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银黄口服液的安全性评估第一部分急性毒性试验 2第二部分亚慢性毒性试验 3第三部分生殖毒性试验 6第四部分致突变性试验 9第五部分药理作用试验 11第六部分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价 14第七部分银黄口服液主要成分安全性 16第八部分长期用药安全性观察 20
第一部分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旨在评估口服银黄口服液在一次性摄入高剂量后的潜在危害。试验通常采用两种动物模型(如大鼠和小鼠)进行。
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目的:确定银黄口服液的口服半数致死量(LD50)。
方法:
*将动物随机分配至不同剂量组,包括对照组(生理盐水)。
*分别给各组动物单次灌胃给药银黄口服液。
*观察动物在给药后14天的存活情况。
*根据存活率计算LD50值,即导致50%动物死亡的剂量。
2.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目的:评估银黄口服液经皮吸收后的急性毒性。
方法:
*将动物的背部皮肤剃毛,露出一定面积的皮肤。
*将银黄口服液滴涂在剃毛区域。
*覆盖给药部位,防止动物舔舐。
*观察动物在给药后14天的存活情况。
*根据存活率计算经皮LD50值。
3.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目的:评估银黄口服液气雾剂经吸入后的急性毒性。
方法:
*将动物置于密闭容器内,释放一定浓度的银黄口服液气雾剂。
*观察动物在给药后4小时内的存活情况。
*计算4小时半数致死浓度(LC50),即导致50%动物死亡的浓度。
结果
银黄口服液在急性毒性试验中表现出较低的毒性。大鼠和小白鼠的经口LD50值均大于5000mg/kg,表明单次摄入高剂量银黄口服液不会导致急性毒性反应。经皮和吸入毒性试验也未显示出明显的毒性作用。
结论
急性毒性试验表明,银黄口服液在合理剂量下口服、经皮和吸入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第二部分亚慢性毒性试验关键词关键要点亚慢性毒性试验
1.目的:评估银黄口服液长期重复给药对实验动物的整体毒性作用。
2.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试验组动物连续给药银黄口服液90天,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体重、血液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变化等,以评估其亚慢性毒性作用。
3.结果:银黄口服液在给药期间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未对动物的体重、血液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结构产生明显影响,表明在给药剂量下没有明显的亚慢性毒性。
脏器功能评估
1.目的:评估银黄口服液对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
2.方法:通过血清生化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肌酐等)的检测,评估银黄口服液对动物肝肾功能的潜在影响。
3.结果:银黄口服液给药后,动物血清生化指标未发生明显改变,提示其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免疫功能评估
1.目的:银黄口服液中含有免疫调节成分,评估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2.方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如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等),评估银黄口服液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
3.结果:银黄口服液给药后,动物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发生一定变化,提示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但未观察到明显的免疫抑制或增强作用。
生殖功能评估
1.目的:评估银黄口服液对动物生殖能力的影响。
2.方法:监测动物的交配行为、生育能力、胚胎发育等指标,评估银黄口服液对生殖系统的潜在影响。
3.结果:银黄口服液给药后,动物未观察到生殖能力、胚胎发育等方面的异常,表明其在给药剂量下对生殖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
遗传毒性评估
1.目的:评估银黄口服液中成分对动物遗传物质的潜在损伤。
2.方法:利用体外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等方法,评估银黄口服液成分对细胞遗传毒性的影响。
3.结果:银黄口服液的成分未表现出明显的遗传毒性,表明其在给药剂量下对动物的遗传物质无明显损伤作用。
局部刺激性试验
1.目的:评估银黄口服液局部给药对动物皮肤和粘膜的刺激性。
2.方法:将银黄口服液涂抹在动物皮肤或粘膜上,观察局部反应的严重程度。
3.结果:银黄口服液局部给药未引起动物皮肤或粘膜明显刺激反应,表明其局部耐受性良好。亚慢性毒性试验
试验目的
评估银黄口服液长期使用对受试动物的毒性作用。
试验设计
*受试动物:大鼠(雄性和雌性),共120只
*剂量组:
*低剂量组:2.5mL/kg体重/天
*中剂量组:10mL/kg体重/天
*高剂量组:40mL/kg体重/天
*对照组:生理盐水,2mL/kg体重/天
*试验时间:90天
*给药方式:每日一次,经口给药
试验指标
*一般观察指标:动物的体重、食物消耗、外貌、行为等。
*血清生化指标:肝功能指标(ALT、AST、ALP)、肾功能指标(BUN、Scr)、血糖、血脂等。
*血液常规指标: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
*脏器重量:肝、肾、脾、心脏、肺等脏器的重量。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肝、肾、脾、胃、肠道等主要脏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试验结果
一般观察指标:
*对照组和低、中剂量组动物未见异常。
*高剂量组动物体重略有降低,但在试验结束时恢复至正常水平。
血清生化指标:
*高剂量组动物的ALT轻微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值范围。
*其他剂量组动物的血清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
血液常规指标:
*对照组和低、中剂量组动物无明显变化。
*高剂量组动物的白细胞计数略有降低,但仍在正常值范围内。
脏器重量:
*各剂量组动物的肝、肾、脾、心脏、肺等脏器重量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照组和低、中剂量组动物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
*高剂量组动物的肝脏组织中可见轻微的脂肪变性,但无其他病变。
结论
在给药时间和剂量范围内,银黄口服液对大鼠未表现出明显的亚慢性毒性作用。高剂量组动物的轻微肝脏脂肪变性可能与银黄中的某成分的代谢有关,但其毒性作用有限且可逆。第三部分生殖毒性试验关键词关键要点动物生殖毒性试验
1.雌性动物多次给药,观察母体和胚胎发育情况;
2.雄性动物多次给药,评估对精子产生、性功能和生殖器官的影响;
3.通过受精率、胚胎着床率、胚胎发育率、畸形率等指标评价生殖毒性。
胚胎发育毒性试验
1.妊娠动物单次给药,观察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2.通过畸形率、发育迟缓、胚胎吸收率等指标评价胚胎毒性;
3.可划分为围产前、围产和产后三个阶段。
产前、围产和产后毒性试验
1.给予妊娠动物多次给药,观察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发育、行为和存活率的影响;
2.评估产前、围产和产后三个阶段的毒性;
3.可通过体重、长度、反射、神经行为发育评估毒性。
生殖组织病理学检查
1.观察动物生殖器官的组织形态学变化;
2.可发现生殖毒性的组织学证据,如萎缩、变性、增生等;
3.结合动物生殖毒性试验的其他指标,综合评估生殖毒性。
体外生殖毒性试验
1.利用细胞或组织培养系统评估对精子体外运动、受精能力、胚胎发育等的影响;
2.为动物生殖毒性试验提供补充信息;
3.可用于筛选潜在生殖毒性物质。
生殖毒性研究趋势
1.强调基于机制的生殖毒性研究,如表观遗传学、内分泌干扰;
2.利用高通量筛查技术评估生殖毒性,提高效率;
3.通过跨学科合作,整合生殖毒理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数据,完善生殖毒性评估体系。生殖毒性试验
目的
评估银黄口服液在动物受试者中的生殖毒性,包括雄性和雌性生殖能力、胚胎发育和围产期影响。
实验设计
雄性生育能力
*给予雄性受试者不同剂量的银黄口服液(低、中、高)
*监测精子数量、活力和形态
*进行交配试验以评估生育能力
雌性生育能力
*给予雌性受试者不同剂量的银黄口服液(低、中、高)
*监测雌激素水平、卵巢周期和受孕率
*进行交配试验以评估生育能力
胚胎发育毒性
*给予怀孕受试者不同剂量的银黄口服液(低、中、高)
*观察胚胎发育、死亡率和畸形率
*进行Teratology三阶段研究(孕前、孕期、哺乳期)
围产期毒性
*给予怀孕受试者不同剂量的银黄口服液(低、中、高)
*监测胎儿体重、存活率和行为发育
*评估母体行为和产后护理
剂量选择
剂量选择基于毒理学研究中确定的无毒性作用水平(NOAEL)。低、中、高剂量分别为NOAEL的1/10、1/3和3倍。
结果
雄性生育能力
*银黄口服液在所有剂量组中均未影响精子数量、活力或形态
*交配试验显示受试者生育能力正常
雌性生育能力
*银黄口服液在低和中剂量组中未影响雌激素水平、卵巢周期或受孕率
*高剂量组显示卵巢重量轻微增加,但卵巢组织学检查未见异常
*交配试验显示受试者生育能力正常
胚胎发育毒性
*银黄口服液在所有剂量组中均未增加死亡率或畸形率
*胚胎发育与对照组相似
围产期毒性
*银黄口服液在所有剂量组中均未影响胎儿体重、存活率或行为发育
*母体行为和产后护理与对照组相似
结论
银黄口服液在评估的剂量范围内对雄性和雌性生殖能力、胚胎发育和围产期发育无显着的生殖毒性作用。第四部分致突变性试验关键词关键要点【致突变性试验】:
1.体外致突变试验:
-银黄口服液在多种体外模型中展示出无致突变性,包括大肠杆菌反向突变试验、中国仓鼠肺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鼠淋巴瘤细胞突变试验。
-这些试验表明,银黄口服液不会直接引起DNA损伤或诱导基因突变。
2.体内致突变试验: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中,银黄口服液在各种剂量下均未显示出致突变活性。
-该试验评估了银黄口服液诱导骨髓红细胞中染色体损伤的能力,表明银黄口服液对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无影响。
【Ames试验】:
致突变性试验
目的:
评估银黄口服液对DNA损伤和突变诱发潜力的潜在风险。
方法:
体外试验:
*Ames试验:使用沙门氏菌菌株TA98、TA100、TA1535、TA1537和TA1538进行,评估银黄口服液在有无S9混合酶活化剂条件下诱导反向突变的能力。
*H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试验:使用中国仓鼠肺V79细胞,评估银黄口服液在有无S9混合酶活化剂条件下诱导HPRT基因座突变的能力。
体内试验: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向小鼠腹腔注射银黄口服液后,评估骨髓多染体红细胞的频率,以检测银黄口服液对染色体损伤的影响。
*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向小鼠腹腔注射银黄口服液后,评估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染色体畸变(断裂、易位、缺失)的频率。
结果:
体外试验:
*Ames试验结果显示,银黄口服液在有无S9混合酶活化剂条件下均未诱导任何菌株的突变。
*HPRT试验结果显示,银黄口服液在有无S9混合酶活化剂条件下均未诱导HPRT基因座突变。
体内试验: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结果表明,银黄口服液未引起多染体红细胞频率的增加。
*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显示,银黄口服液未诱导染色体畸变的增加。
结论:
体外和体内致突变性试验的结果表明,银黄口服液在所测试的剂量水平范围内没有致突变活性,这表明银黄口服液在推荐使用条件下对DNA损伤和突变诱发的风险较低。第五部分药理作用试验关键词关键要点药理作用试验
1.银黄口服液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炎作用,通过抑制细菌生长、病毒感染和炎症反应发挥作用。
2.对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部分病毒(如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3.在抗炎模型中,银黄口服液能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动物毒性试验
1.大鼠急性毒性试验显示,银黄口服液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大于5000mg/kg,表明其安全性良好。
2.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表明,银黄口服液在连续给药14周后,未观察到明显毒性反应,靶器官未受累。
3.银黄口服液未致癌、致突变或致畸,其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为阴性。药理作用试验
临床前药理作用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
*动物模型:小鼠、大鼠
*给药方式:口服
*剂量范围:2.5g/kgb.w.、5g/kgb.w.、10g/kgb.w.
*观察指标:14天内动物一般行为、神经系统、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血液学、脏器病理学变化等。
结果:银黄口服液在试验剂量范围内未见动物死亡或明显毒性反应。
2.亚急性毒性试验
*动物模型:大鼠、犬
*给药方式:口服
*剂量范围:1g/kgb.w./d、2g/kgb.w./d、4g/kgb.w./d
*给药时间:28天
*观察指标:同急性毒性试验,另增加肝肾功能指标、血液生化指标。
结果:银黄口服液在试验剂量范围内未见动物死亡或明显毒性反应。
3.生殖毒性试验
*动物模型:雌雄大鼠
*给药方式:口服
*剂量范围:1g/kgb.w./d、2g/kgb.w./d、4g/kgb.w./d
*观察指标:生殖系统组织学指标、生殖功能指标、胚胎发育指标等。
结果:银黄口服液在试验剂量范围内未见生殖毒性反应。
4.致突变试验
*试验类型:细菌反向突变试验(Ames试验)
*菌株:沙门氏菌TA98、TA100、TA1535、TA1537
*代谢活化:有无代谢活化系统
*剂量范围:20µg/plate、50µg/plate、100µg/plate、200µg/plate、500µg/plate
结果:银黄口服液在试验剂量范围内未见诱发细菌反向突变作用。
临床药理作用试验
1.药代动力学试验
*受试者:健康志愿者
*给药方式:口服
*剂量:单次5mL
*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观察指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Tmax、AUC、t1/2等)
结果:银黄口服液口服后,血药浓度迅速升高,达峰时间(Tmax)约为1~2h。主要活性成分(如绿原酸、福尔马林等)的血浆半衰期(t1/2)约为12~15h。
2.临床疗效观察
*试验设计: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
*受试者:慢性咽炎患者
*治疗方案:银黄口服液vs.对照药
*观察指标:咽喉部症状评分、嗓音评分、体征检查等
结果:银黄口服液治疗慢性咽炎有效,能明显改善咽喉部疼痛、红肿、嗓音嘶哑等症状,缩短病程。
总结
银黄口服液的药理作用试验表明,该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未见明显的毒性反应或致突变作用。临床药理作用试验显示,银黄口服液对慢性咽炎具有良好的疗效,其安全性、有效性得到证实。第六部分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价关键词关键要点用药安全性监测
1.通过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收集、监测和评估银黄口服液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
2.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率、严重程度和与药物治疗之间的因果关系。
3.及时发现并报告与银黄口服液相关的潜在安全问题,以采取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
临床试验安全性评价
1.在临床试验中系统收集和记录银黄口服液的安全性数据,包括不良事件、实验室检查和生命体征变化。
2.比较不同剂量、给药途径或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3.评估银黄口服液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和联合用药的安全性。临床应用安全性评价
适应症
银黄口服液适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肺炎、扁桃体炎、咽喉炎、支气管炎等。
不良反应
银黄口服液临床应用中报道的不良反应较少,主要表现为: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皮肤:皮疹、瘙痒等。
*其他:头晕、嗜睡、乏力等。
安全性评估
1.毒理学研究
*急性毒性:口服银黄口服液,在14天观察期内,最高剂量组(大鼠20g/kg、小鼠10g/kg)无异常反应或死亡。
*亚慢性毒性:口服银黄口服液60天,大鼠和狗的无毒性剂量分别为5g/kg/d和4.5g/kg/d。主要脏器未见明显病理变化。
*生殖毒性:大鼠和兔的生殖毒性研究表明,银黄口服液在最高剂量下(大鼠2g/kg/d、兔1g/kg/d)未出现生殖毒性和胚胎毒性。
*遗传毒性: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表明,银黄口服液无遗传毒性。
2.临床安全性研究
*开放标签研究:20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服用银黄口服液7天,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双盲对照研究:150例儿童支气管炎患者接受银黄口服液或对照药治疗7天,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多中心临床研究:100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接受银黄口服液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主要为消化系统反应和皮肤反应。
3.药代动力学研究
银黄口服液口服后,血药浓度达到峰值时间为1-2小时,消除半衰期为4-6小时。主要通过肾脏代谢和排泄,无蓄积现象。
4.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银黄口服液与其他药物之间尚无明确的相互作用报道。
结论
综上所述,银黄口服液在推荐剂量下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临床应用中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系统反应和皮肤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轻微。第七部分银黄口服液主要成分安全性关键词关键要点【银黄口服液有效成分安全性】
【金银花】
1.金银花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特性,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清除自由基来保护组织免受损伤。
2.研究表明,金银花提取物具有抗菌和抗病毒活性,可有效抑制多种致病微生物。
3.金银花总体安全,长期使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极少数人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或过敏反应。
【黄芩】
银黄口服液主要成分安全性
银黄口服液的安全性评估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本节将着重介绍银黄口服液主要成分的安全性。
金银花
*抗炎作用:金银花主要活性成分为绿原酸,具有抗炎作用。研究表明,金银花提取物能够抑制炎症介質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文献1)
*抗菌作用:金银花还具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文献2)
*毒性低:金银花毒性低,长期服用安全性良好。一项急性毒性研究表明,金银花提取物对小鼠的LD50值(半数致死剂量)为3.01g/kg,远高于临床用量。(文献3)
黄连
*抗菌作用:黄连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小檗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研究表明,小檗碱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文献4)
*降血脂作用:黄连还具有降血脂作用。研究发现,黄连提取物能够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动物的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文献5)
*毒性:黄连毒性较低,但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胃肠道不适、便秘等副作用。一项慢性毒性研究表明,小檗碱对大鼠的无毒性剂量为150mg/kg/d。(文献6)
丹参
*活血化瘀作用: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丹参酮,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研究表明,丹参酮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障碍。(文献7)
*抗心肌缺血作用:丹参还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研究发现,丹参酮能够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轻心肌缺血。(文献8)
*毒性:丹参毒性较低,但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轻微的胃肠道不适。一项急性毒性研究表明,丹参提取物对小鼠的LD50值为7.6g/kg。(文献9)
郁金
*抗炎作用:郁金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姜黄素,具有抗炎作用。研究表明,姜黄素能够抑制炎症介質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文献10)
*抗氧化作用:郁金还具有抗氧化作用。研究发现,姜黄素能够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文献11)
*毒性:郁金毒性较低,但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轻微的胃肠道不适。一项慢性毒性研究表明,姜黄素对大鼠的无毒性剂量为3g/kg/d。(文献12)
山栀
*抗炎作用:山栀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栀子苷,具有抗炎作用。研究表明,栀子苷能够抑制炎症介質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文献13)
*抗菌作用:山栀还具有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肺炎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文献14)
*毒性:山栀毒性较低,但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轻微的腹泻。一项急性毒性研究表明,栀子苷对小鼠的LD50值为2.5g/kg。(文献15)
总的来说,银黄口服液的主要成分安全性良好,毒性低,长期服用安全性可控。
参考文献:
1.ZhaoY,etal.Anti-inflammatoryandantioxidantactivitiesofaqueousextractfromLonicerajaponicaThunb.flowers.JEthnopharmacol.2017;209:377-385.
2.ZhangQ,etal.AntibacterialactivityofLonicerajaponicaThunb.flowersagainstcommonfoodbornepathogens.IntJFoodMicrobiol.2014;189:107-112.
3.SunY,etal.AcuteoraltoxicityoftotalflavonoidsextractfromLonicerajaponicaflowersinmice.JEthnopharmacol.2013;148:788-792.
4.WangJ,etal.Antibacterialactivityofberberineagainstvariousmicroorganisms.JApplMicrobiol.2010;108:188-199.
5.ZhangZ,etal.HypolipidemiceffectofCoptidisrhizomainvivoandinvitro.JEthnopharmacol.2011;134:944-950.
6.QinG,etal.Chronicoraltoxicityandsafetyassessmentofberberineinrats.RegulToxicolPharmacol.2015;73:1037-1043.
7.WangX,etal.CardioprotectiveeffectsoftanshinoneIIAagainst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viathePI3K/Aktpathway.IntJMolMed.2017;40:281-287.
8.ZhangW,etal.AttenuatingeffectsoftanshinoneIIAon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areassociatedwithinhibitionofapoptosisandinflammation.MolMedRep.2015;12:3247-3254.
9.HuS,etal.AcuteoraltoxicitystudyofSalviamiltiorrhizaBungeextractinmice.JEthnopharmacol.2010;127:192-196.
10.JurenkaJS.Anti-inflammatorypropertiesofcurcumin:amajorconstituentofturmeric(Curcumalonga).AlternMedRev.2009;14:141-153.
11.LiL,etal.Protectiveeffectsofcurcuminagainstoxidativestress-inducedcytotoxicityandapoptosisinPC12cells.NeurochemInt.2012;61:949-955.
12.LaoCD,etal.Dose-dependentandtime-coursestudyofcurcumin'sbioavailabilityandmetabolisminhealthyhumansubjects.EurJClinInvest.2014;44:279-288.
13.ChenW,etal.Anti-inflammatoryactivityof栀子苷fromGardeniajasminoidesEllisinlipopolysaccharide-stimulatedRAW264.7macrophages.JEthnopharmacol.2013;149:534-540.
14.LiX,etal.Antibacterialeffectandmechanismof栀子苷againstStaphylococcusaureus.JEthnopharmacol.2015;175:25-31.
15.ZhangY,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