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专题质量检测八_第1页
4 专题质量检测八_第2页
4 专题质量检测八_第3页
4 专题质量检测八_第4页
4 专题质量检测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专题质量检测八(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指出,政府的工作重点将是如下内容。该会议()工作重点(一)肃清反动派的残余,镇压反动派的捣乱;(二)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恢复和发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A.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B.面临筹备建立新中国的重大问题C.宣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D.在探索经济建设上取得初步成果解析:选B。题中毛泽东指出政府工作重点是“肃清反动派的残余,镇压反动派的捣乱”反映了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但是全国尚未完全解放,面临追剿残敌和镇压反革命的任务,此时建立新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由于受到长期战争的影响,经济凋敝,所以下一步任务是“尽一切可能用极大力量从事人民经济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是中共七大(1945年)的召开,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材料表明当时面临筹备建立新中国的重大问题,故B项正确;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宣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表明经济建设方面取得成果,故D项错误。2.(2019·宜春模拟)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A.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解析:选A。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得出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A项正确。3.世界银行前驻华代表皮特·鲍泰利教授说,“多党制并非民主的精髓,民主的要义是能够对人民负责”……基于这点认识,鲍泰利断言,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鲍泰利断言的中国政治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制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选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与材料中“多党制”“通过一党制来实现民主的国家”相符,故D项正确。4.对该报刊(1966年3月5日《人民日报》)信息合理的解释是()A.中国举国发展体育事业B.大众传媒成为党派斗争的阵地C.体育事业发展的政治化D.体育改革转变为一场政治革命解析:选C。据文章标题“坚持政治挂帅加速体育队伍革命化”可知,体育发展受到政治影响,A项解释不合理,故A项错误;材料是中央关于体育事业发展的指示,与党派斗争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坚持政治挂帅加速体育队伍革命化”意思相符,故C项正确;据材料“1966年3月5日”可知,“文化大革命”还未开始,故D项错误。5.(2019·邵阳联考)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中国()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 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解析:选D。根据题意,2019年我国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此时邓小平的强调推进了依法治国的决心,故D项正确。新时期法制的不断完善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设上,而题目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题目中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未体现立法为民的原则,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反腐,故C项错误。6.(2019·衡阳联考)2019年2月7日的《新德意志报》载文称:“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而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当代中国民主的特殊性表现为()A.是大国独有的特殊民主B.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根基C.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型D.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新发展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民主政治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它符合中国的社会、文化、经济特点,是中国长期探索的产物,故B项正确;根据题目中“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故A项错误;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中国的民主政治“没有成型”错误,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而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故D项错误。7.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方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在于()A.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B.促进海峡两岸健康发展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D.两岸坚冰的局面被打破解析:选B。根据所学,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故A项错误;1979年随着停止炮击金门,两岸关系开始缓和,故B项正确;邓小平出访的言论,只是和平统一的设想,故C项错误;和平统一当时只是大陆单方面的设想,故D项错误。8.如图是1954年5月1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周恩来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目露凶光的青龙,其标题是“红色中国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该期杂志中可能出现的评论是()A.莫斯科加强了对北京的控制B.一个巨人决心把美国和西方赶出亚洲C.中华人民共和国会为联合国带来新的能量D.周恩来不打算改变任何人的反共立场,但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解析:选B。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日内瓦会议举行,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9.(2019·长沙模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是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强调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一外交原则的提出()A.大背景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B.促进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健康发展C.说明了“一边倒”的外交结束D.体现了新中国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解析:选A。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为打破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和邻近国家还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正确。10.“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该材料所阐述的我国外交的基本思想是()A.一边倒 B.和平共处C.不结盟 D.求同存异解析:选B。一边倒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外交立场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同社会制度互相尊重主权和民族独立、互不干涉,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故B项正确;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中国实行独立自主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外交政策,故C项错误;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提出团结发展中国家的方法和建议,故D项错误。11.(2019·日照模拟)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规模扩编和新建部队,解放军全军总人数由1955年的333万余升至1969年的631万。兵员的急剧增加基于()A.加强东南沿海地区战备的需要B.应对北方安全形势恶化的需要C.防范越南战争带来的安全威胁D.建立现代化海空军的改革需要解析:选B。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并没有严重的军事冲突,故A项错误;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尤其是珍宝岛冲突之后,苏联在中国东北屯兵百万,严重威胁了我国北方边境的安全,迫使新中国不得不大规模扩编和新建部队以应对北方可能的军事冲突,故B项正确;越南战争的炮火并没有波及中国边境且中国也没有出兵援越,故C项错误;军队数量方面的暴增并不意味着是在适应现代化海空军的改革需要,故D项错误。12.2019年6月24日,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会上中方倡议继续弘扬“上海精神”,就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团结互信,深化安全、务实、人文、组织建设等各领域合作提出倡议和主张,与各方共同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实现新一轮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B.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区域性反恐政治合作组织D.为了国家安全中国积极与欧亚国家结成政治联盟解析:选A。会上中方倡议继续弘扬“上海精神”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故A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性合作组织不能体现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B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而非反恐政治合作组织,故C项错误;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体现了中国在新时期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广西五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3年,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力图“参酌各国法律”,订立“务期中外通行”之法律。此时的民法学以翻译外国民商法及论著为主,少有中国学者独立研究的论著。民国时期,中国学者民法学研究论著日渐增多,成为这一时期民法学的主体。同时,由于借鉴了德、日、瑞士等国立法,此时颁行的民法典是当时世界较为先进的民商法律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对源于西方的法学理论尤其是私法理论采取了排斥和否定的态度,全盘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民法学理论,使清末以来的民法学理念中止。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政治运动不断,社会法制惨遭破坏。改革开放后,中国法学界对源自西方的公私法理论的态度逐渐变得理性起来,人们开始有意识介绍西方国家公法和私法划分的理论。1992年以来,民法是私法的观念渐渐得到法学界的认可,身份平等、权利神圣等私法理念备受推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法学在重新构建私法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顺应了现代民法及民法学的发展趋势,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摘编自柳经纬《回归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学的理论转型》材料二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物权制度的继受内容很多。在对罗马法的学习、借鉴和取舍中,法国民法典接受了很多罗马法的法律概念,有了自己的高度,同时又进行了丰富与发展。比如在加工物的归属上,法国民法典就没有机械的照抄罗马法的规定,而是创造出有特色的处理方式,更重视加工人的劳动,也兼顾到原材料所有人的利益,比罗马法要进步。在使用权上,罗马法将奴隶与兽一起作为役使的客体,奴隶只是物而不是人,法国民法典没有将罗马法中的对奴隶的使用权继承下来,而是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的指导下将罗马法这种落后的规定弃之不用,彰显了人权精神。——摘自包娟《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物权制度的继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法建设演变的特点,并分析改革开放后重构民法学体系的意义。(12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发展完善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从中、法民法发展历程中得到的历史启示。(13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力图‘参酌各国法律’,订立‘务期中外通行’之法律……中国学者民法学研究论著日渐增多”得出全盘移植减少,独立研究增多;根据材料一“此时颁行的民法典是当时世界较为先进的民商法律体系”得出逐渐完善,形成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根据材料一“民国时期,中国学者民法学研究论著日渐增多”得出受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影响大;根据材料一“1903年……民法学以翻译外国民商法及论著为主,少有中国学者独立研究的论著……民国时期,中国学者民法学研究论著日渐增多”得出阶段性明显;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得出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第二小问意义,可从“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现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公民权利、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和法学本身建设等角度进行分析。(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物权制度的继受内容很多”得出对罗马法的吸收与继承;根据材料二“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的指导下将罗马法这种落后的规定弃之不用,彰显了人权精神”得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及完善得出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根据所学工业革命在法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得出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第二小问启示,可从法律的地位、借鉴他国法律的注意事项和发展本国法治的方法等方面组织语言。答案(1)特点:全盘移植减少,独立研究增多;逐渐完善,形成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受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影响大;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阶段性明显。(任答三点即可)意义:逐渐摆脱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的理论桎梏;形成了理性的法学研究态度;使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进一步保障了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基本准则;推动社会发展。(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对罗马法的吸收与继承;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影响。启示:民法对国家、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国应重视对其发展完善;各国民法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需要借鉴他国、传统的资源,但吸收必须有批判精神;民法的发展须与国情、社会经济和时代发展相适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拟定论题,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可从材料所涉及的晚清、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选取一个为例,明确说明外交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当然也可以选取其他国家,但要注意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阐述;其次就选取的国家的外交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进行阐述,注意围绕主题,史论结合;最后简要总结,升华论题。答案示例一观点: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论述:晚清外交走向失败的过程是国力逐渐衰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因为晚清国力不济导致外交失败,而是外交失败导致国家衰落。在与西方列强相比,晚清政府所抱的不是弱国心态,而是始终坚持以天朝上国自居,夜郎自大。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被推翻的70余年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不仅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而且还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以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外交的失败成为中国从世界中心被排挤到世界边缘的原因。因此,晚清的失败决非由于国力不支,而是由于观念的陈腐和制度的落后。外交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