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传染病控制+课件_第1页
医疗机构传染病控制+课件_第2页
医疗机构传染病控制+课件_第3页
医疗机构传染病控制+课件_第4页
医疗机构传染病控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内容安排传染病概述:概念、特点、诊断、防治原理、传染病的危害、传染病流行现状传染病的控制∶疫情报告、传染病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爆发疫情处理重点传染病:肝炎、霍乱、伤寒、贪局、麻疹、流脑、流感与禽流感医院传染病控制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概念: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朊蛋白)和寄生虫感染导致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基本特征:

1.有特异病原体,每种传染病均有

其特异的病原体。不同的病原体传染

力、致病力、毒力不同,病原体会产生

变异。

2.有传染性,不同传染病传染性不同,传

染期固定。个体发生以来人群中的发病

情况,个体发病影响其他个体发病

3.具有一定的流行特征:强度、分布

4.感染后产生特异免疫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生活接触、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昆虫媒介等等多3.易感人群-人群易感性传染病流行过程

传染源

自然和社会因素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传染病的诊断1、临床资料(广义包括辅助检查)2、流行病学资料:

暴露情况、是否为易感人群3、实验室病原体检查:

病原体分离培养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

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及早发现传染源、隔离患者、治疗患者,密切接触者管理切断传播途径:消毒、消灭虫媒动物、管理水源、卫生健康的行为习惯保护易感人群:疫苗接种、预防投药根据传染病预防原理,结合传染病流行特点采取相应措施。传染病的预防:在尚未出现疫情之前,针对可能存在病原体的环境、物品、动物、昆虫等所采取的措施,或对可能受病原体威胁的人群所采取的措施。传染病的控制:疫情发生后,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疫情管理和对疫区采取措施,限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强度与范围,使发病率降低到最低水平,防止疫情蔓延。传染病的消除:在一个地区范围内采取有效策略与措施,使某种传染病不再发病。传染病的消灭:某种传染病的传播停止,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消失。相关概念相关概念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仅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因其轻微的组织损害,在临床上不出现任何症状。有些传染病的感染表现为以隐性感染为主,如脊灰、乙脑显性感染:既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又能导致组织损伤,表现为一定的临床症状。有些传染病感染表现以显性感染为主,如麻疹、SARS。相关概念散发:传染病发病出在当地近年(3-5年)发病的一般水平流行: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水平大流行:传染病流行范围增大,超出一定的地界甚至是国界。爆发流行:在短时间内一定单位出现多例当前传染病流行与控制的形势1、传染病防治取得重大进展:传染病发病和死亡明显下降,很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多数疾病流行规律已被掌握。2、一些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一些得到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血吸虫病、性病3、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平均每年一种新传染病出现,如艾滋病、疯牛病、SARS当前传染病流行与控制的形势4、经济全球化,交通、旅游、劳动力转移到质的人口流动,媒体高度发达都给传染病流行与控制工作带来影响。同时经济高速发展对传染病防治的要求会更高。传染病危害对健康和生命的损害对经济的影响: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对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04年12月1日实施)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1989年9月1日起施行。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人大常委第十一次会议修订。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是一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律一、《传染病防治法》在疾病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003年的非典防治中。二、传染病控制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三、法律的不断完善与健全: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的接连出台。本次修订背景

四、原有法律制度不能适应传染病防治工作需要,在SARS防治中暴露了很多问题

1、对传染病的监测、预警能力薄弱;

2、疫情信息报告、通报渠道不畅通;

3、医疗机构对传染病人的救治能力、医院内交叉感染控制能力薄弱;

4、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采取紧急控制措施的制度不完善;

5、疾病预防控制的财政保障不足。本次修订的背景本次修订的背景五、社会重新认识了公共卫生的作用,国家提升了公共卫生地位。

2003年抗击“非典”的胜利,使社会和国家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主题思路(一)强调各级政府、政府有关部门在传染病防治中的职责(第5、13、14、19、20、42、50、60、61、63条)

(二)明确各业务部门职责(三)强调医疗机构在预防传染病中的基础地位,规范传染病的救治活动,真正做到防治结合。(第7、21、30、39条)

(四)突出对传染病的预防和预警(第17、19条)(五)完善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第三章)(六)完善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控制措施。(七)加强传染病防治的保障制度建设。

(第5、15、16、20条和第七章)(八)做到保护公民个人权利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主题思路

修改前七章四十一条,修改后九章八十条

第一章总则总则

第二章预防传染病预防

第三章疫情的报告和公布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第四章控制疫情控制

第五章监督医疗救治

第六章法律责任监督管理

第七章附则保障措施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则立法目的

第一条:

为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基本方针和原则第二条: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传染病分类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37种)甲类传染病(2种)

鼠疫、霍乱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乙类传染病(25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丙类传染病(10种)乙类按甲类管理的病种第四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中的肺炭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

传染病防治的领导第六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监督管理

第七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医疗机构职责

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第十条:国家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公益宣传。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医学院校应当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对在校学生以及其他与传染病防治相关人员进行预防医学教育和培训,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

健康教育第二章:传染病预防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制定传染病预防接种规划并组织实施。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第十六条: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传染病病人权利和义务第十七条:国家建立传染病监测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国家传染病监测规划和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传染病监测规划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进行监测;对国外发生、国内尚未发生的传染病或者国内新发生的传染病,进行监测。传染病监测制度第十八条:各级 CDC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履行职责:(一)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二)收集、分析和报告监测信息,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三)开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四)开展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诊断、病原学鉴定;(五)实施免疫规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的使用管理;(六)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七)指导、培训下级CDC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传染病监测(八)开展传染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提供技术咨询。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医疗机构职责

第二十二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实验室和病原微生物管理

第24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艾滋病的传播。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艾滋病防治第26条:国家建立传染病菌种毒种库。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确需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的,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传染病菌种、毒种管理

第二十七条: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或者按照其提出的卫生要求,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拒绝消毒处理的,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强制消毒处理。

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物处理第三章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

1、责任报告人概念,疫情属地报告原则(第30、31条)

--常规报告和特别报告;责任报告、义务报告

2、六个疫情通报制度(第34、35条)

3、疫情信息公布制度(第38条)

第三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军队医疗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发现前款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时,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报告。疫情报告—责任报告

疫情报告—义务报告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第三十七条

依照本法的规定负有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疫情报告医疗机构关于疫情报告工作要求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制度;建立传染病诊断、登记和报告制度和工作程序;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的报告和相关知识培训;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疫情通报系统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全国疫情、监测、预警信息

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发现传染病疫情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发现传染病疫情毗邻有关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本地传染病疫情本行政区内的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告知本单位有关人员省级卫生行政部本地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通报、监测、预警通报通报通报通报通报、监测、预警第36条

动物防疫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互相通报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以及相关信息。

54

第38条国家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社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应当及时、准确。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第四章疫情控制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时应采取的措施

第四十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

(三)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疾控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应采取的措施

第四十一条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实施隔离措施,并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接到报告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即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上级人民政府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解除隔离措施。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对被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隔离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隔离措施

第四十二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

(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二)停工、停业、停课;

(三)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

(四)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

(五)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上级人民政府接到下级人民政府关于采取前款所列紧急措施的报告时,应当即时作出决定。紧急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紧急措施的采取

第四十三条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宣布本行政区域部分或者全部为疫区(报上一级批准);国务院可以决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在疫区内采取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紧急措施,并可以对出入疫区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但是,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疫区封锁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疫区的宣布、检疫和封锁

第四十五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根据传染病疫情控制的需要,国务院有权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权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集人员或者调用储备物资,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紧急调集人员的,应当按照规定给予合理报酬。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能返还的,应当及时返还。第四十六条

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患其他传染病死亡的,必要时,应当将尸体进行卫生处理后火化或者按照规定深埋。为了查找传染病病因,医疗机构在必要时可以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尸体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进行解剖查验,并应当告知死者家属。患传染病病人尸体处理

第四十七条

疫区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物品,经消毒可以使用的,应当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进行消毒处理后,方可使用、出售和运输。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物品的处理

第四十九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供应单位应当及时生产、供应防治传染病的药品和医疗器械。铁路、交通、民用航空经营单位必须优先运送处理传染病疫情的人员以及防治传染病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用品的供应第五章医疗救治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和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服务网络的建设,指定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救治任务,或者根据传染病救治需要设置传染病医院。

医疗救治

第五十一条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医院感染的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在使用后予以销毁。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医疗救治第五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分诊点进行初诊。医疗机构不具备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一并转到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五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履行下列监督检查职责:

(一)对下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履行本法规定的传染病防治职责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检查职责

(四)对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及其生产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对饮用水供水单位从事生产或者供应活动以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进行监督检查;

(五)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六)对公共场所和有关单位的卫生条件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监督检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对传染病防治重大事项的处理。第七章保障措施

关于财政保障制度

1、日常经费: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负责(包括预防、控制、监督工作经费)

2、项目经费:省级政府和中央财政负责,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补助;60条

3、对困难人群实行医疗救助第五十九条

国家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第六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预防、控制、监督工作的日常经费。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确定全国传染病预防、控制、救治、监测、预测、预警、监督检查等项目。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实施重大传染病防治项目给予补助。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流行趋势,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项目范围内,确定传染病预防、控制、监督等项目,并保障项目的实施经费。

第六十一条

国家加强基层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扶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染防治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经费。

保障措施保障措施

第六十二条

国家对患有特定传染病的困难人群实行医疗救助,减免医疗费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等部门制定。保障措施第六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储备防治传染病的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物资,以备调用。保障措施第六十四条

对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科研、教学、现场处理疫情的人员,以及在生产、工作中接触传染病病原体的其他人员,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并给予适当的津贴。

第八章法律责任法律责任

第六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法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或者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未及时组织救治、采取控制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履行传染病疫情通报、报告或者公布职责,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

(二)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传播时未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

(三)未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的;

(四)未及时调查、处理单位和个人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履行传染病防治职责的举报的;

(五)违反本法的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第六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法的规定履行传染病防治和保障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责任第六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法履行传染病监测职责的;

(二)未依法履行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职责,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

(三)未主动收集传染病疫情信息,或者对传染病疫情信息和疫情报告未及时进行分析、调查、核实的;

(四)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依据职责及时采取本法规定的措施的;

(五)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第六十九条医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法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医院感染控制任务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

(二)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

(三)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

(四)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

(五)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者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未予销毁,再次使用的;

(六)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的;

(七)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

第七十条采供血机构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或者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导致因输入血液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发生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采供血机构的执业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非法采集血液或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一条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动物防疫机构未依法履行传染病疫情通报职责的,由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法律责任第七十二条铁路、交通、民用航空经营单位未依照本法的规定优先运送处理传染病疫情的人员以及防治传染病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由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法律责任

第七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已取得许可证的,原发证部门可以依法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饮用水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的;

(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的;

(三)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的;

(四)出售、运输疫区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物品,未进行消毒处理的;

(五)生物制品生产单位生产的血液制品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

第七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已取得许可证的,可以依法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以及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未按照规定进行严格管理,造成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扩散的;

(二)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导致因输入血液、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经血液传播疾病发生的。第七十五条

未经检疫出售、运输与人畜共患传染病有关的野生动物、家畜家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法律责任

第七十六条在国家确认的自然疫源地兴建水利、交通、旅游、能源等大型建设项目,未经卫生调查进行施工的,或者未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意见采取必要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提请有关人民政府依据职责权限,责令停建、关闭。法律责任法律责任第七十七条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主要相关法律法规国境卫生检疫法(1986)动物防疫法(1997)食品卫生法(1995)药品管理法(2001)主要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交通卫生检疫条例(1998)血液制品管理条例(1996)疫苗流通管理与预防接种工作条(2005)艾滋病防治条例(2006)主要法律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妨害预防最高人民检查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年5月)主要法律法规消毒管理办法(200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200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4)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200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37号2004年1月1日施行2006年10进行局部细节修改主要内容总则组织管理报告调查信息管理与通报监督管理罚则一、总则目的1、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

2.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

3.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一、总则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界定重大传染病疫情

鼠疫、霍乱、肺炭疽和SARS暴发

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者多例死亡

动物间鼠疫、布氏病和炭疽等流行

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感染病例

罕见或者已消灭的传染病

新发传染病或者疑似病例

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界定其它事件

中毒人数﹥30人或出现1例以上死亡的食源性、水源性疾病暴发

短期内发生≧10人急性职业中毒(事件)

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动物宿主、媒介生物发生异常

医源性感染暴发

免疫接种、药物预防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界定其它事件

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泄漏等事件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危害公众健康的恐怖袭击事件

放射性污染、丢失放射源和人员受超剂量照射等事件

自然灾害引发的疫情或中毒事件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其他重大事件一、总则疫情报告坚持的原则a.依法管理b.分级负责c.快速准确d.安全高效一、总则组织管理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事件与信息管理”实施统一监督管理b.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监督管理

一、总则要求省级以上的卫生行政部门鼓励、支持开展“事件与信息报告”管理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二、组织管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1、按属地化管理原则:A.对辖区内的突发“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

B.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

C.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事件和疫情信息D.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咨询和监督

二、组织管理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2、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和实验室:

▽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

▽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检验及报告

二、组织管理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3、负责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建立监测信息数据库4、重点涉外机构单位发生的疫情,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管理和检查指导

5、负责培训指导二、组织管理国家:《国家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监测体系

》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并向乡(镇)、村和城市社区延伸

国家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基础卫生资源数据库和管理应用软件,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定传染病、公共卫生和专病监测的信息采集、汇总、分析、报告等工作的需要

二、组织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职责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监测报告制度

(报卡、登记簿、收报、核对、自查、奖惩)执行首诊负责制: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并负责报告。二、组织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职责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负责网络直报:

a、门诊部、诊所、卫生所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

b、报告卡片邮寄信封应当印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疫情”标志及写明XX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的字样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培训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样

二、组织管理流动人员流动人员中发生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报告、处理、疫情登记、统计,由诊治地负责

铁路、交通、民航、厂(场)矿所属的医疗卫生机构发现“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二、组织管理军队军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军人中的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由他们的卫生主管部门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直接报告。

军队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地方就诊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按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保密医疗卫生人员未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三、报告责任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报告对责任报告单位(人)要求:

乡(镇、地段)级以上

a、必须建立疫情管理组织b、指定专职疫情管理人员

县(市、区)级以上必须实现计算机网络直报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卡保留三年三、报告传染病疫情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三、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突发事件报告: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三、报告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单位突发事件县CDC地区和省CDC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县卫生局地区和省市卫生局(厅)卫生部县政府相应政府2小时2小时2小时2小时2小时2小时2小时2小时2小时四、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

(三)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四、调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管理“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

医疗机构应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传染病疫情调查、采样与处理信息管理与通报各级CDC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定期分析通报制度,常规监测时每月不少于三次疫情分析与通报,紧急情况下需每日进行疫情分析与通报

监督管理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对本行政区域进行监督、指导

监督管理在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监督检查技术指导信息报告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责任报告单位或报告人的违规报告行为罚则医疗机构违犯本“办法”的行为:未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未指定相关部门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瞒报、缓报、谎报处罚:a、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b、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c、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它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据刑法追究刑事责任罚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违规行为:瞒报、缓报、谎报未按规定建立专门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未按规定派人进行现场调查的;

未按规定上报疫情或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处罚:同医疗机构。责任报告人违规行为: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情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证书个体或私营医疗保健机构瞒报、缓报、谎报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对造成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传播流行的,责令停业整改,并可以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未按照规定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瞒报、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

--传染病爆发疫情调查与处理主要内容一、什么是爆发?二、爆发调查三、问题探讨什么是爆发?

——在一个局部地区或单位(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短期内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传染病爆发意味着?——公共卫生的突发事件——经济上的紧急状况——异常事件——政治的紧急状况——必须快速采取行动的事件——常规监测系统的失败——日常控制措施失效——爆发也是改善工作的一个机会DAYCASES疫情确认爆发的识别与反应应对Opportunityforcontrol发现和报告首发病例DAYCASES爆发的识别与反应首发病例发现和报告疫情确认

应对Opportunityforcontrol2003年北京市SARS临床诊断病例发病时间与发病到住院间隔天数分布情况输入期(3.1-3.31

)扩散期(4.1-4.15

)高峰期(4.16-5.5)缓降期(5.6-5.19

)终止期(5.20-

)爆发疫情调查的任务

——对事件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查明爆发原因——确定干预措施——实施预防控制措施爆发疫情调查处理原则边调查、边处理(采取措施)采取的措施既不能影响调查结论,又要有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

随时写报告爆发调查的步骤现场工作的准备核实诊断,建立初步假设建立病例定义,开展进一步调查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提出假设,采取进一步防治措施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设评估与修订防治措施撰写爆发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实施控制措施步骤1.现场工作的准备—对事件以及到现场目的和任务的思考—准备你认为需要的物品和设备—为调查出行作出必要的安排D5???步骤2.

核实诊断,建立初步假设对临床医生及相关人员进行访谈,查看病例、对部分病例进行初步调查,了解相关资料,根据病人的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判断是否符合初步诊断。对一时不能诊断的提出需要补充的资料与检验D7根据初步调查建立初步的假设(印象)。及时撰写初次调查报告,上报有关部门和领导。对于下一步工作进行准备。(调查方案,补充人员)对于病人的救治和隔离提出指导意见步骤3.建立病例定义,开展进一步调查D11病例定义依据: 1.

临床和/或实验室信息 2.

患病者的特征 3.

地点/位置的信息 4.

具体时间

搜索全部病例、对所有病例开展个案调查,采集相关样本,同时可调查未发病病例。获取相关信息:发病强度、流行特征(三间分布)、传播因素、其他信息。D13步骤4、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通过资料的分析获得:1流行强度:罹患率2流行特征:三间分布(列表,绘图)3传播方式:根据发病曲线,确定4爆发因素:引起爆发的原因

×年9月12日上午8点,县疾控中心疫情值班室接×乡卫生院电话报告

“该辖区××小学,自9月11日中午12:00,至报告时止,发生50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少数病人出现惊厥、昏迷症状,个别病人有呕吐现象。

原因不明病人集中在一个小学内,短期出现大量病人开学初期,尤其需要重视当地其它学校情况不明结论:需要开展进一步调查调查准备:人员、设备、经费、交通和通讯听取当地业务人员介绍疫情情况:学校发病情况、首例病人发病情况、一般情况现场初步调查(访谈、采样)访视病人(临床医生、病人访谈、查阅病历)初步调查结果首例病人金XX,女,XX小学五年级学生,9月10日晚上8时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发病前在校喝过生水、吃过小卖部零食。截至12日下午3点,共发现病例78人,集中于XX小学,病人以发热、腹痛、腹泻为主,部分病人恶心、呕吐,个别病人抽搐,并出现昏迷现象。实验室检测病人血象偏高,采集部分病人粪便标本,结果未出。经病例搜索,周边地区和其它学校未发现类似病人。学校基本情况该校1-5年级6个班,1个学前班,学生334人,教师13人,其中住校生24名。学校分生活区和教学区两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