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07/35/wKhkGWaysHGAJGQ-AAKnZNGZ1Nk474.jpg)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07/35/wKhkGWaysHGAJGQ-AAKnZNGZ1Nk4742.jpg)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07/35/wKhkGWaysHGAJGQ-AAKnZNGZ1Nk4743.jpg)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07/35/wKhkGWaysHGAJGQ-AAKnZNGZ1Nk4744.jpg)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07/35/wKhkGWaysHGAJGQ-AAKnZNGZ1Nk47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步练习
一、名篇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表明孔子强调虚心向贤人学习,向贤人看齐,自我反思,取长补短,自我完善。
(2)“”表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于妻子死后十年,虽然对亡妻思量难忘,但真正相见却无法言语,而“"。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到,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在“”两种情形中,容易呼喊天地父母和“"。
2.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
(1)古人在创作中常常以景结情,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不知乘月几人归,”,相思之情,绵邈悠长;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_____________,明月夜,”,凄清幽寂,黯然销魂;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感慨万千,耐人寻味。
(2)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之所以“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洛夫将杜甫《客至》中“___,___”两句改写为“来客请进……请进这春水的妖娆荡漾/进入群鸥争食我挺喜爱的聒噪/这里风生水起,有冷冷的灯火和诗稿"。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暖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夫妻久别重逢,伤痛难已,无法用语言表达,此语格外有感染力。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纱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①,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谓自己常与丈夫赵明诚比赛看谁的记性好,胜者可饮茶以示庆贺,有时太过高兴,不觉让茶水泼湿衣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纳兰词上阕三句,通过西风、黄叶、疏窗、残阳四个意象,奠定了哀伤的基调,但字里行间没有一个哀字,为我们刻画了孑立残阳、衣袂飘飘的词人形象。
B.纳兰词上片由问句起,触着秋景而勾起沉思,下片写沉思中所忆起的寻常往事,其中有怀恋,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藏了复杂的感情。
C.苏词中处处实写,写出死别之悲、独处之苦和世路艰辛,道出生死相隔,深情不减。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
D.苏轼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
5.这两首悼亡之作结尾处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何异同?请结合两首词的画线句子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四十岁,当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知州。②千里孤坟:作者妻子的坟墓在四川彭山县,和他当时所在地的密州东西相距数千里。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题“记梦”,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说明词人的梦是真实的,不是假托的,从下片“夜来幽梦”五句写梦境可看出来。
B.“纵使"三句把现实与想象混同起来,把死别后的种种个人艰苦,体现在容颜的苍老和形神俱备之中,感情深沉而无奈。
C.“茫茫”“年年"是叠词,有助于将词人内心沉痛之感渲染得层层叠叠、绵密哀婉,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
D.最后三句词人设想自己在年年伤逝的日子里,想念亡妻而柔肠寸断。月明之夜,松冈之上,是何等凄清幽独,黯然销魂。
7.生死相隔,深情难忘。全词不见一个“隔”字,却能处处见隔离,见深情。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蝶恋花·送祐之弟
辛弃疾
衰草斜阳三万顷,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衰草、斜阳、孤鸿,三个意象萧瑟颓败,渲染了送别时的悲凉心情。
B.因“几许凄凉"才“须痛饮”,唯有如此,才能忘记你我兄弟离别之苦。
C.离愁很容易消除,但是被其他的忧愁或怨恨引起,使离别之愁更显忧愁。
D.在艺术手法方面,本词下片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下片,所用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一致的。
9.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分析下阕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悼亡三首(其二)①
[宋]梅尧臣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世间无最苦,精爽②此销磨。
【注】①此诗写于庆历四年。梅尧臣与其夫人谢氏于天圣六年(1028)结婚,至庆历四年(1044)妻子去世。一共十七年。②精爽:指精神。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出门如梦游"奠定全诗基调,既写出自己精神恍惚之态,又写出大家强迫他忘记痛苦时的尴尬。
B.颔联通过“归来”抒寂寞孤独之感。“出门"时有人谈论,还可稍解悲戚;“归来”时则孤寂之感更甚。
C.颈联中作者对窗中飞人的“孤萤"、天空的一声雁叫,皆能察觉,以此刻画出长夜难眠之苦。
D.尾联中“世间无最苦”,世上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事了,诗人借近乎夸张之语,写出了镂心刻骨的丧妻之痛。
11.悼亡诗为情所致,试比较本诗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抒情手法上的不同。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拟人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赋予物以人的行为特点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拟人是一种隐喻。
中国古典诗歌强调“意境"说,认为好的诗歌一定要有意境。在意境的表达中,中国古典诗歌的隐喻性特征十分明显。隐喻,尤其是拟人隐喻,在很大程度上是诗歌魅力呈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诗歌功能是隐喻的重要功能之一,诗歌的美学特征离不开隐喻的存在,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
拟人隐喻属于概念隐喻中最明显的本体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系统映射。拟人隐喻的映射往往是借助人的动机、特征和活动等映射到客体上,用来理解非人类实体的各种经验。因此,拟人隐喻表现为赋予其他事物以人的言行和思想情感,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诗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歌中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从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王昌龄《诗格》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可见,意境在诗歌的创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表达中经常使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讲究诗歌表达的含蓄性。从认知角度来看,诗歌中比兴的修辞手法在本质上是隐喻思维。
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类型有很多种分类方式,中国古典文论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他说:“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曲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第二种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分类方法。依我所见,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借诗传情的语言艺术,所以从诗歌意境看,可以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拟人隐喻正好是通过借助他物的表达来描写人的情感等因素,所以可以用拟人隐喻来建构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一、借景抒情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景物的描写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诗人借助描写客观外界景物来抒发内心的主观感情,把真情实感融入所描写景物之中,使客观的物象也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从而使诗歌达到“景生情”“情生景"的艺术境界。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人用拟人隐喻手法,把源域“桃花"映射到目标域“人”的特征中,用一“红"字,顿时把“人面”之美和“花光"之艳写得活灵活现,美好景象呼之欲出。第四句,仍然运用拟人隐喻,把“桃花”映射到“人"的特征中,用一“笑”字,把“桃花"写得栩栩如生,却表达了惆怅、寂寞之情。
二、寓情于景
情感是诗歌表达中最重要的因素,诗人内心带有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接触物境时,把这种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把它抒发出来,于是客观的物象带上了主观情感。例如,在杜甫的《春望》这首诗作中,诗人写到“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明显带有自己的情感色彩。如图所示:
三、情景交融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所谓“情"是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而“景”则是社会生活图景,是承载主旨的形象。意境的创作就是把二者集合起来的艺术。如,杜甫的绝句《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个“留"字,拟人隐喻的运用,既写出蝴蝶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花的芬芳鲜艳,又表达出诗人被吸引而流连忘返。移情于物手法的运用,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拟人隐喻手法的使用,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建构意义重大。
古典诗歌在表达和创作中经常转换词性,注重押韵等因素,在欣赏过程中给人出乎意料、标新立异的感觉。诗歌中用到拟人隐喻,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感觉,从而提高诗歌表达的效果。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作者采用拟人隐喻的表现手法,一个“怨"字,使诗歌意境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每首诗歌都有诗人要表达的主旨,体现出诗歌的主题化。如: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作者借“愁”字,用拟人隐喻的表达,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突出诗歌主旨,使诗歌意境更加丰富,主题更加鲜明。
(摘编自彭晓、岳好平《拟人隐喻视角下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建构》)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特别强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歌的作者也往往是营造意境的高手。
B.拟人大量存在于古典诗歌中,拟人隐喻也成为衡量一首诗歌艺术魅力的标准。
C.刘熙载和王国维对诗歌意境分类的着眼点不同,但在意境分类上都具有代表性。
D.《题都城南庄》中“笑"借助拟人隐喻,将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借以抒发诗人的情感。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昌龄《诗格》中诗的“三境界”的侧重有不同,“物境"侧重于“物”,其表征为具体客观物的形似。
B.从认知角度看,比兴手法是一种隐喻思维,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含蓄的特征,是因为比兴手法的使用。
C.在充分吸收刘熙载有关意境分类理论的基础之上,作者从借诗传情角度,将诗歌意境分为三类。
D.景是社会生活图景,情是主观的内蕴实质,情景交融使物我融合、情景相生,成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形式。
14.下列选项,能作为论据从正面证明文章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C.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D.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15.使用拟人隐喻手法,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建构有哪些方面的价值?请简要概括。
16.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和文中的图例,对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进行解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类总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表达感情和思想的。然而,语言并非就是与这个世界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能够完整地描述这个世界的镜像。当我们不能用精确细致的语言回答“问君能有几多愁”的疑问时,诗人李煜却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描述将一切情感、思想秋毫不差地“拍摄”下来。语言描写就其本质来说是模糊的,因为这种描写通常是对复杂情况的概括描写。
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罗素曾描述过的那种单一的、精确的语言。过分精确、单一的语言会使艺术的光晕丧失殆尽,面目变得支离破碎。清代王夫之曾经指出“诗无达志”,读者面对诗歌审美意象的多义性会各取所需,在真实与模糊之间感知弦外之音,唤起潜藏于心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如果李商隐的《锦瑟》没有众说纷纭的解说,它的审美价值也就有了折扣。在这幅充满意象的图画中,“锦瑟”指的是乐器,还是女子?“华年"是美好的,还是悲伤的?“庄周梦蝶”“蓝田玉烟"是快乐,还是迷惘?面对可以追忆的似水年华,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世界。模糊和多义使得能指和所指打破了传统的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而读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对审美感受自由和丰富的追求,正是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
文学史上有许多描写美人的篇章就大量运用了模糊修辞手法,《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曹植的《杂诗》说:“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这些佳篇无一不是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构成模糊语言来描写美人之美的典范。当一个不完全的形呈现于眼前时,主体视觉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追求完整的倾向,即会激起一种心理冲动,将它补充完整。古诗词中优美的诗句往往能化抽象为具体的形象,或夸张、或比喻,把难以计量的情感用模糊而又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杨慎曾揣度过杜牧《江南春》中的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说“千里"当是“十里”之误,理由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何文焕驳得好:“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苏轼曾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有人曾调笑道:“鹅岂不知?”可见,作者在创作时,根本没去考虑莺啼的具体距离、范围是多少,也不是要从逻辑上考证鸭鹅到底谁先下水。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正是用这种模糊语言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意境。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诗篇,字里行间无不是模糊语言,但正是这模糊语言,才形成了一幅幅或雄壮、或悲凉的意境画面。
(摘编自程晓红《模糊语言在古典诗词中的审美价值》)
材料二:
一、语言的模糊性存在的必要性和有意性
模糊性不是人类语言的缺点,而是优点,因为它使得人类能够以有限的语言手段表达无限的意思。语言虽具有模糊性,但并不影响包括翻译在内的正常交际,因为语言只是一种充当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在现实生活中,出于表达的需要或者场合、时间和人物相互关系的不合适或者不方便,模糊性语言的使用既可以含蓄表达出意图,也同时实现了我们想要的交流目的。模糊语言具有独特的语用功能,表现在: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可以对问题做出含蓄的、灵活的表达;增强言语的表现力,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例如在新闻发布会上,当外交官员要求对某一敏感政治事件作出回应并发表评论时,经常会有这样一些模棱两可的回答:“无可奉告”“我们对此不予评论"我们对此深表关切(或遗憾)并对事件的继续发展深表关注”“绝不放弃使用武力的权利”,等等。
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语言模糊性解读
古典诗歌语言的内在“余味”需要译者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基础之上去探求,然后通过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当中,不仅涉及语言之间表达方式的转换,更要透过语言的模糊性看到文化之间的差异。请看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称帝后,对曹植心怀记恨,想借事杀人,便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将真实情感隐藏起来,形成了一种语言的模糊——空白。诗篇写豆萁和豆子的关系和命运,实则控诉曹丕残害手足的罪行。汉诗由于其比喻的巧妙和深刻的寓意,增加了一张无形的窗帘,在英译的过程中就更加考察了译者的去伪存真的功力。
中国古典诗词比较讲究含蓄美,这与汉语语言的模糊性是密切不可分割的。译者要进行灵活的处理,才能将原文的深邃内涵传达给读者。
(摘编自郑亚敏《解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语言模糊性》)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世界的媒介,人们借助语言可以真实、全面地描摹出世界的样貌,表达自己的理解。
B.古往今来,对《锦瑟》一诗的解说众说纷纭,对诗中许多意象的内涵理解并没达成一致,而这正是诗歌巨大的魅力所在。
C.如果杜牧充分考虑莺啼的具体距离、范围,苏轼从逻辑上仔细考证鸭鹅谁先下水,他们可能就难以创造令人神往的意境。
D.曹丕想借作诗置曹植于死地,曹植则巧妙地写成《七步诗》,在豆萁与豆子的关系和命运中寄寓自己的真情实感。
1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李煜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回答“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一疑问时,诗歌语言模糊具有的独特魅力就显现了出来。
B.清代王夫之所说的“诗无达志”,与中国传统诗学中所说的“诗言志,歌永言"强调的重点是相同的,即诗歌是用来表达情志的。
C.当诗歌的模糊语言将不完整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读者会产生将其补充完整的冲动,这与书画艺术中的“留白”效果相似。
D.对汉诗本身的比喻和寓意没有深刻理解,不能透过语言的模糊性把握文化的差异,那么翻译出的《七步诗》将是失败的。
19.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证模糊语言在古典诗词中的审美价值论题时,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展开。
B.材料一通过写杜牧、苏轼的诗句受到了他人的质疑,论证了掌握诗词模糊语言的难度之大。
C.两则材料在论证过程中对古典诗词的直接引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学术论文的文学性。
D.两则材料都论述了诗歌语言模糊性问题,材料二还涉及了对外翻译时应灵活应对语言模糊性的问题。
20.材料二在论证“语言的模糊性存在的必要性和有意性"这一论题时,语言严谨,内容有说服力,请分别说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达到的。
21.模糊语言在古典诗词中具有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一和下面有关诗词,进行简要分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四、小阅读
2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赏析“纵使"的妙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参考答案: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十年生死两茫茫惟有泪千行(故)劳苦倦极疾痛惨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考生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省"惟”“惨怛"等字词。
2.落月摇情满江树料得年年肠断处短松冈今已亭亭如盖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摇”“冈"亭”“谤"鸥”。
3.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偕"始”“顾"惟”。
4.C5.相同点:(1)直抒胸臆,苏词的“料得年年肠断处"一句表明思念之久,肝肠寸断,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悲痛之情;纳兰词“当时只道是寻常”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的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也永无平复之日。(2)虚写,苏词设想此时亡妻一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因为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的心境。纳兰词则追忆往日与妻子情投意合,吟诗读书的文雅闲逸的生活图景。当时觉得极其寻常,如今一去不复返。充满了当时不知珍惜、等失去时却再也无从追寻的感叹。
不同点:苏词(1)对面落笔(对写法),作者设想亡妻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思念亲人而柔肠寸断,以此寄寓自己的悼念之情。(2)以景结情,“明月夜,短松冈”二句,描写月色短松之景,意境凄清幽独,抒发死别之痛,黯然魂销之情。纳兰词:用典。“赌书消得泼茶香"用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的故事,含蓄而又活泼地表现了作者和与亡妻往日的美满恩爱,看起来极其平常的生活场景,以结句的“寻常”二字更道出了今日的酸苦。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苏词中处处实写"错误,纵观苏词,上片纪实,下片梦中还乡,是典型的虚笔想象,“处处”太过绝对。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直抒胸臆,苏词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悲痛之情。纳兰词“当时只道是寻常"道出了今日的酸苦,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回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卢氏生前,作者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平平常常。言外之意,蕴含了作者追悔之情。那些寻常的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也永无平复之日。
虚写,苏词设想“料得年年肠断处”,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纳兰词则追忆往日与妻子情投意合,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当时觉得极其寻常,如今一去不复返,产生出无穷的遗憾。
不同点:
苏词对面落笔(对写法),“料得年年肠断处"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以景结情,“明月夜,短松冈”,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意境凄清幽独,抒发死别之痛,黯然魂销之情。
用典。纳兰词中“赌书消得泼茶香”这生活片断极似当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赌书的情景,说明他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情和雅趣,十分美满和幸福。纳兰性德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自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回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蕴含了作者追悔之情。
6.D7.①“十年生死”,生与死,十年过去,仍是永远的隔离。②“千里孤坟”,妻子葬于千里之外的故乡,而自己却在异地,是一种距离的隔离。③“纵使相逢应不识”,岁月沧桑,时间流逝,即使相逢也认不出,是一种时空的隔离。④“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梦中还乡,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是陌生的隔离。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设想自己"表述有错,根据原文应该是词人从对方落笔,想象亡妻思念亲人。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注意扣住“隔”来分析。
如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仍是永远的隔离。
如“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妻子葬于千里之外的故乡,而自己却在异地,是一种距离的隔离。
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为何相逢不识?固然是因为词人遭受打击,已经“鬓如霜"了,但也因为已经分开十年,岁月沧桑,时间流逝,即使相逢也认不出,是一种时空的隔离。
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但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是陌生的隔离。
8.D9.①词的下阕刻画了一个因聚少离多而早生华发、疾病缠身、孤苦寂寞的伤感词人形象。②“会少离多看两鬓”“新来病"刻画了词人与亲人相聚甚少、两鬓斑白、疾病袭身的形象。③“不是离愁难整顿”虽不说离愁深浓,却又说“惹其他恨”,词人以退为进,更见伤感之深重。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所用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一致的”错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下阕主要运用了虚写的手法,本词下片主要采用层层递进的手法写离愁。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词的下阕写离愁,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第一句写离苦。意谓“会少离多”,从两鬓上可以察知。因为“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是离愁把人折磨得两鬓苍苍了。“万里"二句写病苦。“万缕千丝”紧承上句明写发乱,实写愁重。“何况"句使用递进句式,新来患病,怕难以相见,更加重了离别之苦。刻画了词人与亲人相聚甚少、两鬓斑白、疾病袭身的形象。
“不是”二句写由此引起的其他愁恨。言离愁犹可整顿,而国恨家愁就无法排遣了。作者不说家国之愁而言“其他恨”,就多了一层曲折。下片五句三层,一层比一层深入,而结句又以含蓄手法出之,意在言外,更耐人寻味。
故词的下阕刻画了一个因聚少离多而早生华发、疾病缠身、孤苦寂寞的词人形象。
10.A11.①梅诗借景抒情,借事抒怀。前四句写“每出”“归来"的实际生活境况,抒发自己妻子新亡整日魂不守舍,不知所措的悲痛之情;“窗冷”两句以客观景物为主,抒写寂寞孤独、长夜难眠的凄凉心境。②苏词采用了虚实结合,借梦写情的手法。上阕写词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又写出大家强迫他忘记痛苦时的尴尬"理解错误。结合“逢人强意多”理解,可知诗人每次出门如同梦游,逢人只能勉强应付,并非“大家强迫他忘记痛苦时的尴尬"。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中,梅尧臣先从自己的“出门”与“归来"写起,心在谢氏身上,故出门也像做梦一样;“出门”“逢人”,也只是勉强应付。“出门”时有人谈论,还可稍解悲戚;“归来"时则孤寂之感更甚。这是借助实际生活境况,抒发自己妻子新亡整日魂不守舍,不知所措的悲痛之情。而此后“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描写长夜失眠的景况。由于长夜难眠,所以窗中飞入“孤萤"、天空一声雁叫,皆能察觉得到。正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世间无最苦”,谓世上没有比此更痛苦的事了,他的精神全部被这难熬的时光销磨殆尽了。由此可见,本诗中诗人以客观景物为主,抒写寂寞孤独、长夜难眠的凄凉心境。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上片结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和“尘满面,鬓如霜"可知,这里写词人入梦前的思念以及梦醒后的感慨为实写;而下片中,结合“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可知,下片设想相逢的情景及梦中相见的悲喜为虚写。整首词虚实相生,衬托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
12.B13.A14.B15.①拟人隐喻的使用,可以带给读者陌生化的感觉,提升诗歌表达的效果,增加意境的含蓄美。②拟人隐喻的使用,可以丰富诗歌的意境,使要表达的主题更加突出。16.①“花溅泪”“鸟惊心"两句采用了拟人隐喻的手法,把源域中的“花”“鸟"两个意象投射到目标域中“人”的身上,赋予“花"鸟”人的特征、活动。②鸟语花香本是美好的景物,但在国都沦陷家人离散的处境下,诗人看见.花开流泪、闻鸟语惊心,以主观感情来感染客观物象,从而达到了意与境的高度统一。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拟人隐喻也成为衡量一首诗歌艺术魅力的标准"错,原文是“尤其是拟人隐喻,在很大程度上是诗歌魅力呈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可见,拟人隐喻是诗歌魅力呈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不是衡量一首诗歌艺术魅力的标准。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B.“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含蓄的特征,是因为比兴手法的使用"错,原文是“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表达中经常使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讲究诗歌表达的含蓄性。从认知角度来看,诗歌中比兴的修辞手法在本质上是隐喻思维”,可见,选项的说法强加因果。
C.“在充分吸收刘熙载有关意境分类理论的基础之上"错,原文只是说“第一种是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他说:‘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曲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依我所见,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借诗传情的语言艺术,所以从诗歌意境看,可以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可见,原文并没有说作者将诗歌意境分为三类是在吸收刘熙载意境分类理论的基础之上。
D.“情景交融使物我融合、情景相生"错,原文是“移情于物手法的运用,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成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形式"错误,原文是说“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中心论点是:中国古典诗歌,拟人隐喻建构中国古典诗歌的三大意境。
A.意为: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不胜愁"是诗人说自己愁,本句没有采用拟人隐喻抒情,故不能作为论据从正面证明文章中心论点。
B.意为:蕉心未展丁香也是含苞未放,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该句运用拟人手法,“各自愁”赋予芭蕉和丁香以人的情感,使用了拟人隐喻,故能作为论据从正面证明文章中心论点。
C.意为: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诗人直接抒发了词人的怅惘空虚之情。该句没有采用拟人隐喻抒情,故不能作为论据从正面证明文章中心论点。
D.意为: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两句描写春景,没有运用拟人隐喻抒情,故不能作为论据从正面证明文章中心论点。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诗歌中用到拟人隐喻,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感觉,从而提高诗歌表达的效果"比兴的修辞手法,讲究诗歌表达的含蓄性。从认知角度来看,诗歌中比兴的修辞手法在本质上是隐喻思维”可知,拟人隐喻的使用,可以带给读者陌生化的感觉,提升诗歌表达的效果,增加意境的含蓄美。
(2)根据“用拟人隐喻的表达,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突出诗歌主旨,使诗歌意境更加丰富,主题更加鲜明"可知,拟人隐喻的使用,可以丰富诗歌的意境,使要表达的主题更加突出。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
(1)根据“诗人用拟人隐喻手法,把源域“桃花”映射到目标域‘人’的特征中,用一‘红’字,顿时把‘人面’之美和‘花光’之艳写得活灵活现,美好景象呼之欲出。第四句,仍然运用拟人隐喻,把‘桃花’映射到‘人’的特征中,用一‘笑’字,把‘桃花’写得栩栩如生,却表达了惆怅、寂寞之情"分析,“花溅泪”“鸟惊心"两句采用了拟人隐喻的手法,诗人把源域中的“花”“鸟"两个意象投射到目标域中“人”的身上,赋予“花"鸟”人的特征、活动、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战乱带来的深重忧愁和痛苦。
(2)根据“诗人内心带有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接触物境时,把这种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把它抒发出来,于是客观的物象带上了主观情感"分析,“花溅泪”,描绘了诗人因忧国忧民而感动的情绪,使得无生命的花朵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的悲痛;“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因为与亲人的离别而感到的深深不安。鸟语花香本是美好的景物,但在国都沦陷家人离散的处境下,诗人看见花开流泪、闻鸟语惊心,以主观感情来感染客观物象,从而达到了意与境的高度统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国家、亲人的深切思念。
17.A18.B19.B20.①借助“不是而是因为”“虽但"等关联词语进行阐释,语言严谨、逻辑性强。②运用举例论证,以新闻发布会为例,引用外交官的模糊性语言,极具说服力。21.①模糊语言有助于唤起读者心中的审美体验,丰富阅读者的审美感受。“泪千行”“肠断处"等语言易于唤起读者的想象,丰富审美感受。②模糊语言借助修辞的表达效果,描摹出生动的形象,表达情感。“尘满面,鬓如霜”等模糊修辞手法使人物生动、鲜明。③模糊语言能创造出韵味悠长的意境美。“千里孤坟"小轩窗”“短松冈"等语言(意象)为读者营造出一种幽静、凄凉的意境画面。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真实、全面地描摹出世界的样貌,表达自己的理解”错,原文“语言并非就是与这个世界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能够完整地描述这个世界的镜像"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罗素曾描述过的那种单一的、精确的语言”,可见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强调的重点是相同的,即诗歌是用来表达情志的"错,原文“清代王夫之曾经指出‘诗无达志’,读者面对诗歌审美意象的多义性会各取所需,在真实与模糊之间感知弦外之音,唤起潜藏于心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可见“诗无达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批发和零售业行业分析报告
- 电子商务视角下的网播与短视频行业的用户粘性及商业模式分析报告
- 2025年中国运动服制造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电车公司内部培训师的角色与责任
- 施工企业节能减排报告
- 部编版:2022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试卷与答案
- 煤矿开工令申请报告
- 入团申请书咋写
- 现代企业品牌建设与管理策略
- 现代办公楼宇中的智能物流设施
- 智能制造行业市场竞争力分析
- 轻钢别墅-建筑流程
- 2023云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含答案及解析)【可编辑】
- 脾破裂护理查房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课文四字词语解释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套课件【精品】
- 酒店住宿水单模板1
- 一种仿生蛇形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 《世界遗产背景下的影响评估指南和工具包》
- 采购项目需求论证报告模板
- 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表格(尾矿库洪水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