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资格《语文》历年考试真题题库(含答案及解析)_第1页
初中教师资格《语文》历年考试真题题库(含答案及解析)_第2页
初中教师资格《语文》历年考试真题题库(含答案及解析)_第3页
初中教师资格《语文》历年考试真题题库(含答案及解析)_第4页
初中教师资格《语文》历年考试真题题库(含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初中教师资格《语文》历年考试真题题库(含答案及解析)一、单选题1.在“古代文化常识之趣”的文学小组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归类整理古代文化常识,下列选项中不适合的是A、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天子、圣主、主上、九重天等B、称呼父亲时,一般称令尊、尊公、尊大人等C、女子的年龄称谓有:髫年、金钗之年、豆蔻年华、碧玉年华D、男子的年龄称谓有:髫年、志学之年、破瓜年华、而立之年答案:D解析:在考察古代文化常识的归类整理中,我们需要分析每个选项的称呼是否符合古代的文化常识。A项关于帝王的称呼,B项关于父亲的称呼,C项关于女子的年龄称谓都是正确的。而D项中,“髫年”通常指幼年期,男女通用;“志学之年”和“而立之年”指男子十五岁和三十岁,这些都是正确的。但“破瓜年华”实际上是女子十六岁的称谓,而非男子,因此D项中混入了不符合的称谓,所以D项是不适合的选项。2.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散文,于是教师推荐了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让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A、刘绍棠《蒲柳人家》B、朱自清《春》C、丰子恺《山中避雨》D、宗璞《紫藤萝瀑布》答案:A解析:A项,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是小说。文章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此项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章通过描绘花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劳作,奋然向前,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此项符合题干要求。C项,丰子恺的《山中避雨》是一篇记事抒情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此项符合题干要求。D项,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本文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述以及过去遭遇的回忆,告诉人们“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道理,紫藤萝花启示作者由个人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此项符合题干要求。故本题选A。3.阅读某教师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语文综合性学习给传统的语文学习输入新鲜的血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我们主要应该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各方面能力的整体提高、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等方面来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利用、建设、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关心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对上述教学反思(节选)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是A、综合性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实施和协调的能力B、综合性学习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但也要强调团队合作C、教师要善于开发教育资源,创设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环境D、综合性学习注重语文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尤其应该注重听和说的发展答案:D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实施和协调的能力,因此A项表述正确。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地位,但也应该强调合作精神,因此B项表述正确。C项中的表述是对案例原话的概括和归纳,C项表述正确。D项表述错误,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整体能力的发展,但不单纯的指听和说的能力。故本题选D。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某教师在分析完《威尼斯商人》里的人物形象时插用了一段同名电影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对于此“视频”的利用,下列分析恰当的是A、播放“视频”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B、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有利于理解作品C、观看“视频”会干扰学生个性化解读D、播放“视频”占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间答案:A解析:分析完文本之后,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再通过播放视频,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再次感受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A项表述正确,B项表述错误。而播放视频并不会干扰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也不会占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因此C项和D项表述也有误。故本题选A。5.阅读《陈涉世家》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读、译、议、评。特别是在后两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让我着实感到兴奋和激动。比如在讨论陈涉的性格特征时,学生先是从人物语言入手进行分析,了解了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意义。讨论中,一个学生说“他目光短浅,这也预示着他日后的失败”,我很惊奇,便让他说说理由。他回答说:“‘苟富贵,无相忘’,说明陈涉一心只想着个人的荣华富贵,并没有什么大的志向,一旦目标达到,他就会沉迷下去,终究会无所作为的。”他还结合陈涉最后的失败加以印正,令大家极为信服,我也给予了肯定与赞赏。反思现实的课堂教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学生和教师自己的特点,立足课堂,认真践行新课程的思想,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教学必能渐长进,师生都会受益无穷。对上述教学反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学生的回答体现出其创新精神B、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发挥教材解说者的角色C、学生的回答展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允许不同观点的出现D、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特点与想法,也是在今后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答案:B解析:教师不应该仅充当解说者的身份角色,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做好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故本题选B。6.在名著阅读活动中,学生分组整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语段,下列语段与节日无关的是A、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二人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曹雪芹《红楼梦》)B、北京城外一里远,有个巨大的道士庙,叫白云观。由正月初一到十九,北京的男女老幼好多人去逛……男人举行徒步竞赛,女人有赛车,还有成群的人到那儿去会“神仙”……“神仙”也许像大官儿,也许扮作乞丐,也许像狗,也许像驴。(林语堂《京华烟云》)C、天空中有几颗发亮的星,寥寥几片白云,一轮满月像玉盘一样嵌在蓝色天幕里。这天晚上大家照例敬神,很快地行完了礼。觉英带了觉群到街上去看人烧龙灯。(巴金《家》)D、漆黑的夜空,像浸透的墨汁。细雨飘零的云层缝隙中,间或透出点点红色绿色的灯火。那是在高空夜航的运输机,从云层中掠过,夜航灯就象红绿的流星,一纵即逝。(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答案:D解析:答案解析:A选项中提到在山坡赏月,与传统节日中秋赏月的习俗相关。B选项中从“正月初一到十九”“好多人去逛”等表述,可看出与传统节日相关。C选项中“这天晚上大家照例敬神”,暗示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活动。D选项只是对夜空景象和飞机夜航的描写,未涉及任何传统节日的元素或特征。所以,答案选D。7.教学李商隐《锦瑟》后,教师准备给学生另外推荐几首七律,以下不合适的是A、自居易《钱塘湖春行》B、崔颢《黄鹤楼》C、李白《登金陵凤凰台》D、杜甫《春望》答案:D解析: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每句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在选项给定的四首诗中,A项、B项、C项都属于七律。D项,《春望》是五字句的律诗,属于五律。故本题选D。8.阅读《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师:张岱在湖心亭碰到了金陵客,有人认为“余”和他们是知音,遇到他们很高兴;有人认为“余”和他们是两种人,遇到他们很失落。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可以和意见相同的同学交流下。等会儿,我们来个小小的辩论赛。生:我认为张岱遇到他们是很失落的,书上说“强饮三大白而别”,他勉强地喝了三杯就走了。师:“强”,解释成“勉强”。可有人也把它理解为痛饮。我们再来听听有没有不同的看法。生:我认为这里的“三”是虚数,是喝好几杯。我们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不认为他们是知己,张岱就可以不过去,不理他们。生:我也认为是知音,他问起了姓氏。如果不是就不问了。生:我认为询问姓氏不一定能说明他们是知音。毕竟张岱是有文化的人,他懂得礼节,客气还是要的。生:我认为他们是知音,课文说“见余大喜”,碰到独特相似的人,我想他们的心情也是一样的。他们见到张岱是高兴的,张岱估计也是同样开心的。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的和爱好。生:我不这么觉得。课文说张岱一个人独往,他喜欢安静的、人少的环境。现在看到人多了,我想他肯定不高兴。师:你是赞同舟子的看法。张岱是否同意舟子的看法呢?大家可以联系张岱的性情喜好进行思考。对以上教学实录片段中师生活动评价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口语交际与阅读课相结合,教学形式新颖、独创B、通过辩论的形式给学生提供说的平台,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领会课文的主旨C、教师在教学中否定了学生提出的异议,属于教师的适时指导,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展开D、面对学生回答错误的情况,教师要点拨,引导学生另找根据,寻找信息源或者直接听听其他学生的答案答案:C解析: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在学生将“强”译为“勉强”后,并未直接否定学生,而是启发性地指出别人的看法,引导学生继续思考。C项“否定”一词分析不当。故本题选C。9.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学习方法。下列做法适合的是()。A、梳理新闻内容,把握故事情节B、认知新闻结构,细读消息导语C、分析细节描写,揣摩新闻特征D、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新闻人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案例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特色是结构清晰,尤其是导语部分准确地概括了新闻内容又体现了我军胜利的气势。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其新闻结构的梳理认知,对其导语内容的细读学习,进而掌握快速理解并抓住新闻关键内容的学习方法。因此,B项符合题意。题干中要求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学习方法”。因此,A项的“把握故事情节”不符合题意。C项,“分析细节描写”不符合题意。D项,“理解新闻人物”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0.教师根据学习任务群“中外戏曲名作欣赏”的教学要求,准备开设专题阅读课程,下列作品不适合作为阅读材料的是A、莫里哀《伪君子》B、曹禺《北京人》C、老舍《四世同堂》D、易卜生《玩偶之家》答案:C解析:答案解析:“中外戏曲名作欣赏”这一学习任务群的重点在于戏曲作品。莫里哀的《伪君子》、曹禺的《北京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均属于戏剧作品。而老舍的《四世同堂》是长篇小说,并非戏曲作品。所以,选项C不适合作为该专题阅读课程的材料,选项A、B、D正确,答案为C。11.阅读一则作文课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师:我发现大家的作文有的地方写得比较空洞,内容不够具体。今天我们就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先来看一个寓言故事。(幻灯片展示故事)[B]蚂蚁舅舅请河对面的小黑和小黄两个外甥做客,特别叮嘱:要走捷径,越快越好。小黑和小黄赶紧出发。来到河边,他俩因为怎样过河的问题争吵起来。……最后,小黄从小桥上走,很快就到了舅舅家。小黑从河里游,最后侥幸爬上岸,到舅舅家时,宴席已经散了。师:大家说说,这个故事哪些地方写得再具体-些就更生动呢?生:我觉得可以把小黄和小黑怎么“争吵”写具体一点。[C]师:很好。那他们是怎么争吵的呢?思考两分钟,请两位同学来表演。(学生表演)[D]师:很好。两位同学的表演生动有趣,尝试运用具体的理由来说服对方,大家再想想。小黑跳下河,经历了什么事情后才爬上岸的?他在去舅舅家的路上又是怎么想的?请大家拿出练习本,具体、形象地写出自己的想象。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A、基于学生现状来确定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B、利用寓言故事营造鲜活的作文教学情境C、表演活动侧重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与教学目标脱节D、通过填补故事空白,有助于学生把作文写得具体答案:C解析:用表演的形式可以让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有助于学生生动有趣地进行口语表达,口语表达好了,也更容易形成书面表达,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故本题选C。12.王老师在讲解完《短文两篇》后,学生背诵完《陋室铭》觉得朗朗上口,又哲理深刻,于是提出让老师再推荐几篇。正在这时,几个同学说他们知道。下面几位同学的发言正确的是A、孙同学:老师这是一篇励志散文,只要是文言散文都可以,如咱们学过的《木兰诗》B、王同学:不对,不对,《木兰诗》是叙事诗,应该推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C、张同学:你们都错了,《陋室铭》就不是散文,而应该是骈文,我给你背诵几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和我曾经读过的《诗经·蒹葭》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常用四六句式D、丁同学:错了,错了,《诗经·蒹葭》和《陋室铭》不是一类文章,《陋室铭》是骈文,《诗经·蒹葭》是古体诗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对古代文学体裁的辨识。《陋室铭》以其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特点,属于骈文范畴。《木兰诗》虽为文言作品,但它是叙事诗,与《陋室铭》的骈文形式不符。而《诗经·蒹葭》作为《诗经》中的一篇,属于古体诗,与骈文的四六句式、对仗工整等特征相去甚远。因此,只有丁同学的发言准确指出了《陋室铭》为骈文,而《诗经·蒹葭》为古体诗,故D选项正确。13.阅读《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上课!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用三句这样的话来评价它。第一句话是: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是:这篇课文的片段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是: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对以上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A、开场即道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直入主题,简洁明晰B、教师研读教材能够做到独辟蹊径、高屋建瓴,也表现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反馈处理上运用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C、教师一直自己讲课,没有体现学生的参与,这样的导入是不可取的D、教师将自己颇具个性化的研读所得,巧妙地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了涟漪,引起了共鸣答案:A解析:B项,“课堂教学反馈处理”说法错误,这里没有体现。C项,这是导入环节,其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可以不必体现学生活动,这个导入是可取的。D项,从“有人用三句这样的话来评价它”可以看出,这里是别人的研读所得,不是教师自己的个性化研读所得。同时,“引起了共鸣”在选段中也并未体现。故本题选A。14.不属于板书功能的一项是A、呈现学习内容要点或结构,突出教学重点B、引导和梳理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C、记录上课的过程,展示教学的成果D、帮助学生记忆,巩固学习重点答案:D解析:板书的首要功能就是提供教学内容的要点,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结构,其次就是引导和梳理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一堂课的板书还记录了上课的过程展示教学成果。ABC三项表述正确。D项巩固学习重点表述不恰当。故本题选D。15.阅读某教师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目前,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教学的难点在于阅读训练方法的分解和分析过程的架空式,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魅力和美感。在解读过程中,训练问题的积累也使得整个阅读过程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使得教学方法的应用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和价值,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实现有效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更加困难,不能达到提高语言素养的目的。对上述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阅读方法的训练B、品读文本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情感交流并不重要C、阅读训练不能只关注方法,还应关注思维品质的发展D、阅读只能深入理解文本,无法实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答案:C解析:A项,根据上述材料,“阅读训练方法的分解和分析过程的架空式,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魅力和美感”可知,阅读教学不能过于关注阅读方法的训练。B项,材料认为过于关注训练能力,使阅读教学“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活力,由此可见,情感交流在教学中也很重要。C项,该教师认为目前阅读教学的问题是教师过于关注阅读训练的方法,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生命力,学生难以真正独立的思考,因此方法培养固然重要,但也应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选项说法正确。D项,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但阅读绝不仅仅是理解文本,还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如果能关注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选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16.阅读《桃花源记》教学实录(片段),回答问题。(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师:同学们都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师:他观察得很仔细,将书中的内容和图中的景象仔细地做了对比。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师:他看出来房屋画得也不对,但是说得还不够清楚。谁来帮帮他?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解释图中所画的房子错在哪儿了。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生:不是。现在的“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的“交通”是两个词,翻译为“交错相通”。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做异义。生(齐):古今异义。对以上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言文阅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教师提供了文言知识学习的方法B、选取插图来检验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情况,富有新意,贴近生活,增强趣味C、教师评价的语言既有引导性,又有启发性,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D、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互动明显答案:A解析:教学实录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课文内容与插图景物来强化学生对文言字词意义的理解与巩固,但并未向学生明确文言知识学习的方法。故本题选A。17.教学茹志鹃的《百合花》一文,教师推荐学生课后阅读以战争年代为背景的小说,下列作品不适合选用的是A、孙犁《荷花淀》B、赵树理《小二黑结婚》C、贾平凹《秦腔》D、王愿坚《党费》答案:C解析:A项,孙犁的《荷花淀》主要描写了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刻画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的青年妇女形象,表现出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是以战争年代为背景,符合题干要求。B项,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通过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男女青年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写了农村中新生力量同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及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尖锐斗争,以主人公在新政权的支持下突破阻碍获得幸福婚姻,显示出民主政权的力量和新思想的胜利。是以战争年代为背景,符合题干要求。C项,贾平凹的《秦腔》内容涉及其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作品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不是以战争年代为背景,不符合题干要求。D项,王愿坚的《党费》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个普通的女共产党员用自制的咸菜交党费的故事。是以战争年代为背景,符合题干要求。故本题选C。18.教学欧阳修的《卖油翁》时,教师设置了“快速装满水瓶”的活动,要求学生尝试模拟卖油翁倒油的动作,其目的是A、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B、以游戏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深入体会文本内涵C、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兴趣D、在活动中锻炼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答案:B解析:“快速装满水瓶”的活动主要是模拟课文中卖油翁倒油的过程,引导学生感受卖油翁高超的技巧,进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文本内涵。A项,“个性化阅读”说法错误。C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说法错误。D项,无“合作”活动。故本题选B。19.阅读《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的研究目标,按要求答题。作业设计要体现针对性,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智能体系,分类设计,如分析型作业、观看型作业、口述型作业、研究型作业等,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教师要努力改变作业的老面孔,拋弃枯燥乏味的抄写,拋弃茫茫题海的战术,创新地布置作业、科学地评价作业,使作业真正取得理想的质量和效果。树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构建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作业设计体系。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在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并在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学以致用,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素养的一座桥梁。对上述环节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作业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开放性和层次性B、根据具体课文,分类设计作业,体现注重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C、要改变机械繁琐的作业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D、科学地评价作业,注重作业数量和效果答案:D解析:根据原材料“创新地布置作业、科学地评价作业,使作业真正取得理想的质量和效果。”可知D项“注重作业数量和效果”表述错误。故本题选D。20.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写景单元阅读教学结束后,我采取层层推进的写作教学策略组织了学习活动。第一节课,我安排学生自由写作,了解他们在景物描写能力方面的现状。然后批改学生随笔,梳理出学生的共性问题,并结合日常教学情况分析原因。第二节课,我首先呈现学生随笔写作存在的问题,然后回顾阅读课所学的写景方法。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这些方法及其作用,并运用这些方法完成一篇写景文章。从第二次写作情况来看,学生的景物描写能力得到一定提升。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的是A、教学策略体现了基于单元的整体设计理念B、随笔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第二次写作中都得到解决C、读写结合有助于学生将写景方法迁移到写作之中D、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读写知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反思。B项,“从第二次写作情况看,学生的景物描写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但这并不能表明随笔存在的共性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此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21.某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写出读后感,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阅读书报杂志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B、阅读书报杂志对精神世界的影响更为强烈C、阅读文学作品有助于积累多样的写作素材D、鉴赏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同样的个性化体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A项说法正确,由题干可知,阅读书报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B项说法过于绝对。阅读书报杂志和文学作品都会对精神世界产生一定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存在“哪一个更为强烈”之说。C项中“有助于积累多样的写作素材”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项中的“具有同样的个性化体验”说法错误。不同的人阅读同一材料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故本题选A。22.以下是一位教师关于《三峡》的教学反思,阅读并按要求答题。《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古人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的很感动。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连绵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的朗读感受与学生交流,谈的是三峡的美。但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文章的感受时,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的皮毛,只能说文章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对三峡的赞美。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过三峡吧,如果他们能够到三峡看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课文中有赵州桥、故宫博物院等等,我们不可能都到过,如果学生长大有机会去见识,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注重识记,记住一些“答案”。其实,我们光靠记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吧!对上述教学反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是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B、语文课程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注重在实践中学习语文C、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对文言词汇的积累,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D、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答案:C解析:A项和D项,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语言优美,景色绮丽,感受文中优美的景色、体会作者对三峡的赞美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目标。故A项和D项分析正确。B项,新课标指出,注重语文与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此项分析正确。C项,文言文教学要注重积累,但它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此项分析错误。故本题选C。23.在学习“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以后,教师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异同点。下面学生的表述符合课文特征的是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的是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未选择的路》则是用紧张、激情昂扬的语气B、两首诗都是对人生的思考,前者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后者运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C、《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未选择的路》引导人们走有希望、有光明的路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两首诗的基调都是积极乐观的答案:B解析:A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的是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未选择的路》则是用低沉、平稳的语气。故A项错误,不符合课文特征。B项,两首诗都是对人生的思考,前者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后者运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故B项正确,符合课文特征。C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未选择的路》引导人们走不一样的、坎坷的路,追求事业成功。故C项错误,不符合课文特征。D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基调是积极乐观的,《未选择的路》基调有些忧郁。故D项错误,不符合课文特征。故本题选B。24.阅读两位教师关于《杨修之死》的作业设计,按要求答题。教师甲:阅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有关章节,你认为小说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这样的曹操形象?教师乙:现代人应该“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对上述作业设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教师甲意在引导学生评析历史人物形象B、教师乙意在帮助学生总结为人处世经验C、两个作业设计都重点关注读写结合策略D、两个作业设计都基于对课文的拓展延伸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设计技能。A项,“评析历史人物形象”不是该教师的教学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小说和历史中的曹操形象,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从而能够回归文本,更加深刻地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形象。因此A项分析错误。B项,“帮助学生总结为人处世的经验”不是教师乙的教学意图,教师乙布置的作业能够引导学生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策略,因此B项分析错误。C项,教师甲布置的作业并没有体现“读写结合”的策略,因此C项错误。D项,分析正确,因为教师甲的作业涉及到课外内容,教师乙也是体现了语文和生活的结合,因此两个作业都体现了对课文的拓展延伸。故本题选D。25.阅读《学写游记》的写作教学反思,按要求答题。本节课我以学生的习作为出发点,通过学生点评,认识到这篇作文所存在的问题:一是内容单一,缺少文化底蕴;二是景物描写不够细致生动;三是未能真正做到融情于景。在点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不足。通过分析经典篇章《春》,使学生进一步探究体会写景的方法。关于鸿鹤谷照片的展示,一方面是我们班学生都到过鸿鹤谷,比较熟悉这里的景色;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就源于我们的生活,引发他们的回忆与想象。看图写景意在训练学生将所学的描写方法学以致用。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位同学的片段训练,在班上与大家交流、修改,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应用一定的描写方法的重要性。当然,为了追求《学写游记》写作训练的完整性,对于融情于景的运用,只流于形式,未能进行写作实践的训练。再就是游记的写作顺序我没有展开来训练,是因为这一点学生在学习第五单元的课文时已经理解得很清楚,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写作没有多大问题。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以教师评价为主B、看图写景的方法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C、写作要结合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等能力D、教师应注重游记写作顺序的系统训练答案:C解析:A项错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B项错误,看图写景是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根据材料可知D项表述不当。故本题选C。26.学习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古人借月亮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的例子,下列适合的是()。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B、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阅读。A项,表现了诗人心中愁闷寂寞,遂以月、影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的态度。B项,写诗人希望以后有机会于月明之夜外出,再次敲门叙谈,体现了诗人未尽的游兴。C项,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孤寂与凄婉,表现出他离乡去国的悲痛。D项,写即使千里之隔的亲人,也可“共婵娟”即“共明月”,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美好的祝愿。故本题选D。27.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安排学生自学并做批注,某学生完成的批注如下:课文原句:“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批注内容:“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就母亲而言,她背起了儿子的悲伤却隐藏了自己的伤痛,这是一个怎样隐忍的母亲,这是一份怎样隐忍的母爱。对上述批注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对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批注B、抓住读者印象最深的词语进行批注C、是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和自主建构的活动D、是“先教后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设计技能。A、B、C三项说法正确。D项,“先教后学”分析错误。学生自学并做批注,不属于“先教后学”。故本题选D。28.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某教师执教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桃花源记》,在讨论其文体时,学生们有了不同意见。有一部分学生查阅了相关资料,说《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并找到《桃花源诗》为证。有的学生则说其实是一篇游记,因为游记是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而《桃花源记》恰恰符合这一点。还有的同学说其实是一篇有人物刻画、有情节描述的小说。几派学生各执己见,互不服输,这位教师看在课堂上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即使自己进行了意见的统一也很难说服不一致的学生,就说,大家的意见各有各的道理,今天讨论就到此为止,但,课下请大家搜集相关资料,在班级网络平台《桃花源记——文体分析》自主研讨区各抒己见。之后,我们将根据大家的讨论进行深入研究。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桃花源记》文体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作者思想B、教师适时将学生的课堂讨论转移到网络平台的讨论,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又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C、教师把课堂争论引到网络平台交流,体现了预设比生成更重要的原则D、网络平台快捷、高效,案例中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学中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在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答案:D解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D项的“在现代教学中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在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分析错误。故本题选D。29.《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语文学习应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某教师在分析完《端午的鸭蛋》一文中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习俗,讲述了教师自己小时候过端午的一些习俗和趣事。对于此环节的作用,下列分析不恰当的是A、丰富了教学环节,利于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B、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有利于理解作品C、教师联系生活实际,也利于激起学生的讨论共鸣D、体现了课堂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答案:B解析:教师在分析完文本之后,又及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相联系,这样既体现了教学方式的灵活、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共鸣,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B项表述错误,其余三项表述均正确。故本题选B。30.教学《紫藤萝瀑布》,教师围绕“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A、贾平凹《一棵小桃树》B、刘湛秋《雨的四季》C、梁启超《最苦与最乐》D、叶圣陶《苏州园林》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文阅读。结合“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一句,可知题干要求这一文学作品符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发现人生之美,展现人生哲理”的主题。A项,《一颗小桃树》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经历风雨仍然顽强生存的小桃树的故事,赞颂了小桃树同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又和“我”的相似,所以,“我”关注它、爱护它。符合题干要求;B项,《雨的四季》一文用诗化的句子,增强了形象感和动作性的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雨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不符合题干要求。C项,《最苦与最乐》并无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是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提出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身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不符合题干要求。D项,《苏州园林》并无人生哲理的阐发。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的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本题选A。31.班级开展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活动,教师为学生推荐有关名人的对联,下列不适合的是A、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B、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心C、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D、长留天地无穷趣,最爱书田不老春答案:D解析:A项,描写的是陶渊明。上联“门前学种先生柳”指陶渊明少有大志,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比,故而后人据此在其祠前种植了许多柳树,以示纪念。下联“岭上长留处士坟”指陶渊明死后葬于九江马回岭,古称浔阳柴桑,是陶渊明退隐归田的地方,处士,隐居不仕之人,此指陶渊明。B项,描写的是文天祥。对联化用了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名句。C项,写的是司马迁。对联指的是司马迁虽然下蚕室遭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以千秋史笔写出了不朽巨著《史记》。D项,用于赞人爱读书。对联指的是长久地待在书的境界中,就会感到有无穷的乐趣,最喜爱书中像春天一般美好的内容。没有明确地指向某个名人。故本题选D。32.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两幅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梳理而得出的答案正确的是(1)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2)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A、李白、诸葛亮B、白居易、诸葛亮C、李白、周瑜D、白居易、李密答案:A解析:第一句从“盛唐”“青莲”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是赞美李白。此联是清代陈云诰(光绪时进士),在太白祠门口题写的楹联。第二句可以从“出师表”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来是赞美诸葛亮。此联是郭沫若题四川成都武侯祠联。故本题选A。33.《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课后练习题是“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把它背下来”。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引导学生体会演讲词的语言特点B、提高学生概括文本大意的能力C、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D、通过朗读和背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答案:B解析:练习题中提到“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这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演讲词的语言特点,A项正确。练习题中“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把它背下来”,这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C项正确。练习题中“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把它背下来”,其目的是通过朗读和背诵两种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D项正确。设计该练习题并没有提高学生概括文本大意能力的目的,B项错误。故本题选B。34.某教师在教授《故都的秋》一文时引导学生分析了课文写景的特点,同时又列举了几篇其他的写景散文,下面选项中符合要求的是A、《荷塘月色》B、《赤壁赋》C、《兰亭集序》D、《祝福》答案:A解析:答案解析:《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同样是以写景为主,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塘与月色的美景,在写景特点上有相似之处。而《赤壁赋》虽有写景,但更侧重于通过景来抒发哲理;《兰亭集序》主要是叙事、抒情;《祝福》则是以塑造人物和反映社会现实为主。所以选项A符合要求。35.教师准备结合例子为学生讲解“选择复句”的特点,下列适合选用的是()。A、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B、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C、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D、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还作出了卓越的成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基础知识。选择复句:分句间有选择关系,有的分别说出两种或几种可能的情况,让人从中选择,这叫未定选择,这类选择复句有分数者选一(又称任选)和二者选一(又称限选)两类;有的说出选定其中一种,舍弃另一种,这叫已定选择,又称决选,这类选择复句又分先舍后取、先取后舍两类。C项,根据关联词语“与其……毋宁……”可知,属于选择复句。A项,根据关联词语“一面……一面……”可知,属于并列复句。B项,根据关联词语“……而且……”可知,属于递进复句。D项,根据关联词语“但”“还”可知,属于转折复句。故本题选C。36.阅读《孙权劝学》的导入教学设计案例,按要求答题。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独霸一方,他手下有员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劝他多学知识,可吕蒙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孙权劝学》一文。对上述导入教学设计案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师在导入环节采用故事的形式,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B、教师的导入没有体现师生互动,不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C、教师导入的最后用了问句,设置了悬念D、教师在导入环节点名了文章的写作对象,为正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答案:B解析:导入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谈话、图片、视频、故事、情境等等,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教学对象,奠定情感基调等。题干中教师采用的是讲故事的方式,激发了学习兴趣,设置了悬念,也引出了学习对象。是一种比较好的导入方式。B项表述不对,其他三项都正确。故本题选B。37.阅读《学写行楷字》教学实录(节选),接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学写行楷字。[A]<u>首先欣赏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多媒体展示,学生欣赏)</u>师:[B]<u>很美吧,只要努力,大家也能写出漂亮的行楷字。写行楷字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一起看看“课标”对初中生的基本要求。(多媒体呈现)</u>师:[C]好,老师给大家介绍行楷字的由来。<u>行书是介于正楷与草书之间的字体。写得稍微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得奔放一点,接近草书的叫“行草”。今天学的行楷字就是行书的一种。</u>师:[D]现在拿出写字本、字帖和钢笔。注意纠正以前的坏习惯。<u>头要正,肩要平,身要直,脚要放平稳。胸离桌边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学生按照字帖练习,教师巡视指导)</u>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多媒体展示王羲之作品,能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之美B、呈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目标C、生动、形象地讲解了行楷字知识,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D、指导细致、周到,具有操作性,便于学生自主练习写字答案:C解析:A句,通过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能够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让他们直接感受书法之美,故A项正确。B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基本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可以使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故B项正确。D句,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姿势提出了要求,指导细致,便于操作,这使学生在自主练习写字时有可以把握的标准,故D项正确。C句,教师只是用语言简单介绍了行楷书的由来,并不生动、形象。故本题选C。38.阅读《年画》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师:请大家欣赏这幅年画,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先说年画的内容,再说年画的寓意。(演示幻灯片,学生当堂写欣赏文字)师:下面请大家把自己写好的欣赏文字读出来,与全班分享。[B]生:年画里有一个胖娃娃,穿着肚兜,骑着鯉鱼,象征着生活年年有余。[C]师:通过赏年画活动,我们了解到年画是我们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年画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我们以“新春送年画”为主题完成下面的活动。新春之际,如果以送年画的形式表达亲人或朋友的祝福,你准备选哪一幅?送给谁?为什么?(用幻灯片展示年画《福禄双全》《松鶴延年》《富貴平安》《鱼跃龙门》[D]生:我选《松鹤延年》送给爷爷,课文中说“松、鹤、桃、灵芝象征长寿”,我想祝爷爷长命百岁。生:我选《鱼跃龙门》送给即将参加中考的同学,祝我的同学中考成功,跃过人生第一个龙门。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A、活动设计将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B、学生对年画的描述展示出个性化的思维方式C、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D、学生的反馈说明学生对年画的寓意认识深刻答案:B解析:本题干中,学生只是把年画上展现的内容用简单的语言客观地描述出来,所以学生对年画的描述并没有展示出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其他三项表述均正确。故本题选B。39.设计“欧美浪漫主义文学鉴赏”专题教学方案时,教师想带领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知名作品,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A、巴尔扎克《人间喜剧》B、雨果《巴黎圣母院》C、狄更斯《双城记》D、司汤达《红与黑》答案:B解析:A项,巴尔扎克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作品,展示了法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其社会历史内容可以归纳为三大主题: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B项,《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小说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竭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而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C项,《双城记》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之一。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曼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D项,《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故本题选B。40.在探究中外文学的作品题材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推荐中外吝啬类讽刺题材的作品,下列适合的是A、《简·爱》与《彷徨》B、《哈姆雷特》与《茶馆》C、《老人与海》与《西厢记》D、《儒林外史》与《欧也妮·葛朗台》答案:D解析:A项,《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彷徨》是鲁迅创作的小说集,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不符合题干要求。B项,《哈姆雷特》是由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的故事;《茶馆》是老舍创作的话剧,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不符合题干要求。C项,《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作者在小说中不但刻画了硬汉形象,而且讴歌了人类永恒的价值;《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不符合题干要求。D项,《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讽刺小说,该作品中间描写了严监生吝啬的场景,对不灭灯芯不闭眼吝啬的讽刺;《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金钱至上,吝啬的葛兰台一心只想弄钱。符合题干要求。故本题选D。41.某教师在九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多彩的戏曲世界”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A、《红与黑》B、《雷雨》C、《钦差大臣》D、《西厢记》答案:A解析:A项,《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小说。B项,《雷雨》是我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话剧作品。C项,《钦差大臣》是俄国讽刺作家果戈里的剧作。D项,《西厢记》是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的戏剧作品。BCD三项的三部作品都适合“多彩的戏剧世界”这一主题。故本题选A。42.某教材《地下森林断想》一课配有一幅插图,这属于教科书的A、助读系统B、知识系统C、练习系统D、选文系统答案:A解析:教材助读系统是指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单元提示、作者介绍、课文导读、注释、课文插图、课后练习、阅读链接等。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要素,具有“便教利学”的功能。故本题选A。43.阅读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广告语”活动设计(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活动一:交流自己印象最深广告语,分清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的区别。活动二:讨论广告语的特点,分析广告语的常见写作手法。活动三:教师提供材料,学生尝试写广告语。活动四:师生互动,点评,修改所写广告语。对上述活动设计(片段)的评价,下列不恰当的是()。A、联系生活,从常见的语文现象中发掘教学资源B、依据认识规律安排“广告语”的学习活动步骤C、以写作实践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D、能够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评价。A项,分析正确。广告语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充分利用广告语进行教学,贴合学生生活实际,从常见的语文现象中发掘教学资源。B项,分析正确。活动一到活动四的安排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C项,分析正确。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广告语的常见写作手法”之后,就给学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尝试写广告语,就是在语文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D项,分析错误。该活动设计(片段)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策划组织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没有体现。故本题选D。44.阅读关于初中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研究者甲针对初一新生的调查发现,整本书阅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意识上到位,行动上缺位;主观重兴趣,客观趋功利;阅读缺方法,成效难实现。研究者乙则指出了目前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的三个比较严峻的问题:重“单篇阅读”,轻“整本阅读”;重“阅读活动开展”,轻“阅读课程开发”;重“知识检测”,轻“读法指导”。从研究范围来看,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研究多于初中阶段。从研究内容来看,基于实践层面的阅读方法指导研究比较笼统,多侧重原则和注意事项的研究,而缺少对整本书阅读评价与检测的难点突破。从研究重点来看,多数研究者在阅读指导策略的时间研究上,集中于指导实践操作层面,课程构建方面有明显欠缺。此外,整本书阅读中还存在“性质定位过于狭窄、教学内容偏于随意、教学方式过度结构化、测量评价偏于僵化”等集中偏向。另有研究者丙指出:整本书阅读不靠“热”,靠理性的“韧”。对上述教学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整本书阅读教学应强化阅读活动的设计B、整本书阅读教学应强化小学阶段的研究C、整本书阅读教学需丰富评价与检测的研究D、整本书阅读教学需突出方法和原则的研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设计技能。首先,文段中第二点问题表明目前整本书阅读教学重“阅读活动的开展”因此作者并不支持强化阅读活动的设计,排除A选项。其次,文段中指出“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研究多于初中阶段”,因此B选项中“加强小学阶段的研究”并不符合文段内容。再次,文段中说明现有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多侧重原则和注意事项的研究”,不需要再突出对原则的研究,因此D选项也不完全符合文段观点。而文段中提到“缺乏对整本书阅读评价与检测的难点突破”和“测量评价偏于僵化”都在说明对“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与检测”需重视,并且测量评价方式需要更加多样、灵活,换言之“评价与检测的研究”需要更丰富。因此C选项更加符合文段大意。故本题选C。45.阅读下面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文言文作品的教学应着眼于作品的解读鉴赏,而不应只局限在疏通词法句法,传授文言文知识,把文言作品鉴赏课上成古汉语知识课,“无限风光在险峰”,文言作品的精髓蕴于貌似艰涩的字面背后,语言本身只是作品情感、思想、文化的载体,而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多只停留在疏通字词,翻译句子的层面上,这只相当于为领略险峰的无限风光铺平了道路,遗憾的是,不少师生在历尽千辛万苦铺砌完山路之后,却转向走下了山,与近在咫尺的旖旎风光失之交臂!因为他们又要赶紧修下一条山路……就这样,修了一辈子的路,他们几乎从来没有领略过险峰的无限风光。文本中的重点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那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舍大取小、舍本逐末。试想,我国古代文言作品浩如烟海,能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其价值怎几个词法、句子了得?只经过“浅层处理”的文言名篇佳作,就像韩愈《马说》中的千里马,“才美不外见”“骈死于槽枥之间”。对该教学论文的分析,正确的是A、文言文教学需要系统讲授文言文词法句法知识B、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在于文言精品浩如烟海C、文言文鉴赏应以疏通字词和梳理文言知识为基础D、文言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积累文言字词和文言知识答案:C解析:A项,关于“文言文教学”,论文只提及“大多只停留在疏通字词、翻译句子的层面”的现状,并未指明要系统讲授,故A项不选。B项,论文并未提及“文言文教学难点”,其所说“文言精品浩如烟海”意在强调作品中的情感、思想、文化等较于词法、句式的价值之大。D项,根据论文论述重点来看,文言文学习应立足于作品解读鉴赏与内涵品评。C项,根据论文“文本中的重点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那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舍大取小、舍本逐末”可知,作者认为文言知识是学习的基础,因此文言文鉴赏应以疏通字词和梳理文言知识为基础。故本题选C。46.教学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师安排学生整理能够表现思乡之情的古代诗词。下列符合要求的是A、王湾《次北固山下》B、曹操《观沧海》C、龚自珍《己亥杂诗》D、王维《竹里馆》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A项,王湾《次北固山下》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符合题干要求。B项,曹操《观沧海》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之笔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也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没有表现思乡之情,不符合题干要求。C项,龚自珍《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共315首。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没有表现思乡之情,不符合题干要求。D项,王维《竹里馆》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高雅绝俗的境界。没有表现思乡之情,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本题选A。47.阅读某教师《海底两万里》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文学名著阅读,其核心当然在于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对情节的了解和把握,就无法明确整部作品的脉络和主线,自然也就不可能对整部作品的主题、情感作出深刻的理解。初二年级的学生,缺乏阅读的自觉性,而且也缺乏阅读的技巧方法,只是粗略阅读,图个“有意思”。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深入地探究文本、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说,读完一本名著不容易,读懂一本名著就更难了。因此,在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中,老师一定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在我原先的设计中,学生每天要阅读《海底两万里》两节内容,并对各节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名著最基本的情节。而在后续的设计中,我发现仅这样并不能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深入理解。受其他老师启发,我安排学生在周末选择作品中最打动自己的三个情节来配画,并说明理由。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配画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有效地梳理全书的情节B、学生每天的文学名著阅读量必须有统一的要求C、名著阅读导读作业可以既有限定性又有选择性D、没有教师的指导,初中生就无法读完一本名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反思。A项,分析错误。配画的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最打动自己的三个情节配画,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深入理解,并不能起到梳理全书情节的作用。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能力和时间安排等都不尽相同,每天的名著阅读量不宜有统一的要求,因此B项错误。名著导读作业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整部作品的主题、情感作出深刻的理解,可以有限定,也可以自主选择,方式不限,因此C项正确。“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深入地探究文本,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并不是说学生就无法读完一本名著,因此D项错误。故本题选C。4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某教师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插入了一段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武汉某医院中,一名护士带着患者们一起扭起东北秧歌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此“视频”的利用,下列分析恰当的是A、提供必要的民俗资料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内涵B、播放“视频”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C、观看“视频”会干扰学生个性化解读D、播放“视频”占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间答案:A解析:教师教学《安塞腰鼓》时插入东北大秧歌的视频,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地域民俗的价值,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渲染了课堂气氛,从而保证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中所体现的内涵,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安塞腰鼓的魅力所在。B项“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和D项表述不当。故本题选A。49.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师:(板书)怀念、秋天(生读这两个词语),中间加一个字“的”。(生读出这个词组)“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生:怀念秋天里发生的一件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师:带着你的想象读课题。(生读)生:“怀念的秋天”,我踏着秋天的落叶,陶醉在小路上……师:带着你的理解读出你的韵味。生:我眼前出现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怀念秋天的美景,那片片飘落的黄叶,那从北向南的雁阵……师:好,带着你的体会读吧。师:把这两个词语调一下。再读。生:秋天的怀念。师:有什么变化?生:词语位置变了,我觉得是秋天的某个事件或某个人物变成了深深的怀念。生:我明白了,这秋天的景啊,人啊,事啊,沉淀成了一种情感,这就是怀念。师:读出你的理解,这题的味儿就出来了!以下有关这段教学实录(节选)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要求。B、通过对课文题目巧妙的处理,可以使学生在语境、语情、语技的联系中,明白精心选用词语是为了准确描述当时情境,准确展示人物内心,准确表露自我情感。C、教师通过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不仅达到了品味语言,感悟思想的目的,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语感训练。D、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教师通过课文题目位置互换体会、想象词组所表述的不同场景、反复朗读、有重点地朗读等教学技巧,达到了这一目的。答案:A解析:A项有关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表述有误,本题体现的应该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其他三项表述正确。故本题选A。50.阅读《山中访友》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师:作者把自然的景物当成自己的亲朋好友,所以我们的课题是“山中访友”。在文中也有一些人称的变换,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学生有的讨论,有的沉思)师:我听到大家的讨论了,观点很正确。这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运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生:亲切、自然。生:饱含热爱、赞美之情。师:好,就请大家带着亲切、热爱、赞美之情来朗读第5段。大家先自由练习,待会儿请同学读给大家听。(师指定六位同学分别朗读关于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的句子。多媒体播放舒缓的古筝曲,师生情不自禁地鼓掌。)师:让我们用丰富的想象力,用饱含爱的心声,与溪流、白云、瀑布对话吧!请男生齐读描写悬崖、瀑布、云雀的句子,女生齐读关于山泉、溪流、白云的句子。(多媒体出示朗读课件,学生朗读)师:(竖起大拇指)太棒了!师:假如你们是山中的白云大嫂、云雀弟弟、老桥……你们又想对游人说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讨论,有的沉思)生:假如我是太阳,我会对游人说:我是绚烂的太阳,我能驱散阴霾与黑暗,能给人以光明和希望,能赶走严寒与孤独,能给人以温暖和热情。师:同学们想象丰富,语言也美。师:让我们一边欣赏山中美景,一边展开想象的双翼,抒写对山中景物的热爱之情吧!(生开始思考、讨论、动笔、交流)生:梅花,你是一位慈祥的母亲,你唤醒了春姑娘,唤起了千红万紫,唤起了希望。在你淡淡的芳香中弥漫着傲骨的乐章,在你颤抖的吟唱中流露出百般的柔情,你是温暖、幸福的使者。师:多么顽强、坚毅的梅花。排比、拟人句很好地表达了你的情感。生:野草大哥,你虽然没有花的芬芳、树的高大,但你经历过风霜雨雪后,仍然傲然挺立;经历熊熊大火的燃烧后,仍然顽强生长……你教会我面对困难,不可言弃,为了心中的那片绿洲,要顽强拼搏。谢谢你,野草大哥!(师生掌声雷动)以下对这段教学片段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进入作品描写的意境B、强化培养了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使之一步步深入课文,深刻体会作者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也融入了人文主义教育C、意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充满深情的对话式描写的D、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要表达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异,故这里要训练学生的表达,学生合作完成不如独自完成好答案:D解析: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自然也就能进入作品描写的意境,吸纳文章飞扬的灵气。这一教学过程首先培养了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好习惯,使之一步步深入课文,深刻体会作者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心情。其次,融入了人文主义教育: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体验,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是一只小蚂蚁,都可能触动情思,动人心弦。教师以人文主义教育使学生感悟作者是如何满怀激情和喜悦,用一颗虔诚的心去体味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山中访友》一文运用想象的手法与自然界的朋友们互诉心声,教师以问题的形式使教学内容再进一步,学生的思想也一步步地在发展。此步意在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充满深情的对话式描写的;在写作中要注意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里趁热打铁式的训练表达,让学生充分展示,一则给学生互相借鉴学习的机会,二则激发了学生较强的表现欲,锻炼、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并化为语文素质,故可以看出学生合作完成比独自完成要好。因此D项中的“学生合作完成不如独自完成好”分析错误。故本题选D。51.阅读《木兰诗》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师:同学们,对于诗歌,朗读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认真去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把握像《木兰诗》这样的叙事诗的情节,领会诗歌创造的意境,体味诗中包蕴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下面,我来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要边听边想,仔细地揣摩老师在朗读这四个部分的时候分别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感情。(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师:(读毕,停顿片刻)我觉得这首诗很美。现在请同学们发言说说你刚才听出来老师运用的感情。生:老师读木兰决定从军的时候用了一种很忧愁的感情。师:你觉得用很忧愁的感情读木兰决定从军这一部分合适不合适?生:我觉得是合适的。因为木兰很想帮助她的父亲,可她又是一个女孩,所以她很为难。师:这位同学体会得很准确。木兰在想啊,我到底要不要替父亲去打仗呢?她左思右想,所以很犹豫,很发愁。那么木兰最后去了没有呢?生:去了。师:所以木兰下定决心的这两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该读得坚决一些。你试着为大家读一遍,好吗?(生读)师:读得有味道。请大家像刚才一样继续发言。……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教师让学生读得太多,分析的内容有些少B、教师没有很好的示范,且缺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C、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分析“木兰”的形象D、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朗读体验为主线答案:D解析:该教师重在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没有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没有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值得提倡。该教学片断中,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朗读体验为主线,因此A项错误,D项正确。该教学片断中,教师不仅进行了示范朗读,还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该读得坚决一些。因此B项分析错误。C项“分析木兰形象”在该教学片断中并未体现。故本题选D。52.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多次读课文:第一遍在导入后自由朗读,第二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节奏,第三遍读出感情。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A、有利于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形象,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B、学生多次朗读浪费时间,可播放录音带,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情感C、在教师分析文本前就让学生朗读,不利于教师发挥教学的主体作用D、朗读的要求具体明确,层次分明,实现了“背诵全文”的主要目标答案:A解析:文言文教学,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自由读,有感情地诵读,都是以读促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形象,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BCD三项表述不准确。故本题选A。53.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师:科学小品文的作用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非常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请大家看屏幕上的两个句子,比较课文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出示多媒体课件)原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改句:立春过后,大地苏醒,冰雪都化了,草木萌发,各种花都开了,再过两个月,燕子回来了。(生讨论)生:原句好。例如,“苏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地回春,生机勃物的景象。师: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苏醒”一词用得生动形象。生:“萌发”这个词写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师:“草木萌发”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的——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现了冰雪逐渐消融的过程。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写出了花儿竟相开放。师:正如朱自清先生写的——“红的像火……”生(齐):“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师:“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生:“翩然”写出了燕子轻快敏捷的身姿,比“回来了”生动。师:“次第”“翩然”这些词都比较典雅,更有表现力。师:通过品味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形象的拟人和典雅的用词,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吸引力。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