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贵州、甘肃专用)(全解全析)_第1页
生物(贵州、甘肃专用)(全解全析)_第2页
生物(贵州、甘肃专用)(全解全析)_第3页
生物(贵州、甘肃专用)(全解全析)_第4页
生物(贵州、甘肃专用)(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生物第三次模拟考试(贵州、甘肃专用)生物·全解全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1.细胞的各种膜结构间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下列有关“膜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质中与RNA合成有关的酶进入细胞核中与“膜流”有关B.大肠杆菌也可通过“膜流”现象实现细胞膜成分的更新C.乙酰胆碱的释放、质壁分离和吞噬细胞摄取抗原都体现“膜流”现象D.唾液淀粉酶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作为“膜流”的枢纽【答案】D【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详解】A.RNA与合成有关的酶即RNA聚合酶,其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而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不存在膜流现象,A错误;B.真核细胞中含有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多种生物膜,普遍存在“膜流”现象;而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一种生物膜,不存在“膜流”现象,B错误;C.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由囊泡运输,囊泡的膜和细胞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把神经递质运输到突触间隙,存在“膜流”现象,质壁分离和吞噬细胞摄取抗原不存在膜结构间的相互转移,不存在膜流现象,C错误;D.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存在“膜流”现象,而高尔基体作为“膜流”的枢纽,D正确。2.已知神经元突触小泡中的乙酰胆碱浓度比细胞质基质更高,其运输机制如图所示。将突触小泡置于类似细胞质基质的溶液中进一步研究。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H⁺通过易化扩散的方式排出突触小泡B.膜蛋白A和B作用时均会有构型变化且功能完全相同C.适当降低溶液pH可抑制乙酰胆碱进入突触小泡D.加入适量ATP水解酶抑制剂可抑制乙酰胆碱进入突触小泡【答案】B【分析】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无需能量和载体蛋白;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无需能量;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胞吞、胞吐:需要能量。【详解】A、题中蛋白B的作用为建立膜两侧H+浓度梯度,从而使膜蛋白A能利用H+的易化扩散的分子势能,将乙酰胆碱逆浓度运进细胞,A正确;B、蛋白A起运输作用,蛋白B除运输外,还有ATP水解酶活性,具有催化作用,B错误;C、降低溶液pH,则小泡内外的H+浓度差减小,不利于乙酰胆碱运输,C正确;D、ATP水解酶抑制剂抑制蛋白B的作用,导致小泡内H+浓度降低,不利于乙酰胆碱运输,D正确。故选B。3.蔬菜冷冻贮藏期,植物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导致维生素C氧化。科研人员在贮藏前对某种蔬菜进行烫漂处理,实验结果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温破坏了POD的空间结构,各组相对酶活性均在短时间内快速失活B.烫漂相同的时间,POD相对酶活性随着烫漂温度的升高而升高C.POD相对酶活性基本相同时,烫漂温度越高,所需时间越长D.短时高温烫漂处理可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提供实践指导建议【答案】D【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温和;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详解】A、据图分析,图中各曲线起始阶段酶活性迅速下降,这是由于高温破坏了POD的空间结构,因而导致酶活性下降,但不一定会失活,如图中80℃条件下一定时间后仍有活性,A错误;B、烫漂时间相同情况下,POD相对酶活性随着烫漂温度升高而降低,说明高温条件下酶更容易失活,B错误;C、结合曲线图可以看出,达到基本相同的POD相对酶活性,烫漂温度越高,所需时间越短,同时也能说明,温度越高对酶活性破坏越严重,C错误;D、POD相对酶活性是指烫漂后POD残余酶活力与初始酶活力之比,短时高温(如100℃)烫漂处理可使POD活性迅速降低,避免维生素C氧化,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提供实践指导建议,D正确。故选D。4.中风,即脑卒中,一般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结构损伤、功能缺失。研究发现,血液中含有一种名为“GDF11”的蛋白质,其含量减少可导致神经干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下降,端粒酶在细胞中可以将端粒修复延长,而让端粒不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细胞分裂次数增加。目前运用神经干细胞进行脑内移植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一定进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细胞死亡属于细胞编程性死亡B.在细胞中端粒是位于每条染色体两端的一段特殊DNA序列C.血液中CDF11的减少,可能导致细胞衰老,使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减小D.若能抑制癌细胞内GDF11合成基因的表达,有望为治疗癌症提供新的可能【答案】D【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A、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细胞死亡是意外死亡,不是基因控制的,属于细胞坏死,A错误;B、 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B错误;C、血液中CDF11的减少,可能导致细胞衰老,细胞体积变小,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增大,C错误;D、结合题意可知,GDF11蛋白有助于细胞分裂,因此若能抑制癌细胞内GDF11合成基因的表达,有望为治疗癌症提供新的可能,D正确。故选D。5.白菜(AA,20)和甘蓝(CC,18)的基因组结构高度相似。白菜与甘蓝人工授粉后得到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甘蓝型油菜(AACC,38)。观察甘蓝型油菜减数分裂过程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变化,甲、乙图中箭头所指为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A.甲、乙分别为减数分裂Ⅰ中期、Ⅱ前期B.甲图中AA、CC的染色体没有完全联会C.甘蓝型油菜的自交后代染色体数目稳定D.丙中四个细胞所含染色体数一定两两相同【答案】B【分析】白菜和甘蓝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在自然条件下不能杂交,存在生殖隔离,人工使其杂交后,经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了甘蓝型油菜这个新物种。【详解】A、由图甲可知,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故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中期,乙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A错误;B、甲图中存在落后的染色体,AA、CC的染色体没有完全联会,B正确;C、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片段,说明甘蓝型油菜的自交后代染色体数目不稳定,C错误;D、由于存在落后的染色体,则丙中四个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不一定两两相同,D错误。故选B。6.N6-甲基腺嘌呤(m6A)是哺乳动物RNA最常见的修饰,seRNA是重要的染色质相关RNA。人胰腺癌细胞的seRNA-m6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细胞,使邻近染色质区域的组蛋白H3K4三甲基化增加,导致局部染色质开放使癌基因表达上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seRNA-m6A导致人胰腺细胞正常基因突变为癌基因B.组蛋白甲基化通过影响染色质的结构调控基因的表达C.m6A修饰通过改变seRNA的序列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D.高含量的seRNA-m6A抑制人胰腺癌细胞中基因的转录【答案】B【分析】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细胞癌变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有关,癌细胞具有的特征有: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易在体内分散转移。【详解】A、分析题意,与正常细胞相比,人胰腺癌细胞的seRNA-m6A含量显著升高使癌基因表达上调,并非使正常基因突变为癌基因,A错误;B、分析题意可知,组蛋白H3K4三甲基化增加导致局部染色质开放,即影响染色质的结构影响基因的表达,B正确;C、m6A是哺乳动物RNA最常见的修饰,该过程并未发生基因序列的改变,C错误;D、分析题意,人胰腺癌细胞中的癌基因表达上调,说明癌基因转录合成mRNA时受到正向调控,表达量增加,即高含量的seRNA-m6A促进人胰腺癌细胞中基因的转录,D错误。故选B。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是一种只在细胞核中独立存在的蛋白质,PCNA可附着在DNA双螺旋结构上,同时又可在DNA链上自由移动。PCNA能与DNA聚合酶相互作用,确保DNA聚合酶在复制过程中不会从DNA链上滑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DNA聚合酶与PCNA结合后才可使DNA解旋B.DNA复制过程中,PCNA可结合到DNA两条链上发挥作用C.PCNA在母链上移动的方向是5'向3'D.细胞中DNA的复制一定需要PCNA参与【答案】B【分析】DNA复制发生在间期,需要DNA聚合酶的参与,DNA复制时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向3'。【详解】A、DNA复制过程中使DNA解旋的是解旋酶,A错误;B、DNA复制时以DNA两条链为模板,而PCNA可与DNA聚合酶结合发挥作用,所以DNA复制过程中PCNA可与DNA两条链结合,B正确;C、DNA复制时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向3',C错误;D、PCNA只在细胞核中存在,但DNA除在细胞核中进行复制外,还能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进行复制,D错误。故选B。8.下图中的m和n为一对同源染色体,A~E为染色体片段,联会时形成了如图所示的染色体桥,该染色体桥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随机断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m和n上的染色体片段相同,蕴含的遗传信息也相同B.m和n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常会形成环状结构C.染色体桥形成前,端粒酶会水解两条染色单体的端粒D.染色体桥断裂后,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将会出现异常【答案】B【分析】1、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左图中m为正常染色体,n发生了倒位;右图中发生了互换且染色体片段缺失。【详解】A、m和n上的染色体片段虽然相同,但位置不同,蕴含的遗传信息也不同,A错误;B、m和n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会形成染色体桥,剩下完整单体会联会配对,会形成环状结构,B正确;C、染色体桥形成前,端粒酶不会水解两条染色单体的端粒,C错误;D、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桥随机断裂,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仍然不变,D错误。故选B。9.自然条件下蚕采食桑叶时,桑叶会合成蛋白酶抑制剂以抵御蚕的采食,蚕则分泌更多的蛋白酶(由基因M控制)以拮抗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桑和蚕之间相互影响并不断演化的过程属于协同进化B.为抵御蚕的采食,桑叶采用了合成蛋白酶抑制剂的策略C.若基因M突变后合成的蛋白酶减少,则突变后的基因的频率会逐代降低D.桑叶合成蛋白酶抑制剂和蚕分泌更多的蛋白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B【分析】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的生命史作出了科学的解释: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详解】A、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正确;B、桑叶会合成蛋白酶抑制剂以抵御蚕的采食,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桑叶主动采用了该策略来适应,B错误;C、若基因M突变后合成的蛋白酶减少,则蚕不能拮抗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使其不能获取足够的食物资源,该突变属于有害变异,在自然选择中会被逐渐淘汰,导致突变后的基因频率会逐代降低,C正确;D、桑和蚕的结构和功能使得二者能够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属于适应现象,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故选B。10.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局部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SP),EPSP足够大时能触发动作电位。图1中刺激单个感觉神经元时能在运动神经元胞体记录到一个EPSP;刺激多个感觉神经元,则会激起一个足够大的EPSP。图2中①为动作电位,②③为EPSP。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感觉神经元兴奋后释放递质会提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B.刺激单个感觉神经元时电极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最可能为③C.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可受到神经递质释放量的影响D.EPSP传导到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会引发效应器兴奋【答案】D【分析】突触的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详解】A、感觉神经元兴奋后释放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提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A正确;B、刺激单个感觉神经元时能在运动神经元胞体记录到一个EPSP,只有当EPSP足够大时能触发动作电位,图2中①为动作电位,故刺激单个感觉神经元时电极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最可能为③,B正确;C、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C正确;D、EPSP传导到运动神经元树突或胞体会引发效应器兴奋,D错误。故选D。11.为探讨乙烯与赤霉素对根生长的影响是否完全独立,用乙烯和赤霉素处理水稻幼苗,结果如图1。已知D蛋白可以抑制赤霉素途径,从而抑制植物生长,分析D蛋白突变体对乙烯的反应,结果如图2。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赤霉素处理缓解了乙烯对根的抑制B.野生型比D蛋白突变体更能抵抗乙烯的作用C.乙烯可通过促进D蛋白的合成抑制赤霉素途径D.乙烯和赤霉素对根生长的作用不是完全独立的【答案】B【分析】赤霉素的合成部位有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其主要作用包括: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详解】A、据图可知,赤霉素+乙烯组的主根长度大于乙烯单独处理组,小于赤霉素单独处理组,说明赤霉素能缓解乙烯对水稻主根生长的抑制作用,A正确;B、在添加乙烯的情况下,野生型比D蛋白突变体主根长度短,说明D蛋白突变体比野生型更能抵抗乙烯的作用,B错误;C、已知D蛋白可以抑制赤霉素途径,从图2推测,乙烯可通过促进D蛋白的合成抑制赤霉素途径,C正确;D、赤霉素能缓解乙烯对水稻主根生长的抑制作用,说明乙烯和赤霉素对根生长的作用不是完全独立的,D正确。故选B。12.每年6月前后,当夜幕降临时,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树林中常有成群萤火虫穿梭飞舞,宛若星河落入林间,雨后更显梦幻和浪漫。萤火虫利用发光向异性发出求偶信号,但驱蚊水、闪光灯会干扰萤火虫的繁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萤火虫发光由细胞中的ADP直接提供能量B.种群密度是萤火虫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水分对萤火虫种群来说,是一种密度制约因素D.驱蚊水和闪光灯对萤火虫来说是行为信息【答案】B【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解】A、ATP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A错误;B、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B正确;C、水分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D、驱蚊水通过气味起作用,是化学信息,闪光灯是通过光起作用,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故选B。13.研究人员对某地薇甘菊入侵状况的调查发现,在入侵地,薇甘菊成片、成团或成簇生长,覆盖其他植物,使其他植物死亡,形成薇甘菊为单一优势种的群落。薇甘菊可通过类似图示的两种途径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薇甘菊的入侵丰富了物种的多样性,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B.途径Ⅱ薇甘菊群落取代入侵地的生物群落属于初生演替C.薇甘菊最可能是通过途径Ⅰ入侵了调查区域所在的生态系统D.薇甘菊的入侵途径会受到入侵地薇甘菊的初级消费者的影响【答案】D【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薇甘菊的入侵降低了当地物种的生存空间,降低了物种多样性,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A错误;B、途径II薇甘菊群落取代入侵地的生物群落,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C、由薇甘菊成片、成团或成簇生长,覆盖其他植物,使其他植物死亡可知,其最可能通过途径II取代当地植物,入侵调查区域所在的生态系统,C错误;D、由图可知不同入侵途径中消费者不同,所以薇甘菊的入侵途径会受到入侵地薇甘菊的初级消费者的影响,D正确。故选D。14.下列相关实验操作的改变对实验结果影响的分析,合理的是()选项实验课题实验操作改变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还原糖的鉴定将加热温度从50-60℃升高到近100℃可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砖红色沉淀B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将酵母菌培养液的葡萄糖浓度从5%提高到10%酒精检测时加入酸性重铬酸钾后无颜色变化C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将无水乙醇的用量从5-10ml增滤纸条上分布的色素带颜色加到15-30ml基本不受影响D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将洋葱外表皮细胞换成黑藻细胞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A.A B.B C.C D.D【答案】A【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详解】A.还原糖的鉴定水浴加热的温度是50~65°C,升高温度,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速度加快,可在短时间观察到砖红色沉淀,但要控制好时间,A正确;B.增加葡萄糖的量可能导致葡萄糖有剩余,葡萄糖也能使橙色的酸性重铬酸钾变为灰绿色,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将酵母菌培养液的葡萄糖浓度从5%提高到10%,则酒精检测时加入酸性重铬酸钾后会有颜色变化,B错误;C.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实验中,研磨时需除了要加入石英砂和无水乙醇外,还需要添加碳酸钙,碳酸钙的功能为保护色素,若没加碳酸钙会导致滤纸条上叶绿素a与叶绿素b所对应的色素带颜色变浅,C错误;D.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将洋葱外表皮细胞换成黑藻细胞,由于黑藻细胞具有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且有叶绿体,因此依然可以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D错误。故选A。15.泡菜是一类历史悠久、深受大众喜爱的发酵蔬菜制品,大肠杆菌、酵母菌和乳酸菌参与泡菜的发酵过程。发酵过程中,上述微生物此消彼长,发酵液的乳酸浓度升高,在乳酸浓度达到0.6%时泡菜口感达到最佳。下表是泡菜发酵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发酵阶段现象乳酸含量发酵前期大泡<0.3%发酵中期无泡0.3%~0.9%发酵后期无泡大于0.9%、小于1.1%A.盐水能促进植物细胞内容物的溶出,为微生物繁殖提供营养B.发酵初期,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大量繁殖C.发酵中期,乳酸菌替代大肠杆菌和酵母菌成为优势菌D.发酵后期,乳酸菌产生大量乳酸,泡菜质量最佳【答案】D【分析】泡菜制作的菌种是乳酸菌,属于厌氧型细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在泡菜制作期间,由于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发酵产物——乳酸不断积累,因此可以根据微生物的活动情况和乳酸积累量,将泡菜发酵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发酵初期、发酵中期、发酵后期。【详解】A、盐水能够提供高渗环境,能促进植物细胞内容物的溶出,同时可作为无机盐为微生物繁殖提供营养,A正确;B、发酵初期,蔬菜刚入坛时,其表面带入的微生物中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等较为活跃,B正确;C、发酵中期,由于发酵初期乳酸菌的发酵作用,乳酸不断积累,pH下降,大肠杆菌、酵母菌等的活动受到抑制,乳酸菌替代大肠杆菌和酵母菌成为优势菌,C正确;D、发酵后期继续进行乳酸发酵,乳酸含量继续增加,此阶段泡菜酸度过高,风味已不协调,D错误。故选D。16.为解决杂交瘤细胞在传代培养中出现来自B淋巴细胞的染色体丢失的问题,研究者用EBV(一种病毒颗粒)感染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获得“染色体核型稳定”的EBV转化细胞,进而获得染色体稳定的杂交瘤细胞,基本实验流程如图。EBV转化细胞能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但对Oua敏感;骨髓瘤细胞在HAT培养基中不能存活,但对Oua不敏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能针对相应抗原和EBVB.HAT培养基可去除骨髓瘤细胞和自身融合的骨髓瘤细胞C.灭活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原理是促进骨髓瘤细胞核和B细胞核融合D.图示筛选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即可在小鼠腹腔内生产单克隆抗体【答案】B【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详解】A、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能针对相应抗原而不针对EBV(一种病毒颗粒),A错误;B、据题意“EBV转化细胞能够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但对Oua敏感;骨髓瘤细胞在HAT培养基中不能存活,但对Oua不敏感”可知,HAT培养基筛选去除的是未与EBV转化细胞融合的骨髓瘤细胞和自身融合的骨髓瘤细胞,B正确;C、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相互凝聚,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即主要促进骨髓瘤细胞膜和B淋巴细胞膜的融合,C错误;D、图示获得的杂交瘤细胞还要进行克隆培养和抗体检测,检测呈现阳性的杂交瘤细胞才能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D错误。故选B。非选择题:共5题,共52分。17.癌细胞可通过肿瘤-免疫相互作用逃避T细胞的杀伤。(1)免疫系统具有的功能以防止肿瘤的发生,该功能的完成往往离不开树突状细胞,该细胞具有功能。(2)研究发现谷氨酰胺(Gln)与肿瘤免疫逃逸有关,科研人员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实验一:已有研究表明,用药物阻断小鼠肿瘤对Gln的利用可抑制肿瘤生长。给野生型小鼠移植结肠癌细胞,测定发现与血浆相比,癌细胞间组织液中Gln含量。②实验二:给野生型小鼠和R鼠(T细胞和B细胞都缺陷的小鼠)移植结肠癌细胞,瘤内补充缓冲液或Gln,检测移植后肿瘤的大小。实验结果如下图,结果显示,但在R鼠中没有该现象;结果说明。③实验三:为验证Gln对小鼠结肠癌的有益效果需要树突状细胞(cDC1)参与,设计了以下实验,请完善该实验。组别对象实验处理结果检测1Bat鼠移植结肠癌细胞不补充Gln肿瘤大小2Bat鼠移植结肠癌细胞补充Gln肿瘤大小注:Bat鼠缺乏cDCl。(3)癌细胞和cDC1细胞膜上都有Gln转运蛋白,但数量有差异。推测癌细胞通过Gln实现免疫逃逸的机制。【答案】(1)免疫监视摄取、处理、呈递抗原(2)更低瘤内补充谷氨酰胺(G1n)会减缓野生型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谷氨酰胺(G1n)抗肿瘤作用离不开特异性免疫将野生型小鼠分为两组,一组不补充谷氨酰胺(Gln),另一组补充谷氨酰胺(Gln),并检测肿瘤大小(3)癌细胞膜上Gln转运蛋白数量多于树突状细胞cDC1;谷氨酰胺(Gln)进入癌细胞的多,进入树突状细胞cDC1的少,无法促进树突状细胞cDC1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实现免疫逃逸【分析】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详解】(1)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该功能的完成往往离不开树突状细胞,该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作用。(2)①依据题干信息,用药物阻断小鼠肿瘤对Gln的利用可抑制肿瘤生长,说明肿瘤细胞(癌细胞)的生长需要Gln,需要从组织液中吸收,所以给野生型小鼠移植结肠癌细胞,测定发现与血浆相比,癌细胞间组织液中Gln含量更低。②给野生型小鼠和R鼠(T细胞和B细胞都缺陷的小鼠)移植结肠癌细胞后,依据图示信息,对于野生型小鼠而言,瘤内补充Gln与缓冲液相比较,肿瘤较小,说明瘤内补充谷氨酰胺(G1n)会减缓野生型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对于R鼠而言,结果差异不大,由于R鼠是T细胞和B细胞都缺陷的小鼠,说明谷氨酰胺(G1n)抗肿瘤作用离不开特异性免疫。③实验的目的是验证Gln对小鼠结肠癌的有益效果需要树突状细胞(cDC1)参与,自变量为cDC1的有无(可通过设置野生型小鼠和Bat鼠实验)和是否补充Gln,所以在原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应该添加:将野生型小鼠分为两组,一组不补充谷氨酰胺(Gln),另一组补充谷氨酰胺(Gln),并检测肿瘤大小。(3)癌细胞具有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等特点,所以可推测,癌细胞和cDC1细胞膜上都有Gln转运蛋白,但数量有差异的原因是:癌细胞膜上Gln转运蛋白数量多于树突状细胞cDC1;谷氨酰胺(Gln)进入癌细胞的多,进入树突状细胞cDC1的少,无法促进树突状细胞cDC1对(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实现免疫逃逸。18.植物的光呼吸是在光下消耗氧气并释放CO₂的过程,会导致光合作用减弱、作物减产。研究人员为获得光诱导型高产水稻,在其叶绿体内构建一条光呼吸支路(GMA途径)。

(1)图1所示光呼吸过程中,O₂与CO₂竞争结合,抑制了光合作用中的阶段。同时乙醇酸从叶绿体进入过氧化物酶体在G酶的参与下进行代谢,造成碳流失进而导致水稻减产。(2)研究人员测定了转基因水稻叶片中外源G酶基因的表达量,以及G酶总表达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图2)。①外源G酶基因表达量与PFD(代表光合有效光辐射强度)大致呈正相关,仅在14时明显下降,由此推测外源G酶基因表达除光强外,还可能受等因素的影响。②据图2可知,12-14时,(外源/内源)G酶表达量显著升高,推测此时段转基因水稻光呼吸。(3)茎中光合产物的堆积会降低水稻结实率而减产,而本研究中GMA途径的改造并未降低水稻的结实率。结合上述研究将以下说法排序成合理解释:尽管GMA途径促进叶片产生较多光合产物→→水稻茎中有机物不至于过度堆积而保证结实率。A.光呼吸增强使得光合产物未爆发式增加B.光合产物可以及时运输到籽粒C.G酶表达量的动态变化,使中午进入GMA途径的乙醇酸未显著增加【答案】(1)R酶暗反应/CO2的固定(2)气孔导度/CO2浓度/温度内源增强(3)C→A→B【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十分复杂,它包括一系列化学反应。根据是否需要光能,这些化学反应可以概括地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碳反应)两个阶段。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作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能进行,这个阶段叫作暗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详解】(1)CO2与R酶结合后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同时O2也能够和R酶结合生成2-PG,所以光呼吸过程中,O2与CO2竞争结合R酶,同时乙醇酸从叶绿体进入过氧化物酶体在G酶的参与下进行代谢,造成碳流失进而导致水稻减产。(2)①外源G酶基因表达量与PFD(代表光合有效光辐射强度)大致呈正相关,仅在14时明显下降,由此推测外源G酶基因表达除光强外,还可能与气孔导度、CO2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②据图2可知,12~14时,总G酶和外源G酶的表达量差值最大,说明内源G酶表达量显著升高,推测此时段转基因水稻光呼吸增强。(3)本研究中GMA途径的改造并未降低水稻的结实率,合理解释为:尽管GMA途径促进叶片产生较多光合产物→外源G酶基因表达除光强外,还可能受气孔导度/CO2浓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午进入GMA途径的乙醇酸未显著增加→光呼吸增强使得光合产物未爆发式增加→光合产物可以及时运输到籽粒→水稻茎中有机物不至于过度堆积而保证结实率。即相关机理为C→A→B。19.研究人员为探讨本地植物苦草的竞争和福寿螺的捕食对狐尾藻入侵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苦草和狐尾藻属于。(2)选用合适的装置,进行如下实验,每组均设置多次重复实验,保证合适的实验条件,定期观察植物生长状态。①完成下表的实验处理:组别添加处理干扰组A15株苦草干扰组B1只福寿螺、2只福寿螺干扰组C②实验结果如下图1和图2。

图1结果表明,苦草的竞争,福寿螺的捕食,二者共同作用。由图2可知在条件下,福寿螺的捕食对苦草的生物量有显著影响。与图1的实验结果相比,由图2可知该条件下福寿螺对于食物具有。(3)采用自然对数公式计算狐尾藻的种间竞争系数y=ln(B/B0),B为有苦草竞争时狐尾藻平均单株生物量,B0为无竞争关系时狐尾藻平均单株生物量,结果如图3,结果表明苦草对狐尾藻生长的抑制作用福寿螺对狐尾藻的抑制。

【答案】(1)生产者(2)15株苦草+1只福寿螺、15株苦草+2只福寿螺对狐尾藻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狐尾藻的生长但与捕食强度无关与苦草竞争作用效果接近,强于福寿螺捕食与狐尾藻混种(有竞争)选择性(3)大于【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实验自变量为添加处理方式:只有苦草的竞争影响、只有福寿螺捕食影响时福寿螺的数量、苦草和福寿螺(数量)同时影响。【详解】(1)苦草和狐尾藻属于生产者。(2)干扰组C的处理方式为:苦草和福寿螺(数量)同时影响,具体处理方式为:15株苦草+1只福寿螺、15株苦草+2只福寿螺。图1中福寿螺数量相同时,如福寿螺数量为0时,有竞争(苦尾草+福寿螺处理)时狐尾藻与无竞争(福寿螺处理)时相比,生物量显著降低(8→4),说明苦草的竞争对狐尾藻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在无竞争时,与福寿螺数量为0相比,寿螺数量为1和2时,狐尾藻生物量降低,但福寿螺数量从1增加到2时狐尾藻生物量基本不变,说明福寿螺能抑制狐尾藻的生长但与捕食强度无关。二者共同作用时,狐尾藻的生物量降低,说明二者共同作用的效果与苦草竞争作用效果接近,强于福寿螺捕食。图2中有竞争情况下,随福寿螺数量增加,苦草生物量降低,说明与狐尾藻混种(有竞争)福寿螺的捕食对苦草的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图2中福寿螺的捕食对苦草的生物量有显著影响,说明福寿螺更多的捕食苦草,该条件下福寿螺对于食物具有选择性。(3)据图3分析,福寿螺数量从1到2,由于捕食对狐尾藻影响不大,B0基本不变,而种间竞争系数在减小,说明B在减小,苦草对狐尾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福寿螺对狐尾藻的抑制。20.新冠疫苗能有效预防新冠肺炎。目前中国已经上市的疫苗中有重组蛋白疫苗和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等。科研人员选择了SARS-CoV-2的S蛋白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制备了重组蛋白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可得到含有多个限制酶切位点的S蛋白基因序列,若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S蛋白基因,可采取的方法是,该方法的实质是进行。该过程需要人工合成部分核苷酸片段,合成的该片段具有的特点是(答两点)。(2)获得足够量的S蛋白基因后须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其目的是。如图2是相关的质粒,要保证S蛋白基因的正确表达,需选用和HindⅢ酶进行切割,且不破坏标记基因。(3)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是把腺病毒中原有与复制相关的基因剔除,替换为新冠病毒S蛋白的基因。与重组蛋白疫苗相比,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对新冠肺炎的预防效果更好,从免疫的角度分析,原因是。【答案】(1)对其进行PCR扩增DNA复制能够与目的基因两端序列互补;片段间不能互补(2)在宿主细胞中既能复制又能表达S蛋白(让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遗传给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表达和发挥作用)NheI(3)可在人体细胞内持续表达出抗原,不断刺激免疫系统,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详解】(1)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S蛋白基因,可采取体外扩增目的基因技术,即PCR技术;该方法的原理是人工提供合适的条件进行体外DNA大量复制;该过程需要人工合成部分核苷酸片段,即准备引物,引物是一类片段较小的核苷酸,且能够与目的基因两端序列互补,但两种引物片段间不能进行互补,否则不能扩增出目的基因。(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的核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