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初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I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国家形式、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
己思维模式。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
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
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
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
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
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
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
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
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
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在《俄狄浦斯
王》中,异己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
异己力量是主人公性格中的弱点;在《人民公敌》中,异己力量是某种与主人公
为敌的社会势力。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他们努力地
想摆脱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
就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栗是主人公悲惨的遭
遇,不是剧烈的冲突。《窦娥冤》是个典型的例子。窦娥缺乏斗争意识,把自己
的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既然命运决定了地的不幸,只好安分地修来世。她拒绝
嫁给张驴儿为妻,主栗是囿于封建礼教。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孝”
心。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
辜,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
(摘编自邹红《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材料二:
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
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
在这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
“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
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
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
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
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雷特的
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雷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
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
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
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
栗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
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
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
因素。
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
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
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
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
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
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
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
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
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
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
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
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
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
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
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
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小题1]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戏剧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中国以群体为本位,强调向内调和;西
方以个体为本位,强调向外扩张。B.中国古典悲剧淡化冲突,侧重描写主人公
的悲惨遭遇;西方悲剧重在反映人与诸多异己力量之间的剧烈冲突。C.西方戏
剧中,人神对立是主要关系;但因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绝对分离,中国戏剧中的人
神关系不是主要关系。D.中国的悲剧根源在于人本身,不在于社会;西方的悲
剧根源,则在于人自身,以及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
【小题2】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悲剧讲究情感的适度抒发,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这是其胜于
西方悲剧的地方,也使悲剧人物显得崇高。B.窦娥的故事说明,受思想教育、
道德说教等影响,中国悲剧中的人物常常选择把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安分地修
来世。c.从安娜•卡列尼娜的例子可见,在西方人观念中,人无法自由左右自
己的全部命运,同时,人性是所有人都有的性质。D.若悲剧主人公只反抗不道
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那么,该作品的悲剧精神会受到局限,不可能提高到真正
的人性高度。
【小题3】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克己思维模式”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为缓和爱情与家庭、伦理的冲突,无奈休妻,
最终自缢而亡。B,《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为报复李甲的背叛,将
珍宝尽抛江中,愤然投江而死。C.《梁山伯祝英台》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
了家族安宁,不得不用殉情来成全来世的爱情。D,《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为
了汉匈之间不再爆发战争,毅然选择出塞和亲,最后投江自尽。
【小题4】
1.中西方悲剧主人公的典型形象有哪些不同?请简要概括。
【小题5】
1.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课本,简要阐述《窦娥冤》具有悲剧性的依据。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①中国悲剧主人公多缺乏独立性(或“常选择在不幸中隐忍”);
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个性鲜明,独立(或“会因武断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②中国悲剧主人公多抗争被动,没有力度(或''多缺乏斗争意识”);西方悲
剧主人公多抗争主动,激烈(或“积极摆脱宿命,自己掌控命运”)。
③中国悲剧主人公多为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或“多是弱者”);西
方悲剧主人公多为家贵族和英雄豪杰(或“多是强者”)。
④中国悲剧主人公需要道德的保护;西方悲剧主人公反抗道德束缚。
【小题5】①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一,是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
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娘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
正常的、平静的生活,并蒙冤而死;
②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二,是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实娥冤》中,窦娥死
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对她自己悲
剧命运的反抗;
③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三,是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冤》中,窦娥的
悲剧唤起了观众的悲哀情绪。
[解析]
【小题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中国古典悲剧淡化冲突”曲解文意。依据原文“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
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可知”不是剧烈的冲突”不等同于
“淡化冲突”。
故选B。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无中生有,强加因果。“中国古代悲剧人物显得崇高”于文无据;
B.以偏概全。由“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可知,“把不幸看做命运的安
排,安分地修来世”只是中国悲剧人物的普遍选择,并非一致选择;
D.曲解文意。依据原文“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
可知选项断章取义,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选项表述成立的限定条件应是“中
国古代悲剧”。
故选C。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依据原文“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
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
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
愿行动”可知“克己思维模式”指个人认同并服从群体或社会的群体本位思维
模式,杜十娘的行为并不符合这个特点。
故选B。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依据原文“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
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
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
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
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可知中国悲剧主
人公多缺乏独立性,常选择在不幸中隐忍;
依据原文“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
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
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
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
反面”可知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个性鲜明,独立,有时会因武断而做出不理智的
举动。
②依据原文“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
突。……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可知中国悲剧主人公多抗争被动,没
有力度;
依据原文“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可知西方悲剧主
人公多抗争主动,激烈。
③依据原文“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
的小人物”可知中国悲剧主人公多为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
依据原文“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贵族
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可知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为家贵族和英雄豪杰,多
是强者。
④依据原文“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
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
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
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
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
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中国悲剧主人公需要道德的保护;而西
方悲剧主人公反抗道德束缚。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依据原文“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
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
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可知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一,是
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
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窦娥
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并蒙冤而死;
②依据原文“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
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
着自己的悲剧命运”可知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二,是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
《实娥冤》中,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
坏人,这是对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
③依据原文“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
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
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
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可知悲剧性
戏剧体现之三,是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唤起
了观众的悲哀情绪。
(二)现代文阅读n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讲师之声
张放
分配来指导我进修的教师是个四十岁左右的讲师,姓周,据系主任介绍擅长
鲁迅研究。
周讲师身材高瘦硬朗但微显佝偻,从贴了块胶布的眼镜框里射出来的目光,
温和而又迂执地盯着我,盯得我真有点尴尬。我向默视着我的讲师说‘'周老师,
今后请您多指教,我水平很差,人也还幼稚……”
说完话我精神上做好了接受周讲师温言细语的准备,不料他一开口,却几乎
吓了我一跳,因为他用来和我作对面交谈的声音足足可以在几百人的集会上做讲
演用:“哪里,哪里,互相学习!嘿嘿……水平差和幼稚都是不要紧的!鲁迅先
生说过,只要成长起来就好!嘿嘿!”
周讲师的异常宏亮的声音和爽朗的态度,给了我一个好印象,我不由得和他
多谈了一会儿。分手后我刚走了一节路,又猛听到他宏亮的声音在背后响。我以
为他在叫我,忙转身,却见他在和另一个人打招呼,用的是同样大的音量:“你
好!昨天下绵雨!我关节一直痛!……”他说话声音极大却很少用力比手势,相
反,全身挺立,两手垂放腿边,活像一个仪仗队的军官在向外国元首报告。我心
中不禁好笑,觉得摆闲话大可不必用那么大的音量,莫非他耳朵有点背?但这个
想法立刻就被否定了,因为刚才我拘谨的小声说话,他都能听见,分明是耳聪目
慧的嘛。
这以后不久,一天,我打了两瓶开水正走在林荫道上,背后突然传来一声断
喝:“xx!”我猛吃一惊,差点将左右手中两只水瓶顷刻报销。我扭过头去,见
是周讲师,贴胶布的眼镜闪着光,虽是仲秋,两个耳朵上都已各戴着一个防冻的
黑色耳套。他走近来,十分高兴地说:“好!好!你的论文我看过了!进步很大!
把鲁迅前期后期思想作对比!的确看得出是从进化论到唯物论的飞跃!你把《野
草》看作徘徊期很合适!但对艺术特点的分析,还不够大胆!……”
他的教诲本是很真诚很中肯的,但由于他声音出奇地大,旁人都惊诧地望着
我们。女学生们的眼光中还似乎带着怜悯的成分。这使我十分尴尬,好像我不是
做了篇有关鲁迅的论文,而是偷了件鲁迅的什么东西似的。我慌忙仰起头对他说:
“周老师,老师,您这会儿忙,我待会儿到教研室找您请教。”说罢便逃窜似地
走开去。
以后再打开水,我总要尽量绕开这条和周讲师住宅靠近的林荫道,以免再给
人留下他当众训斥我的错误印象。从那以后,我就只远远地听见他在宿舍门口喊
他独生儿子,“周——航远——",那声音刚健啜远,分外响亮,我一听见就觉
得好笑。
但我不久就终于明白周讲师嗓门特大的缘由了。
一天晚饭后,我应约到他家去讨论论文。他的家安在一幢教堂式的老房子中,
这幢楼,目前教职工、学生混合使用。周讲师家占着楼底潮湿的大约十四五平方。
他用仪仗队的姿式和宏亮的声音热情迎我进屋,坐到一张堆满书本的木桌边,便
开始讨论论文。我立即便感到此地说话、听话都很费劲,因为讲师家对门的邻居,
正用四喇叭落地式收录机的最大音量播放电影,而楼上声音像是一群年轻人在比
赛弹跳,使楼板随时都好像有塌下来的趋势。
周讲师见我环顾周围,便笑着努力用压倒所有杂音的高声解释说:“这儿闹
是不是?嘿嘿!习惯了就无所谓了!”说到这儿,他用手摸模黑耳套,我方才明
白他不到冬天就戴耳套的原委,顿时感到欲笑不能。他说:“对门住的电工一家,
他业余承包修理收录机,随时都响。楼上是学生娱乐室,白天晚上都热闹得很!
嘿嘿!”
话音刚落,突然一双利爪闪电一般从周讲师身后猛扑上来,吊住了他瘦长的
脖子。周一个翘起,差点没连人带凳一同滚翻在地。我定睛看时,见是讲师那约
六岁的宝贝儿子,抱着一只大猫,从远方一个虎跳而来。这儿子模样除了没有一
副眼镜外,完完全全是周讲师的缩影,只是多一层淘气神情。据说周讲师致力学
业,耽误了青春,七八年前才由组织帮助解决了个人问题,膝下只有这一个宝贝。
在周讲师并不真正动怒和他爱人真正动怒的联合喝斥下,宝贝儿子被母亲拖走
了。但没一会儿就听见门外喧嚷之声大作,原来是讲师儿子出去后和对门电工儿
子打醉拳打痛了,双方都用最大哭声表示委屈。于是在两家大人的齐声劝慰中,
好不容易才使冲突暂得解决。我们松口气,才又继续谈论文。
然而,突然之间,刚镇静下来集中注意力的我,又被窗外一阵如同迎面驰来
的列车的汽笛声吓了一跳,禁不住一个虎跳站了起来。周讲师忙安慰我:“不怕
得!不怕得!窗外是学校煤气锅炉房!白天晚上都栗放气!”我松了口气,不禁
开口询问周讲师咋不另搬个安静住处,便于工作。他叫我放大点声音重复了一遍
问话,脸上竟带了点少女似的羞惭,低眼说道:“没得眼子!没得眼子!嘿嘿,
学校规定,娃儿得有十五岁才能分讲师级的正规住宅,我没资格,暂时就在这儿
住着,等以后我航远满十五岁了,再搬也不迟!嘿嘿嘿!”
没等锅炉放第二道气和讲师儿子第二次袭击,我便告辞出来,手里捏着周讲
师赠送的一本专著《鲁迅在围攻的喧嚣声中》,心中默想着这个写书教书的鲁迅
的同姓家门在“围攻”的喧嚣声中的境遇,真是笑意和敬意同时升起。
不料回到学生新楼寝室里,我一开口说话,竟将同室的进修生小吴吓了一跳,
站起来疑惧地望着我,说:“你……今晚喉咙安了扩音器怎么的?这么大声武气。”
我一愣,立刻就明白过来,拍着后脑笑道:“哎呀,简直不觉得,刚才在周
讲师家就是这么大的声音说话!哦,怪不得讲师他……”
(有删改)
【小题11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对周讲师的外貌描写用笔简洁,形神兼备,“贴了胶布的眼镜框”
这一细节体现出他朴素、节俭的品格。B.“嘿嘿”的笑是周讲师说话时的突出
特征,小说运用反复手法进行强调,充分表现了周讲师活泼爱笑的性格特
点。C.小说在写完“终于明白周讲师嗓门特大的缘由了”后,以邻居喧闹、孩
子吵嚷、锅炉放气等情节,慢慢揭示缘由。D.小说语言富有特色,既有融入方
言和口语的活泼淳朴,又有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形象生动,饶有趣味。
【小题2】
1.关于文中“我”去周讲师家所见所闻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讲师对学生的热情迎接和满桌的书,与他居处狭窄潮湿的环境形成鲜明对
比,凸显了令人敬重的知识分子形象。B.摸摸黑耳套的动作让“我”恍然大悟,
这个细节遥相呼应上文对他仲秋时节便戴黑耳套的描写,情节严谨。C.对周请
师的儿子种种淘气言行的细致描写,烘托出周讲师家庭环境的嘈杂,也从侧面体
现出周讲师对儿子的宠爱。D.面对''我"为什么不搬家的询问,周讲师“脸上
竟带了点少女似的羞惭”,通过神态描写传达出微妙的心理变化。
【小题3】
1.小说安排周讲师赠送“我”专著《鲁迅在围攻的喧嚣声中》这个情节有何用
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
1.小说在设置悬念方面别出心裁,进行了层层渲染,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①通过书名巧妙关联,体现周讲师在喧嚣的环境中潜心治学的学者
风范。②照应上文,周讲师擅长鲁迅研究,也肯定了“我”对鲁迅的研究。③
凸显主题,表达对周讲师如鲁迅一般乐观面对艰苦环境、专心学术研究的敬佩
和赞扬。
【小题4】①运用反差(对比)设置悬念,“我”预想周讲师说话会温言细语,
但他一开口却嗓门特大。②以“我”的心理活动、误会等层层渲染悬念,如“我”
内心对周讲师是否耳背的疑问,周讲师的大嗓门让人误会他当众训斥“我”等。
③层层渲染悬念,极大地引起读者的好奇和关注,持续激发阅读兴趣。
[解析]
【小题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充分表现了周讲师活泼爱笑的性格特点”错,“嘿嘿”在文中反复出现主
要是表现周讲师的乐观、憨厚、爽朗等性格特点。
故选B。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A.“形成鲜明对比”不当。周讲师对学生的热情迎接和满桌的书,与他居处狭
窄潮湿的环境属于不同的表现人物角度,不能够形成对比。
故选Ao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书名上来看,《鲁迅在围攻的喧嚣声中》此书名中的“在围攻的喧嚣声中”
正与周讲师的生活环境相吻合,通过书名巧妙关联,体现周讲师在喧嚣的环境
中潜心治学的学者风范。
从书中的讲述对象看,周讲师赠送“我”专著《鲁迅在围攻的喧嚣声中》讲述
对象数鲁迅,照应了文章首段“分配来指导我进修的教师是个四十岁左右的讲
师,姓周,据系主任介绍擅长鲁迅研究”,也肯定了“我”对鲁迅的研究。
从表现主题上看,在嘈杂声中,他能够写出《鲁迅在围攻的喧嚣声中》一书,
表现他身处逆境,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表达了“我”对周讲师如鲁迅一般乐
观面对艰苦环境、专心学术研究的敬佩和赞扬。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当“我”准备接受周讲师的教诲时,“不料他一开口,却几乎吓了我一跳”,
因为他的声音大得“足足可以在几百人的集会上做讲演用"。运用反差(对比)
设置悬念,“我”预想周讲师说话会温言细语,但他一开口却嗓门特大。
即使跟人家。打个招呼,他也“用的是同样大的音量”。有一次“我”打了两
瓶开水走着,“背后突然传来一声断喝‘xx!’"原来是周讲师在叫“我”,
他音量之大令我“差点将左右手中两只水瓶顷刻报销”。经过一番渲染,他音
量之大留给人们极为深刻的印象。以“我”的心理活动、误会等层层渲染悬念,
如“我”内心对周讲师是否耳背的疑问,周讲师的大嗓门让人误会他当众训斥
“我”等。
周讲师讲话之声为何如此之大?这不能不使读者产生兴趣,作者利用读者期待
的心理,有层次地交待周讲师大声讲话习惯形成的原因。原来他长期被高声包
围:楼上是学生娱乐室,白天晚上都闹哄哄的;对门住着一家电工,整天放着
四个喇叭收录机的最大音量;家里孩子吵闹;窗外的锅炉房经常传来放气声,
平时讲话非得加大音量不可,否则别人怎能听清楚呢?天长日久,竟练就一副
大嗓门。这就使得读者不得不引起种种深沉的思索。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日:“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
齐者。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
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
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涉河关指
博关虽欲侍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计之!”
齐王日:“齐僻陋隐居,托于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今大客幸而教
之,请奉社稷以事秦。”献鱼盐之地三百里于秦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文本二:
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张仪闻之,谓武王日:“仪
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日:“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
王可以多事地。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
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
川,出共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日:
“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
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恐。张仪日:“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
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
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日:“寡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
托仪也?”对日:“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日:'齐王甚憎仪,
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而果伐之,
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孤,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
王日:“善。”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有删改)
【注】①在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决定迁都,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东迁
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以后,魏国也被称为梁国。
【小题11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水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
答案标号上打“J。
悉A赵B兵C涉D河E关F指G博H关I虽J欲K侍L秦M不N可。得P
也
【小题2】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也作连衡。它是苏秦提出的外交策略,张仪常
用来游说各国,也用来泛指结盟。B.社稷,代指国家或朝廷。社为土神,稷为
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c.“乃具革车”
的“具”是“置办,准备”的意思,与《鸿门宴》中“具告以事”的“具”意思
不同。D.乘,古代称四马一车的兵车为一乘,三十乘即三十辆兵车。“百乘”
“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小题3】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劝说齐宜王,认为天下的强国没有超过齐国的,但为大王谋划的人,都
空谈一时的安定,并未从长远角度为齐国谋划出长治久安的政策。B.张仪劝说
齐王与秦国联盟,齐王认为齐国地理位置偏僻,东临大海,没有考虑社稷的长远
计划,所幸现在有张仪这样的贵客前来指教。C.武王的左右近臣厌恶张仪,因
此张仪献计武王,愿意前往梁国,利用齐王对自己的仇恨,让齐梁两国交战,秦
国趁此机会入侵三川之地。D.张仪的舍人冯喜先到齐国,再找个借口出使楚国。
在齐、楚之事处理完毕后,冯喜对齐王说,大王憎恨张仪,秦王却厚待抬举张仪。
【小题4】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
(2)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
【小题5】
1.两则材料中,张仪、冯喜游说齐王都取得了成功。请简要分析他们是如何说
服齐王的?
[知识点]
刘向(约前77-前6),史传文
[答案]
【小题1】FIM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1)替国家社稷考虑,东方诸国将要发生大的变乱,这样以后大
王可以趁机更多地割取(别国的)土地。
(2)当齐国、魏国的军队在大梁城下(彼此)牵连,不能互相离开,大王趁
着这个间隙讨伐韩国。
【小题5】①张仪先通过鲁国亡国的例子说明战胜的虚名不重要,重要的是国
家的实力;进而指出齐国不与秦国联盟的后果。②冯喜指出齐王攻打魏国是中
了张仪的计,而且是在秦王面前抬举张仪。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全部的赵兵渡过河关,长驱直入向博关,到那时您即使想侍奉秦国,(也
是)不能够的了。
“河关”作“涉”的宾语,宾语后F处断句;
“博关”作“指”的宾语,“虽”用于下句句首,宾语后I处断句;
,,秦”作,,侍”的宾语,宾语后M处断句。
故选FIMO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它是苏秦提出的外交策略”错误。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诸
子百家”中的纵横家,与“合纵”对应,也作连衡。它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
也用来泛指结盟。合纵,起源于战国时代,本指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
联盟战略。秦国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并呈南北方向分布,故称合纵。
C.正确。置办,准备;详细。句意:于是准备了兵车三十辆。/把事情详细地告
诉了他。
故选A。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张仪的舍人冯喜先到齐国,再找个借口出使楚国”错误,由原文”乃使其
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可知,是张仪的舍人冯喜先到楚国,借用楚国使者
的名义前往齐国;“秦王却厚待抬举张仪”主语错误,由原文“因谓齐王:'王
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可知,趁机对齐王说:“大王十
分憎恨张仪,即使这样,大王却在秦王面前厚待抬举张仪。”由此可知,是“大
王却在秦王面前厚待抬举张仪”。
故选Do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为”,替;“计”,考虑;“变”,变乱;“然后”,这样以后。
(2)“齐、梁之兵连于城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齐、梁之兵于城
下连”;“连”,牵连;“相”,互相;“去”,离开;“间”,间隙。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结合“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
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可知,张仪先通过鲁国亡国的例子说明战胜的虚名不
重要,重要的是国家的实力;结合“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
赵兵涉河关指博关虽欲侍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计之”可知,进而指出齐
国不与秦国联盟的后果。
结合“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日:'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
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
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孤,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可知,冯
喜指出齐王攻打魏国是中了张仪的计,而且是在秦王面前抬举张仪。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张仪为秦国的连横政策而去游说齐宣王说:“天下的强国没有超过齐国的,
大臣及宗室贵族都富足安乐,没有超过齐国的。可是为大王谋划的人,都空谈
一时的安逸,却不考虑千秋万代的利益。主张合纵联盟的人都互相结党,没有
人不认为合纵政策可以。我听说,齐、鲁交战三次,鲁国三战三胜,鲁国因此
(陷入)危机,亡国紧随其后。虽然有战胜的虚名却又陷入危亡的境地,这是
什么原因呢?(因为)齐国大而鲁国小。(假如)大王不侍奉秦国,秦国就会
驱使韩、魏攻打齐国南部,全部的赵兵渡过河关,长驱直入向博关,到那时您
即使想侍奉秦国,(也是)不能够的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齐宣王说:“齐国处在边远偏僻的地方,依靠于东海之上,未曾知道国家
的长远利益。所幸现在有贵客前来指教,请让我献上国家来侍奉秦国。”(于
是齐国)向秦国献出了出产鱼盐的土地三百里。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文本二:
张仪侍奉秦惠王,惠王死,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诽谤张仪。张仪听
闻这些,对武王说:“我有一条愚笨的计谋,希望献给大王。”武王说:“是
什么样的计谋?”张仪说:“替国家社稷考虑,东方诸国将要发生大的变乱,
这样以后大王可以趁机更多地割取(别国的)土地。如今齐王十分憎恨我,我
张仪所在的地方,齐王必定发兵攻打那里。所以我愿意请求用不才之身前往魏
都大梁,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当齐国、魏国的军队在大梁城下(彼此)牵
连,不能互相离开,大王趁着这个间隙讨伐韩国,入侵三川之地,出兵函谷关
却畅通无阻,靠近周王的地界,天子祭器必定献出。挟持天子,掌握地图户籍,
这就是帝王基业啊!”武王说:“好。”于是准备了兵车三十辆,(把张仪)
交给魏都大梁。
齐王果然发兵讨伐魏都大梁。魏王十分恐惧。张仪说:“大王不栗担心,
我可以令齐国退兵。”于是派他的舍人冯喜到楚国,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
齐国。齐国、楚国的事务处理完毕,趁机对齐王说:“大王十分憎恨张仪,即
使这样,大王却在秦王面前厚待抬举张仪。”齐王说:“寡人十分憎恨张仪,
张仪在哪里,寡人必定攻打哪里,凭什么抬举张仪呢?”回答说:“这正是大
王抬举张仪之处。张仪离开秦国,趁机与秦王约定说:'齐王十分憎恨我,我
张仪所在的地方,必定发兵攻打那里。所以我愿意乞求用不才之身前往魏都大
梁,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齐国果然讨伐魏国,这样大王对内使民众疲弊
对外与邻国交战,在邻国间广树仇敌却自己陷于孤立,而使张仪得到秦王的信
任。这就是我所说的抬举张仪。”齐王说:“好。”于是停止(进攻魏国)。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脩然。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小题1]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写“不愿老”是人之常情,接下来的四句进一步交代了“不愿
老”的表现。B.在诗人看来,年老既有短处也有长处,年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
年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C.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于衰老不要有过多的忧虑,只
要正确对待,便可愉然自乐。D.诗歌前后两部分,一反一正,辩证地谈论对“老”
的看法,转折自然,说服力强。
【小题2】
1.诗中“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两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
句,请简要赏析。
[知识点]
修辞手法,鉴赏诗词语言,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刘禹锡(772-842),分
析、理解古诗内容
[答案]
【小题1】A
【小题2】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要说夕阳的余晖照在桑榆的树梢上已近傍
晚,微弱的霞光照样可以映红整个天空。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桑榆晚”
代指日暮,以日暮喻人衰老,形象生动;③“桑榆晚”和“微霞尚满天”形成
对比,表达了一种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能力。
A.“表现”错误,“不愿老”的意思是不愿意衰老,而第三到第六句是对“老”
的弊端的描写,这是“不愿老”的原因。
故选A。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艺术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酬和诗。诗歌前六句写“不愿老”是人之常情以及“不愿老”的原
因,身体随年龄的增加而日益衰弱,基调低沉。后六句转而写年老“皆幸矣”,
阅历增长,明白的事理也多了,扭转了低抑情调。
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是全诗点睛之笔,气势高扬,运用比喻
的修辞手法,以日暮晚霞作比,余晖尚可映红整个天空,年老的自己也可有所
作为,表达了乐观旷达、积极进取的精神。纵观全诗,前后两部分一反一正,
转折自然,很有辩证性和说服性。最后两句尤为精辟,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
此自勉自励。
(三)名篇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绘长江和山峰的美景
的两句是“①,②"。
(2)《阿房宫赋》中,杜牧运用铺陈排比来论说“秦爱纷奢”,最后得出结论,
这些“纷奢”的行为使百姓“③",而秦朝统治者却
“④”0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
中。如“⑤,⑥”o
[知识点]
名句名篇默写
[答案]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
间(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或者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练""簇""徘徊"。
三、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I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写出事情的波澜。首先是①,如《水浒传》里
林冲的故事、从“误入白虎堂”到“刺配沧州道”,从“棒打洪教头”到“风雪
山神庙”,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牢宰地抓住了读者。同时,还要注意情节中内
在的情感和思想意蕴,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在她一步步走向“末路”的过程
中,②,这就使得她的故事格外能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
要写出事情的波澜,③,发现生活中那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
事。比如,学校篮球赛,上届冠军队竟然被初出茅庐的新生球队打得落花流水……
生活中有许多这一类有趣的事,只要善于发现、留心积累,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
材。其次可以灵活运用悬念、抑扬、意外(反转)、伏笔等叙事技巧,让自己笔
下的故事更有趣味。
【小题1]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小题2】
1.要写出事情的波澜,可以灵活运用“伏笔”等叙事技巧。举出《林教头风雪
山神庙》中运用伏笔的一个例子。
[知识点]
情境补写,语文综合实践
[答案]
【小题1】①情节的曲折起伏②又有着求生的挣扎③首先要善于观察
【小题2】①林冲刚到草料场时,看到崩坏的草屋,于是打算等雪停后,到城
中找泥水匠修理。这就为打酒回来大雪压倒草屋预先埋下伏笔。②打酒去的路
上看见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则为草屋被雪
压倒后,林冲到此过夜预先设下伏笔。③草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
燃烧起来,搬开破被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作
者将这个细节写得如此细腻,为后文草料场失火无由,必定有人纵火埋下伏笔。
④林冲到了山神庙后,搬来一块大石头顶住庙门,是为陆谦等人放火后,推不
开庙门,在门口谈论陷害林冲的阴谋全被林冲听到埋下伏笔。
[解析]
【小题D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下文“叙事要引人入胜、就要写出事情的波澜”“……一波三
折,扣人心弦,牢宰地抓住了读者”,推断①处是说情节设置要跌宕起伏,曲
折动人,可以填入“情节的曲折起伏”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同时,还要注意情节中内在的情感和思想意蕴”“这就
使得她的故事格外能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推断②处是说祥林嫂在走向“末
路”的过程中,有过挣扎和抗争,可以填入“又有着求生的挣扎”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下文“只要善于发现、留心积累,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其
次可以灵活运用……”,推断③处是说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可以填入“首
先要善于观察”之类的内容。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综合实践的能力。
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
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可知,林冲看到
草屋崩坏,打算等雪停后,到城中找泥水匠修理。这就为打酒回来大雪压倒草
屋预先埋下伏笔。
从“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
纸。'”可知,林冲在去打酒的路上看见古庙,为后文草屋被雪压倒后,林冲
到此过夜预先设下伏笔。
从“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
都被雪水浸灭了”可知,草屋倒后,林冲小心地探知火盆里火种熄灭以后才离
开,这就为后文草料场失火无由,必定有人纵火埋下伏笔。
从“入的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可知,
林冲到了山神庙后,搬来一块大石头顶住庙门,是为陆谦等人放火后,推不开
庙门,在门口谈论陷害林冲的阴谋全被林冲听到埋下伏笔。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1.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被誉为"天府之国"。为让学生
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某学校开展了以"走近成都爱我成都"为主题的一系列综
合实践活动。下面是一部分活动情况,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活动任务。
(1)在“走进古蜀”文化节中,通过同学们的投票,武侯祠在众多古遗迹中脱
颖而出,被推举为“最具吸引力文化遗迹”。文化节晚会即将举行,请为它写一
段解说词,字数30左右。
(2)在旅游景区徽标大赛评奖中,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获得唯一一个徽标一等奖。
九寨沟徽标图案由雪山和云朵组成,形似眼睛,简单的图形却表达了深刻的意义。
请你从赞美自然风光和保护自然环境两个角度分别为这个徽标配上一句宣传口
号。
九寨沟JIUZHAIGOU
②保护:
(3)“吃着中国,味在四川。”成都作为“美食之都”,请你设计一个能推广
成都饮食文化的活动。要求:①活动要具体化,可操作;②活动流程至少有三个
步骤。
活动项目:
活动流程:
[知识点]
语文综合实践,计划书/活动方案,解说词,宣传语
[答案]
(1)武侯祠中供奉着诸葛亮,他足智多谋,为蜀汉竭尽一生,武侯祠也因诸
葛亮成为古蜀文化的一部分。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解说词要扣住题干
内容,感情真挚,语言得体。
(2)①九寨沟,一眼可以看尽世间美景。②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九寨
沟。
(3)示例:活动项目:成都美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流程:1.网上海选16
人;2.初赛决出前8名;3.决赛决定冠亚军。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活动
项目主题突出且可操作,活动流程应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类综合性语言运用题目,属于开放性较强
的一类试题,考生需认真审题,如第一题,为武侯祠写一段解说词,字数30
左右,原因是“走进古蜀"文化节中,武侯祠被推举为"最具吸引力文化遗迹",
那么解说词中必须出现诸葛亮,以及诸葛亮的品行贡献,这才是武侯祠的内核、
闪光点。第二题请考生从赞美自然风光和保护自然环境两个角度,分别为徽标
配上一句宣传口号,宣传口号要响亮,简洁有力;另外,还要出现题干中所给
的"形似眼睛",所以考生要面面俱到,赞美它可以说"九寨沟,一眼可以看
尽世间美景",保护它可以说"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九寨沟"。第三题
要求考生设计一个能推广成都饮食文化的活动,并且活动要具体化,可操作,
还要写出活动流程,至少有三个步骤。既然是推广活动,活动就必须植根于群
众,要群众不仅参与,还要广泛参与,比如,组织成都美食文化知识竞赛,可
以让群众网上报名,进行海选,然后初赛、决赛,大众评审与参与者都可以群
众报名,达到美食推广的目的。
四、写作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共青团团歌
材料二:
躬逢盛世,新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医体重管理
- 医院医保自查自纠整改报告
- 《光弹材料与模型》课件
- 参观建川博物馆活动
- 企业风险防控培训
- 优化学校招生录取制度规范措施
- 医疗主任竞聘
-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单元复习举一反三题型总结(知识点例题变式题)教师版
- 专科护士培训竞选
- 《细胞凋亡华子春》课件
- 广东常用的100种植物
- 生产现场作业十不干PPT课件
- 输电线路设计知识讲义
- 物料承认管理办法
- 业主委员会成立流程图
- AEFI防范与处置PPT课件
- (完整版)全usedtodo,beusedtodoing,beusedtodo辨析练习(带答案)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便筷子教案三年级上册精品
- 阜阳市肿瘤医院病房大楼建筑智能化设备、材料采购及安装系统工程技术要求
- 意大利汽车零部件企业
- 食品经营操作流程图11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