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5-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48分。)1.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华夏先民A.显明的血缘亲疏色调

B.朴实的宗族宗法观念C.久远的文化生活沟通

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2.据《尚书》等文献记载,周人以“小邦周”战胜“大邑商”后,对夏、商以来的天命观进行了改造,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天命论。该理论A.实践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

B.改善了西周的民生状况C.阐释了新政权的合法地位

D.为后世稳定发展供应借鉴3.春秋时期,秦武公“伐邦、冀戎,初县之”;晋文公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以“异姓之能,掌其远官”。这些“县”的设置A.增加了周王室对地方的限制

B.推动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C.维护了传统贵族的政治利益

D.加剧了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4.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状况表明,商至秦汉A.统一多民族国家渐渐形成

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C.大瘟疫发生频率渐渐加快

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5.有学者在谈到先秦政治时说:“秦帝国始祖秦襄公就是在周孝王赐给他诸侯称号和‘岐以西之地’的状况下起先立国开疆的。史书还有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齐桓公‘并国三十五’、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启地三千里’的相关记载。”该学者意在说明A.周天子至上地位得以确保

B.周王室家天下统治的建立C.分封制起了政治整合作用

D.中心对基层的管理干脆化6.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武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化等,但全部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行政体制A.形成了制约机制

B.实现了权力集中C.杜绝了吏治腐败

D.避开了裙带关系7.汉代,政府选官时的选举或考试,都实行分区定额。无论经济文化先进或落后的地区,都照人口比例来考选,同时郡县长官,例须避用本郡本县人。这些举措A.目的在于维系王朝统治

B.使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趋向平衡C.缓解了中心和地方冲突

D.变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8.东汉末年社会上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A.注意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

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9.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惩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以随时上书弹刻监察官。这表明汉代A.监察体制完备具有独立性

B.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C.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

D.监察体系具有多层次性10.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心举荐人才。曹魏时,中心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更A.加强了中心权力

B.保障了公允公正C.迎合了豪强地主

D.催生了门阀士族11.从唐太宗到唐肃宗,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职能渐渐从“文学侍从”发展到“专掌内命”的内相,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反映了A.文官政治色调日益深厚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弱化C.中心集权制度日趋完善

D.宰相议政职能渐渐消逝12.唐朝在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宋代更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毕业会考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算学实行三舍试补,上舍三等分别授予通仕郎、登仕郎和将仕郎。宋代人才选拔方式的变更A.说明中心集权的加强

B.拓宽选官途径完善科举C.反映了以文治国理念

D.有助营造科技文化环境13.表1类别士族小姓寒族人数总计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进士58971.010913.113215.9830明经8163.31814.02922.7128制举8865.7107.43626.9134表1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实行并亲自参加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A.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

B.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C.家族地位确定着中举率

D.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钱穆意在说明明代A.废除丞相违反潮流

B.政治体制运行特点C.吏治败坏权臣弄权

D.思想批判风气剧变15.土司是中心政权承认的少数民族世袭首领。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肯定任期的流官对当地进行管理,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后来清廷批准了这些建议。这一做法有利于A.完善中心官制

B.实现民族自治

C.消弭军事冲突

D.维护国家统一16.据记载,康熙帝时期“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衙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据此可知,“御门听政”A.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B.提高了皇权统治效能C.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

D.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17.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绽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A.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

B.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C.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

D.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18.表1正月命女红趣织布二月蚕事未起,命缝人浣冬衣,彻夜为袷三月清明节,治蚕室。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六月命女红织缣缚八月凉风戒寒,趣练缣帛,染彩色,擘绵治絮,制新浣故十月培筑垣墙……可析麻,趣绩布缕表1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A.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B.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发展C.民间纺织业具有肯定规模

D.中心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19.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定窑瓷业得到了复原;到了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渐渐没落。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在20世纪30年头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以下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

B.古代定窑产品德销南北各地C.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

D.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20.北宋时期,州、府级城市实行厢坊两级管理体制,县级城市一般只允许设置坊巷和市。但到南宋时,江南地区的一些市镇起先仿效州府城市,私自设立厢级机构。出现这一变更的主要缘由是A.高度中心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

B.经济规模扩大和社区布局困难C.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D.市民阶层兴起影响行政区变更21.宋代城市中消遣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据宋《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市民阶层的扩大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城市经济的发展22.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特别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造成上述现象的缘由,主要是A.工商业发展的冲击

B.精耕细作不被重视C.自耕农经济占主导

D.劳动力的密集投入23.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变更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转租时,干脆生产者既要向土地全部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全部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A.土地全部权和经营权初步分别

B.地主对农夫人身限制渐渐强化C.赋税征收种类由简洁转向繁杂

D.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限制24.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叙述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旺盛,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很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官府限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B.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发展水平很高,突破了“抑商”政策的限制。C.宋朝时,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藏去处,俱是席铺买卖。”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D.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二、非选择题(共3道大题,52分。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学问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更。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快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旺盛。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富人阶层普遍喜爱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宝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旧不够活跃。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显明导向。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肯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始终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亚当·斯密分析中国明朝经济发展状况时说,当时的“财宝已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为变更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朝廷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触及类似“供应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搞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10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说明明朝政府所实行的措施,并从经济角度给出合理建议。(15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表3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升降比较表

天宝元年(742年)户数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下降幅度(%)占全国户数比例(%)北方373665286688776.836.52南方3117624150654851.6863.48总计6854276237343565.73100——据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对表格中的数据变更做出合理的历史说明。(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12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安史之乱后,各藩镇纷纷派员在长安设立进奏院,作为与中心的信息联系渠道。此外,进奏院还担当处理落镇在长安的经济事务,为本镇进京官员服务及供应中心情报等诸多职能,成为藩镇在长安的常驻办事处。宋初沿用了这一旧制。公元981年,宋太宗对散居都城的各州进奏院进行整合,在大内之侧设置了都进奏院,并从原有人员中筛选出150人为进奏官。全部进奏官均在院内集中办公,各自负责一州或数州的文书转递,地方上呈的文书必需快速移交上级主管部门,朝廷下发文书也必需按时发出。朝廷明令进奏官只能在朝廷许可的范围内传送消息,不得私自拆封机密文件,不得泄露朝廷状况和国家机密,承发文字亦只能在院内完成。尽管如此,文书的延误和泄密等事务在宋代仍旧屡有发生。——据游彪《庙堂之上与江湖之间:宋代探讨若干论题的考察》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宋太宗改革前后进奏院的变更。(7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评价宋太宗对进奏院的改革。(8分)

铁人中学2024级高二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D依据题干中“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以推断出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认为拥有同一祖先,即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体现出华夏先民已经有了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故选D项;题干中主要述及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有共同的祖先,即黄帝,但没有述及他们之间的血缘亲疏关系,解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有共同的祖先,即黄帝,但是题干后半部分又述及“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说明商族与其他三个种族并不具有宗族关系,解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都认为拥有同一祖先,没有涉及这些种族之间的文化沟通现象,解除C项。2.C依据材料“周人以‘小邦周’战胜‘大邑商’后,对夏、商以来的天命观进行了改造,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天命论”可知,西周灭商建立政权后,提出了新的天命论,结合所学学问,西周原是商的附属方国,西周灭商属于以下犯上,依据夏商以来的天命观,其政权来源是非法的,因此在灭商后,西周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新的天命论,为西周建立以有道伐无道的形象,从而使其政权来源合法化,故选C项;西周时期还未出现孔子,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出于政权合法性的须要提出了新的天命论,不涉及改善民生,解除B项;后世的稳定发展与天命论无关,解除D项。3.B秦晋两国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而没有实行原有的分封制,且由非贵族出身的有才能之人充当县的行政长官,这更加有利于加强国君的权力,推动地方管理体制改革,故选B项;秦晋国君的行为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而非维护周王室的权益,解除A项;据“异姓之能,掌其远官”可知异姓有才能之人充当县的行政长官是对原有贵族政治的冲击,解除C项;县的设置可以巩固诸侯的统治,而非加剧诸侯混战,解除D项。4.A据材料“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可知商朝的统治区域主要在今河南地区,周朝扩展到陕西、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时的统治区域包括华南、华北、华中等地,说明疆域在不断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渐渐形成,故选A项;材料只是提到商代记录河南发生瘟疫,并不能说明瘟疫来自中原,解除B项;材料中没有瘟疫发生的详细时间,无法推断发生的频率,解除C项;材料说的是商至秦汉文献记录中的瘟疫,无法推断中原人口的迁移,解除D项。5.C依据材料“兼国十二,开地千里”表明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是开疆拓土,是建立地方政府、强化国家政治一统的反映,也是各部族渐渐融合的体现,故选C项;依据材料“兼国十二”、“并国三十五”等信息可知,诸侯之间兼并斗争不断,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对周天子地位的动摇,解除A项;周王室家天下统治的建立主要是通过宗法制得以实现的,并且是在西周建立之初,而依据材料所列诸侯可知此时处于春秋时期,解除B项;郡县制实现了对基层的干脆管理,周代中心尚未实现对基层的干脆管理,解除D项。6.B依据题干内容可知,郡丞、长吏、都尉、督邮、列曹都是郡守的“属官”,并且还提到“县一级也是如此”,据此可知,在汉代地方行政体制中,地方最高长官的权力比较大,即出现了权力集中的现象,故选B项;题干中仅是述及郡丞、长吏、都尉、督邮、列曹都是郡守的“属官”,但没有提及这些官吏之间的制约现象,解除A项;题干中仅是述及郡丞、长吏、都尉、督邮、列曹等官吏归属郡守管理,与吏治腐败没有关系,况且,在古代中国,吏治腐败现象只有轻重之分,不会杜绝这种现象,解除C项;裙带关系一般是指那些跟和自己有关系的人图私利的官员,但是在题干中没有述及郡丞、长吏、都尉、督邮、列曹等之间的利益关系,仅是说这些官吏归郡守管理,解除D项。7.A郡县长官由非本郡本县人担当,有利于防止郡县长官势力的近亲繁殖,避开地方势力做大,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心对地方的统治,故选A项;察举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是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其本身不会促进经济发展,解除B项;察举制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机制,与中心集权制度无关,无法达到缓解中心与地方冲突的作用,解除C项;世家大族主要是通过九品中正制垄断仕途,而九品中正制出现在魏晋时期,时间不符,解除D项。8.D依据材料“举秀才……举孝廉”可知,选官制度为察举制,又依据材料“不知书……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知,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实际选官中出现与其品德不符的官员,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注意门第是九品中正制,解除A项;察举制在选拔官员上曾起到过作用,只是在东汉末年弊端暴露,解除B项;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品德,解除C项。9.C依据材料“对监察对象的惩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故选C项;依据材料“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惩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监察体制不具有独立性,解除A项;依据材料“对监察对象的惩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形成了对监察官有效管理,并非“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解除B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多层次性”是指程度由低到高的一种差别性,与材料主旨“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不符解除D项。10.A材料“汉朝时期……由地方向中心举荐人才。曹魏时,中心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说明中心对选官的限制加强,故选A项;据所学,曹魏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不能体现公允,解除B项;材料“中心委任中正官”说明是中心集权不是迎合豪强,解除C项;据所学,察举制带来了门阀士族不是九品中正制,解除D项。11.A依据“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职能渐渐从‘文学侍从’发展到‘专掌内命’的内相”,结合唐朝科举制的渐渐完善可知,皇帝的“文学侍从”发展成为内相,文官在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反映了文官政治色调日益深厚,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心决策机构的变革,没有强调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作用,解除B项;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是中心集权制度日趋完善,解除C项;中书省被架空,只是限制了宰相的权利,但不会使其议政职能渐渐消逝,解除D项。12.D“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毕业会考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这种做法有利于培育数学、医学人才,对科技的发展有干脆推动作用,故选D项;“唐朝在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宋代更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属于人才选拔制度,与中心集权无关,解除A项;“医学选拔,毕业会考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培育的专业人才,而不是官僚人员,解除B项;“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是选拔的数学和医学人才,不会变更整个科举制度的性质,解除C项。13.B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科举考中的官员的出身对比,从中可知,士族出身的官员相对数量较多,但是也有了小姓和寒门子弟,可知唐朝时期,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官员的来源广泛,变更了魏晋时期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做官的局面,反映出官吏来源基础扩大,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的官员的出身的对比,虽然贵族士族出身的人数比较多,但是从表中体现不出贵族在科举考试中拥有肯定的特别的权利,解除A项;科举考试以考察人的才学为标准,世家大族相对来说,拥有更好的教化资源,所以个人的才学更高,因此在科举考试中占优势,而小姓和寒门相对贵族而言,拥有的教化资源有限,所以科举录用率相对较少,但也体现出科举制确定中举率的是个人的才学,不是家族的地位和门第出身,解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考中的官员的出身的对比图,体现不出来科举考试的内容是以侧重政治素养为主,解除D项。14.B依据题干内容可知,张居正“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说明他没有实际的政府运作权力,仅是一个内阁学士,说明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这就是明代政治体制运作的特点,故选B项;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君权不断加强和相权的渐渐被减弱直至被废除,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解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涉及明朝吏治腐败的问题,仅是涉及张居正“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解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明朝的政治现象,并没有涉及社会批判风气问题,解除D项。15.D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在土司制度之下,其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权限特别大,既有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军事管理权,久而久之会对中心产生一种“离心力”,很简洁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而在“改土归流”制度之下,由中心派遣流官对当地进行治理,并且还“添设军事机构”,这种做法有利于加强中心对地方的管理力度,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选D项;在“改土归流”制度之下,中心派遣官员到治理地方,这与完善中心官制无关,解除A项;在土司制度之下,少数民族首领对当地有很大的管理权,但是题干之意着重在于论述“改土归流”对国家统一的作用,解除B项;在“改土归流”制度之下,中心对地方有很大的管理权,甚至还设置了一些“军事机构”,但是这些措施不会完全消退军事冲突,解除C项。16.B“御门听政”削减了处理政务的环节,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故选B项;“御门听政”不肯定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解除A项;内阁没有决策权,解除C项;“御门听政”体现了皇权对政务的参加,不利于减轻君主负担,解除D项。17.C西汉武帝时推行盐铁官营,将盐铁经营权集中到中心,有利于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汉政府肯定程度地修改盐铁官营政策,部分允许私人经营,但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所以不能说明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故B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汉政府对盐铁官营政策进行了肯定程度地修改,部分允许私人经营,说明官营经济由之前的膨胀转向收敛,故C项正确;材料内容只能体现民意影响着政府政策,并不能左右政府决策,故D项错误。18.A提取表格信息后,我们可以得知依据季节的要求做相应的任务,从而自给自足,结合题干的时间“东汉时期”,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吩咐的主体是政府,而且材料中还有“培筑垣墙”这一工程任务,故B项错误;材料中虽然提及纺织业,但无法看到形成规模,故C项错误;东汉时期豪强经济发达,对中心集权构成肯定威逼,故D项错误。19.C材料仅体现了定窑创烧于唐朝,体现不出中国制瓷技术起先于唐朝,故A项错误;定窑是官窑,其产品主要供皇室运用,不流通于市场,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定窑的经验,可知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宋代瓷器发展鼎盛,还涉及了金元等朝代定窑的发展状况,故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不能概括全部材料,故D项错误。20.B题干中南宋时江南地区的地方行政机构出现较大变动,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江南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的发展扩大带动了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甚或“江南地区的一些市镇起先仿效州府城市,‘私自’设立厢级机构”,可知市镇突破政策限制,故选B项;题干体现的是南宋中心集权弱化,解除A项;宋朝时期中心严格限制地方军力的扩充,解除C项;市民阶层兴起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而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动是官府行为,解除D项。21.C方式界限不复存在属于社会因素,不是政策性因素,故A项错误;同理,市民阶层扩大是社会因素,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宋代瓦子商品经济旺盛,说明自战国以来始终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的迹象,故C项正确;城市经济发展是瓦子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故D项错误。22.D在完全的古代中国,政府始终采纳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没有得到很快的发展,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农业始终采纳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故B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不是自耕农经济,故C项错误;由于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发展较快,人口数量有了较快的发展,导致从事农业的人口增加,再加上政府始终提倡重农抑商,所以会出现农具的改进速度较慢的现象,故D项正确。23.A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永佃制和大小租,土地全部权始终归地主,佃农只有土地经营权,故A项正确;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使地主对农夫人身限制渐渐减弱了,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涉及了缴纳地租,没有赋税征收种类,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土地兼并没有得到有效限制,故D项错误。24.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商,官府限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学问,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出现突破的问题,故B项错误;依据C项的史实得出:宋代的坊市界限被打破,与C项的结论不相符,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学问,中国古代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但留下广州十三行进行中外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并未被禁止,故D项错误。25.(1)现象:传统礼制被打破;学问分子、商人阶层崛起;消费观由朴实变为追求享受。(6分)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定产物;新航路开拓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世界经济变革影响。(4分)(2)措施:修改海禁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固守“重本抑末”政策;实行财政税收改革。(6分)分析:对外开放推动了对外贸易的旺盛,但进出口贸易失衡,导致白银数量激增;由于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商人经商所得的利润既没有进入生产领域,以扩大再投资,致使需求端长期乏力,又没有进入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导致通货紧缩;经济改革推动明朝经济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财税领域,无法解决深层次经济问题。(4分)建议:废除重农抑商政策;进行适当的财税改革,以刺激消费;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松绑”(改善宏观调控政策);实行“供应侧”改革,满意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解决通货紧缩。(5分)【解析】(1)第一小问现象,依据材料一,由“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可概括出,传统礼制被打破;由“学问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更”可概括出,学问分子、商人阶层崛起;由“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可概括出,消费观由朴实变为追求享受。其次小问经济因素,结合所学学问,分别从当时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新航路开拓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等角度加以分析概括即可。(2)第一小问措施,依据材料二,由“明穆宗下令开关……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快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旺盛。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可分析得出,修改海禁政策,实行对外开放,推动了对外贸易的旺盛,但进出口贸易失衡,导致白银数量激增;由“‘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显明导向……当经商赚取到肯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需求端始终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可分析得出,固守“重本抑末”政策,商人经商所得的利润既没有进入生产领域,以扩大再投资,致使需求端长期乏力,又没有进入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导致通货紧缩;由“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触及类似‘供应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可分析得出,实行财政税收改革,推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