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中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备考真题演练(含答案)_第1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中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备考真题演练(含答案)_第2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中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备考真题演练(含答案)_第3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中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备考真题演练(含答案)_第4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中专题07 文言文阅读-备考真题演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中专题07文言文阅读-备考真题演练(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期中专题07文言文阅读-备考真题演练(含答案)

(22-23五年级下·江苏宿迁·期中)阅读。

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①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②,或答人简札③,少④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注释]①文征明:明代著名书法家。②苟且:马虎随便。③简礼:书信。④少:通假字,同“稍"。稍微。

1.翻译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日以十本为率.

②平生于书.

③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

3.读完这篇小古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3五年级下·山东潍坊·期中)小古文阅读

墨子

①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①,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②,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③也。"非独染丝然③也,国亦有染④。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

注释:①苍:青色。②五入必:染完了五次。必,同“毕”,终,完毕。③然:这样。④染:染色这种事情。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故染不可不慎也。②国亦有染。.

5.这篇文章的主题相符的一项是.

A.凿壁偷光B.程门立雪C.孟母三迁D.囊萤映雪

6.这则小故事表面是说的染丝,实际上说的是什么?这则小故事可以用哪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

7.这则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

(22-23五年级下·江苏南通·期中)阅读。

表卒①,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②。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注释】①表卒:刘表死了之后。表,指刘表。②拒后:断后。

8.短文讲的是《三国演义》中张飞()的故事。

A.长坂坡单骑救主B.温酒斩华雄C.千里走单骑D.大闹长坂桥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奔江南(逃亡,出走)B.先主闻曹公卒至(死亡)

C.弃妻子走(跑)D.飞据水断桥(占据)

1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使飞/将二十骑/拒后B.使/飞将/二十骑/拒后

C.使/飞将二十/骑拒后D.使飞将/二十骑/拒后

11.“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的意思是___。这句话运用(正面侧面)描写,展现了张飞的特点。

(22-23五年级下·山东潍坊·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jù)契③其舟曰:“是④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⑤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①涉:渡。②遽:急忙,立刻。③契:刻。④是:这儿。⑤求:寻找。

12.参考注释,翻译下面的句子。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加点的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杨氏之子

14.这篇古文的内容可用成语“"概括。

15.对这篇古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B.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考虑到事物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不能墨守成规。

C.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流太急,把剑冲走了。

(22-23五年级下·江苏宿迁·期中)链接阅读冯梦龙的《活见鬼》,完成文后练习。

有赴饮①夜归者,值大雨,持盖②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③,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④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注释:①赴饮:去参加宴会。②盖:古时把伞叫盖。③偶不相值:正巧没有碰着。④炊糕者:做糕点的人。

16.“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读这一句时,正确的停顿方式是()

A.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B.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C.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D.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

17.这篇文言文中的“鬼"指的是()(多选)

A.赴饮夜归者B.伞下同行者C.晨起炊糕者

18.文中结尾处两人“不觉大笑”,这“笑"中包含两人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上面两篇短文,谈谈你对“鬼”的认识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

(22-23五年级下·广东深圳·期中)小古文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其邻人之父亦云:

之:________________

云:________________

②暮而果大亡其财:

果:________________

亡:________________

21.用现代文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________________

②其家甚智其子。

________________

22.本文的主旨,至少有两种角度的解释。请按要求填空。

①从消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

②从积极方面来说,这篇文章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

(22-23五年级下·浙江绍兴·期中)文言文阅读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欲负②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③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④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⑤矣!

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到齐国。②负:用背驮东西。③椎:槌子或棒子。④遽:立刻。⑤悖:荒谬。

23.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范氏之亡也()(2)欲负而走()

(3)则钟大不可负()(4)恶人闻之()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________________

2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偷别人的东西时,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就可以了。

B.保管好自己的东西,要防止偷窃。

C.自欺欺人的想法和做法是十分愚蠢的。

(22-23五年级下·广东佛山·期中)文言文阅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6.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鬻:誉:坚:.

27.下列词语中的“利"与“吾盾之利”中的“利"意思相同的是()

A.渔翁之利B.出师不利C.其利断金D.损人利己

28.《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

(22-23五年级下·福建福州·期中)阅读《西游记》(节选),完成练习。

贼①且翻且喜,忽有五柱,阻于前。贼忖②之,恍然曰:“此必擎天柱!吾至天尽头矣。”欲返。又恐其不服。乃化棒为笔,书中柱,曰“齐天大圣至此一游”,以题记;复尿其下,以味记。贼归佛掌,慨然曰:“吾至天涯复返。勿食言!”佛微哂③:“尿猴勿乐!汝未出吾掌!"贼曰:“吾留记天边,汝可敢一观。”佛曰:“汝俯首一观!"

贼俯首,大惊,佛掌留题记、味记。贼反复曰:“其无先知术乎?吾其返观之!”

佛忽反掌,石粉然落,压贼其下。

【注释】①贼:指孙悟空。②忖(cǔn)仔细思考。③哂shěn:讥笑。

29.根据上下文内容,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在横线上。

(1)又恐其不服。(担心恐怖)

(2)齐天大圣至此一游。(游泳游玩)

(3)汝俯首一观。(看景色)

(4)吾至天涯复返。勿食言!。(食物违背)

30.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吾/留记/天边,汝/可敢/一观。B.齐天大圣/至此一游。

C.吾/至天/尽头矣。D.汝/未出/吾掌!

31.“乃化棒为笔,书中柱"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就将那把笔变化为金箍棒,在那根柱子的中间拿出一本书。

B.就将那把笔变化为金箍棒,在中间那根柱子上题写。

C.就将金箍棒变为一把笔,在中间那根柱子上题写。

D.就将金箍棒变为一把笔,在那根柱子的中间拿出一本书。

32.“忽有五柱,阻于前。”中的“五柱"其实是()

A.五根擎天柱B.孙悟空的五根手指

C.五根石柱子D.如来佛的五根手指

33.根据本文判断,这是属于《西游记》第()回的内容。

A.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B.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

C.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

D.第四回: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

34.根据本文或者你看过的《西游记》,说说孙悟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试着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2-23五年级下·河北保定·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曹丕之母卞氏,听得曹熊缢死,心甚悲伤;忽又闻曹植被擒,其党丁仪等已杀,大惊。急出殿,召曹丕相见。丕见母出殿,慌来拜谒。卞氏哭谓丕曰:“汝弟植平生嗜酒疏狂,盖因自恃胸中之才,故尔放纵。汝可念同胞之情,存其性命。吾至九泉亦瞑目也。”丕曰:“儿亦深爱其才,安肯害他?今正欲戒其性耳。母亲勿忧。"

卞氏洒泪而入,丕出偏殿,召曹植入见。华歆问曰:“适来莫非太后劝殿下勿杀子建乎?”丕曰:“然。"歆曰:“子建怀才抱智,终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为后患。”丕曰:“母命不可违。"歆曰:“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试之。若不能,即杀之;若果能,则贬之,以绝天下文人之口。”丕从之。须臾,曹植入见,惶恐伏拜请罪。丕曰:“吾与汝情虽兄弟,义属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礼?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笔。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能,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恕!"植曰:“愿乞题目。”时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丕指画曰:“即以此画为题。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欻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丕及群臣皆惊。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题。”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闻之,潸然泪下。其母卞氏,从殿后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离坐告曰:“国法不可废耳。”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植拜辞,上马而去。

35.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用自己的话写出它们的意思,并写写你是怎么知道它们的意思的。

子建怀才抱智,终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为后患。

怀才抱智:________________

非池中物:________________

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

36.下列哪些方法不可以帮助我们顺畅地阅读古典名著?()

A.借助影视作品帮助了解故事情节。

B.上网查询或借助词典等工具书,把所有字词句的意思都弄懂。

C.运用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来理解语句的大致意思。

D.遇到难理解的词句,不用反复琢磨,联系上下文知道大概意思即可。

37.按故事发展顺序,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写写故事的主要内容。

太后相劝→(___)→(___)→(___)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

38.读下面的句子,你体会到曹丕怎样的内心?再选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曹丕闻之,潸然泪下。其母卞氏,从殿后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离坐告曰:“国法不可废耳。”。

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

舍不得走,又强忍泪水离开期待出结果,又害怕有意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读选文前你对曹丕有哪些了解?读选文后,你对曹丕有了哪些进一步的了解?再读一读下面的资料,你对曹丕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曹操的次子,三国时期魏朝的创建者。曹丕年少时好骑射,及长,熟读《五经》《四书》《史记》《汉书》;诸子百家之言,无不毕览。他生于战乱年代,青年时便随军作战。建安16年(211年),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22年(217年),被曹操立为嗣。曹操死后,丕袭魏王、丞相。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为魏文帝,都洛阳。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复汉朝在西域的建置。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号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读选文前对曹丕的了解:________________

读选文后,对曹丕进一步的了解:________________

读补充资料后,对曹丕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

40.本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这部著作中还有《》《》等故事。

(20-21五年级下·陕西西安·期中)阅读理解。

卖柑者言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①十倍人争鬻②之。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筵豆③,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④也?甚矣哉,为欺也!"

【注释】①贾:价格。②鬻(yù):买。③实筠(biān)豆:实:充塞。筠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两种用具。④瞽(gǔ):瞎子。

4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2)则干若败絮()

(3)予怪而问之()___(4)将炫外以惑愚瞽也()

4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

4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

________________

44.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标准。写字。因此;更加。2.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要再次更改,不怕麻烦。3.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对待,坚持不懈,这样才能成功。

【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①日以十本为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率:标准。

②平生于书:平生对于写字。书:写字。

③故愈老而愈益精妙: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故:因此。益:越发。

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中的“少”指稍微。“易"指更改。“厌”指厌倦。故句子的意思是:稍微有一点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

本文主要记叙了明代书法家文征明每天勤奋练习书法,最终他的书法越来越精妙。告诉我们只要做事认真,坚持下去,就会获得成功。

【点睛】译文参考:

文征明临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4.慎重国家5.C6.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7.在日常生活中,朋友圈的层次意味着个人的层次,选择优秀的人成为朋友,那么你就能不断进步,最终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解析】4.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理解能力。

①故染不可不慎也: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其中“慎"的意思是慎重。

②国亦有染:国家也有“染”。其中“国"的意思是“国家”。

5.本题考查的是主题理解。

A.凿壁偷光:天道酬勤,勤奋终有回报。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即使学习环境再艰苦,也不要失去半途而废,要开动脑筋来解决问题,通过刻苦勤学去解决困难,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B.程门立雪:求学一定要学会坚持,千万不可以半途而废,还要学会尊师重道。

C.孟母三迁:告诉我们人的性格和生活环境有很大的联系,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人们在生活中应该善于学习与思考,不要完全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

D.囊萤映雪: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努力刻苦,学终有所成。

联系全文可知,文章通过染丝的比喻来说明治理国家需要谨慎选择和判断,因为国家的治理方式也会像染丝一样,受到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故选C。

6.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主旨理解。

通读全文可知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国家的主流民意,决定于民众的利益取向,贫穷时希望富足,一旦赤贫便无所顾及要推翻一切,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富足时希望平安享乐。天子、诸侯、大夫、士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影响的好坏不同关系着事业的成败、国家的兴亡,国君对此必须谨慎。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意思是不仅仅染丝会因为所使用的染料不同而改变颜色,治理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即这则小故事可以“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概括。

7.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结合通读文言文可知,通过染丝的比喻来说明治理国家需要谨慎选择和判断,因为国家的治理方式也会像染丝一样,受到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本文告诉我们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影响的好坏不同关系着事业的成败、国家的兴亡,国君对此必须谨慎。

【点睛】译文: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不仅染丝是这样,治国和士人也是同样道理。

8.A9.B10.A11.敌人没有敢上前决斗的人,保证了刘备的逃脱侧面英勇无畏

【解析】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坂”可知,这段文字通过描绘刘备逃亡、张飞断后以及长坂坡的激战等情节,讲述了《三国演义》中张飞单骑救主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张飞的勇猛和忠诚,也体现了刘备作为领袖的智谋和决断。

故选A。

9.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B.“先主闻曹公卒至"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刘备听说曹操军队即将追上。卒:军队。

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使飞将二十骑拒后”句意为:命令张飞率领二十名骑兵断后。在这个句子中,“使"是动词,表示命令或让某人做某事;“飞”是名词,指的是张飞;“二十骑"是数量短语,表示二十名骑兵;“拒后”是动词短语,表示断后或在后面抵挡。

故可断句为:使飞/将二十骑/拒后。

故选A。

1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及分析人物形象。

“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这个句子中“敌”通常指的是敌人或对手。“皆"表示“都”或“全部"的意思。“无敢”这是一个双音节词,意思是“没有人敢"或“不敢”。“近者"指的是接近或靠近的人或事物。“故”表示原因或结果的连词,可以翻译为“所以"或“因此”。“遂"在这里可以表示“于是”或“就"的意思。“得免”意思是“得以幸免"或“得以逃脱”。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敌人没有敢上前决斗的人,保证了刘备的逃脱。

这句话通过描述敌人的行为来间接反映张飞的特点,因此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在这句话中,敌人“无敢近者"的表现,间接展现了张飞在战场上的威猛和震慑力。敌人因为害怕张飞的勇猛和战斗力,而不敢靠近,这说明了张飞在战场上的强大威慑力和不可战胜的形象。因此,这句话展现了张飞勇武过人的特点。

【点睛】译文:刘表死后,曹操到荆州,刘备向江南撤退。曹操军队追击,一日一夜后追到了当阳长阪。刘备听说曹操军队即将追上,抛弃了妻子和孩子,快速逃跑,命令张飞率领二十名骑兵断后。张飞凭借一条河水,破坏了桥梁,瞪着眼睛,拿着长矛,大喊,我是张益德,过来决一死战。敌人没有敢上前决斗的人,保证了刘备的逃脱。

12.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13.B14.刻舟求剑15.C

【解析】1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遽:急忙,立刻。契:通“锲”,用刀雕刻,刻。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吾:我的。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句子翻译为:他急忙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水的地方。”

13.本题考查多义词辨析。

A.两个“者"意思一样,……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B.前者之:剑,代词。后者意思是“的”。两个“之"意思不一样。

故选B。

1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主要写的是楚国有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帮上剑落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因此可以概括为:刻舟求剑,意思是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错误,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他没有看到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乘船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6.D17.AB18.“笑"中包含着它们所想象的“鬼”,只是对方在自己吓唬自己,这只是虚惊一场,包含着两人释然后高兴的心情。19.本文告诉我们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世上是没有鬼的,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否则会闹出笑话。

【解析】16.考查文言断句。

句子意思“更加害怕,于是用力把那个人挤下桥去,撒腿就跑。"愈益恐”动宾关系,在益后面停顿;“因"表示承接,后面停顿;后面接“奋力挤之桥下”的动作,可划分为“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恐惧和急切。

故选D。

17.考查内容理解。

原文“有赴饮①夜归者,值大雨,持盖②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意思是:有一个人赴宴后深夜回家,正赶上天下大雨,就撑起伞来遮雨。看见一人站在路旁房屋的滴水檐下,那人跑过来一下子钻到了自己的伞下,和自己一块走起来。走了好一阵,那人也不说话。他怀疑是鬼。

“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意思是:不一会儿,又见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跌跌撞撞地跑来,大喊着“有鬼”,也跑进做糕人家中。两人互相看看,目瞪口呆,随即不觉大笑起来。

由此可知,开始“赴饮夜归者"怀疑“伞下同行者”是鬼,还把他推下桥去。被推下桥的人又怀疑推他的人是鬼,就这样两人互相怀疑。故文言文中的“鬼"指的是赴宴回来的人和伞下同行的人,做糕的人不是“鬼”,而是以为有“鬼"的人。

故选AB。

18.考查内容理解。

由文章内容可知,开始“赴饮夜归者”怀疑“伞下同行者"是鬼,还把他推下桥去。被推下桥的人又怀疑推他的人是鬼,就这样两人互相怀疑。当看到对方并不是鬼是,于是明白了,原来是他们自己疑心太重,疑神疑鬼的,世界上哪有什么鬼啊!明白后都随即大笑起来。这“笑”中包含了他们恍然大悟和轻松释然的情感。当他们发现彼此都误以为对方是鬼时,之前的恐惧和紧张都变成了无谓的误解,这种戏剧性的转变让他们感到好笑。同时,这种笑也表达了他们对于之前误解和恐慌的反思和自嘲,是一种化解恐惧、释放压力的方式。

19.考查内容理解。

《活见鬼》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传达了人们对于未知和误解的恐惧,以及当真相大白后的释然与幽默。

“鬼"其实并不存在,它们只是人们心中因为恐惧、误解或迷信而产生的幻觉或想象。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不要轻易被传言或谣言所影响。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信仰和文化传统,不要轻易否定或嘲笑他人的信仰和观念。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多与他人交流、沟通,共同寻求真理和智慧。

【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人赴宴后深夜回家,正赶上天下大雨,就撑起伞来遮雨。看见一人站在路旁房屋的滴水檐下,那人跑过来一下子钻到了自己的伞下,和自己一块走起来。走了好一阵,那人也不说话。他怀疑是鬼,就用脚撩试,正巧没碰着,更加害怕,于是用力把那个人挤下桥去,撒腿就跑。这时正是做糕的人清早起来的时候。他赶紧跑到糕点铺门口,告诉大家自己遇见鬼了。不一会儿,又见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跌跌撞撞地跑来,大喊着“有鬼”,也跑进做糕人家中。两人互相看看,目瞪口呆,随即不觉大笑起来。

20.的说果然丢失21.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22.在给别人提意见时要注意与别人的亲疏关系,如果与别人的关系较好,并且此人心胸宽广,则可提意见。听取人意见时不能因其身份不同、与自己的亲疏关系不同而决定是否存在偏见。

【解析】20.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①其邻人之父亦云: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之:的。云:说。

②暮而果大亡其财: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果:果然。亡:丢失。

2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其:他的。筑:修补。盗:偷盗。故“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意思是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版权所有

②其:代词,这。甚:很。智:聪明。故“其家甚智其子”意思是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

22.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阅读短文可知,文章主要讲富人从关系亲疏对的角度来判断一个人、听取意见。同样的意见因为亲疏远近而态度迥异,所谓“薄者见疑"。意即亲疏厚薄是一种妨碍,妨碍了主人家对真相正误的认识。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的结论。21教育网

富人儿子和邻居老人因为身份和关系的不同,同一句话却而遭到了不同的对待。从消极方面来说,在给别人提意见时,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从积极方面来说,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偏见。

【点睛】参考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走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23.逃亡想要但是害怕24.(他)担心别人听到钟声后把钟夺走,就立刻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25.C

【解析】23.本题主要考查字词解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逃亡的时候。亡:逃亡。

(2)欲负而走:想把它背走。负:背着。

(3)则钟大不可负: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则:但是。

(4)恶人闻之:恐怕别人听到。恶:害怕,担心。

24.本题主要考查句子翻译。

恐:恐怕,生怕。闻:听到。遽:立刻。掩:捂住。故“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译为: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25.本题主要考查情感主旨。

本则故事讲述了一个百姓得到一口钟,但因其体积巨大,他想把它敲碎了再背走。但刚砸一下,那口钟就发出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捂住敲。实际上,掩耳只能欺瞒自己,却无法阻挡声音的传播,更无法阻止他人的探寻与贪婪。这篇文章阐明了自欺欺人只会陷入更深的困境,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客观事实,不被贪念和自私所蒙蔽,以免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自欺欺人的想法和做法是十分愚蠢的。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老百姓得到一口钟,想把它背走。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可以;但怕自己听到,就很荒谬了。

26.卖赞誉,夸耀坚固27.C28.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解析】2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鬻:卖;誉:赞誉,夸耀;坚:坚固。

27.本题考查多义字。

“吾盾之利”中的“利"的意思是:锋利。

A.渔翁之利:比喻双方争持不下,而使第三者获利。利:利益。

B.出师不利:出战不顺利;形容事情刚开始,就遭受败绩。利:顺利。

C.其利断金:能够发挥很大的力量。利:锋利。

D.损人利己: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利:利益。

故选C。

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可以总结出告诉我们的道理。

示例:说话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事实就是,三思而后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

【点睛】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9.担心游玩看违背30.C31.C32.D33.A34.孙悟空是一个英勇无畏的人,这从他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怪可以看出来。

【解析】29.本题主要考查字词解释。

(1)又恐其不服:又担心孙悟空不服气。恐:担心。

(2)齐天大圣至此一游:孙悟空到这里游玩。游:游玩。

(3)汝俯首一观:你低头看一看。观:看。

(4)吾至天涯复返。勿食言:我到天上再返回来,记得不要违背诺言。食:违背。

30.本题主要考查朗读断句。

C.吾至天尽头矣的意思:我到天的尽头。故断句为:吾至/天尽头矣。

故选C。

31.本题主要考查翻译句子。

“乃化棒为笔,书中柱”意思是就将金箍棒变为一把笔,在中间那根柱子上题写。

故选C。

32.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忽有五柱,阻于前。"意思是如来佛的五根手指阻挡孙悟空前面。故“五柱”其实是如来佛的五根手指。

故选D。

33.本题主要考查对西游记的掌握。

选段主要写如来佛将八卦炉中逃跑的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上,故本段属于《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故选A。

34.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前七回写孙悟空出世和大闹天宫,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猴王在席间听众人一说才知道自己的官衔是最低最小的,认为玉帝在藐视他,觉得受了莫大的屈辱,所以才一怒打出天门,从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是一个神通广大,桀骜不驯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孙悟空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与我。"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撑着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莫非有个未下先知的法术。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

35.胸怀才学,拥有智慧。不是长期居住池塘的小动物;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终究要做大事。联系上下文来理解36.B37.华歆献计曹植作诗曹植被贬太后劝曹丕不要杀曹植,华歆给曹丕献计用作诗逼迫曹植,曹植七步作诗使群臣皆惊,曹丕以“国法不可废耳”为由,把曹植贬为安乡侯。38.听曹植做诗,念起昔日兄弟情谊,感觉自己这样逼迫兄弟不对,也不忍。听到母亲责问,觉得理亏而慌,但是为了能够扫除竞争对手,为赶紧为自己的行为找冠冕堂皇的理由。今天,要发放考试的成绩了,我里忐忑不安,想:我会考多少分?80?90?要是考差了,爸爸妈妈会有什么反应呢?39.他是一位很有军事谋略的人。他也是一位妒忌心很强,连自己的兄弟也不放过的人。他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治国的好能手。40.三国演义草船借箭三顾茅庐

【解析】3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子建怀才抱智,终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为后患。"意为:曹植是有智谋智慧的人,绝对不是蛰居池塘中的小动物,如果不尽早杀掉,以后必定是最大的隐患。

怀才抱智:具有才能。有智谋或智慧的人。

非池中物:不是长期蛰居池塘中的小动物;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终究要做大事。

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是结合译文并联系上下文。

36.本题考查阅读策略与方法。

B.如果遇到一些较难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借助工具书了解大致意思即可,不必把所有字词句的意思都弄懂。

故选B。

3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从第①段的“曹丕之母卞氏,听得曹熊缢死,心甚悲伤”“卞氏哭谓丕曰:‘汝弟植平生嗜酒疏狂,盖因自恃胸中之才,故尔放纵。汝可念同胞之情,存其性命。吾至九泉亦瞑目也。’"可知文中提及到太后相劝;

从第②段的“歆曰:‘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试之。若不能,即杀之;若果能,则贬之,以绝天下文人之口。’丕从之。”可知文中提及到华歆献计;

从第②段的“丕曰:‘吾与汝情虽兄弟,义属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礼?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笔。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能,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恕!’植曰:‘愿乞题目。’"可知文中提及到曹植作诗;

从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