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暨展览会_第1页
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暨展览会_第2页
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暨展览会_第3页
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暨展览会_第4页
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暨展览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暨展览会经过为期一年的准备和酝酿,由工信部所属中国电子商会物联网产品应用专业委员会作为特别支持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上海市分会主办、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物联网全产业链大会“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暨展览会”将于2011年6月16日至17日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会议中心再次举行。在不久前举行的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主办方领导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上海市分会副会长余晨先生、全球Auto-ID中国复旦实验室副主任王俊宇先生、工信部-微软物联网创新体验推广中心首席执行官张元刚先生、上海安吉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海德先生、野村综研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横井正纪先生以及上海物联网创业投资基金秦曦先生悉数到场为媒体界朋友就论坛中将会涉及的重要及前瞻性的演讲话题作了简要阐述。6月即将举行的物联网论坛得到了全球AUTO-IDLABS的大力支持,旗下7个国家实验室代表都将莅临现场并就各自侧重研究的物联网领域及物联网应用的成功案例、解决方案、先进技术与参会代表作分享和探讨。鉴于上届物联网大会的成功,举办前在业界取得积极反响的基础上,今年的物联网大会又有诸多精彩纷呈的新亮点值得我们关注:其一:高端嘉宾云集联手共议中国物联网“十二五”发展前景物联网已成为国际新一轮信息技术竞争的关键点和制高点。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各地提升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物联网产业被国务院上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发展。“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暨展览会”将邀请工信部相关领导、物联网主流企业、各地物联网园区、物联网产业联盟、协会、专家学者、媒体及相关产业链代表欢聚一堂,共同分析政府政策导向、聚焦行业最“潮”发展信息及分享物联网运用示范项目,联手共议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其二:突显国际化覆盖产业链美国、日本及欧洲部分先进国家无疑是当今世界物联网应用较为成熟的地区,“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暨展览会”将更加突显国际化,已邀请来自中国、美国、瑞士、荷兰、日本、韩国、英国、韩国、澳门以及欧洲物联网委员会等专家学者和企业就物联网应用及商业模式作专题演讲,并对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路径提出他们独到的见解,这些海外专家将与大会代表一起分享成功应用与可行的商业模式,将涉及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现代通讯、绿色环保、平安家居、公共安全等应用案例,其中荷兰屯特大学教授Paul.M.Havinga先生将演讲独树一帜的题目“什么不属于物联网的范畴”;欧盟物联网委员会多位顶尖专家将在物联网大会中开设“欧盟物联网框架项目专场”,探讨中欧企业合作途径;多位日本专家将分别代表野村咨询、NTT、住友电工、亚太低碳智能城市建设联盟等5家企业,结合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和绿色建筑的建设,对日本震后复苏之路的物联网应用将作精彩的演讲。其三:积极探索车联网建设与合作新模式车联网作为物联网分支中最具产业潜力的应用领域,将为汽车制造和移动通信等领域带来产业升级机遇,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将在行业应用板块重点关注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发展。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车联网分论坛将全面展示“车联网”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集中反应车载信息、安全系统、智能导航、音控免提、手机应用软件等并对热点话题进行深度的探讨,以推进交通信息化的深入改造。截止目前为止,本届论坛已经吸引到多个业内商家、政府机构、学术科研单位等的参与,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有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德国电信、上汽、通用、丰田、日产、吉利、四维图新、HYUNDAIMnSOFT、大唐电信、贝尔、高通、电装、以及来自于全国30多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公交集团等企业高管已确定参展参会。其四:提供中小企业投融资对接平台物联网行业中不乏有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中小型企业,为更好地扶植这些企业的发展,“2011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暨展览会”举办第二天,将特别安排中小企业投融资对接内容,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融资平台,并创造更多企业间的互动与合作,推动物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其五:国家级创业中心倾力打造物联网产业发展体系工信部-微软物联网创新体验推广中心是工信部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物联网体验推广中心,它坐落于国家级创业中心--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内,其所属物联网专业孵化器作为大会的战略合作伙伴,在借鉴国外科技园区发展经验的同时,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一站式的传感服务。以专业的物联网创业投资基金与融资公司为核心,以物联网体验中心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两翼,推动物联网示范项目的落地。經過為期一年的準備和醞釀,由工信部所屬中國電子商會物聯網產品應用專業委員會作為特別支持單位,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上海市分會主辦、上海市國際展覽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物聯網全產業鏈大會“2011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暨展覽會”將於2011年6月16日至17日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會議中心再次舉行。在不久前舉行的論壇新聞發佈會上,主辦方領導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上海市分會副會長餘晨先生、全球Auto-ID中國復旦實驗室副主任王俊宇先生、工信部-微軟物聯網創新體驗推廣中心首席執行官張元剛先生、上海安吉星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江海德先生、野村綜研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橫井正紀先生以及上海物聯網創業投資基金秦曦先生悉數到場為媒體界朋友就論壇中將會涉及的重要及前瞻性的演講話題作瞭簡要闡述。6月即將舉行的物聯網論壇得到瞭全球AUTO-IDLABS的大力支持,旗下7個國傢實驗室代表都將蒞臨現場並就各自側重研究的物聯網領域及物聯網應用的成功案例、解決方案、先進技術與參會代表作分享和探討。鑒於上屆物聯網大會的成功,舉辦前在業界取得積極反響的基礎上,今年的物聯網大會又有諸多精彩紛呈的新亮點值得我們關註:其一:高端嘉賓雲集聯手共議中國物聯網“十二五”發展前景物聯網已成為國際新一輪信息技術競爭的關鍵點和制高點。加快發展物聯網產業,不僅是各地提升信息產業綜合競爭力、培育新增長點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舉措。在國傢十二五規劃中,物聯網產業被國務院上升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來培育發展。“2011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暨展覽會”將邀請工信部相關領導、物聯網主流企業、各地物聯網園區、物聯網產業聯盟、協會、專傢學者、媒體及相關產業鏈代表歡聚一堂,共同分析政府政策導向、聚焦行業最“潮”發展信息及分享物聯網運用示范項目,聯手共議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前景。其二:突顯國際化覆蓋產業鏈美國、日本及歐洲部分先進國傢無疑是當今世界物聯網應用較為成熟的地區,“2011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暨展覽會”將更加突顯國際化,已邀請來自中國、美國、瑞士、荷蘭、日本、韓國、英國、韓國、澳門以及歐洲物聯網委員會等專傢學者和企業就物聯網應用及商業模式作專題演講,並對中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路徑提出他們獨到的見解,這些海外專傢將與大會代表一起分享成功應用與可行的商業模式,將涉及智能交通、智慧醫療、現代通訊、綠色環保、平安傢居、公共安全等應用案例,其中荷蘭屯特大學教授Paul.M.Havinga先生將演講獨樹一幟的題目“什麼不屬於物聯網的范疇”;歐盟物聯網委員會多位頂尖專傢將在物聯網大會中開設“歐盟物聯網框架項目專場”,探討中歐企業合作途徑;多位日本專傢將分別代表野村咨詢、NTT、住友電工、亞太低碳智能城市建設聯盟等5傢企業,結合物聯網與智慧城市和綠色建築的建設,對日本震後復蘇之路的物聯網應用將作精彩的演講。其三:積極探索車聯網建設與合作新模式車聯網作為物聯網分支中最具產業潛力的應用領域,將為汽車制造和移動通信等領域帶來產業升級機遇,2011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將在行業應用板塊重點關註物聯網在智能交通領域的發展。2011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車聯網分論壇將全面展示“車聯網”領域的新產品、新技術,集中反應車載信息、安全系統、智能導航、音控免提、手機應用軟件等並對熱點話題進行深度的探討,以推進交通信息化的深入改造。截止目前為止,本屆論壇已經吸引到多個業內商傢、政府機構、學術科研單位等的參與,其中為大傢所熟知的有中國三大通信運營商、德國電信、上汽、通用、豐田、日產、吉利、四維圖新、HYUNDAIMnSOFT、大唐電信、貝爾、高通、電裝、以及來自於全國30多個直轄市、省會城市公交集團等企業高管已確定參展參會。其四:提供中小企業投融資對接平臺物聯網行業中不乏有一些市場前景看好的中小型企業,為更好地扶植這些企業的發展,“2011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暨展覽會”舉辦第二天,將特別安排中小企業投融資對接內容,為物聯網產業發展提供融資平臺,並創造更多企業間的互動與合作,推動物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其五:國傢級創業中心傾力打造物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