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5G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5G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5G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5G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G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湖北省武汉市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2024年4月28日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案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从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者变成另外的一种美。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蒙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而当杜甫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摘编自蒋孔阳《美和美的东西》)

材料二:

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科学家杨振宁则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的。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大量做题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

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在教育中,如果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探究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星辰闪耀、遥望火箭腾空而起的美感体验,可能会让不从事科学活动的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摘编自《发明与创新》)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味外之味"的第一个“味”是指人品尝到的味道,第二个“味"是指超越于具体味道之上的事物的美。

B.材料一说美的东西都各有其美,不能用以相互说明。这和我们欣赏诗词时,不能用“纤云弄巧”的婉约美去衡量“乱石穿空"的豪放美是一致的。

C.材料一中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通过探讨,最终解决了“美是什么”的问题。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美"这个话题展开,但前者意在分析“美”的概念,后者重在强调“美"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具有唐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般的境界。

B.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以数学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呈现了科学美。

C.只有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之类的美感体验,才能让不从事科学活动的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

D.奥林匹克竞赛机械的题海战术使孩子们很难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也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递进式的结构论证,先提出论点“美"和“美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再从四个方面阐述二者不同,最后总结归纳。

B.材料一多用例证法,将“美不是美的东西"的相关抽象表述具体化,让读者易于理解的同时也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C.材料二论证中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对科学之美的追求能诱发创造力,有助于探寻到真理的内核”的观点。

D.材料二第三段运用排比,表述了科学美的本质、主客体表现形式和对科学发现的作用,既论述全面,也强调了科学美的重大意义。

4.两则材料在论证过程中均引用了唐诗,请简析其作用。(4分)

5.在古诗文学习研讨中,甲同学说:“我发现同是写草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在陶渊明眼中就是美景,而‘寒烟衰草凝绿’却让王安石产生了古今兴衰之叹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乙同学说:“我觉得这几句诗词都太美了,让我感动!”请结合材料一的原理,对两位同学的发言做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卖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作“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橡。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志,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阿谀谄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多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而去当一个画家,可能也会很出色。

B.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且很少应酬,但对叶三另眼相看,体现出他率性而为的名士风范,也衬托出叶三的鉴赏功力和真诚态度。

C.叶三能看出季陶民所画墨荷不妥,不仅与其果贩的身份相符合,也体现出他敏锐的观察力与独到的鉴赏力。

D.本文为读者展现了叶三和季陶民的友谊,而结尾处季陶民的画和叶三一起被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带有浓厚的悲剧意味。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情节和结构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B.本文第二段按照时序用各色水果勾勒出了一幅当地的四季风物图,表现出适意、淳朴的生活,也暗含“风俗即人”的理念。

C.写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看似闲笔,却与叶三送果的情节相呼应,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本文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只择取叶三卖果赏画等零散片段,以舒缓的笔触还原生活细节,体现汪曾祺淡而有味的创作风格。

8.文章开篇先写叶三卖果,似与“鉴赏家”无关,请简要分析作者如此行文的妙处。(4分)

9.汪曾祺曾说:“我想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念。"请从人物美、人情美两个角度中任选一角度,探究你从本文感悟到的“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材料二: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等候)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断句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

民望之A若大旱B之C望云霓也D归市者E不止F耕者G不变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与“刑人如恐不胜”中的“胜"意思相同。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与“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中的“罪”意思相同。

C.“汤是也"与“是罔民也”中的“是"意思相同。

D.“徯我后,后来其苏”与“曾皙后"中的“后”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他认为发展生产并使百姓安居乐业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劝国君仁爱百姓方能使百姓归附。

C.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燕国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于是向孟子询问破解之法,孟子提出仁政思想。

D.孟子认为各国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各国诸侯的反应。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14.孟子的论辩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黄州①

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②。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注释】①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陆游44岁,任四川夔州通判,次年他沿江前往赴任,于八月间到达黄州。②齐优:取悦于人的优伶。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叙述了诗人来到黄州,看见前代遗迹,不禁感慨时事艰危,身不由己。

B.颔联采用借景抒情和拟人手法,表达了对时光流逝,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C.“万里羁愁添白发”和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抒情委婉含蓄,可谓异曲同工。

D.陆游的爱国诗篇或高亢激昂,一泻千里;或悲痛深沉,哀婉悱恻。本诗属于后者。

16.同是南宋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慨“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陆游则在本诗中慨叹“生子何须似孙仲谋"。请结合诗句分析二人所抒发情感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冉有表示,治理一个小国,他用三年时间,“______”;至于礼乐教化则“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化用杜牧的“台城曲”,再现陈后主亡国悲剧,而其后统治者不以此为鉴,相继覆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写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说是村庄,也只不过几间破旧的房屋,一群羊,几头牛,一个人而已。路两边是过膝的荒草,枯黄的叶子和干瘪的草穗上面还染着星星点点的残雪,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些斑白的须发。路的右边是一道狭长沟坎。沟坎的这边是边缘宽宽窄窄的围栏。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木棍穿插在一起,将一群羊围在里边。说是围栏,其实只不过是圈出了一个范围而已。围栏的许多木棍早已经腐朽的腐朽、断裂的断裂,这里少一根,那里缺一根,露出许多大大小小的窟窿来。几只小羊羔就从窟窿里钻出来,跑到沟坎上面的牛圈里、主人的屋子里,玩够了,再回到围栏里去。老羊们看着小羊羔出出进进,默不作声,在围栏里站着或卧着,不停咀嚼。或许它们知道,在这旷野里,不管围栏里还是围栏外,都没有什么不同,撒出去,又能去哪里呢?视野之内,这里是唯一的人家。它们不停咀嚼,在围栏里面咀嚼着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日子。

1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可以写成“围栏的许多木棍早已经腐朽断裂,这里那里少一根,露出许多大小的窟窿来”,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19.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分)

20.第一段最后一句中加点的词语“咀嚼"先后出现两次,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零添加”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消费者认为,A。然而,“零添加"并非事实。

因为,现代社会的食品都要经过生产、收获、转运、储存和加工等复杂流程,能进到人们的餐桌并吃到嘴里,或多或少含有添加剂。其实,衡量食物的营养、安全和美味并非只有纯天然一个标准。食品生产和加工一大目的,是让食品营养充分发挥价值。有部分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才让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

今天,①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剂已经有2.5万种,②可谓五花八门,③因而中国只批准了2000多种,④不到十分之一。⑤这些食品添加剂有些目的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⑥不用反而不行。⑦例如,香肠和腊肉会使用一点亚硝酸盐以防腐,⑧其作用主要是克制肉毒杆菌生长繁殖。⑨肉毒杆菌可以产生肉毒素,毒性强于砒霜。显然,在肉类加工中使用一点亚硝酸盐是合理的,否则,会产生肉毒素,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厂家已经是在故弄玄虚了,把有些并不需要使用防腐剂的食品说成“零添加”,如腌渍食品(高盐)等。

因此,B,首先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不要被“零添加"轻易忽悠。

2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第二段加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三国·周瑜

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宋·陆游

上述两则名言,给予当代青年极其宝贵的启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该如何处理好“功名”与“道义"的关系?请以“功名与道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最终解决了‘美是什么’的问题"错误,由“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可知,他们最终没有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2.D

A.“……具有……”错误,由材料二“科学家杨振宁则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可知,是用诗句来描述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曲解文意。

B.“……以数学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呈现了科学美”错误,材料二是说“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文中只是说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并没有说二者结合“呈现了科学美”,而且应该是科学之美诱发科学家的创造。

C.“只有……才能……”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多一些日升月落、星辰闪耀、遥望火箭腾空而起的美感体验,可能会让不从事科学活动的普通人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材料是说“可能”,选项说法绝对。

3.A“递进式的结构"错误,材料一先提出论点“美”和“美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再从四方面阐述两者不同,最后总结归纳,是总分总结构,不是递进式,且分论部分是并列结构。

4.①具体可信,丰富说理内容,增强说服力:如材料一引用杜甫写“雨”的诗句为论据,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美的东西是相对的"的观点。(2分)②形象生动,具有文艺性:如材料二作者用杨振宁用高适诗句描述科学之美带来的精神震撼,生动地论述了科学家“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2分)

5.①甲同学的话对应了“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与人的审美关系而变化"(1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写房前桃李争艳、屋后绿荫笼罩,正是陶渊明辞官归隐,悠然自得的审美意趣之写照,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它是美的。“寒烟衰草凝绿"的草木生长之处乃曾经风云迭代热闹繁华的六朝国都,而现在六朝历史随水消亡,只有寒烟笼罩的衰草犹有一点绿意,对比之下让王安石产生了历史变迁的慨叹和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忧虑之情(2分)。

②乙同学的话对应了“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是美的”(1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美景,这恬静幽美的自然风光令人心生欢喜,“寒烟衰草凝绿”体现的是历史今昔对比的萧瑟寥落,我们读来不觉也伤感顿生,“恬静幽美"和“萧瑟寂寥”,“欢喜"和“伤感”看似矛盾,却都符合诗歌的美。(2分)

6.D“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带有浓厚的悲剧意味"理解错误。何为有价值,懂得才会有价值。画作跟着懂得它的叶三一起被埋掉,不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而是体现了叶三对画作的珍视,对与季陶民情感的珍视。如果把画作留在世上,只当商品变卖,这才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这才是悲剧。

7.C.“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错误,此处解释了叶三爱给季陶民送果的原因,后文继续写二人的默契,和此处情节关系不大,故没有推动情节的发展的作用。

8.①卖果这一行为是叶三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②从人物形象看,有助于表现叶三虽身为果贩,却不俗气,反倒有独特的审美情趣。③从情节设置看,为下文写叶三能精准地品评季陶民的创作,被季陶民另眼相看,引为知己作铺垫。

9.人物美:叶三①热爱生活,朴实能干,生活经验丰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②具有艺术欣赏眼光,能从细节中准确地判定、评价画家的画。③人品高尚,不谄媚、不奉承、不卖弄。④真心爱画,重情义,不为金钱所动。

人情美:①买家和卖家之间。叶三卖果子“什么节令什么果子"个个都是好的”等写尽了他为人的真实厚道,而买家“总不会亏待他"是对叶三的绝对信任。卖与买的背后,是沉沉的真和善。②画家和“鉴赏家”之间。季陶民体恤叶三的生活不易,说可以将画不题上款便于他拿去卖钱,但叶三坚持不卖。季陶民死后,叶三虽然不再卖果子了,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二者的互相体谅,互相珍视,更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的美。

10.ADF

11.B

A.正确。都是“尽"的意思。

B.错误。归罪、怪罪/犯罪

C.正确。都是“这”

D.正确。君主/走在后面。

12.D.“因此不用担心各国诸侯的反应"错误。由原文“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可知,原文是说“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而不是“因此不用担心各国诸侯的反应”。

13.(1)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告诫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谨"申”“孝悌"各1分,句意1分)

(2)百姓都认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竹筐)盛饭,用瓦壶装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以为”“拯民于水火之中"状语后置句,“箪食壶浆”各1分,句意1分)

14.①运用比喻说理,形象生动,富有说服力。

②运用排比和对偶句式,加强文章的节奏感,增强了论辩的力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15.C.“委婉含蓄"不准确,两句诗都有描写情感的词,分别是“愁”“艰难苦恨”,两句都直抒胸臆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16.同:二人皆有感于英雄的丰功伟绩不再,因而慨叹南宋朝廷不思北伐,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异:辛弃疾赞叹孙权曾建都京口,表达了对英雄业绩表示向往;陆游却说如今人已经不需要像孙权那般,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人的极度不满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激愤。

17.(1)可使足民,以俟君子

(2)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3)吴楚东南,乾坤日夜浮。

18.①原句用了词语反复,更加强调了围栏破败不堪的情形;

②原句采用短句,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③原句与上下文的句式、语言风格一致。

19.示例一:三个逗号将村庄不同场景分隔开来,给读者罗列之感,有清晰的画面感;逗号标示的停顿使语言表达节奏分明、句意鲜明,充分表现出村庄的荒凉。

示例二:逗号将老羊“看着小羊羔”“默不作声"站着或卧着”“咀嚼"的四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了老羊的各种生活状态,充分展示了老羊生活的单调,衬托出乡村的孤寂及村庄的人生活的单调,极富表现力。

20.①第一处用的是本义,是“用牙细嚼食物”的意思,体现了反刍动物的特点。

②第二处用的是比喻义,是“对事物反复体会"的意思,有拟人的色彩,表现了羊们悠闲的心态,耐人寻味,衬托出村庄生活的漫长孤寂。

21.A就是食品中没有添加剂B判定一种食品是否安全

22.③“因而”改为“而"⑤删掉“目的”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