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20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20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20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20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20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大名楼湖南岳阳岳阳楼山西运城鹳雀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品读杜甫“感事”经典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中的景物描写。2.鉴赏本文炼字的艺术特色。3.把握诗歌主旨,理解诗人心系天下的胸怀。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肃宗时,官左拾遗。曾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多涉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百姓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作品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

作者简介作家作品杜甫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诗歌的主要思想: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杜甫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分期(四个时期)读书漫游35岁之前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困居长安35-44岁长安应试落第,后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后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陷贼、为官45-48岁被安史叛军俘获,面对混乱的长安写成《月夜》、《春望》等诗。后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写诗把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不朽之作,即“三吏”、“三别”。西南漂泊48-58岁弃官携家逃难至成都,后蜀中军阀作乱,漂流到梓州、阆州。后去投靠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死后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的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初读感知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思考: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吴楚东南坼(chè):意思是吴楚两地以此划分疆域:东为吴,南为楚。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乾坤日夜浮:日月星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乾坤,指日月(本为易经卦名)。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凭轩:靠着窗户。涕泗(tì

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辽阔雄伟开阔博大孤单漂泊

意象特点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本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公元769年)诗人已五十七岁。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5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九个年头了,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两年后去世。缘景明情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请同学们同桌对读诗歌,思考:

1.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2.请从练字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

3.结合诗歌的最后两联,分析诗人为何老泪纵横?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渴望向往已久今上:如愿以偿欣喜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登楼喜悦“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诗人青年时代当值“开元盛世”,既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如今,祖国山河残破,诗人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景情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不灭的济世情怀与博大胸襟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

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

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刘须溪“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明王嗣奭①坼:分裂,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开;浮:漂浮,日月和星辰都漂浮在洞庭湖上。②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隔于东南两边,日月星辰昼夜都在洞庭湖上漂浮。这两个字使意境更加辽阔雄浑,景色宏伟奇丽。③运用夸张的手法,彰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诗歌炼字题答题思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明手法;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释字意+描画面+明手法

+析效果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两年,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诗人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的处境。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诗人由个人推及国家,想到了国家的危难,黎民的苦忧,抒发作者面对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忧国忧民之情。

大历三年,吐蕃十万众侵犯灵武,不久吐蕃率领二万众侵入邠(bīn)州,长安戒严。北方狼烟四起,河北一带仍掌握在割据者手中,天下不得太平。

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结构梳理首联(起):叙登临—昔—今(时间)—人世沧桑—事颔联(承):眼前景—浩瀚壮阔(空间)—博大胸襟—景颈联(转):想自身—老病孤舟(狭窄)—无限辛酸

尾联(合):念家国—戎马关山(宽阔)—忧国忧民课堂小结本文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

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对比鉴赏

比较杜甫的《登岳阳楼》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思想情感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李白:心情轻快欢乐,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风格:意气豪放、飘逸潇洒

浪漫主义杜甫:感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风格:沉郁顿挫

触景生情,基本写实

现实主义

本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同是写登岳阳楼的名作,请简要分析两诗异同?(评价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