3、说明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4、明确城市职能区域范围与城市规模成一定比例。第四章复习思考题1、解释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地、商品效劳范围、中心地的等级、经济距离等概念。2、简述克氏中心地理论根本思想。3、简述克氏中心地理论的意义。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一〕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二〕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三〕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一〕R&D的过程特点〔二〕R&D的区位要求〔三〕R&D区位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一〕全球集中生产型〔二〕市场地生产型〔三〕专业化生产型〔四〕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第六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关系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一)主导产业选择(二)关联产业配套(三)根底性产业配套(四)潜导产业及支柱产业开展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二)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三、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有六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三、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理论依据: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以把区域产业结构看成是一个资源的“转换器〞,区域在经济开展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经过产业结构的转换,就生产出了所需的产品,实现了价值的增殖。所以,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就表达在它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上。
步骤与标准:步骤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标准1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具有优势的资源和要素,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势,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使区域内的其它资源也尽可能地得到综合利用。
步骤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标准2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这里,主要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特点,特别是区域主导产业在区际分工中的作用。
步骤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标准3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是内部各个产业之间联系紧密,开展协调。这里,要重点分析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根底性产业之间在数量、规模、时序和空间布局方面的协调程度。
步骤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标准4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样的产业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区内外的资源和要素,并有效地将其转换为输出,形成强大的扩张和输出能力;能够在外部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时,通过内部组织机制的调节,减少和消除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能够在内部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情况下,不断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步骤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标准5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体现在主导产业先进,新旧产业的更替快。主导产业越先进,就越有能力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区域内新旧产业更替快,区域经济组织就会充满活力。这样,区域产业经济开展就越有推动力。
步骤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标准6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必须具有高结构性效益。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根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一)极核式空间结构(二)点轴式空间结构(三)网络式空间结构三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开展机制(一)区位指向(二)集聚与扩散机制(三)空间近邻效应一、区域空间结构的根本要素一般地,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根本要素所组成。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一般地,工业、商业、效劳业等部门的组织在空间上因有集聚的要求往往呈现出点状,于是就形成了相应的工业点、商业网点、效劳网点等。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线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根据经济活动的性质,线包括了交通线〔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设施组成〕,能源供给线〔由各种能源设施组成〕,给排水线〔由各种水利设施组成〕,还有由一定数量的城镇作线状分布所形成的线。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是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是连接空间结构中点与线的载体,网络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使连接起来的点和线产生出单个点或线所不能完成的功能。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是由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点、线、网络和域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它们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区域空间结构就是由各种点、线、网络和域面相互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有学者对点、线、域面之间的组合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有7种组合模式:1、“点一点〞构成节点系统,表现为条状城镇带和块状城镇群。2、“点一线〞构成交通、工业等经济枢纽系统。3、“点—面〞构成城市—区域系统,表现为城镇聚集区,城市经济区。4、“线—线〞构成交通、通讯、电力、供排水等网络设施系统。5、“线—面〞组成产业区域系统。6、“面—面〞组成宏观经济地域系统,如经济区、经济地带。7、“点—线—面〞就构成了空间经济一体化系统。“具体表现为节点相互依存,域面协调开展,通道配套运行,各种空间经济实体的联系交错密集,呈现网络化系统。〞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1、极核式空间结构2、点轴式空间结构3、网络式空间结构
2、点轴式空间结构
点轴式空间结构有时也称为点轴系统,它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
◆轴线的形成过程
◆轴线的发育过程
3、网络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开展的结
果。
◆网络的形成过程
1、极核式空间结构
点增长极极核式空间结构
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关系一城市形成与开展的区域约束二城市对区域开展的作用(一)组织和带动区域开展(二)构造区域空间结构(三)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二、城市对区域开展的作用(一)组织和带动区域开展城市是区域中最具开展实力和活力的组织,通过与区域所形成的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对区域开展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区域中城市的兴衰,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开展与变迁,往往引起区域整体的开展出现相应的波动。作用机理:(二)构造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及与周围地区的联系,构造了区域空间结构的根本形态。城市体系就是一定区域内的一组相互依存、彼此间有较稳定的分工和联系、分布有序的城市群。城市体系实际上就构成了区域的空间框架。(三)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开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城市化引发和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以城市为模式或导向发生相应地变化,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第六章复习思考题1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2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根本要素。3分析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开展机制。4、分析城市对区域开展的作用。5、举一实例,分析其产业结构模式及合理性。6、分析产业结构演进机制。7、解释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第七章区域经济增长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第三节产业集群与区域开展第四节经济区与区域管制区域经济增长概念: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1、增长极概念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理论内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开展产生影响。2、关于增长极的解释〔1〕增长极是相互关联产业的空间聚集。〔2〕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3〕增长极是位于城市中心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腹地增长的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4〕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的城市中心。〔5〕增长极是一个增长中的城市中心,其特点是在一个时期内比区域内其它地区有更高的就业增长率。3、增长极的特点4、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1〕支配效应;〔2〕乘数效应;〔3〕极化与扩散效应。5、关于增长极作用的总结总结1: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增长极的形成,必然改变区域的原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出现不平衡。增长极的成长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空间不平衡,导致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开展差异。总结2:新的增长极的形成那么会改变区域原来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使之更为复杂。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相互连接,就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总结3:增长极的形成、开展、衰落和消失,都将引起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1、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2、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3、卡多尔的循环累积观点1、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2、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3、卡尔多的循环累积观点相对效率工资决定了区域在全国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即一个区域的相对效率工资越低,那么其产出增长率越高。由于制度相同,全国各区域的货币工资水平及其增长率相等。而在兴旺区域,因集聚经济使规模报酬递增,导致产出增长率和生产力增长率上升,进而使相对效率工资下降。进一步,低相对效率工资又促使区域产出增长率上升。如此构成循环,结果是兴旺区域会获得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三)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1、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2、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3、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一〕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胡佛与费希尔指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经历大体相同的过程。1.自给自足阶段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4.工业化阶段5.效劳业输出阶段〔二〕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根据对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所做的研究结果,归纳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有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高额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资料来源:WilliamsTR.EconomicGeography.London:LongmanGroupLtd.,1984.227)图5.3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模型〔三〕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效劳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1、主体是专业化生产部门及其相关部门;2、专业化生产部门以自然资源为依据;3、是一个完善的生产与生活体系;4、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建立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空间结构复杂的空间结构,以专业化部门的企业为中心。第三节产业集群与区域开展正在影响中国管理的5大经济区域
第七章复习思考题1、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经济总量、增长极、经济地域综合体、产业集群的概念。2、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3、分析增长极的内涵。4、分析增长极的作用。5、简述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6、简述产业集群的特征。7、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机制。8、分析海口市在海南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第八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开展关系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开展关系理论一、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主要观点:二、梯度推移学说主要观点:三、中心-外围理论主要观点: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主要观点:第二节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主要观点:二、区域分工理论主要观点:三、区域合作理论主要观点: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二、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开展的影响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开展的途径1、区域经济协调开展: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开展上关联互动,从而到达各区域的经济持续开展。2、区域经济协调开展的途径〔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2〕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3〕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开展;〔4〕推动和标准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5〕鼓励企业跨地区开展;〔6〕中央政府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兴旺地区的经济开展。第八章复习思考题1、解释区域经济联系、空间相互作用、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协调开展等概念。2、了解区域间经济开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规车库出租合同范例
- 培训机构融资合同范例
- 政府采购家具合同范例
- 石材卖买合同范例
- 天然汽运输合同范例
-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传感器与检则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铜仁学院《决策科学研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完整版100以内加减法混合运算4000道164
- 完整版100以内加减法混合运算4000道145
- 完整版100以内加减法混合运算4000道94
- 任命基金管理人协议
- 2024年河北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HG/T 22820-2024 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正式版)
- 偏微分方程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大学(威海)
- 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协议书
-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 MOOC 计量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MOOC 高等数学(上)-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毛泽东思想概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中医诊所消防应急预案
- 2024版国开电大法学本科《国际经济法》历年期末考试总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