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卷一》模拟试题_第1页
2024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卷一》模拟试题_第2页
2024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卷一》模拟试题_第3页
2024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卷一》模拟试题_第4页
2024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卷一》模拟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卷一》模拟试题1.【单项选择题】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体现为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A.党中央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作为政法干警的核心(江南博哥)价值观B.党的地方组织决定相关层级司法机关的案件处理C.司法机关要按照党中央关于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D.党对国家法治事业的发展作出总体战略部署并推动决策实施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党的领导,就是指党通过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实施与贯彻,依靠各级党组织作用的正确发挥,把握我国法治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决定我国法治事业的战略部署,推动我国法治事业的总体进程,协调我国法治事业中的重要关系,指导我国法治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法治事业中主要是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政治领导,而不是具体案件的领导。党对法治事业的领导,同样需要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各级党组织在具体实施领导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必须充分尊重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而插手法治机关正常的法治实践活动,更不应替代法治机关处理具体的法律事务;必须严格地遵循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在法律框架下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不能以牺牲基本的法律原则或损害法律的应有权威为代价而求得问题的表面或暂时解决。因此,很明显,B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2.【单项选择题】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目标任务的关键所在。下列有关的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领导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B.领导干部必须做守法的模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C.领导干部要善于用法治思维谋划工作,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

D.要赋予领导干部更多的权力,强化领导干部的权威性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领导干部对法治建设既可以起到关键推动作用,也可能起到致命破坏作用。必须把领导干部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重中之重予以高度重视,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A选项正确。领导干部应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领导干部必须做用法的模范,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真正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B选项正确。领导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领导干部要守法律、重程序,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善于用法治思维谋划工作,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C选项正确。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当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规范、制约并监督领导干部权力的使用,要牢记职权法定,牢记权力来自哪里、界线划在哪里,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行为和必备素质。D选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3.【单项选择题】习近平法治思想用“十一个坚持”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阐释、部署,都是涉及理论和实践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特色。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鲜明特色?()A.原创性B.系统性C.理论性D.实践性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色包括原创性、系统性、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不包括理论性,C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C。4.【单项选择题】公元前513年,晋国大臣赵鞅把前任执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铸于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孔子对此评价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关于“铸刑鼎”,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B.刑书铸于鼎上,加剧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司法专横弊端C.刑书铸于鼎上,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受到奴隶主贵族的欢迎D.刑书铸于鼎上,明确了“法律公开”的立法原则,对后来法家主张“明法”“事断于法”产生了积极影响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把前任执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铸于鼎上,公之于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史称“铸刑鼎”。A项错误。“临事制刑,不预设法”,是奴隶主贵族的一个法制原则。这种不公开、不成文的法律体制与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相冲突。而且,这种法律体制在形式上保守,内容上陈旧,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新形势,无法满足新的社会关系的发展要求。因此,春秋中期以后,打破旧传统、公布成文法的活动便在郑、晋等诸侯国先后出现。“铸刑书与铸刑鼎”所实行的法律公开,均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司法专横弊端。B项错误。新兴地主阶级公布成文法,严重冲击了旧贵族以言代法的特权,从而引起守旧势力的激烈非难和反抗。

C项错误。铸刑书与铸刑鼎,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司法专横弊端,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后来法家主张“明法”“事断于法”的法治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思想资料和斗争借鉴,对后世封建法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D项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5.【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思想与制度的说法,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儒家化程度比汉代更高,儒家伦理更广泛、更直接地上升为法律规范B.北齐将谋反、谋叛、谋大逆等行为规定为“重罪十条”,予以严厉打击,并规定不适用“八议论赎”等特权规定C.魏晋时“八议”“官当”制度对于特权人物和官吏予以减免刑罚,实质上是适用刑罚的特殊原则的体现D.《晋律》《北齐律》相继确立“准五服以制罪”,以血缘关系确定亲属相犯的后果轻重,其影响直到明清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礼法结合得以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汉代中期以后的法律儒家化基础上,更广泛、更直接地将儒家伦理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礼、律更大程度上实现融合。因此,A项正确。谋反、谋叛、谋大逆不属于“重罪十条”,而属于后来的“十恶”。“重罪十条”包括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此后,隋朝《开皇律》将“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才有了谋反、谋叛、谋大逆这三恶。因此,B项错误。“八议”“官当”实质上就是适用刑罚的特殊原则的体现。“八议”针对亲(皇帝亲戚)、故(皇帝故旧)、贤(有大德行)、能(有大才能)、功(有大功勋)、贵(贵族官僚)、勤(勤于国事)、宾(前代皇帝宗亲)这八种特权人物的犯罪减免刑罚,与普通人相区别;“官当”允许官吏以官职爵位折抵徒罪,也是有别于普通人。由此可见,二者都是适用刑罚的特殊原则的表现。因此,C项正确。《晋律》《北齐律》相继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制度,以服制确定继承与赡养等权利义务关系以及亲属相犯时刑罚轻重。此后历代沿用这一原则,直到明清。因此,D项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6.【单项选择题】关于法定继承,《民法典》第1127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1125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丧失继承权。甲作为法定继承人,被乙告上法庭,声称甲虐待被继承人,不应享有继承权。本案审理法官査明甲虐待行为未达到情节严重,依法驳回乙的诉讼请求。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本案体现了法律的可诉性B.“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规定是本案审理法官推理的大前提C.“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这样的规定不是法律规范D.《民法典》第1127条和第1125条第一款第三项均可作为法律论证中的内部证成的支持性理由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法的可诉性是指法律具有被任何人(包括公民和法人)在法律规定的机构(尤其是法院和仲裁机构)中通过争议解决程序(特别是诉讼程序)加以运用以维护自身权利的可能性。本案中明显涉及诉讼活动,因此A项正确。用以评价案件事实的法律规范,乃是法律推理的大前提,因此B项正确。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反映国家意志的,具体规定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法律规范包括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选项C具体明确,属于法律规则。因此,C项说法错误。《民法典》第1127条和第1125条第一款第三项都是法律规范,其为结论的做出提供支持性理由,因此D项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C。7.【单项选择题】名言“习惯在于自觉遵守,法律在于强制实施。”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A.习惯不会为公民设定义务B.习惯对于公民没有强制性C.如果不运用强制力,就没有人遵守法律D.法律如果不加以实施,就不会产生实效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习惯也是一种社会规范,会为公民设定权利和义务,尽管不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A项错误。所有社会规范均具有强制性,习惯也具有强制性,只是并非法律所具有的那种国家强制性,而是依赖于社会舆论、公众的谴责实施强制。B项错误。法律的强制是一种国家强制,国家暴力机器是法的实施的最终后盾,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的守法都是由于国家暴力的强制。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基于习惯、信仰、道德等原因自觉守法,而不需要国家强制力的逼迫。C项错误。立法产生的是纸面上的法律,而这种纸面上的法律要想变成现实生活中具有实际效力的法律,当然需要法律的实施,在这个意义上,D项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8.【单项选择题】王某是甲公司的员工,在参加公司委托乙拓展训练中心组织的趣味拔河比赛时,由于比赛用绳断裂导致王某左腿骨折致残,王某遂起诉乙拓展训练中心,认为事故主要是该中心未起到注意义务引起,依法要求赔偿20万元。经法院审理认定,拔河人数过多导致事故发生,王某本人也有过错,判决该中心按50%的比例承担责任,赔偿10万元。关于该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王某对案件仅作出了事实描述,未进行法律判断B.“拔河人数过多导致了事故发生”这一语句所表达的是一种裁判事实,可作为演绎推理的大前提C.“该中心按50%的比例承担责任,赔偿10万元”是从逻辑前提中推导出来的D.法院主要根据法律责任的效益原则作出判决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王某认为,事故产生的原因是乙中心未尽到注意义务,这个是事实描述,但是,随后根据法律的规定,要求赔偿20万元,这个就是典型的法律判断。故A项说法错误。法院认定的“拔河人数过多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这一语句所表达的是一种裁判事实,这个是法律推理中的事实小前提,而法律规定才是大前提,故B项说法错误。最后法院判决结果,“该中心按50%的比例承担责任,赔偿10万元”是从法律大前提结合事实小前提得出的结论,是逻辑前提中推导而来的,C项说法正确。法院根据每个主体对于事故导致的不同过错进行分配责任,体现了公平的价值而非效益的价值,故D项说法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C。9.【单项选择题】某高校司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处于大城市“陌生人社会”的人群会更多地强调程序公正,选择诉诸法律解决纠纷;处于乡村“熟人社会”的人群则会更看重实体公正,倾向以调解、和解等中国传统方式解决纠纷。据此,关于人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与接受方式,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相对性、社会差异性B.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既应符合法律规定,又要合于情理C.陌生人社会需要合法性,熟人社会需要合理性D.程序公正以实体公正为目标,实体公正以程序公正为基础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该说法恰当地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历史性。人们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受周围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因此,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故A选项正确。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既应符合法律规定,又要合于情理,反映社会整体价值观和公众利益,才能为社会公众认可并接受。故B选项正确。无论是陌生人社会,还是熟人社会,都应当既注重合法性,又注重合理性,让二者达到有机统一。只不过,在陌生人社会与熟人社会,人们对合理性的理解不尽一致。故C选项错误。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与载体。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程序是运送正义的方式。程序正当,是指立法、行政和执法司法机关的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的规定,保障法律制定的科学性,保证案件及时正确处理,确保公正、民主、效率、人权保障、权力制约与监督等价值目标得以实现。确保充分参与、裁判中立、程序公开和程序约束。因此,程序公正以实体公正为目标,实体公正以程序公正为基础。故D选项正确。综上,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10.【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法官任职回避和管理的说法,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A.法官甲系A市中院民庭庭长,其妻乙可以担任该院刑庭审判员B.法官甲系A市B区法院院长,其妻乙不得担任该市C区律师事务所的设立人C.法官甲可以在高等学校协助开展实践性教学、研究工作D.法官甲从法院离任后,可以为其儿子的诉讼回原任职法院担任诉讼代理人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甲乙之间无需任职回避,因为夫妻二人虽在同一法院,却是分属于不同法庭的庭长和审判员,这并不冲突。根据现行《法官法》第23条的规定,法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同时担任下列职务:①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②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和审判员;③同一审判庭的庭长、副庭长、审判员;④上下相邻两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因此,A项正确。前三项中,允许同时担任的情形仅有同一法院不同法庭的①庭长和审判员;②副庭长和审判员;③审判员和审判员。第4项只禁止相邻两级的正副职领导。甲乙分属同一市的不同区,妻子乙不在丈夫甲任职的法院辖区之内执业,故甲无需任职回避。根据现行《法官法》第24条的规定,法官的配偶、父母、子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官应当实行任职回避:①担任该法官所任职人民法院辖区内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或者设立人的;②在该法官所任职人民法院辖区内以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或者为诉讼案件当事人提供其他有偿法律服务的。可见夫妻之间的任职回避限于“辖区内"。因此,B项错误。只要满足法定条件,法官可以在高等学校协助开展此类工作。根据现行《法官法》第37条的规定,法官因工作需要,经单位选派或者批准,可以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协助开展实践性教学、研究工作,并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因此,C项正确。离任法官可以作为当事人的监护人或者近亲属回原任职法院代理诉讼。根据现行《法官法》第36条的规定,法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2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法官从人民法院离任后,不得担任原任职法院办理案件的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但是作为当事人的监护人或者近亲属代理诉讼或者进行辩护的除外。法官被开除后,不得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但是作为当事人的监护人或者近亲属代理诉讼或者进行辩护的除外。因此,D项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11.【单项选择题】关于法官的奖惩,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经年度考核确定为优秀、称职的,可以按照规定晋升工资档次B.法官等级晋升采取按期晋升和择优选升相结合的方式C.年度考核结果以口头形式通知法官本人,如有异议,可申请复核D.法官对审判工作提出改革建议,被采纳后取得显著效果的,应当予以奖励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法官法》第59条的规定,经年度考核确定为优秀、称职的,可以按照规定晋升工资档次。故A项正确。根据《法官法》第28条第二款的规定,法官等级晋升采取按期晋升和择优选升相结合的方式,故B项正确。根据《法官法》第44条的规定,法官在审判工作中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应当给予奖励。故D项正确。根据《法官法》第43条的规定,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法官本人。法官对考核结果如有异议。可以申请复核。故C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C。12.【单项选择题】法律援助体现了政府对弱势公民的救助责任,下列关于法律援助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的法律援助实行“部分有偿,部分无偿”服务B.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时,认为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应当通知辩护而没有通知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予以纠正,公安机关应当将纠正情况通知检察院C.法律援助机构须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进行经济状况审查D.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相关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我国的法律援助是“免费”的,并非“部分有偿,部分无偿”。A项错误。《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第1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时,认为犯罪嫌疑人具有应当通知辩护的情形,公安机关未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予以纠正,公安机关应当将纠正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B项正确。《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第2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办理案件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所属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可以依照前款规定申请法律援助:(1)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属于一级或者二级智力残疾的;(2)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委托辩护人的;(3)人民检察院抗诉的;(4)案件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上述四种情形,法律援助机构无需对其进行经济状况审查。C项错误。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相关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主管该法律援助机构的司法行政机关提出,而不是人民法院。D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13.【单项选择题】根据我国《律师法》的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律师事务所变更名称、负责人、章程、合伙协议的,应当报原审核部门备案B.律师服务机构一般釆用公司形式,但在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地区仍可保留少数合作制律师事务所C.个人律师事务所实行无限责任,因此在成立条件上比合伙律师事务所要宽松D.律师事务所釆用特殊的普通合伙形式的,当个别合伙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外债务时,其他合伙人不承担对外责任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律师法》第21条规定,律师事务所变更名称、负责人、章程、合伙协议的,应当报原审核部门批准。律师事务所变更住所、合伙人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5日内报原审核部门备案。故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律师事务所可以是合伙形式或个人律师事务所。C项说法错误,设立个人律师事务所除满足一般律师事务所的条件外,设立人还应当是具有5年以上执业经历的律师。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14.【单项选择题】关于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作为首要任务B.党带头尊崇和执行宪法,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保障宪法法律的有效实施C.凡涉及宪法有关规定如何理解、实施、适用问题的,都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向全国人大书面提出合宪性审查请求D.在备案审查工作中,应当注重审查是否存在不符合宪法规定和宪法精神的内容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作为首要任务,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将宪法实施和监督提高到新水平。A选项正确。坚持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一切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党带头尊崇和执行宪法,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保障宪法法律的有效实施。B选项正确。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并将其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报告的重要事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决议,应当确保符合宪法规定、宪法精神。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健全合宪性审查制度,明确合宪性审查的原则、内容、程序。建立健全涉及宪法问题的事先审查和咨询制度,有关方面拟出台的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监察法规、地方性法规、经济特区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司法解释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和重要政策、重大举措,凡涉及宪法有关规定如何理解、实施、适用问题的,都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合宪性审查请求。在备案审查工作中,应当注重审查是否存在不符合宪法规定和宪法精神的内容。加强宪法解释工作,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回应涉及宪法有关问题的关切。C选项错误,D项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C。15.【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看法中正确的是:(  )A.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立法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委会B.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C.自治州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级人大批准后生效D.根据《立法法》的规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对《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行政法规进行变通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人大,不包括其常委会。A项错误。自治州和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而不是人大批准,C项错误,B项正确。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法》不在允许变通之列,D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16.【单项选择题】下列有关我国历次宪法修改的说法,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我国宪法共进行了四次全面修改和七次部分修改B.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第1条和第2条,这是我国第一次采用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修改宪法C.1993年修宪把“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写入宪法D.2004年修宪将“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我国宪法只进行了三次全面修改,分别是1975年宪法对1954年宪法的修改,1978年宪法对1975年宪法的修改,1982年宪法对1978年宪法的修改。因此,A项错误。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是我国首次以宪法修正案形式修改宪法,此前并无这样的做法。因此,B项正确。1993年宪法修正案的措辞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在1999年宪法修正案。因此,C项错误。2004年修宪将“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注意私有财产前有“合法的”这一限制语。因此,D项错误。2004年宪法修正案关于公民私人财产的规定修改如下:“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17.【单项选择题】根据《选举法》的规定,关于选举机构和选举程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乡、民族乡、镇举行选举时,由其人大主席团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B.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由各该级人大常委会主持选举工作C.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常委会领导本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D.全国人大常委会主持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主席团,之后由主席团主持选举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选举法》第9条第2款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因此,A项错误。《选举法》第39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由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因此,B项错误。《选举法》第9条第3款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指导”而非“领导”,故C项错误。《选举法》第17条第3款规定,港澳特别行政区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另行规定。因此,每次选举新一届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之前,全国人大都要制定新的办法。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根据《宪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选举法》制定颁布了《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该办法第2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该办法第6条规定:“选举会议第一次会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会议的提名,推选十九名选举会议成员组成主席团。主席团从其成员中推选常务主席一人。主席团主持选举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主持主席团会议。”故D项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18.【单项选择题】关于宪法实施,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宪法的遵守是宪法实施最基本的形式B.制度保障是宪法实施的主要方式C.宪法解释是宪法实施的一种方式D.宪法适用是宪法实施的重要途径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宪法的实施是指宪法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落实,使宪法规范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行为。宪法的实施主要包括:宪法的执行、宪法的适用、宪法的遵守。宪法的遵守既是宪法实施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宪法实施最基本的方式。A项正确。宪法适用不仅是宪法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法治国家加强宪政建设、树立宪法权威的重要内容。D项正确。宪法解释是宪法适用的必然环节和内在要素,因为有权机关必须先解释宪法规范的意义才能将之适用于具体事件,因此,宪法解释是宪法实施的一种方式。C项正确。制度保障是宪法实施保障机制的重要方面,而非宪法实施的方式,更不能说是主要方式,B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19.【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宪法宣誓制度的说法,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了宪法宣誓制度B.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宣誓C.全国人大常委会产生的国家监察委员会成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组织宣誓D.宣誓仪式应当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或者国徽并奏唱国歌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对于这一制度,201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作了基本规定,2018年2月对其予以修订,2018年3月我国将其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写入宪法。因此,A项正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宪法宣誓人员为国家工作人员,宣誓应当在就职时进行,宣誓应当公开进行,宣誓的具体制度由法律规定。因此,B项正确。除主任之外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由国家监察委员会组织宣誓例外除院长之外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其他成员,由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宣誓情况除检察长之外的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其他成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宣誓,驻外全权代表由外交部组织宣誓。因此,C项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第8条第2款规定,宣誓场所应当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或者国徽。《国歌法》第4条第3项规定,宪法宣誓仪式应当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因此,D项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C。20.【单项选择题】甲乙两国均为《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的缔约国,两国间没有其他相应条约关系,依该两公约及相关国际法规则,下列哪一选项正确?A.乙国驻甲国大使馆可对被甲国通缉的丙国人予以庇护B.乙国宣布甲国外交人员为不受欢迎的人时,必须说明理由C.乙国驻甲国总领事馆办公楼发生重大火灾,甲国消防部门在总领事反对的情况下,可紧急进入办公楼灭火D.甲国反恐部门掌握乙国驻甲国领事馆的邮袋藏有危险炸药的确凿证据,如乙国拒绝则甲国不能强行拆开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一般认为,通过使领馆进行域外庇护会侵犯使领馆驻在国的领土主权。但基于相互协议,某些国家间有域外庇护的实践。因为两国间无相关协议,若乙国驻甲国大使馆对丙国人进行庇护,即为域外庇护,会侵犯甲国的领土主权。故A项错误。对于派遣国的使馆馆长及外交人员,接受国可以随时不加解释地宣布其为“不受欢迎的人”。B项“必须说明理由”错误。接受国人员非经领馆馆长或其指定人员或派遣国使馆馆长同意,不得进入领馆馆舍中专供领馆工作之用的部分。但遇火灾或其他灾害须迅速采取保护行动时,可以推定馆长已同意。C项中已经说明“总领事反对”,故甲国消防部门不能进入领馆办公楼灭火。C项错误。领馆的邮袋不得予以开拆或扣留,但如有重大理由可在派遣国授权代表在场时开拆邮袋。若派遣国拒绝开拆,邮袋应退回原发送地。D项言明“乙国拒绝”,故甲国不得强行拆开该领事馆的邮袋。D项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21.【单项选择题】甲国人马克来我国某高校探望留学的妻子,停留期间与该校材料学院联系,拟在该院工作一段时间。该高校位于A市B区,马克夫妇居住在离B区最近的A市C县。根据我国《出境入境管理法》,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马克由停留变为居留应经A市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批准B.马克由停留变为居留应经C县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批准C.马克居留证件的有效期最短应为180日D.马克居留证件的登记事项如有变化,应向B区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申请变更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我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31条第2款规定:“符合国家规定的专门人才、投资者或者出于人道等原因确需由停留变更为居留的外国人,经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批准可以办理外国人居留证件。”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该法第30条第3款规定:“外国人工作类居留证件的有效期最短为九十日,最长为五年;非工作类居留证件的有效期最短为一百八十日,最长为五年。”因此,C项错误。该法第33条第2款规定:“外国人居留证件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持证件人应当自登记事项发生变更之日起十日内向居留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申请办理变更。”据此,马克应向C县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构申请变更。因此,D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22.【单项选择题】根据国际法关于国际争端解决的相关规则和实践,下列关于争端解决方式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国之间就移民问题发生纠纷,丙国为支持甲国出面进行干涉,这是符合国际法的B.乙丙两国之间就边界问题发生争端,联合国秘书长出面说服乙丙两国以协商方式解决争端,联合国秘书长的行为超越了其职权范围C.丙丁两国隔海相望,两国之间经常就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的问题发生争端,后双方达成书面协议同意将此争端提交联合国国际法院,国际法院对此争端有管辖权D.甲国爆发大规模传染病,乙国为避免传染病蔓延至本国,宣布禁止甲国人入境,一周后甲国也宣布禁止乙国人入境。本案中甲国采用的争端解决方式称为报复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国际争端的解决方式:一、强制方法:1.战争或非战争武力解决方法(不合法);2.干涉内政(不合法);3.平时封锁:安理会决定合法;4.反报:针对不违法行为;5.报复:针对违法行为。二、非强制方法:1.政治方法:①谈判与协商;②斡旋(第三者促使谈判协商)与调停(第三者提出方案并参加或主持谈判);③调查(只解决事实问题)与和解(解决事实和法律问题);2.法律解决:仲裁:国际常设仲裁法院(1900年,海牙);法院:国际法院;国际海洋法法庭。丙国行为属于干涉内政。A项错误。联合国秘书长的行为属于斡旋。B项错误。针对不违法行为,属于反报。D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C。23.【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溯及力的说法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甲2011年至2014年受贿上亿元,2016年案发,如果按照《刑法修正案(九)》之前的刑法规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可以实现罪刑均衡,对其就不可以适用死缓并终身监禁制度B.乙2012年犯盗窃罪,2014年犯危险驾驶罪,2016年两罪案发,前罪应判处3年有期徒刑,后罪应判处6个月拘役,并处4000元罚金,对此法院可以数罪并罚,决定执行3年有期徒刑,并处4000元罚金C.丙于2014年在网络上对张三实施了侮辱行为,2016年案发,张三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D.丁于2014年某日在同学聚会时恶意侮辱国歌,2018年案发,人民法院以侮辱国旗罪判处其1年有期徒刑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司法解释规定,根据修正前刑法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不能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也即要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而根据修正后刑法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2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可以罚当其罪的,适用修正后《刑法》第383条第4款的规定。根据修正前刑法判处死刑缓期执行足以罚当其罪的(也即只需要判处死缓,无需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不适用修正后《刑法》第383条第4款的规定。所以,A项正确。另外,根据司法解释数罪并罚的修改可以溯及既往。B项正确。告诉才处理的修改也可溯及既往。一般认为告诉才处理可以视为一种程序性规定,所以一般都采取从新原则。C项正确。《刑法修正案(十)》将(侮辱国旗、国徽罪中的)“公众场合”修改为“公共场合”,同时在该条另增加一款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显然,“公共场合”的范围要小于“公众场合”。公共场合是指大家都有权进入的场合;公众场合不仅包括公共场合,而且包括一些只有邀请才能进去的场合,比如会议、论坛、聚会等等。所以从定义来看,“公共场合”定义范围没有囊括上述场合。因此,按照修正案的规定,在广场上侮辱国旗、国徽、国歌构成犯罪,但在朋友私下聚会时侮辱国旗、国徽、国歌则不构成犯罪。另外,修正案对侮辱国歌罪的规定不能溯及既往,但是侮辱国旗、国徽罪的修改(把“公众场合”改为“公共场合”)对行为人有利,可以溯及既往。D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24.【单项选择题】关于刑法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刑法》第241条第6款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的,按照被收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对此,不能得出如下反对解释的结论:收买被拐卖的妇女,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不得从轻与减轻处罚B.根据《刑法》第225条规定,未经许可经营香烟买卖业务的,构成非法经营罪。根据当然解释原理,乙未经许可经营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香烟,亦构成非法经营罪C.《刑法》第63条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将“以下”解释为不包括本数,属于补正解释D.《刑法》第276条规定,由于泄愤报复或其他个人目的,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以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的,处……因为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等行为均属于破坏生产资料的方式,那么根据同类解释规则,应当将“以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解释为以“破坏生产资料的方式”破坏生产经营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反对解释包括两种主要类型:第一,当存在甲与乙相反的情形时,根据刑法条文的正面表述,推导其反面含义;第二,当存在A与B两种类似的事实时,如果《刑法》仅就A事实作出了规定,那么应当就B事实得出与A事实相反的结论。第一种类型的反对解释只有以下两种情况下才能釆用:一是法条所确定的条件为法律效果的全部条件(充分必要条件);二是法条所确定的条件为法律效果的必要条件。如《刑法》第257条第1款规定了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的构成要件与法定刑,第3款规定:“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据此,可以得出如下反对解释的结论:没有告诉的不得处理。同理,题中法条所确定的条件(按照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是法律效果(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必要条件,那么可以得出如下反对解释结论:收买被拐卖的妇女,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不得从轻或减轻处罚。A项错误。《刑法》第225条将“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规定为非法经营罪的一种行为类型。未经许可经营香烟买卖业务的,显然构成非法经营罪。根据举轻以明重的原理,既然未经允许经营合格香烟的成立非法经营罪,那么,未经允许经营伪劣香烟的当然更应成立非法经营罪。需要注意,该题亦需论证伪劣香烟也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显然,得出这一结论并不困难。因为香烟属于专卖物品,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香烟以及其他伪劣香烟,都属于香烟,所以乙构成非法经营罪。B项正确。补正解释,是指在刑法文字发生错误时,统观刑法全文加以补正,以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技巧。只有将“以下”解释为不包括本数,才能符合立法目的与刑法的整体规定,否则将会与其他刑法条文相冲突。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刑法中所规定的“以上”“以下”是包括本数在内,而本条规定中的“以下”是不包括本数在内的。C项正确。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等行为均属于破坏生产资料的方式,如果不将“以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解释为以“破坏生产资料的方式”破坏生产经营,将无限拉低入罪门槛,扩大处罚范围。D项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25.【单项选择题】关于着手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A.甲故意邮寄爆炸物意图炸死赵某。只要爆炸物具有随时爆炸的可能性,无论按照什么学说,甲的行为都属于“已经着手”B.甲为杀乙,持枪瞄准被害人。根据形式的客观说,甲属于故意杀人罪的预备行为,根据实质的客观说,甲的行为属于“已经着手”实施杀人行为C.丙写匿名信恐吓妇女孙某,意图次日强奸孙某。由于丙开始实施恐吓行为,无论按照什么学说,其行为属于“已经着手”实行强奸行为D.丁为骗取保险金,放火焚烧自己租赁的厂房。按照形式的客观说,丁的行为属于“已经着手”保险诈骗;按照实质的客观说,丁的行为仅属于保险诈骗罪的预备行为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主观说认为犯罪是行为人危险性格的发现,故行为人意思的危险性或者说犯罪意思被发现时就是着手。形式的客观说认为,着手以实施一部分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显示构成要件特征的行为)为必要,而且以此为足。实质的客观说分为实质的行为说与结果说。实质的行为说认为,开始实施具有实现犯罪的现实危险性的行为时就是着手。与形式的客观说一样,实质的行为说基本上重视行为无价值。结果说则认为,当行为发生了作为未遂犯的结果的危险性(危险结果)时,即侵害法益的危险达到紧迫程度时,才是着手。结果说重视结果无价值。事实上,就一般犯罪的着手而言,实质的行为说与结果说得出的结论没有区别,只是在隔离犯的场合,二者的结论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行为人通过邮局将毒药寄给外地的某人,希望某人饮用后死亡。实质的行为说一般认为,行为人在寄送毒药时就已经着手,因为该行为本身具有致人死亡的危险(寄送主义)。但结果说往往认为,只有当被害人收到毒药或者开始使用毒药时才产生紧迫的危险,此时才能认定为着手(到达主义、被利用者标准说)。与寄送毒药不同,如果行为人以杀人故意邮寄爆炸物,由于爆炸物具有随时爆炸的危险,故无论釆取何种观点,均应认为寄送时就是着手。A项正确。根据形式的客观说,着手以实施一部分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显示构成要件特征的行为)为必要,故扣动扳机时才是故意杀人行为的着手,但是根据实质的客观说,瞄准被害人时就已经是杀人罪的着手了。B项正确。根据主观说,行为人写恐吓信表明其强奸犯意已经表露,可以认定为强奸罪的着手。根据形式的客观说,行为人投放恐吓信的行为属于胁迫行为,可以肯定强奸罪的着手,但是根据实质的客观说,行为人的行为还不是强奸罪实行行为的着手。C项错误。根据实质的客观说,保险诈骗中造成保险事故的行为,只是为诈骗保险金创造了前提条件;如果行为人造成保险事故后并未到保险公司索赔,保险金融秩序与保险公司的财产受侵害的危险性并不紧迫;行为人到保险公司索赔的行为或提岀支付保险金的请求时,才是保险诈骗罪的着手。根据形式的客观说,制造保险事故的行为,属于符合保险诈骗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属于保险诈骗罪的着手。D项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C。26.【单项选择题】关于犯罪中止,下列哪一项说法是不正确的(  )A.甲点燃仓库的一角,又后悔,便打了消防电话,然后离去。消防员赶到,及时灭了火,未引起严重火灾。甲成立放火罪未遂B.甲杀妻子乙,向乙投毒后,乙呕吐不止,非常痛苦。甲心生悔意又不知所措,便跑到自己的父母家里(相距200米),告知父母真相,问父母怎么办。期间,邻居丙发现乙后,将其送往医院,抢救脱险。甲成立犯罪中止C.甲杀妻子乙,卡住乙的脖子,导致乙脸色青紫,小便失禁。甲以为乙死亡,便松手观望。半小时后,乙苏醒要水喝。甲不忍心,便给乙喂水,没再杀乙。甲成立故意杀人罪中止D.甲以抢劫故意,拿出枪对乙威胁,在尚未压制乙的反抗时,甲突然觉得使用枪支不合适,便将枪支递给小弟丙,让丙拿走。然后甲对乙拳打脚踢,将乙打趴下,取走乙的财物。甲成立抢劫罪既遂和“持枪抢劫”的中止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行为实行终了后,要成立中止,仅自动放弃犯罪是不行的,要求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这里的防止措施要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有足以避免结果发生的性质(可能的有效性);二要真诚努力地去完成。题中,甲的中止行为没有真诚努力去完成,不成立犯罪中止,由于未引起严重火灾,也不构成既遂,因此构成未遂。A项正确。甲没有釆取可能有效的防止措施,因此不成立犯罪中止,由于没有发生死亡结果,也不构成既遂,而构成未遂。B项错误。犯罪形态是终局性的结束,不是暂时性的停顿。就同一起犯罪而言,如果出现了一种犯罪形态后,就不可能再出现其他犯罪形态。终局性形态的成立条件:第一,客观上,犯罪行为彻底结束;第二,主观上,犯意彻底消除。题中,甲松手观望,表明犯意尚未消除,此时不是终局形态,不能根据此时来定犯罪形态,不能认为此时人没死故成立犯罪未遂。直到甲不忍心、不再杀,甲的犯意消除,此时呈现终局形态,构成中止。C项正确。基本犯与情节加重犯具有各自的犯罪形态。甲的基本犯抢劫罪构成既遂。甲的情节加重犯“持枪抢劫”构成犯罪中止。整体上甲实施了一个行为,因此二者属于想象竞合关系,择一重罚方案论处。D项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27.【单项选择题】关于刑事责任年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某日下午放学之际,13岁的甲持水果刀在其所住小区出口处,杀害数名放学回家的小学生,给该小区造成极大恐慌,影响极其恶劣,当地检察机关直接以故意杀人罪将甲起诉至当地法院,法院应以故意杀人罪对甲定罪处刑B.13岁的甲因脸上长有大块的紫色胎记,经常受其同桌乙嘲笑。一日,恰逢甲心情不好,乙又对他冷嘲热讽,甲一气之下将乙从教室二楼推下,乙被摔死。甲故意杀人,最高人民检察院应该核准追诉C.甲在14岁生日当天,背着装有剪刀的背包在街上从乙的脖子上抢走乙的项链。甲对自己的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D.甲在16岁生日当天对乙实施恐吓,声称:“若乙不给他5000元,就将其裸照曝光。'‘乙因为害帕,在第二天将5000元交于甲,甲应承担敲诈勒索罪的刑事责任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一)》的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本案中,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且情节恶劣,但仅此还不能追究甲的刑事责任,应当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本案中,仅当地检察机关起诉甲,未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还不能追究甲的刑事责任。A项错误。本案中,甲的行为虽然属于故意杀人,但其是在经常受乙的嘲笑之下,实行的过激行为,没有达到情节恶劣的程度,因此,最高人民检察院不应核准追诉。B项错误。该选项涉及两个知识点,第一,“周岁”的计算,以生日的第二天为满周岁,14岁生日当天为“不满”14周岁;第二,14-16周岁的人对抢劫罪承担刑事责任,其中的抢劫罪包括《刑法》第267条第2款,携带凶器抢夺以抢劫罪论处的情形。本案甲的行为属于携带凶器抢夺,符合抢劫罪的客观要件,但因甲是在14岁生日当天实施,未满14周岁,因而不承担刑事责任。注意携带凶器抢夺不需要将凶器显示出来,只要携带,具有随时使用凶器的可能即可。C项正确。就敲诈勒索、诈骗这类犯罪行为而言,行为人在未达到法定年龄时实施恐吓、诈骗行为,达到法定年龄后取得财物的,不应认定为敲诈勒索、诈骗罪。本案中,甲在16岁生日当天对乙实施恐吓行为,此时甲未满16周岁,第二天甲从乙处取得财物,此时甲才满16周岁,因此,甲不承担敲诈勒索罪的刑事责任。D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C。28.【单项选择题】关于正当防卫,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聋哑人甲在狩猎时,误将前方的徐某当作野兽,正在瞄准,即将准备射击,与甲一同狩猎的处在甲身后的较远处的乙发现了甲的行为,于是向甲开枪,打伤了其胳膊,保护了徐某的生命。乙对甲成立正当防卫B.甲见自己的女儿丙落入水中,有能力救助却不救助,乙见状,使用暴力、胁迫手段迫使甲救助丙,乙成立正当防卫C.甲为报仇欲杀害乙,于某日侵入乙的住宅准备杀乙,乙见状,在甲刚进门时,便拿木棍朝甲挥去,导致甲受轻伤。乙对甲成立正当防卫D.李某持枪来到乙下班的必经地,在乙出现时,李某拿出手枪,准备瞄准射击乙。站在远处观看全程的甲在李某拿出手枪时,从背后暴力将李某制服,导致李某受轻伤。甲在李某还未用枪瞄准乙时,就开始防卫,属于防卫不适时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首先,本案中甲正用枪瞄准徐某,即将射击,也即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且具有紧迫性,乙为了防止甲错误的击中徐某,即为了使他人的人身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打伤甲的胳膊,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需要注意的是,不法侵害不限于故意的不法侵害,对于过失的不法侵害,只要符合其他条件,也可以进行防卫。其次,乙的行为不成立防卫过当,由于甲是聋哑人,乙又离甲较远,乙没有其他可以让甲受损最小的办法,所以乙打伤甲胳膊是符合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综上,乙成立正当防卫。A项正确。不法侵害行为既包括作为也包括不作为。本题中甲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的不法侵害(不救助自己的女儿,将其置于随时被淹死的危险中),乙使用暴力、威胁迫使甲救助丙,完全符合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B项正确。一般来说,对于预备行为不能进行正当防卫,但值得注意的是,a罪(故意杀人罪)的预备行为,可能是b罪(非法侵入住宅罪)的实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应当认为对b罪的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可以进行正当防卫。本案中,虽然甲刚进门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的预备行为,但该行为是非法侵入住宅罪的实行行为,因此,乙用木棍向甲挥去可以认定对甲非法侵入住宅行为的防卫,而非对杀人行为的防卫。故乙成立正当防卫。C项正确。虽然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在持枪杀人案件中,瞄准被害人时才是杀人的着手。但是当不法侵害者为了杀人而拿出手枪时,就可以进行防卫,因为此时被害人就已经面临现实、紧迫的危险,若是等到瞄准时才能防卫,可能将达不到正当防卫的目的。D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29.【单项选择题】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为抢劫而殴打章某,章某逃跑,甲随后追赶。章某在逃跑时钱包不慎从身上掉下,甲拾得钱包后离开。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B.乙基于杀害的意思用刀砍程某,见程某受伤后十分痛苦,便将其送到医院,但医生的治疗存在重大失误,导致程某死亡。乙的行为和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丙经过铁路道口时,遇见正在值班的熟人项某,便与其聊天,导致项某未及时放下栏杆,火车通过时将黄某轧死。丙的行为与黄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D.丁为杀害李某而打其头部,使其受致命伤,2小时之后必死无疑。在李某哀求下,丁开车送其去医院。20分钟后,高某驾驶卡车超速行驶,撞向丁的汽车致李某当场死亡。丁的行为和李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我国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根据条件说,即当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关系(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只要有条件关系,就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但在存在介入因素的情况下,则要考虑介入因素的性质以及同先行行为之间的关系。另外,仅仅存在因果关系并不一定就必然存在刑事责任。此种因果关系仅仅是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条件),承担刑事责任还要求行为人对行为后果主观上存在罪过(故意或者过失)。第一个行为,甲殴打章某;第二个行为,章某不慎掉钱包;结果,甲拾得钱包。中途介入的因素是第二个行为(章某不慎掉钱包)。如果一个人追你,你掉钱包的概率有多少?实践中也有不少抢劫犯追人,但被害人“不慎”掉钱包的概率应该是比较低的。尤其是题干中使用了“不慎”,应该认为是异常的因素。这一异常的因素本身可以导致甲拾得钱包,即只要章某掉钱包,甲就很容易拿到钱包。因此,介入因素中断了甲的殴打行为与拾得钱包之间的因果关系,甲成立抢劫罪未遂(拾起钱包的行为另行成立侵占罪)。或者说,本案中,被害人并不是基于被压制而被迫放弃财物。A项错误。第一个行为,乙用刀砍程某;第二个行为,医生的重大过失;结果,程某死亡。医生存在重大过失的概率是很小的。因此,第二个行为是异常的因素。这一异常的因素应该是独立地导致了死亡结果的出现。什么是“重大过失”呢?比如说,将6号的病人推到9号手术台上去了。本来这个病人没有什么事的,但由于做错了手术,导致了死亡的结果。换言之,即使病人没病,推到9号手术台上去做不相干的手术,也会没命,这就是重大过失。因此,第二个行为独立地导致了死亡结果的出现,中断了乙的行为与程某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是医生的轻过失,则不会发生致人死亡的结果,前行为与后结果之间仍然存在因果关系。B项正确。丙与他人聊天的行为不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即使认为这种行为具有危害性。但还达不到刑法上的危害性,因此,谈不上丙的行为与黄某的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此题还涉及禁止溯及理论,该理论是指当一个行为或者事实独立地导致结果发生时,就应当将结果归责于该行为而不能追溯至先前条件,其目的是防止扩大处罚范围。如C项。作为特定义务人的项某忘记及时放下栏杆导致死亡结果的出现,丙的谈话仅是使项某注意力不集中的条件,并不是黄某死亡结果刑法上的原因,不能将该结果引起的原因追溯至丙。C项错误。第一个行为,丁某将李某打成致命伤;第二个行为,高某超速撞向李某;结果,李某死亡。将他人打成致命伤后遇上交通事故的概率应该是很低的,因此,第二个行为是异常的因素。并且,异常的因素独立地导致了死亡结果的出现。因此,第二个行为中断了丁某的行为与李某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D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30.【单项选择题】关于累犯,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甲因贩卖毒品罪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由于其先前被羁押的时间已经超过一审所判处的一年六个月,在二审期间,法院对甲取保候审,并最终作出维持原判的裁定。甲在取保候审期间,又犯贩卖毒品罪。甲构成累犯B.甲曾因犯A罪(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2017年6月30日刑满释放。又因犯B罪(盗窃罪),于2017年11月被认定为累犯,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同年12月在监服刑。服刑的某日晚,故意伤害乙致其重伤。对甲所实施的C罪(故意伤害罪),仍可以认定为是累犯,从重处罚C.甲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2017年11月刑满释放,2020年5月又触犯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甲不构成累犯D.甲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在假释考验期结束后的第4年又分别犯盗窃罪和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罪,其中盗窃罪应判处有期徒刑4年,使用虚假身份证件应判处拘役。对于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罪不能根据累犯从重处罚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A项错误。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由此可见,构成一般累犯,后罪必须发生在前罪判处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五年内。本项中,虽然对甲的原判刑罚在二审期间已经与先前的羁押期限完全折抵,无可执行的内容,但由于本案进入二审程序,一审判决尚未生效,未进入执行程序,因此不能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甲在取保候审期间犯新罪,不符合累犯构成的时间条件,不成立累犯。B项正确。累犯在客观上表现为再次犯罪,是对再次犯罪从重处罚的刑罚制度。该规定更多的是强调犯罪人的人身特征,将累犯视为人身危险性较大的一种犯罪人类型,对此类人进行从重处罚。五年内出现多次犯罪,证明其人身危险性大,因此每次犯罪均要与第一次犯罪进行评价,符合累犯的均认定为累犯从重处罚,才符合累犯制度内在精神。我国刑法没有规定五年内只能适用一次累犯,其后的犯罪就不能再适用,这样更符合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要求,有利于从严惩治屡教不改的犯罪分子。故对后续的故意伤害罪,仍可认定为是累犯,从重处罚。C项正确。根据《刑法》第65条的规定,构成累犯的前提必须前后都是故意犯罪,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属于过失犯罪,因此里不构成累犯。在判定是否构成累犯时需注意一些难以发现的过失犯罪∶例如,妨害传染病防治罪;传染病菌种、毒种扩散罪;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这些犯罪罪名貌似为故意犯罪,实则为过失犯罪。D项正确。根据《刑法》第65条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也就是说构成累犯要求前后犯罪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当累犯中的后罪为数罪时,需要特别注意,对于应该判处拘役、管制或者单处附加刑的犯罪,不构成累犯,本项甲实施的使用虚假身份证罪应该判处拘役,不满足累犯的构成条件,不得适用累犯从重处罚的规定。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31.【单项选择题】关于刑罚体系,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甲因销售伪劣产品罪,依法应该判处罚金。但法院考虑到甲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故没有判处罚金B.甲有20万元现金以及两套住房,后因犯贪污罪,法院判决没收其部分财产,具体为50万元现金。该法院判决没收的具体财产是错误的C.越南人方某与中国人周某结婚,后方某与周某之母长期不和,便采取投毒方式将周某之母杀害,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方某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D.甲前往某赌场将携带的5万元用作赌注赌博,其间赢得7万元,不久公安人员接到报警赶到现场,将甲抓获。甲因赌博其赌资应该被收缴,但只能收缴甲赢得的7万元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条,人民法院应该根据犯罪情节,如违法所得数额、造成损失的大小等,并综合考虑犯罪分子缴纳罚金的能力,依法判处罚金。在能否适用罚金这一问题上,必须以刑法的规定为准。当刑法对某一犯罪规定了必须判处罚金刑,不能因为犯罪分子的家庭经济困难就免除罚金刑。A项错误。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所谓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是指属于犯罪分子本人实际、现实所有的财产及与他人共有财产中依法应得的份额。本项中,甲现实具有的财产只有20万元现金以及两套住房,在没收财产时只能没收以上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因此法院判决没收甲50万元现金是错误的,甲没有这么多现金。B项正确。政治权利是宪法赋予中国公民的权利,外国籍被告人并不享有。方某虽与周某结婚,但并未加入中国国籍,不符合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对象条件,对其不能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C项错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于问题的解释》第8条,赌博犯罪中用作赌注的款物、换取筹码的款物和通过赌博赢取的款物属于赌资。赌资应当依法予以追缴。因此,甲身上的12万都应被收缴。D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B。32.【单项选择题】关于财产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甲正当租用乙的汽车,后使用虚假资料,谎称汽车为自己所有而出卖给丙。甲仅有一个违法行为,仅成立诈骗罪B.刘某来到孙某家嫖娼,事后,刘某离开。孙某穿好衣服起床,打开厚厚的信封,一看竟全是冥币。刘某的行为成立诈骗罪C.林某、罗某窜到工地欲偷柴油未得逞,林某便指着工地山坡果园中的一间房子说:"听说那边果园的房子里有炸药。"两人将房子砖墙撬开一个洞,钻入房内盗走二号岩石铵梯炸药各一箱。林某、罗某的行为成立盗窃罪D.甲趁便利店店主乙不注意,偷了乙便利店的数码相机一台(价值5000元)。随后甲伪装退货,以退货为由,将该数码相机退给乙,从乙处获利退货款5000元。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甲实际上既对汽车的所有人乙成立侵占罪,如果认为购买者有财产损失,又对汽车的购买者丙成立诈骗罪。A项错误。从客观行为方式来看,完全符合诈骗罪的因果进程,刘某也有诈骗的责任,但诈骗罪侵犯的法益是公私财产物,不包括其他非法利益。另外,刘某骗取的是孙某的性利益,不能用财产价值来衡量,性利益不属于诈骗罪侵犯的法益。故刘某不成立诈骗罪。B项错误。特殊法条应该优先于普通法条适用。我国《刑法》另外规定了违反枪支、弹药管理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林某、罗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爆炸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成立盗窃爆炸物罪。C项错误。甲对于数码相机有非法占有目的,退货是为了获得"对价",成立盗窃罪。D项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33.【单项选择题】教师甲打算组织10名学生在高考中作弊,甲与10名学生通谋后,向考试工作人员乙购买高考试题,乙在明知甲准备组织学生作弊的情况下将试题出售给甲,甲便将试题提供给学生,但甲、乙等人在考试开始之前被查获。关于本案,下列说法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虽然事前与10名考生通谋在考试中作弊,但甲与10名考生之间不成立组织考试作弊罪的共犯B.乙的行为构成非法出售试题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组织考试作弊罪帮助犯的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C.甲的行为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组织考试作弊罪,应数罪并罚D.由于未成功组织学生在考试中作弊,甲的行为构成组织考试作弊罪未遂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组织作弊者才成立组织考试作弊罪,参与作弊的考生不成立本罪。A项正确。由于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秘密,乙向甲出售试题,同时触犯非法出售试题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由于乙明知甲要组织学生作弊而将试题出售给他,又触犯组织考试作弊罪的帮助犯,乙的一个行为触犯了3个罪名,从一重罪处罚。B项正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规定:“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试题、答案,又组织考试作弊或者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分别符合刑法第二百八十二条和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规定的,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组织考试作弊罪或者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数罪并罚。”甲从乙手中收买作为国家秘密的试题,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又组织10名考生作弊,构成组织考试作弊罪,前后是2个行为,应数罪并罚。C项正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规定:“组织考试作弊,在考试开始之前被查获,但已经非法获取考试试题、答案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扰乱考试秩序情形的,应当认定为组织考试作弊罪既遂。”因此,甲构成组织考试作弊罪既遂。D项错误。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34.【单项选择题】关于盗窃罪、侵占罪及职务侵占罪,不考虑数额,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在乙家做客,将帽子挂在衣架上。乙发现该帽子很别致,产生不法所有目的,欺骗甲,让甲帮忙去小卖部买包烟。甲离去后,乙将帽子藏起来。甲回来后找不到帽子,乙谎称家里最近有小偷经常来,可能被偷了。甲便没有再深究。乙构成侵占罪B.甲在乙家做客,将帽子挂在衣架上,离开时忘记拿帽子。乙也没注意到甲的帽子。客人丙知道甲遗忘了帽子,便拿走离去。丙构成侵占罪C.某公司的司机送会计去银行,会计在银行取款后将现金放在车上,在回公司途中,会计下车买包烟,司机趁机将车开走。司机对现金构成盗窃罪,也构成职务侵占罪D.某公司财务总监甲与分公司经理乙共同管理公司的一个资金账户。乙在甲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账户里的一笔资金划到自己账户。乙构成盗窃罪,也构成职务侵占罪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关于占有的转化问题和占有没有转化的问题。在一个特定场所,如果主人对财物失去占有,可以转化为场所的管理人占有,条件是场所相对封闭,人员流动不大,有明确的管理人。但要注意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占有没有转化的问题。这是指,在封闭的特定空间,只要所有权人、占有人在现场,那么原则上应认定为所有权人、占有人在占有,而不是由场所的管理人在占有。例如,飞机上的乘客的行李,不管放在何处,都由乘客在占有,而不是由飞机乘务员在占有,当然如果乘客下飞机时遗忘了行李,此时行李由乘务员在占有。A项,甲在乙家做客,将帽子挂在衣架上。帽子不是由场所管理人乙在占有,而是由甲在占有。乙将甲占有的财物变成自己占有,构成盗窃罪。乙虽然欺骗甲离去,但是甲没有处分财物的行为,因此乙不构成诈骗罪。但是,要注意,乙又欺骗甲可能被小偷偷了,导致甲不再追究。这个行为环节乙不构成诈骗财产性利益。A项错误。B项,当甲遗忘了财物,并且离去后,甲对财物失去占有,此时财物转化为乙在占有。这种转化不以甲知道为前提。丙将乙占有的财物转移为自己占有,构成盗窃罪。B项错误。原则上,财物由上级占有,如果上级对下级高度信赖、充分授权,则财物由下级占有。关于运输中的财物,运输司机是否占有财物,要看领导对司机的信赖和授权。如果领导安排了押运员,则意味着运输司机没有占有财物。因此,本题中的司机没有占有财物。司机的行为属于盗窃行为。司机的这种盗窃行为没有利用职务便利,因此不构成职务侵占罪,而只构成盗窃罪。这是因为,职务侵占罪中的职务要求具有一定的管理性,而在有押运员的情况下,司机只是在从事体力性劳动,对财物没有管理性,因此其职务不属于职务侵占罪中的职务。C项错误。共同占有,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占有财物。共管账户,应认定为共同占有债权。在共同占有的场合,其中一人没有经过其他共同占有人的同意,将财物转移为自己单独占有或者转移给第三人占有的,由于侵犯了其他共同占有人对财物的占有,因此成立盗窃罪。本题中乙的行为构成盗窃行为,并且乙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因为乙的职务具有管理性,所以乙在盗窃罪的基础上还构成职务侵占罪。D项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35.【单项选择题】关于交通肇事罪,下列论述正确的是哪一项?(  )A.陈某驾驶货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张某醉酒后严重超速驾驶小型客车追尾陈某的车辆,张某当场死亡,陈某驾车逃逸。交警部门认定陈某负主要责任,张某负次要责任。陈某构成交通肇事罪B.韩某酒后驾驶将徐某撞倒,为逃避法律追究,其将徐某转移到某栋废楼后逃逸,徐某未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韩某成立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C.钱某驾车不慎将丁某撞倒,钱某下车查看并将丁某扶至路边,交谈10分钟后,两人都觉得无大碍,丁某同意钱某离开。当天下午,丁某因腹膜后出血引发失血性休克死亡。钱某成立交通肇事后逃逸D.乘客梁某抢夺正在行驶中的公共汽车方向盘,致使公共汽车与对向驶来的卡车相撞,致多人死伤。梁某不成立交通肇事罪,而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与妨害安全驾驶罪的竞合,择一重罪处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交通肇事致1人死亡或者重伤3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成立交通肇事罪。而交警的事故责任认定指出陈某交通肇事逃逸,应负事故主要责任。不过,必须要注意的是,交警的行政事故责任认定书不应作为刑法上认定交通肇事罪的绝对标准。陈某正常行驶过程中被醉酒者严重超速行驶追尾,应当认为被害人自身需要对事故和死亡结果负责,因而陈某不应成立交通肇事罪。A项错误。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藏匿,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死亡的,成立故意杀人罪,而不仅仅是构成交通肇事罪。B项错误。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逃逸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基于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而逃跑。本例中的钱某误以为被害人并无大碍,被害人自身也同意钱某离开,因而不应认定钱某成立肇事后逃逸。C项错误。乘客在公共交通工具行驶过程中,有抢夺方向盘、变速杆等操纵装置,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应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妨害安全驾驶罪依竞合情形择一重罪处。D选项正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36.【单项选择题】下列情形中,哪一项构成强奸罪致人死亡?A.甲为了强奸妇女而使用暴力,明知暴力手段可能会导致妇女死亡仍予以放任,导致妇女死亡B.乙强奸妇女时,被妇女咬断舌头,恼羞成怒,掐死妇女C.丙强奸妇女后,为了灭口杀死妇女D.丁强奸妇女后,妇女羞愤自杀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强奸致人死亡是强奸罪的结果加重罪,其成立的条件有(1)死亡结果必须是强奸行为导致的。强奸行为,指的是带着奸淫目的实施的暴力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