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T 16620-2023 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正式版)_第1页
GB∕ T 16620-2023 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正式版)_第2页
GB∕ T 16620-2023 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正式版)_第3页
GB∕ T 16620-2023 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正式版)_第4页
GB∕ T 16620-2023 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正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01代替GB/T16620—1996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GB/T16620—2023 Ⅲ 1 13基本术语 14林木种质资源与引种驯化 24.1林木种质资源 24.2林木种质资源保存 44.3林木引种驯化 55林木遗传变异与选择育种 55.1林木遗传变异 55.2林木选择育种 86杂交育种与无性系选育 6.1杂交育种 6.2杂种优势 6.3无性系选育 7林木遗传测定与品种比较试验 7.1遗传测定 7.2品种比较试验 8林木采种基地与林木结实 8.1林木采种基地 8.2林木结实 8.3种子产量预测 9.1种实采收 9.2种子调制 10.2种子真实性鉴定 11.1种子休眠 Ⅱ12.1苗木培育 12.2播种育苗 12.3无性繁殖 12.5苗木出圃及苗木质量 12.6苗木质量分级与贮藏 13种苗行业管理 索引 ⅢGB/T16620—2023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GB/T16620—1996《林木育种与种8.1.21、8.1.22、8.1.24、9.1.2、9.2.10、9.3.1~9.3.5、9.3.7~9.3.10、10.1.2、1011.2.5~11.2.8、12.1.1~12.1.17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1996年首次发布为GB/T16620—1996;1林木育种与种子管理术语3基本术语树种treespecies间断分布disjunctivedistribution2GB/T16620—20233.8种子亚区seedsub-zone3.94林木种质资源与引种驯化4.1.1种质germplasm4.1.2状特征生物的可遗传的物质资源的总称。4.1.3森林遗传资源forestgeneticresources林木基因资源forestgeneresources4.1.4林木种质资源库thebankoftreegermplasmresources收集和保存林木种质资源的场所。4.1.5的一个特定种类的繁殖群体。4.1.6出原种范围的一个群体。4.1.7能够遗传给群体或个体。4.1.83GB/T16620—20234.1.9种源provenance在同一树种分布区内,一批种子或苗木的地理来源或原产地。4.1.10家系family同一植株(或无性系)的自由授粉子代,或双亲控制授粉产生的子代总和。4.1.11半同胞家系half-sibfamily4.1.12全同胞家系full-sibfamily林木经过控制授粉产生的后代,父母本来源均清楚的家系。4.1.13群体population种群一个物种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享有共同基因库,并能相互杂交的个体的总和。4.1.14基因型或其表型特征根据地理分布特点逐渐改变的群体。4.1.15生态型ecotype同一物种为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生育环境而产生的彼此互异的基因型。4.1.16野生树种wildspecies尚未被人类栽培利用,靠自然繁衍维持生存的树种。4.1.17栽培树种cultivatedspecies已被人工栽培利用且栽培时间在两个世代以上的树种。4.1.18珍贵树种preciousspecies有特殊经济或科研价值的树种。4.1.19稀有树种rarespecies4.1.20濒危树种endangeredspecies灭绝的树种。4.1.214GB/T16620—2023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适应adaptation适应值adaptivevalue够生存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代的相对能力。育种圃clonalarchive育种材料收集区bankofbreedingmaterials存的范围之内。就地保存insituconservation原地保存通过保护物种栖息地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生境等措施,在原产地对迁地保存exsituconservation异地保存通过引种、扩繁等手段将濒危野生动植物从原生地中转移到条件良好的人工可控环境或适宜生境来实施种质资源保护的方式。离体保存invitropreservation方法。5GB/T16620—20234.3林木引种驯化4.3.1从选择引种材料,到进行引种试验、研究驯化培育措施,直至成为当地栽培树种的全4.3.2林木引种introductionofexotictreespecies树种或品种被引到其自然分布区以外的地区种植,通过对其生长特性和环境适应性的全面评价,为引种地选择有应用前景新种质的方法。4.3.3通过一定措施,使外来树种适应本地环境,或使本地野生种适应栽培条件的人为干预过程。4.3.4乡土树种nativetreespecies本地种indigenoustreespecies历史上自然分布或土生土长的原产树种。4.3.5外来树种exoticstreespecies5林木遗传变异与选择育种5.1林木遗传变异5.1.1林木遗传学foresttreegenetics森林遗传学forestgenetics在遗传学理论指导下,研究树木遗传变异规律的科学。5.1.2导致林木群体演化的林木遗传学分支学科。5.1.3林木数量遗传学forestquantitativegenetics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林木群体的数量性状和评估各种遗传参数的林木遗传学分支学科。5.1.4林木细胞遗传学treecytogenetics从细胞学的角度,特别是从染色体的结构功能,以及染色体和其他细胞器的关系来研究林木遗传学分支学科。5.1.5林木分子遗传学forestmoleculargenetics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林木遗传和变异机制的遗传学分支学科。6GB/T16620—2023遗传genetics林木亲代与子代性状之间的连续性和相似性程度。遗传物质geneticmaterial以单链或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为组分的遗传信息的载体。一个群体中存在两种或多种变异类型的现象。5.1.10由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的特定的一定长度的区段。5.1.115.1.12基因型genotype生物体所有遗传物质基础的总和。5.1.13从表型值中除去环境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后由基因型决定的数值。5.1.14表现型phenotype林木个体上所观察到或可度量的外在性状的总和。5.1.155.1.16性状character;trait5.1.175.1.187GB/T16620—20235.1.19注:包括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5.1.20同一个体两个性状的育种值之间的相关。注:两性状的遗传协方差与各性状遗传标准差乘积之比。5.1.21程度。5.1.22同种生物世代间或同代个体间的性状差异。5.1.23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产生的变异。5.1.24表型变异phenotypicvariati林木相同的基因型在相似的立地条件上栽培所观察到的性状或度量值的差异。5.1.25由于环境影响所引起的性状变化。5.1.265.1.27变异。5.1.28连续变异continuousvariation注:具有连续变异模式的树种,相邻地区的种源间遗传差异一般较小,用来供选择育种的潜力亦较小。5.1.29注:通常出现在树种天然分布区遭到自然力或人为强烈干扰的树种上。5.1.30渐变变异clinalvariation8注:两个地理上相邻的种源间,或种源内林分间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差异;而不相邻或地域上相距较远的种源间或林分间反而遗传差异较小的变异模式。基因加性效应additiveeffectofgenes注:其数值是个体与一些从群体随机抽取的个体交配时获得,其子代平均值距其群体平均值的平均离差的两倍。注:在树木改良的第一代,基本群体通常是由天然林或未经改良的人工林树木组成。在后继世代中,基本群体往往是由前一代选择出的亲本产生的后代(通常为遗传测定林)组成。9GB/T16620—20235.2.10基因型非随机有区别地繁殖。5.2.11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5.2.12人工选择artificialselection5.2.13直接选择directselection注:包括单性状选择法、独立淘汰选择法和指数选择法。5.2.14间接选择indirectselection根据与目标性状相关的性状进行的选择。5.2.15稳定性选择stabilizingselection在群体样本较大时,个体的表型性状值呈正态分布。保留正态分布的平均数为1个标准差以内的5.2.16保留候选群体性状值正态分布图中距群体平均数若干标准差以上或以下区域中个体,最终实现固定群体中目标等位基因的一种选择方法。注:上位选择为正的定向选择,下位选择为负的定向选择。正、负向选择方法的采用依不同性状的遗传控制方式和5.2.17树种选择treespeciesselection产地试验provenancetest用于生产的试验。5.2.19全面种源试验wildrangeprovenancetest5.2.20GB/T16620—2023的地段或林分。群体选择populationselection表型选择phenotypicselection仅根据树木表型观测值进行的选择。单性状选择singletraitselection根据单一目标性状的优劣而做的选择。多性状选择multi-traitsselection联合选择在一个世代内同时改良多个目标性状的方法。优良林分选择selectionofsuperiorstand类型选择typeselection方法。家系选择familyselection家系间选择selectionamongfa家系内选择selectionwithinfamilyGB/T16620—20235.2.33合并选择把家系的平均表型值和所在家系内个体的表型值的选择结合起来,在评估家系的同时计算家系内每个个体的指数方法。注:根据指数的大小评选出最优家系内最优个体的方法。5.2.34方法。5.2.35优树plustree;superiortree5.2.365.2.37优树选择selectionofplustree5.2.38候选树candidateplustree5.2.39对比树comparisontree,checktree次于候选树的优势木。5.2.40优势树对比法5.2.41基准线选优法standardbaselinesel以预先拟订好的基本标准作为比较对象的选优方法。5.2.42标准地法选优plustreeselectionbysampleplotmethod以标准地平均值作为比较对象的选优方法。5.2.43选择压selectionpressures5.2.44选择响应selectionresponse中选优势群体的子代平均表型值距林木群体平均表型值的差值。GB/T16620—2023中选个体数占供选林木群体总株数的比例。为比较不同计量单位入选的优树的选择效果,将不同性状的选择差(s)除以各自性状的变异标准差选择系数selectioncoefficient用以测量某一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生存程度的数值。选择差selectiondifferential中选个体某一性状的平均值与供选林木群体同一性状平均值之间的差值。遗传增益geneticgain遗传响应除以亲本群体的平均表现型值所得百分率。6杂交育种与无性系选育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杂交双亲的组合与配置。黑杨×小叶杨杂交亲本parentsforcrossing参与交配过程的父本和母本的总称。干参与交配的雌性亲本。合杂种由基因型不同的亲本交配所产生的子代。自然界种或属间天然杂交形成的杂交种。人工杂种artificialhybrid通过人工控制授粉形成的杂交种。有性杂交sexualhybridization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而产生后代的一种杂交。远缘杂交distanthybridization种以上分类单位的个体间的杂交。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个体杂交所得的杂种,由于其生理功能不协调,不能繁殖后代或繁殖力很低的现象。属间杂交intergenericcrossing同科不同属的生物个体之间的杂交。同属不同种的生物个体之间的杂交。种内杂交intraspecificcrossing同一树种不同个体(基因型)之间的杂交。一个树种内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交配。自花授粉能正常结实产生子代的树种,或异交结实(包括雌雄同花和雌雄异花的)树种,通过人工隔离后授予自体的花粉,迫使其结实的交配方式。亲本间杂交,因组织、细胞(染色体组)或分子水平上的不协调,造成花粉不能在雌蕊(或胚珠)上萌发,或萌发后花粉管不能正常达到胚囊受精,或是受精后胚胎不能正常发育形成种子的现象。GB/T16620—20236.1.19自交不育性self-infertility6.1.20单交interlinearcross两个遗传组成不同亲本间的杂交。6.1.21复合杂交multiplecrossing6.1.226.1.23使杂种F1代再与亲本之一杂交。6.1.24双交doublecross利用两个单交种组成的交配组合方式。6.1.256.1.26切枝杂交cuttingcross6.1.27混合授粉mixedpollination6.1.28亲本因花期不同步而不能进行传粉受精的现象。6.1.29花期调整anthesisregulation使雌花的适宜受粉时期与雄花大量散粉时期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技术措施。6.1.30去雄emasculation通过人为的方法将两性花植物中母本植株的雄蕊去除或杀死的过程。6.1.31套袋隔离baggingforpollenisolationGB/T16620—20236.1.32授粉pollination人工授粉方式授予雌花柱头(或胚珠)的过程。6.1.33控制授粉controlledpollination按预定计划将目的花粉授予母本的授粉技术。6.1.34自花授粉self-pollination6.1.35异花授粉cross-pollination物学现象。6.2杂种优势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在个别性状或综合性状上,比其双亲优越的遗传杂种劣势negativeheterosis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在个别性状或综合性状上,反而不如亲本的遗传现象。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由于性状的分离而导致后代群体平均表型水平下降显性假说dominancehypothesis显性基因互补假说认为杂种优势是由于F1累积(或综合)了原来分别存在于两个亲本中的有利显性基因或部分显性基因结果的学说。杂合子的表型比两个纯合子的表型更趋于优越的遗传假说。GB/T16620—2023杂种优势表现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无性系育种clonalbreeding繁殖成无性系的原始植株。由一个基因型通过无性繁殖形成的一群个体。无性系品种clonalvariety注:包括由一个无性系构成的单一无性系品种,和由多个无性系构成的复合品种。从原株开始采集营养繁殖材料繁衍无性系分株的次数。注:由原株分生出个体,为第一轮次;从第一轮次无性系分株上采集营养繁殖材料繁衍出个体,为第二轮次;以此类推。7林木遗传测定与品种比较试验遗传测定genetictest表型测定phenotypetestGB/T16620—20237.1.2后代测定用不同亲本子代进行田间对比试验,并根据其性状表现,对亲本遗传价值与遗传参数进行评价的7.1.37.1.4测定林testplantation为对所选优树或其他育种材料进行遗传品质评估而建立的试验林。7.1.5测定用的试验林。7.1.6为测定各无性系的遗传品质及利用价值而建立的试验林。7.1.7以测定优树遗传品质为目的而制定的各种交配制种方式。7.1.87.1.9半同胞交配设计half-sibmatingsystem7.1.10多系混合花粉交配设计mixedpollenmatingdesign待测无性系较多时,将10个~20个待测亲本分为一组,用组内多系混合花粉授粉(排除自交)的交7.1.11双亲谱系交配设计completepedigreematingdesign完全谱系交配设计全同胞家系交配设计full-sibfamilymatingdesign知其父母双亲的交配制种方式。注:常用的设计方式有双列交配设计、循环单交设计和分组不连续半双列交配设计。7.1.12利用中选亲本自由授粉子代作为试验材料的一种交配制种方式。GB/T16620—20237.1.13析因交配设计factorialdesign7.1.14巢式交配设计nestedmatingdesign群状交配设计hierarchingmatingdesign7.1.15全双列交配设计completediallelmatingd7.1.16半双列交配设计half-diallelmatingdesign只做全双列交配设计中亲本的正交组合的制种方式。7.1.17不连续半双列交配设计disconnectedhalfdiallelm7.1.18部分双列交配设计partialdiallelmatingdesign7.1.19正向选型交配设计positiveasortativematingdesi控制授粉交配的制种方式。注:用于构建精选基因型小群体和提高最佳基因型频率,而增加期望遗传增益的控制授粉设计。7.1.20采用将多父本半同胞和与控制授粉的部分双列杂交交配设计等方法,能同时较快估算育种值和培育亲缘关系谱系清楚的育种群体的一种交配设计。7.1.21相同的亲本在作为正交和反交时的子代表现不同的现象。7.1.22田间试验设计designoffieldexperiment7.1.23由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关系所产生的对表型的影响或效应。对照control行同种或异种树木。被测的家系或无性系某个性状的平均值实际高于对照的百分比。遗传力heritability群体某一性状的遗传方差在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例。遗传方差与表型方差之比。狭义遗传力narrowsenseheritability加性遗传方差与表型方差之比。配合力combiningability一般配合力generalcombiningability;GCA特殊配合力specialcombiningability;SCA重复力repeatabilityGB/T16620—2023育种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品种或最初亲本的一批种子可用于繁殖原种的种子。起源于共同的祖先而具有特定基因型和表型的一个群体。注:品系的生产利用价值尚未肯定,一般用编号表示。经过比较鉴定,优良者繁殖推广后成为品种。品种比较试验breedtest;varietyt区域试验regionaltest在品种或林木良种投入生产使用以前,确定其适生地域、适用价值和推广范围的多地域的比较试验。8林木采种基地与林木结实提供生产性林木种子的区域或单位。注:包括林木良种生产基地和一般采种基地。注:在林业实践中,也把繁殖推广经济性状有不同程度提高的材料称作良种繁育。用于采集林木种子的各种林分。GB/T16620—20238.1.5在优良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通过去劣留优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8.1.68.1.7实生苗种子园seedlingseedorchard由优树单亲或双亲子代的实生苗按照种子园技术要求营建,在子代测定评价基础上进行去劣留8.1.8用嫁接或扦插等无性繁殖方式繁殖优树建立起来的采种林分。8.1.9第1代无性系种子园用未经子代测定筛选的优树,通过嫁接或扦插等无性繁殖方式建立起来的采种林分。8.1.10第1代改建种子园改良种子园improvedseedorchard根据子代测定的亲本评价结果,对第1代无性系种子园进行去劣留优疏伐后的采种林分。8.1.11根据子代测定结果,对初级无性系种子园亲本无性系作重新选择,再建的种子园。8.1.128.1.13由第2代无性系种子园半同胞子代测定林中选优得到的材料,经营养繁殖营建的采种林分。8.1.14第3代无性系种子园由第2代无性系种子园的全同胞子代林中选择优良家系中的优良单株为主要材料,经营养繁殖营建的采种林分。8.1.15种子园发展到1.5代以后,各个世代种子园的泛称。GB/T16620—20238.1.16渐进式改良种子园根据不同时期的子代测定结果,对第1代或第2代种子园分期、分批进行去劣留优疏伐改建,或部8.1.17为目的的采种林分。8.1.18双系杂交特殊配合力种子园SCAhybridseedorchardwithtwoclones经配合力测定和开花结实特性等性状的综合选择,由两个具有优良的特殊配合力亲本组成的种8.1.19经配合力测定和开花结实特性等性状的综合选择,由3个具有优良的特殊配合力亲本组成的种子园。8.1.20在种源试验和种源间杂交试验基础上,对种源试验中的优良种源或选择优良种源中的优良单株建立的种子园。8.1.21注:常用于强化育种和小粒种子树种的种子园营建。8.1.228.1.23经营管理措施。8.2林木结实树木发育周期developmentalcycleoftreeGB/T16620—2023过程。注:林木是多年生多次开花结实的植物,在一年中,最初为营养生长.到一定年龄后才且繁殖能力.以后年复一年地林木大量结实的年份。歉年offyear林木结实量小的年份。结实间隔期两个相邻丰年间隔的年限。林木结实丰年和歉年交替出现的现象。育阶段。对生物各种物候现象的观察和记载。对采种林的种子产量所做的估测。物候学法phenologicalevaluationGB/T16620—2023标准地法evaluationbysampleplot在采种林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标准地,在标准地内选出有代表性的林木若干株,调查其结实可见半面树冠球果估测法cropevaluationbycountingconesinvisiblecrown种子产量的方法。球果切开法conecutting把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球果纵切面上饱满种子数作为预测每公顷和全林分种子相对产量的一种方法。采种母树treeforseedcollection子生产的树木。采种种子调制seedprocessing种子干燥seedseasoning利用自然条件使球果和果实干燥脱粒和降低种子含水量的方法。GB/T16620—20239.2.4以人为加热使球果或果实干燥脱粒和降低种子含水量的方法。9.2.59.2.6种子精选seedcleaning9.2.7风选winnowing利用风力净种的方法。9.2.8筛选screening利用孔径大小不同的筛子净种的方法。9.2.99.3.1一批种子从高处落下或向低处移动时形成一股流水状的特性。9.3.2种子在斜面上开始滚动时的角度和绝大多数种子滚落时的角度。9.3.3当种子堆在移动时,其中各个组成部分都受到外界环境条件和本身物理特性的综合作用而发生重注:性质相近似的组成部分,趋向聚集于相同部位,而失去它们在整个种子堆里原来的均匀性,增加了不同部分差异程度的现象。9.3.4当一批种子的发芽率从收获后降低到半数种子存活所经历的时间。9.3.5种子老化与劣变seeddeteriora种子的品质及其性能或生活力自较高的水平下降至较低的水平。9.3.6临界含水量criticalmoisturecontent种子安全贮藏和维持种子生命活动所需的含水量。9.3.79.3.8能够忍耐干燥且适宜于低温贮藏的种子。9.3.9不耐低温和不耐脱水干燥特性的种子。9.3.10中间型种子intermediateseed9.3.129.3.139.3.14将充分干燥种子置于0℃~5℃、相对湿度为50%~60%的条件下贮藏的方法。9.3.159.3.16超低含水量贮藏ultra-lowmoistureseedstorageGB/T16620—20239.3.18在低温(0℃~5℃)、湿润(间层物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的60%左右)和通气条件下贮藏种子的方法。9.3.19将种子装在竹篓内或麻袋中,然后放入流水中湿藏种子的一种特殊贮藏方法。10林木种子品质检验10.1种子质量检验种子品质seedquality种子质量种子优劣程度的各项指标的统称。遗传品质geneticquality与遗传特性有关的品质。播种品质sowingquality种子播种后与田间出苗有关的质量。种子品质检验seedtesting种子质量检验seedqualityexamination利用感官和仪器测定等方法对种子等其他播种材料进行质量鉴定的过程。同一树种的一批种子。扦样sampling利用专用的扦样器具,从袋装或散装种批中取样的工作。样品sample为检验种批品质,按规定程序抽取的具有代表性的种子。初次样品primarysample从种批的一个部位随机抽取的小部分种子。GB/T16620—2023混合样品compositesample从同一种批中抽取的全部初次样品充分混合而组成的样品。送检样品submittedsample从送检样品中分出供实验室测定某项品质指标而用的样品。黏滞性种子viscosityseed从混合样品中分取送检样品或从送检样品中分取测定样品的过程。分样器法dividermethod用分样器按规定程序分取样品的方法。点取法spoonsampling将送检样品摊成正方形,用取样匙随机在至少5个点上取出所需种子量的取样方法。纯净种子质量占测定样品各成分总质量的百分率。芽能力的种子的总称。纯净种子以外的任何植物种类的种子单位。夹杂物inertmatter在实验室内幼苗出现并生长到某个阶段,其基本结构的状况表明它是否能在正常的田间条件下进GB/T16620—2023一步长成一株合格苗木的过程。称重发芽法germinationbyweightedreplicates种子发芽所需的平均时间。在最适条件下发芽过程达到高峰时正常发芽粒数占供试种子总数的百分率。发芽指数germinationindex综合表示一批种子的发芽速度和发芽数量的指标。下胚轴伸长而使子叶和幼苗中轴伸出地面的一种发芽习性。子叶或变态子叶留在土壤内和种子内的一种发芽习性。幼苗继续生长成为合格苗木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结构。正常幼苗normalseedling完整幼苗intactseedlingGB/T16620—2023带轻微缺陷的幼苗slightdefectsseedling损伤苗damagedseedling多种子单位multipleseedunits能够产生多株幼苗的种子单位。新鲜粒freshseed的种子。涩粒seedfilledwithtanninlikesubstances种子生活力seedviability种子潜在的发芽能力。GB/T16620—2023靛蓝染色法indigocarminestaining离体胚在规定的条件下培养5d~14d,用以检测种子生活力的方法。X射线检验X-raytest能力的方法。种子优良度seedsoundness,cuttingtest根据种子外观和内部状况所判断的种子优劣程度。种子含水量占种子质量的百分率。将种子样品置于103℃±2℃的烘箱中,干燥17h±1h的种子含水量测定方法。将种子样品置于130℃~133℃的烘箱中,干燥1h~4h的种子含水量测定方法。1000粒气干纯净种子的质量。种子活力seedvigour在广泛的田间条件下,种子本身具有的决定其快GB/T16620—2023根据种子质量指标对林木种子质量所做的分级。近缘种congenericspecies亲缘关系相近的种。品种在特征特性方面典型一致程度的鉴定。遗传标记geneticmaker可追踪染色体、染色体某一区段或某个基因座在世代间传递的任何一种可遗传和可识别的标志性细胞学标记cytologicalmarker以树木个体间的染色体的核型和带型差异,染色体的缺失、重复、易位、倒位等细胞学的标志性特征。生化标记以树木体内的某些可遗传的生化标志性特征。分子标记molecularmarker以个体遗传物质DNA分子链上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志性特征。指纹图谱fingerprint某种生物体或某种组织或细胞的DNA经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得到的能够标示其化GB/T16620—202311种子休眠与催芽处理11.1.1种子休眠seeddormancy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11.1.2生理休眠physiologicaldormancy;PD由于种皮、胚乳或子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抑制物质而引起的种子休眠现象。11.1.3形态休眠morphologicaldormancy;MD种胚未完成发育而导致的休眠现象。11.1.4形态生理休眠morphophysiologicaldormancy;MPD具有未发育完成的胚,还含有诱导生理休眠的因素所引起的综合休眠现象。11.1.5物理休眠physicaldormancy;PY由于种皮或果皮中有不透水层存在,影响了透水、透气和透光而引起的休眠现象。11.1.6综合休眠combinationaldormancy;PY+PD既具有物理休眠又具有生理休眠。11.1.7二次休眠secondarydormancy原先能萌发的种子,在不适宜萌发的环境中重新进入休眠状态。11.2种子催芽处理11.2.1种子处理seedtreatment种子预处理seedpretreatment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处理措施的总称。种子催芽sprouting;germinationenhancement11.2.3浸种催芽seedsoaking用水或某些溶液在播种之前浸泡种子,促使种子吸水膨胀的措施。种子层积处理seedstratification将种子与一定量湿沙、雪或湿草灰等分层交替或混合放置进行催芽的措施。GB/T16620—2023低温层积coldstratification把种沙混合物置于低温条件下(0℃~5℃)进行催芽的方法。暖层积warmstratification把种沙混合物置于暖温条件下(15℃~30℃)进行催芽的方法。变温层积alternatingtemperaturestratification用暖温和低温交替进行的层积催芽法。种子渗调调节seedosmoconditioning在控制条件下,使种子缓慢吸水为萌发提前进行生理准备的种子处理技术。12苗木培育与质量分级12.1苗木培育用于专门繁殖、培育林业苗木的场所(园地)。育苗growingseedling针对树木各种繁殖体,利用适宜的方法培育成用于栽植的苗木的过程。在环境相对适宜于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的露地苗床中进行育苗的方式。现代育苗技术moderntechniquesofgrowingseedling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利用现代化的育苗设施,培育出优质种苗的技术。设施育苗facilityculture利用各种设施设备、人为创造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进行育苗的方式。在人工创造的优良环境条件下,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环境调控技术、施肥灌溉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新技术,实现高效稳定地生产优质苗木的规模化育苗方式。电热温床育苗growingseedlingonelectric-heatedbed在现有保护地育苗设施基础上,在利用电能发热的温床上进行育苗的方式。GB/T16620—2023用培育基质和营养液代替床土进行育苗的方式。用于造林绿化的树木幼株。依据繁殖材料和培育方法划分的苗木群体。实生苗sexualseedling直接由种子繁殖的苗木。实生苗或营养繁殖苗经移植后培育的苗木。经截取苗干基部而萌生长成的苗木。容器苗containerizedseedling利用各种容器培育的苗木。扦插苗cuttingseedling利用砧木与接穗经嫁接育成的苗木。组培苗tissuecultureseedling通过组织培养方式培育的苗木。芽苗移植plantinggerminant将刚萌芽不久的幼苗进行移植的方法。撒播broadcastsowing把种子均匀地撒于苗床或垄上的一种播种方法。条播drillsowing;stripsowing每隔一定距离,成行播种的方法。点播spot(point)sowing把种子每隔一定距离,均匀地逐个播于苗床上的方法。在苗期一次或多次剔除不符合要求或过密的幼苗,以扩大苗间距离和保留所需苗数的作业方式。切根rootcutting;undercutting;wrenching在苗木培育期间,切断主根促进侧须根生长的一种技术措施。成熟效应cyclophysis年龄效应maturationeffect树木的无性繁殖能力随着树龄增长而下降的现象。位置效应topophysis;positioneffect树木在营养繁殖中,因穗条来源的部位不同而形成的新植株表现出斜向生长的现象。幼化处理rejuvenize复壮使繁殖材料保持和恢复幼化状态的技术处理。种条fecundcutgrowth扦插繁殖rootedcuttingpropagationGB/T16620—2023用完全木质化的枝条为插条进行扦插育苗的方法。嫩枝扦插softwoodcutting绿枝扦插利用生长期中半木质化带叶枝条进行扦插的方法。将一个植株的芽或短枝(接穗)移接到另一带根系植株的茎干或根段砧木上,使两者形成新的植株嫁接亲和力graftingcompatibility砧木stock;rootstock矮化砧dwarfstock在嫁接繁殖中,能使树体矮小,利于早熟丰产,方便经营管理的砧木。枝接stemgrafting;shootgrafting用带芽枝条做接穗的嫁接方法。髓心形成层对接pith-cambiumlayerpairinggrafting髓心形成层贴接使接穗的髓心与砧木形成层相对而愈合形成结合株的枝接方法。GB/T16620—2023芽接budgrafting选择已发育充实的母树枝条上发育饱满的芽作接穗的嫁接方法。压条layering将母株枝条或茎蔓一部分埋压在土中或包埋于生根介质中,待生根后再与母株分离成株的育苗利用苗木出圃后,有些树种在地里留下的幼根易形成不定芽进而形成植株的特性微体繁殖micropropagation植株形态重建来快速繁殖苗木的方法。12.4容器苗培育容器育苗growingseedlingincoGB/T16620—2023育苗基质growingmedium容器育苗中用于育苗的材料。轻基质网袋容器meshbagwithlightmedia采用轻型育苗基质装载到纤维网袋中形成的一种轻型基质容器。去除根顶端生长点,解除根尖的生长优势从而刺激侧根的产生,以避免根系在容器中盘旋成团和定植后根系伸展困难的苗木培育技术。空气控根airrootpruning空气修根在容器壁上留出边缝,当苗木根系生长到边缝接触空气时,根尖停止生长,从而诱发侧根生长的控根技术。化学控根chemicalrootpruning将铜离子制剂(硫酸铜、碳酸铜)或氟乐农等涂于育苗容器内壁上,杀死或抑制根的顶端分生组物理控根physicalrootpruning在育苗容器壁上制作引导根系生长的突起棱,根系沿突起棱生长而不会在容器内盘旋,达到矫正根系的控根技术。12.5苗木出圃及苗木质量起苗lifting;harvesting在休眠期将生长在苗圃地的苗木取出,并移出苗圃的工序。苗批alotofseedlings同一树种在同一苗圃,用同一批繁殖材料,采用基本相同的育苗技术培育的同龄苗木。苗木质量seedlingquality程度。苗高seedlingheight地径到顶芽基部的苗干长度。地径caliper播种苗、移植苗的苗干基部土痕处的直径,插条苗、插根苗的萌发主干基部的直径或嫁接苗的接口根据苗木的质量标准,用苗高、地径、根系等指标划分等级的分类方法。GB/T16620—2023苗木贮藏seedlingstorage对出圃定植前的苗木进行保护性的贮藏工作。苗木低温贮藏lowtemperaturestorage在人工控制的环境(0℃~3℃,湿度80%~90%)中对苗木进行的控制性贮藏。将苗木根系用湿润土壤进行临时性埋植的方式。13种苗行业管理种子立法seedlegislation质种子推广应用的法律措施。育种者权利plantbreeder'sright授予植物新品种培育者利用其品种所专有的权利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形式。植物新品种权plantvarietyright完成育种的单位或个人对其授权的品种依法享有的排他使用权。种子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实行质量控制的法定制度。种子管理seedmanagement种子登记证seedcertificate方法、种子各项品质指标等信息的档案材料。种子标签seedlabel附在容器内外表明该批种子属性的标志物。抗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当前主栽材料的繁殖材料。GB/T16620—2023品种认定林木认定良种育种者提交的初步通过国家或省级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审并附加使用年限的林木品种。良种审定certificationofvariety品种审定林木审定良种林木良种证书码、树种代号、顺序编号和审(认)定年份等6类重要数据的林木品种推广应用和市场准入的文件。林木品种的自然更替和更新换代制度。质量控制和行政监督管理的保障体系。43汉语拼音索引A矮化砧………12.3.13B半双列交配设计……………7.1.16半同胞家系…………………4.1.11半同胞交配设计………………7.1.9保护行………7.1.27北卡I号设计………………7.1.14北卡Ⅱ号设计………………7.1.13本地种…………4.3.4变温层积……11.2.7变异…………5.1.22变种……………4.1.6标准地法………8.3.3标准地法优选………………5.2.42标准枝法………8.3.5表现型…………5.1.14表现型值……5.1.15表型…………5.1.14表型变异……5.1.24表型测定………7.1.1表型相关……5.1.21表型选择……5.2.23濒危树种……4.1.20播种品质……10.1.3不连续半双列交配设计……7.1.17不连续变异…………………5.1.29不连续分布………3.4不亲和性……6.1.18不正常幼苗…………………10.1.36部分双列交配设计…………7.1.18C采穗圃………8.1.22采种……………9.1.2采种林…………8.1.4采种母树………9.1.1测定林…………7.1.4测定样品……10.1.11测交系交配设计……………7.1.13层积催芽……11.2.4插穗…………12.3.6产地试验……5.2.18场圃发芽率…………………10.1.25超低含水量贮藏……………9.3.16超低温贮藏…………………9.3.17超干贮藏……9.3.16超亲优势………6.2.4超显性假说……6.2.6巢式交配设计………………7.1.14称重发芽法…………………10.1.22成熟效应……12.3.1重复力………7.1.36出土型发芽…………………10.1.29初次样品……10.1.8纯净种子……10.1.18D带轻微缺陷的幼苗…………10.1.34单交…………6.1.20单交设计………7.1.8单亲谱系交配设计……………7.1.9单性状选择…………………5.2.24单因子杂交优势………………6.2.6单杂交………6.1.20单株选择……5.2.34低恒温烘干法………………10.1.54低温层积……11.2.5低温干藏……9.3.14地径……………12.5.5地理变异……5.1.27第1代改建种子园…………8.1.10第1代改良无性系种子园…8.1.11第1代无性系去劣种子园………………8.1.10第1代无性系种子园…………8.1.9第1.5代无性系种子园………8.1.11第2代无性系种子园………8.1.12第3代无性系种子园………8.1.14点播…………12.2.4点取法………10.1.16电热温床育苗………………12.1.7靛蓝染色法…………………10.1.48定苗…………12.2.5定向性选择…………………5.2.16对比树………5.2.39对照…………7.1.26多点多年度分析……………7.1.24多系混合花粉交配设计……7.1.10多系交配设计………………7.1.10多性状选择…………………5.2.25多种子单位…………………10.1.40E二次休眠……11.1.7F发芽…………10.1.21发芽率………10.1.23发芽势………10.1.27发芽指数……10.1.28分样…………10.1.13分样器法……10.1.14分子标记……10.2.8丰年……………8.2.4风选……………9.2.7浮选……………9.2.9腐坏苗………10.1.39腐烂粒………10.1.43父本……………6.1.6复合杂交………6.1.21复壮…………12.3.3G改良种子园…………………8.1.10干藏……………9.3.12高恒温烘干法………………10.1.55高径比………12.5.6高世代种子园………………8.1.15根蘖法………12.3.21根生长潜力…………………12.5.10根系长度和根幅……………12.5.8工厂化育苗…………………12.1.6广义遗传力…………………7.1.31滚动式种子园……………8.1.16H合成种子……12.3.25合并选择……5.2.33合格苗………12.6.2后代测定………7.1.2候选树………5.2.38互补型交配设计……………7.1.20花期不遇……6.1.28花期调整……6.1.29化学控根……12.4.6环境变异……5.1.25混合授粉……6.1.27混合选择……5.2.22混合样品……10.1.9J基本群体………5.2.7基因…………5.1.10基因加性效应…………………5.2.5基因库………5.1.11基因型………5.1.12基因型与环境互作…………7.1.25基因型值……5.1.13基准线选优法………………5.2.41畸形苗………10.1.38家系…………4.1.10家系间选择…………………5.2.31家系内选择…………………5.2.32家系选择……5.2.30夹杂物………10.1.20假植…………12.6.6嫁接…………12.3.9嫁接苗………12.1.1845嫁接亲和力…………………12.3.10间断分布………3.4间接选择……5.2.14间苗…………12.2.6渐变变异……5.1.30渐变群………4.1.14渐进式改良种子园…………8.1.16渐渗杂交……6.1.22交配设计………7.1.7结实间隔期……8.2.6结实周期………8.2.6结实周期性……8.2.7接穗…………12.3.11截干苗………12.1.14近交…………6.1.16近亲交配……6.1.16近缘种………10.2.1浸种催芽……11.2.3茎根比………12.5.12精选树………5.2.36净度…………10.1.17就地保存………4.2.4局部分布区种源试验………5.2.20绝对发芽率…………………10.1.24K可见半面树冠球果估测法……8.3.6空气控根……12.4.5空气修根……12.4.5控根技术……12.4.4控制授粉……6.1.33L类型……………4.1.7类型选择……5.2.29离体保存………4.2.6离体胚培养…………………10.1.49连续变异……5.1.28连续分布…………3.3联合选择……5.2.25良种繁育………8.1.2良种认定………13.9良种审定………13.11林木采种基地…………………8.1.1林木分子遗传学………………5.1.5林木基因资源…………………4.1.3林木结实………8.2.3林木良种………13.8林木良种更新…………………13.14林木良种生产基地……………8.1.3林木良种证书…………………13.13林木良种质量控制……………13.15林木品种证书…………………13.13林木群体遗传学………………5.1.2林木认定良种…………………13.10林木认定品种…………………13.10林木审定良种………………13.12林木审定品种…………………13.12林木数量遗传学………………5.1.3林木细胞遗传学………………5.1.4林木选择育种…………………5.2.6林木驯化………4.3.3林木遗传学……5.1.1林木引种………4.3.2林木育种………5.2.1林木种质资源…………………4.1.3林木种质资源保存……………4.2.1林木种质资源库………………4.1.4林木种子…………3.5临界含水量……9.3.6留土型发芽…………………10.1.30流水贮藏……9.3.19露地育苗……12.1.3轮回选择……5.2.26裸根苗………12.1.15绿枝扦插……12.3.8M密封干藏……9.3.15苗高…………12.5.4苗龄…………12.1.20苗木…………12.1.9苗木低温贮藏………………12.6.5苗木分级……12.6.1苗木活力……12.5.14苗木质量……12.5.346苗木种类……12.1.10苗木重量……12.5.7苗木贮藏……12.6.4苗圃…………12.1.1母本……………6.1.5母树林…………8.1.5目标苗木……12.6.3目测法…………8.3.2N嫩枝扦插………12.3.8年龄效应……12.3.1黏滞性种子…………………10.1.12暖层积………11.2.6P培养基………12.3.24培养物………12.3.23配合力………7.1.33品系……………7.2.3品种……………7.2.4品种比较试验…………………7.2.5品种纯度鉴定………………10.2.3品种认定………13.9品种审定………13.11平均标准木法…………………8.3.4平均发芽时间………………10.1.26普通干藏……9.3.13Q其他植物种子………………10.1.19起苗…………12.5.1千粒重………10.1.56扦插繁殖………12.3.5扦插苗………12.1.17扦样…………10.1.6迁地保存………4.2.5歉年……………8.2.5切根…………12.2.7切接…………12.3.15切枝杂交……6.1.26轻基质网袋容器………………12.4.3球果干燥室……9.2.5球果切开法……8.3.7区域试验……7.2.6去雄…………6.1.30全分布区种源试验…………5.2.19全面种源试验……………5.2.19全双列交配设计……………7.1.15全同胞家系…………………4.1.12全同胞家系交配设计………7.1.11群体…………4.1.13群体变异……5.1.26群体选择……5.2.21群状交配设计………………7.1.14R人工加热干燥…………………9.2.4人工选择……5.2.12人工杂种………6.1.9人工种子……12.3.25容器苗………12.1.16容器育苗……12.4.1入选率………5.2.45S撒播…………12.2.2三交…………6.1.25三系杂交特殊配合力种子园……………8.1.19涩粒…………10.1.44森林遗传学……5.森林遗传资源…………………4.1.3设施保存………4.2.6设施育苗……12.1.5生产群体……5.2.9生化标记……10.2.7生境…………4.1.21生理成熟………8.2.8生理后熟……8.2.10生理休眠……11.1.2生态型………4.1.15生态因子……4.1.22生物化学标记………………10.2.7湿藏…………9.3.1847实生苗………12.1.11实生苗种子园…………………8.1.7试验设计……7.1.23适应…………4.1.23适应值………4.1.24死亡粒………10.1.43四分法………10.1.15四唑染色法…………………10.1.47受到次生感染的幼苗………10.1.35授粉…………6.1.32送检样品……10.1.10属间杂交……6.1.13树木发育周期…………………8.2.1树木年发育周期………………8.2.2树种………………3.1树种分布区………3.2树种选择……5.2.17数量性状……5.1.18数量遗传………5.1.8双交…………6.1.24双亲谱系交配设计…………7.1.11双系杂交特殊配合力种子园………………8.1.18随机变异……5.1.31髓心形成层对接……………12.3.16髓心形成层贴接……………12.3.16损伤苗………10.1.37T套袋隔离……6.1.31特殊配合力…………………7.1.35天然杂种………6.1.8田间试验设计………………7.1.22条播…………12.2.3W外来树种………4.3.5外植体………12.3.23完全谱系交配设计…………7.1.11完整幼苗……10.1.33顽拗性种子……9.3.9微体繁殖……12.3.22位置效应……12.3.2温室种子园…………………8.1.21稳定性选择…………………5.2.15无胚粒………10.1.45无土育苗……12.1.8无性系…………6.3.5无性系测定……7.1.3无性系测定林…………………7.1.6无性系繁殖轮次………………6.3.7无性系分株……6.3.4无性系品种……6.3.6无性系选择……6.3.1无性系育种……6.3.2无性系原株……6.3.3无性系种子园…………………8.1.8物候观测……8.2.11物候学法………8.3.2物理控根……12.4.7物理休眠……11.1.5X析因交配设计………………7.1.13稀有树种……4.1.19细胞工程………6.3.8细胞学标记…………………10.2.6狭义遗传力…………………7.1.32显性基因互补假说……………6.2.5显性假说………6.2.5现代育苗技术………………12.1.4现实增益……7.1.29乡土树种………4.3.4小种……………4.1.8新根生长数量………………12.5.11新鲜粒………10.1.42形态成熟………8.2.9形态生理休眠………………11.1.4形态休眠……11.1.3形态学标记…………………10.2.5性状…………5.1.16性状相关……5.1.19选择…………5.2.10选择差………5.2.48选择强度……5.2.46选择系数……5.2.47选择响应……5.2.4448选择压………5.2.43Y压条…………12.3.20芽接…………12.3.18芽苗移植……12.2.1芽苗砧嫁接…………………12.3.19亚种……………4.1.5样品…………10.1.7野生树种……4.1.16一般配合力…………………7.1.34移植苗………12.1.13遗传……………5.1.6遗传变异……5.1.23遗传标记……10.2.4遗传测定………7.1.1遗传多态性……5.1.9遗传力………7.1.30遗传品质……10.1.2遗传物质………5.1.7遗传相关……5.1.20遗传增益……5.2.49异地保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