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新教材2024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新教材2024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新教材2024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新教材2024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单元综合检测二(其次单元)(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据《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贵族对于首领吉尔伽美什招募年轻人修筑城墙等扩大自己权力的行为极为不满,因此恳求天上诸神惩处吉尔伽美什。这一现象()A.反映城邦内部冲突的不行调和 B.反映了两河流域人民对生活和生命的看法C.反映了王权与奴隶主贵族的冲突 D.表明专制帝国统治者威历至高无上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城邦贵族与城邦首领之间的冲突,事实上反映了王权与奴隶主贵族的冲突,故C项正确。答案:C2.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宣布:“从今往后,任何一个受害者都可以走到我所立的这座‘公正之主’石碑前,亲自读碑上内容,或者听别人念其中的条款,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认清他所当得到的权利,从而获得劝慰。”这些石碑上的“条款”来自 ()A.《查士丁尼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C.《天方夜谭》 D.《积分和方程计算法》解析:依据“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结合所学可知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B项符合题意。答案:B3.古代两河流域居民通过视察牲羊内脏占卜,通称为脏卜。脏卜内容应有尽有,数量众多,仅古巴比伦时期出土的占卜文献中就有88%属于脏卜卜辞。其中对“脏卜卜辞”的史料价值叙述最准确的是()A.辞都是由象形文字书写而留存后世 B.从中可透视古代两河流域的人神关系C.可佐证古代两河流域法律神授的史料 D.探讨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的第一手史料解析:两河流域通用楔形文字,故解除A项;“人神关系”的表述与史实不符,解除B项;C项的表述与《汉谟拉比法典》的史实不符,故解除;材料中出土于两河流域的占卜文献属于干脆、真实地反映古代两河流域历史面貌的原始资料,故选D项。答案:D4.非洲各地区的文物古迹资源丰富,有的属于古代埃及文明,有的属于希腊、罗马文明,有的属于阿拉伯文明,还有众多古代王国的遗址,与此文明现象亲密相关的是()A.多种文明在各地高度交融 B.非洲主动汲取借鉴世界先进文明C.与古代帝国的扩张斗争有关 D.非洲文明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步解析:古代希腊、罗马、埃及等地区出现过大帝国,这些帝国实行扩张手段,占据了非洲,因此非洲地区文物古迹资源丰富,C项正确;存在文物古迹只能证明文明在该地出现,不等于文明高度交融,解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解除;题干没有强调非洲对于世界的影响,解除D项。答案:C5.阿拉伯帝国旺盛时期,哈里发重视学问,在巴格达设立“才智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高校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独创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阿拉伯人沟通东西方文化 B.西方文化与阿拉伯文化同源C.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各国 D.阿拉伯人创建了阿拉伯数字解析:依据所学和材料中“中国的四大独创也是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可知,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故A项符合题意;西方文化的渊源是雅典文明,阿拉伯文化是伊斯兰文明,故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是说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沟通中的作用,故C项不符合题意;阿拉伯数字来源于印度,故D项错误。故选A项。答案:A6.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指出:“全体希腊人在血缘和语言方面是有亲属关系的,诸神的神殿和奉献牺牲的仪式是共通的,而生活习惯也是相同的。”希罗多德的话表明,古希腊()A.人文精神并非思想文化主流 B.制度的差异并未阻碍文化认同C.民主政治促进了城邦的沟通 D.宗教信仰有利于打破城邦自治解析:依据材料“全体希腊人在血缘和语言方面是有亲属关系的,诸神的神殿和奉献牺牲的仪式是共通的”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古希腊有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体制的城邦,也有以斯巴达为代表的寡头政治体制的城邦,但古希腊制度的差异并未阻碍文化的认同,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作用,留意人的价值,材料没有体现人文精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民主政治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宗教信仰的信息,无法得出宗教信仰有利于打破城邦自治的结论,故D项错误。答案:B7.罗马法产生、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长达1000多年。其中,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 D.《论法的精神》解析:公元前450年左右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B项正确;习惯法不是成文法,A项错误;公民法包含习惯法和成文法,C项错误;《论法的精神》是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作品,D项错误。答案:B8.《十二铜表法》规定,债务人若无力偿还债权人的债务,债权人可以把他卖至第聂伯河以外的任何地方。这表明《十二铜表法》()A.爱护私有财产 B.缓和阶级冲突 C.废除贵族特权 D.维护平民利益解析:据材料“债务人若无力偿还债权人的债务,债权人可以把他卖至第聂伯河以外的任何地方”可知,《十二铜表法》爱护私有财产,但这一规定不会缓和阶级冲突,A项正确,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十二铜表法》爱护私有财产,维护贵族利益,没有废除贵族特权,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维护平民利益,D项错误。答案:A9.公元8世纪中期,教皇为丕平加冕。丕平为答谢教会相助,把意大利中部一部分土地送给教会,史称“丕平献土”。该历史事务最能说明 ()A.基督教会权力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B.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全部者C.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法兰克王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解析:“教皇为丕平加冕”体现的是国王须通过教皇为其加冕的这种君权神授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也说明白以教皇为代表的教权高于以国王为代表的世俗王权这一社会特征,故A项正确。答案:A10.巴黎圣母院曾经是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化组织集会的地方,也实行过各种各样的仪式,如婚礼、加冕、葬礼等。可见在中古时期基督教对的影响比较大 ()

A.社会经济 B.政治制度 C.文化与生活 D.斗争与和平解析:据题干中的“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化组织”“婚礼、加冕、葬礼”,可见在中古时期基督教对文化与生活的影响比较大。答案:C11.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即位后,“起先收复所失去的帝国领土,并且复兴帝国最宏大的智力成就……使之永载史册”。其完成的“智力成就”是()A.以成文法取代习惯法 B.兴建圣索菲亚大教堂C.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D.编撰《罗马民法大全》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记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故A项错误;兴建教堂不属于“智力成就”,故B项错误;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并非查士丁尼所独有,故C项错误;查士丁尼对罗马法的主要贡献为主持编纂《罗马民法大全》,标记着罗马法体系的完备,因此本题选D项。答案:D12.在古代印度规定,贱民出门要敲击瓦罐,路上行人就会像要避开臭水沟一样纷纷躲在路旁。同样是人,他们却被看成是不行接触的“贱民”,就连死了,也要埋到人迹不到的地方。这样的情景是由于 ()A.古代印度社会长期分裂 B.古代印度受多种宗教影响C.古代印度盛行种姓制度 D.古代印度人多数信奉佛教解析:“贱民”是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物,被认为是“不行接触者”,处于社会的最底层,C项正确。答案:C13.婆罗门自己说,我们之所以名贵,是因为拥有广博的学问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广阔的吠舍则认为,婆罗门的名贵是因为他们的出身。这表明对同一历史事物()A.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观点 B.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说明C.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相识 D.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理解解析:题干材料从婆罗门和吠舍的不同观点说明白婆罗门拥有名贵地位的缘由,而婆罗门和吠舍是种姓制度的不同等级,这表明对同一历史事物因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观点,故A项正确;B项中“不同的时代”、C项中“不同的民族”、D项中“不同的国度”三者的说法均错误。答案:A14.高丽王朝时期某大臣主见:“华夏之制,不行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A.主见全盘汲取中国文化 B.主见完全传承民族文化C.留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见习俗遵循自身传统解析:材料“其礼乐诗书之教……宜法中华”“其余车马衣服制度……不必苟同”强调的是高丽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同时,须要保持自身的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反对全盘汲取中国文化,A项解除;材料中认为“宜法中华”,可知B项错误;主见习俗遵循自身传统的说法片面,D项解除。答案:C15.某历史活动课同学们激烈探讨,畅所欲言,内容涉及《万叶集》与《源氏物语》、大和绘与浮世绘及假名字母,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A.俄罗斯文化 B.朝鲜文化 C.印度文化 D.日本文化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万叶集》与《源氏物语》、大和绘与浮世绘及假名字母和日本有关,故选D项。答案:D16.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化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化()A.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 B.留意民主、同等意识的灌输C.激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 D.形成了全民参与的体系解析:学前教化和“种类多样”的学校教化,体现出阿兹特克人激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C项正确;学校种类多样不能说明教化目的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行,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留意“民主、同等意识的灌输”,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的教化形成了“体系”,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柏拉图认为:在雅典民主政治中,没有特地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他们依靠对于民众欲望的听从获得自己的私利。在古希腊时期,受到过良好教化的公民只是极少数,当他们在公民大会上参与国家重要事务的确定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才智,因而也就不具备作出正确推断的实力。而且,他们往往受少数人的操控,那些擅长煽情的少数人能够左右多数人的心情。——摘编自申林《论柏拉图对民主制的指责》材料二柏拉图提出了强迫儿童受教化的主见。儿童6岁起先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化,并且依据个人的爱好、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这些学校的学习内容很丰富,包括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夫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听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化,培育他们的意志和英勇,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接受教化。最终阶段的教化主要探讨辩证法,培育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当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摘编自刘新科《外国教化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看法并谈谈你对这些看法的相识。(8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柏拉图教化思想的主要特点。(6分)答案:(1)看法:雅典领袖人物的产生过于随意;过于听从民意易减弱领袖的政治领导实力;大多数公民缺乏治理国家的才智,易受少数擅长煽情的人的操控。相识:有肯定道理,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干脆民主,简洁造成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2)特点:男女分校接受教化;国家主办教化;按志向国的三个等级培育人才;按教化对象与培育目的分别进行一般教化、高等教化、哲学教化;以哲学王为最终培育目标;重视教化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副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手中夺取。”——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材料二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很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遭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仔细探讨,还把很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很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的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摘编自熊家利《世界通史纲要:古代部分》材料三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起先,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朝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仿照唐朝在中心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洁仿照,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指出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6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4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古代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张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手中夺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和平和武力两种。第(2)题,依据材料二中“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对以后的西欧文艺复兴产生了很大影响”并结合所学学问,用保存、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中国四大独创、阿拉伯数字和天文学学问等内容说明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第(3)题,依据材料三中“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渐渐向日本传播……中心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等信息,从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详细内容、创新制度和国家文化等方面,概括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答案:(1)方式:暴力冲突、和平交往。(2)保存并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将中国四大独创传入西方;把阿拉伯数字和天文学学问传入中国。(3)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等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的文字、书法、教化、建筑、伦理道德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1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吩咐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昭临黔首,光耀大地。第6条自由民窃取神或宫廷之财产者应处死,而收受其赃物者亦处死刑。第7条自由民从自由民之子或自由民之奴隶买得或为之保管银或金,或奴隶,或女奴,或牛,或羊,或驴,或不论何物,而无证人及契约者,是为窃贼,应处死。第23条如强盗不能捕到,被劫者应于神前发誓,指明其全部失物,则盗劫发生地点或其四周之公社及长老,应赔偿其所失之物。第24条倘生命被害时,公社与长老应赔偿其亲族银一明那。第196条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第199条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断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应赔偿其买价之一半。第200条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摘编自《汉谟拉比法典》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学问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12分)答案:示例一:观点:《汉谟拉比法典》保留同态报仇习俗。阐述:《汉谟拉比法典》第196条和第200条具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同态报仇原则,即氏族、部落成员在受到外来损害时,受害人给对方以同等的报复,以命偿命,以伤抵伤。从《汉谟拉比法典》可以看出,在古巴比伦王国的阶级社会里,依旧保留这一传统风俗。这种同态报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