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北京市西城区第14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北京市西城区第14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北京市西城区第14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北京市西城区第14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北京市西城区第14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北京市西城区第14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从而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A.因时代发展而变是美国宪法的重要特征B.陈述了美国宪法两百年来的完善历程C.谈判和妥协使美国宪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D.国家政治制度建设需要随经济发展而调整2.“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这段话最早有可能发表于A.《时务报》 B.《国闻报》C.《民报》 D.《新青年》3.雅典陪审法庭可以根据法律来否定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因为决议虽然也是公民意志的体现,但由于它是为适应特定具体的情势而制定的,因此可能并不符合城邦生活的真正准则,是可以取消的。这说明()A.雅典公民的利益高于一切B.权力运行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C.城邦公民主导了民主政治D.陪审法庭已成为最高权力机关4.梭伦将地产收入达到500斗的公民确立为第一等级,叫“富豪级”;收入达300斗的公民确立为第二等级,有养马能力者,叫“骑士级”;收入达200斗的、有牛耕田者,确立为第三等级,叫“牛轭级”;收入在200斗以下的公民,不得不为他人做雇工,称为“雇工级”。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A.梭伦根据收入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B.公民所属等级决定其相应的权利与义务C.一定程度上改变雅典贵族专权政治局面 D.发展了民主制并造就了新兴工商业阶层5.徐继畬在1844年《瀛环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429字,使用了21个“夷”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A.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B.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C.鄙视西方的心理转向崇洋D.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6.1954-1960年间,苏联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到60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A.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状况 B.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农轻重各产业发展不平衡 D.改变了苏联原有经济结构7.下表是当今对汉代丝织业了解的部分情况。据此可以说明织物情况出现具有复杂花纹的高级织物,普通织机无法制造织机实物史料情况无完整的高级织机出土,普通织机也只能据画像石复原汉赋记载情况汉王逸《机妇赋》对高级织机有所描述,如“高楼双峙”“纤缴俱垂”A.汉赋记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B.高级织机在汉代还没有出现C.汉代高级织品是从欧洲传过来 D.对外交流促进了丝织业发展8.1912年3月,孙中山发布命令“恶习流传,历千百岁……此等恶习,尤宜先事革除,以培国本。”这表明民国放足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革除陋习,保障健康 B.救亡图存,复兴中国C.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D.保国、保种、保教9.唐代社会有着丰富的契约实践,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契约观念与文化。民间百姓普遍热衷采取“契约”这一形式来完成交易,形成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相结合的双重制度体系。唐朝重视契约的这一现象A.根植于中国久远的历史传统 B.是小农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C.是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0.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11.如表为1914—1927年中国的净进口货值和净出口货值(单位:千海关两)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不断加深B.中国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C.中国产品在一战后失去竞争力D.进出口贸易深受时局变动的影响12.下图为光绪三十二年《开通画报》中的一幅漫画广告,画中某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我虽然要饭吃,没事我就买一张瞧瞧,心里开通得多。”这反映出A.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B.报纸具备一定宣传功能C.报刊言论不受政府限制D.关注时局已成社会共识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为进一步佐证,该学生检索到下列三份资料。①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②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的分析:入仕途径科举制入仕胥吏出职等杂色入仕开国功臣与降归入仕门荫入仕入仕途径不详人数54034416292306比例37%24%11%7%21%③唐朝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孟郊:家中清贫,曾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归纳三份资料能共同佐证的内容,并对其史料价值进行评估。14.(20分)问:(1)请将这三幅图按所反映之史实的时间先后排序(只写图的编号并用逗号隔开)(2)以上三幅图各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3)任选一上述重大事件,概述其原因、经过、结果与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宪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修订,故A正确;材料没有陈述美国宪法的完善历程,而只是不断修订,B错误;谈判和妥协是美国宪法的修订方式,故C说法错误;D与材料无关。2、C【解析】

题干中的言论是关于三民主义的,最早在《民报》发表,选项C正确;《时务报》《国闻报》均属于维新派报刊,而三民主义是革命派主张,因此三民主义不可能刊登在这两份报刊上,选项A、B排除;选项D与题干中“最早”不符,排除。3、B【解析】

由材料信息“陪审法庭可以根据法律来否定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可知,雅典陪审法庭对公民大会权力的制约,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故选B;由材料“决议虽然也是公民意志的体现,但……可能并不符合城邦生活的真正准则,是可以取消的”可知,雅典公民的利益并不会高于一切,也是受到法律制约的,排除A;仔细研读材料信息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是有法律准则的,并不是由公民主导的,排除C;雅典最高权力机构自始至终都是公民大会,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陪审法庭可以根据法律来否定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4、D【解析】

梭伦按照地产收入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适应了新兴工商业阶层的要求,奠定了民主制的基础,而不是发展了民主制、造就了新兴工商业阶层,D项符合题意;按财产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所属等级决定其相应的权利与义务,一定程度上改变雅典贵族专权政治局面等说法属实,ABC三项不符合题意。5、A【解析】

材料“手稿中……使用了21个‘夷’字……辑著成的书稿中……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说明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华夷观念开始受到了近代观念的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并不是由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故B项错误。“没有使用一个‘夷’字”,不等同于崇洋,故C错误。材料所处时期确实开始向西方学习,但尚未成为时代的潮流,故D项错误。6、A【解析】

由材料“60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状况,故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赫鲁晓夫改革没有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农轻重各产业比重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改革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改变了苏联原有经济结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7、A【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文学作品汉赋对汉代纺织工具、实物有所记载,而且能够得到印证,表明汉赋记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A正确;从织物上看,出现了普通织机无法制造的纺织物,结合汉赋记载表明当时出现了高级纺织机,B排除;材料不能看出高级织品来自国外,C排除;材料未体现对外交流,D排除。故选A。8、B【解析】

材料是辛亥革命时期发出的革除陋习的号召,其根本出发点是“以培国本”,即救亡图存、复兴中国,故B正确;保障健康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根本出发点,故A错误;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不可能是根本要求,故C错误;保国、保种、保教是维新派的口号,故D错误。9、C【解析】

根据材料“民间百姓普遍热衷采取‘契约’这一形式来完成交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约盛行是商品经济发展中诚信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知C正确;题干并未体现出传统社会对唐代契约观念与文化的影响,排除A;小农经济下是自给自足,交易现象并不普遍,B排除;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间是在明中叶以后,排除D。10、C【解析】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以及发现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人俑,可知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伸至朝鲜半岛,故C正确。材料知识提及的胡俑并非西方文化,故A错。材料未强调海上丝绸之路,B错。材料未提及与东罗马的外交,故D错。11、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15年、1919年中国入超数值较小。联系所学可知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出以后,国人主张抵制日货,人人用国货;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也掀起提倡国货运动,可以得出进出口贸易深受时局变动的影响,故选D;单从净出口进口贸易额不能看出半殖民地程度加深,A错误;B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12、B【解析】

据材料“我虽然要饭吃,没事我就买一张瞧瞧,心里开通得多。”可知,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认为看报纸心里明白很多道理,故报纸具备一定宣传功能,B正确;据材料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是个例,不能反映民众文化水平普遍提高,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报刊言论不受政府限制,C错误;据材料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是个例,不带有普遍性,不能说明关注时局已成社会共识,D错误。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三份材料能共同佐证科举制使普通士人获得入仕机会。材料一是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虽为个人观点,但有一定权威性;观点明确。材料二的数据统计出自史书记载,属于原始史料,但需经过分析获得结论。材料三是文学作品,不能直接证史,但能折射科举制作用,同时也能从中体现作者的思想与心态。(言之有理即可)【解析】

根据材料一“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二“科举制入仕”比例和材料三“家中清贫,曾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可知,三份材料能共同佐证科举制使普通士人获得入仕机会。评估:钱穆是著名历史学家,因此材料一属于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虽为个人观点,但有一定权威性;观点明确。材料二根据《新唐书》列传中1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出自史书记载,属于原始史料,需经过分析获得结论。材料三是孟郊的诗作,属于文学作品,不能直接证史,但能折射科举制作用,同时也能从中体现作者的思想与心态。14、(1)2,1,3(各1分)(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